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鋼鐵的咆哮

這下官不知道,不過防禦方面應該是世界第一沒話說,以實際戰鬥的話就知道了
武藏兩舷挨打,命中17枚魚雷、19枚炸彈沉沒
大和左舷挨打,命中12枚魚雷、8枚炸彈以及8枚穿甲彈沉沒
世界上還沒有紀錄可以跟大和級拼
另外艦體設計採用雙船殼設計,可以將進水移到空水櫃保持平衡
就是這樣才增加了大和的生存率的

另外...防禦不用您擔心!因為....
她們已經沉了(笑)
 
引用酸薰的銘言:林被就是宅啦 淦
又向對ACG付出的人嗆:笑點滿點欠人酸的活動
惱羞並口出惡言:囉唆!要滾快滾!
最後還說:我一點都不宅我果然是正常人
(以上內容完全屬實)
水鏡先生評價:此人是個人才!!!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原文由 鋼鐵的咆哮 於 06-7-11 07:13 PM 發表
這下官不知道,不過防禦方面應該是世界第一沒話說,以實際戰鬥的話就知道了
武藏兩舷挨打,命中17枚魚雷、19枚炸彈沉沒
大和左舷挨打,命中12枠...

第一這不可說是的 始終不可比較(可能愛俄華級更好說不定) 其實日本自知同一噸位的艦 實力不夠對方來 所以才弄出口徑大 噸位大的戰艦 (美國戰艦由於受限於巴拿馬運河船閘尺寸 所以知道一1定比對方大) 也有其致名的缺點 擊中其彈藥庫時...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如果大大您去爬以前的文,應該看過有一篇在比較世界各國戰艦的文章
如果把損管算進去的話,那愛荷華級才稍微有比較的實力
不過單以兩艘軍艦的裝甲保護能力下去比較一下
其實大和還是略勝一籌的
兩艘艦皆承受相當的損害之時
能撐得住的才是重點,下官其實不太相信以愛荷華級的裝甲保護能力能比大和好

以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原文由 鋼鐵的咆哮 於 06-7-11 10:12 PM 發表
如果大大您去爬以前的文,應該看過有一篇在比較世界各國戰艦的文章
如果把損管算進去的話,那愛荷華級才稍微有比較的實力
不過單以兩艘軍艦皠...

那當然吧 單是噸位就相差了整整一萬  首先 日本使用的鋼版防禦力只有美國80% 日本知道 才把噸位放大 還有速度比大和高出很多 最後還是其美國的雷達和射控 這才是可怕的地方 其防空兵器更勝大和一疇  射控和雷達方面 日本真是...日本戰艦多數也是採用集中防禦", 據說被魚雷擊中 會打出漏洞漏水 說實話 小弟對大和的認識不太多 還是喜愛長門 俾斯麥和KGV^^
p.s小弟不是什麼大大 只是一名才疏學淺的學生緊了~~~~

[ 本文最後由 隆美爾元帥 於 06-7-11 10:38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下官家中的書籍裡面有以下資料:
希望能撇清事實

大和:                   舷側裝甲410mm   甲板230mm   主砲塔650mm
愛荷華:                舷側裝甲307mm   甲板152mm   主砲塔431mm
羅德尼:                舷側裝甲356mm   甲板158mm   主砲塔406mm
英王喬治五世:        舷側裝甲381mm   甲板152mm   主砲塔330mm
俾斯麥:                舷側裝甲320mm   甲板120mm   主砲塔360mm
長門:                   舷側裝甲305mm   甲板146mm   主砲塔300mm
南塔科塔:              舷側裝甲310mm   甲板146mm   主砲塔457mm

由此資料可看出,大和不管任何位置之裝甲皆比愛荷華高,舷側多了100mm
甲板也有80mm,更別說主砲塔高出200mm

日本在二戰之前,根本沒有建造新戰艦,最新的船是長門,那艘自大正時代服役到昭和時代的老艦至少有20年,即使有經過30年代的延壽現代化工程,也是改不了裝甲問題
長門自大正六年(1917年)6月28日開工,大正九年11月25日完工,到1941年12月16日大和完工之時已經過了21年所以要拿長門以及其他船隻去跟世界新銳戰艦比較是過於不公平的
所以大和是唯一可拿來與當時最新戰艦比較的,當時日本深知量的方面無法勝過美國
於是以質取勝,變成集合諸多條件在內的究極戰艦,所以下官不認為美國在不知道大和情報之下
能建造出比大和防禦力更為優秀之戰艦!

如果陛下對下官的言論有任何異議,請列出相關資料出來給大家評論並開開眼界
這只是以下官粗淺的知識所得到的結論。


最後來個自戀兼無聊間怪癖的聲明,無視可!
世界第一大戰艦是大和,愛荷華級不過祇是故意做的長7公尺罷了~~(喊的很大聲)

[ 本文最後由 鋼鐵的咆哮 於 06-7-11 10:59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原文由隆美爾元帥 於 06-7-11 10:18 PM 發表
那當然吧 單是噸位就相差了整整一萬  首先 日本使用的鋼版防禦力只有美國80% 日本知道 才把噸位放大 還有速度比大和高出很多 最後還是其美國的雷達和射控 這才是可怕的地方 其防空兵器更勝大和一疇  射控和雷達方面 日本真是...日本戰艦多數也是採用集中防禦", 據說被魚雷擊中 會打出漏洞漏水 說實話 小弟對大和的認識不太多 還是喜愛長門 俾斯麥和KGV^^
p.s小弟不是什麼大大 只是一名才疏學淺的學生緊了~~~~


姆...很好,不過愛荷華不是45000噸嗎?跟大和好像差了20000噸才對
大和基準排水量:69700噸
愛荷華:45000噸

大和的噸位如此之大,能達到27.4節已經是超高速了,相對的愛荷華比較輕,以同樣的引擎下去想,絕對是愛荷華高

雷達與射控系統是美軍在戰艦砲擊上的唯一優勢,根據discovery巡洋戰艦一片內容指出,瓜達康納爾島砲擊戰當時,霧島這艘超級老艦(30年有),尬上美軍的新銳戰艦"群",但是霧島上面的日軍以優異的夜戰砲擊能力,嚴重挫傷南達科塔,擊沉數艘驅逐艦,如果不是華盛頓號有裝備雷達,把霧島擊沉,想必會損失更慘重!

日本的光學能力原本在戰前就是相當優越,擁有30%的精準砲擊力,這在世界上一直是領先地位,一直到雷達出現為止...

防空兵器方面的確很薄弱,我也很想去罵當時選用這些爛貨的設計師,但是仔細想想,以大和後期的防空火炮之城之威力,很難有戰艦比的上,如果要說大和級沒打下幾架飛機來判斷大和防空火力弱,實在是有點冤枉
美軍的防空火炮獵殺率高,除了性能好外,還有一個重點是日軍飛機裝甲太薄,打個幾發就整架起火
馬里亞納射火雞這個戲謔詞就是這麼來的,所以感覺好像美軍很厲害?是沒錯,不過感覺日軍飛機防禦力太弱才是重點
相對的日本的敵人,美國每一架飛機的裝甲都很夠,能保護飛行員不至於輕易被擊毀
但是別以為大和的火炮都幹假的,飛機回到母艦以後丟棄的一堆!
因為整架飛機上面都是彈孔,已經嚴重到不能修復了,所以就直接丟棄於大海之中

試想一下,假設今天美軍的飛機裝甲跟日軍飛機一樣的薄,或許馬里亞納射火雞會變成沖繩島射火雞?

最後,有哪艘戰艦被魚雷擊中不會漏洞漏水?大和挨了三發以後才開始些微進水的喔!

大大是這邊的慣用稱呼,您是學生,下官也差不多,以後還請多指教!

[ 本文最後由 鋼鐵的咆哮 於 06-12-6 03:15 A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原文由 鋼鐵的咆哮 於 06-7-11 11:25 PM 發表


姆...很好,不過愛荷華不是45000噸嗎?跟大和好像差了20000噸才對
大和基準排水量:69700噸
愛荷華:45000噸

大和的噸位如此之大,能達到27.4節已 ...

馬里亞納射火雞真正原因是其vt信管的可怕 加上其日本菜島的功勞(以日本的射控...防空性能.. 其實大和還可以更快 只是日本的設計師保守 還有大和的主炮射速不快 1.8發/分(最快是俾斯麥 3發/分) 你說邊有戰艦中魚雷不會漏水 我解釋得清楚一點 是裝甲外表無事 內就漏水 日本人自己也承認大和的裝甲結構有問題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原文由 隆美爾元帥 於 06-7-12 07:01 AM 發表

馬里亞納射火雞真正原因是其vt信管的可怕 加上其日本菜島的功勞(以日本的射控...防空性能.. 其實大和還可以更快 只是日本的設計師保守 還有大和 ...

姆...這我知道,搏殺大和號一書裡面有提到,大和過於講究裝甲,卻忽略震波的吸收能力
前面下官說過,大和是日本自長門以來20年唯一的新艦種,這20年來的空窗期,造成設計師無法掌握真正脈動與趨勢,把大和設計成這樣,原本後面要建造的紀伊級超大和戰艦,就是要改變上述缺點的,不過大艦巨砲已經落伍,再也無法發威,於是乎灰飛煙滅永不復見!

俾斯麥的主砲不過38.1,大和卻是46,這你應該知道,兩者相差甚多,不可做比較
大和主砲一枚重達1.5噸,光靠機器就很困難了,更何況當時許多地方要靠人力呢?

你要不要參一腳寫小說勒?

[ 本文最後由 鋼鐵的咆哮 於 06-7-12 11:23 A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原文由 鋼鐵的咆哮 於 06-7-12 11:21 AM 發表

姆...這我知道,搏殺大和號一書裡面有提到,大和過於講究裝甲,卻忽略震波的吸收能力
前面下官說過,大和是日本自長門以來20年唯一的新艦種, ...

這就俾斯麥主炮設計的優秀(雖他的水下結構十分差) 同樣的主炮 美/英都只可2分/發 相比之下  大和則較慢 雖火力強  但在戰鬥中 射速也有其優秀 (俾斯麥就射第3次主炮 胡德才2次) 是重 但射速隨時重點強過火力(俾斯麥的38,1cm也可能比40.6好) 英國也知其14吋炮比其15吋好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6 11:27 , Processed in 0.02438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