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幣
- 5322 元
- 文章
- 2372 篇
- 聲望
- 2140 枚
- 上次登入
- 19-8-21
- 精華
- 8
- 註冊時間
- 05-2-7
- UID
- 104199
|
回覆: 漢朝V.S羅馬
[quote=不动如山]我们这里说的是汉朝,和亲于汉朝是耻辱,与后来“要求四番來朝的各朝帝國”有什么关系?汉朝因为打不赢也向匈奴朝贡过,你只说汉朝的不是大,难道匈奴的不是小?匈奴向西域三十余国征收贡品,消灭东胡部,这难道不是欺压别国?所以我说匈奴从来不是个老实的民族。“匈奴男女皆兵”?至少《史记 匈奴列传》上没这么说,如果有也不见得是为了防汉族,匈奴的敌人有月氏、东胡等多个部落。再说军队多攻掠起来也方便。汉朝为骏马出征,只有攻击贰师城那次,而且对手也不是匈奴,汉朝的出击是为了防止匈奴侵扰北方,也就是说最好的防守是进攻,而不是为了掠夺。
是不是蛮族不是靠地理环境决定的,而是靠发展水平,希腊人曾经说罗马人是蛮族,但事实怎...[/quote]
對漢朝來說,和親是恥辱,但是對匈奴人來說卻是一大勝利,同樣的,當漢人的帝國強盛時,也要求四方民族進貢,對那些小民族來說,難道不恥辱
其實雙方是半斤八兩,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強者有資格跟弱者要東西,但是我看不過的是漢人一芳說自己受到恥辱,但是收別人進貢時又裝一付應該的,完全忘記現在是他們給人恥辱
所以我沒說匈奴收供品是應該,只是希望大家大喊屈辱和親時想想,漢人是不是也讓人有過同樣的悲慘經驗
北方民族一向是全民皆兵,女子自小也要接受戰士訓練,至少挽弓射箭 騎射之類一定要會
漢民族從小小的黃河流域發展到今天稱霸東亞,可見一定有其擴張性,之間一定有跟原住民衝突,除了和平談判最常用的就是打仗
對匈奴來說,中國農業民族文化不適合遊牧民族,所以不能一併而論,如果今天把高文化的漢族人丟到戈壁沙漠 蒙古草原上,應該是死的很慘,所以遊牧民族發展出一套屬於是和草原的文化是應該的,至少漢人在草原上贏不了匈奴,同樣的匈奴今天如果住中原,一樣會發展出類似漢人的文明,所以這兩種文化是不一樣的,沒有誰野蠻,至少漢人覺得匈奴野蠻,匈奴覺得漢人虛偽懦弱(跟遊牧民族比農業民族一般較為聰明狡詐體質也較虛)
我對目前大陸不滿的是政權(非人道手段),古代是漢人本位主義,有很多被漢人奉為聖人英雄的人,對其他民族來說是惡夢,同樣的,對漢民族來說 成吉思汗 多爾袞等人何常不是惡魔 夢靨,但是對他們民族則是英雄,創建偉大帝國的偉人,所以我反對以漢人觀點看歷史,應該以多民族的角度來看
所以我很多言論很像反漢人,但從少數民族角度來看,卻是公道話
ex對漢人來說鄭成功是開台聖王,兒子也繼承父親開發台灣的大業,但是對原住民卻是另一場惡夢,證據如下
番俗六考」曰:「沙轆番,原有數百人,為最盛,後為劉國軒殺戮殆盡,只餘六人,潛匿海口」。「紅毛初居時,平地土官悉受約束,犯法殺人者,剿滅無孓遺,鄭氏繼至,立法尤嚴,誅夷不遺妻子,併田疇廬舍廢之……至今大肚、牛罵、大甲、竹塹諸社林莽荒穢不見一人,諸番視此為戒」(裨海紀遊)。據康熙來臺從事測量之()所de Mailla記,平埔族隸屬漢族者,北部只有三十七社,南部只有九社,據康熙五十五年浙閩總督覺羅滿保之「題報生番歸化疏」,熟番在鳳山縣十二社,在諸羅縣三十四社,共計四十六社(包括歸化生番六社)。又據府志(范志):臺灣、鳳山、諸羅、彰化、淡水四縣一廳熟番社只有一百二十七社,尚不及荷人最盛時,北部集會區六十九社,南部集會區十五社,淡水地區九十三社,共計一百七十七社。據府志:鄭時移民為一萬二千七百二十七戶,一萬六千八百二十口(據施琅陳海上疏則約有四萬人),所佔田野共計一萬八千四百五十三餘甲。西海岸一帶沃野歸漢民所有者概限於南部。至於近接西部平野淺山地帶之高山族,罕有受制服驅逐者,鄭軍或數戰不利,率皆中止,或僅毀其巢而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