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從台灣解嚴之後,兩岸迅速解凍,民間接觸頻仍,惟台灣獨立之說甚囂塵上,而中國亟欲歸並台灣置於其版圖之野心不變,台海仍維持外弛內張的局勢,現階段雙方在國際舞台上展開一場無硝煙炮火的戰爭互有斬獲,另一方面都以高額預算積極擴展軍備武裝,以期增加兩岸談判時的籌碼之外,並為下一場可能發生的戰鬥儲備能量。 [/LEFT]
我方以精簡現有部隊的人數,建立量小質精的高科技戰力為著眼,以提升海島防衛作戰的優勢為目的,國軍地面部隊以聯兵旅取代已裁撤的師級編制,全面建立高度機動、反應靈敏的地面部隊,海、空軍則以陸續成軍之二代兵力積極汰老舊戰具,以期戰力全面提升。並以民間先期發展衛星科技,待技術成熟之後以支援軍事,以抵消中國航太科技方面領先之部份威脅。
目前中國以已獲得提升的經濟實力轉移至軍事發展,在陸軍方面以裁量求質為著眼,精選地面部隊企圖建立優勢的機械化戰力,並致力於快速反應部隊的編成以及訓練﹔海軍方面除積極構建大型水面作戰艦艇之外,更進一步強化力水下潛艦戰力,以擴展其海軍的遠洋打擊能力為第一優先﹔另外藉國外科技(如以色列)的引進為其空軍發展現代化的第一線空優戰機,以提升制空、地面打擊戰力,期於戰爭打響時傾全力支援地面作戰﹔而獨立於三軍體制外之二炮部隊以洲際彈道飛彈(ICBM)東風五型以及巨浪一型(潛射式)部署外,以及為求區域核子霸權,積極發展以及部署中程彈道飛彈(IRBM)東風三、二一型,而其M族戰術飛彈(M9M11)期以衛星全球定位系統(GPS)改善其命中精度,企圖以優勢之兵力、火力達到威嚇台灣瓦解其民心士氣之目的。
【雙方兵力評析】
1﹒空優
中國不論實施封鎖、突擊,非有空軍掩護不能盡其全功,台灣若能掌握制空權,不論反登陸或是反封鎖必收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兩岸爭端爆發台海制空權的爭奪是必然的。
但是誰能掌握台海空權?可說是個個有信心,卻誰也沒把握。中國目前擁有殲擊機約為4000架相較於台灣將近400架的二代戰機,若單以數量上比較,勝負早已分曉。但是中共空軍4000架的制空戰機必須剔除老舊的400架殲五型(亦即MIG-17)以及將近3000架殲六型(亦即MIG-19),若將過時的500架殲七型(MIG-21)勉強也列入第一線空優戰機的話,再加上約100架殲八乙型以及37架的SU-27才只637架的一線戰機,但其中為數眾多的殲七型雖經過近代化改裝,實際戰力仍然令人存疑。
並且國軍除F-16之外其餘倆款戰機均具有『視距外作戰能力』,加上國軍電戰能力較中共空軍超前,並以E-2T進行前進空中管制,反應能力亦較中共空軍為佳,反觀中共空軍僅SU-27以及殲八乙型可以發射中程空對空飛彈,而且欠缺空中預警能力,因此僅以數方懸殊的數量來衡量雙方空軍戰力並不妥當。
假設中國以其數量優勢的機海戰術進行空中纏鬥,並且以輪番上陣的車輪戰”狼群戰術”想拖垮我方的空軍戰力呢?這又得另當別論,這是中國方面的優勢。但若是戰鬥空域局限於台海上空的話,狹長的的空域勢必抵消其數量上所占的優勢。但是對方數量遠多於我方是既定事實,若我空軍爭取空優而疲於奔命之際,中國仍能以其殲轟機群蹂躪我方的地面設施、人員,完成其支援陸軍作戰的任務,關於此點唯有加強戰場防空始可克服。
因此台海一旦發生空戰,對於雙方來說是『個個有信心,卻誰也沒把握』,唯有支撐到最後的耐力,才是支配戰場的女王。
2﹒制海權
海權的爭奪也是台海勝負的關鍵,誠然台灣的海軍戰力如專家評論為世界第十名,但中國海軍相較於也有其長處,即為數眾多的柴電攻擊潛艦(57艘)加上5艘核能動力攻擊潛艦(漢級)所構成的潛艦部隊,以及數量居世界第一但大多為老舊的快艇部隊(830艘)。
雙方主要水面作戰艦艇的數量以中國較多,但台灣方面電戰能力一直優於彼岸。但近年來中國新式艦艇陸續服役,並且取得西方科技為其三軍更新戰具,或許假以時日就算無法完全抵消台灣方面的優勢,也能縮短雙方的差距。
攻擊潛艦是中國的海軍的主要優勢,但是台灣的主要港口均位於西海岸,若中國海軍要封鎖台海,使用潛艦比之水面艦艇更為有效。但是!台灣海峽屬於大陸棚地形,平均水深僅200公尺左右,傳統的潛艦戰術若中國外真要伏擊國軍海軍或是封鎖台海勢必要將封鎖圈延伸至公海,但國軍水面艦艇的反潛戰力再加上反潛機隊的協助,屆時獵殺艦艇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但在公海上實施封鎖勢必引起國際問題。因此中國對台的潛艦的運用或許會用於台灣的東部,或者埋伏於台灣海峽以外的水域協助其水面艦艇作戰較為有利。
中國海軍成軍便是以快艇起家,快艇運用對於中國海軍來說,應該是駕輕就熟。為數眾多的中國外快艇是國軍值得注意的對手,尤其以輕巧短小快准狠的飛彈快艇!但近年國軍針對反快艇戰術亦常加磨練,並加上電戰偵搜器材的日新月異,並且近年來中國海軍發展對於快艇戰力的補強著墨不多,因此其快艇戰術是否仍能收效十分令人懷疑。就雙方海軍而言,數量懸殊是不爭的事實,然就整體戰力而言並無法單就數量決斷,實有進一步觀察的必要。尤其以國軍部隊針對台海已反覆操練戰術戰技,加上近年來二代艦艇陸續服役,戰力的提升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反觀中國艦艇更新的迅速與國軍相同,且加上由西方科技提升戰力,實力亦不容小覷,但是中國海軍必須遠離基地與國軍爭奪台海制海權,若是缺乏良好的水面後勤補給,勢必要返回己方港口整補反而消耗寶貴的時間並且減損戰力,但實施水面整補若缺乏空優掩護,艦艇勢將淪為敵方的靶艦。反而不像國軍於己方海域以逸待勞反而能夠放手一搏,因此就目前而言,中國海軍若想完成殲滅國軍水面兵力、支援地面部隊登陸的任務,應該再多做準備才能穩操勝算。
附上中國海軍各類型軍艦簡介:
驅逐艦:
現代級
旅海級
旅滬級
旅大級
鞍山級
巡防艦
江衛三級
江衛二級
江衛一級
江滬級
江東級
江南級
成都級
飛彈快艇
紅箭級
紅星級
黃蜂級
潛艦
094唐級(未服役)新型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
093清級(未服役)新型核子動力攻擊潛艦艦
092夏級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
091漢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
基洛級柴電動力攻擊潛艦
宋級柴電動力攻擊潛艦
明級柴電動力攻擊潛艦
羅密歐級柴電動力攻擊潛艦
威士忌級柴電動力攻擊潛艦-
高爾夫級柴電動力彈道飛彈試驗潛艦
武漢級柴電動力巡弋飛彈試驗潛艦
兩棲艦艇
玉亭級戰車登陸艦
玉坎級戰車登陸艦
3﹒三棲立體作戰
曾聽人說過以中國現在強大的國防科技,海峽天塹已蕩然無存的荒謬論調,四○、五○年代台海是天塹,九○年代仍然是天塹,中國地面兵力要想踏上台灣的土地,仍須借用載具輸送跨越台灣海峽。
中國目前的地面部隊經過精簡後約為兩百多萬人,各型主力戰車8000輛,裝甲戰鬥車輛約為4500,火炮數目不詳(不過中國師承蘇聯同為大炮兵主義的信徒,其重型火炮以及對地火箭的數量應很可觀)。1993年並將空降旅擴編成立三個空降師駐紮於湖北的孝感,番號為第十五空降軍,以及括編原有兩個海軍陸戰旅為三個陸戰師番號為第一陸戰軍並且在個各大軍區維持1~2個特種兵大隊,〔相當於一個加強團兵力〕 迄今仍持續擴編其快速反應部隊的數量,據信此舉並不完全針對台灣問題,亦是為了日後解決南海日益升高的衝突,成為爭奪東亞霸權的主要力量。
目前中國雖有三個空降師,但是空中運輸能力有限,目前只有空投一個師又兩個團的實力,無法以空降作戰作為戰役主軸,以目前的情況應該是以輔助登陸作戰為其針對台灣最佳的運用方案,以適量的空降部隊針對重點突擊、襲擾、破壞‥‥‥,癱瘓或遲滯我方的反抗能力為爾後的登陸主力奠定勝戰的基礎。不過近年來已不斷向俄羅斯採購大型運輸機來增強空降能力,值得各位注意!另外中國的軍工研製單位已發展出適合空投的輕型坦克,口徑為105mm,火力與台製勇虎與M-60A3不相上下,只是裝甲過於薄弱,但終究其設計理念為支援步兵作戰!奪取空頭堡,實行襲擾作戰用!
[LEFT]至於中國的兩棲輸送能力,正規載具可以輸送4~5個加強師,非正規載具,以隸屬南京戰區的商船可以運送4個步兵師,若是就機漁船而言將可載運27萬人(20~25個步兵師),若是以中國傾全力出擊的話,合計運送的登陸兵力將可到達30~40萬人左右。不過這都是主觀的數據,中國若要對台灣施行登陸作戰就必須詳細研究本島地形(也就是登陸目標)台灣雖然四面環海但是以岩岸為主,雖有沙岸但都長度極為狹窄而且零碎,適合大兵團登陸的沙岸地形更是微乎其微,因此若針要以登陸作戰針對台島用兵,唯有分成數個船團,分散兵力以多波次登陸,多點登岸的方式一途,這個方式並非不好,但是必須有堅強的海空掩護方能奏效,否則在海上等待登陸的舟波勢必成為國軍海空兵力以及岸上火網的靶船,徒然折損寶貴的兵員而已。 [/LEFT]
[LEFT] 而在兵員登陸之後,鞏固灘頭堡迎接後續登陸的兵力必為首要任務,但是面對以逸待勞的國軍地面部隊必然成為中國登陸兵員的嚴酷考驗若不考慮國軍空中兵力力的密接支援,陸軍40架AH-1H超級眼鏡蛇搭配一定數量的OH-58D,再加上地面裝甲機動兵力的運用,以及國軍炮火的蹂躪,若先前空降的部隊未能發揮作用的話,中國灘岸兵力極有可能就在水際灘頭夭折。 [/LEFT]
以上的分析僅以『正』為出發點,而“孫子兵法”『勢篇』中強調正奇互用的原則,而以中國目前的實力唯有以『奇兵出擊』方能盡其全功,而台灣目前為一開放的社會,相信中國五十年來派駐台灣特工人員必不在少數,而且混跡於台灣人口之中伺機發作,屆時中國攻台的正規兵力反不如這些長期駐台的人員來的重要,而此點才是中國致勝的重點,亦是兩岸戰局中不可知也是變數極大的重要關鍵。
4﹒二炮部隊
中國的第二炮兵部隊獨立於三軍體系之外,受中央軍委會直接領導,估計約有六至七個師,十三個戰略飛彈發射旅。若就台海爭端而言,這是國軍的弱點但不是中國決勝的關鍵。畢竟導彈運用的目的是以破壞性癱瘓敵方戰力,攻城掠地仍是以地面部隊為主兵。
中國二炮部隊的主力是以東風系列為主所構成的戰略核子攻擊力量,若以戰略性核子飛彈運用在對台戰役,除了殺雞用牛刀不合成本效益之外,更會引起國際干預的藉口,不僅不利其爾後的用兵,更加有損國際形象。因此在兩岸這種區域性的國際衝突,運用戰略核彈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因此略過不提。
對台灣威脅最深,而中國最可能運用於對台戰役的就是M系列的戰術飛彈。M系列飛彈的主力包括M9以及M-11兩種型式,其目的在於加強陸軍的縱深打擊能力,但是由於波灣戰爭中其準確性一直令西方觀察家質疑。不過日前証實中國方面已能使用GPS技術運用於M系列的飛彈,提升其命中目標的機率,關於此點仍有待查証。M系列的飛彈對於台灣是有一定程度威脅性,但據信其在台海戰役時應該是以攜帶高爆彈藥的姿態出現,目標應是以我二代戰機、戰艦的基地、關鍵性的電戰設施、我兵力轉用的重要交通設施為主。而我方的反制之道應是運用反彈道飛彈才能降低其對台灣的威脅性,至於摧毀飛彈發射架美軍在波灣戰役時的成果不佳,而以目前國軍現有的航空兵力要達成亦是困難重重,因此關於M系列飛彈的威脅仍是國軍防禦本島的盲點。
對於可能之敵以導彈威脅本土,有識之士決不能以其準確性不佳來忽略其威脅性,因為威脅就是威脅,決不能因某些專家的觀點來決定國防發展導向,戰爭是極為殘酷的現實,若以敵方某種武器可能無效而忽視,一旦面臨真實的戰場才發現判斷錯誤,此時再要尋求克制無異緣木求魚。
而且M系列飛彈的準確性經由GPS的引導必能獲致改善。對於國防問題唯有正視敵方的威脅發展克制之道才是負責成熟的做法,對於中國的飛彈威脅,台灣雖棋輸一著,卻不必因此憂懼,畢竟雙方交戰除比較武器優劣之外,操作武器的“人”也是決定一國勝負的一項關鍵,全民百戰不怠的決心才有可能支撐國家走向勝利。對於反彈道飛彈台灣方面必須完成下列工作︰
1﹒部署反飛彈系統(包含陣列雷達)。
2﹒加強空軍敵後深入能力(盡可能摧毀發射架、攻擊敵重要的戰爭設施)。
3﹒研制對地彈道飛彈(你到我家來,我到你家去,禮尚往來!)。
4﹒重要設施的地下化以及機動性的發展(減低被彈率)。
5﹒航太科技的發展(衛星、通訊、情報偵察、GPS與武器運用結合)。
【中國武裝力量的缺陷】
求強心切的中國對其武裝力量的發展早已脫離以往『小米加步槍』草鞋部隊的形象,加上國內民族自尊心高漲,寄望於2020年將成為區域的強權,距此中國仍有30~50年進行準備。然就中國目前的武裝力量對台動武仍有其需要改進的缺點︰
1﹒指管通情能力的加強。
2﹒支援作戰的後勤能力的不足,例如人員空中運輸、戰場整補。
3﹒空中預警能力薄弱。
4﹒軍中普遍的商業活動勢將影響士氣以及扼殺部隊的戰力。
5﹒空軍戰力不足,老舊戰機過多,換裝速度需加強。
【我軍因應之道以及缺陷】
國軍對於數量差距懸殊的解放軍所帶來的威脅決不能等閑視之,目前我軍朝向守勢作戰的方向進行建軍備戰的工作,誠然是就現今的政治環境影響,但若能保持一定的攻擊態勢,在戰爭打響之後可進入敵後瓦解對方後續戰力,減低我前線的壓力,以抵消我戰略縱深不足的缺陷,盡量迫使對方陷入長期作戰的態勢。但若只以缺乏主動精神的靜態守勢為主軸,將會陷入對方出牌我接招的不利情勢,最後極可能只有等待國際救援一途別無良方。因此於發展主動出擊的力量,在戰爭時期化解有利於對方的戰爭因子,不但是結束戰爭的良方,在承平時期亦是敵方武力向我伸展的重要嚇阻力量。
以上是今後台灣建軍應注意的方向,而我方更應將重點置於肅清敵人潛伏於島內的特工人員,排除影響我軍敗戰變數最大的因子,那麼一切的軍事作為方能發揮全功。
【結語】
以往發生過的戰爭歷史中,有以寡擊眾的絕佳範例(例如以阿戰爭),也有不少國破家亡的案例(例如特諾伊木馬),但是歷史僅供參考,警告後世切莫重蹈戰爭的覆轍,我不需再去覆述歷史,過去式就讓它過去吧!如今人事全非,再提及反而誤導群眾。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提及『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台灣目前唯有以國際現實為主軸,積極發展國防遏制可能來臨的戰爭,以謀略、外交爭取國際外交,一切引發國際戰爭的可能因子暫且擱下,從教育、財經發展下手,積極厚植國家力量方為上策。最後還要團結全民共識,讓全國人民『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而取得共識,達到『上下同欲』團結全民力量的目的,如此一旦戰爭爆發或許才可以做到『全軍破敵』。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在他的論述中一再地提及為解決爭端而發動戰爭是愚蠢的行為,以武力的碰撞贏取戰爭更是弱智的領導者,如何讓兩岸多年的紛爭和平落幕?如何讓兩岸在二十一世紀具有世界級的競爭力?應該才是兩岸領袖思考的最佳課題,而妄動干戈或者輕舉妄動或許會發生對國家發展不利的負面效應?
就算軍事專才以生花妙筆道出兩岸中誰最具勝利者的冠軍像,但戰爭的進行有許多平時想像不到的變數與模糊因素,在最後的一霎那突然戰局逆轉,因此若無十足勝算就發動戰爭,往往會收之桑榆卻失之千里,反而得不償失。最後以一句話作為結束 :
『唯有狂人喜愛戰爭,也唯有愚人才引發戰爭!』謝謝各位先進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