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手動機槍

[複製連結] 檢視: 1964|回覆: 1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導言

幾乎是從人類開始有規模的戰爭以來,人類一直都在找尋可以更快更有效率地消滅敵人的方法。各種能快速射出大量箭矢的武器也因此一直層出不窮,從古希臘敘拉古(Syracuse)在紀元前五世紀使用的連發弩 Polybolos 到傳說中諸葛亮發明一次可以發射十矢的機械弩,都是嘗試以機械力代替人力,以達到更高的效率。
火藥與槍砲的發明雖然是戰爭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些新武器並沒有馬上對步兵戰鬥帶來很大的改變。原因之一是早期的槍砲威力不大,射程不遠,再加上裝填程序麻煩而耗時,實際的殺傷力還不如傳統的弓矢。但是隨著技術的改良,槍砲逐漸取代了傳統刀劍弓矢,追求效率的想法再現,於是開始有各種連發槍的發明。基本上要增加火力有兩種方法,一是增加每次能同時發射的彈頭量,另一是加快射速。前者比較容易做到,像砲兵用的葡萄彈( grapshot)就是,而後者由於整體技術還不成熟,以機械力取代人力操作槍砲的想法要到近代才能付諸實現。例如在 1663 年,一位帕馬(Palmer)先生向英國皇家學會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可以利用後座力或是槍管中的氣體壓力來做自動裝填的,這個先進的想法要在 200 年後才被馬克沁實現。
在 19 世紀中期由於金屬彈殼的出現,以及雷管和彈殼的結合,槍械裝填的程序大大簡化到有可能以機械代勞的程度。於是,許多發明家開始推出能夠確實有效地裝填子彈並且發射的機械。這些第一代機槍還是得靠人力來提供動力來源,並不能做到全自動,但是它們代表了在槍械技術上的一大進步,並且替未來的自動機槍鋪了一條康莊大道。
下面就讓我們來細數這些第一代的機槍。
管風琴槍(Orgue des Bombardes, Organ Gun)


所謂的管風琴槍(Organ Gun)是以其成排的槍管類似教堂中的管風琴的管子而得名,它們有時也被稱為排放槍(Volley Gun),通常是將許多槍成排裝在小車上,可以很快地同時發射。當然它最主要的缺點就是裝填問題沒有解決,在發射後必須靠人力一支支地重新裝填,而且也沒有瞄準可言。因此它的使用通常被指定到狹隘的地點做為防衛擊退大批敵人衝鋒之用。
最早的管風琴槍出現在西元 1339 年,Ghent 城的軍隊號稱有 200 門管風琴槍。西元 1453 年皮卡迪尼(Piccardini)之役,威尼斯的統治者 Bartolommeo Collenoi 配置了許多管風琴槍在他的部隊中。稍後,達文西也設計了不少排放槍,其中甚至有使用後膛槍和金屬彈殼的設計。
西元 1625 年,英國人威廉‧得魯蒙德(William Drummond)發明了雷霆槍車(Thunder Carriage),基本上是一種管風琴槍,並且宣稱只要兩個人操作就可以對抗一百個士兵。

在美國南北戰爭時,一種管風琴槍的變形:Billinghurst Requa Battery Gun 被交戰雙方用來掩護橋樑的防衛,以對抗敵人的衝鋒。
防衛槍(Defence)


西元 1718 年,英國人詹姆斯‧巴克(James Puckle)發明了一種轉輪式的防衛槍(Defence),它的彈倉跟後代的左輪槍一樣有六個孔,可以裝上六個金屬小管,管中裝的是當時軍隊使用的紙包彈藥,彈倉後方有一搖桿,可將小管轉至槍管定位,逐一發射。子彈射光後,彈倉可以取下,裝上另一個彈倉,又可以繼續射擊。這個設計事實上是非常先進的想法,遠遠超出了當代的技術。不過,這個設計也有奇怪的地方,像它就對不同對象使用不同子彈:圓形子彈用來對付基督徒,方形子彈對付回教徒,這就不知是什麼道理了。
米特留雷斯槍(Mitrailleuse)


西元 1851 年,比利時的 Fafschamps 上尉發明了一種改良的排放槍, 37 根槍管鑄在一個圓管中,子彈則裝在圓形槍機閉鎖塊上的 37 個小孔中。槍手把裝好子彈的閉鎖塊放在槍身後端的缺口處,再推動一個槓桿,將閉鎖塊向前推,完成閉鎖,此時子彈正好跟每個槍管對正。然後槍手轉動位於後方的一個搖桿,擊發裝置就將這 37 顆子彈逐一擊發;一圈轉完正好所有子彈都擊發。這時槍手拉動槓桿,閉鎖塊後滑,槍手將閉鎖塊取出,將另一個裝好子彈的閉鎖塊放入,開始另一輪射擊。這個設計聽起來好像非常複雜,其實十分簡單,受過訓練的槍手可以達到每分鐘 200 發的射速,是第一個實用化的排放槍。
Fafschamps 上尉雖然是發明人,但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相反地繼續生產並改良 Mitrailleuse 的比利時工程師 Joseph Montigny 反而名利雙收。 Mitrailleuse 也冠上他的姓名成為 Montigny Mitrailleuse。

法國陸軍對這個武器非常有興趣,他們眼見普魯士的崛起,認為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跟普魯士打上一仗。他們擔心普魯士著名的德雷賽針槍(Dreyse Zundnadelgewehr, Dreyse Needle Gun)的威力,雖然也發展了類似的 Chassepot 後膛步槍來對抗,但是產能不足,短期內無法全部換裝。因此他們把 Mitrailleuse 當作致勝的秘密武器,從西元 1867 年開始生產。法國的 Mitrailleuse 經過 De Reffyse 上校改良,將槍管減少到 25 根,使用 Metford 式的膛線,以及法國陸軍的 Chassepot 子彈。
法國想盡辦法保守秘密,但在 1869 年英國的皇家聯合軍種學院期刊登載了一篇福司貝理少校的論文:「論 Mitrailleuse 及其在未來戰爭中的地位」,討論的對象名稱上雖然是 Montigny Mitrailleuse,但性能諸元及圖示實際上是法國的 De Reffye Mitrailleuse。這麼公開地發表,普魯士的參謀本部絕對不可能不知道。
西元 1870 年普法戰爭爆發,由於動員不足及指參作業一塌糊塗,法軍在色當慘敗,連法皇拿破崙三世都被俘虜。原本法軍寄望的 Mitrailleuse,也由於運用不當,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原來由於這種槍的外型像一門小砲,又裝有輪子,所以法軍並不是把它們拿來當作步兵支援武器,反而大部份被當成砲兵使用。由於它的射程只有 400 公尺不到,很快地就被德國射程 4,000 公尺的克魯伯砲打得稀巴爛。
在少數支援步兵的例子中,它的效果十分良好。普魯士第 38 步兵旅在 Mars-la-Tour 戰役中遇到了強大的 Mitrailleuse 火力,死傷超過 56% 達到 2,600 多人。在 Gravelotte,據估計普軍的死傷中只有 5% 是砲火引起的,其它的 95% 都是 Mitrailleuse 和步槍火力的結果。不幸的是,這些少數的戰果終究無法改變大局,法國最後還是投降。不過,mitrailleuse 這個字還是自此變成「機槍」的法文名字。

除了法國和比利時之外,Mitrailleuse 在市場上並不是很成功,大部份國家都被格特林機槍吸引走了。不過,它也曾經被引進中國過,下面是一張清軍的照片,從擺在地上的槍機閉鎖塊看來,應該是 Montigny Mitrailleuse。
咖啡磨槍(Coffe Mill Gun, Ager Machine Gun)


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後,戰況膠著,林肯總統非常著急,希望能夠找到解決之道,因此他對任何新武器都很有興趣,希望能幫助改變局面。許多發明家都透過關係,請他參觀新武器的展示,Ager Machine Gun 就是其中之一。展示的結果讓他十分滿意,當場就以每門 1300 美元的高價買了 10 支,配給部隊試用。由於槍身上方的彈藥斗方很像咖啡磨的方形漏斗,因此他稱之為咖啡磨槍;總統都這麼叫了,其他人當然也只好跟著叫,於是 Ager Machine Gun 就由此以「咖啡磨槍」在歷史上留下大名。後來 McClellan 將軍也用每門 735 美元的價錢買了 50 門。
Ager Machine Gun 跟其它的排放槍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只有一根槍管,而且也不像排放槍或管風琴槍在發射後需要一段時間來裝填。只要彈藥不停地從上方漏斗放入,理論上它就可以持續射擊。它的彈藥使用當時制式的紙包彈藥,在使用前先裝在一個小鐵管中,底部裝上雷管帽,放在上方的漏斗裡。由於重力的關係,裝有子彈的小鐵管會一顆顆落下到槍機裡,槍手轉動搖桿,子彈會在鐵管對正槍管時發射出去,然後空鐵管會從底部掉出。此時彈藥手的責任就是將鐵管撿起,重新裝填子彈,放到上方的漏斗裡,持續供應彈藥。它的理論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鐘 100 到 150 發。
在展示時表現良好是一回事,真正發到部隊中使用是另一回事。一配發部隊,馬上發現它的缺陷:一是槍管容易過熱,在發射一、兩百發後,槍管就已經燙得不能碰,子彈會因熱提早擊發(cook-off)。二是在射擊時,鐵管跟槍管不容易對準,總是有點誤差,影響到射擊的精度,也容易損傷機件。三是結構太過脆弱,經不起戰場上碰撞和天候等的考驗,一般部隊也不知道如何維護。
雖然有這麼多問題,但還是在 1862 年春天在波多馬克河畔,以及彼得斯堡戰役中,發出了近代機槍的第一次戰鬥的怒吼。但也由於非常不可靠,後來它們大都被派去跟管風琴槍一起把守橋頭和渡河點。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陸軍拍賣剩餘物資,兩門「咖啡磨槍」才賣了 11 美元。
萊普理機槍(Ripley Machine Gun)

萊普里機槍的外型跟格特林機槍很類似,但是它發明於西元 1861 年,比格特林機槍早一些,所以格特林機槍有可能借用它的一些設計。

雖然它的外觀和格特林機槍類似,連槍管組的位置都很像,但是它的操作原理大大不同。首先,它的槍管組是固定式的,並不旋轉。其次,它的發射機構跟 Mitrailleuse 相似,槍機閉鎖塊上有鐵管,裝上制式的紙包彈藥及雷管帽,再將槍機放入槍管後方閉鎖,轉動搖桿一圈就可以發射所有的子彈。然後把槍機閉鎖塊取出,換上另一個裝好子彈的閉鎖塊,馬上又可發射。它雖然有潛力,但是市場行銷做得不太好,不太為人所知。
格特林機槍(Gatling Gun)

在早期的手動機槍中,理查‧J‧格特林醫生(Dr. Richard J. Gatling)發明的格特林機槍應該是最著名的了。他出生在美國南方,在南北戰爭開始時已經在屬於北軍的印第安那州定居多年。西元 1861 年,他為了縮短戰爭,減少年青人的傷亡,開始著手研究更有效的新武器以一舉打敗南方。西元 1862 年 11 月,他獲得了他第一份機槍的專利。

這個 1862 年式的格特林機槍只能算是原型槍,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它和「咖啡磨」槍一樣使用小鐵管裝用制式 .58 吋口徑的紙包彈藥,也是使用重力運作的漏斗型給彈系統。六根槍管繞著一個軸心旋轉,每根槍管後方有一個撞桿,也隨著槍管一起轉動。實際射速大約每分鐘兩百發。

在完成了他的機槍後,格特林嘗試向美國陸軍和法國推銷他的新發明。但是美國陸軍彈藥署非常頑固,不想引進新武器,格特林自己也被懷疑對北方的忠誠度有問題,因此沒有成功。法國方面雖然有興趣,但是他們早已決定要用 Mitrailleuse 機槍,格特林機槍對他們來說只是好奇。最後格特林好不容易才向一些領兵將領推銷了幾門,並且在 1864 年某些小遭遇戰中被使用上。效果如何,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了。

在南北戰爭期間,格特林繼續改良他的武器,也推出了 10 管型。他終於在戰爭結束後第二年,西元 1865 年獲得美國陸軍測試改良後的 1865 年式的機會。它的機械結構更形簡化,它的作用程序如下:當槍管轉到 12 點鐘位置(從槍前方面對槍口看去)時,槍機被拉到最後,給彈系統將一顆子彈放在槍機頭前方。當搖桿轉動時,槍管組開始向逆時鐘方向轉動。在 10 點鐘位置,槍機開始前移閉鎖並將子彈上膛。在 7 點鐘位置,槍機完全閉鎖,並且撞針突然釋放,擊發子彈。在 5 點鐘位置,槍機開始向後運動並且退殼。在 2 點鐘方向,槍機退到後方,拋殼鉤將空的彈殼拋出。到了 12 點鐘位置,又是另一個回合。由於 1865 年的測試非常成功,在 1866 年另一系列的改良與測試後,美國陸軍訂購了一吋口徑和半吋口徑的格特林機槍各 50 門。藉著由美國陸軍訂單帶來的邊際效應,格特林機槍成功地打入世界市場,許多國家都感興趣,像俄國、土耳其都大量訂購,英國和法國也在 1870 年代初期開始採用格特林機槍。

在這期間,格特林仍然持續進行改良,推出 1871 年式和 1874 年式,主要是提高給彈系統的可靠度、減輕重量、提高射速。1874 年式的短管型更被宣傳為「駱駝型」(Camel Gun),號稱可以裝在駱駝背上射擊,當然這只是行銷手法,實際上並沒有人真的裝在駱駝背上。他在 1877 年更推出「牛頭犬」型(Bull Gun),大大減輕了重量。此後還有 1883 年型,以及 1893 年型,也都是朝增加可靠度與輕量化的方向發展。

格特林機槍可以說是西方殖民帝國主義的象徵,從 1870 年代到 1890 年代,它幾乎跟歐洲殖民擴張的浪潮同步出現在世界上的許多角落。像是 1877 年的俄土戰爭、 1879 年的祖魯戰爭、1882 年的蘇丹之役,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殖民地戰爭,少數的白人憑藉著格特林機槍的火力,輕易地就能摧毀大量土著的反抗武力。即使後來馬克沁機槍開始流行,格特林機槍還是一直被使用到 20 世紀初期,在美西戰爭和日俄戰爭中都還有它的蹤影。甚至現代的「火神式」機槍,也都要算是它的後代了。
典型格特林機槍諸元
口徑11.4mm (.45 inch)作用方式手搖,氣冷式轉動槍管重量172 kg (379 lbs)全長1448mm (57 inch)槍管6 或 10 根槍管給彈系統漏斗式彈倉射速每分 200 發瞄準系統914m (1000 yards)哈乞克斯機槍(Hotchkiss Machine Gun)

美國發明家班傑明‧哈乞克斯在 1871 年發明了一種外觀跟格特林機槍很接近的機槍,口徑是 37 mm,其實應該稱為機關砲了。由於打不開美國的軍方市場,他搬到法國去發展,也得到不少各國海軍的訂單。後來他設計氣體作用式的自動機槍,獲得法國陸軍採用,日本也抄襲他的設計,成為所謂的南部式機槍。一般提到哈乞克斯機槍,指的是他的氣動式機槍,他的手動式機槍比較不為人所知。

它的外觀雖然跟格特林機槍類似,格特林也公開指控哈乞克斯剽竊他的專利,其實它的內部機件跟格特林機槍並不相同。它只有槍管旋轉,槍機部份並不旋轉,當槍管轉到槍機閉鎖部時,擊發裝置就會將子彈擊發;當槍管轉到其他位置,在那些位置的機械裝置會進行退殼上膛的動作。由於它口徑大,整體重量也較重,多半是賣給各國海軍做為軍艦防禦魚雷快艇之用。
加德奈機槍(Gardner Machine Gun)


加德奈機槍是另一個美國人威廉‧加德奈在西元 1874 年的發明,它有兩個或五個水平擺置的槍管,給彈系統是垂直式的軌道,靠重力給彈,和格特林用的布魯斯系統相似;槍機閉鎖裝置則靠側面的搖桿和滑槽來動作。一門典型的 .45 吋口徑五管加德奈機槍連腳架重 167 公斤,理論射速可達每分鐘 1,200 發。由於它也有雙管型或甚至單管型,重量比較輕,不少國家的海軍也購買它配備到艦上。因此它是格特林機槍的主要競爭者之一。
羅威爾機槍(Lowell Battery Gun)


美國人 DeWitt Clinton Farrington 在西元 1875 年發明了羅威爾機槍(Lowell Battery Gun),有四根槍管,外型跟格特林的 1874 年式「駱駝型」機槍有點像。但是,它的四根槍管在射擊時並不旋轉,只用一根槍管射擊。當槍管過燙時,槍手轉動槍管組,讓下一根槍管對正槍機,就可繼續射擊。它的給彈系統跟格特林的布魯斯系統,以及加德奈系統都類似。它最重要的特色是半固定式的撞針,在槍機將子彈上膛時就擊發,是後來使用固定式撞針的機槍和衝鋒槍的鼻祖。不過,它競爭不過格特林和其他機槍,時到今日,只有少數留下。
諾登佛特機槍(Nordenfeldt Gun)


格特林機槍最主要的競爭者來自瑞典,Helge Palmcrantz 發明了諾登佛特機槍,並且在西元 1876 年獲英國海軍採用。它有許多兩大特色:一是它的閉鎖系統,採用的是往復式的槍機和轉動式槍機頭來閉鎖。二是它首先提供了鐵芯的穿甲彈,一吋口徑的諾登佛特機槍可以在 300 碼外貫穿一吋厚的鐵板。這些在當時來說都是非常先進的技術。

由於有這些先進技術,再加上市場行銷作得不錯,雖然它的漏斗型給彈系統並不可靠,射速也不是很快,有不少國家的陸軍和海軍都採用。美西戰爭時西班牙艦隊的軍艦上幾乎都配有諾登佛特機槍。
 
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 也有可能是唐僧
打手槍的不一定是變態 也有可能是九把刀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手動機槍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24 10:43 , Processed in 0.02366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