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一個昏暗的冬日瀰漫著詭異的氣氛。
全城的銀行擠滿了提領不到錢的人。
股市的電腦全部當機,螢幕上只有奇怪無意義的符號。
常忙碌紛擾的白天過去,夜裡全城的防空警報刺耳地響起。
防空飛彈失去控制一枚一枚地射出,奔向雷達所標示的目標。
可憐的歸航巡邏戰機竟被自己的飛彈在空中撕裂,化成火球掉落地面。
三軍指揮部的電腦網路也按著在一陣急促的放電火花中失靈。
一陣混亂的暗夜中,敵人機群席捲了所有的城市和據點。
「這不是演習,這不是演習」,指揮官不斷地通知各作戰單位,似乎局勢已不能控制了。



以上是未來可能發生的戰況模擬,繼電腦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資訊處理工具後,利用電腦執行作戰任務,甚至透過網際網路將戰爭移至一般百姓身上,並因此擊垮敵國的經濟及一切,可能是在未來我們必須去面對的嚴肅課題。快速興起的電腦及網路也孕育出資訊戰爭(Information War)或網際戰爭(Cyber War)。

雖然各國都仍在摸索資訊戰爭的方式及其影響的程度,但由軍事歷史可知,只要充分利用武器的優點,以小博大,以少勝多,是絕對可能的事,例如英法百年戰爭中(1337-1453) 六萬名英軍在法國愛琴可持(Agin court)被二萬五千名法軍截擊,法軍發動大規模的盔甲騎兵攻擊,反被英軍強而有力的弓弩在近距離貫穿盔甲,損失超過五千人,也導致英國掌握法國土地約一百多年的歷史。

雖然有了好武器,若沒有適當的戰術去配合也是徒勞,但威脅性武器可使局面成為恐怖平衡,如英阿福克蘭戰役中,飛魚飛彈就差點使英國皇家海軍跪地求饒。好的武器加上好的戰術,自然可以改變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車在開戰時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擊垮英法聯軍的戰車及軍隊,並逼使他們丟棄裝備逃至英倫海峽,此乃德軍不只擁有戰車,也善用中央突穿戰術(Blitzkrieg)。

有鑑於資訊的取得、整合及應用在戰爭上的重要性,美國空軍早在一九九六年成立第一支專屬的資訊戰隊伍,編為第六0九資訊戰聯隊(Information Warfare Squadron, IWS),運用最新的軟硬體科技進行資訊戰的防禦與攻擊。正由於微晶片科技以極快速度在改變,例如中央處理器(CPU) 平均每十八個月就增加二倍運算能量、增加三倍記憶空間,美軍也急於運用科技以掌握資訊,正如美國前空軍參謀總長隆納德佛格曼將軍(General Ronald Fogleman)所說的:掌握資訊範疇(Spectrum)對於衝突的重要性,已不亞於過去之佔領土地或是控制天空了。」
正因為資訊戰爭對各種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相關層面影響甚鉅,美國總統的重要組織架構保護委員會(Commission on Critical
Infrastnucture Protection)已先一步預計在未來五年內,研究開發政府相關組織架構保護(包含電腦保全)的工作,投入經費由二億五千萬增至十億美元,顯而易見地未來美國政府投入在資訊/網路保全的預算將逐年增加。

狹義地說,資訊戰(網際戰)係指運用電腦及網路的軟體直接干擾或,和破壞敵人資訊蒐集及處理的能力,並且侵入擾亂,甚至破壞敵人電腦網路,同時也能保護自己的電腦系統與網路,不會不明不白地當機及遭人入侵竊取機密資料。這種作戰方式的雛形已可常見於日前的商業活動中,常因駭客(hacker)私自擅闖政府機關或大公司以竊取機密而上報,但在未來的資訊戰,網際戰中,駭客並非只是單獨一人,而可能由上百人甚至上千人組成,進行駭客攻擊。這群駭客不僅是電腦安全保護高手,而且是由軍事領袖領導,全體人員均為全國最聰明的一群人才以執行深度的資訊戰。

狹義的資訊戰是運用資訊空間做為戰場,資訊空間泛指資訊傳遞定義與分類、交換、儲存及管理所佔用的空間。承乎時期,資訊戰可用於竊聽和瞭解敵人政府、軍事、經濟和技術的電腦系統,網路所有的資訊以及傳遞的方式。在戰爭期間,資訊戰可用於破壞及干擾敵方的所有資訊,並可控制資訊改為供我方使用。

廣義的資訊戰則涵蓋企畫管理、作業流程和後勤支援等全方位的資訊運用。正如目前一般商業營運優良的公司,資訊交換越快速、對於商場活動也就越能掌握先機。在戰時,藉由快速取得敵方資訊,瞭解戰場動態,可以迅速部署各兵種聯合作戰,取得軍事優勢,並運用資訊管理軍隊及人員的運動、通訊聯絡、情報偵搜、後勤支援、兵員動員及武器需求等,可節省大量人力及財力,提升作戰效率。

波灣戰爭是廣義資訊戰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例子,雖然我們從電視螢光幕上看見戰斧巡弋飛彈、雷射導引炸彈以極為準確的方式,對伊拉克巴格達市內的軍事總部、情報機構甚至「真主黨」總部進行攻擊、摧毀目標,也看見聯軍飛機每日出動上千架次發動攻擊。但是都未看見這些忙碌的活動背後,例如每日的攻擊航線都是由外太空的人造衛星,以及天空和地面的雷達透過電腦網路連線,再由美軍指揮人員整合傳來的資料,依不同的任務藉電腦進行規畫。就連戰爭結束,美軍的後撤行動不僅極為艱鉅,而且也令人嘆為觀止。除了五十萬大軍,自沙國運回了一千九百架直升機,一萬輛戰車及火砲、四萬只貨櫃和十萬輛以上的卡車與吉普車,而這些全仰仗全能的電腦和網路。


資訊戰的劍與斧

無可否認的,資訊戰的主角仍是電腦,許多國家均從產官學研界等不同角度積極開發資訊技術,並將建立次世代網際網路的資訊工程視為國家的重大建設。以美國「高性能計算機與通訊計算」計畫為例,是由政府的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督導,共有十二個聯邦政府機構及多所大學共同參與,每年經費均約在十億美元左右。日前已完成每秒千兆級浮點運算的電腦,也建造了每秒千兆級位元組傳輸速度的網路,配合最新進的建模技術,可使大規模的精確科學計算分別在數千公里外,同步進行平行處理運算。美國也更進一步,正在建造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電腦,運算速度將會更快,高達100垓浮點(1垓浮點即每秒萬億次),同時也正開發相對應的先進軟體與網路技術以配合高速電腦。


在未來的國際危機中,資訊戰的主要攻擊目標將是通訊中心,滲透進入敵方的電腦將可讀取通訊信息或是改變傳送資訊,甚至破壞一切的通訊。通訊中心通常具有整體的音訊、資料和影像的傳送管道,包括管線式或無線電式,送出或傳入指揮部。在執行資訊戰上,必須透過將含有上百萬行指令的病毒程式安插在原始程式之邏輯洞穴(Loophole)內,以備在必要時可以啟動病毒程式。啟動的指令僅有原始程式設計人或是受過訓練的電腦駭客知道如何啟動,取得進入密碼開始監控進出的資訊,更可假造命令獲取所需的解答。這些活動皆可在敵人不知不覺中進行,連離開敵人電腦網路都不會被察覺。只是單純地列印出通訊中心的操作程式並不能找出任何的邏輯洞穴成隱藏的指令,檢查人員必須具有聰明才智才能找出邏輯中的洞穴,或是知道隱密的指令,或找出充當為「後門」的邏輯通路。這些洞穴允許使用者可以穿越「防火牆」(保護電腦安全的密碼)擷取資料或檔案,隱藏的指令通常放在程式中假扮為除錯、測試或監視用程式,或是只是單純的程式錯誤訊息。整個操作程式的「後門」允許入侵者從此滲入系統,為所欲為。


過去卅年中,美國曾嚴格管制軟體的輸出。但在冷戰的高潮期間,美國的一些主要國防廠商曾被允許銷售高科技的電腦及軟體至西德及奧地利,而這些裝備美方已經知道會被轉運至東歐。美製電子裝備在另一方面,也曾有海盜版製品與國外產製的軍事裝備,如空對空飛彈。這些海盜版的電子裝備有些的確是由擄獲或偷竊來的武器裝備中複製的,有些則是有意地銷售出口至不友好的國家。這些計畫的參與者在最近承認精密裝備出口的目的,乃是藉由特別預備的軟體允許美國的專家進入這些不友善國家的電腦系統中。一旦發現處於通訊或防衛系統中,就可以暗中刺探詳細的情報資訊,從而達到欲擒故縱的目的。


儘管仍有人質疑電腦病毒的威力,但無可否認的是電腦病毒已是現代電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要造成電腦大破壞之前,取得進入機器的管道和瞭解機器如何運作是兩項必備的條件。資訊戰的先期目標,自然是民間所用的電腦,透過電話及網際網路可以輕易地侵入,而且一般電腦架構已相當公開,因此電腦駭客部隊可以相當容易地傳送破壤性程式(即電腦病毒)進入民間電腦系統。


電腦病毒通常的設計足可以在未被察覺前,快速地繁殖以擴張損壞效果。最有名的米開朗基羅病毒即是寄生在系統所接觸的磁片啟動區及硬碟配置表,再以亂碼磁區分配表,可以造成電腦無故當機,在病發日(三月六日)會重新格式化硬碟,並寫入一大串垃圾資料。有些病毒並不以程式出現,而是一個巨集,只有開啟特定的資料檔時,巨集才立即自動執行。最有名的特洛伊格式(Trojan
Format)病毒就是一個由巨集所組成的病毒,正如偽裝的特洛伊木馬,病毒內含有一個密碼巨集,即是「自動開啟」。當中毒的檔案被開啟時,病毒就會展開摧毀性的活動,格式化是硬碟。而此一病毒也會透過電子郵件,傳送並感染其他的使用者。上述所提例子只不過說明病毒的出現形式及所破壞的程度,今日已有毒性更強的病毒出現。

網路上的資訊戰可以是心理層面的喊話,也可以是實質的破壞,例如在1996年才出現的「死亡探針」(Ping of Death)病毒即造成部份網際網路失去網路功能。為能測試通訊品質,通常網路的節點會送出「探針」訊號在其他的節點互相來回傳輸,一旦探針訊號位元組過長,網路就會停止通訊。死亡探針即以此為特性來破壞網路,造成網路通訊的不方便。



新資訊戰武器
程式加密技術(encryption technology)的廣泛運用雖然能阻止駭客任意闖人或電腦病毒,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增加入侵敵方電腦系統的難度。未來的波斯灣戰爭中,美國以國家安全局發展的含有電腦病毒晶片插在鎖住巴格達的法製印表機中,進而破壞伊拉克電腦系統的例子將不復見。為解決此一問題,美國日前正在研發微電機系統(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科技,利用此項科技製造有如指甲大小的微機械人(microbots)再出運用MEMS的航空載具(如遙控模型飛機)或者海軍的艦砲,將這些微機械人送至敵方領域,宛如寄生蟲的微機械人將會促進電子裝備中,附著在其內部吸取電力以維持生命,一旦破壞電子裝備的能源後,充滿電力的這些寄生蟲會繼續搜尋下一個目標。不過這種武器的缺點是尚未具備辨識敵我的能力,可能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攻擊所有電子裝備,包括我方在內。因此只有盡可能將這些微機械人散佈在敵人後方,才可避免困擾。還好在我方發起攻擊後,可以藉由遙控來破壞這些微機械人。

美國也正積極開發方向性能量武器,包括雷射和高能微波(High Power Microwave,HPM)發射器。這些武器可以致命性的摧毀電子裝備,或是迫使電子裝備過熱而失去功能。雷射的高能量光束可以將目標烤焦,美國空軍正運用此一特性委託波音公司開發YAL-lA空載雷射武器系統,以攻擊地對地飛彈的發射站,諸如在波灣戰爭中伊拉克的飛毛腿飛彈等,這套系統可以飛行在雲層上的高度,在探知所追蹤的飛彈正在發射後的加速階段時,立即準確地瞄準並發射雷射光,將飛彈摧毀。


比較起來,HPM發射器並不會造成明顯的損害,但它所產生的高伏特、短暫的電力能量卻以毀壞微電子線路。最初發展的HPM武器在九0年代中期進行初步測試時,美空軍並未得到滿意的結果,但在最近已有重大的突破。HPM發射器乃是利用傳統炸藥快速壓縮電場以產生遽增的微波電能,缺點是電波脈衝束能量無法預測,也難以克服,而且其電流方向也今人失望地難以控制。一般而言,改良的空射武巡弋飛彈可以載運HPM武器。藉著敵方所發射的無線電波或光波訊號,或者透過電纜、耦合器、連接器和防護間距,HPM武器得以進入敵方電子裝備內。HPM武器所產生的效果通常都是不可疏忽的,諸如:

「燒掉」:由進入儀器內的高能量脈衝損壞其內的電子迴路。此法需要相當大的電力才足以電子裝備。

「當機」:此一效果較不具殺傷力,主要是產生電腦記憶喪失的現象,通常藉著程式重整即可修復。目前較常見的證據是出電腦主控的飛機太靠近高能電波發射合時,所產生的一些無法控制的飛行運動現象。

「卡住」:此一效果與一般的電腦故障很難區別,因為卡住的效果看起來像是軟體故障所造成的。即:如此簡單的效果,使用者仍須將電腦重新開機方可使用。卡住的效果最輕微,但防守者很難區分究竟是HPM的攻擊或是電腦程式出了問題。


利用無人飛機(UAV)所攜帶的HPM裝備,大致上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將敵人的電子儀器燒掉,但是當無人飛機低飛時,機載裝備搭配長時間的使用週期,就足以對電腦和電腦主控的武器產生當機和卡住的效果。不僅是美國擁有HPM武器,俄國最近才出售一些HPM武器給奧地利和瑞典,供兩國測試其功能,此種HPM武器小到可以裝在公事箱中,可以在短時間內產生高能脈衝,威力達一百萬瓦,涵蓋十二公尺的半徑,產生的微波訊號足以將飛機上的電腦當掉。


美國的研究人員甚至正在研究,如何藉著通訊將隱藏指令送進敵方電腦。在未來這些指令甚至可以附載於資料流上,藉由光纖管線傳送到電腦系統。如果敵方的電腦系統是已知的系統,則這些指令可以妥善運用,更改原有電腦程式隱藏入侵的企圖。無論如何,上述所提的攻擊性電腦武器將是最具摧毀性的新科技武器。其他的資訊戰武器,包括已在波灣戰爭中使用過約有:(1)戰斧巡弋飛彈攜帶可以均勻散布、經特殊處理的線束,用以灑在伊拉克境內的電線網上(2)美空軍的風向彈藥散布器(wcdm)可以灑出一團束的微細碳纖線,當散落在及電子裝備時會使裝備失去效用。


資訊戰的戰術

雖然資訊戰的武器開發仍在隱密中進行,但可以確信的是美國已先一步著手開發許多攻擊性電腦武器,有些甚至已開始進行試驗。主要負責資訊技術計畫的主管認為發展攻擊性的電腦武器,可以使美國減少電腦防衛的支出。在無法明確表示下,美國防衛官員認為世界上至少有八個國家有能力威脅美國電腦安全,他們預估至少需要十個人才能在資訊空間制服一名攻擊者,而任何擁有兩部或以上的電腦系統,或是任何網路都是相當脆弱,亦遭受攻擊。因此,他們認為主動攻擊就是最好的自我防衛。
引進任何新武器和新技術,可 以在攻擊性電腦作戰中產生兩種戰術層面。
第一層戰術是送電腦病毒至敵方電腦網路,迅速地使硬碟超載而崩潰,導致無法運作。

第二層更複雜的戰術是搜尋敵方致命處,進入資料排流中,再依作戰目的,「玩弄」敵方的電腦資料庫。這層作戰的效果包括錯誤導引後勤補給,關掉店員網線,或使空中管制系 統處於緊急狀態。這種作戰方式也可包含運用敵方資訊實施欺敵戰術,或者以電腦合成技術模擬敵方領導人或領導團發佈不實消息,這種戰術對於獨裁者或強勢內閣非常有效。

另一種戰術技巧是以電腦製造偽造的雷達訊號或是被截收的假情報訊號,足以欺騙有經驗的情報官,這些消息再提供給集權的領袖,做出錯誤的判斷。

美國也正在研發新一代無人飛機,諸如鐵勒達因萊恩航空工業公司(Teledyne RyanAeronautical)的靶機和諾格公司(NorthropGrumman)的目標2000型無人飛機,就可以在航空欺敵作戰中扮演發射微弱、凌散電子訊號的假匿蹤飛機。

電子戰專家都知道,進入敵方電腦系統的最佳方式是透過空對地或是空對空資料傳送。在高速接戰中,只要稍微運作就可以將敵方飛彈或飛機偏離航道,而無法命中我方。更有甚者,交換錯誤訊息給敵人的友軍,使敵人自己打自己。

採用系統和資料共享架構的軍隊,在戰場上非常依賴數位化快速傳遞的資訊,而此一類的軍隊最容易受到上述戰術的攻擊。如果敵人能滲透進入機密通訊網路,則可能會提供我方系統錯誤訊息。為能防衛如此類型的入侵行動,美國防部正委託數學家們發展加密和身份認證技術,運用這項技術可以使網路上的操作者都有一套獨特的防偽數位式名牌,更進一步,這項技術也會給予侵入的駭客一組無法消除的身份編號,即使改變姓名與進入密碼,這項編號仍會黏住這位駭客,可使我方的電子警犬隨著闖入數道網路關卡的駭客,回到他的辦公室或家後再採取反制行動。

由於敵方的電腦駭客行動可能無法完全反制,因此確認敵方有企圖滲進我方主要民用與軍用電腦網路時,我方可以先行發動反制行動,這項行動可能包括電子滲透和傳統武器的非致命性和致命性攻擊。攻擊可能是干擾或朝敵方電腦丟炸彈,炸彈可以是真正的高性能炸藥,或只是攻擊性病毒。


攻擊乎?防衛乎?

資訊戰場是最具深度的戰場,從太空衛星的蒐集與傳遞資訊至地面的普通電話都是,資訊戰也可從前線衍生至乎民家中。目前資訊戰已引起美國數個國家安全機構,包括中央情報局(CIA)、國家安全局(NSA)和國防部(DOD),爭論資訊戰的攻擊與防衛,這是一個典型的辯論話題,基本上情報官希望能監聽外國的電腦網路,相反地,國防部只希望蒐集資訊一陣子之後,利用得來的資訊發動攻擊。
在波灣戰爭中運用EC-l30H羅盤呼叫型(Compass Call)干擾電波飛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空軍只希望監聽一陣就干擾,但是國家安全局就只想不停地監聽,雙方永遠在爭執誰要讀取資訊以及誰要摧毀它。對於此點,美海軍飛行計畫需求處長約翰強生少將給了一個明確的基準,即為如果資訊發射源傳出殺人的指令,那它就是一個攻擊目標。

波灣沙漠風暴中,美國幾個主管情報機關也曾為攻擊與防禦的話題而爭執。傳統上,美國空軍的飛機有能力飛至敵人邊界旁截聽無線電訊,除此之外美國的一些秘密計畫也有能力截收和破解微波電訊。美國也曾派遣特別小組潛入敵境,在敵方通訊地面架線上安置竊聽器,竊聽器再將資訊轉送給特種任務飛機,這套方法以用於越戰與波灣戰爭中。美軍曹欲在伊拉克地面架線上使用此法,但是美國情報機關搶先一步,並禁止軍方利用由此一方法得到的資訊進行戰術性攻擊。

雖然美國軍方與情報機關在乎時有設立管道進行溝通與分享資訊,但是在戰爭爆發後,管道就阻塞,雙方的關係更退一步形成對立。在沙漠風暴戰爭後期,軍方與情報機關普經鬆弛對立關係,但是情報機關仍舊不准軍方利用資訊先發制人,也不解釋原因。軍方指出如果不發展出資訊戰指導原則和戰術,並進行嚴格訓練,電腦的攻擊行動是不會在戰時變成一個有效的工具。軍事將領們並認為若沒有新戰術或是新科技的演習,通常是不會在戰爭初期運用這些新戰術與科技。
美國空軍日前正在運用藍旗(Blue Flag)與戰士(Warrior Flag)演習進行資訊戰的評估,而軍方與情報機關主管則藉由這些演習實際瞭解資訊科技運作,並且學習如何決定資訊戰中何者該為及何者不該為。


天空之翼

資訊及電腦戰可從海陸空、甚至太空力面來進行,但是由被動的監聽到主動的攻擊任務,航空飛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訊號截收、改變訊息和安插錯誤資訊都已有大型的載入飛機,如空軍的RC-135「鉚釘結合」(Rivet Joint)和海軍的EP-3;載入飛機通常可以提供及時的分析與反應,不過他們只能侷限在友好領空上工作,因為飛機上的情報專家落人敵手是件危險的事。

因此美國防部正積極發展無人飛機(UAV),搭載訊號情報(Sigint)裝備,捕捉低功率、短距離的通訊資料,如大哥大或是無線電對講機,以及複雜、加密的通訊資料,如利用微波塔發射接收的電訊。日前正在發展中的兩款無人飛機包括通運原子公司的掠奪者(Predator)和鐵勒達因萊恩公司的全球之鷹(Global Hawk)。掠奪者已出現在波士尼亞天空,可以攜帶450磅重裝備,航速可達100節,任務半徑在500海浬,巡航高度在25,000呎,任務時間長達24小時。比較起來,全球之鷹算是超大型的無人飛機,可以攜帶2,200磅重的酬載,巡航高度達六萬呎以上, 耐航時間更長達四十二小時,並於今年三月完成首飛。掠奪者機上搭載的裝備只能找到一些特定的訊號波長,相反地全球之鷹卻是一架「電訊吸塵器」,可以截收任何資訊。為能接收電訊提供美國情報專家得以進入敵方電腦系統,使用UAV可以包括下列數種模式:
運用長時間耐航、高高度EUAV飛行在敵方接受站後方,以接收越站的微波訊號。

安置中、高高度UAV以接收敵方發射站兩側微弱的旁瓣(sidelobes)訊號,雖然UAV機上需要非常敏感的偵測器及高感度的天線方能收到訊號,但是UAV可以飛得更靠近電波發射源。

竊聽「最後階段」通訊,諸如戰術指揮部發給戰機的電波訊息,由於最後階段必須靠方向性的超高頻(UHF)無線電通知飛行員,UAV可以在戰場或敵人領空巡弋記錄並傳回這些訊息。

UAV的高度不只可以祇得較太空中的衛星低,而且造價低廉,新的訊號情報硬體、分析軟體和高速計算能力的電腦可以迅速分辨出環境雜訊、解讀密碼和搜出發射訊號源頭,以降低情報人力的負荷。
電子鐵三角
為能終結潛在的戰爭危機,美空軍正籌設全球第一支能快速部署的資訊戰部隊,命名為「資訊優勢航空快速部隊」(Information Superiority/Air Expeditionary Force, IS/AEF) ,此一部隊是由戰場管理、偵察和情報蒐集飛機所組成,包括RC-135、E-3AWACS和E-8聯星(Joint Star)。他們可以快速地部署至正在發展成軍事危機的區域,迅速地決定敵人可能的意圖,描繪出敵人陸空的活動,同時監聽通訊,找出電子與雷達發射源

這三種飛行載具均使用相同的波音B707機體,因此在維修與後勤補給上較為容易。由於機上的雷達系統監視距離大約超過300浬,這批飛機因而可以在友邦的領空操作,監視敵人領域內的一切活動。在長期危機中的區域,如伊拉克、波士尼亞和朝鮮半島等,一般均有美軍駐防,所以較不需ISIAEF前往。這支資訊優勢快速部隊將用於突發危機的區域,如海地、索馬利亞與台灣海峽,以蒐集前所未有的資訊。

這支部隊可由將近廿架飛機組成,包括KC-135和KC-l0加油機。美空軍希望這支非戰鬥性、非致命性的隊伍可以充當美軍及盟軍的千里眼及順風耳,這種突破傳統的編組,其目的乃在使指揮官可以整合運用資訊,以確實瞭解戰場空間的複雜面貌。

掌握有利的情報後,盟國領袖可以讓侵略者知難而退,或者處於挨打狀態。IS/AEF的決策者希望運用此方式化解危機,而不用派遣傳統的部隊以戰止戰。一旦ISAEF無法遏止危機,它也可轉而做為空中指揮和管制中心,導引空軍進行精確轟炸,以及射距外的飛彈攻擊。
為能增強蒐集資訊的能力,必要時能提供光電照片和訊號情報的U-2偵察機也可以加入這支特遣隊中,另外C-l30步測者硬幣(Pacer Coin)式照片處理飛機,以及EC-130空載指揮和控制中心,與太空的軍事衛星等更能增強ISIAEF的能力,而太空的衛星能提供一般飛機無法進入敵領空所能獲知的資訊。美國海軍的EP-3通訊飛機與ES-3電子情報蒐集飛機也可在臨海區域協助。未來掠奪者和全球之鷹UAV也將加入此一部隊,UAV的最大功用是一旦戰事爆發時或是允許飛越領空時的情報蒐集,而且長時間的續航方可以涵蓋廣大區域,暴露出敵方的弱處。




新興的資訊戰可以在全球以光速的速度進行,唯有徹底的瞭解電腦科技,整合軍民界,方能在一場未來的電腦戰爭遠離浩劫。也許在未來,全國的軍隊中,敲鍵盤使用電腦的士兵會比拿槍的士兵多,運用科技整合,以電腦描繪出戰場空間,創造資訊優勢攻擊敵方弱點,加速戰爭步調,擴大戰果,無疑地,電腦將是主宰這一波新戰的主角。不過,你該不該去檢查銀行的存摺?也許在電腦中,你已消失無蹤囉。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8 19:07 , Processed in 0.02186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