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NEW!問題與軍訓報告區

[複製連結] 檢視: 11640|回覆: 11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問題與軍訓作業報告區:  

有鑑於許多軍武同好~須要寫報告或應付課堂上作業那把你要問的留在這邊
另外,這邊只是讓各位留下你們要問的問題,並不保證會有人給你答覆,頂多告訴你可以去哪邊查資料、解釋一下一般人比較不了解的專有軍事名詞,其他的還是要靠你自己去整理。

〔好心回覆問題,指引一道明燈的夥伴看這〕

  各位好心的軍武專業高手,首先要衷心謝謝您幫助這些同學們,如果您要伸出援手,也請注意一下,再回覆時請一併附上您要回答的問題,這樣才能方便版主維護版面的嚴整性,本人再次感謝!

當然,最後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先自己整理資料、理出一個頭緒來,而不是一有問題就不加思索的貼上來問大家,畢竟這是大家的功課,網路資源如此充沛,相信只要有心,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若是可以請發問人附上
您的學歷.年級

一次大戰問題
二次大戰問題
兩岸軍事問題
日本自衛隊
台灣國防軍
中國解放軍
新加坡國防軍
韓國國防軍
美國陸軍
美國海軍
美國空軍
對日抗戰問題
國際最新研發
武器彈道飛彈與彈道飛彈防禦
國際情勢
法國傭兵軍團
傳統武器
大規模殺害性武器
軍事同盟條約等等......

請自開一文吧~

[ 本文最後由 ViewSonic 於 06-11-16 05:31 PM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問題與軍訓報告區~

最近的這星期軍訓上"中西兵學理論"於是教官出了一題:

1.{請問孫子和孫吳之間的不同?}  2.{約米尼和克勞賽維茲的比較?}
                                                                    
要各列出15項的不同...

不知各位大大有何意見呢?
 

真珠美人魚推廣協會~~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回覆: ~問題與軍訓報告區~

孫子兵法與近代兵學相較論
1.孫子兵法與克勞賽維茲戰爭論--決戰防禦
孫子因為受了儒家王道影響,所以他的兵法,非侵略性的攻勢主義,而是「安國全軍」自衛性的守勢主義,
但是孫子不是採取純粹的守勢,而是先守後攻的「決戰防禦」。
克氏對攻守的得失結論是:「攻擊是有積極目的的一種薄弱形式,防禦是有消極目的的一種強固形式。

2.孫子兵法與福熙元帥戰爭論--國民戰爭
孫子兵法非在攻取,重在「安國全軍」的自衛,所以特別重視「」。
福熙元帥在他的戰爭論裡說:「新時代的戰爭,以發揮人民大眾力量為前提

3.孫子兵法與李德哈達戰略論--間接路線
現代兵學家李德哈達戰略論,是他研究二十五個世紀的戰史而寫的,李氏所得的結論,是必須採取「間接路線」,才能以最小的犧牲獲得勝利。

孫子主張「謀攻」與「用間」,都是「間接路線」的說明。孫子之所以不取直接行動,而用「間接路線」,也是根源於他的鬥智不鬥力的中心思想。



孫子生於春秋戰國時代,其思想深受儒家與道家的影響。
而以儒家「王道」為根本,所以慎戰,重民命,主張「伐謀」,「伐交」,「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全國」「全軍」。當不得以為自衛而戰時,則用道家的「柔道」,鬥智不鬥力,「以詐立,以奇勝」。用最少的犧牲,達成勝利。

  孫子與近代西方著名兵學家最大的區別是西方兵家自拿破崙以後的兵學理論,幾乎無不主張殲滅戰,而孫子卻主張:「歸師無遏,窮寇勿迫,圍師必闕。」「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為上。不但不殲滅敵軍,而且還要收敵軍為己用。

  孫子在作戰篇說:「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兵而益強。」這是變敵力為已力,越戰越強的「雪球戰術」,與西方兵學家所謂「戰爭是暴力的行為」,「勝利是以血肉換來的」,大異其趣。孫子與西方兵學理論最大相同之點,則為李德哈達所倡導的「間接路線」。

  我們處今之地,今之時,在武力戰上必須「以寡擊眾,以弱勝強」。我們以為運用孫子以柔克剛,以智勝力的兵法,更優於西方兵家側重鬥力的戰略戰術思想。尤其孫子變敵人為己用的「卒善而養之,勝敵而益強」的思想,我們更應研究採用,才能轉變優劣之勢,終於達成「以寡擊眾」。




何謂兵學?
兵學,以與軍事息息相關的活動為研究對象的科學。
何謂中國兵學?
本來以邏輯的角度而言,則「兵學」之前既已加上「中國」,是已經將它限制在某一個範圍之中,則其研究範圍自應更加狹小。但「中國兵學」卻是個例外,因為他所研究的對象,並非如西方兵學般將自己劃地自限的局限於純「軍事」的領域。中國兵學包羅萬象,而以「人」為其研究核心,以「爭」為研究方向,以「勝」為研究目的。所以百代談兵之祖《孫子兵法》既能流傳二千多年,又能廣為各個領域所運用,而至今不衰,其原因也正在於此, 並將我國先秦、儒、道、墨、法四大學家的兵學思想概要闡述,再將歷代著名兵學思想武經七書之精髓簡要介紹,最後將宋、明、清著名兵將代表其兵學思想,提供學者參考研讀期使同學對中國兵學思想發展與演進能有一明晰完整之概念。

二、西方兵學思想:


近代西方兵學思想:

主要介紹十八、十九世紀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茲及約米尼奇兵學思想背景及其主要著作「戰爭論」及「戰爭藝術」中之重要主張,做一簡明之論述。


當代西方兵學思想:
係就二十世紀前期西方兵學思想主流---地緣戰略思想(陸權、海權、空權)之演變,及倡導地緣戰略學者之主要觀點,加以論述,另就二十世紀後期兵學重要論述如:核子戰略(嚇阻理論),有限戰爭危機處理、國際衝突型態、革命戰爭、低衝突戰爭及第三波戰爭等兵學概念作以簡要闡述,期使學生對近代與當代西方兵學思想有所瞭解,以增進其對國家生存與發展的認知。

你的作業是這個吧?

另外~閣下的學歷?年級





西方兵聖/約米尼

約米尼於1779年生於瑞士的浮德縣。17歲那年投筆從戎,在法國陸軍中獲得了一個幕僚性的職務;就在法英艾敏斯合約簽訂以後,歐洲暫時沒有戰爭時,他又重回商場謀生。等到1803年,戰爭再度爆發時,投效在拿翁愛將賴伊元帥的帳下,充任參謀長的職務,隨軍參加了奧斯特里茲會戰。拿翁於1806年9月在梅因茲召見了約米尼,並授予法軍上校之官階,到了這個時候,約米尼在法軍中,才算是有了真正的地位。就在這段與拿破崙時相過從的日子裡,流傳出一段著名而且至今尚膾炙人口的故事

「天之所以生拿破崙,即是要以他做全世界的榜樣,讓所有的政治家和軍人,知其可為與不可為者。」 曾在拿破崙麾下,擔任過准將參謀長的約米尼﹙Autoine Henri Jomini﹚如是說。

*《戰爭藝術》兵家必讀

約米尼與克勞塞維茲同為近世兩大兵學家,他的《戰爭藝術》一書,至今仍為各國兵家必讀的教本,我國三軍大學的學官們也是人手一冊的口誦心維,其在戰略兵學上的地位,可見一斑。
約米尼生於瑞士,他一生中曾在三個國家的軍隊中服役,初於瑞士,後投效拿破崙,先當後勤補給的軍官,再任一般參謀,他的戰略涵養並未獲得發揮的機會,直至受到拿翁的大將賴由﹙Marshal Ney﹚元帥的賞識,才畀予參謀長的職務。賴由元帥對這位年輕參謀長的戰略涵養十分賞識,鼓勵他將著作出版。當時,約米尼己將菲特烈大帝和拿破崙兩人的治兵、用兵之道,做出系列的比較研究。

在賴由元帥的協助下,約米尼得於一八○六年九月在梅茲﹙Mainz﹚晉見拿破崙。根據約米尼的自述,當時拿翁正在構思耶拿會戰的計畫,約米尼在晉見結束前,向他說:「四天後,將在班堡﹙Bamberg﹚恭迎皇帝。」拿翁反問:「是誰告訴你,我要去班堡的?」約米尼微笑回答:「根據日爾曼的地圖和您在馬雪哥、烏爾門戰役的經驗,研判得知。」 後來,耶拿戰役中,拿破崙的作為竟與約米尼的研判不謀而合。遺憾的是,約米尼並未因之而受到特別的賞識。

*他的國籍令人不悅

一八○八年,約米尼跟著拿破崙遠征西班牙,接著又到奧地利,在奧斯特里茲戰役中表現非凡。其後,他又隨軍至俄國征討,他的才華橫溢,賴由雖對他信任有加,卻不能使他獲得更高的職位,他的國籍,使帝國參謀長貝提爾不悅,拿翁也未能信任他。為此,約米尼憤而數度辭職,卻又一再被慰留。

但也一直不能得到他夢寐以求的大軍作戰指揮官職,他受到法軍同僚的排斥,停滯在准將的階級,始終與少將無緣,遑論元帥的職位了,而大部分才能比他差的法軍軍官,卻能晉升元帥。不過,他在悒悒中專心研究拿破崙的戰略、戰術,成為拿破崙思想的權威,後世兵學家如此稱許他-「天才所以生約米尼,即是要讓他擔任教師,告訴世人,拿破崙成與敗的教訓。

在歐洲戰史上,拿破崙是最有影響力的關鍵人物,但最了解拿破崙的莫過於約米尼,他可說是拿翁思想的代言人。但他雖推崇拿翁在戰爭方面的作為、成就,卻不喜歡拿翁浪漫的、唯我獨尊的行事作風,所以他也是拿破崙的批評者。他最崇拜的反而是菲特烈大帝。

*未受正規教育,見解客觀

約米尼沒有受過任何正規的軍事教育,但卻因此使他對戰爭有了更客觀的見解,他不像一般軍人鑽入軍隊細務而封閉自陷,他站在宏觀的角度,俯瞰拿破崙的天才作為與浪漫,並從歷史的事實,爬梳出戰爭的原則。
他說:「戰爭的確有幾條基本原理,如善用之則必可成功,反之則必敗。」 他將戰略歸類出四條基本原則:

一、 將兵力迅速機動移至戰場決定點上,藉戰略之行動,確保己方之聯絡線,並威脅或 切斷敵方之聯絡線。
二、 以優勢兵力,擊滅劣勢敵軍。
三、 將己方兵力重點,投注於戰略要點上,或敵之弱點上。 四、一旦主力投入戰爭,各部隊須能密切協調聯繫,配合行動,方可發揮戰力,獲致最 大戰果。

* 成為我國軍戰爭十大原則

這四項原則,經後代兵學家彙整為:目標原則、安全原則、集中與節約的原則、機動原則、合作原則。我國國軍教範的「戰爭的十項原則」即悉數納入。 約米尼特別強調戰爭的藝術,他所訂的原則須因時、因地、因人而靈活運用,才能有效。他十分重視戰史的研究,從戰史中,他得到一個結論:一切戰爭藝術的理論,騎唯一合理的基礎就是戰史的研究,戰爭固然具有一定數目的原理和規律,但是它可使一位天才,在對戰爭的指導上,知所取捨。他認為,戰爭不能純以科學的計算來決定其勝負。

早在一八○四年,約米尼出版他的第一本軍事著作《大軍作戰論》時,他便對戰爭中的「內線作戰」,特加闡析。所謂內線作戰,即是居中央位置的己方對兩方面之敵的作戰,在己方兵力不足,或處於劣勢之際,採取內線作戰的方式,常可擊敗優勢兵力的敵方。

因已方處於內線,故能集中,其補給、聯絡也較容易,可藉此而交互集中主力,迅速投注於敵方的弱點上,攻守互用,切斷敵方的聯絡線、補給線,而各個擊破,藉以扭轉戰局。而敵方因處於外線,其聯絡線、補給線必然較為綿長,指揮、掌握也不容易,在備多力分的狀況下,難以四面兼顧,從而暴露出弱點,這正是居內線的一方,掌握破敵的契機。

*「內線作戰」無人出其右

約米尼的「內線作戰」理論,其實也是從戰史中分析歸納出來的,對當時乃至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無人能出其右,更成為戰略研究的圭臬。即連海軍戰略家馬漢,也自承受約米尼影響甚深。 約米尼雖偏重內線作戰,但也並不否定外線作戰的優點,但其重點在作戰線的選擇,與絕對優勢兵力的指揮、掌握、協調、聯絡上,否則便可能遭受各個擊破,終至失敗的後果。

約米尼對「將道」的研究亦見用心,他認為將才必須具備精神上的勇敢,能夠作重大決定的能力,以及物質上的勇敢,不怕任何危險的膽識,並能活用攻防的方式。他所主張的內線作戰方式,即是以主力遂行攻勢,以少數兵力遂行守勢,運至主力決戰成功為止,與「將道」的精神相契。

他對戰爭的準備與計畫,在法軍中無人能與之相媲,這也是賴由元帥再三挽留他,不讓他辭職的原因。他一再提醒拿破崙要注意補給線的維護與暢達,對補給品的來源與囤儲更不能大意;




約米尼《戰爭藝術》的精義:
《戰爭藝術》是約米尼最偉大的代表作,這本書原版分為兩卷,於1838年出版,全書分為7章47節;第一章論政略,說明一個政治家應根據何種考量以決定戰爭性質與時機是否適宜,並且採用何種步驟以達到戰爭之目的。第二章論軍事政策,說明政略與戰略以外之其他戰爭各種因素的重要性。第三章論戰略,說明戰爭的基本原理及大軍作戰的基本體系。第四章至第七章論戰略、戰術與陣中勤務等之細部事項。以下就是該書主要內容的精義:

(一)戰爭的基本原則
在《戰爭藝術》裡,約米尼說明了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證明在一切戰爭行動中,的確存有一些基本原理的,這些原理應支配一切的措施,然後才能獲致成功。約米尼提出戰略基本原理是不外乎下述四點:1.運用戰略的行動,漸次運用兵力於戰場內的決勝點上,一方面要確保交通線的安全,同時也要儘量去威脅敵人的交通線。2.力求以我軍的主力,對敵軍一部的作戰。3.實行會戰時,也須以同樣的方法利用戰術性機動,力求以主要兵力指向決勝點方面,或指向其最有突破必要的部分。4.對於戰爭行動的指導,不但應使主力兵團保持於決定性地區,為充分發揮效力起見,且須使各部隊之間確能保持緊密的聯繫而共同作戰。以上四條基本原則,如照現代軍用術語來解釋,則所謂『運用兵力於決勝點上,即是「目標原則」;設法確保自己交通線之安全並威脅敵方之交通線,這是「安全原則」;以我之主力去打擊敵軍之一部,這是「集中與節約原則」;利用戰術性機動運用主力指向決勝點上,這是「機動原則」;確保緊密聯繫而共同作戰是「合作原則」;自然,所謂運用兵力於決勝點上一定包括了攻勢原則』。總之約氏的這四條戰略基本原則,實際上已包括了目標、安全、集中、節約、機動、攻勢、合作等重要原則。

(二)強調選擇正確的作戰線,並認為單一的內線較為有利
約米尼說:「假如戰爭的藝術就是把最大可用的兵力,如何應用在決勝點上,那麼作戰線的選擇就是達到這個目的之主要方法。」由此我們可以察知約米尼對選擇作戰線的重視了。關於戰略態勢方面,約米尼認為當雙方兵力彼此大約相等時,一般說來居中央或內線的位置,總比居外線的位置更為有利。因為在外線時,正面必然比較廣大,而且有分散兵力的危險;而占領內線位置的部隊,若是具有強大的機動力或活力,那當然不僅是安全,而且遠比敵人處於優越的地位,因為它可使部隊迅速集中在正面上的任何一點來強迫敵軍決戰。他說:「一個軍隊處於內線位置時,它的兩個作戰線之間的距離,要比敵人的較為接近,它可以採取戰略性的運動,交換的集中其兵力,以對付敵軍達到各個擊破之目的。」由此可知,在他的全部著作中,都是特別強調內線地位的優勢。

(三)主張攻防互用
約米尼對於攻防並無偏愛,他認為在戰術上的利益、攻擊與防禦的利害相等。他把防禦分為兩種:一種是消極性被動的防禦;另一種是積極性的防禦,也就是攻勢防禦。前者不可能獲得戰勝;後者如巧為運用將是非常有利的作戰方式。在比較劣勢兵力行攻勢防禦時,可能抵銷敵軍之兵力優勢,因為攻者想速戰速決以求勝利,而防者則力求避免與敵決戰,攻者企圖使兵力集中,而防者儘量迫敵兵力分散,防者以各種手段迫使敵軍兵力分散戰力耗損後,乘敵疲憊之際,即適時轉取攻勢迫敵決戰,故攻勢防禦是兼具攻擊與防禦兩者的利益。約米尼強調,對重要地點應集中兵力採取攻勢行動,而在次要方面,則以極少兵力行守勢作戰,直到主力方面作戰成功為止,這也是現代所謂節約原則。同時,他主張主攻方面的成功,有賴於助攻方面的成就,這就是合作原則,約氏認為攻擊與防禦要互相配合,不論是同一時間內此攻彼守,抑或先採取守勢再轉移攻勢,都符合攻防互用之道理。

(四)強調機動的重要性
約米尼在《戰爭藝術》的書裡,雖然很少用機動這個名詞,事實上他所謂的迅速行軍,其含義就是機動的意思。約米尼認為處於內線的軍隊,占有中央位置,握有控制時間與距離的利益,應乘敵人兵力分離而不能相互支援之際,集中兵力用迅速的機動,適時將主力投於決戰方面,亦即以我之主力打擊敵軍之一部,或者先以數縱隊採取廣正面前進,使敵無法判知我的企圖,待至適當時機即突然集中兵力於我所望之地點,選擇敵軍之一部或配置薄弱處與敵決戰。此項行動之目的,在先以我之分離誘致敵軍之分離,待敵兵力分離時,我復於所選擇之地點迅速集中,以形成我兵力之優勢。無論採取先敵集結或先行分散再突然集結,都有賴於機動力,所以他說:「當決戰的時候,各兵團要能迅速集結兵力以形成優勢,這種交換使用離心(內線)和向心(外線)行動技術,乃是一位大將用兵的真正奧秘。」他並且指出作戰中「時間」與「空間」兩大因素與機動的關係,他說:「作戰時對時間與距離的關係若能精確計算而採取迅速的機動,則儘管看來似係非常危險的行動,經常能獲得最大的成功。」
(五)注意安全措施
約米尼特別注意作戰中之安全措施,他指出:「拿破崙每次企圖遮斷敵人退路時,事先對於自己的退路總有一個妥善的安排;因此萬一戰局逆轉,他總能安全退卻而不致遭受敵人的包圍。」




以下是我的作業報告,請勿一字不漏抄回去~
請一定要記住~否則.............
約米尼(Antoine Henri Jomini, 1779-1869)出生於瑞士法語地區,後來任職於巴黎的銀行,1798時放棄銀行的職務,投身軍旅,加入法國陸軍。約米尼在法國陸軍中擔任幕僚職。後來因為短暫的和平來臨,約米尼又回到銀行界工作,不過,由於在軍中的經驗,使得他對於軍事研究產生興趣,並開始撰寫他的第一本軍事著作。

靠著他的第一本軍事著作,約米尼得到拿破崙的部下賴伊(Michael Ney)將軍的賞識,在賴伊將軍的幫忙下,約米尼出版《大軍作戰論》第一卷,並經由賴伊將軍,讓拿破崙召見約米尼,正式讓他以上校官階進入法國陸軍服務。

雖然拿破崙賞識約米尼,可惜約米尼恃才傲物,在法軍將領中的人緣很差,這使得約米尼在1813年時不得不自請離職。由於約米尼所出版的《大軍作戰論》使得他成為當時受人尊敬的軍事學者,他的最後一本著作則是出版於1838年的《戰爭藝術》。

約米尼在~戰爭藝術~提出他所謂四條「戰爭的基本原理」﹕

1.利用戰略上的行動,使我軍的重量,連續的投擲在一個戰場中的決定點上面,同時也投擲在敵人的交通線上面,而盡可能的不危及我方自己的交通線。
2.設法用大吃小的辦法來擊敗敵軍。
3.在戰場上,也是要把我軍的主力用在決定點上面,或是用在有最先擊破必要的一部分敵軍戰線上面。
4.應該作這樣的安排,使這些主力不僅用在決定點上,而且還要切合時機,並且有充分的力量。

從文獻資料來看,約米尼的影響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



約米尼(Antoine Henri Jomini),戰爭藝術,鈕先鍾譯,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8月1日。


答覆~約米尼和克勞賽維茲的比較


克勞塞維茲
和約米尼並列為近代西方兩大兵學家的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比約尼米年輕一歲,但出身與際遇卻有明顯的差異。 克勞塞維茨家族是普魯士西里西亞的小貴族,他的父親曾隨腓特烈大帝出征,他自幼便在軍人世家特有的環境中長大,十二歲時即加入陸軍。
*曾被拿翁俘虜
一八○三年,克氏自普魯士陸軍大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成為當時陸軍大學校長沙思霍斯特的得力助手,沙氏正受命著手軍事的改革,但改革的工作受到保守派的阻撓,師生二人為此感到有志難伸。不久,克民告別恩師隨軍作戰,遺憾的是,在普法交戰中,他非但未能立下戰功,反而在耶拿戰役中,被拿破崙浮虜,度過了三年的戰俘生涯。
從此,他對拿破崙即抱著欣賞而又痛恨的態度,在這段鬱鬱不遂的時間裡,克氏從失敗的教訓中,擷精取要,擬定了他的名著《戰爭論》的架構。 一八○七年,克氏自戰俘營歸國,再次參與軍制的改革工作,並成為陸軍大臣沙倫赫斯特﹙Scharauharst﹚將軍的參謀。
一八一二年,普魯士與法國締結同盟,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對拿破崙百般卑屈,使克勞塞維茲大表不滿,除上書國王抗議外,並憤而與其他三十幾位軍官辭職,出走俄國,並加入俄軍,成為俄國的軍事顧問。在法軍征俄時,他曾在布羅地諾﹙Bordino﹚與約米尼兵戎相見,他目睹法軍安全渡過貝爾齊納河﹙Berezina﹚的情景,印象深刻。約米尼當時即為賴由元帥的參謀長,渡河攻擊的計畫亦出自他的手筆。
*滑鐵盧會戰揚眉吐氣
腓特烈成為三世迫於國內的壓力,加以拿破崙對同盟國家亦以一副征服者君臨天下的姿態,頗令與國難堪。於是,他撕毀和約,於一八一三年再度向法國宣戰,克勞塞維茲和其他軍官秉於愛國熱忱上立即兼程返國,加入普軍,當時法國已因征俄遭逢風雪,困蹙而歸,元氣大傷,終在滑鐵盧會戰中,遭受致命一擊。
在此次會戰中,克氏正檐任第三軍團的參謀長,雖然沒有赫赫戰功,終有了揚眉吐氣的機會。 戰爭結東後,克勞塞維茲開始軍事學的研究,他繼續寫作早先的《戰爭論》﹙Vom Krieg﹚ ,並擔任萊因洲新成立軍團的參謀長,一八一八年他被任命為陸軍大學的校長,並得以晉升少將。
由於克氏曾有出走俄國的紀錄,國王和陸軍的保守分子為此不再重用他,克氏雖晉升少將,卻因此而被閒置了十二年,一直未再升以重要的職務,遑論大軍元師了。不過,克氏在仕途上的失意,卻使他有更充裕的時間,從事戰史、戰例的研究,他對戰爭的本質,有十分精闢的見解,他認為「戰爭是政治的現象」,戰爭為政治目的而進行,戰爭的後果,亦具有政治的意義。
*「大戰略」思想應運而生
故任何一重大的戰略計畫,不能純以軍事現象來研判,也不可以純軍事計畫去解決。他的論點,做發了後世「大戰略」的思想,蘇俄即引為軍事、政治思想的基礎。 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由老毛奇元帥發揚光大,毛奇是普魯士的名將,他以克氏的思想架構,做為指揮大軍、擬定戰略的根據,從而打了三次大勝仗,而成為「德軍建軍之父」,但他不敢專美,反而處處宣揚克氏的《戰爭論》,稱許克氏,使這本兵學鉅著一時之間洛陽紙貴。 也因此,克氏被認定為德國軍事思想的靈魂。
有名的「希里芬計畫」,以克氏所主張的「目標集中,兵力集中」、「行動採取最大速度」的兩大原則,做為計畫的精神,更使克氏的思想在德國近代建軍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克勞塞維茲一面強調防禦是戰爭的較佳形式,一面又指出,只有攻擊才能達到戰爭的積極目的。這種攻、守互用的戰略思想,其實與約米尼「內線作戰」的思想,異曲同工,從歐洲到美洲以至東方國家,百餘年來的戰爭,攻、守一體的模式,已大量被採用,這毋寧是克氏的啟迪。
*掌握戰場的不確定性
一八一○年,克氏一面擔任原職,一面又成為普魯士宮廷的軍事講師,他將《戰爭論》的精華編為成《戰爭原理》一書,為皇太子講授軍事學,可惜這段因緣並未能使他獲得較佳的際遇。 克勞塞維茲認為戰爭不能以「設計」來主導,因為戰場狀況瞬息萬變,「計畫」將使兵力的運用受限,最佳的計畫即是掌握戰場上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這可說是西方近代戰爭有關情報作戰的發軔。
克氏喜歡將戰爭與繪畫相提並論,他的戰爭思想已脫出純軍事的範疇,而摻入倫理學、哲學、天文學、心理學。他以「頂點」﹙Culminating Point﹚的觀念,來說明臨機應變的重要性,他說:「除了兵力的適時集中、機動以外,最具有支配性、控制性的還是作戰的意志。」他特別注意戰況危急,戰爭失利,指揮官所應採取的作為,如何從劣勢中扭轉不利,即以意志力及有限兵力,採取積極行動,判斷敵人的弱點,予以致命的一擊。
他在《戰爭論》中有一段話,甚值國人參考。
*全民戰爭的論點
他說:「政府必須體認,國家的命運不能寄託在單一的作戰結果,縱使是決定性的會戰,因為,在失敗之後,常會因內在無窮的意志,與敵人攻勢的不能持續,而有轉機。因此,無論這個國家是如何弱小,它仍不應放棄最後的努力,否則無異未戰先敗,不戰而屈。」他與約米尼對「全民戰爭」都有共同的看法,在《戰爭論》中即有專章討論,這與他們的戰爭經驗自然有關。 但對東、西方國家的啟發與影響,則毋庸置疑,所謂「後備動員」制度,即源之於斯。
近年來,更有人將他與我國的「孫子」並論,稱許他為德國的「孫子」。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回覆: ~問題與軍訓報告區~

西方軍事思想
 
  就世界文明的發展而言,西方即是歐洲,由於歐陸的地理形勢多接近海洋,故西方文明又稱為海洋文明。西方文明發源於地中海,在西元五世紀以前稱為地中海文明;五 ── 十五世紀,西方文明由地中海逐漸北移到歐洲中部的德、法,至十五 ── 十九世紀西方文明則以西歐為重心,此為西方文明發展的第二階段;至一九一四年後,西方世界擴大為包括歐美兩洲,而以北大西洋為中心的第三階段(註六十六)。西方軍事思想的發展,以地中海時代為其萌芽期,中世紀為因襲期,而到近代則為軍事思想的全盛期。
一、西方軍事思想的淵源
  古代西方的代表就是希臘(500~146B.C.)和羅馬(146B.C.~376A.D.),從歷史記錄中可以發現古代西方不僅已有軍事思想,而且也分別以立功或立言的方式來表達其軍事思想。惟古代西方亦無「軍事思想」一詞,而稱「戰略」,此字源自希臘的「Strategus」,是將軍的意思,因此「戰略」就是「為將之道」(註六十七),適用於戰爭的各層面,包括建軍與用兵。
  所謂西方四大名將(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拿破崙)有三位都是屬於古代。他們雖都無著作傳世,但從其功業記載中仍然可以找到有關軍事思想的線索。亞歷山大(Alexander 356~323B.C.),是西方歷史中的第一位大帝,一生歷經無數戰爭,據李德哈達說,他是主張大(國家)戰略優於軍事戰略,而富勒則認為他的「治道」(Statesmanship)和「將道」(Generalship)均為古今第一。綜論,亞歷山大精通心理戰和政治戰,善於恩威並用,化敵為友。漢尼拔(Hannibal 247~183B.C.),他的生平不可考,其一切的戰績都是由羅馬史學家所間接記載,他被其敵人(羅馬人)稱為戰略之父,他所指揮的「坎尼會戰」(Cammae)為千古的模範。
  凱撒(Caesar 100~44B.C.),李德哈達認為凱撒也像亞歷山大一樣的精通心理戰略。至奧古斯都(Augustus 63B.C.~14A.D.)創建羅馬帝國,採防禦政策,建立三百年的羅馬帝國和平,可稱治國平天下的楷模(註六十八)。
  總而言之,西方軍事思想的根源雖無具體記載,然而早已用古代名將的功業為典型表現出來。所以我們應確認西方軍事思想在希臘羅馬時代即已萌芽,而有其悠久的源流。
二、西方軍事思想的演進與發展
  (一)中古時代
    1.黑暗時代 ── 停滯期(四~十四世紀)
       自從第四世紀羅馬帝國開始衰頹,歐洲即逐漸進入「黑暗時
     代」;歐洲遍地干戈,幾無寧日。到了第十世紀歐洲人在內部秩
     序略形安定之後遂又向東擴張,在學會航海術之後,又轉向西南
     和西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十四世紀,前後差不多長達一千
     年,戰爭在歐洲幾乎已成正常生活,儘管戰禍如此頻繁,但幾乎
     都是鬥力而不鬥智,西方軍事思想在此黑暗時期毫無進步,甚至
     於還有退步的趨勢。
       唯一的例外就是別樹一幟的拜占庭(Byzantium),拜占庭
     即東羅馬。直到一四五三年始亡於土耳其之手,拜占庭不僅名將
     輩出,其皇帝中更有不少的戰略家,能立功也能立言。最著名的
     是毛萊斯(Maurice)皇帝的著作「戰略學」Strategicon
     (580A.D.)和智者李奧(Leo the wise)的「戰術學」Tactica
     (900 A.D.)。拜占庭的思想不僅是以某個人的心靈為源頭,而
     更是整個民族智慧的集體結晶,和長期經驗的累積。尤其當西歐
     進入黑暗時期之際,拜占庭獨放異彩,對於西方軍事思想的繼往
     開來貢獻極大(註六十九)。
    2.復興時代(十五~十八世紀)
     a.軍事思想的啟明
  到了十五世紀,歐洲歷史進入所謂「文藝復興」的時代,
 西方軍事思想也隨之而復興。
        此時義大利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出現,就是馬基維利
      (Niccolo Machiavel 1469~1527A.D.),他的兩本重要著
      作:「戰爭藝術」與「君道論」,前者所代表的是將道(軍事   
      戰略)的復興,後者代表的是君道(國家戰略)的開創,均成
      為西方軍事經典。馬基維利在思想方面的特點即為推崇理性,
      重視思想方法。
        接著十六、十七、十八三個世紀中,歐洲出了很多名將,
      也出了很多軍事著作,其理論的共同特徵為:「地形價值的絕
      對性」(註七十),但在軍事思想方面最值得推崇的是腓特烈
      大帝,他所指揮的魯騰(Lutten)會戰被拿破崙評之為機動和
      決斷的傑作(註七十一)。事實上,腓特烈幾乎就是馬基維利
      想像中的「君主」,他不僅擅長國家權力的培養和運用,而且
      更精通「持盈保泰」之道;因此在七年戰爭後,立即偃武修
      文,所以不僅能善始善終,更替後代奠定長遠的富強基礎。
     2.拿破崙的衝擊
        法國革命的發生與拿破崙的興起把歐洲推向一個新的時
代。十八世紀的最後十年,歐洲體系的社會、經濟、政治、軍
      事基礎開始發生根本動搖。此後二十五年連續不斷的戰爭(從
      一七九二年到一八一五年即所謂「拿破崙戰爭」)對於西方軍
      事思想所產生的衝擊至為巨大,而且歷久不衰。
        拿破崙既不限制戰爭的目的,也不限制戰爭的手段,他把
      法國的全部,包括人民和資源投入戰爭,不僅創造了史前無
      例、威力無比的總體戰爭機器,強調會戰和殲滅思想,革命性
      的改變了軍事戰爭的藝術(註七十二)。
  (二)近代 ── 全盛期
    1.十九世紀前期
       一八一五年歐洲恢復和平並開始重建平衡和秩序,軍事思想
     也進入全盛期,在十九世紀前期出現約米尼(Baron De Jomini
     1779~1860)與克勞塞維茨(Karlvon Clausewitz 1780~
     1831)兩位大師,他們的著作一直到今天仍被列為軍事研究領域
     中的必讀書籍。
       約米尼最著名的是「戰爭藝術」(Precis Lartde La
     Guerre)。詳述一個贏得會戰的理論體系,它是十九世紀最偉大
     的軍事著作,也是近代軍事教科書之鼻祖(註七十三)。
       克勞塞維茨只有一部未完成的著作「戰爭論」(Von
     Krieg),是在身後由其遺孀所出版,但這本書在軍事著作中卻
     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他是從哲學和邏輯的觀點來研究戰爭的本
     質,尤其對戰爭和政治的關係、戰爭目的之政治性,獨具創見。
       約米尼與克勞塞維茨的思想,代表十八世紀理性主義的正
     統,其有許多共同之處,最重要的有:1.他們的思想都不被限制
     在狹窄的軍事領域內,均具總體性的思想;2.他們都企圖對戰略
     作學術性的研究,也就是想為戰略建立一種理論性的基礎,這也
     無異對於現代戰略研究開風氣之先(註七十四)。
    2.十九世紀後期
       從十九世紀後期到第一次大戰,西方軍事思想在這五十年當
     中,由於科技日益發達,啟迪軍事思想既深且遠。
     a.普德學派
        自一八六三年到一八七一年普魯士陸軍在老毛奇 
      (Helmuth Von Moltke)領導下,三戰三勝,德國被世界公
      認為歐陸第一強國,在軍事思想的領域中取得了領袖的地位。
      其最大的成就為參謀本部制度的建立,以及軍事專業的發揮,
      而其弱點則為思想狹隘,尤其史里芬時期,對大戰略缺乏了解
      (註七十五)。
     b.法國學派
  法國自拿破崙戰敗,普法戰爭再敗,軍事思想的發展即陷 
      入了停頓狀態。法國軍人在檢討勝負的原因時認為克勞塞維茨
      的思想是普魯士軍事勝利的精神基礎。一八八四年德國卡多特
      (Lucien Cardot)首赴法國傳授克勞塞維茨思想,福煦
      (Ferdinand Foug 1851~1929)領會克氏精神,融合傳統和
      自己觀念,開創一個新的法蘭西學派。對於精神、意志因素特
      別強調,並發展攻勢至上主義的軍事思想,但在第一次世界大
      戰初期,卻枉送了許多法國青年的生命,幾乎招致戰敗的厄運
      (註七十六)。
     c.馬漢與海權思想
        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是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交 
      接時最偉大的戰略思想家。他是美國人,也是海權論的創始
      者。他列舉了六項影響海權發展的基本因素:即地理位置、自
      然環境、領土的大小、人口、民族性、政治制度等。馬漢海軍
      戰略的精義,乃「中央位置」;他認為海上和陸上一樣,此種
      位置對攻、守都同樣有利。又強調「集中」的原則,而集中的
      目的,則又為尋求決戰。尋求決戰目的即為爭奪「制海權」,
      而決戰的工具就是戰鬥艦隊。以後美國海軍在外交上所扮演的
      角色,及一八八九年英國海軍「兩洋標準」的擴建計畫,均受
      馬漢思想的影響(註七十七)。
    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若干有志之士走向軍事新思想的研究,其
     代表性者有:
 a.德國魯登道夫(Ludendorff 1865~1937)的「總體戰」
         (TOTAL KRIEG)魯登道夫所提倡的總體戰思想強調全
       國是戰場,全民是戰士,視經濟為戰爭的基礎,政治和心理
       因素必須同時注重,保持民族的團結。為了貫徹此種總體戰
       爭的理想,必須實施軍人獨裁(註七十八)。
      b.英國李德哈達(B.H. Liddell Harte 1895~1970)的間接
       路線戰略
         在兩次大戰之間西方戰略思想家首推英國的李德哈達,
       其傳世之作為「戰略論」,他從三十個戰爭、二八○個戰役
       的歷史研究中,歸納出其中心觀念「間接路線」。李德哈達
       對戰略的認定是:「戰略為分配和使用軍事工具,以達成政
       策目標的藝術」,把戰略研究的範圍從軍事階層提升到國家
       階層(註七十九)。
      c.英國富勒(J.F.C. Fuller 1878~1966)的戰略論
         富勒的基本觀念是「軍事發展律」,認為國家和軍事組
       織一定要能適應環境,思想必須有彈性。其所著「西方世界
       軍事史」不僅對於「決定性會戰」有精闢的分析,而且對於
       戰爭、戰役、會戰的因果都有扼要論斷。晚年所著「戰爭指
       導」中,許多名言更發人深省(註八十)。
      d.意大利杜黑(Giulio Douhet 1869~1930)的空權思想
           「空權論」出版於一九二一年,其基本觀念為:(a)飛
       機是一種威力無比的攻擊武器,對於它尚找不到任何有效防
       禦;(b)對人口中心實施轟炸,即能粉碎敵方平民的精神
       (註八十一)。
    (三)現代
         二次大戰中無新思想出現,戰後美、蘇兩強崛起形成權
       力對抗,西方國家在軍事思想的研究和發展以美國為中心;
       而蘇俄則是共產國家的馬首,其軍事思想仍不出克勞塞維茨
       思想的範疇,只是加入了恩格斯的唯物辨證法而已。人類在
       一九五五年進入了核子時代,在核子威脅的陰影下發展出核
       子報復、核子嚇阻等思想。
         美國軍事思想的發展概分為三個階段,學者稱之為三個
       「波」。「第一波」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五三年,軍事家的
       主要任務就是調整他們的思想以適應核子時代的要求。「第
       二波」是指一九五四到一九六五年的階段,是美國軍事研究
       的黃金時代,所有的現代軍事戰略理論,包括嚇阻、有限戰
       爭和軍備管制三大類,都在此階段發展完成。另外一個特色
       是文人戰略家的崛起,如季辛吉(Henry A. Kissing)、康
       恩(Herman Kahn)等。從一九七一年到一九八一年之間的
       十年,美國軍事思想家發動了一個「第三波」,也就是對戰
       略理論進行較精密的再檢討(註八十二)。迄至八十年代末
       期的波灣戰爭,又將是另一新階段的開始。
三、西方軍事思想之特質
  拿破崙的戰爭史可說是集西方古代和中古時期軍事思想的大成。他雖然沒有留下一部完整的著作,但後人因研究他的戰史,而形成西方近代軍事思想的主流。西方軍事思想大體都沿著同一條路線,具體言之,可以克勞塞維茨的思想為代表,其後的毛奇、史里芬、福煦、馬漢、魯登道夫、富勒、杜黑等名家的論點,甚至二次大戰後美國的新克勞塞維茨學派,事實上都沒有超出克勞塞維茨思想理論的範圍,後人唯一對克氏理論持不同看法的就是李德哈達。克、李兩氏的思想可說是西方軍事思想的精華,綜觀西方軍事思想之特質有:
  (一)在「史的發展」方面
    1.工技發展帶動軍事思想進步
       西方傳統的軍事學說主要產生於十九世紀,也就是拿破崙戰
     爭之後。隨著工藝技術的突破,西方軍事思想亦同步快速的躍
     進;尤以二次大戰後,高科技的武器裝備相繼出現,傳統的軍事
     理論莫不受科技影響而隨之調整。而西方軍事思想亦以西歐國家
     及美國為重心,帶動全世界的軍事思潮。
    2.專精軍事的軍事思想
       古代西方軍事家除亞歷山大外,幾乎所有的軍事思想家的軍
     事理論均侷限於戰爭或戰時的問題,研究的主題只限於軍事工具
     的使用。及至克勞塞維茨雖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註八十
     三)。」但其論著亦未詳述為政之道及軍略與政略間的關係。俟
     後以老毛奇為首的普德學派首創參謀本部,更將西方軍事思想帶
     入專業化的領域,而成為職業軍人的專利,這種情形一直到二次
     世界大戰後才有所轉變。
  (二)在「內涵」方面
    1.對戰爭的認識
     a.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可說是克勞塞維茨思想中最重要的
      論點,也是戰爭的最高指導原則。戰爭既然是由國家的兵力來
      執行的,所以也是「國家政策用其他手段的延續」是政治的一
      部分,須接受政治的指導。此種觀點可說是深植全世界的軍事
      家及政治家的心中,如麥克阿瑟將軍在韓戰中,未聽從白宮的
      意見,終於免去軍職。
     b.戰爭的本質 ── 暴力
        西方軍事思想家受克勞塞維茨理論的影響,咸認為戰爭是
      一種暴力行為,其行使並無任何界限(註八十四)。意即在戰
      爭中不必考慮道德的問題,目的在殲滅敵人。因此,武器彈藥
      的威力越大越好,速度愈快愈好,命中率愈準確愈好。這就形
      成了今天西方國家在核子武器與其投射系統方面激烈競爭的主
      要理論依據。
     c.戰爭的目的 ── 打倒敵人
        克勞塞維茨說:「戰爭的唯一目的,當為打倒敵人,使其
      喪失作戰意志,毀其軍隊,掠其土地,迫敵投降(註八十
      五)。」
    2.建軍思想
       西方軍事作戰講求組織,注重編制,運用國家財力,發揮整
     體戰力制敵的作為,始於普國的腓特烈大帝。拿破崙初期征戰,
     其部將亦非國家徵募,傭兵盛行,軍隊制度無一定常軌,軍隊只
     是國王征戰的工具而已。到了拿破崙當上皇帝,普國北部統一直
     後,普法奧俄諸強國已有建軍的制度與組織,揆諸當時的建軍思
     想概有:
     a.全國皆兵的軍國主義思想
        法國鐵蹄歐洲,各國為抗拒列強入侵,無不以民族主義、
      民族意識,號召同類民族團結禦敵,在農業時代,只有全民組
      織起來,始能應戰。
     b.步騎合一的機動作戰思想
        歐陸除了橫亙的阿爾卑斯山之外,餘均是廣闊無際的平 
      原,適合騎兵征戰,十八世紀中期以後,騎兵作戰已替代步兵
      方陣作戰,講求機動快速,就誠如老毛奇說:「作戰敵情不
      明,惟向砲聲前進(註八十六)。」
     c.培養軍人專業,領軍作戰
        軍事作戰致勝關鍵在於將才培養,西方各國領悟到領兵作
      戰必須有專業軍人。作戰有一套兵學理論與治軍法則,較出色
      的有普國的軍隊管理與參謀制度建立(註八十七),及俄法奧
      國的軍事院校建立等。
    3.用兵思想
       西方在用兵思想上與我國相似,同樣強調奇襲、攻勢、機
     動、速決、安全、主動與精神力的發揮,但在運用上區分為兩
     派:
     a.殲滅主義
        把決戰當作主宰戰爭命運的王牌,以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
      為代表,認為在戰爭中,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還是透過會
      戰,藉決戰去殲滅敵人的戰鬥力,主張絕對優勢主義,重視戰
      略中的戰術面。從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第一、二世界大戰,
      一直到韓戰和越戰所造成的殺傷和破壞,乃至戰後美、蘇雙方
      均不斷發展核子武器,擴張軍備,可以說都是受了克勞塞維茨
      所強調的「戰爭是暴力行為」、「戰爭所追求的諸目的,常以
      擊滅敵戰鬥力的手段,居於最高原則地位。」此種論點的影
      響。
     b.柔性主義
        力求避免決戰的行使,以李德哈達的戰略論為代表;認為
      威脅牽制陷敵於混亂之後,輕輕一擊以打倒敵人,才是最好方
      法,因而重視戰略中的政略面。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由於核子恐怖的威脅,儘管在全球各地,曾經先後發生過若干
      次足以導致爆發戰爭的事件,特別是一九六二年十月發生的所
      謂「古巴危機」,由於美、蘇雙方均適可而止,而沒有發生進
      一步的正面衝突。同時美、蘇又以所謂「裁軍」及「限武」等
      談判,來緩和軍備競爭,減少刺激。多年來,西方國家均採用
      了間接路線的戰略,希望能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戰後由於核子武器的出現與嚇阻戰略發展,以及非傳統戰
      爭、恐怖活動、有限及不宣而戰的戰爭,這些軍事或非軍事行
      動,往往並非以純軍事的勝利為著眼,而僅是製造一些政治方
      面的有利條件,使得戰爭與和平的界限趨向模糊。西方軍事思
      想遂逐漸脫出軍事戰略的狹小範圍,而向大戰略方面去尋求戰
      爭過渡到和平的真理。就純粹戰略觀點而論,今日西方軍事思
      想,雖然沒有完全拋棄以唯物為主的殲滅戰;但在趨勢上,軍
      事思想的範圍正擴大到統合力量,以鬥力不如鬥智為方針,著
      眼於間接路線的探求。
 
《中西軍事思想之比較》
 
一、中西軍事思想「史的發展」之比較
  (一)思想的演進
       中西軍事思想的發展同受歷史更迭的影響,從不同的淵源
     中,發展出不同的模式。我國軍事思想在古代即行蓬勃,理論深
     邃;惟至秦漢以降,軍事思想趨於衰頹,後代軍事思想家僅能保
     持先賢的遺風,而少有創新,故我國軍事思想的演進是「強古弱
     今」。反觀西方,在古希臘羅馬時代,軍事思想初露萌芽,未及
     茁壯,即受黑暗時代的來臨而停滯,但由於文藝復興之故,軍事
     思想得以發揚,到了十九世紀,更是大放異彩,成為世界軍事思
     想的重心,因此西方軍事思想可稱「弱古強今」。
  (二)思想的形成
       中國軍事家的軍事思想大都顯現在亂世或衰世之中。如孫、
     吳的軍事思想是在春秋戰國中產生;宋朝開創武學,其背景是抑
     制軍權和金軍的威脅;明朝軍事思想的開創,卻是政治的混亂昏
     昧。而西方則恰與中國相反,馬基維利生長於黑暗時代後的文藝
     復興時代;克勞塞維茨與李德哈達的思想則分別於拿破崙戰爭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和平時期形成。
       再就思想的形成過程言,中國的軍事思想家多以「天」、
     「道」的哲學思想及「民本」的政治思想為基礎(註八十八),
     推理建立的理論體系,並游說君王獲採納後,加以自身實踐而成
     名將,如孫子受知於吳王闔閭,吳子受知於魏文侯、楚悼王。而
     西方的軍事思想家則以理知的辯證、科學的方法,綜合歷史教
     訓,歸納出自己的思想理論,如約米尼、克勞塞維茨、李德哈達
     等,然而創始人本身卻無緣予以實踐印證。
  (三)思想的範圍
       軍事思想,是基於國家的立國思想與國防思想而制訂(註八
     十九)。中國軍事家們的立國思想與國防思想是內求國內安定,
     外求與萬國協和,所以中國立國思想是王道與和平的,其軍事思
     想是防守性的,是不侵略他國的。西方國家受限於地理形勢與民
     族眾多,其不採取融和同化的政策而採取殺戮異族的鬥爭政策,
     遂產生「鬥爭的立國與治國思想」,因而創造出「鬥爭始能生存
     的哲理」,因此,他們總是採取侵略進攻的軍事思想。由於文化
     的差異,中國傳統的軍事思想,也與西方迥異,範圍包括政治、
     經濟、軍事、文化等。而西方的軍事思想多侷限在純軍事的範圍
     內,尤其是到十九世紀後期,專精化風氣的影響,更使西方軍事
     理論家的思路變得益形狹窄。
  (四)對戰爭及英雄的評價
       中國對戰爭的看法是「先王耀德不觀兵」(註九十)、「止
     戈為武」(註九十一)、「善戰者服上刑」(註九十二)、「佳
     兵不祥」(註九十三),不歌頌武力和霸道,因此對戰爭與英雄
     的崇拜也和西方的看法截然不同。
       中國軍事史上,每逢獲得大勝仗後,便適可而止,中國的武
     聖關羽、岳飛,前者是被俘不屈而死,後者是遵奉君令而犧牲生
     命;除了關、岳武聖之外,還有文天祥、方孝孺、史可法、鄭成
     功等,他們都是失敗的英雄,我們還崇敬他、稱揚他。西方的英
     雄和法國的武聖是拿破崙,當他戰敗的時候,可以求光榮和平,
     作敵人的俘虜,被囚死於孤島之上。中國軍事名言:「有斷頭將
     軍,無降將軍。」這就是中西軍事思想因文化差異而形成的最大
     不同處。
二、中西軍事思想「內涵」之比較
  (一)對戰爭的認識
    1.戰爭觀
       中國傳統戰爭觀是慎戰,不輕啟戰端,孫子在始計篇說;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在
     火攻篇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
     動,不合于利而止。」,對戰爭抱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已成了我
     國戰爭哲學的正統思想。而西方的戰爭觀則是唯戰觀,以馬基維
     利為創始人,克勞塞維茨掀起了它的高潮,馬克斯、列寧更助長
     其聲勢。他們把戰爭看成人類求生的唯一方式,認為社會是一個
     戰場,國家是一個戰鬥體,人類不戰爭就不能生存;認為戰爭是
     「擴張國勢」、「奪取政權」及「統治世界」的手段,所以戰爭
     就必須拼命的朝暴力決戰的方向發展。
       中西方的戰爭觀,可說是各有優點也各有缺點。中國非戰觀
     的優點,在於理論正確,合乎人性的需要;但其缺點則是易因慎
     戰流於不戰,導致國弱民離,瀕於危亡。而西方唯戰派者的理論
     卻正好與此相反,他們的長處是態度積極,國力臻強;但其短
     處,則是衝動好戰,理論荒謬,可能會造成生靈塗炭,戰禍連
     年。
    2.戰爭的本質
       西方之論戰爭本質,是以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為理論基礎,謂
     戰爭乃為屈服敵人意志所用的暴力行為,又說戰爭為政治繼續之
     另一種手段。克氏的戰爭論,先從兩人格鬥的辯證說起,引申而
     為暴力的無限行使;但是戰爭是雙方的鬥爭行為,對攻防雙方都
     可解釋為屈服對方的意志。
       我國的軍事思想認為戰爭的本質在以戰止戰,在繁榮人類的
     安居樂業,在保障人類的文明發揚更替,而不是瘋狂鬥爭。因
     此,孫子是以演繹的直覺,說出戰爭本質是道、天、地、將、法
     五者,彰顯令民與上同意,以明「道」體之正,繼言「詭道」之
     義,以明「術」之用,不主張暴力的窮極性。亦如先總統 蔣公
     所說的「戰爭的手段雖是殘忍的,但本質在行仁。」
    3.戰爭目的
       我國的軍事思想認為戰爭真正的勝利,就是贏得真正的和
     平,這是根據中國「仁本第一」、「殺人安人」、「以戰止戰」
     的傳統思想所獲得的結論(註九十四)。 蔣公曾說:「戰爭的
     作用,在解決戰爭,確保和平,故戰爭的勝利,不就是最後的勝
     利;只有最後消滅了一切危害和平因素,才是真正的、徹底的勝
     利(註九十五)。」
       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對戰爭的看法有三個論點:
     第一:戰爭是政治的工具;第二:政治目的與軍事目標及可用手
     段,必須相互妥善配合;第三:最初的成功不足道,最後的成功
     才是定局(註九十六)。根據這三個論點,可以看出西方的戰爭
     目的,最後仍是以達成政治目的為依歸,而不是在軍事上摧毀敵
     國所獲致的成果(註九十七)。
    4.戰爭手段
       以西方軍事思想而論,戰爭有兩種型態,一種是有限目標戰
     爭,一種是無限目標戰爭(註九十八)。隨之有兩種戰略方式:
     即消耗戰略與殲滅戰略。李德哈達是前者的倡導人,他強調「間
     接路線」,保持自己的均衡,破壞敵人的平衡,為消耗戰略的最
     高原則;而克勞塞維茨則是後者武力決戰的大師。這兩人對戰爭
     手段的運用,雖各異其趣,但其求勝目的,並無二致,然而克氏
     的思想導致了兩次大戰的無限戰爭,血流成河,使人類遭到了空
     前的浩劫。
       而我國軍事思想乃崇尚「不戰而屈人之兵」,強調「伐謀」
     、「伐交」,用謀略詭道以攻其心,極力挫毀敵人作戰意志,講
     求「兵不頓而利可全」、「以全爭天下」,反對大量流血的會 
     戰。但不得已必須伐兵時,則應施行勢險節短的閃擊戰。
  (二)建軍思想
       在建軍方面,中西雙方都重視將才和將德、建立制度、教育
     訓練、領導統御,以及機動力和打擊力的增強。
    1.國防科技與工業
       西方重視實用科學和研究發展,建立了完善的科技與國防工
     業基礎,在武器裝備方面,有顯著的成就,遠非我國能比。
    2.軍事組織與作業
       西方軍隊的編制,以及指揮參謀作業程序,很早即設計出一
     套明確而具體的標準規定,能有效支援備戰和用兵,這是西方的
     一大特點。我們現行的指揮參謀組織與作業程序,都是參考西方
     並針對自己的情況而設計。軍隊的編制、幹部的教育和部隊的訓
     練,也不例外。
    3.領導統御
       我國自古至今,強調將帥應該與士兵同甘共苦,在生活和福
     利方面,官兵不分,完全一致,而西方官兵界限區分得很清楚,
     彼此的責任也規定得很明確,各自在自己的崗位上和職分內,努
     力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換句話說,在領導統御方面,我國偏重
     指揮官個人的領導作風,而西方則以良好健全的制度為基礎。
  (三)用兵思想
       中西方的戰爭遂行,同樣重視慎戰、義戰、師出有名、機
     動、速決和精神力的發揮,不同之處全在運用。
    1.全軍破敵與會戰殲滅
       中國軍事家在作戰以前先瓦解敵人的有形戰力與戰鬥意志,
     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而克勞塞維茨的理念,認為戰
     爭必須以戰鬥的過程與殲滅的手段來達成(註九十九)。
    2.奇正之用與間接路線
       西方李德哈達的間接路線所強調的是使敵人喪失平衡,自亂
     步驟,有利於會戰中被擊潰(註一○○)。
       關於李氏的論點,孫子也有同樣的說法「古之所謂善用兵
     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卒離而不集,兵合
     而不齊。」(即是使敵人喪失平衡)、「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  
     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李氏
     認為「奇」就是間接路線;「正」就是直接路線)、「故善戰
     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剝奪敵人行動自由)、「形之,敵必從
     之。…….以利動之,以實待之………。」、「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使敵備多力分)、「軍爭之難
     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
     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即李氏所謂之間接路線,儘量避
     免正面攻擊)。
       李氏的思想是歸納西方歷史二八○個戰役的結論,因此我們
     可以瞭解到中西雙方的用兵思想,都認為間接路線戰略,可以創
     造最有利的戰略態勢,迫使敵方喪失物理和心理上的平衡,使敵
     方自亂步驟,左右為難,措手不及,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
     的。在公元前五一二年孫子就提出此一思想;而西方則在一九四
     一年李德哈達的間接路線中彰顯,期間相距達二千四百五十餘
     年。
三、中西軍事思想「當代意義」的比較
  (一)「非危不戰」意念相同
       二次大戰後,美蘇兩極對抗,美國人在討論全面戰爭的戰略
     時認為:現代兵器進步,欲求全面戰爭之勝利,必須先發制人,
     毀滅敵之常備兵力,使無報復之可能;所以美國要發展報復力
     量,使能對蘇俄產生嚇阻作用。至於美國本身,除了為求生存
     外,絕無從事全面戰爭之必要。這種「為生存而戰」的戰爭認識
     和「嚇阻戰略」,與我國軍事思想中的「非危不戰」、「善用兵
     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註一○一),其意念是相
     合的。
  (二)精神與物質比重之差異
       當前世界軍事思想的重鎮在美國,美國的軍事思想除了深受
     約米尼、克勞塞維茨等西方傳統思想影響外,同時融合了美國自
     身高度的科技工業能力。由於強調科學方法之故,美國的軍事思
     想遂有重科學輕藝術的趨勢;簡言之,西方的軍事思想總是跟在
     科學技術後面。而我國的軍事思想是融合哲學、科學與兵學於一
     爐的,科學與藝術並重;先總統 蔣公說:「國民革命戰爭是以
     武力為中心的思想總體戰。」,因此重視人的因素,這是中西軍
     事思想上極大差異之處。
  (三)補偏救弊相輔相成
       蘇聯解體後,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軍事上講,都象徵著一個
     時代的結束,東西兩大集團間的「冷戰」為之告終。隨著核武戰
     陰影的消除,各國軍事思想亦有所調整。在我國非戰觀和西方唯
     戰觀之間,最好的相輔之道,就是把西方現有的戰爭科學,及指
     揮藝術的根苗,移植到東方戰爭哲學的土壤裏來,使中西兩大學
     術之長,合而為一,重新建立一生存之學 ── 止戰觀的戰爭學
     理論新體系。空有東方的偉大戰爭哲學,而不用西方進步的科學
     技術,理想永遠不會實現;但單靠西方進步的軍事科學方法,而
     沒有東方正確的理論去指導,進步的戰爭科學適足以加速戰爭的
     毀滅性而已,同樣的都不是我們現代人所需要的戰爭觀。
 
《未來軍事思想的趨勢》
 
一、波斯灣戰爭之衝擊
  一九九○年八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所引發的波灣戰爭,是二次大戰後最新型的戰爭。在戰爭性質上,是一種以傳統武力為主的新型冷戰(以經濟權力為主力、地緣經濟為理論的總體戰爭)密切配合,達到特定的政治目的(註一○二)。在戰爭型態上,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使用了最尖端的武器裝備,最廣泛的戰爭手段,對伊拉克實施武力制裁。而伊拉克亦挾其強勢陸軍、化學武器及各種策略,與聯軍對抗周旋,為現代戰爭提供了實際的經驗。
  由於波灣戰爭中高科技與新武器裝備之運用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對軍事思想的發展導向為科技效應。
  (一)改變地面會戰的本質
       克勞塞維茨為戰略下的定義為:「戰略為一種使用會戰為手
     段,以來獲得戰爭目的的藝術(註一○三)。」後來李德哈達基
     於「間接路線」而有相反的說法:「戰略真正的目標不是要尋求
     會戰,而是要尋求一種有利的戰略情況(註一○四)。」在波灣
     戰爭中,高科技的空中飛機、海上艦船、地面戰車及電子裝備的
     廣泛運用,已使會戰不再成為戰略的手段或目標,與過去傳統性
     的會戰本質與形式大不相同。波灣戰爭,地面會戰只有四天近一
     ○○小時的戰鬥即告結束(註一○五),顯示各種高科技武器裝
     備所構成的偵搜力、機動力與打擊力,足以尋求得一種有利的戰
     略情況,而使地面會戰形式大為改觀。在科技繼續發展下,今後
     戰爭的確有可能使會戰成為「一個古老的名詞」。
  (二)增加戰爭對科技的倚重
       波斯灣戰爭由於高科技武器裝備的奏功,各國莫不設立專門
     研究機構,檢討其軍備得失,調整軍備發展方向,朝向高科技的
     陸、海、空和應用衛星所構成的全方位發展。各國競相發展科技
     的結果,必使未來戰爭對科技之倚重,更有甚於波灣戰爭,故科
     技將成為致勝的重要因素,勝負不再決定於兵力多寡,因科技優
     勢演變成「不戰而屈人之兵」或「以少勝多」與「以寡敵眾」的
     戰爭實例亦可能出現。
  (三)更加講求「精兵」建軍政策
       高科技武器發展,更使建軍需要「量適質精」,過多的傳統
     兵力與武器裝備,在未來戰場上,不但不能發揮作戰效能,反而
     可能成為野戰用兵的負累。波灣戰爭中伊拉克陸軍無用武之地,
     可為之證。因此,建軍方向,必趨向精兵要求,亦成為各國建軍
     的基本政策。
二、軍事思想發展的走向
  (一)未來的戰爭型態
       現代戰爭已不再是單純的武力戰,是擴大到國家總體力量的  
     運用。因此現代之軍事思想,已由指導「遂行戰爭」的藝術,演
     進為「平戰兩時發展和運用軍事力量的藝術和科學」,而各有其
     不同的旨趣。
       未來的戰爭型態因為核子恐怖和威脅依然嚴重的存在,更由
     於國際權力關係互動,可能在美國有條件的主導下,向既衝突又
     合作的國際體系發展,而以美蘇對抗時代的戰爭光譜為基本架
     構,產生下述的變化:
    1.以經濟權力為主力,地緣經濟為理論的總體戰爭;
    2.以控制戰爭升高為目的的有限戰爭;
    3.革命戰爭或顛覆:在開發中國家,尤其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有
     嚴重問題存在時,將繼續發生。
    4.國家恐怖主義配合毒品對社會的慢性腐蝕或毒品戰爭(註一○
     六)。
  (二)文人戰略家興起
       現代軍事理論的範圍已比過去變得廣泛和複雜,不僅不限於  
     純軍事也不僅限於戰爭,也就是所謂總體戰略或國家戰略,其內
     容包羅萬象,因此,現代軍事理論研究已經不再是職業軍人所能
     壟斷,而文人也有後來居上的趨勢。大致說來,文人戰略家幾乎
     都沒有軍事經驗。但是他們在研究戰略以前,都已學有專長並獲
     得高級學位。例如:康恩是物理學家,吳爾斯特是數學家,希林
     是經濟學家,季辛吉是歷史學家。文人戰略家之所以能紅極一
     時,不僅是由於他們把新的觀念帶進了戰略的領域,影響軍事決
     策,更是由於他們運用了新的治學工具與治學理念,進一步驗證
     了傳統軍事理論家所慣用的「歷史路線」,創造出新的軍事戰略
     觀。就如美國的蘭德公司、英國的國際戰略研究所,他們的思想
     的確導引著當今,甚至於未來的軍事思想走向。
  (三)中西軍事思想合流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西方國家的武器裝備急遽現代化,東
     方各國在西方船堅砲利的侵凌下,紛紛戰敗,從此莫不奉西方軍
     事思想為世界軍事主流,競相模仿學習。然而兩次的世界大戰並
     未能解決人類追求和平的目的,西方軍事思想終於恍然大悟認清
     「絕對戰爭論」(註一○七)的缺失,開始感到今是昨非。若干
     先知者,如李德哈達等乃開始研究中國軍事思想;一九六三年,
     他在為薩姆.格里菲斯將軍(General Sanmuel B. Griffith)
     所譯的「孫子兵法」作序時,開頭便寫到:「孫子兵法是世界上
     討論戰爭藝術最早的名著,其內容淵博而論述深遠,且自問世以
     來從未有一本兵書可與之比擬,可以說是戰爭指導的結晶。」其 
     中又說:「孫子兵法這本篇幅不長的著作,幾乎已把我所寫的二
     十多本書中,所有涉及戰略與戰術的基本原則完全包羅在內(註
     一○八)。」
       今日「孫子兵法」更是廣受世人的推崇與讚許,尤其西方的
     軍事理論家及戰略家們,更是潛心研究孫子的思想及其野戰用兵
     的原則與概念,例如不戰而屈人之兵、伐謀、伐交等以非軍事手
     段達到目的的理念。而「兵者,詭道也」、「知彼知己,百戰不
     殆」等更是經常出現在各種軍事雜誌的文章裡;甚至美軍準則也
     會提及孫子,一九九○年的波斯灣戰爭中,美軍軍官人手一冊孫
     子兵法,廣泛被閱讀研究,顯見中西軍事思想的合流已蔚為世界
     軍事思潮的趨勢。
三、軍事思想的新境界
  (一)軍事在戰爭中的責任
       現代的軍事內涵,是一種高度的科技整合學域,其內容具有
     多層次、多向度;指導衝突或戰爭行動的軍事思想,也必隨著變
     動。因此,我們應把握「為戰爭」與「為和平」的基本觀念,進
     一步體認軍事在戰爭中的責任。過去的戰爭,是以侵略為本質,
     是一種霸道的思想,現代戰爭的本質是仁愛,是一種追求和平的
     王道思想。當失去和平時,則恢復和平;當獲得和平後,則又必
     須維持和平。因之,戰爭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和平,不是為了戰
     爭。故軍事在戰爭中的責任,雖表面上是為了戰爭,但實質上是
     為了和平,這是現代軍事的新思想。
  (二)以戰止戰觀念
       就戰爭定義、本質、型態與指導來分析,戰爭指導首重避免
     戰爭,因為戰爭不論輸贏,雙方都須消耗大量國力;戰後必帶來
     許多政、經、心以及瘟疫等困阨,戰爭乃是凶事!萬不得已而非
     戰不可時,則必從建軍、備戰、造勢到野戰,力求「深謀遠
     慮」。特別著眼於戰爭的目的不僅要贏得勝利,更須謀求戰後長
     遠的和平。所以開戰指導與終戰指導,如同戰爭遂行之指導,均
     為國之大事。當前「以戰止戰」觀念,是將戰爭嚴格限制於局
     部、局地,同時對於目標的追求,國際紛爭平息,儘可能以政治
     戰、經濟戰和心理戰等手段來達成;因此「以戰止戰」的涵義,
     已不單純是武力戰,而發展為總體戰的型態。
  (三)現代軍事之戰略研究層面
       現代軍事思想中,戰略的範圍既非限於戰場,也非限於戰爭
     單項,將擴及區域或全球事務。戰略運作對象,既非限於武裝部
     隊,也非限於軍事力量,而是以國力總體運作為目標。戰略的效
     果也非限於眼前,而且更深入影響到後世。為了因應這種新狀
     況,戰略研究的實際工作,乃區分為決策者分析、情況分析、權
     力分析、運作分析四個層面,構成現代軍事的新境界(註一○
     九)。
  (四)建軍備戰整體動向
       當前國際情勢,已擺脫核武戰的陰影,但地區性戰爭和局部
     性戰爭的威脅仍然存在。因此,在軍事戰略上,世界各主要國家
     更加重視對付地區性武裝衝突和局部戰爭。如美國將防務重點轉
     向防止地區性強國的崛起,對付地區危機和戰爭。在建軍方針
     上,世界各主要國家均將建軍重點放在加強快速反應部隊、提高
     應變作戰能力上,並成為質量建軍的首要考量。在軍備發展上,
     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將主要財力、物力放在發展高技術、高質量、
     高性能武器裝備上,以提高機動作戰的指揮效能,確保國家安
     全。
 
《結 論》
 
  美國學者蒙特羅斯(Lynn Montross)在所著「歷代戰爭(War through the ages)」中說:「中國人對於戰爭的研究,表現出很大的興趣,但他們所研究的戰爭,與同時代西方戰爭意義不同;西方的戰爭是彼此互相沉重的打擊,中國人的戰爭觀,則是以各種合理價值為基礎的一種藝術與科學(註一一○)。」總結中西軍事思想其差異如附表所示(註一一一)。
  在核子時代的今天,儘管科技如此發達,武器威力如此強大,但仔細分析當前的國際情勢,核戰及全面戰爭的可能性已然不大,然部分國家之內戰和地區性之局部戰爭卻不能避免;因此,常規戰爭和傳統軍隊便有其存在價值,傳統的軍事理論也不能一概棄之不用。例如現今的總體戰爭思想,和中國古代兵法中的「令民與上同意」(註一一二)、「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註一一三)等理論,卻是可以相通的。基本上,中西方古代的軍事理論仍有其存在價值。
  從世界軍事情勢的研判,未來世界軍事的主要趨勢,概為:一、戰爭的總體戰力,就是政治、經濟、心理和軍事力量的總合,所以戰爭也必須是這四種力量的統合運用與統一指揮。單憑軍事力量,決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二、精神戰力與民心爭取為勝敗的主宰:精神在戰力中的分量,不但不會因武器發展而降低,而且會相對地增加,而且戰爭既是總體性、全民性,所以必須爭取民心,使軍民凝為一體。三、人的素質益趨重要:因為科學技術的發達,戰場日趨自動化,軍人的素質必須優良,才能有效的操縱新武器,進行較過去遠為複雜的現代化戰爭,所以人的素質必須提高,且趨向於精兵。四、新型傳統性戰爭日漸興起:今後的傳統性戰爭將不同於過去,就是政治的成分將更趨濃厚,大規模的會戰將減少,小型的流動的作戰將加多;而且敵我戰線以及前後方觀念,也將變得模糊不清。
  綜合上述的未來軍事情勢分析,軍事思想雖有他的時代性和地域性,但仍將隨著科技發展與新武器的發明而不斷更新;又因為軍事是政治的一部分,所以政治思想的變異,軍事思想也必跟著變化,而軍事思想又是戰爭經驗的累積,必然依戰爭型態的改變而不斷創新與改進,這是屬於可變性的一面。但是軍事思想也有其不變性的一面,如戰爭精神、部隊士氣與人的素質,為任何國家、任何軍隊所必須講求者;以及先知、主動、奇襲、優勢、集中、節約等,均為用兵的不變原則。當前國軍的戰略指導已由「攻守一體」改為「守勢防衛」,所以我們必須把握並運用其不變的部分,並講求適應其可變的部分,以產生適合世局、符合國情、針對敵情的完整的軍事思想,來充實國力,編練部隊,遂行未來的作戰。
 
《註 釋》
 
註六十六:陳廷璠譯,《世界文化史》,中華書局,民國四十八年十二月。
註六十七:鈕先鍾,《現代戰略思潮》(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八年
     九月再版),頁四。
註六十八:同註六十七,頁卅四—卅五。
註六十九:同註六十七,頁卅八。
註七十:小山弘健,《軍事思想之研究》(軍事譯粹社,民國五十九年七
    月),頁十七。
註七十一:萬仞,〈十八世紀的西方軍事思想〉,國防雜誌十卷四期。
註七十二:孔令晟,《大戰略通論》,頁六九。
註七十三:同註六十七,頁五一—五八。
註七十四:同註六十七,頁五九—六七。
註七十五:蔣緯國,《現代軍事思潮》(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九年
     三月),頁五五—五七。
註七十六:同註七十五,頁五七—五九。
註七十七:註七十五,頁六○—六一。
註七十八:註七十五,頁六二—六三。
註七十九:註七十五,頁六四—六五。
註八十:同註六十七,頁一一一—一一二。
註八十一:註七十五,頁六七。
註八十二:同註六十七,頁一六四—一六六。
註八十三:戰爭論,頁五。
註八十四:同註八十三。
註八十五:同註八十三,頁三三。
註八十六:同註八十五。
註八十七:同註八十三,頁三三—三四。
註八十八:聯亞兵法研究組,《中國兵法的起源》(聯亞出版社,民國七十
     年八月),頁二三—二五。
註八十九:徐培根,《中國國防思想史》(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七十二年
     六月),頁一五九。
註九十:孟子梁惠王上。
註九十一:魏汝霖、劉仲平合著,《中國軍事思想史》(黎明文化事業公
     司,民國七十四年三月),頁三八。
註九十二:孟子離婁上。
註九十三:老子道德經卅一章。
註九十四:劉國光,〈先總統 蔣公哲學思想之研究〉,國防雜誌二卷五
     期。
註九十五:「重要文獻」,三軍大學精神教育教材,頁二九五。
註九十六:《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綱要》,黎明書局,頁一三。
註九十七:《戰爭概論》,教育部軍訓處編,頁四。
註九十八:《二次大戰論》,頁五。
註九十九:鈕先鍾譯,《戰略論》,頁三三五。
註一○○:同註九十九,頁三三六。
註一○一:孫子軍形篇。
註一○二::孔令晟,《大戰略通論》,頁八十二。
註一○三:克勞塞維茨,《戰爭論》。
註一○四:李德哈達,《戰略論》。
註一○五:李長浩譯,《戰爭的目的和手段》(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八
     十三年八月出版),頁十六。
註一○六:同註一○一,頁八一—八二。
註一○七:同註一○三。
註一○八:美國陸軍指參學院作戰研究所講座鮑嘉禮博士(Dr. Gary J.
     Blorge)民國七十八年五月二日於三軍大學演講詞。
註一○九:蔣緯國,《現代軍事思潮》(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九年
     三月初版),頁二二○—二二二。
註一一○:魏汝霖、劉仲平合著,《中國軍事思想史》(黎明文化事業公
     司,民國七十四年三月),頁四三八。
註一一一:同註一一○,頁四三八。
註一一二::孫子兵法始計篇。
註一一三:吳子兵法圖國篇。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回覆: ~問題與軍訓報告區~

西方兵聖/約米尼
「天之所以生拿破崙,即是要以他做全世界的榜樣,讓所有的政治家和軍人,知其可為與不可為者。」 曾在拿破崙麾下,擔任過准將參謀長的約米尼﹙Autoine Henri Jomini﹚如是說。
*《戰爭藝術》兵家必讀
約米尼與克勞塞維茲同為近世兩大兵學家,他的《戰爭藝術》一書,至今仍為各國兵家必讀的教本,我國三軍大學的學官們也是人手一冊的口誦心維,其在戰略兵學上的地位,可見一斑。
約米尼生於瑞士,他一生中曾在三個國家的軍隊中服役,初於瑞士,後投效拿破崙,先當後勤補給的軍官,再任一般參謀,他的戰略涵養並未獲得發揮的機會,直至受到拿翁的大將賴由﹙Marshal Ney﹚元帥的賞識,才畀予參謀長的職務。賴由元帥對這位年輕參謀長的戰略涵養十分賞識,鼓勵他將著作出版。當時,約米尼己將菲特烈大帝和拿破崙兩人的治兵、用兵之道,做出系列的比較研究。

在賴由元帥的協助下,約米尼得於一八○六年九月在梅茲﹙Mainz﹚晉見拿破崙。根據約米尼的自述,當時拿翁正在構思耶拿會戰的計畫,約米尼在晉見結束前,向他說:「四天後,將在班堡﹙Bamberg﹚恭迎皇帝。」拿翁反問:「是誰告訴你,我要去班堡的?」約米尼微笑回答:「根據日爾曼的地圖和您在馬雪哥、烏爾門戰役的經驗,研判得知。」 後來,耶拿戰役中,拿破崙的作為竟與約米尼的研判不謀而合。遺憾的是,約米尼並未因之而受到特別的賞識。
*他的國籍令人不悅
一八○八年,約米尼跟著拿破崙遠征西班牙,接著又到奧地利,在奧斯特里茲戰役中表現非凡。其後,他又隨軍至俄國征討,他的才華橫溢,賴由雖對他信任有加,卻不能使他獲得更高的職位,他的國籍,使帝國參謀長貝提爾不悅,拿翁也未能信任他。為此,約米尼憤而數度辭職,卻又一再被慰留。
但也一直不能得到他夢寐以求的大軍作戰指揮官職,他受到法軍同僚的排斥,停滯在准將的階級,始終與少將無緣,遑論元帥的職位了,而大部分才能比他差的法軍軍官,卻能晉升元帥。不過,他在悒悒中專心研究拿破崙的戰略、戰術,成為拿破崙思想的權威,後世兵學家如此稱許他-「天才所以生約米尼,即是要讓他擔任教師,告訴世人,拿破崙成與敗的教訓。
在歐洲戰史上,拿破崙是最有影響力的關鍵人物,但最了解拿破崙的莫過於約米尼,他可說是拿翁思想的代言人。但他雖推崇拿翁在戰爭方面的作為、成就,卻不喜歡拿翁浪漫的、唯我獨尊的行事作風,所以他也是拿破崙的批評者。他最崇拜的反而是菲特烈大帝。
*未受正規教育,見解客觀
約米尼沒有受過任何正規的軍事教育,但卻因此使他對戰爭有了更客觀的見解,他不像一般軍人鑽入軍隊細務而封閉自陷,他站在宏觀的角度,俯瞰拿破崙的天才作為與浪漫,並從歷史的事實,爬梳出戰爭的原則。
他說:「戰爭的確有幾條基本原理,如善用之則必可成功,反之則必敗。」 他將戰略歸類出四條基本原則:

一、 將兵力迅速機動移至戰場決定點上,藉戰略之行動,確保己方之聯絡線,並威脅或 切斷敵方之聯絡線。
二、 以優勢兵力,擊滅劣勢敵軍。
三、 將己方兵力重點,投注於戰略要點上,或敵之弱點上。 四、一旦主力投入戰爭,各部隊須能密切協調聯繫,配合行動,方可發揮戰力,獲致最 大戰果。

* 成為我國軍戰爭十大原則
這四項原則,經後代兵學家彙整為:目標原則、安全原則、集中與節約的原則、機動原則、合作原則。我國國軍教範的「戰爭的十項原則」即悉數納入。 約米尼特別強調戰爭的藝術,他所訂的原則須因時、因地、因人而靈活運用,才能有效。他十分重視戰史的研究,從戰史中,他得到一個結論:一切戰爭藝術的理論,騎唯一合理的基礎就是戰史的研究,戰爭固然具有一定數目的原理和規律,但是它可使一位天才,在對戰爭的指導上,知所取捨。他認為,戰爭不能純以科學的計算來決定其勝負。
早在一八○四年,約米尼出版他的第一本軍事著作《大軍作戰論》時,他便對戰爭中的「內線作戰」,特加闡析。所謂內線作戰,即是居中央位置的己方對兩方面之敵的作戰,在己方兵力不足,或處於劣勢之際,採取內線作戰的方式,常可擊敗優勢兵力的敵方。
因已方處於內線,故能集中,其補給、聯絡也較容易,可藉此而交互集中主力,迅速投注於敵方的弱點上,攻守互用,切斷敵方的聯絡線、補給線,而各個擊破,藉以扭轉戰局。而敵方因處於外線,其聯絡線、補給線必然較為綿長,指揮、掌握也不容易,在備多力分的狀況下,難以四面兼顧,從而暴露出弱點,這正是居內線的一方,掌握破敵的契機。
*「內線作戰」無人出其右
約米尼的「內線作戰」理論,其實也是從戰史中分析歸納出來的,對當時乃至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無人能出其右,更成為戰略研究的圭臬。即連海軍戰略家馬漢,也自承受約米尼影響甚深。 約米尼雖偏重內線作戰,但也並不否定外線作戰的優點,但其重點在作戰線的選擇,與絕對優勢兵力的指揮、掌握、協調、聯絡上,否則便可能遭受各個擊破,終至失敗的後果。
約米尼對「將道」的研究亦見用心,他認為將才必須具備精神上的勇敢,能夠作重大決定的能力,以及物質上的勇敢,不怕任何危險的膽識,並能活用攻防的方式。他所主張的內線作戰方式,即是以主力遂行攻勢,以少數兵力遂行守勢,運至主力決戰成功為止,與「將道」的精神相契。
他對戰爭的準備與計畫,在法軍中無人能與之相媲,這也是賴由元帥再三挽留他,不讓他辭職的原因。他一再提醒拿破崙要注意補給線的維護與暢達,對補給品的來源與囤儲更不能大意;惜拿破崙自信太過,把他的勸告當做耳邊風,果然,在征討俄國時,遇上莫斯科大風雪和大火,在後援補給匱竭,而沿途蘇俄農村糧秣盡失的情況下,拿破崙大軍倉皇後撤,元氣大傷,而種下日後帝國崩潰的原因。

參考資料
http://www.youth.com.tw/army/theory/7.html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問題與軍訓報告區~

好像是課本的內容..... (笑~~)

其實是幫我弟問的 冏  內容真多~要怎麼跟他說...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問題與軍訓報告區~

學歷 、年級:四技二年級
問題:印尼的軍事國防能力及武器裝備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回覆: ~問題與軍訓報告區~

[quote=真.銀狐]學歷 、年級:四技二年級
問題:印尼的軍事國防能力及武器裝備[/quote]


首先我們來看張地圖~
以下為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全域地圖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回覆: ~問題與軍訓報告區~

地理位置:
  位於亞洲南端、沿著赤道羅列大大小小島嶼的印尼,在經歷近兩年的經濟崩盤、政爭、排華暴動、東帝汶獨立等 一連串動盪不安事件後,領導人改選的結果為印尼帶來新氣象,為印尼的民主之路開啟契機。

歷史沿革:
1. 現代印尼的起源:
  一般認為,印度尼西亞群島最早的居民是來自印度或緬甸。約在西元3千年前,來自中國華南地區和印度支那的移民(即馬來人)在群島上繁殖衍生。3~7世紀島嶼上建立了一些分散的封建王國。13末至14初,在爪哇則建立了印尼歷史上最大的麻喏巴歇封建帝。15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先後入侵。


2. 荷蘭統治期的印尼:
  1511年葡萄牙控制該地,後來荷蘭人又取代了葡萄牙人的位置,其權力入侵印尼內陸。1602年荷蘭成立具有政府職權的東印度公司,以今天的雅加達為基地,掌握了香料市場貿易,並於18世紀中葉,趁爪哇勢力逐漸衰退時控制了她。荷蘭在19世紀早期終於成功統治印尼,到了20世紀初,印尼群島包括亞齊和峇里都在荷蘭的統治之下。


3. 日本佔領期和印尼獨立運動: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1942年日本侵入印尼,印尼終於結束了殖民時期,民族主義迅速發展。從1942到1945年逾三年的佔領時間裡,日本徹底摧毀了荷蘭強權。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在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宣告投降,並且在潰敗前夕賦予印尼其主導的獨立權,蘇卡諾便於1945年8月17日在雅加達宣布印尼獨立。


4. 印尼聯邦共和國的成立:
  荷蘭人最終在1949年將統治權轉交給新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這個共和國稱為「印尼聯邦共和國」,開始發展政黨政治,並於1955年舉行了第一次全國性的選舉。


5. 走向指導民主的印尼:
  蘇加諾(Achmed Soekarno)是20年代早期提倡自治的先驅,後來當上總統。1 957年,群龍無首的議會民主政制結束,蘇加諾推翻了議會,宣佈實行軍事管制,建立了更為獨裁的政府,更毫不羞恥的稱之「指導民主」。一旦大權在握,蘇加諾就像其他臭味相投的獨裁者一樣,藉著建造有紀念價值的建築物和將經濟社會化來鞏固自己的權力。經濟社會主義加劇了貧富懸殊的局面,使大多數人在饑餓的邊緣掙扎,其後觸發起蘇門答臘和蘇拉威西的叛亂。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面臨著一場迫在眉睫的全民鬥爭,整個社會動蕩不安。

6. 政變、屠殺、蘇卡諾垮台:
  1965年政局進入白熱化的階段,一場政變幾乎威脅到蘇加諾的統治(據稱是由共產黨所領導)。最後蘇加諾雖然贏得了這場戰鬥,卻被自己的心腹蘇哈托將軍(Soeharto)在1966年奪去他的總統之位。

7. 擱懸的政治:
  蘇哈托在上台之初推行政治改革,承諾會實施經濟改革和增加政府透明度,但過了不久這些承諾便成為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1975年東帝汶民族主義者在德里展開的大屠殺,證明蘇哈托過去所說的都不過是花言巧語。到了1998年3月,對民生不聞不問 的蘇哈托可能心知國民對他怨聲載道,於是打算再當政5年便結束總統生涯。然而在同年5月,由於經濟急劇惡化和街頭暴力事件加劇迫使他下台,連任夢碎,副總統哈比比(BJ·Habibie)接任成為總統。


8. 東帝汶的獨立運動:
  哈比比在上台時已不得民心,他亦作出同樣的改革承諾,還曾考慮准許東帝汶獨立,可惜一切都太晚了。東帝汶不肯妥協的強硬姿態激起了一連串的爆動,學生的抗議活動以及此起彼落要求獨立的呼聲席捲安汶、加里曼丹和巴布亞。1999年,在東帝汶以大比數投票決定獨立後,由流氓組織的民兵大鬧東帝汶。當地警察和部分軍隊又被派遣鎮壓其他動亂,上街抗議的學生在街頭被殺,整個國家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經過國際社會多次喋喋不休的談判,聯合國和澳洲亦插手干預這一混亂局面。聯合國象徵式派遣數支部隊前往東帝汶,表示對印尼政府的做法不滿,而澳洲則派遣了為數相當大的軍事代表團到東帝汶,印尼對於這些挑釁行為和多餘的內政干涉極為憤怒。印尼與各方政要的高峰會談屢次出現爭執不下的局面,各方不斷做出狡詐的威脅和反威脅,但最終都沒有結果。


9. 第一位民主選舉總統瓦希德當政:
  當一切都塵埃落定時,東帝汶在冒著殘煙的國土上獲得自治,哈比比滾下台。第一位民主選舉的總統瓦希德(Abdurrahman Wahid)當政,印尼軍隊的領袖維蘭托將軍則被革職,那些由流氓組成的民兵也被遣散到雅加達的街頭。印尼與澳洲的關係仍然緊張,但總算有了很大的改善。2001年7 月23日,瓦希德下台,由梅加瓦蒂取代。

  印尼綿延5,000公里長的國土中,以蘇門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伊利安加亞五大島嶼陸塊為主,全國約有300多個不同族群,方言則有365種以上。19世紀末於東爪哇出土的50萬年前「爪哇人」頭顱,是亞洲考古事紀的重大發現,而印尼各地保留的傳統文化,更是人類的重要寶藏。

  除了觀光發達的都市外,印尼給人的印象多為原始、落後。長期受荷屬東印度公司殖民統治的印尼,盛產西方世界最珍視的瑰寶─香料;一艘艘香料船為荷蘭帶來無限財富,然而荷蘭對印尼的建設卻乏善可陳。印尼的農業仍停留在人力勞動階段,而手工藝品則是經濟廠區外的主要工業。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Republic of Indonesia


首都: 雅加達
面積: 1,904,569.00 平方公里
同北京時差: -1.00
國際電話碼: 62
人口: 20753萬人(1998年) 
語言: 印尼語?官方語,也用英語、荷蘭語。
貨幣: 盧比或盾
民族: 爪哇族占47%,巽他族占14% ,馬教拉族占7%,其他民族占32%。
宗教: 穆斯林占87%,基督教新教徒6%,天主教徒3%,印度教徒2%,佛教徒1%,其他1%。
國花: “馬拉丁”素馨(木犀科)

簡史

  印度尼西亞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西元前二世紀後半期,在印尼出現了最早的奴隸制國家葉調。西元三至七世紀,出現了古泰、達魯馬、耶婆提、幹陀利等分散的 小王國。七至十一世紀,大國室利佛逝(寧代以後稱“三佛齊”)崛起,同中國極為友好,使者商旅不絕於途。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在爪哇建立了印尼歷史上最 強大的麻喏巴歇國。十五世紀起,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先後入侵。十六世紀末,荷蘭逐步取代他國勢力,建立了“荷屬東印度”殖民地,實行長期殖民統治。第二 次世界大戰中,一九四二年日本佔領印尼。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印尼爆發八月革命,於八月十七日宣佈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 國。一九六三年印尼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西伊裏安,建立了伊裏安查亞省。荷蘭與印尼經過多次戰爭和協商,終於簽印荷《圓桌會議協定》,於1949年12 月27日正式成立印尼聯邦共和國,蘇加諾任總統。

  1950年8月,印尼聯邦議院解散,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由於通貨膨脹和腐敗 現象加劇了國內不滿情緒,1965年9月蘇哈托--納蘇蒂安軍人集團發動軍事政變,1966年3月蘇哈托開始代行總統職權。1967年3月臨時人民協商會 議任命蘇哈托為總統,1967年10月任總理,1968年3月蘇哈托被選為總統,1973年、1978年、1983年和1988年連續當選總統至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回覆: ~問題與軍訓報告區~

在下手頭上無任何有關與印尼的軍事實力報告書~
原因:因為真的排不上在下前二十名的國防軍排行榜
因此只能試著幫助你找有關報導與文章~
不彷參考一下~



印尼擬購12潛艇壯大海軍實力



2006-1-26



【大公網訊】
  印尼軍方準備大量添購軍備,除向俄羅斯增購十多架戰鬥機,也在考慮購買十二艘潛水艇。
據香港中通社一月二十六日電,印尼海軍發言人馬利尤索二十五日透露,軍方已接獲多個國家的提議,包括俄羅斯、中國和韓國。
他說,在購買潛水艇方面,「如果我們可以便宜購買,為何不買?我們不想只是依賴一個國家。」

  他表示,由於缺乏潛水艇,印尼在海域安全的保衛方面顯得軟弱。目前,印尼海軍有兩艘潛水艇,那是在一九八一年向德國購買,其中一艘正在韓國維修。
馬利尤索說,為了增強海軍實力,軍方準備在這一兩年內向德國再買潛水艇,並建議政府跟俄羅斯購買六艘潛水艇、一艘驅逐艦及兩艘護衛艦。此外,印尼也已向荷蘭定購戰艦,其中兩艘耗費三億三千五百萬美元的戰艦預期在二00七年及二00八年運抵,荷蘭同意逐步向印尼轉移有關科技。

  印尼海軍目前有一百一十四艘各式軍艦,但軍方認為要能維護幅員三百二十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安全,二0二四年之前應該至少擁有三百艘軍艦,包括十二艘潛水艇。
為了添購軍備,印尼國防預算開銷在今年已大幅度提高,由去年的二十三點三萬億盾增加到今年的二十八萬億盾。
印尼過去長期依賴美國軍備,但自從一九九一年美國基於印尼軍隊在東帝汶濫殺無辜後採取軍事制裁,印尼軍方便開始尋找新的軍火供應商,並在兩年前向俄羅斯購買蘇霍伊(Sukhoi)戰鬥機。
據資料,印尼目前跟十七個國家的軍火商有交易,其中美國佔百分之三十四、德國百分之十二、法國百分之十二、俄羅斯百分之十、英國百分之九;印尼國內生產軍備只佔百分之五。
據悉,尤多約諾總統已定今年六月份前往俄羅斯訪問,議程之一是商討印俄防務合作,包括購買一個中隊的蘇霍伊戰鬥機。 注:【大公網訊】或【大公專訊】為本網即時新聞,非引自《大公報》,敬請留意。






         印尼稱5年內無意購美戰機
         (2005-12-03 17:05:00)


    美國雖然已撤銷對印尼的軍售制裁,但印尼表示無意在5年內購買美國軍機。

  俄羅斯航空新聞網引述印尼空軍總司令蘇揚托指出,印尼國防預算並沒有列入 on error resume next sSwf=(IsObject(CreateObject("ShockwaveFlash.ShockwaveFlash.6")))
廣 告採購美國飛機的計劃,況且這也不是印尼實施軍事戰略的主要計劃。印尼正尋找至少2個武器和軍事裝備進口國,否則一旦實施武器制裁,國家將再陷入絕境。

據悉,印尼擬進口武器的國家包括俄羅斯、法國、捷克、印度和南韓。

蘇揚托稱會繼續購買蘇式戰機,希望近期可得到一架戰機,或至少8-10架蘇式戰機。

  印尼計劃要求美國歸還以前曾購買的武器和軍事裝備,包括從1999年的F-5殲擊機,並準備派專家組往美國評估這架飛機是否再適合飛行。之前,印尼還向美國支付購買F-5、F-16等型機配件合同的貨款,但都被美國、英國、比利時、新西蘭、巴西、南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扣留。

  1991年,美國因滿印尼軍方鎮壓爭取擺脫印尼統治的東帝汶獨立運動,凍結美印兩國的軍事訓練計劃。1999年印尼軍方為阻止東帝汶獨立再殺害1500人,美國擴大軍事制裁印尼。直至11月22日美國宣布恢復與印尼軍事關係,結束對印尼長達6年的軍事制裁。


印尼欲成為東南亞空中強國

  陳軍
  據俄羅斯有關媒体2003年8月30日報道,印尼武裝力量領導人蘇塔爾托表示,印尼武裝力量司令部計划請求政府撥款購買12架“蘇”式飛机。目前已有兩架蘇 -27型与兩架蘇-30型殲擊机運抵印尼進行飛行表演。印尼武裝力量司令部認為,為了國家的需要,印尼至少需要購買28架“蘇”式戰机。隨著印尼裝備新戰机,其空中力量將得到大大加強,進而成為東南亞國家的空中強國。

  先進戰机數量少于東南亞其他國家
  印尼空軍与東南亞空中強國新加坡与馬來西亞相比,其先進戰机數量較少。印尼原擬向俄羅斯訂購10架新式蘇-30KI戰机,因亞洲金融風暴的打擊而被迫取消。

印尼空軍目前較為先進的戰机主要有10架F-16A/B、9架F-5E、2架F-5F以及12架 “鷹”式Mk209戰机。

新加坡先進戰机主要有7架F-16A/B、20架F-16C/D、12架存放在美國的更為先進的F-16C/DBrock-50、36架F-5E和7架F-5T戰机。另外,新加坡空軍還裝備有10架專門負責對地攻擊F-16D戰机。

馬來西亞皇家空軍則有17架改良的米格-29N/UN、18架“鷹”-200、14架F-5E/F以及數量不詳的美海軍最強的對地攻擊机F-18D与7架“鷹”-100。

相比而言,印尼空軍先進戰机數量總共為33架,而新加坡与馬來西亞的先進戰机分別為102架与56架,其數量只是新加坡空軍的 1/3、馬來西亞空軍的1/2。因此,印尼空軍先進戰机數量大大少于東南亞空中強國。

  戰机性能弱于東南亞其他國家
  印尼空軍裝備的戰机以美國早期制造的F-16A/B最為先進,但是美國以“人權”問題為由對印尼實施長達12年的軍火制裁,導致F-16A/B戰机無法升級。因此,印尼空軍不得不繼續使用舊式戰机与舊机載武器AIM-9P“響尾蛇”短程導彈。

  新加坡最先進的戰机為美國F-16的改進型F-16C/D与更為先進的F-16C/DBroc k-50戰机。F-16C/D電戰系統都已升級換代,戰斗力大大得到提升,其机載武器是AIM-120C先進主動中程導彈,同時還裝備有AIM-7M麻雀中程導彈、AIM-9P、AI M-9S以及AGM-65B“小牛”導彈和Paveway-3雷射制導炸彈等机載武器。

馬來西亞空軍最先進的戰机則為米格-29N/UN与美制F-18D戰机。經過改進的米格-29N/UN 戰斗机的机動性能与電戰能力要比印尼的F-16A/B戰斗机強得多,更何況馬來西亞空軍還裝備有美制F-18D先進戰机。

從機載武器來看,印尼空軍F-16A/B裝備的是AIM-9P“響尾蛇”短程導彈,已不适應現代空戰已發展成為超視距空戰的要求。AIM-9P“響尾蛇”導彈被動紅外制導,射程16公里。

新加坡空軍F-16C/D戰机裝備的AIM-120C導彈具有多目標攻擊、抗干擾、遠距發射和近距格鬥等能力。其最大射程為80公里。

因此,印尼空軍在有4架E-2C早期預警机指揮下的、裝備有A IM-120C先進主動中程導彈的~
新加坡空軍的F-16C/D戰機面前不堪一擊。

  再看馬來西亞空軍,馬來西亞空軍的米格-29N/UN戰机裝備有俄制先進的R-27R中程導彈与 R-77主動視距外空對空導彈,其F-18D戰机則也裝備有AIM-7M“麻雀”中程導彈。R-27R導彈的導引頭為半主動雷達型,射程為40公里。R-77則更為先進,可与 AIM-120C媲美,其射程為80公里。另外從近戰能力看,新加坡空軍裝備有AIM-9P 、AIM-9S、以色列制Python-4高机動性格斗導彈,馬來西亞空軍裝備有AIM-9P和 AIM-9S短程格斗導彈与俄制高机動性R-73E導彈。其中AIM-9S導彈是AIM-9P導彈的改進型,其性能要強于AIM-9P導彈。因此,無論從戰斗机性能還是机載武器性能看,印尼空軍戰机作戰能力均不如新加坡空軍与馬來西亞空軍。

  購買新戰机 提升戰斗力   隨著東南亞國家空中力量不斷得到加強提高,同時為更新舊戰机,并加強偏遠島嶼地區的空中巡邏力量,身為東南亞大國的印尼也不得不加強空中力量建設。因此印度尼西亞國民軍司令蘇塔爾托希望政府把從俄羅斯購買至少12架高性能 “蘇”式戰斗机的費用計入2004財年的預算內,并且今后還打算繼續購買“蘇” 式戰斗机,使其數量達到28架。隨著印尼空軍裝備12架蘇-30戰机以及后續16架蘇-30戰机的到位,印尼先進戰机的數量將大大增加,与東南亞空中強國的差距日益縮小,甚至是旗鼓相當。而且隨著蘇-30戰机一起購進的机載武器裝備也將大大得到改善,使之具備有現代意義上的超視距空戰能力与精确對地攻擊能力,從而使印尼一舉成為東南亞的空中強國。


打擊海盜美將贈印尼艦艇
中廣新聞網 2005-12-06 19:30

印尼國防部長﹝蘇達索諾﹞說,為了打擊麻六甲海峽的海盜,美國可能捐贈印尼一批艦艇。這幾年,美國相當擔心恐怖份子會攻擊通過麻六甲海峽的船隻,癱瘓海峽航道,影響國際貿易。美國因此決定捐給印尼一批美國海岸防衛隊的軍艦和橡皮艇。﹝蘇達索諾﹞還透露,印尼可能會跟美國買一批魚叉飛彈,﹝蘇達索諾﹞說,魚叉飛彈可以嚇阻想攻打印尼的國家,對印尼的國防非常重要。

輕型海巡艦艇/飛彈快艇:多島的印尼可能有興趣
德國在統一之後一口氣將十七艘前東德海軍的輕型巡邏艦送予印尼了




拉攏東南亞大國 美國解除對印尼武器禁運



【大紀元1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余歌滄雅加達特稿)美國國務院於二00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宣佈,為了國家利益,政府決定不顧國會所規定向印尼提供軍援、軍事培訓及軍售的先決條件,恢復美國與印尼之間的軍事關係;華府此決定一出,對印尼實行長達十四年的武器禁運暫告結束。
國務院發佈的新聞公報說,美國政府考慮到與印尼的關係十分重要;印尼在東南亞扮演獨特的戰略角色;做為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印尼在伊斯蘭世界中代表溫和的聲音;印尼在確保亞洲戰略航道安全中具關鍵性作用;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印尼已在促進民主體制及民主行為上達致重大成就。
華盛頓表示,基於上述理由而決定恢復與雅加達的軍事關係,但印尼國內某些伊斯蘭領袖卻有不同解讀,認為這是美國為酬謝印尼在合作反恐、尤其是打擊恐怖組織蓋達的表現,特別贈送的大禮。分析家指出,印尼當局頻頻表示將進行軍購多元化,並開始與其他國家商討軍事合作計劃,使美國行政當局加速解除武禁的腳步。知名軍事觀察家沙林沙益則認為,美國全球戰略佈局將受中國威脅的論調甚囂塵上,美國正設法封鎖中國的海上通道,而印尼位居東西方航道要衝,美國當然要極力拉攏,這是撤銷武器禁運的原因之一。
其實,布什政府未宣佈取消武禁前,美國已於二00五年二月同意印尼軍官重新加入國際培訓綱領,並恢復出售軍事運輸機零組件,五月間,兩國海軍在雅加達附近舉行聯合演習。二00四年十二月底亞齊大地震及海嘯災變後,印尼政府不顧激進派伊斯蘭教團體反對,同意美國軍艦及軍隊開進印尼提供大規模人道援助,已為雙方恢復中斷已久的軍事關係帶來新的契機。
除了恢復軍訓及軍售外,美國今後將對印尼軍事現代化綱領或特別單位提供援助,並推動印尼軍隊進一步改革,以支撐印尼與美國的安全利益,其中包括反恐、海事安全及天災救助等,這些援助都以無償方式實施,所以受到雅加達極大重視。
印尼於一九七0年代中期,軍事佔領前葡萄牙殖民地東帝汶,雖然投下上億美元資金改善當地基礎設施等,但卻以殘酷手段血腥鎮壓獨派東帝汶人民,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二日,在首府狄力市郊區天主教墳地舉行的一名遇害獨派分子葬禮上,印尼軍隊向示威的平民開槍,造成兩百多人當場死亡。該事件震撼全球,其慘烈程度被世界輿論視為僅次於一九八九年的六四天安門大屠殺,慘案發生後,美國政府除要求印尼成立人權委員會展開調查外,也開始對雅加達當局實行局部性武器禁運。
一九九九年八月,東帝汶在聯合國監督下舉行公民投票,結果八成住民贊成脫離印尼獨立,公投前後,統派民兵在印尼軍警縱容或支持下攻擊天主教堂、殺害傳教士及獨派人士,至少一千五百人遇害,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於同年九月下令,停止對印尼所有形式的軍援及全面禁止出售武器,歐盟及其他美國盟友也跟進。
在第一任總統蘇卡諾執政時代,標榜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印尼軍火來源除了美英等西方國家外,也大量向蘇聯及東歐國家採購武器,蘇製米格式戰鬥機一度成為印尼空軍主力。親美的蘇哈托政府一九六六年上台後,除了部份輕型武器仍向東歐採購外,大部份軍備是依賴美國及西歐國家供應,因此,在分別長達十四年及六年的局部及全面武器禁運期間,許多作戰機器因無法獲得零組件供應而幾告癱瘓,嚴重影響印尼軍隊動員及作戰能力,一位印尼軍方領袖曾說:「幸虧我們沒有來自外部的敵人,否則只有挨打。」
不過,近年來印尼發生的多次嚴重天災中,軍方由於運輸工具短缺,無法及時動員軍隊救災,而貽笑鄰邦。一九九九年底楠榜省西部大地震,新加坡軍隊比印尼軍隊更早抵達災區展開黃金時段救援,此事使軍方感到汗顏;二00四年底亞齊地震及海嘯的災民緊急救助行動中,印尼軍隊在海空運輸中表現的能力極差,尤其是空軍擁有的十多架大力士型運輸機,由於零組件缺乏,只有四架能夠起飛,在在顯示武器禁運已對印尼造成極大傷害。
印尼科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沙米科指出,美國開放軍售及軍訓援助,對印尼重整軍備意義重大,因為印尼主要武器系統及軍訓對美國的依賴度大約六成,空軍則高達八成。據瞭解,已購置多年的一小中隊美製F-16戰機及其他舊式戰機,由於過去得不到零組件及其他裝備,大部份無法發揮效能。三軍總司令蘇達托在武禁解除後表示,由於預算有限,現有十架F-16戰機要在二00九年才能裝備完成作戰能力。
美國實行武禁期間,印尼在俄國積極推銷下決定採購一小中隊蘇愷式戰機,其中四架已於二00三年交貨,但迄未裝設作戰武器。國防部決定,今後將優先向美國採購軍事運輸機,以及恢復現有近百架美英製戰機功能;海軍方面則分散艦艇採購對象,包括南韓及荷蘭等國。
印尼與馬來西亞二00五年中因蘇拉威西海域安巴叻油田主權紛爭,雙方一度劍拔弩張,接著傳出馬國考慮採購二十多億美元武器,印尼現也趁美國取消武禁的時機重整軍備。印尼總統尤多約諾日前與國防部長及軍方領袖會晤時,已討論以既有基礎發展國防工業的議題。前總統哈比比表示,準備重整他在蘇哈托時代主持的飛機製造公司,該公司與萬隆陸軍兵工廠及泗水印尼造船廠被公認為印尼軍事工業基石。而雅加達與北京之間稍早前達成在火箭製造技術及軍事工業方面合作,也成為國內外媒體報導焦點。
近年來,美國行政當局雖有意放寬對印尼武禁,但國會在人權組織壓力下仍嚴格把關,國會所規定解除武禁的先決條件是:印尼軍方必須進行改革、尊重人權,印尼政府須懲罰涉嫌東帝汶侵犯人權事件的軍警官員。
經過一九九九年的政治改革開放後,印尼軍方已被迫進行重新定位及退出政壇,所謂軍人具有雙重職能的信條已成歷史,國會及地方各級議會全部民選產生,軍人不再佔有議席。正如文人出身的現任國防部長蘇達梭諾說,目前印尼軍方真正由文人政府掌控,國防政策也由文人政府制定。
尤多約諾堅決表示,美國取消武禁並不意味印尼軍中改革工作已告結束,不管武禁有無解除,印尼人民將繼續進行政治改革及民主化。這位印尼首位直接民選產生的總統也認為,這是美國對印尼承諾反恐、促進民主、推動亞齊和平及解決巴布亞問題的回報。 在伸張人權方面,印尼已進行多項措施,其中包括成立特別人權法庭,提審東帝汶侵犯案件的軍官等近二十人,但因大部份被告獲宣判無罪,引起國際人權組織關切,並認為沒有認真審訊,因而要求聯合國成立國際法庭審理,但其過程十分複雜,觀察家多認為實現的可能性不大。 正當該問題仍在喧擾之時,美國政府罔顧國會所規定的先決條件,宣佈恢復對印尼軍售,引起國內外人權團體的反對與譴責。不過,美方也表示,今後將繼續要求對印尼過去發生的侵犯人權事件提出交代,以及觀察印尼民主化進程。但印尼人權運動人士指出,美國的決定,已使東帝汶侵害人權事件受害者永遠得不到公道。


特約撰稿 徐冰川

  近日,印度尼西亞《雅加達郵報》刊登的一篇長篇報道引起了東南亞各國和國際軍事觀察家的高度關注:財力並不寬裕的印尼政府打算斥鉅資打造本國最豪華的海上力量,天價購買俄羅斯的大型水面戰艦和德國的先進攻擊潛艇,從而確保2008至2009年其海上戰力達到顛峰。是什麼原因促使印尼不惜血本打造強大的水面及水下力量呢?印尼的這一強軍行動是個案嗎?

  國防部長放話,“勒緊褲腰帶”也要購買戰艦、潛艇

  據《雅加達郵報》報道,印尼國防部長尤沃諾1月5日極其罕見地公佈了該國一項雄心勃勃的軍購計劃:向俄羅斯購買1艘大型護衛艦、1艘輕型護衛艦和1艘大型驅逐艦;向德國購買3艘新型攻擊潛艇,軍購總額高達5億美元!
  


  資料圖片:印尼海軍
  
  尤沃諾告訴《雅加達郵報》記者說:“我們現在正在跟俄羅斯方面洽談購買3艘戰艦和一架海上直升機的事宜,結果將在兩個月之內揭曉。”這3艘大型戰艦和1架海上直升機的總價為3億3500萬美元,和印尼在2004年從荷蘭購買的2艘先進護衛艦的總價持平。兩艘荷蘭建造的戰艦將分別於2007年和2008年加入印尼海軍服役。

  尤沃諾告訴記者說,鉅額採購戰艦的總體原則是蘇西洛總統制定的,那就是“價廉物美”:“我覺得俄羅斯的戰艦符合總統的要求。我們2006年的軍費總額是28億3000萬美元,其中絕大多數將投入海空軍武器裝備的建設上。當然了,由於政府的財政緊張,因此不可能一下子就掏出這麼多的錢立即開回戰艦。”

  除了水面戰艦外,印尼還考慮向德國購買兩至三艘具備“遠洋深海行動性能”的最先進的攻擊型潛艇:“我們打算在2007年至2009年之間獲得至少兩艘最先進的攻擊型潛艇。儘管我們還沒有最後確定要從哪國購買潛艇,但德國顯然是最佳考慮對象。當然了,考慮到價格問題,德國潛艇如果不給出優惠價的話,我們可能不得不考慮其他國家的潛艇。”不過,他沒有透露印尼所能承受的底價是多少。

  也許是一個巧合,就在同一天,印尼總統蘇西洛在視察印尼航空工業公司及陸軍兵工廠時發出號召,呼籲相關部門加強本國國防工業的發展:“我希望國營企業領導人、知識分子及企業家們協助發展國防工業;印尼航空工業公司日後可以滿足國防工業的需要。”他強調,為了支撐國防工業,必須了解國防方案、地理形勢及印尼所面對的威脅,儘管目前沒有外敵入侵危險,但政府必須建立保衛國家的軍事防禦力量。他指出,印尼所面對的威脅其中包括國際罪行、盜伐森林、偷竊海洋資源、毒品走私、恐怖主義活動等等。引人關注的是,這是蘇西諾總統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裏第二次發出“發展國防工業”的號召。去年11月底,他和國防部長及三軍司令商討有關美國開放武器禁令問題時首度提出“全面發展本國國防工業”口號。

  鄰國軍備大發展深度刺激印尼

  國家財政並不寬裕的印尼為何如此不惜花費血本打造水面和水下力量呢?

  《雅加達郵報》報道說,印尼急需“強大的武裝”來應對包括分裂勢力在內的國內威脅,以及“國界”威脅。

  印尼政府還表示,看似天價的軍購其實並不過分,尤其跟鄰國泰國和馬來西亞比起來,這樣的投入仍然無法彌補印尼武器裝備日益落後的趨勢。由於美國多年的武器禁運政策,導致印尼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時代,印尼“320萬平方公里”的領海居然只有區區2艘老掉牙的潛艇巡航,而且這2艘1981年從德國購買回來的潛艇眼下正在南韓改裝以延長壽命,印尼領海不得不暫時出現真空狀態。

  目前,與印尼有領海爭端的馬來西亞正在全力打造潛艇部隊。與東盟其他國家海軍大多引進二手舊潛艇和技術落後的潛艇不同,馬國海軍訂購的兩艘法國潛艇具備世界先進技術水準。馬國海軍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在努力尋求採購潛艇,1991年首次選拔軍官赴國外學習潛艇戰術和技術。2000年8月,馬國政府正式批准了海軍的潛艇購買計劃。同年底,荷蘭把兩艘退役的“旗魚”級潛艇運抵馬來西亞,在海軍造船廠翻新後租借給馬海軍用於訓練。西歐國家、俄羅斯,甚至南韓、巴基斯坦都曾競爭馬海軍的潛艇項目,但馬海軍權衡再三最終選擇了法國的潛艇。這都大大刺激了印尼的潛艇計劃。

  鎖定兩大目標,海底戰場和南海油氣資源是根本

  如果說印尼海軍的落後以及鄰國馬來西亞海軍的急速發展是印尼海軍加強建設的直接原因的話,那麼其更深的根源則在於21世紀各國海軍紛紛鎖定海底戰場以及海洋能源的爭奪。

  二戰之後,潛艇技術迅速擴散,亞洲許多國家(不論大小)都在自己的海軍武器庫中無一例外添上了這一項。畢竟海洋利益對於亞洲國家來講是關乎生死的。法新社在1月6日的報道中透露,南韓正在全力打造新型潛艇,預計到2020年將增加6艘以上214型潛艇。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24 11:06 , Processed in 0.04177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