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巴哈
巴哈家族 200 年間音樂人才輩出 , 尤其以世稱大巴哈的約翰 . 薩巴斯坦最為出類拔萃 , 他不僅是巴洛克時期歐洲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 , 同時也是西洋音樂的開山鼻祖 , 故也有 " 音樂之父 " 之稱 .

巴哈早年於穆爾豪森的聖布拉修士教堂擔任管風琴演奏者 , 1708 年到 1714 年間任職威瑪宮廷 , 擔任管風琴演奏者及宮廷樂長 , 1717 到 1723 年間再轉任安哈特的柯恩宮廷為合唱指揮及宮廷樂長 , 1723 年任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合唱樂長之後即長留斯地直到去世 .

巴哈生前以管風琴的即興演奏風靡當世 , 就作曲而言 , 他的創作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 意即以管風琴為主的 "威瑪時代 " , 以器樂曲和管絃樂曲為主的 " 柯恩時代 " , 以及以清唱劇及聖頌等宗教音樂為主的 " 萊比錫時代 " .

巴哈在樂史上雖然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 , 但是離世之後他的音樂曾一度式微 , 幸賴孟德爾頌等 19 世紀初萊比錫音樂家的大力闡揚 , 才能輝煌於今世 .

巴哈一生中結過兩次婚 , 第一任妻子是他的表妹瑪麗亞 . 巴巴拉 , 瑪麗亞為巴哈生了七個孩子 , 瑪麗亞因病去世後 , 巴哈再婚 , 第二任妻子安娜為巴哈生了十三個小孩 . 巴哈的二十個孩子中 , 有十個不幸夭折 , 但有四個成為作曲家 , 他們分別是威廉 . 弗里得曼 . 巴哈;卡爾 . 菲利浦 . 艾曼紐 . 巴哈 " 別號柏林巴哈或漢堡巴哈 ";約翰 . 克里斯朵夫 . 腓得利希 . 巴哈 " 別號布克堡巴哈 " 以及約翰 . 克里斯倩 . 巴哈 " 別號米蘭巴哈或倫敦巴哈 " .

巴哈從沒有想過要保存自己的作品 , 而且在他在世當中他的作品幾乎沒有出版過 . 幸好第二任妻安娜將巴哈的作品一一騰寫留存下來 , 我們現在才有機會聽到巴哈的音樂 .

1747 巴哈年前往柏林探視前妻之子艾曼紐時 , 受到普魯士腓德烈大帝的熱烈款待及厚賞 . 1748 年開始創造最後的傑作 " 賦格的藝術 " 後 , 本來就有問題的眼睛開始惡化 , 經過二次開刀後仍舊失明 , 於 1750 年 7 月 28 日死於腦溢血 .

在所有的樂曲巴哈淋灕盡致發揮了他的天才 , 尤其管風琴曲 , 聖壇曲及室內樂留下了好多傑作 , 也得當時尚很幼稚的鋼琴奏法提昇到今天的水平 . 尤其在作曲方面 , 以拉摩所定的十二平均律音階為基礎創作更偉大音樂形式 , 完成了近世式複音音階的最高形式 .

巴哈的音樂種類與數量繁多 , 共計 1080 號,第一首是第一號清唱劇,第 1080 首是賦格的藝術 . 目前所使用的巴哈作品編號為 1958 年德國音樂學者史密特 " 巴哈作品主題目錄 " 所定之 Bach - Werke - Verzeichnis " BWV " 編號 .
 
[SIZE=3][FONT=細明體][COLOR=cyan][SIZE=2][LEFT][SIZE=4][COLOR=cyan]有學樂器或喜歡唱歌、音樂的人[/COLOR][/SIZE][/LEFT] [COLOR=cyan][/COLOR] [COLOR=cyan][/COLOR] [SIZE=4][COLOR=cyan]要來這裡看看→[/COLOR][/SIZE][URL="https://www.gamez.com.tw/forumdisplay.php?f=144"][SIZE=5][COLOR=yellow]狂飆音符悅音版[/COLOR][/SIZE][/URL] [URL="https://www.gamez.com.tw/showthread.php?t=274456"][SIZE=4][COLOR=lime]我的鋼琴錄音[/COLOR][/SIZE][/URL][SIZE=4] [COLOR=red]<~~希望大家來這裡幫我聽聽給點[/COLOR][/SIZE][SIZE=3][COLOR=red]意見吧^^[/COLOR][/SIZE] [SIZE=3][COLOR=#ff0000][/COLOR][/SIZE] [SIZE=3][COLOR=#ff0000][/COLOR][/SIZE] [/SIZE][SIZE=3][/SIZE][/COLOR][/FONT][/SIZE]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世人公認最偉大的音樂家是哪一位?

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德國

音樂神童

莫札特與海頓 , 貝多芬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

1756 年 1月 27 日出生於奧地利薩爾茲堡 , 莫札特的父親雷歐波得 " LeopoldMozart " 來自德國的奧格斯堡 , 先是在薩爾斯堡大主教樂隊檐任小提琴手 , 然後逐漸晉陞為宮廷作曲家和副樂長 . 他一共有七個小孩 , 但其中五個都夭折了 , 只剩下莫札特和他的姊姊 .

當莫札特快學會走路的時候 , 便時常爬到鋼琴的椅子上 , 整天好奇的彈三度和弦 , 因為這是他最喜歡的音 . 不久之後,他也會拉小提琴了 , 所以時常跟全家人一起合奏 . 六歲時寫了一首美妙的鋼琴小步舞曲與小提琴奏鳴曲 , 充分展現了他對美 麗旋律的愛好 . 雖然音符簡單 , 但是細聽之下卻仍能發現在精緻的模進下不落於任何幼稚的味道 . 八歲時甚至於寫出第一首交 響曲 . 他的父親發覺了他不僅有音樂才華 , 甚至是世上罕有的天才 , 於是放棄了為自己謀前途的計劃 , 傾全力讓這小孩接受最完善的音樂教育 , 同時也打算將此神童帶至各地宣揚。

因此他們一家人開始了歐洲之旅 . 首先到了慕尼黑 , 在公爵馬克斯米蘭御前獻奏 , 獲得了高貴禮物 . 到了維也納 , 立刻被召往仙布倫宮御前演奏 , 當然備受喝采 . 莫札特當時甚至在國王要求下以絨布蓋著琴鍵演奏 . 由於維也納的成功 , 他父親乃計劃帶莫札特前往巴黎 . 當時巴黎是歐洲的文化中心 , 凡是任何人欲博得名聲 , 就非前往巴黎不可 . 1763年夏天他們又開始啟程 , 經過了奧格斯堡 , 曼海姆 , 法蘭克福 , 布魯塞爾 , 到了巴黎 . 在法蘭克福演奏會上 , 德國偉大的先哲歌德也曾在此聆聽 , 他在日後的回憶錄中 大大讚揚莫札持的琴藝 .

莫札特在這個時期接觸到了各地不同風味 , 不同型式 , 不同特色的音樂 . 這些經驗對他極為重要 . 他日後的作品融合了這些素材 , 故而有一種世界性 . 巴黎之後又到倫敦 . 在那裏結識了大巴哈的么子克利斯強 . 巴哈 , 莫札持從他那兒獲益良多 . 之後再至荷蘭 , 結果得了天花 , 差點奪取他的視力及聽力 , 還好在半個月後痊癒 . 這一種旅行雖然使莫札持聞名遐邇 , 同時也學到了各地的音樂 , 可是對他的健康卻有害無益 , 莫札特之所以英年早逝 , 這樣的工作過度有必然的影響 .

莫札特回到了家鄉薩爾斯堡後只住了十個月又往維也納去了 . 到了維也納他開始日夜不停的作曲以應付他人 , 他寫了 " 裝呆姑娘 " , " 巴斯強和巴斯倩 " 兩首歌劇 , 為孤兒寫了彌撒曲 以及六首交響曲 . 他後來應聘為薩爾斯堡吉廷樂長 , 但沒有薪水 . 不久他又與父親前往義大利 , 在羅馬的教堂他聽到一首九聲部的 " 慈悲經 " 後就將音樂背起來 , 回到旅館時將樂譜全部抄錄下來 . 到了第二個禮拜 , 莫札特將這些譜夾帶在帽子裡再到教堂去聆聽此曲 , 結果只發現少部份的錯誤而已 . 因為當時教會是嚴禁抄寫樂譜的 , 這件事傳開之後羅馬人便要求他公開在 一個音樂會場合中唱唱看 , 結果莫札特流利而且非常正確的唱出 , 使眾人都嚇一跳 , 轟動了羅馬 , 因此還榮獲教皇頒發 " 黃金馬刺十字勳章 " , 從此他常在信尾簽上 " 騎士 " .

14歲時 , 他的歌劇 " 米提達德王 " 在米蘭上演 , 所向披靡 . 之後 , 他又寫了歌劇 " 耳巴的阿思卡尼 " , 在米蘭又得一次大成功 . 莫札特的一生有數次義大利之行 , 最後一次是在他十六歲時 . 在義大利這樣一個歌聲的園地裡 , 莫札特自然地受到義大利歌劇的強烈影響 . 雖然十六歲之後莫札特再也沒有踏上義大利的土地 , 但是他驚人的記憶力早在 十四歲那年默出西斯汀教堂的九聲部合唱曲時就得到了證明 . 也因此他的一些作品融有義大利的歌唱風格 .

當莫札特遊遍了歐洲所有的大城市之後 , 他希望能找到一份固定的職業 , 但他去維也納與慕尼黑都是敗興而歸 , 只好在薩爾斯堡待了兩年半之久 . 在這期間他一共完成了約 80 首作品 , 其中還包括了為薩爾斯堡市長哈夫納的音樂晚會而作的 " 哈夫納小夜曲 " 與歌劇 " 牧羊國王 " . 在薩爾斯堡他的情況愈來愈糟 , 與大主教關係愈來愈壞 , 終於在一次口角後他辭去了工作 , 由母親陪他同去維也納 . 到了巴黎後母親瘁然去世 , 這對他的打擊十分大 , 他在那兒寫了幾首曲子 , 也相當成功 , 但曲中強烈流露出他對母親的懷念與痛苦 , 如「a小調鋼琴奏鳴曲」便是一例 .

在失去親情的痛苦打擊與對工作始終無著落的情況下 , 莫札特深刻地體驗了人生的悲歡離合 , 因此他的作品也益加臻於圓熟 . 他也開始寫作德語歌劇 , 因為那時是羲大利語歌劇的天下 , 許多德奧人都希望能有自己語言的作品 , 但因無專才寫作始終不成氣候 , 莫札特因此開始大顯身手 . 他寫了 " 後宮誘拐 " , 音樂自始至終都洋溢如春風般的主動 , 這部可說是完全表現了莫札特特色的第一齣歌劇 .

莫札特戀人無數 , 只是都不長久 . 真正令他燃起愛火的是韋特 . 愛羅西亞 . 在多重波折及莫札特舉棋不定下 , 愛羅西亞最後與一名演員結婚 . 而與莫札特共結連理的是她的妹妹康絲坦茨 . 康絲坦茨是一個庸俗的婦女 , 沒有崇高的道德感 , 沒有敏銳的感覺 , 也沒有虔誠的宗教心 . 對於莫札特宏大的志願和音樂世界她一點也無法理解 . 在她而言莫札特只是個愛自己和會賺錢的男人而已 . 康絲坦茨顯然非一位好妻子 , 持家不嚴 , 揮霍無度 , 儘管莫札特很努力地工作 , 一家仍是處於窮貧之中 . 莫札特去世後 , 康絲坦茨便改嫁給顧問官尼森 .

莫札持在維也納成功後又開始忙起來了 , 有時教音樂 , 有時拜訪名士 , 開音樂會 , 參加集會 . 但他的生活並不安定 , 還是沒有人固定雇用他 , 加上他不會用錢 , 而妻子康絲坦茨沒事就買新衣或外出大吃 , 搞得莫札特必須日日夜夜作曲來填補她的消費 , 這種情形一直到他死都不曾改變 .

在生活的壓力下 , 莫札特始終保持著開朗的態度 . 所以像奏鳴曲 , 室內樂 , 鋼琴協奏曲 , 交響曲及歌劇等作品都陸續不斷推出 . 繼 " 後宮誘拐 " 後他又完成了 " 費加洛婚禮 " , 憑著他那美妙的音樂充份表現角色不同的特點 . " 費加洛婚禮 " 首演當晚極為轟動 , 幾乎每首詠嘆調都當場應觀眾要求再安可一次 , 結果整齣歌劇一直到半夜才演完 . 雖然在維也納雖頗受人敬仰 , 但這都市並非真正了解他的音樂 , 他也很感失望 . 之後他接受了波米亞首都布拉格邀請動身前往 , 在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 . 莫札特十分喜悅於這樣氣氛 , 因此他又作了一齣歌劇 " 唐 . 喬凡尼 " , 這部歌劇成為整個歐洲音樂史上最崇高的傑作之一 .

莫札特的作曲方式很難為一般人所想像 . 因為他天生是一位音樂天才 . 例如 " 唐 . 喬凡尼 " 的序曲就是首演的前晚在聽著 " 阿拉伯神燈故事 " 而靈感大發寫出的 . 還有一次 , 他答應了別人寫一首三重奏曲 , 但他又想去玩滾球 , 因此他決定一起完成 . 他一面玩球一面譜三重奏曲 . 輪到他時就去玩滾球 , 下場之後就埋頭作曲 , 竟然也完成了一首優美的曲子 . 莫札特隨時隨地可以作曲 , 不論走路或與別人談話 , 他的腦子總是不停地作曲 , 不停地幻想 . 特別是坐在馬車上的時侯 , 莫札特的童年有很多時間都在馬車上度過 , 因此馬車奔馳的轆轆聲特別容易在他腦中化成美妙的節奏與旋律 .

從布拉格回到維也納後宮廷作曲家葛路克去世 , 皇帝任命莫札特為作曲家取代葛路克的職位 . 莫札特當然高興不巳 , 可是這份近乎名譽的職位並無固定收入 . 莫札特似乎總是這樣的命運 . 但同時他的作品也更圓熟 , 更完美 .

由於十八世紀對音樂家很不尊重 , 以致才能洋溢的莫札特只能在皇室貴族間卑微的生存 . 雖然莫札特一向就像頑童一樣 , 天真活潑 , 愛開玩笑 , 不過在他的心裡實際上卻隱藏了一片陰影 . 在寫信給他父親時常常提到了有關死的問題 . 這也許在此透露了他心中真正的陰影 , 或是對他英年早逝巳有了頂感 .

莫札特會有當時的成就 , 幾乎全是他的父親一手栽培出來的 . 所以莫札特一生之中都以他的父親為中心 , 有任何問題立即向他表示 . 他父親去世時正是莫札特在譜寫 "唐 . 喬望尼 " 的時候 . 莫札特在他父親活著時候處處違背他的心意 , 如與薩爾斯堡大主教交惡之事讓他父親的立場十分為難 . 他的父親屬於舊派的作曲家 , 也不贊成莫札特的作曲方式 . 對莫札特的婚姻他父親也不同意 . 在到了維也納看見了康絲坦茨的作為後 , 更是對莫札特之結婚十分不諒解 . 因此父子間的想法與作法背道而馳 , 他父親也在這樣完全失望而無慰藉的情況下去世了 .莫札特對此之內疚與痛苦始終不能解脫 , 也因此這樣深刻的痛苦在他日後的作品上表露無遺 .

莫札特在維也納的經濟情況日漸拮据 , 因此他又想到外地去再試試運氣 . 於是 1789 年他又訪問了布拉格 , 萊比錫 , 德勒斯登 , 柏林等都市 . 到了柏林他應召前往皇宮 , 莫札特一共呈獻了三首弦樂四重奏給當時的普魯士王腓德烈 . 威廉二世 . 且博得褒揚 . 1970 年冬天他回到維也納 , 那時維也納奧皇約瑟夫二世駕崩 , 雷奧液德二世即位 , 莫札特所受的待遇每況愈下 . 新皇的加冕典禮定於法蘭克福舉行 , 音樂由義大利的薩里耶里 " Salieri 1750 - 1825 " 作曲 . 此人就是電影 " 阿瑪迪斯 " 中謀害莫札特的主謀人 . 也是在宮中與莫札特競爭的對手 . 事實上薩里耶里也是貝多芬的老師 , 他也有一些作品 , 也許他是宮廷中與莫札特競爭的對手 , 但若把他說成是謀害莫札特的人那就有點不公平了 . 莫札特並不死心 , 於是決定前往法蘭克福再試一次運氣 , 他親自演奏了新的鋼琴協奏曲 , 奈何到場的人數並不多 . 後來這首曲子被稱為 " 加冕協奏曲 " . 從此莫札特的命運自此開始越來愈慘 .

1791 年 3 月莫札特的劇院經理朋友達 . 朋特委託他寫一齣德語歌劇 , 這家劇院不是皇室的高級人士所聽的 , 而是在維也納郊外的中下階級的流行德語劇院 . 莫札特並不以對象為平民而拒絕 , 反而高興的接下任務 . 他長久以來就希望能再寫一部德語的歌劇 . 達 . 朋特為讓莫札特專心作曲 , 特別把公園裡一間漂亮的小屋子租下來給莫札特住 , 當時他的妻子正外出療養 , 因此莫札特可以十分愉快專心的完成這部歌劇 " 魔笛 " .

魔笛於 1791 年 9 月 30 日首演時大為轟動 , 為了答謝觀眾的愛護 , 他親自指揮 . 莫札特在魔笛接近完成之時的 1791 年 7 月的某一天半夜突然來一位身披黑色披風的男子請他寫一部安魂曲 , 莫札特當時嚇了一跳 , 認為這位男士是死神 , 但因為實在缺錢用 , 只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 .或許是預感死之將至 , 也或許是這位黑衣人的安魂曲委託事件 , 魔笛的後半段曾經出現過類似安魂曲的曲風 . 由於 " 魔笛 " 的成功 , 莫札特差點忘了這件事情的約定 , 突然一夜那名男子又再度出現來催促他早日完成 , 後來才知道這位灰衣男士是瓦賽克伯爵的僕人萊特蓋普 . 這位公爵就是有將別人的作品當做自己創作發表的可恥習性 , 後來伯爵在妻子的忌日親自演奏莫札特所作的安魂曲 , 萊特蓋普則是伴奏者 .

莫札特對此人此事感受到強大的壓力 , 日日夜夜都在思索著安魂曲的歌詞 , 因為他的身體本來就不健康 , 再加上常常夜裡作曲的苦工 , 他的身體更加嬴弱 , 這時他巳感覺到他在為他自己作一首安魂曲了 . 到了11月 , 莫札特己病得無法起身 , 不過他仍未放棄自己的這份責任 , 依然照樣工作 . 為了趕在約定時間交出曲子,莫札特常常一邊流淚一邊作曲,以致病情急遽惡化,終於在十二月四日夜晚寫到第三部續唱的第六曲目第八小節時 , 莫札特感到力不從心無法再繼續提筆了 . 他覺悟到自己的大限已至 , 立即招呼弟子朱斯麥瑞前來枕畔 , 指示曲子的未完部份 . 12 月 5 日 0 時 55 分莫札特終於撒手西歸 . 莫札特死後 , 未完的安魂曲由朱斯麥瑞繼續完成 .當他死時家中分文不剩 , 只好把他埋葬在十分廉價的平民公墓內 . 遺體首先放在當初他與康絲坦茨結婚的史德芬教堂然後前往墓園 , 但因遇到暴風雪 , 送葬的人只好半途折返 , 只留下莫札特孤單地被埋在無名墓園內 . 第二天再去確認他的墓地時卻永遠無法找到了 . 因此莫札特之墓就成了一個永遠的謎 .

過了很久 , 當世人公認莫札特為曠古未有的偉大音樂家時才動員在墓園作調查挖掘 , 結果仍是無功而返 . 最後只好隨意選個地方替他立了個墓碑 , 算是對他的敬仰 . 他的弟子朱斯麥瑞也遵照了莫札特的願望把安魂曲補寫完畢 , 以後每逢後世紀念莫札特時都是演奏此曲 , 聽者無不動容 .

像天嫉英才此話應用到莫札特是十分恰當的 . 他一生坎坷 , 終身貧困 , 但他始終樂觀與赤子之情 . 那時代的人對他的一些言詞與作風無法茍同 , 對他的音樂也只是欣賞 . 但莫札特死後有知的話他應可安息 , 因為我們己從他的作品中洞澈真情了 .

雖然英年早逝 , 莫札特的音樂才華卻是史上難見的 . 他對歌劇 , 交響樂 , 協奏曲 , 室內樂 , 獨唱曲 , 鋼琴曲 , 合唱曲等各種音樂形式皆擅長 . 從小活在大人世界裡的莫札特 , 長期在宮中生活接受大家的讚美 , 以致於長大後人格變的詭譎複雜 . 他說話總口無遮攔 , 往往把自己對其他音樂家的評斷全盤托出且少有讚詞 , 舉措高傲 , 眼高於頂 , 在音樂界難交到真心朋友 .

莫札特絕對是熱愛生命及人類的 , 這可從他的最後一部歌劇 " 魔笛 " 看到 . 第二幕第十二場 , 編碼第十五號的詠嘆調 , 由薩拉斯特羅唱出 " In diesen heil gen Ha ! len kennt man die Ra che nicht..." 意指 " 誰都要寬恕敵人 , 不喜歡這個教義的人 , 就不配做人 " . 這正是莫札特冒著生命危險加入的秘密組織 " 共濟會 " 的宗旨 .

雖然精神上與生活上常處於困頓的狀態 , 但是他的作品依舊具有純粹音樂的性質 . 在貝多芬 , 白遼士 , 蕭邦等人的音樂中 , 多少都能了解他們的生活情緒或經驗 . 但莫札特的所表現出來的只是音樂的至真 , 至善與至美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世人公認最偉大的音樂家是哪一位?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國

 

樂聖

貝多芬與海頓 , 莫札特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

1770 年誕生於德國萊茵河畔波昂市的一個清寒家庭中 . 父親及祖父都曾是宮廷中的樂師 , 父親約翰是一位才華平庸的又愛酗酒的男高音手 , 母親瑪麗亞則是一位賢淑的女性 . 貝多芬從小極受在宮廷中擔任指揮的祖父寵愛 , 可惜好景不長 , 貝多芬三歲時祖父就與世長辭了 .

貝多芬的天份在三歲時被祖父發現 , 但這位仁慈有才華的祖父卻沒機會指導他 . 父親是酒鬼 , 脾氣暴燥 , 妄想要貝多芬成為 " 莫札特第二 " 以博取名聲及金錢 . 可想而知 , 童年的貝多芬是受盡虐待的 , 也因此貝多芬從小就特別孤僻 .

貝多芬八歲時於科隆舉行演奏會 , 雖然獲得不少掌聲 , 但卻不如莫札特那樣轟動 . 十歲左右即成為宮廷樂師 , 十六歲那年貝多芬失去了慈母 , 是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 . 同年 , 貝多芬擔任白朗寧家的鋼琴老師 , 也與白家的大女兒有了一段沒有結果的初戀 . 十七歲前往維也納會見莫札特 , 被莫札特認為是日後的一顆新星 , 並從莫札特處學到一些作曲技巧 . 二十二歲時定居於維也納 , 在這之前他想拜師莫札特而不果 , 轉向海頓和阿布雷治白克學習作曲 . 海頓非常忙碌 , 並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教他 , 因此肯上進努力的貝多芬在有關社會上及音樂上的事都得靠自己摸索 .

莫札特去世後維也納的音樂領袖就首推海頓了 , 但貝多芬對海頓單調的作曲卻十分不以為然 . 他三十歲那年發表了第一首交響曲 , 這時的他已經有暫時性的耳聾了 . 三十三歲他完成 " 第三號英雄交響曲 " , 更是表現出貝多芬的獨特 . 維也納音樂界推崇他為莫札特的繼承人 , 備受歡迎 . 也有人認定從這首歌以後 , 浪漫派音樂就產生了 , 為音樂史上的新紀元 .

剛開始時貝多芬立志做名鋼琴手 , 所以初期的作品以鋼琴曲較多 , 如今我們常常聽到的作品鋼琴奏鳴曲 " 悲愴 " 是他年輕時所寫 . 從這首曲子可以看到貝多芬所獨創的熱情火花及青春的甘苦 . 另外 "月光 " 鋼琴奏鳴曲 , 據說是獻給茱麗葉塔 . 桂察第小姐。

成名後的貝多芬命運比他的前輩如海頓 , 莫札特要好得多 , 一方面受到貴族的保護 , 另一方面又享有創作上的自由 .

貝多芬做為鋼琴家和作曲家都逐漸嶄露頭角 , 遠大的前途被眾人看好 . 但是 " 惡性耳疾 " 這個音樂家的致命傷卻使他頹喪 . 悲憤之餘曾留下一份著名的 " 海里金史塔持遺書 " , 這是在他死後才被發現的 . 他真的想自殺嗎 ? 實在煞費猜疑 . 總之 , 貝多芬並沒有自殺 , 相反的 , 他回到維也納 , 首次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會 . 之後 , 他的作品更臻成熟充實 , 許多不朽的傑作也於此時相繼完成 . 例如小提琴奏鳴曲 " 克羅采 " , 第三號交響曲 " 英雄 " , 鋼琴奏鳴曲 " 華爾斯坦 " , 以及後來改名為 " 費得利 " 的歌劇 " 雷奧諾雷 " .......等 .

貝多芬作品風格的演變可分為三個時期 . 第一時期大約是在 1800 年 32 歲左右 , 純古典式的作品 , 跟海頓及晚年的莫札特風格相似 . 由於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名聞歐洲 , 故此多數是鋼琴作品 . 在這階段他了十一首鋼琴奏鳴曲 , 六首四重奏和降E大調七重奏 , 並完成第一首鋼琴協奏曲和交響曲 .

1801 年貝多芬獲悉自己即將失聰的消息 , 便放棄演奏的生涯專心作曲 . 並以1802年第二交響曲為他作品的第二階段揭開序幕 . 他在作品中開始表現自己獨特的風格 , 許多不朽傑作就是在這階段中完成 . 大約是 1802 至 1815 年間 . 這時期的作品逐漸脫離古典樣式 , 較偏向表達內在感情 . 貝多芬擴大了奏鳴曲式 , 在旋律與和聲上加入新手法 , 並嘗試以新方式組織管弦樂法 . 當中的某些作品如 " Moon Sonata " , " Fidelio " 等已可看出貝多芬有著強烈的浪漫派主義傾向 .

45 歲以後 , 他改用心耳作曲 , 並步入了第三時期 . 貝多芬開始回顧舊的音樂型式 , 並從海頓和巴哈的作品中溫故知新 , 此時貝多芬已進入純音樂領域 , 不再顧忌樂器或演奏者的限制 , 他所在乎的僅是在紙上和他的心耳間完成一種協調 , 突破古典型式 , 在保留合理邏輯性下任意使古典樣式變化 . 如第九交響曲中加入獨唱及合唱樂聲的部份 " 歡樂頌 " , 這是交響曲歷史上的創舉 . 而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也達到此典式的最高境界 , 沒有抒情意味或描寫意境 , 純粹是扣人心弦的靈性音樂 , 堪與巴羅克時期大師的傑作相提並論 .

1812 年貝多芬與大文豪歌德相會於伯明罕溫泉勝地 , 歌德形容貝多芬是 " 精力充沛無與倫比的男性 " , 一方面貝多芬無視於國王與王后等貴族權勢 , 他說 : 雖然有很多人 , 卻沒有一個偉大的 ...... 不 , 不 , 只有一個...... .

貝多芬的耳疾越來越惡化 , 到了 48 歲左右就已經完全聽不到 . 日常的會話均用筆談 . 晚年時期為了姪兒的事情煩惱不已 , 又為了生活到處奔波 , 曲子的作風與中期激烈有力者完全不同 , 代之而起的是簡潔而有深度的思想 .

貝多芬的一生中實在是失意到了極點 , 尤其是在戀情方面 響曲的人一定被其澎湃的感情所震攝 , 像這樣感情豐富的天才 , 生命裏當. 聽過命運交然是無時無刻充滿著愛情的芳香 . 貝多芬研究權威羅曼羅蘭曾說 : 貝多芬打從 20 歲至 50 歲的歲月中 , 沒有一個時期是心底不曾抱過 " 愛 " 的 . 只是 , 暴躁的脾氣 , 抱病的身體 , 加上嚴分階級的社會風氣 , 都使這位 " 戀愛線條粗且短 " 的豪邁漢子的戀愛有花無果 . 著名的 " 月光奏鳴曲 " 的女主角 , 伯爵千金朱麗葉塔 ; 擁有無比細膩感情的泰麗莎 . 馮 . 布倫斯威克 ; 至死前仍是貝多芬密友的約瑟芬 . 布倫斯威克 ; 燃起四十多歲的貝多芬的愛火的泰麗莎 . 瑪法蒂 ......以及更多更多的美麗少女......... , 貝多芬一次又一次地承受這些愛情的打擊 , 繼而譜出無數曠世的傑作 : " 月光奏鳴曲 " , " 春之戀曲 " 等等 .

在貝多芬去世後的第二天 , 人們在他的一個秘密抽屜內找到三封沒有署名 , 沒有收信人姓名 , 沒有日期的情信 , 現被稱為 " 給永恆愛人的信 " . 由於信裏沒有收信人的姓名 , 後世佷多研究貝多芬的學派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 甚至演變成論戰 . 有人說是桂察第小姐 , 又有人說是和他訂過婚的泰麗莎 . 馮 . 布倫斯威克小姐 . 貝多芬的戀愛結果並沒有成功 , 最終還是獨身而終 . 大家所熟悉的鋼琴曲 " 給愛麗絲 " , 本來是 " 給泰麗莎 " , 由於在出版時校對錯誤而一直錯下來 . 然而不管這位女性是甚麼人 , 我們應該注視的是在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心中有股不滅的愛火 , 而且昇華至藝術創入之中 , 譜出無數扣人心弦的作品 .

貝多芬在世時常被指為憤世嫉俗 , 脾氣暴躁 . 可是 , 有誰想過 30 多歲耳朵出現毛病 , 作為一個天才橫溢的音樂家 , 這是何其殘酷的命運 ? 為了掩飾耳疾 , 聽不見也要裝作聽見 , 而且也很忌諱別人談論耳朵的事 . 人們只知道他脾氣暴躁 , 極難相處 , 但又有誰體會到他內心的痛苦與恐懼 ? 貝多芬熱愛生命 , 熱愛人類 , 端看第九交響曲中的 " 歡樂頌 " , 若非有一顆熱愛世人的心及高尚的情操 , 又何能作出如此天籟 ?

貝多芬是第一個獲得自由的藝術家 , 他曾說 " 要盡量做個正直的人 , 讓愛自由尤其高於一切 , 即使面對一位君主 , 也絕不出賣真理 ! " 也就是有了這種自由 , 貝多芬的作品才能脫離實用的曲式 , 而依憑內心深處湧現的靈感自由創作 , 使得每一首作品都有著獨特的個性 , 洋溢著撼動人心的熱與力 . 他的作曲技巧是可以分析的 , 但作品中蘊藏的力求量卻是無法言傳的 , 只有不斷的聆聽 , 才能體悟貝多芬的啟示 : 向命運挑戰 , 永不妥協 .

貝多芬酷嗜散步與飲酒 , 他在維也納森林和海里根修坦田園散步時捕捉了許多作曲靈感 . 不幸於拜訪弟弟約翰時染上了肺炎及黃疽 , 四個月之後 , 這位曠世音樂巨匠便去世了 . 臨終前他所訂的葡萄酒才送來 , 『真可惜 , 來遲了 ! 』這句話便成為他最後的遺言 .

貝多芬於 1827 年 3 月 26 日下午病逝 , 三天後葬在威陵墓地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世人公認最偉大的音樂家是哪一位?

每次都讓你找資料~辛苦了~

受教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世人公認最偉大的音樂家是哪一位?

那破風投了誰呀??(我可以這樣叫你麼??)
我個人認為莫札特吧,,,
我覺得他對我的影響比較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世人公認最偉大的音樂家是哪一位?

[quote=優斷傲葉]那破風投了誰呀??(我可以這樣叫你麼??)
我個人認為莫札特吧,,,
我覺得他對我的影響比較大...[/quote]

隨便你叫~"~

反正不要不好聽的就好了

可是貝多芬的交響樂流傳於後世

也很多樂團都拿來練習、表演

也很好聽>"<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寧靜)

回覆: 世人公認最偉大的音樂家是哪一位?

貝多芬得交響樂說真的我很喜歡呢

那種震撼力足夠...

如同破風所說很好聽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世人公認最偉大的音樂家是哪一位?

[quote=破風澈]隨便你叫~"~

反正不要不好聽的就好了

可是貝多芬的交響樂流傳於後世

也很多樂團都拿來練習、表演

也很好聽>"<[/quote]


那我叫你小風風還是小破風好呢..?
但是我也覺得也嘔,,,,>m<
不過貝多芬/莫札特/巴哈的影響力也是非同凡響的啊,,,,
只是各人的意見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世人公認最偉大的音樂家是哪一位?

[quote=優斷傲葉]那我叫你小風風還是小破風好呢..?
但是我也覺得也嘔,,,,>m<
不過貝多芬/莫札特/巴哈的影響力也是非同凡響的啊,,,,
只是各人的意見吧,,,[/quote]

痾...

好險你不知道我綽號

不然我就要吐了

話說回來

巴哈的鋼琴

彈奏時,有一個風格^^

沒有圓滑線時,音 必須用壓的(不是跳音喔)

那時候他是大鍵琴,所以彈奏他的譜時,需要做這個技巧

有些還蠻好聽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世人公認最偉大的音樂家是哪一位?

[quote=破風澈]痾...

好險你不知道我綽號

不然我就要吐了

話說回來

巴哈的鋼琴

彈奏時,有一個風格^^

沒有圓滑線時,音 必須用壓的(不是跳音喔)

那時候他是大鍵琴,所以彈奏他的譜時,需要做這個技巧

有些還蠻好聽的^^[/quote]


是什麼呢,,,
我不會用這個綽號叫你的,,,
說給我知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12 04:47 , Processed in 0.60120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