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ViewSonic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回覆: 利用核武器大量殺傷軍民,24小時內解放台灣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Taiwan's defense vulnerabilities
彈道飛彈防禦:台灣的國防弱點


By Martin Sieff
UPI Senior News Analyst 美國合眾國際社資深新聞分析師
Published April 14, 2006 World Peace Herald 世界和平論壇

華盛頓訊】過去一年來,我們一直持續關注那些論及中台軍備競賽等報導,包括中國持續部屬超過700枚飛彈威脅外海的台灣島,還有台灣方面發展自家彈道飛彈防禦體系(BMD)和反飛彈防禦機制的企圖心。現在一份在華盛頓出版的報告暗指中國正贏得這場致命的比賽。

這份由華府最著名的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所發行的報告幾乎被美國媒體忽略,但在四月八號於台北時報(Taipei Times)刊登後,於台灣引發各界爭論。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這份報告中也描述了冷酷且無情的畫面-混亂的政治氣氛讓台灣政府發展彈道飛彈防禦體系的計畫遭受延宕且陷入紊亂。

標題為「前景:亞洲的飛彈防禦(The Paths Ahead: Missile Defense in Asia直譯)」的CSIS報告係由美國柯林頓前政府的國防部副助理部長坎博(Kurt Campbell)以及資深「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耶利米(Jeremiah Gertler)所策劃。報告書並未單只針對台灣,但其在台灣篇章中有頗具爭議而無妥協的結論。

通篇彈道飛彈防禦的策略性辯論中,倡議BMD系統的支持者有著極大的問題:系統尚未在真實衝突的局面中接受測試,且另外,部屬彈道飛彈的費用遠遠超過製造大量老式彈道飛彈所需的金額。

坎博和耶利米在報告中表示,當今台灣在尋求抵抗中國一事上面臨兩難局面。據台北時報報導,報告中評估不管任何攻擊,中國將可在數量上以六到七枚攻擊型飛彈對抗台灣的一枚攔截型飛彈。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回覆: 利用核武器大量殺傷軍民,24小時內解放台灣

[quote=無慾則剛]我不是不知道無人機。無人機戰法你想過麽?我有多少無人機和飛彈,你又有多少飛彈、戰機和飛行員。無人機和有人戰機高低搭配呢?再算算經濟賬吧。

我是閑人一個,解放軍有本事的沒有時間上網。掌握資訊的不能上網。國軍也有紀律規定吧。[/quote]

海軍建構雷達防護網
4年10億元預算 反制哈比無人飛機


【朱明╱台北報導】國防部官員表示,為反制中國解放軍哈比(HARPY)無人飛機對台灣防空與觀通雷達的攻擊,海軍從2006年將以4年時間在36處重要觀通雷達陣地,部署由中科院研發反輻射飛彈的防護網系統,保護雷達站不會在第一時間被破壞癱瘓。
該名官員表示,海軍以代號「百靈A計劃」來部署這套防護網系統,它是針對哈比無人飛機等反輻射飛彈來設計,在雷達站附近機動設立2至3個「誘餌」,若發現哈比無人飛機接近,「誘餌」會發出與雷達站相同的電波,因「誘餌」電波強過雷達站,即使雷達站不關機,哈比無人飛機也會被「誘餌」強大電波引導,去攻擊這個「誘餌」,讓雷達站還能繼續運作。


經費不足 延遲建案
軍方人士指出,海軍早在4年前就委託中科院研發這套系統,中科院首套的構型也已研製成功,原規劃2003年開始部署,因受預算排擠未依規劃進度建案。但解放軍在同年的東山島聯合作戰演習中,配屬在南京軍區的三個哈比營首度亮相,這兩年的聯合作戰中也不斷操演,顯示這項裝備已完成戰備,海軍決定從今年開始部署,規劃4年時間、近10億元預算建構這套防護網。
該名人士指出,中國對台用兵首重奇襲與癱瘓,將採「損小、效高、快打 、速決」作戰方式,第一波會對預警、防空、搜索、觀通等雷達進行攻擊,只要癱瘓這些系統,就如同把人的眼睛、耳朵癱瘓,有利後續的軍事行動。
為讓雷達站在第一波攻擊中「打不癱、打不停」,海軍除建構反輻射飛彈的防護系統外,在每個雷達站也添置多組雷達天線,平時訓練人員以最短時間拆換天線,防範只有天線局部破壞時,雷達站人員就可自行修護。


哈比無人機小檔案


長度
三角機翼2公尺


最大航程
1000公里


破壞力
機頭有16公斤高爆炸藥


引導方式
紅外線與自動目標辨別系統鎖定雷達電波,俯衝撞向雷達像自殺飛機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利用核武器大量殺傷軍民,24小時內解放台灣

[quote=紅 蓮]



1.這麼你承認臺灣人民的民主素養不足與國際觀...[/quote]

>至少我認為臺灣人民的民主素養不夠.........


>我服役的是陸軍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回覆: 利用核武器大量殺傷軍民,24小時內解放台灣

以下為花蓮佳山基地航空空拍圖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回覆: 利用核武器大量殺傷軍民,24小時內解放台灣

幾年前,個人曾經有機會與林X芳、李XX、張友X……等

自稱為專業人士,就軍事問題進行面對面討論~

其實,他們懂得不會比網上的各位來的多~

他們所收集的資料其實絕大多數~

都是網上或雜誌剪貼而來~

引用的也都是別人的言論~

自己的見解反而是寥落可數!!


跟他們談的過程真是會被氣死~

談戰略呢?無戰略概念!

談戰術呢?無戰術修養!

談軍事新知呢?用N年前的觀念說現在!

談敵我意識呢?用不確定消息說敵人!

光談自己跟高層(或周邊)的關係~

專業呢??不知道!!

只有盲目的崇拜者~

才會相信他們片面之詞!

各位可知道他們是無法面對你提的問題~

因為他們的內在是很薄弱~

只有用權威及不回應來逃避問題~

各位,這就是人性!!

在下要的是專業軍事的發言

而不是搞個像立法院般亂七八糟說一堆或扯一些不知所云的話題~!

[ 本文最後由 ViewSonic 於 07-1-7 02:33 A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回覆: 利用核武器大量殺傷軍民,24小時內解放台灣

松山機場空照圖

飛機清晰─

GATE7-9的都是遠東的MD82/83
GATE7的機務正在進行點檢(前瑞聯的??...還是又來了~~不行...沒有反應)
GATE9的遠東正在後推.....稍後剛落地滑行在軍用端那邊的B757(CAMRY塗裝機)應該會轉進來

GATE10的立榮MD90轉上滑行道在隔音牆那......
GATE11也是立榮的MD90
GATE12後面分別有一架立榮的DASH-8及華信的FK-5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回覆: 利用核武器大量殺傷軍民,24小時內解放台灣

香港大嶼山機場空拍圖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回覆: 利用核武器大量殺傷軍民,24小時內解放台灣

[quote=末日巨獸]天弓跟愛國者相同?光是任務性質、內部尋標器、陀螺儀、xxx都是專制敵機的零件,不是飛彈射程夠遠就能當作反飛彈武器好咩。

我國在飛彈方面能量的卻不錯,但相對因應的航電系統到是不突出,沒有足夠支援的航電系統,在怎麼好看的飛彈能量也是枉然。

至於缺少愛國者類型?哇!更囧,一個防彈道飛彈的東西要怎麼扛上戰機阿?兩者性質差很多耶,有時候還是不要被教官誤導,需求的是AIM-9X,有了這個,進程纏鬥也能給殲11好看,說到教官,AIM-120C射程是120km,我矯正還被罵....Orz,不是教官就比較懂嘿。

為什麼愛國三型不需要?這就是個大疑問,在媒體與政治人物渲染下,他好像就成了個無用廢鐵,全...[/quote]
PAC-3前端小火箭調整裝置啟動


附加檔案: pic01pac3_lrg_6045.jpg
17781 下載 - Size: 245.55 KB  
PAC-3有區域防空能力,PAC-2只需安裝升級套件就可以發射PAC-3,美軍也是把一個發射器同時裝上二型跟三型來使用.其實天弓計畫本來是要取代鷹式跟勝利女神,但是目前採購數量不足,鷹式可能還要再撐10年,劍二陸基型也是前途未卜,恐怕會跟海基型一樣;劍一的捷羚系統目前空軍已經有採購意願,用作機場防空,但陸軍還未做任何決定.

PAC-3攔截導彈鏡頭



附加檔案: intrcept_2386.jpg
17447 下載 - Size: 6.71 KB  

解放軍二砲部隊其主力彈道飛彈,以台灣為目標的射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回覆: 利用核武器大量殺傷軍民,24小時內解放台灣

PAC-3為新一代專為攔截導彈所設計的地對空飛彈,除了沿用"愛國者"名稱外,其他設計與PAC-1/2完全不同

1.PAC-3尋標頭
2.側面小孔為火箭噴射控制裝置
3.16枚PAC-3組成一個發射單元

附加檔案: pac3_gsn_fas_5790.jpg
18492 下載   -   Size: 31.68 KB


附加檔案: pac3j_2992.jpg
18455 下載   -   Size: 15.25 KB


附加檔案: pac3_unit_8642.jpg
18459 下載   -   Size: 26.60 KB
PAC-3射得更高也更遠,就是因為它不需要那顆呆重而能夠直接擊中目標。
---------------------------------------------------------------

     PAC-3要做小的原因, 是因為直接命中的需求. 和側噴的限制. 這是設計上最先要討論的. (SHRIT FLAGE)   
     雷神也曾經有patriot hit to kill 的概念彈. 直接從pac-2衍生過來. 他所提到的接戰空域和高度就遠勝pac-3



彈道飛彈的射程越遠,則落地速度越快。
落地速度越快則你需要在更高的高度攔截它,否則你根本來不及攔截。
防空飛彈與彈道飛彈一樣是靠短暫的推力「拋擲」,所以射高高就表示必要時拋物線彈道遠。

     pac-3 是靠彈體的側推來使彈體打出攻角產生G值. 射高高彈体反應慢. 命中機率低很多.
     至於打遠, 你可以查一下彈上電池能供應幾秒. 這個公開的paper都有提到.


雷達性能當然是關鍵,但飛彈一樣要有足夠的射高。
以PAC-2或S-300/400這種肥重的飛彈,攔截的目標最多只有600公里等級的彈道飛彈,或是減速過的1000公里級飛彈。

     彈體反應, 尋標器精度.  用翅膀跟用側噴的反應速度差很多. 用C,X-band TVM的跟用ka-band主動的精度差  很多.   我提醒過你這個了.  可以去看看paper.

要超過,就必須改用兩截彈頭,跟彈道飛彈一樣,防空飛彈拆成多節一樣可以達到更高的高度,所以可以攔截落地速度更快的彈道
飛彈,可能是數千公里級。不過多節火箭的問題就是反而無法對付彈道比較低,速度比較慢的彈道飛彈。

     老話一句, 你覺得arrow II如何. ?  只要速度到, 我也可以只用boost stage, 不用點燃sustainer.

     arrow II的攔截高度是10 ~ 50km, 連飛機都可以打. SM-2 BLK IVA也是, 這兩者都還是帶彈頭的. 你覺得如何?
     至於彈道高度, 要看攻擊者怎麼想. 在射程範圍內, 要用高彈道或最遠彈道是看他. 速度比較慢不一定彈道較低.

所以美國有PAC-3,用全新
的Layout,更輕更細的彈體,所以能超過傳統單節防空飛彈的極限,逼近雙截火箭的地步。別忘了PAC-3延伸自星戰計畫,星戰計畫
當年是要攔截上千公里的中程或洲際彈道飛彈。


     SHIRT跟FLAGE的初始構想如何? 第一次攔截長矛靶彈的高度如何? 相信你可以查的到.
     同樣SM-2 BLK IVA的設計概念與第一次攔截的高度與距離. 我相信對你也不是難事.     

到底是哪個人到處散佈PAC-3射程射高不如PAC-2的觀念?沒有人寫點正確的觀念,外面真是各種似是而非,甚至完全相反的說法都有。



http://www.mnd.gov.tw/division.....5Z/459/6_content.htm
這篇文章算是網路上對PAC-3與彈到與反彈道之間的運動模型比較有概念的。大部分資料應該是來自於某期的AWST,也是我看過對這個議題最深入的公開資料。可惜沒有實際圖片的連結,不然可以更深刻的瞭解PAC-3絕對不是只是換了尋標器與控制方式的降級飛彈而已。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space/systems/patriot-ac-3.htm
雖然GlobalSecurity的規格表還是那個不知道哪來的15公里射高的資料,不過這篇網頁中終於有點Sense:THAAD的攔截高度是60-80公里,而PAC-3彌補了40公里以下的空缺。

JANE'S MISSILES AND ROCKETS - OCTOBER 01, 2001
--------------------------------------------------------------------------------
Arrow tested at longer range
節錄
The system has been designed to cope with ballistic missiles, with ranges
of up to 1,500km,so has the performance needed to engage Scuds (with
ranges of 300-500km),
Scud derivatives(with ranges of 600km or more)
and Iran's Shahab-3 (with a range of 1,300-1,500km)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
DATE: AUGUST 01, 1995  EDITION: 1995
VOLUME/ISSUE: 007/008   James Bruce
A Successful Programme
節錄
Uzi Rubin, chief of the Israel Missile Defence Office, disclosed in
January that six operational tests will be conducted on Arrow-2 over
the next 18 months. The first flight tests of the 6.3 m long missile
are scheduled for mid-year, one at a target altitude of 50 km and
the second at 8-10 km altitude.





Back in the melting pot
Mark Hewish
Terminal Defense Segment
節錄
The company has also proposed a multifaceted service-life
extension program (SLEP) that would extend Patriot's life to 2032,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of a 'PAC-2 Hit-to-Kill' round as a complement or alternative
to PAC-3. This would replace the baseline IR homing head and blast-fragmentation
warhead with a kinetic payload and millimeter-wave radar seeker, and add a
sideways-firing thruster package for greater terminal maneuverability.

The proposed new seeker is a variant of that developed earlier under the Patriot
Anti-Cruise Missile (PACM) project, which successfully engaged air-breathing
targets during flight-testing. The US Army elected not to proceed with PACM,
and says it is likewise committed to PAC-3, but the low cost of the PAC-2
Hit-to-Kill conversion - claimed by Raytheon to be only one-quarter that of
buying a new PAC-3 - may sway its decision.




這裡還有一篇

INTERNATIONAL DEFENSE DIGEST,   ARROW 2 MISSILE CLOSER TO OPERATIONAL STATUS  p 5      
INTERNATIONAL DEFENSE REVIEW
--------------------------------------------------------------------------------
DATE: JANUARY 01, 1996
EDITION: 1996
VOLUME/ISSUE: 029/001
The 280km-range Scud B, which has a descent-velocity of approximately 1,600m/s,
and the faster, 11m-long Scud C which has a 500km range, represent the baseline
threat against which Arrow 2 is designed to provide defense.


來來來  還沒完

Israel Aircraft Industries Arrow Weapon System (AWS) Date Posted: 16-Sep-2004
Jane's Land-Based Air Defence
The seeker used is dual mode with a passive IR system to acquire and track TBMs
and an active radar unit to combat air-breathing targets amid heavy countermeasures
at lower altitudes

Specifications Arrow-2
Range:
   (max) 90,000 m
   (max effective) 70,000 m
Altitude limits:
   (max) 50,000 m
   (min) 8,000 m
Missile velocity: M9



來看個影片  輕鬆一下

http://www.iai.co.il/STORAGE/files/6/24786.wmv     

1分59秒的地方
旁白: booster燃畢分離, 第二節的sustainer點燃.


若以攔截彈道飛彈高度來分類,一般的認知是0-40 Km大氣密度高,而40-100Km幾無大氣(雖仍屬大氣層),前者尚可利用利用氣動力控制飛彈(當然可以不只使用氣動力)及使用雷達,後者則必需藉助推力向量控制系統、姿態控制系統或側力控制系統控制飛彈及使用受到保護的IR,若無其它特殊考量,用40 Km做為防禦區域的高低分界,似乎是合理的...

若從FLAGE(2次)、ERINT(3次)、或PAC-3在2002年底以前的歷次測評(DT到OT-2)看(恕小弟尚未找到2003初以後的資料),似乎沒有一次超過20Km高,實際攔截測試高度大約也就是在15公里左右。另外,THAAD除了在high endoatmospheric(THAAD的防區)外,亦有在大氣層外(100Km+)的成功攔截記錄(失敗的當然也有)



轉貼~
PAC-3及其相關成員在內攔截成功率的另類質疑報告

An Assessment of the Missile Defense Agency’s “Endgame Success” Argument

George N. Lewis
Lisbeth Gronlund


George N. Lewis is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Security Studies Program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Lisbeth Gronlund is Senior Scientist and Co-Director of the Global Security Program at 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in Cambridge, MA and a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at the MIT Security Studies Program. Both hold Ph.D.s in physics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A shorter version of this report is published in Arms Control Today, December 2002, pp. 12-14, available at
http://www.armscontrol.org.

Executive Summary

The Pentagon’s Missile Defense Agency (MDA) is increasingly resistant to providing detailed reports to Congress on the progress of US missile defense programs, and has recently decided to classify more information about its missile defense intercept tests. In such a time of reduced Congressional and independent oversight,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extent to which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MDA is credible and trustworthy.

In this context, we have examined in detail statements made by MDA Director Lt. General Ronald Kadish in recent Congressional testimony, in which he argued that the test record for hit-to-kill missile defenses demonstrates that these missile defense systems will work. Specifically, General Kadish testified that many of the test failures were due to quality control problems that prevented the interceptor from reaching the “endgame” of the intercept attempt, but that when the tests actually reach the endgame, the interceptors have a very high success rate of 88 percent. Moreover, he argued that this high “endgame success”rate shows that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missile defenses is not in question.

We find that this argument is wrong on several counts: First, the numbers Kadish uses are incorrect; he undercounts the number of endgame failures. Second, he inappropriately combines test data for midcourse and terminal missile defenses, even though they operate quite differently from one another. Third, for both midcourse and terminal systems, the endgame success rate is actually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success rate prior to the endgame. Fourth, there is no reason to consider the endgame success rate rather than the overall success rate—since quality control errors can and have occurred in all phases of the tests. Taking into account failures that occur both prior to and during the endgame, the overall success rate for midcourse systems drops to 41 percent. Finally, and most important, all of the hit-to-kill tests conducted to date have—as the MDA itself notes—included numerous “limitations” and “artificialities,” so even a perfect test record would say little about the ability of the
system to operate under realistic operational conditions.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regardless of how the test results are tabulated, they do not indicate anything meaningful about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the missile defense systems under development. The MDA analysis that Kadish presented to Congress is based on misrepresenting the results of past tests, and its conclusions are wrong and misleading. This raises serious  questions about the recent MDA decision to classify information about its future intercept tests, since this will make it nearly impossible to check its claims. It also indicates how important it is that MDA programs be subject to continuing and increased Congressional and independent oversight.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回覆: 利用核武器大量殺傷軍民,24小時內解放台灣

加貼雄風三型飛彈


台灣新的攻陸巡航飛彈 2005年07月16日

近來媒體報導我國自力研發的「雄風二E型」(「雄二E」)陸攻巡航飛彈即將投入生產服役。這的確是具有潛在戰略意義的發展,雖然該武器系統離有效的實戰能力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反制作戰先小批量產
中山科學研究院以「雄昇」的計劃代號秘密研發多年的「雄二E」飛彈今年確實已進入「低量初期生產」階段,先期生產經費就編列了數10億元。不過,該彈部分功能的穩定性仍待進一步加強,且部分構型也在進行後續改良,去年還曾因發動機燃料比例計算誤差而發生試射時墜海的事件。「雄二E」目前仍在持續飛試驗證;事實上,7月13日上午才又在屏東九鵬基地試射了一次。但是,由於國軍亟欲建立反制作戰能量,所以顯然決定採納「先求有、再求精」的「能量建軍」思想,以小批量先導產製,邊部署邊改進。
「雄二E」原型所使用的發動機乃是以法國Microturbo 078型渦輪噴射引擎技術為基礎。該系列發動機的推力可達1000磅級,且也已在「雄風二型」反艦飛彈上使用多年,性能穩定成熟。然而,渦輪噴射引擎在低空、次音速飛行時的單位耗油量要顯著大於高旁通比的渦輪扇發動機,故在同樣酬載重量時,航程會比使用渦輪扇發動機者短很多。無論是為了延長射程或是增加彈頭重量,「雄二E」似乎勢須採用新的渦輪扇引擎。中科院研製小型渦輪扇發動機已有多年,但還需要一些時日才能在「雄二E」彈上服役。
不過,渦輪扇發動機的設計要比渦輪噴射發動機複雜,造價也較高。對於一次性使用的飛行器,不無成本因素的考慮。譬如說,美軍在最新型的「戰術戰斧」飛彈上就改以較廉價的渦輪噴射發動機來取代原來的渦輪扇引擎,嚴格控制整體成本,以將量產型的單價限制在56萬9千美元。相形之下,「雄二E」未來總需求量預測可達數百枚,軍方粗估初期單價接近一億元。
「雄二E」的導引系統仍有待精進。目前所使用的商規衛星導航系統,可同時接收美國GPS(民用C/A碼)與俄羅斯GLONASS衛星的定位訊號。美國已於5年前決定平時不再故意衰減其GPS系統之C/A碼訊號的定位精度,所以前述商規系統現在也可滿足中途定位校對基本需求,並提供一定程度的備份能量。但美國迄今仍不同意對我國出口軍規的抗干擾GPS接受器(SAASM),所以,依賴商規GPS的飛彈仍將受到C/A碼訊號頻率較低、自身雜音源誤差較大、多路徑效應較嚴重與抗干擾能力較差等限制。
在導引所需的區域影貌比對方面,軍方目前是採用商業衛星所提供之影像,並引進美國賓州一家著名衛星工具軟體公司的影像分析軟體來製作所需的3-D立體數位圖檔。但我國能自主控 制的「華(福)衛二號」解析度1.8公尺略嫌不足。解析度較高的外國商用衛星的控制權卻不在我方手中,因而衛星對特定目標區的「重訪率」偏低、導致衛照資料的更新頻率不夠理想。
即使「雄二E」飛彈本身能符合其設計要求,在戰術運用上也還有重要課題必須解決。「雄二E」主要將用於攻擊高價值、防禦嚴密的目標,包括共軍的指揮管制設施、通訊節點、海空軍基地、領導中心、能源設施、甚至機動防空陣地與二砲部隊的導彈發射單位等。對付其中部分「高時效性目標」(Time-Critical Target)將會需要近即時的目標獲取、目標選擇、任務 規劃、資料傳輸與迅速為武器重新設定目標的能力。這需要配合感測系統、資訊架構、自動化任務規劃系統、流線化的接戰決策暨授權流程,以及確保與戰時盟邦可能提供之目標參數資訊格式的共容性,經整合而成所謂的「眼睛到射手資訊融合」(sensor-to-shooter fusion),才是「雄二E」飛彈能否真正構成有效嚇阻戰力的關鍵。這些目前國軍都還付之闕如,仍需長期的努力。


牽制共軍難任全戰備
「雄二E」雖然在短期內還不能擔任全戰備,而且少量的戰術飛彈也不可能對幅員廣大的中共造成重大的傷害,但是國軍決定讓「雄二E」先服役、再持續改進的作法基本上是正確的。這是因為一旦我方擁有了一定的反制作戰能力,共軍就必須立即開始規劃籌建防禦系統與措施(正如同台灣必須部署反飛彈系統以因應中共的戰術飛彈攻擊一樣)。僅以台灣本島部署射程達6百公里的「雄二E」巡航飛彈為想定,中共理論上所需防禦的陸地面積就將超過2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6個台灣或整個朝鮮半島的面積。建立全天候涵蓋該區域所需的低空監控(雷達等)與攔截(飛彈、防砲等)系統,將會耗資鉅大。從一個較宏觀的角度來看,每一塊花在構建防空體系的人民幣,就不能用來進一步擴張共軍的攻擊性武力,從而將可減少共軍對我的直接壓力。這也就是「雄二E」具有戰略牽制意涵的主要原因。



作者為「台海安全研析中心」(http://www.TDReview.com)主任
梅復興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10 09:42 , Processed in 0.02716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