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文省思】 漢史

[複製連結] 檢視: 2455|回覆: 8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漢史






第一章
歷史的分與合、秦朝的結束與漢朝的新生



一、    秦末風雲、農民暴動與舊貴族的反抗






戰國之後的天下,已被秦的旗幟給遮蔽了。

孝公時代,秦國在商鞅的新改革之下,轉變為以商人地主為政治與經濟實幹中心的新興國家,並且夾帶著眾多優秀的人才,像張儀、范睢、甘茂、魏冉、蔡澤、呂不偉、李斯等,他們或是商人地主,或不是商人地主,但絕對為功利主義者或是法治主義者,而他們在大環境之下所造就的,便是一個極其適合商人地主的新時代以及六國的滅亡和舊封建貴族的沒落,他們徹徹底底地將舊有土地的分封貴族給狠狠打擊了一番,用強大武力把這塊土地上的舊貴族給剷除了,殘存剩下的,也只是死灰。然而,就在始皇巡視著自己的“天下一統”之時,博浪沙張良的那一錘卻提醒了始皇死灰還是可以復燃,舊貴族的憤怒還是存在。

秦朝建立之初,飽受戰亂之苦的農民是多麼的渴望安定,但是新政府剛上任,急欲好好整頓一下自己眼前的天下,於是農民以及沒有權力的舊貴族便開往北塞,開往南荒,去開建阿房宮,去修築長城。已經貧血的農民又被新王朝將剩下的血吸乾,他們舉起武器,去抵禦匈奴以及征服南越;他們拿起斧鋸,去替始皇建宮殿和雕刻巨大的紀功碑。

「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句話已可以在秦末看出端倪。叛亂已在農民的怒火以及舊貴族的野心之下蓄勢待發,新王朝如果能適時鎮壓或許還有挽救的機會。但就在始皇斷氣的路上,以趙高為首的宦官派與以李斯為首的官僚派做了個秘密協商,他們將始皇的命令竄改,逼死了新貴族派的帶頭扶蘇,並且將擁有強大邊塞防軍以及較受人民支持的新貴族派屠殺殆盡,然後宦官派便立了一個昏庸的皇帝胡亥,讓不穩的天下更加動亂,最後,始皇的勝利尚未超過半個世紀,“天下一統”便被陳勝(註:有書寫陳涉或陳勝,其概指同一人)的登高一呼而分崩離析了。

陳勝與吳廣一起義便迅速地佔領了大澤鄉,接著攻佔了蕲縣,鞏固了叛亂根據地,然後一路向東展開攻勢,在叛卒葛嬰的指揮下,叛軍連續攻陷銍(治今宿縣西南)、酇(治今河南永城西酇縣鄉)、苦(治今鹿邑東)、柘(治今柘城北)、譙(治今安徽亳縣)等縣。叛軍行進之中,有不少的貧苦農民繼起而加入叛軍補充兵員,所以陳勝的叛軍是越打越多,像滾雪球一般,不到一個月,陳勝便有「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了。

現在,大批叛軍掉頭轉攻北面,秦吏聞風而逃,叛軍便在人民歡呼聲中進入陳縣(今河南淮陽),叛軍勢力的擴大,不免也吸引了以往舊貴族的「豪傑」與「賢人」者,如張耳、陳餘、魏咎、周文等都投到了陳勝旗下,就連孔子的八世孫孔鲋也帶著孔子的禮器往附陳王。於是陳縣變成了苦難農民、沒落的舊貴族與一切反暴秦的「叛亂中心」,而陳勝則是反秦鬥爭的首領。

現在叛亂之火已一發不可收拾,《史記‧陳涉世家》所提到:「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陵人秦嘉、銍人董緤、符離人朱雞石、取慮人鄭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將兵圍東海守慶於郯」、「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當時農民四處起義已響應陳勝。此時的陳勝為了統一軍事指揮,便開始著手組織政府的動作。農民們當然推戴陳勝為王,但舊貴族卻認為要「遣人立六國後」,最後陳勝依然被立為張楚王,也分封了舊貴族們一官半職,但此時舊貴族與農民們的合作關係便已開始動搖了。

此時叛亂的勢力中心被分成了兩派,一部分是擁有武裝的農民派,一部分是擁有智謀和策略的舊貴族派,陳勝雖然發起了動搖秦國的叛亂,但論起政治教育和軍事教育陳勝絕不會是舊貴族們的對手,於是舊貴族們便開始設計如何將武裝從陳勝手中轉移到自己手中,首先,舊貴族便從陳勝的軍事佈置下手,如殺掉前往聯絡淮河流域農民軍的葛嬰在以平君畔代替他的位置,令派陳之和周文為將軍西擊秦,吳廣手下田臧竄改陳王令,以戰事不利為由誅殺吳廣,之後鄧宗也被殺。到此為止,農民軍的軍事佈置雖無太大變動,但農民派的武裝卻已完全被舊貴族派所掌管,陳勝也在舊貴族的包圍之下腐敗而成為舊貴族的傀儡,失去了農民們的信仰。

之後,此時陳勝受舊貴族蠱惑派遣武臣為將軍,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北略趙地,令周文率大軍西攻函谷關,令周市向山東推進。此時的武臣,一度過黃河便有眾多逃亡的舊貴族趁勢而起,企圖恢復舊政權,武臣入邯鄲後更被擁立為趙王,此後韓廣往燕地而去受擁成燕王,齊貴族田儋自立為齊王並攻擊周市,周市回魏後也立魏公子咎為魏王,如此一來,黃河南北皆成為了舊貴族的天下,這也就是賈誼所謂的「山東豪傑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此刻周文的大軍已攻破了函谷關,一路西進到咸陽附近,原先計畫好應該前來支援的武臣卻忙於自立,而且又有張耳與陳餘之計,北徇燕、代來牽制陳勝,於是這支西進之軍遂陷入孤軍奮戰的危機之中。

農民叛亂的消息不絕於耳,趙高為了安定人心常常故作鎮定,但現在叛軍已逼近了,趙高不得不硬著頭皮對付。此時,趙高也以三川失守的事情降罪李斯之子李由,並且夷滅三族,然後再將之前殘餘的貴族派屠殺殆盡,完全地掌握駐軍政大權,然後「令少府章邯免酈山徒、人奴產子,悉發以擊楚大軍。」

農民軍是在即為憤怒的情況下出擊,最厲害的特點莫過於衝鋒以及其爆發力,但一遇到對壘戰,鬆散的農民軍自然不會是有嚴密組織的正規秦軍的對手,兩軍一戰,農民軍大敗而退,一路敗退出關外至曹陽(今河南靈寶東北)。兩三個月後,連曹陽也都守不住了,再退澠池,周文的幾十萬大軍最後被打的潰不成軍,他本人也在重重包圍之下自刎而死。

政府軍總算展現出兼併六國的實力,一口氣將南陽、許州、豫南的農民軍掃的一乾二淨,更進迫至陳縣之西,消滅了張賀。在強大的壓力和毫無外援的情況下陳勝逃往汝陰(今安徽阜陽),又逃至下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南)。最後這位叛亂領袖也死於自己的御者莊賈的手中,陳王的政府消滅了。之後有一支由陳勝老友呂陳所率領的「蒼頭軍」再度攻克陳縣,殺了叛徒莊賈,之後又被秦軍擊退,與黥布之兵合併。

黃河以北皆為舊貴族,以南也只剩秦嘉一軍了,秦嘉審時度勢一番,決定立楚國貴族後裔景駒為楚王,欲與山東方面的舊貴族合兵擊秦軍,但卻失敗。之後項燕之子項梁起兵進抵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劉邦起兵於沛縣,項梁在吞併淮河流域農民軍之後便擊敗秦嘉,秦嘉最後戰死,景駒逃亡而死,於是項梁和劉邦便以一楚地牧羊兒為楚懐王之孫,立為楚懷王。

至此,農民軍的勢力已逐漸衰退,緊接而來卻是新的商人地主階級以及舊貴族在滅秦之後的鬥爭。

[ 本文最後由 xxiinon 於 06-6-10 10:37 PM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漢史




二、    楚漢之爭、商人地主與舊貴族之爭



  
陳勝與吳廣的起義,在中國歷代的動亂之中有著一定的重要意味,這場叛亂點燃了舊貴族這個已熄滅的死灰,這場叛亂的大火之中,「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者雖然大部分都是「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農民,但山東諸侯等的舊貴族卻看準了時機,打算利用這股叛亂的力量重新恢復各自的政權,就在這些群雄裏,我們不得不談談劉邦,一個沛縣的亭長、未來的西漢開國皇帝。

劉邦本是一個小地主,所以才能成為亭長,他的父親以及兄弟們都善於治產,但我們這位亭長卻「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產」,因此他在別人眼中是個無賴之子。劉邦曾到咸陽服過徭役,那天他見到始皇御駕出遊,便「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所以很多史書都說劉邦「少有大志」。

但從客觀的角度而言,劉邦此時真的很難看出會像是一個皇帝。當他還是亭長時,他便與沛縣縣吏蕭何、曹參一起魚肉人民,武斷鄉曲。據史籍所載,他「常從王媼、武負貰酒」令王五兩家「折券棄債」,又到處逮捕農民,誣良為盜,勒索財物,但《史記‧高祖本紀》卻說他「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這點跟歷史家常替他捏造貴族譜諜是一樣的道理,甚有種種類似的傳說,如《漢書‧高帝紀‧贊》說他是帝堯後裔「『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由是推之…漢承堯運,德祚已盛。」;《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說他的出生很特異,是人龍混種「高祖…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再來就是頭邊總是有一朵雲環繞和拔劍斬白帝之子的傳說之類的,這些也就是歷史家為了劉邦由亭長而之於皇帝所找的歷史根據。而這個舉動也讓之後許許多多的開國皇帝都企圖證明自己不是人種。

現在該來說說劉邦最初的起義了。

剛剛提到劉邦雖然很早便有要幹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但他畢竟不過是個小地主,多少也要顧一下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一開始他「隱於芒、碭山澤巖石之間」,之後等到陳勝的公開造反激發了他的投機冒險心態,於是聯絡了蕭何、曹參和屠狗者樊噲劫殺沛令,一舉佔領了沛縣縣城,自立為沛公,然後在城樓上舉起赤旗,這就是《淮南子‧氾論訓》所說的「高皇帝存亡繼絕,舉天下之大義,身自奮袂執銳,以為百姓請命于皇天」。

劉邦的第一戰便是拿下胡陵(今山東魚台東南)和方與,取得了第一勝,但是之後劉邦部下雍齒佔據了豐邑(金江蘇豐縣)投降於魏國舊貴族,他履攻不克之下,只好回到沛縣。那時,秦軍已將陳縣攻下,陳勝敗死,黃河以南正在被掃蕩,黃河以北又是「燕、趙、齊、魏,皆自立為王」,劉邦進退皆非,《史記》寫道:「沛公病。」一直等到秦嘉立景駒為王,劉邦才投至秦嘉軍中。

這時候,又有一批在楚漢之爭中極為有名的人物一一出現,貴族如項梁、項羽、張良,官僚陳嬰、吳芮,還有流氓如布、彭越,他們都為一方豪傑,但若論當時最強大者,必屬項羽。

項羽,楚國大將項燕的後裔,一位沒落的舊貴族公子。一開始項梁教他習劍,不成;教讀書,也不成,項梁罵他沒出息,但項羽卻說:「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開始教他兵法,但也未能深入。之後秦朝開始通緝項梁,項梁逃往吳中,在那裡認識了很多下層社會的青年。始皇遊會稽經過吳中時,項羽遠望後說:「彼可取而代之。」。項羽身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不能不說他真是一位少年英雄。但歷史家並沒有說他少有大志,也沒有說他是人龍混種。

當陳勝叛亂消息傳至江南時,項羽叔姪認為「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國仇家怨一時交集,讓項羽手刃了會稽(今江蘇省蘇州市)守,與他的叔父在江南大舉叛旗。後來又聽說陳勝已死,秦軍向東進擊,遂誓師率兵八千人渡江北擊。這一路都沒有遇到抵抗,反而是有越來越多仰慕項燕的楚民紛紛加入,不用陳勝的篝火狐鳴,不用劉邦的白帝、赤帝,憑著項燕的招牌,等到項羽到下邳之後,陳嬰、黥布、蒲將軍等都加入了他,這時他已有六、七萬人了。

這時項梁軍以極快的速度殲滅了欲抵制他北上的秦嘉,然後繼續北上攻陷胡陵、薛(治今山東微山東北),之後一面遣將進攻襄城(今屬河南),一面在薛縣招開緊急的軍事會議,這時劉邦也以「別將」的身分在場,也有之後項羽軍的謀臣范增加入。范增在這場會議中慷慨陳詞:「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而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蠭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之後便找來了一位楚懷王的孫子,以立為楚懷王。

反秦聯軍迅速地結合了起來,楚軍與齊軍聯合夾擊山東西南的秦軍,但正戰之酣熱,齊軍卻悄悄退回國內舉行政變。田榮驅逐了齊王假立田市為齊王,齊王假逃至楚軍,宰相田角和他長兄田閒則是逃到趙軍。田榮要求楚、趙軍誅殺這些人,楚、趙軍皆不肯。於是齊、楚、趙聯合破裂,齊軍從此不與楚軍並肩作戰,但楚軍依然獨自與秦軍戰鬥。

一方面項梁與劉邦的軍隊一路從山東定陶西至雍丘,大破秦軍,並且在這場戰役中誅李由(李斯之子)。但秦國的正規軍卻以逼近定陶,在章邯的猛攻之下,最後楚軍的重心項梁便死於這場戰役之中,定陶被奪。至此為止,一時間眾多的楚軍將領都紛紛向東撤退,集結至彭城處。這時,秦軍便認為楚地已不堪憂,故盡調河南之軍渡河向北進擊,圍攻趙軍。當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這些人紛紛入走鉅鹿城。而章邯日夜圍攻鉅鹿,鉅鹿被攻陷已是遲早之事,鉅鹿一陷,則秦軍便可長驅直入下楚齊了。

此時趙軍邀援的信片不停地送到楚軍陣營之中,而楚懷王則是想與齊軍共同救趙。此時有宋義者,為楚軍中的親齊派,於是懷王便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共同出兵救趙。此時大軍開到了〈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卻停駐與此四十六天,時「天寒大雨,士卒飢凍」,而宋義則是「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無鹽,飲酒高會」。

由此看來,宋義顯然在和齊國進行一場政治陰謀,而項羽則是急於叔父新死於秦軍手下,欲圖向秦軍發兵報復,所以數宋義之罪而殺之,自立為上將軍,並且引兵渡河,破釜沉舟,以向軍士們宣誓必死的決心,激勵士兵們奮勇對秦軍作戰。「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侯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以一擋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史記‧項羽本紀》

當時,秦將王離被俘,蘇角被殺,涉閒自焚,秦軍慘敗。楚軍則乘勝追擊,由三戶〈今河北磁縣西南古漳水上〉渡漳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閃擊章邯之軍於汙水〈今河北臨漳縣西〉之上。當時章邯一為損兵折將而被當權政府猜疑,再因孤軍遠戰,後備補給早已無法支撐。在一番審思之後,章邯率領了殘餘秦軍二十餘萬投降項羽於洹水〈今河南安陽、內黃一帶〉,至此為止,秦軍的主力軍也就是所謂的「河北之軍」於是全部消滅。

當項羽與秦軍主力在鉅鹿激戰之時,懷王與劉邦等便被項羽這等驚人的勝利給嚇昏頭了,於是便開始秘密與趙高進行妥協談判,這時「大人長者」劉邦也一路向西進軍,並且沿途收集陳勝、項粱的散卒「扶義而西」。劉邦與懷王之所以會有此作為,是因為大半實力壯大的秦軍都已開往河北、大河以南以及潼關之內,四處分散的地方軍對他們而言根本不堪一擊。再加上只要趙高與自己的政治立場有了默契,秦軍必定不會抵抗;若真要抵抗,也不會是自己對手。為了能夠早項羽一步進到潼關之內且掌握住權力核心,所以懷王與劉邦共同宣言道:「先入關者王之。」

現在開始,劉邦軍打著「除秦苛法」的標誌由盱眙出發,自昌邑向西,經過開封、中牟、新鄭、廣武、洛陽、南陽一路進抵武關。這一路上兵不刃血,遇城不攻,攻亦不拔;逢敵不戰,戰亦不勝。這是歷史家所謂的「扶義之師」,而與秦軍殺的血光遍野、屍積如山的楚軍卻被看作成「徱悍猾賊」。當劉邦進抵武關之後,他又「遣魏人寧昌使秦」。而當劉邦使者一到咸陽之後,趙高頓時發動了政變,殺死秦二世,以響應前來的「扶義之師」。於是史記記載:「使者未來,……趙高已殺二世,使人來,欲約分王關中。」靠著酈食其和陸賈的三寸之舌,劉邦進了武關,並且一路至於藍田。這時他尚未知曉趙高已被子嬰誅殺。咸陽歷經大政變,守軍孤弱難以禦敵,若劉邦真打算血洗咸陽,就當時也並非難事。所以子嬰不得不「素車白馬,係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來迎接這個名義上只不過是「他的亭長」的人,也到了這時候,劉邦才知道趙高早已身亡。

當初劉邦路經咸陽,充其量也不過是個服勞役的,而如今他可是帶著數十萬兵馬搖搖擺擺踏進阿房宮大門的征服者,若是以前的他,恐怕連阿房宮的大門都未曾正視過。但皇宮中的東西畢竟讓他這位小亭長花了眼,他一開始便有想當個現成的幾天皇帝的念頭,但咸陽城內駐留的劉邦軍畢竟只是些敗卒盜兵,燒殺淫掠等事越來越多,最後是張良看不過去,所以才勸劉邦還軍壩上,以免民亂。於是不久之後,函谷關便開始有了駐軍,劉邦也張貼出他那著名的“約法三章”來安定民心。

而約法三章的內容,整體來看只是在保護商人地主的生命財產以至於政治地位,於是「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這時劉邦也從小地主的身分搖身一變而成了大地主的領袖了。這時的項羽已掃平河北,正率領諸侯聯軍,如張耳的趙軍、臧荼的燕軍、田都的齊軍、吳芮的越軍以及項羽本身的楚軍和秦朝的降兵,浩浩蕩蕩地渡河向南,進抵新安〈今河南澠池縣東〉。此時軍中傳來秦朝降卒有不穩的跡象,於是項羽採取了緊急的措施,很迅速地解除了秦朝降族的武裝。

這位少年英雄,採取了最有效簡潔的行動:坑殺數十萬的秦朝降卒。這個做法,就恰似當年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降卒一樣。

解除了眼前的危機,項羽將四十萬大軍開進了函谷關,至於戲西〈今臨潼東北〉。當時劉邦駐軍壩上,總共人數也不過十萬。這時劉邦已準備好以子嬰為相,迅速改組秦朝政府,再建立起商人地主的政權。但這一切都讓劉邦軍中一個舊貴族的信仰者曹無傷給洩了口風,「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這句話令項羽氣憤異常,當下便決定要殲滅漢軍。

劉邦知道自己的陰謀敗露,又無法與項羽等的諸侯軍對抗,於是便與張良、樊噲等數百騎趕往鴻門謝罪,這場歷史有名的鴻門宴,說穿了也不過就是劉邦與項羽雙方激烈矛盾衝突的前哨戰罷了,而我們這位少年英雄項羽則是無法在這個雙方的第一戰取得優勢,反而讓劉邦站穩了勢力,導致了楚軍未來勢必敗亡的結局。這也如同范增最後打碎玉斗所說的那番話一樣:「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幾天之後,項羽的大軍終於開進了咸陽。一切的一切看在他眼裡都是痛恨,楚國多年來的恩恩怨怨,迫使項羽殺了子嬰、掘了秦皇墓,然後一把火燒掉阿房宮,接著將一些貪官汙吏給殺的一乾二淨,當然裡面大多數也都是秦國多年來所培養出來的商人地主。他狠狠地替舊貴族們出了一口怨氣,然後才帶著大軍回到彭城。歷史家都說項羽「大掠而東」,但咸陽可不是第一次接納所謂的「義勇軍」入城,若真是大掠,那也只是「第二次」。

至此為止,項羽軍與劉邦軍已經畫下了難以抹滅的鴻溝,而眾諸侯們也蠢蠢欲動的想分食天下這塊大餅。從秦末到現在,又已是另一種戰國分立的時代,但不論如何,最後的結局都將會是以代表商人地主的劉邦集團與代表舊貴族的項羽爆發出激烈的衝突,然後由勝者迎向統一。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漢史




三、    新的帝國、商人地主的勝利






下一場在戲舉行的軍事會議草草地替紛亂的天下擬定了疆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尊楚懷王為義帝,但是這位義帝畢竟參加過劉邦的政治陰謀,所以項羽將他徙往長沙。然而這位義帝卻在途中被不滿他的柱國共敖給殺了,於是歷史家乾脆這樣說:「項羽弒義帝。」

天下被分成了十八個國王的領土,每個都各自擁有野心,但項羽卻始終對劉邦有著較高的戒心,卻忘記了被他分派至天下各處的都曾經是虎狼之輩。於是,天下又再度成為了舊貴族的天下,商人地主的勢力一下子萎縮起來了,但這畢竟是逆著歷史的車輪轉,歷史終究是朝向商人地主這一方的。於是項羽的分封諸侯只在短短幾年內都成為了他的新敵人。

先是齊國的田榮在山東作亂,他趕走了三個項羽名下的山東國王,自己兼立了山東;彭越據梁地大打反項羽的旗幟;陳餘驅逐了項羽的長山王張耳,他迎立趙王歇復為趙王,然後自立為代王。至此為止,原本屬於項羽的大江南北一夕間又是烽火四起了。

但項羽終究不愧是項羽,他一口氣便滅掉了田榮,然後繼續與不肯投降的田橫作戰,儘管被彭越大破了蕭公角的軍隊,楚軍的戰鬥力仍是讓附近的諸侯聞之喪膽。而此時劉邦看準了時機,他聽從蕭何的計謀以漢中為根據進攻關中,他迅速地擊滅了章邯,然後又接連打敗塞王欣、翟王翳,然後乘勝追擊東方的諸侯,河南王申陽和韓王昌也紛紛敗亡。

不久之後,劉邦進入了洛陽,他聽到了義帝已死了的消息,於是「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欲示天下以忠,然後藉此向諸侯發布他的政治號召:「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史記‧高祖本紀》

現在的劉邦將矛頭指向了他的老東家,他率領著一群擁有共同利益的諸侯,共有士卒五十六萬人,打起替義帝報仇的旗幟,出發東征。但項羽本軍並不在彭城,於是劉邦不費毫髮之力就進駐了彭城。他開始「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他一時以為天下都已是他的了,卻沒注意到從東方回來的那些來勢洶洶的楚軍。這支三萬人的楚軍,只花了數個時辰,五十六萬的大軍便被打的慘不忍睹,有數十萬人在逃跑的時候落入睢水而死。劉邦一路逃跑,一直到他逃進了他的內兄周呂侯的軍中他才回過氣來。面對如此兇猛的楚軍,別說那些貨寶美人了,劉邦甚至連自己的妻子父母都不及帶走。

劉邦在滎陽收集殘兵敗將,一方面蕭何也「亦發關中好弱未傅,悉詣滎陽」,於是軍容再振。漢軍與楚軍堅壁抗壘了將近四年,劉邦一方面採用陳平之計四處散播謠言,讓項羽軍的謀士范增氣極而離,又勸降英布,讓他與彭越一起在彭城與楚軍前哨處之間的補給線打游擊,讓楚軍沒有休息的機會。

當項羽追逐敗逃的劉邦時,彭越又開始從東攻擊楚軍後方,於是項羽只好掉頭回擊,他一打走彭越,劉邦又引兵北軍成皋,此時的天下,已轉變為楚漢之爭,而最大的戰場,就屬兩軍部署的廣武與成皋之間了。這時,在項羽急著對付劉邦之時,韓信早已北出由山西出井陘口,在綿蔓水濱佈下了背水陣,一場激戰後大破趙軍,殺陳餘,擒趙王歇。之後韓信又遣使說服燕王臧荼,故一舉將河北之地都平定。過了數個月,韓信南下突襲齊國,攻陷臨淄。齊王田廣曾求救於項羽,於是有楚大將龍且率領二十萬大軍援齊,但卻被韓信一舉殲滅,龍且陣亡而田廣被俘。

這時,整個楚軍的後方已被包圍出了一道大弧線,前有漢軍,後有韓信,四周都有打游擊的彭越和英布,眼見於此,楚軍已漸感不支,他們的戰鬥力越來越貧乏,幾乎已是撐不住再接下來的鏖戰了。於是項羽第一次主動向劉邦求和,他釋放了劉邦的妻子和父親,並協議以鴻溝為界,兩方各自罷兵。項羽率領楚軍向後撤退,但此時,漢軍的最後攻勢才要來到。

就在劉邦接到項羽的請和的消息後,他馬上暗地通知所有的同盟軍,全力截堵楚軍後路,由本部這裡發動總攻擊,一舉消滅項羽。還將這種約定信以為真的項羽不疑有他,便直接將軍隊開離戰場,不只兵士們都放鬆了戰意,就連項羽也為多年來的爭戰感到疲憊,一直到漢的大軍殺到自軍尾後時,項羽才驚醒對方可是劉邦、是個將自己多年來的努力給鯨吞蠶食化作自己力量的卑鄙小人,但此刻,再多的後悔都已枉然。

漢軍大舉圍攻楚軍,楚軍兵敗如山倒。楚軍在最鬆懈的情形下被反攻,不一會兒彭城便被攻陷了,接著一直被圍至垓下。漢軍為了瓦解楚軍最後的戰鬥意志,怕他們會做困獸之鬥,故在楚軍帳營外大唱楚軍鄉歌。聞此沒有楚軍的士卒不流淚的,於是項羽決定,最後一刻,他將要殺出血路,與漢軍作他生命的最後反擊。在夜晚,他與虞姬訣別,虞姬選擇自殺結束生命,項羽看著她,往肚裡灌了一碗烈酒。他提起寶劍、披起戰甲,看著最後願意與自己一起拼死命的士兵,他不禁想起與八千江東子弟兵渡江的那一天。

八百個楚軍壯士衝出了營帳,提劍殺向外頭黑壓壓的大批漢軍之中,他們一路殺、一路倒,無數個壯士帶走更多的漢軍生命後死去。項羽一直衝殺到烏江邊,他可以過江,但他沒有。他笑著跟當時在場的侍衛和亭長一起見證最後舊貴族的勢力瓦解,他舉起自己的劍就往脖子刎。自此為止,商人地主勝利了,舊貴族再也爬不起來了。

最後,楚漢相爭逾時五年,就在漢高祖劉邦替項羽在榖城舉行魯公禮下葬後正式劃上了句點。從現在開始,商人地主的新帝國又再一次地復甦了。

[ 本文最後由 xxiinon 於 06-6-10 10:39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第二章
西漢政權的茁壯與衰弱,大一統帝國的興衰史




一、   西漢初的封建動亂與動搖,文景盛世與漢武帝






繼秦朝新生後的西漢,兩者說像,但還有些地方並不是完全吻合。

因為秦朝是建立之初就已是完全的中央集權制,但西漢,則還是經歷了一段地方割據的鬥爭,才逐漸達成中央集權的制度。其中也代表著,西漢建立之初仍是中原爭戰不斷,烽火四起,而被輾斃在西漢從封建制度轉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大歷史車輪下的犧牲者,想當然耳,就是原先漢高祖所謂的「功臣」。

當時封王者,王國大的有將近一百多城,小一點的王國也有十餘城,這時以韓信為主的眾王們的領土就將近半個中國。此時蕭何將秦國舊有資料圖籍加以整合為西漢的主要經典籍冊,而叔孫通則是重新立起了朝儀制度,此時的西漢說真的已是半個秦朝了。

劉邦滅項羽時正值那年三月,十月燕王臧荼就起兵反叛,劉邦親自花了兩個月才捉住他。一年,有人告發韓信欲謀反,於是劉邦將他從楚王的位子降成了淮陰侯,扣留長安。那一年十二月,韓王信聯絡匈奴欲反,劉邦率兵親征,之後為了追擊韓王信一路殺至平城白登山,結果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之後才脫困。爾後韓王信餘黨一直到了高祖八年才被肅清。高祖九年,有人告趙王張敖謀反,劉邦雖然將他下捕入獄,但念及他是自己的女婿,故只廢為庶人,但已是眾諸侯王結局算不錯的一個。十年,劉邦花了一整年討伐陳豨之亂,接著呂后用蕭何之計,殺死了在長安的韓信,原因雖說是他與陳豨有掛勾,但歷史上眾說紛紜,故我們也不願再多做詳述。韓信一死,接著梁王彭越也遭殃,他原先只被遷徙至川、蜀之地,但途中遇到呂后,又被帶回長安處死。韓信、彭越死訊傳出,淮南王英布決定先下手為強,直接舉兵攻擊漢朝,讓劉邦耗盡心力與他發生數場鏖戰才終於殺死他,平定淮南之亂。最後眾諸侯王只剩下長沙王吳芮僅存。

結果,替劉邦打下將近半個江山的韓信被殺,而歷史上有名的張良則是早就看見風頭不對,逃了,他「乃學辟穀、道引、輕身」,「棄人間事」。蕭何雖然替自己保了一條命,但是當初與他一起打江山的彭越、黥布等人,都車裂、腰斬、棄首於東市之間,天下分封眾諸侯,真正能逃過的,不有幾個。而這也就是歷代開國皇帝必做之事,因為功臣之功越大,能夠動搖帝國根基的程度也就越大,所以「天下平,功狗死」。

但誅滅完了異姓諸侯,我們這位開國皇帝總是害怕自己的天下不保,所以他乾脆大封自己同姓的劉家子弟為諸侯,並立誓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漢書‧王陵傳》。他似乎真的以為自己的家族決不會背叛自己,但卻不知一但講起權勢利欲,就算骨肉至親,鉤心鬥角在所難免,歷代朝代也皆有如此現象。

也因為這個因素,從惠帝、呂后,而至於文、景之世,最後到武帝初年,都還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鬥爭的時代。

而這裡,我們則要將之前所提到的「商人地主」再做個區分─新的商人地主以及舊的商人地主。新的商人地主,這樣來說,就是劉邦勢力所栽培出來的新商人地主,也就是劉氏家族的貴族地主集團;而舊商人地主,則是在楚漢相爭時支持劉邦剷除舊貴族勢力的支援者,那時劉邦的大老闆。但現在,劉邦起家了,天下的大權已緊握在手,舊的那些商人地主,都已是他的臣民,而不再是漢軍的草茅糧秣的大量支援者了。現在他們都想回復到以前秦朝時期那種「絕對重商」的年代,再享受一次以往土地與政治的大量擁有以及參與,不過,新的漢朝政府可沒有這麼做。

新興起的貴族地主,也就是新商人地主,正苦於帝國尚未導入正軌,有很多根基都尚未穩固,所以劉邦在開國之初就開始實行所謂的左右開弓政策,政府一方面壓制殘餘的舊貴族,將他們遷徙至關中軟禁;壓制大量流離失所的農民,不讓他們有能夠做亂的機會,並且再度將農民扣上土地佃農的束縛。一方面則是實行賤商政策,所以當時的舊商人地主不但沒有政權〈無法成為官吏〉、參加租稅的分配,而且還有重稅的法令扣住他們的財力,這樣的新政府,自然不會是舊秦時代的商人地主所樂見的。

封建時代的商業資本,本來就帶有地方性,故各地的舊商人地主便紛紛倒向諸侯王的方面去,希望能打擊中央政府的賤商政策,也就是所謂的「因其富厚,交通王侯」。這樣一來,能得到大量財力來穩固自己封建勢力,封建諸侯們自然是樂見其成,於是諸侯的實力一天一天雄厚,以致後來七國之亂的紛爭源頭都是因此而起,這也可以說七國之亂實際上就是舊商人地主對貴族地主之賤商政策的武裝抗議。

[ 本文最後由 xxiinon 於 06-6-10 09:20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中央政府自然不會讓事態一天比一天嚴重下去,所以到文帝之時,他便下令弛商賈之禁,但舊地主商人仍是不能擁有一官半職,故這樣的恩惠依然不能讓舊地主商人釋懐。西漢的政府,一方面向舊地主商人做有限度的讓步,一方面則是對他們進行強制的遷移,意圖拆散舊地主商人與諸侯間的聯合,所以導致了七國之變。雖然七國之變最後是以敗亡收場,但是整場戰爭舊地主商人所損失的也不過是他們的武裝力量,而不是他們根深蒂固的經濟勢力,所以,舊地主商人的問題一直到了武帝時代,政府願意開放政權才順利解決,從此之後這兩個地主集團才混而為一,成為西漢政治的底幹。

總言之,西漢初其實就是舊商人地主的反動,所謂的諸侯也不過整場事件的傀儡而已。

在惠帝要及位之初,他人才十七歲,為人仁弱,天生不是塊君主的料,導致劉邦有意想另立戚姬之子如意即位,之後是呂后及大臣力爭才使得不廢。惠帝所接下的天下,是個外重內輕的天下,他有無數的叔伯兄弟在窺伺著他的寶座,也有不少他父親身邊的重臣,都是擁有龐大的兵力,他們在高祖時代都已有怏怏之心,如今換惠帝代打,難說不會反叛。故惠帝支撐不住,西漢卻也沒有因此滅亡,這應都該歸功於呂后。

呂后起於貧賤,生活經驗豐富,對於劉邦以往身邊功臣都有相當了解,所以「呂后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諸大臣多呂后力」便可得知,呂后是一個果敢刻毒的婦人。呂后相當慘忍好殺,他對戚姬所做之事在候宮院亭的鬥爭歷史中仍是數一數二的狠毒,她先是幽禁戚姬,然後再毒死他的兒子趙王如意,最後「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史記‧呂太后本紀》但呂后可不是只會對付情敵的陰險婦人,她要高深狠毒的多了。她無時無刻不是在計畫如何剷除諸侯王,但在惠帝時期她卻只能積極修築長安城,鞏固京師的防禦,又得忍氣吞聲忍受冒頓單于的求愛信,原因無他,只因為當時西漢政府沒有足夠的兵力對外及抗內。

惠帝死,呂后陸續立了兩位小皇帝,一名劉恭,一名劉弘。這兩個小皇帝根本什麼都不懂,故整個朝政大權都是被臨朝聽政的呂后一手掌握著,她把握朝政的八年之間,她一步步地擴充自己呂家的勢力,並且大大地打擊劉世宗族。她已連續殺死了三個趙王〈劉如意、劉友、劉恢〉。舊史家都稱這些事件為「呂氏之禍」,不到十年的功夫,劉家天下儼然已變成了呂家天下,對當初劉邦的白馬之誓成了一個極強烈的諷刺。但呂后雖然野心勃勃,但她仍是一個值得佩服的女強人,她懂得知人善任,故宮庭之中儘管內鬥不息,但整體來說國家還是處於一個安定的狀態。

呂后叱吒風雲的那段日子之中,宮中的勢力集團隱然分成了三個派系,一個是劉氏為中心的宗族集團,一個是以呂氏為中心的外戚集團,一個則是以元老大臣為主的大臣集團。大臣集團與宗族集團因為有著共同的利害關係而一同對付外戚集團,宗族集團的帶頭者是朱虛侯劉章,大臣集團的帶頭者是為陳平與周勃。一開始,宗族與大臣集團礙在呂后勢力甚大,尚且不敢有進一步的舉動,但等呂后一死,諸呂就倒楣了。

兩大集團同時發動政變,外有封建的劉姓諸侯,內有周勃、陳平的內應,不消多久,諸呂便被鏟除的一乾二淨,他們奪取了南北軍的軍權,然後迎立代王劉恒登帝位。劉恒是一個很寂寞的諸侯,因為他的母親薄姬不得劉邦的寵,所以他只能被封到偏僻寒冷的代北之地當個小諸侯,故此,眾諸侯與大臣為了以防再次發生外戚之亂,所以便找上母家已凋零的劉恒。劉恒即位,是為漢文帝,他即位時已二十四歲,由於過去生活的磨練,漢文帝相當的老成深練,他取消了周勃手中的兵權,並且將南北軍自己接收了下來。最後,陳平過世,大臣集團分崩離析,漢文帝也真正結束了自惠帝以來的黨爭和內鬥。

漢文帝即位後便開始勤修政治和鞏固中樞,他真的是一個很溫和且仁心的皇帝,與史書上所說他祖父劉邦的「仁而愛人」是不同的境界,他一即位便廢除了「收帑相坐之律」〈連坐法〉;再來又下詔廣開言路,除誹謗訞言之罪,最後是受到孝女緹縈的感動,下令廢除肉刑〈剝皮、斷四肢的刑罰,之後也把摧殘人體的酷刑稱之為此〉。在對外方面,他則是成功地安撫了南越,使一直從開國初期便與漢朝有邊界紛爭的南越王趙佗願意消去帝號,歸順漢朝自為藩臣,漢文帝不費一兵一卒便成功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紛爭到現代都還是一樁美談。

漢文帝為人儉約,勤政愛民,但他的就位期間還是有些汙點。如他的弟弟淮南王劉長性情驕暴,做了許多連文帝都看不下去的事,所以被論罪徙往蜀地,但劉長卻於途中自殺。故民間有歌謠唱道:「一寸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兩人不相容」。文帝雖然對漢朝有極大貢獻,但他仍是有迷信鬼神、寵幸臣下的不良紀錄,但都只是小事,並沒有影響他所造就的民生繁富。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去世,接替他的是劉啟,也就是之後的漢景帝。漢景帝登位之時漢朝整體上有兩個極為嚴重的問題,一個是北方匈奴的猖獗,一個是封建諸王的跋扈。當文帝之時,北方的匈奴時常騷擾邊境,最危急的一次匈奴甚至竄到了甘泉宮,直逼當時西漢的政治中心。之後雖然漢朝與匈奴之間一值都還有和親關係,但文帝已經開始對匈奴採攻勢的防禦,他分遣三軍駐紮在隴西、北地與上郡以防制匈奴,接著又派三軍分駐在飛狐、句注、北地,最後則是在霸上、棘門、細柳駐軍,這時的漢文帝便發現周亞夫治軍嚴明,有相當大的可取之處,於是在他病危之際,他吩咐當時的太子劉啟說:「將來國家有事,周亞夫可用也。」

漢景帝時,諸侯們都對中央政府深懷戒心,尤其是吳國。因為劉啟在還是太子的時候因酒後糾紛失手打死了吳國太子〈也有人認為這是有預謀的〉,吳王雖心有怨恨卻知道現在仍無法與中央政府一拼,故他一直累積實力,無時無刻都想報仇雪恨。到劉啟當了皇帝,被眾諸侯包圍住的西漢政府就已如文帝時賈誼所言一般:「天下之勢力病大瘇,一脛之大幾如腰,一指之大幾如股。」。當時諸侯王都身懷重兵,且行為都有違法令。中央政府早就想解決這燙手的諸侯問題,而且剛好又碰上御史大夫鼂錯懲戒諸侯的主張,漢景帝便下令削減眾諸侯的土地。豈知諸侯們早有預謀,中央政府在等機會來個檯面上攤牌,他們當然也是。命令一到,吳王濞當場就發兵擊漢,並且聯合了趙王遂、楚王戊、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與膠西王卬,打著誅鼂錯的旗號,浩浩蕩蕩地向長安出兵。

諸侯們來的又急又快,一夕之間半邊的國土都變了個樣,中央政府趕緊殺了倒楣的鼂錯來安撫諸侯,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吳王等人哪會如此善罷甘休?漢景帝又急又惱,急的是漢朝危在旦夕,惱的是眾諸侯眼裡儼然沒有了他這個皇帝。此時漢景帝想起他父皇臨終前交代他的事,那個被父親認為能賦予重任的周亞夫,於是他馬上任用周亞夫為太尉〈當時漢朝的最高軍事統帥者〉,發兵擊退諸侯聯軍;一方面以竇嬰為大將軍,使他屯兵在滎陽縣以為後盾〈亦有一說是漢景帝位仍對周亞夫有不信任感,故這一支軍隊實際是用來監視他和自保的。爾後周亞夫也真的因為宮廷內鬥而被捕入獄至死〉。

周亞接下重任之後,吳王率領的軍隊已經攻下了半個梁國,周亞夫認為叛軍氣盛,硬拼絕非他們的對手,故他決定斷其糧道來制服叛軍。他聽從老者趙涉之言一路無阻地到達了敵軍後方,成功地阻斷了叛軍的糧道。但吳軍的氣焰實在太猖狂,眼見已經快攻陷梁國逼近長安了,但周亞夫仍堅持繼續截組叛軍糧道,之後叛軍漸感不支,於是將部分軍隊調往東南方,自己則是率領主力朝西北方進軍,但吳王的聲東擊西招數被周亞夫看穿了,他在夜裡大舉進攻自以為計謀已是天衣無縫的吳王,將吳軍殺得大敗。吳王僥倖逃過一劫,卻被周亞夫率領大軍繼續追擊到自己的王國,之後被中央政府通緝的他反被東越百姓殺害,而其他的諸侯王也都因戰局不力而帶頭的吳王已死,故紛紛自殺,七國之亂至此告一段落。

西漢擊退了眾諸侯之後,漢景帝仍心存畏懼,故他將各封建諸侯的領地削減、權力縮小和裁減官員,此刻的諸侯也逐漸轉成一種形式上的政治象徵,而不再有真正能威脅中央政府的實力,而漢朝的同姓諸侯則是一直等到漢武帝才正式成為歷史。但這個事件卻也是繼「呂氏之禍」後再次對當初漢高祖劉邦的白馬之誓的大大諷刺,往後朝代本當引以為戒,但之後卻一樣有所謂的節度使和軍閥割據的事情發生,就本質上來說兩者其實是一樣的,不過換湯不換藥罷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二、帝國的政策變動以及大規模對外戰爭




有人說,如果秦朝的象徵是秦始皇,唐朝的象徵是唐太宗。

那麼,無論西漢抑或是東漢,逢漢之世最能夠成為精神標竿的,莫過於就是漢武帝了。

漢武帝名徹,他是漢景帝元年出生,母親是王夫人。原本天下並不是他的,而是一個叫做劉榮的,劉徹一開始是被封為膠東王,之後劉景帝廢劉榮,改立他為太子。等到劉景帝去世,劉徹即位為漢武帝時,他才十七歲,就現代來說也不過是個高中生罷了。

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可不是現代高中生可以比得上的,他一生下來便非常聰明,故被取名為徹。也因為如此,漢景帝將他封為膠東王,而劉徹也確實將這塊土地治理的相當完善。劉徹一當上皇帝,他舉目四望,整個天下繁榮富華,大漢朝如此的生氣勃勃,正好讓擁有雄心大志的他可以放手去做,開創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光耀的一頁。他在位整整五十四年,超過了半個世紀,而且也是整個漢朝四百年來在位期間最為長的一位皇帝,他靠著祖父和父親一手打造的盛世再加上自己超人的智慧和魄力,他將自己的目光放望出去,將中華民族的名聲打造到最高點,讓歷史做下最輝煌的見證。

漢武帝在位時的所作所為在當時來說都是驚人的首創之舉,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置五經博士和太學與地方學,建立起以文立官的政治人事制度;他擴大尚書臺的的設置與權力、加強地方監察、置十三州刺史和司隷校尉、實行鹽酒鐵公賣和均輸平準以及首創年號等等,是他在內政上的大改革。但是,他最偉大的成就還是在於對外的大經略,他發動全國之力與北方匈奴大戰,將周邊民族與漢族融合,以及將秦朝至漢朝的例有版圖整整帝擴大一倍。漢武帝是一個很有活力的人,長年四處征戰以及嚴刑厲法並不代表他跟秦始皇一樣凶殘暴虐、嚴肅陰沉,其實漢武帝是一個很有活力和熱情的人,他不只是版圖的拓擴者,還是漢朝皇家樂隊的創立人、樂府的再造者,他熱愛音樂、喜好詩書經綸和遊歷。

但是,漢武帝雖然功業雄偉,但他的一生中還是有許多令人遺憾的汙點,其中除了他大量且快速的消耗掉漢朝國力以及讓百姓南征北討、生靈塗炭和造宮室、求神仙這些事之外,最為悽慘的便是他老年發生的「巫蠱之禍」,這一件事情一直到他臨終時,他都還悔悟不已。

上述的眾事件當中,我們便先來一件件地講起。

首先,就是整個漢朝最為重要的史實,也是漢武帝一生中最浩大的作為 ─ 征伐匈奴。

匈奴向來是北方最令漢人頭痛的民族,而且匈奴並不是單一性的種族,它是從周時代便一直融合兼併的草原大民族的稱呼,然而各時代對北方的遊牧民族的稱呼都會有改變,匈奴的歷史我們在之後會再討論。

首先,第一個我們要知道的是,一直在漢武帝之前,漢朝與匈奴都是以和親的方式共存的,這個慣例自從漢高祖白登之圍後便已經開始。但是真正有和親之願的只有漢朝,匈奴則是愛理不理的,動不動就群起南下掠奪,這對當時的漢朝來說是一大隱憂。當漢武帝還是太子時他便對這種現象感到極為惱怒,故他一當上皇帝便招集大臣討論如何對匈奴用兵,於是,整個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大戰役便展開了。這段期間內,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英雄將領,如蘇建、李廣、王恢、趙破奴、公孫敖、衛青、路博德、公孫廣、霍去病…等等。

礙於和親的關係,漢朝不能大肆出兵直接討伐,但也因和親的關係,故向來痛恨匈奴的王恢主張與匈奴大戰。當時群臣裡最為反對的就屬大司農韓安國,他與王恢意見不合,他認為和親才是首要之舉。漢武帝其實是想要將匈奴驅趕出北方,但此時並沒有個利己的機會。之後,漢朝恰巧遇上軍臣單于遣使求親,於是有土豪聶壹自告奮勇,希望能設計誘殺單于,王恢將此事報給漢武帝,於是漢武帝與群臣招開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會議。最後,這場激烈的軍事會議終於決定引誘單于入馬邑,然後漢朝將會在那裡埋伏三十萬大軍一口氣殲滅他們。原本事情都順利進行,但是單于發覺不對勁,他抓了附近的小官質問才發覺漢朝計謀,這時匈奴大軍離馬邑不過數里,而漢朝的計畫就此功虧一簀。歷史上稱這次事件為「馬邑之謀」,而經過了這次事件,漢朝與匈奴的戰鬥便爆炸性地展開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馬邑之謀後,匈奴為了報復不停地南下侵擾,武帝於是毅然發動了數十場大規模的北征戰役,其中很重要的幾場戰役我們以年代和成功與否來一一詳述。



元光六年 〈西元前一二九年〉 失敗

這場戰鬥有衛青〈車騎將軍〉、公孫敖〈騎將軍〉、公孫賀〈輕車將軍〉、李廣〈驍騎將軍〉分別從上谷、代郡、雲中、雁門,四路出擊。但公孫賀等人都出征失利,皆被匈奴擊退,唯有衛青一路進擊至龍城,被封爵關內侯。而這也是少年英雄衛青開始帶領漢朝走入勝利的第一場戰役。

元朔二年 〈西元前一二七年〉 成功

這場戰鬥漢軍的主力是從西方出擊,由衛青領軍。他一路開拔至隴西,將部落白羊、樓煩趕出塞外,收復了陷落十餘年的河南地區,於是武帝在此置朔方郡,築朔方城,並封衛青為長平侯。這場戰役給漢朝帶來兩點好處:一個是關中京畿不用在直接受到匈奴侵襲,一個是擴大了中國版圖至河套已北。

元朔五年 〈西元前一二四年〉 成功

元朔三年時軍臣單于去世,匈奴之間發生了王位爭奪而內鬨,軍臣之弟伊穉斜自立為單于,軍臣之子於單被迫投降漢朝。武帝見狀,隨後在元朔五年派衛青、蘇建、李息、張次公等人發兵攻擊匈奴,這次漢軍採左右兩翼戰術,右軍由張次公率領,左軍由衛青率領。衛青一路由朔方高闕直趨右賢王庭,大敗匈奴且俘虜男女一萬五千人,小王首領十餘人。於是漢武帝派遣特使就塞上封衛青為大將軍。

元朔六年 〈西元前一二三年〉 失敗

這一年衛青兩度率領公孫敖、公孫賀、趙信、蘇建、李廣、李沮出定襄,直取單于庭。第一次略有小勝,斬首一千級而還;但是第二次卻是以戰敗收尾,他們分散開時遭遇到了匈奴主力,戰死三千多名漢兵,將軍趙信被俘且降於匈奴。這場戰役中只有驍騎校尉霍去病殺敵最猛,他獨率八百騎兵深入敵陣斬首兩千餘級而還,在當時而言真是一名猛將,故武帝將他封為冠軍侯。

元狩二年 〈西元一二一年〉 大成功

這一次的勝利,真可說是霍去病一人獨創,而元狩二年的勝利在整體戰略上也具有相當的意義存在。那年春天,擔任驃騎將軍的霍去病率領了一萬騎兵從隴西攻擊匈奴右側,他一路踰烏盩山、狐奴水,經過五個王國,過燕支山一千多里,斬首八千餘級,還俘虜的渾邪王的兒子和搶到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夏天時,他再度從北地出擊,行經兩千里到達小月氏,與匈奴大戰於祁連山下,匈奴作夢也沒想到漢軍敢深入敵營幾千里,漢朝大軍四處衝殺,匈奴人根本毫無反擊能力,被斬首三萬餘級,霍去病大敗匈奴,然後佔領了祁連山。

匈奴王知道漢軍大勝的消息後非常惱怒,他屢次急招渾邪王和休屠王回來本庭。但兩王都知道回去絕對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在密謀一番之後,他們便決定投降漢朝。漢武帝知道後有點猶豫,於是派霍去病去迎接降兵。之後休屠王知道單于只要殺渾邪王便開始反悔,於是渾邪王就先下手殺掉休屠王,接收了休屠王的部下。接著霍去病到了之後將降服的匈奴押解回長安,漢武帝封渾邪王為漯陰侯,並且將降服的匈奴都安置在北方五個郡,並且稱之為「五屬國」,這個作為讓匈奴與漢族間的融合又加緊了腳步。

元狩四年 〈西元前一一九年〉 大勝利

漢武帝在一連串的勝利之後更有決心要一舉擊潰匈奴的殘餘勢力,他發動了一次空前的大規模進軍行動,整支漢朝的軍隊總共有將近數十萬人,騎兵十萬、步兵以及錙重隊伍幾十萬人和馬十四萬匹,這真是一場傾全國之力的大決戰。大將軍衛青與李廣、公孫敖率領騎兵五萬,西出定襄;驃騎將軍霍去病與路博德快領五萬騎兵東出代郡,準備兩路包抄擊滅匈奴。

單于知道這消息後,驚慌的趕緊將主力撤到沙漠以北。衛青一出定襄,便全力直起窮追單于尾後,之後相遇大敗單于,然後又追過漠北兩百里而還,還燒毀了寘顏山上趙信城的匈奴存糧;另一方面霍去病出塞兩千餘里,度過沙漠一直來到狼居胥山,遇到了殘存的匈奴,與他們發生了一場血戰。但匈奴雖凶悍但卻也氣數盡衰,霍去病大勝,斬首數高達七萬餘級,然後率領大軍臨瀚海而還。

上述的戰役,是整個西漢當中最為光榮的一段戰史,之後雖能有部分與匈奴的戰爭,但卻都已是兩方的強弩之末,越戰越衰。經過了元狩四年的戰爭之後,匈奴死約九萬餘人,單于逃往漠北,整個漠南荒無人煙,損失極慘;而漢朝損失亦慘,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漢軍出塞馬匹十四萬,回來時不到三萬,士卒戰死者無盡其數,而長遠路途中因勞苛疲乏死去者更是難以統計。之後從元狩五年至太初二年這十六年間匈奴與漢朝沒有再發生戰事,而出征匈奴的戰役中佔有最高功勞的霍去病與衛青也相繼去世,這都使武帝感傷不已。

然而,漢朝對匈奴的戰爭並未結束。

十六年的空窗期一過,漢朝與匈奴的結尾戰役開始,這一段期間內,兩方都因國力的大量消耗,故在這最後的戰役結束後,西漢與匈奴都陸續走向自身的滅亡。烏維單于任內西漢與匈奴有著短暫的邦交,而後其子詹師盧繼位,他任內多行無道之事,故有左大都尉遣使來告,說願意殺死單于歸順。於是漢武帝遣公孫敖在朔方之北築了一座受降城,並遣趙破奴率軍受降。但是左大都尉因為計謀曝光而被殺,並且還使得趙破奴被俘虜。再來又經過匈奴單于的交替,一直到了且鞮侯時期,且鞮侯表示願意與漢朝合好,於是漢武帝派遣蘇武往匈奴通使,卻因為一些誤會而導致蘇武被俘,兩國關係又再度緊張,之後漢朝得到了從匈奴回來的兆破奴的情報,認為可以發兵攻匈奴。於是恰巧逢李廣利征伐大宛建功,於是武帝便派李廣利、李陵、公孫敖等人發兵擊匈奴。

這場戰鬥漢軍是先勝後敗,李陵最後被俘,投降了匈奴。武帝極度氣憤,於兩年後又再度派遣李廣利、韓說、公孫敖出兵征匈奴,結果一樣是失利而回。之後且鞮侯死,其子狐鹿姑繼位,這四年沒有戰事。到了征和二年匈奴再度入寇,於是武帝派遣李廣利與商丘臣莽通發兵十四萬分三道攻擊匈奴,這次李廣利雖然深入漠北大破匈奴,但在回途中卻因士兵了無戰意,以及適逢朝中發生巫蠱之禍,以致李廣利被匈奴伏兵大敗,甚而被俘。

至此為止,已是武帝的末年,之後的匈奴雖也有些許零星戰事,但到最後匈奴仍然是在宣帝元帝時歸為藩屬,而這也都該歸功於元狩二年與元狩四年的大勝利所導致。因此,我們不能不說武帝的一連串對匈奴的戰鬥,確實有著極為輝煌的成果。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西漢的諸戰役中,我們談完北方的匈奴之後,接著我們要講的是東、西、南等的蠻族與漢朝的戰事。

現在說的是,與征伐匈奴有密不可切的關係的,經營西域。

漢武帝的通西域,最初其實是要實現打擊匈奴的軍事戰略考量,才遣使通西域。卻也因為遣使西域,才發現西域,才更進一步地經營西域,並且完成了聯西域以夾擊匈奴的目標。在匈奴強盛時,他們的打算是伸出右臂抄出河西,南聯羌人,對於關中形成了一種弧形包圍的鉗狀攻勢;而漢人的戰略是是意圖打通河西走廊,奪取西域控制權已突破匈奴的包圍,然後再進一步聯合西域對匈奴做出反包圍。「斷匈奴之右臂」這項戰略也成為傳統的西北外交策略。

漢代時的西域,主要是新疆天山南北路與塔里木河流而言,後來交通越來越廣,範圍漸大之後,凡西北一帶便通稱為西域。當年北方有三大種族,除了匈奴之外還有東胡以及月氏,之後漢人聽說月氏曾被匈奴滅國,甚至把月氏王的頭顱當作溺器,於是如果能和月氏聯手是一個最好的戰略。於是漢武帝大力徵招各地勇士出使西域,當時漢人對西域其實是茫然若無所知的,在沒有人敢向這塊未明區域探險時,歷史上有名的張騫毅然決然地報名參加,他偕同胡奴堂邑父以及隨從一百多人朝西域出發,於是歷史上稱張騫為「鑿空」。

當時河西之地還是匈奴的,張騫一出隴西便被匈奴捕獲,一待就是待了十餘年。張騫雖然在匈奴那裡娶妻生子,但他一直都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某天,他隨著匈奴流動到了西方之後便找了個機會逃脫,一路逃到了大宛〈今俄國吉爾吉斯坦〉。大宛國王向來便聽聞過漢朝的富強,一聽張騫是漢使便熱絡招待,更請一名當地嚮導帶張騫出發尋找大月氏。張騫一路經過康居〈今哈薩克〉後到達大月氏,當時大月氏佔領了大夏之地〈今阿富汗〉,那裡土地肥沃、生活安定,大月氏並沒有要回復故土的意願,張騫在這裡的一年多,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卻獲得了很多的西域地理知識。

張騫回去時故意不繞原路,他穿越帕米爾高原經莎車,打算從羌中回國,卻又不幸被匈奴俘虜。這次他待了一年多便趁著匈奴內亂逃回中國,他回到國內時,當初啟程的一百多人現在卻僅剩幾個人而已了。張騫被漢武帝問起了西域的情形,他將西域大宛、康居等地的情形大致述說一遍,然後又說蜀地可能有一條道路可以經過身毒而通大夏月氏,這個情報讓武帝有了之後的經略西域以及通西南夷的計畫。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因為張騫有在沙漠旅行的經驗,於是他被封為博望侯,更曾從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之後西漢得到河西之地後,他建議武帝出使烏孫,可使它結為同盟並截擊匈奴。於是武帝便遣他為使,張騫率領著三百多人、馬六百匹、牛羊金銀以萬數出使烏孫,但是烏孫王昆莫卻是態度冷落,讓他們毫無要領。但張騫並沒有因此而毫無結果,他分遣副使前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等國,並帶著他們的答聘使者回到長安。那些答聘使者見了長安城的繁榮之後都為之驚訝,於是西域諸國紛紛傾服漢朝。雖然張騫回國一年後便去世,但從上述的功績可知,他的名字是永遠也不會在歷史上消失的。

在西域方面漢朝有兩場比較重大的戰役,一場是征姑師樓蘭,當時這兩國是居於交通要道,一在北,一在南。當時他們受不了送往迎來之苦,又受到匈奴的挑撥,於是多次殺傷漢使,劫奪財物。漢武帝認為要通西域必先征服這兩個國家,於是派趙破奴和王恢發起西方屬國和郡兵數萬人前往討伐,他們最後俘樓蘭王、破姑師,於是西域聲威遠震,而這也是西漢用兵西域的第一場。

第二場是漢武帝出兵大宛。

在烏孫使者還國之後,西域整個為之大通。烏孫派使貢獻,希望能與漢朝聯姻,於是漢武帝在收到烏孫聘禮之後就將細君公主嫁給了烏孫王昆莫。烏孫王4送給漢武帝很多匹寶馬,漢武帝相當開心並稱呼那些碼為「天馬」。但是據張騫以及一些自西域來的人說,大宛的馬比烏孫還要來的優秀。於是漢武帝便向大宛索馬,但大宛不給;而漢武帝接著又以烏孫的天馬跟金馬讓漢使帶往交換,但大宛還是不肯給,漢使因此怒而錐碎金馬,然後大宛王更怒殺漢使。這個消息傳到了長安,漢武帝大怒之下派遣李廣利率軍征大宛,這隻數萬人的軍隊遠征大宛,但途經的西域諸國都守城不出,嚴重缺乏補給,到他們抵達大宛東部的郁成時,數萬人的部隊只剩下了數千人,然後又遇上了郁成的截擊,李廣利大敗而回。

回到敦煌,李廣利只剩下十之一二的人馬,而且過程竟長達兩年。漢武帝知道用兵大宛乃攸關漢朝聲威,無論如何都要將大宛征服。故漢武帝便禁止敗冰進關,反而還再派邊騎六萬、甲卒十八萬、牛十萬頭、馬三萬匹、駱駝一萬匹,傾當時的全國之力支援李廣利,李廣利君令重如山,不得已只好再度征伐大宛,最後終於在大宛城內政變而得以攻下大宛王城,取得三千匹汗血馬,簽訂了城下之盟凱旋而歸。這場勝利雖然是以數十萬士卒與牲畜的死亡而得來的,但是西域諸國自此之後無不恐懼,紛紛遣使入朝。所以,通西域這部份可以說是始自張騫鑿空,終於結烏孫與征大宛為止。

而在東南方,東甌與閩越之間因為世仇,常常爆發戰爭,漢武帝建元三年,閩越又發兵攻擊東甌,東甌向漢朝求援,閩越見漢朝發兵來助便撤軍。但是東甌害怕閩越又來攻擊,於是自請內徙。建元六年,閩越又發兵南侵南越,那時南越王趙胡在位,於是又上書求援於漢朝,漢武帝認為閩越屢生事端,旋即大發軍隊討伐閩越。太行王恢率軍出豫章;大司農韓安國率軍出會稽,共分兩道合攻閩越,大軍尚未越過南嶺,閩越國內就開始騷動了起來,閩越王之弟餘善殺死閩越王已請和,就這樣平息了戰亂一陣子。到了元鼎五年,南越叛變,漢朝發兵並授命餘善出兵共擊,但餘善卻採取觀望,還加以襲擊漢軍。於是南越一被平定,漢武帝就大發各路軍隊進攻,引得東越大亂,最後餘善亦為部下所殺。漢武帝將其以東甌的方式,將該地大部分人民遷徙至江淮一帶。於是閩粵全平,從藩國變為郡縣,正式成為中國版圖。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12-28 02:16 , Processed in 0.02943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