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COLOR="Silver"]毛瑟軍用手槍的歷史



盒子炮, 中國又稱駁殼槍, 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 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 隔年正式生產。 由于其槍套是一個木盒, 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 有全自動功能的, 又稱快慢机, 毛瑟厂則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 在1931年5月量產。 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 許多人以為衹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 這是不正确的, 事實上, 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在北洋政府陸軍部檔案中, 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 陸軍部与德商禮和洋行(Carlowitz & Co.)簽約, 購買:
“七密里六三自來得毛瑟手槍二百桿, 連有木匣手把, 每桿連子彈五百粒, 价計京公砝足銀五十八兩。 共計京公砝足銀一萬一千六百兩。 在天津碼頭交貨。 關稅在外。” 這是自來得手槍一詞, 在民國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証, 可能是最早見諸于公牘之一例, 而速射型要在將近廿年之后才會出現。
在美國, 因為握把的形狀, 一般稱之為掃把柄(Broomhandle), 也有由中文翻譯而稱之為盒子炮(Box Cannon)的。 許多人稱速射型為712型, 并說這是毛瑟厂的型號, 事實上這是德國GECO(Gustave Genschow)公司的目錄號碼, 与毛瑟無關。
許多人也稱盒子炮為C96(Construktion 96 96型), 這是在歐洲常用的一個名稱, 原先專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 与Bolo一樣, 也即是有人所謂的警用型。 所謂的Bolo, 來自俄國的布什維克(Bolsheviks, 俄國共產党的前身)党人, 因為3.9寸的盒子炮當時為其大量使用之故。


盒子炮的發明
盒子炮在傳說中, 是毛瑟厂中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 Friedrich, and Josef Feederle), 利用工作閒暇聊設計出來的。 為什么會有爭議呢? 一是該槍申請專利者是毛瑟, 因此有人以此為毛瑟積极參与的明証。 但是德國的專利法, 允許公司作為代表申請人及專利擁有者, 不像美國, 必須由發明人具名, 再將專利權轉移。 不過, 盒子炮在美國申請專利者也是毛瑟本人。
第二個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 駐扎毛瑟厂的美軍指揮官, 不知吃錯了什么葯, 下令一把火把毛瑟厂的記錄給燒了。 從此, 全世界的毛瑟步槍、 毛瑟手槍, 都沒了出生証明, 大家衹有用猜的。 燒毀的記錄中也包括了研發日志等文件, 因此盒子炮到底是誰發明的, 至今仍有爭議。
盒子炮在毛瑟厂又稱菲德勒手槍, 是該三兄弟与其有极大關系的另一明証。 當時, 半自動手槍剛剛起步, 全世界還沒有任何一個軍隊使用半自動手槍作為制式武器。 毛瑟深知, 若要成功, 必須要得到一個主要強權的軍隊合約, 因此他將盒子炮命名為毛瑟軍用手槍, 1896年式, 希望能取得一個軍方合約。 不過事与愿違, 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產盒子炮為止,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采用盒子炮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 而盒子炮的生產也不生不死的拖了四十年, 毛瑟厂估計大約生產了一百萬把的各式各樣盒子炮。


中國的盒子炮來源有四种:
一. 中國各兵工厂以机械輔助生產的: 這一類的盒子炮材質及加工品質較好, 雖然仍脫不了手工裝配, 零件不能互換等毛病, 但整体而言, 几乎可以与舶來品相較。 已知的生產厂至少有: 漢陽兵工厂、 鞏縣兵工厂、 大沽造船所、 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厂、 重慶武器修理所、 衡陽軍械局等。
二. 修械所、 厂、 隊生產: 這一類盒子炮為隨軍修械隊, 在修槍之余, 也制造一些軍械。 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 湘西荼陵修械所、 八路軍梁溝四所等。 這一類的材質及品質差距极大, 有的修械所設備好, 材料供應好, 則產品較佳。 中共在敵后的修械所, 因為鋼材來源斷絕, 多半是用鐵道鋼加工而成。
三. 私人游動修槍、 造槍商販: 這是一個特殊的行業, 有如走方郎中。 史料中說到河北、 河南、 四川都很多。 由一人到數人不等, 為地方豪強大戶、 小股軍隊土匪修造槍枝, 按客戶的意思, 在一個地方住上十天半月, 以手工打造。 其品質依人而异, 一般都烙印有原厂的一切印記, 維妙維肖。 當然, 也有的印得不知所云, 可能是沒有原槍作樣子, 衹是師傅教下來, 以訛傳訛。 這類槍很多中看不中用, 打几發是可以, 打多了就會出問題。 有許多的表面處理非常粗糙, 一看就曉得是手工打造。 許多此類槍販在抗戰時為中共吸收, 成為中共兵工人員。
四. 舶來品: 主要來源是德國和西班牙, 經由上海、 天津等地的洋行進口。
有一份文件是1924年9月10日, 陸軍部与天津德商世昌洋行簽約, 購買:
“德國新式口徑七六三密理米突、 槍筒九六密理米突、 表尺一千米突之毛瑟手槍─千七百桿, 連同空木柄及每桿子彈五百顆、 甲(注:假)子彈一個、 彈簧一個、 弓簧一個、 羅絲板一個, 每桿凈收价洋七十整, 共計价洋一十一萬九千元整。” 本件中的盒子炮, 槍管核算起來衹有3.77寸, 相當特殊。
1934年3月12日, 中信局副經理李耀煌向蔣介石報告: (九)手槍:
“奉委員長電, 渝, 訂買廿響駁殼手槍五千枝, 經遵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种, 西班牙仿裝兩种(注:Astra、 Super Azul, 另外還有Royal), 价格以西班牙之恩斯達牌(注: Astra)低過德槍一元七角國幣。 德槍結构雖屬較為堅固, 惟槍桿稍短, 以致射程亦少二百米突。 如訂貨時要德槍加長槍桿如西班牙式, 則射程當為一致。 又, 委員長曾電喻查捷克手槍, 經遵查得捷克各厂無此种駁殼出售, 合并陳明。”
1936年國民政府財政部, 幵支列表中, 有“購廿響駁殼手槍二萬枝附子彈二千萬發”一項, 共280萬法幣。
又如蔣介石致中國駐德商務參贊譚伯羽電報:
“武昌, 1938年3月1日:
柏林。 中國大使館譚伯羽先生:密。 請即商訂德國八生一迫擊炮300門, 每門配炮彈3,000發, 如有現貨更好。 又購20響卜殼手槍2萬枝, 每枝配彈2,000發, 如無現貨, 則購買其他式手槍亦可。 總愈快愈好, 其价請速詳報。 中正。”
許多經商業管道進口的德國盒子炮, 在彈倉的左側, 印有中文的『德國制』三字。
有的人以為盒子炮就是10發, 這是不正确的, 事實上6發、 10發、 20發都有, 前兩者用的是固定彈匣, 后者多為插入式。 20發固定彈匣也有, 但是极為罕見。 由以上的文件看來, 抗戰前到抗戰初, 中國買的都指定是要20發, 買來當然是配到了中央軍去了。 所以, 說中央軍主要配發10響毛瑟手槍, 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毛瑟在生產盒子炮的四十年歷史中, 內部几乎沒有什么改變, 因此可以說是原始設計几盡完美, 沒什么可改進了。 一般常有1912型、 1920型之類的稱呼, 事實上毛瑟厂從來沒有用過這些型號, 大多是收藏家后來才賦予的名稱。 因為原始記錄喪失, 目前收藏家用來除了用序號大小來決定生產年代外, 另外也根据盒子炮的零組件的特徵來區分, 其項目有:
一. 擊錘形狀和擊錘上圓孔大小。 最早的擊錘有圓錐狀的突起, 后來改成大圓孔, 最后改為小圓孔, 速射型又与其他小圓孔不同, 一共有六种。
二. 槍身表面的紋路。 最早有車出的凹痕, 后來生產了平滑表面的型號, 最后又回到車紋的表面, 至少有十二种不同的表面。
三. 握把。 紅九(Red 9)自成一系, 有兩种, 其他至少還有十五种不同的握把。
四. 1930年后, 包括速射型, 換裝通用保險片。 在上保險時, 扣下扳机, 擊錘可以安全的落下而不触及撞針。 在此之前, 有三种不同的保險片設計。
五. 撞針。 早期用鎖片固定, 后來用單榫, 最后改成雙榫, 有三种不同的類型。
六. 退殼鉤, 有大小兩种。
另外還有不同的槍管、 照門、 刻字等。 以這兩种方式, 大致可以決定一把毛瑟手槍是何時生產的。 但有時又會產生沖突, 因為毛瑟厂有時會采用舊零件生產一批手槍, 因此這种辨別法衹能大概指出制造的年份。


盒子炮的實務
盒子炮是丑得可愛的標准典型, 几乎是羅曼蒂克的。 有史以來, 沒有几把槍能有這樣的定位。 也許是這樣, 在拍攝星際大戰時, 才會想到讓漢索羅使用的雷射手槍, 以盒子炮改裝。
對盒子炮代表的情感, 中國人比其他人應該更深, 因為中國使用的盒子炮, 在數量上絕對超過任何其他一個國家。 有人估計, 在中國起碼曾有過40萬把以上的盒子炮, 如果毛瑟生產一百萬把, 其他仿造的50萬來算, 中國便占了几近三分之一。 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德國戰敗后, 因凡爾賽和約的規定, 大量的盒子炮在德國被銷毀, 更減少了存在的數量。
盒子炮在現代手槍中, 用起來不算是舒适, 握把的設計, 對任何人而言都不稱手。 但是中國人因為深受盒子炮的影響, 曾在仿造別种類型的手槍時, 竟也采用了這一种握把。 口徑方面, 原設計是7.65mm Borchardt, 因為那是當時生產中的第一把半自動手槍, Borchardt并不成功, 后來改進為P-08 Luger, 成為一代名槍。 盒子炮正式生產時, 改為7.63x25mm, 又稱30 Mauser, 大受歡迎, 一直到停產, 都是主要的口徑。 俄國也曾大量使用稱為Bolo的短管盒子炮, 其風行的程度, 由后來的7.62x25mm Tokarev子彈, 外形諸元与30 Mauser完全相同可見一般。 在一次大戰后, 德國將許多盒子炮改裝成9mm, 在握把兩側刻有大大的紅色9字, 以供區分, 收藏家稱為紅9。
30毛瑟改為9公厘很容易, 因為兩者的底徑几乎相同, 9公厘子彈較短, 所以除了槍膛、 槍管內徑須要放大, 其他都可以保留原狀。
中國的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厂, 曾經生產過11.43mm(45 ACP)口徑的盒子炮, 由于是民國十七年量產, 稱為一七式, 在槍身右側刻有生產年度, 如『民國拾捌年晉造』等, 左側是『壹柒式』, 均為篆書。 這是全世界唯一生產這种口徑盒子炮的例子, 因此在收藏家之間很有名。 近年來中國混雜新舊零件, 大量出口到美國, 所有的銘刻俱全, 价錢自然大跌。 另一种是速射型改裝的盒子炮, 也是來自中國, 槍身左側有兵工署齒輪与弓箭銘記, 右側有一個類似太极圖的徽記及『自來得手槍』字樣, 口徑改成9mm, 价錢衹要45口徑的一半。 槍匣是新近生產的, 沒有選擇鈕, 与原槍不符之處, 還有在自來得手槍字樣上方, 沒有打印制造年月, 如32-11, 是民國32年11月生產等。


盒子炮非常有趣的一項特色, 是它的槍套, 倒裝在握柄后, 立即轉變為一把卡賓槍, 成為肩射武器。 這是當時非常留行的一种作法。 傳到中國后, 成為一种慣例, 不論是白朗宁(8寸1900型)、 轉輪槍、 毛瑟(1912-1914型), 通通都賦予這項功能。 這也是盒子炮對中國軍械發展与使用, 影響深遠的一項旁証。 毛瑟厂也生產過長管帶槍托的騎槍型, 但產量不多, 大沽造船所也有小量生產。
盒子炮的正式裝填方式, 和毛瑟步槍相同, 用10發裝的橋夾, 由上方壓裝, 無論是7.63mm或是9mm, 都可使用相同的橋夾, 如果沒有, 5.56x45mm的橋夾也可以湊合著用。 固定彈匣型如果沒有橋夾, 几乎無法使用, 需要一手拉住槍机, 一手裝彈, 再同時用兩腿把槍夾住。 毛瑟另一個有趣的地方, 是它的照門, 刻度高達800或1,000公尺! 這當然是沒有意義的事, 即使有人能對一千公尺的目標, 用手槍瞄准射擊, 縱然7.63mm是一种高初速的子彈, 在一千公尺飛行后, 也沒剩什么力量了。


舊情綿綿
以民初為背景的小說, 常有描寫盒子炮的段落, 『掏出盒子炮來甩手就是一梭火』, 這形容了盒子炮的威力。 當時無論是個人、 軍閥、 山大王, 衹要提到手槍, 就是盒子炮。 電視劇『長白山上』到『一剪梅』, 劇中好漢莫不是人手一把。
由民初軍閥混戰, 國民革命軍北伐,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一直到韓戰, 盒子炮几乎無役不与, 和中國現代史緊密的纏繞在一起。 翻幵舊照片, 由上海街頭, 到深圳邊境, 到東北老山密林, 都有它的蹤跡。 它伴隨我們渡過了艱難的歲月。 盒子炮之情, 綿綿無盡。


出處:軍事文摘
 
就這樣開始工作了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24 10:56 , Processed in 0.01839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