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文省思】 鄭和

[複製連結] 檢視: 1260|回覆: 2

名望的騎士

守護騎士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鄭和生平簡介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人。鄭和的先祖是從西域來到雲南,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聖,所以鄭和本人也可能是一個伊斯蘭教徒。他的小字「三保」,可能和鄭和穆斯林的教名「三寶奴」(Abdul Sabbur)有關,三寶奴之意為「真主之僕」,一般民間稱他「三保太監」或「三寶太監」,即緣此而來。《明史》鄭和傳,稱鄭和「自幼有材志、豐軀偉貌、博辯機敏、謙恭謹密」,和一般宦官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

鄭和是出生在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剛建立明朝的洪武四年(1371)。洪武十四年(1381) 鄭和十一歲時,被攻入雲南的明軍所俘。在一連串顛沛流離,包括遭閹割的痛苦後,進入北平明燕王朱棣府邸,因此而有機會建立他和明朝未來第三任皇帝的關係,從而也改變了他原本可能不幸的一生。

公元1399年到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攻破南京,趕走他的姪子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史稱「靖難之役」。靖難之役期間,鄭和跟隨燕王朱棣南征北討,建立了不少功勞。因此,朱棣即位為明成祖之後,永樂二年(1404)初,親筆寫了一個「鄭」字,賜他為姓,並提升他擔任「內官監太監」,從此馬和變鄭和,也開始他另一階段不平凡的人生。
            鄭和出使西洋之戰略研究

鄭和自永樂三年(一四○五年)開始到宣德八年(一四三三年)止,先後七次出使西洋,共歷時二十八年
   鄭和出使西洋不僅負有外交和經貿任務,而且還率領一支空前巨大的艦隊,執行權力投射的行動。鄭和的艦隊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軍兵力。據《明史》記載,其第一次出使時有「將士卒二七八○○餘人,……造大船,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艘」

明成祖為何要派鄭和出使西洋,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戰略問題;根據《明史》記載,成祖的動機是「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海外,示中國富 強。」
若果真如此,則未免小題大做,所以必然有更深入的戰略考量,否則不可能如此勞師動眾。元朝滅亡後不久,其後裔帖木兒在中亞建立一個新的蒙兀 爾帝國,靖難之役時,帖木兒探知中國內戰的消息,遂決定向東取攻勢,以謀重建蒙古人在中國的統治。
永樂二年(一四○四年)帖木兒集中兵力四、五十萬人,準 備進攻中國;明成祖獲知此項情報後,即速謀求對策,於是決定立即派遣鄭和出使西洋。從戰略觀點來看,這是一種「間接路線」,其目的主在聯合印度洋周邊國家 組成聯合陣線以圍堵帖木兒的擴張,並牽制其進攻中國的行動。不料在鄭和奉命出使的同一年,帖木兒突然病死,於是威脅自然解除。鄭和既已出航,自不能半途折 返,所以原始戰略目的雖已消失,但仍繼續執行其外交任務。

鄭和下西洋之貢獻


一、鄭和是世界最早越洋跨洲航海艦隊指揮官

鄭和於明成祖永樂三年,率領二百餘艘龐大艦隊出使西洋,是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船隊,其航海技術,船頭有羅盤,船尾有尾舵,導航則「過洋牽星」(古代天 文航海技術),另有「針位圖」定方位,在當時都是了不起的航海技術,也是鄭和七航都能成功之原因。其在航海史的貢獻,可說古今第一人,不僅將中國航海及海 外交通史推上了至高點,其成就更驚動了世界,大大地催化了西方航海冒險家的未來。
二、開闢「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航線

鄭和船隊,七次縱橫往返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程十萬餘里,到達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和東非等地區,這是世界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也是人類越洋跨洲 航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鄭和船隊發現的這條海上絲路,不僅為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繁榮帶來極大的貢獻,同時也是一條在戰略上重要無比的戰略航線,自古至 今,各國都極為重視。


三、宣揚明朝國威,締結邦交

鄭和下西洋,從不輕易使用武力,亦未蓄意霸佔殖民地,侵佔他國領土;其所經之地,均以和平友好精神,敦睦鄰邦,以德服人,宣揚中華文化,其所表現的是「和 平海權」,而非武力侵略行為。在外交上,是以和平使者,採懷柔政策,厚往薄來,拉攏沿途所經國家,使各國都願與明朝保持密切關係,造成一股絡繹不絕,萬國 來朝的熱潮,為明朝富強的國威作出宣揚。


四、開拓海上貿易

西洋諸國,對明朝出品的陶瓷、絲綢、錢幣等,都極為喜愛,永樂年間確有利用鄭和下西洋之官船,載運這些貨品到海外,在返程中,鄭和官船亦購買或交換一些中 國所缺之香料、染料、寶石和珍奇異獸等。因而開啟了海上貿易之先河;爾後通商貿易,貨通有無,海上通商逐漸熱絡。


五、促進文化交流

  中國東南沿海民眾信奉媽祖由來已久,而護佑船事之信仰對鄭和下西洋船員十分重要;由於鄭和訪問西洋各國七次之多,媽祖信仰也藉機傳播到南洋諸國,這是鄭和下西洋在文化方面最值得提及的。


鄭和的行動在二十八年之後終於停止,其原因概述如下。



一、明廷海洋政策的改變

  明成祖死後,其後任皇帝缺乏遠大的眼光和魄力,同時明廷內部「開海」與「禁海」始終爭論不休;尤其士大夫更是鄙視由宦官主導的海洋政策,因此,鄭和的偉大成就終不免為曇花一現而已。


二、缺乏以經貿為核心的海權

海權是一項以經貿活動為其核心價值的社會運動,海權發展的根本誘因是在海洋活動所獲致之實質利益,而海洋權益的來源固然可分為自然資源的採集、生產與經 營,獲致相當高的實利,但是與海洋經貿活動相比,此種生產活動所獲的利益,畢竟無法與海洋經貿匹敵。同時徒有生產而無商貿行銷分配,亦無法建構完整的經濟 活動;故海權發展之核心價值在於經由海洋商貿,再加上與海洋活動相關的經濟生產。所構成之海洋經貿活動。綜觀鄭和出使西洋,除了在滿足君主的企圖,宣揚國 威之外,所耗用之資材,未能獲得適切地回收,以致未能持續伸張海權。


三、未重視海洋發展

中國傳統係以農立國,對海洋的發展一向未予重視,尤其鄭和出使西洋耗資甚大,影響政府財政,致朝廷視為「敝政」。加上此後不久中國沿海即不斷受到倭寇侵 襲,導致爾後走向「鎖國政策」,「片板不許下海」,視海洋為畏途,影響到以後整個國家「閉關自守」,淪為西方海權國家宰割的犧牲者,這是我們中國人應牢加 記取的教訓。



http://www.wujin.org.tw/page4/page4-3-c.htm

http://www.wujin.org.tw/page4/page4-2.htm

以上資料出至於上兩網站,整合出大略。

個人心得

鄭和無法再度出航原因,鄙視、花費金額無法回本,可惜最後還明朝還是因宦官而亡。
明初,看不起宦官,明末重大權利都掌握在宦官手上。真是滿怪的國史。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鄭和

郑和之所以改姓郑,据说是因为在郑家村一役立下战功,或说是救了燕王,所以燕王很信任他,我想即使没有郑和也会有别人出海吧。
明朝之所以亡在宦官手里实在是因为明朝大多数皇帝不相信大臣(朱元璋的遗传?),而相信那些伺候他们而且表面恭顺的宦官。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騎士

守護騎士

回覆: 鄭和

嗯,殺了許多功臣畏懼奪權的君主,難免疑心。

這是難免,人都有私心,又怕被人奪走好不容易得到的權利。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13 10:01 , Processed in 0.01813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