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暗之幻姬

堯舜的禪讓似乎不是以現今民主可以比較,因為堯舜的禪讓也是一這王者自己的決定,跟''選民''選出來的差太多了一點。

我是傳統文化的保衛者,我不敢說中國零缺點,但是要比較的話請不要用太過於主觀的理念去找你自己的要答案,在有心的情況下去探索資料,容易被自己的觀點蒙蔽。
版主提出各朝代的問題,在我看來還是以''由上而下''的觀感在看,簡單說就是太過於注重政治了。

我現在想提問,帝王思想真的不好?
如果真的不好何以能存在中國2千年?
何以一個朝代滅亡之後又出現另一個"帝王"?
如果平凡的我們都能看得出來這些缺點,何以古代先聖先賢不知道?
賈誼、魏徵、范仲淹、耶律楚材、劉基等人都不知道?

老子提倡"絕聖棄智"以現在的觀感來看你覺得對嗎?
孔子說"君子遠庖廚"以現今的觀感來看,你認為對嗎?
如果不同意的話,能用這兩句話去否定老子、孔子?

中國歷史有自己的軌跡,不是一個現代觀念就能否定的,如果沒有了這個軌跡,中國不話平穩2千多年,或許沒有西方的入侵,中國可能還會繼續保守,但是西方的思想也是經過千錘百鍊才出來的,這中間他們也是歷經了多少"侵略"、"戰爭"才能有今天的西方。

西方的民主如何推廣?當初他們也是利用侵略來推廣他們所謂的議會政治,然到這就合乎常理?
簡單的再做一個比較,秦、趙長平之戰,秦坑殺了趙國40萬軍民,你的感覺?
南京1937,日本屠殺了百姓也是數十萬,你的感覺?

有空我會在回,掰掰囉。
 
[color=RED][/color]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韓非子曾言,歷史不是靜止的,不是倒流的,而是發展的。雖然前人與後人私心是一樣,但前
世生活簡單,後世生活複習,因此產生的問題不同了.正如上古時代,禽獸為害,有巢氏構木
為巢,便是大聖。但如生在桀紂年代不起革命,崇尚構木有巢,大禹治水,豈非笑話。同樣雪
姬以今看古制難道有不公情況?
===============================================================
【回應】
你覺得武王伐紂是革命?如果按照版主的論點,武王應該只是起而代之,簡單說也只是為了帝王之位!!
我的論點是,革命不是說推翻就推翻,何謂革命?成功才叫做革命,若是失敗只是被稱為叛亂,漢的七王之亂何以失敗?晉的八王之亂為何也失敗?
何以王莽可以代漢?何以唐能代隋?
他們這種以下犯上的行為真的適當?
一個所謂的革命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他的組成分子不在純粹是貴族,而是有底下的人民加入,簡單說農民、平民百姓等等的加入戰爭,才能成功,純粹的貴族軍隊在秦之後已經不能在用,也不可靠。
下階層的人民,為的只是一個安定才會要結束戰爭、王朝末期的衰亂,這些原因才是王朝被推翻的真正因素,如同金庸筆下的金庸說的,康熙真的比不上朱明?
不要用現代的民主去觀看過去的帝王思想,這點是合理的,我說過,當初民主的推展適用侵略的方式去堆展,這樣的方式真的有比中國的君主制度好?
【民主、民主,多少人假汝之名以行。】羅蘭夫人在法國大革命時所說的話。
民主要行使不是說推行就推行,一連串的動作要先行,否則只會讓有心人士利用。
=============================================================

諸位只看到帝制的表面而不知就裡, 君王只要坐在深宮,不用四處奔波,只憑個人喜好下命
令是為一害。君王的臣子像奴僕,如聽話的哈巴狗,國君要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不敢說
〔不〕,至使君臣間只存忠,卻缺少義理,二害也。
=============================================================
【回應】
你說只看到帝制表面?請問你說的表面指的是?可以說明白一點嗎?
按照你上面所說的話,如果中國真的不好,唐文化就不會外傳至日本。
聽話的就是哈巴狗?請問你一件事情,如果真的是這樣,中國會有所謂的朝代輪替?
如果君主作什麼,臣不敢說不,那魏徵呢?
義理,何謂義理?你要用現代的標準去看義理?還是要用過去的標準去看義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的只是人民安分守己,對國對君盡忠,對家對父母盡孝,對子慈愛,對友恭敬互信,一切的一且只求"穩"。所謂的亂世都是過於安溺才造成,難道現代的台灣就沒有?
黑金政治難道在現在的台灣就沒有?
========================================================

在帝制中的管治下,君主的利益就是社會的利益。社會沒有公民,只有蟻民。在帝制下的
〔法〕是確保當君主和臣民利益衝突時,保障自身利益的手段。帝制下的中國人為一種政治動
物(Political cattle),其生命之價值標準只是以能不能服務君主的利益而決定。
中國典籍<<太平御覽>>內有一句君王對管治萬民時的一句評語:〔見萬民碌碌,猶群羊聚
豬,皆可以竿而驅之。〕 看到了沒有,在君權底下,人民只是被畜生化。
===========================================================
【回應】
你這些話也是一樣過於主觀,君主利益要長久,該如何行之?無非要與民共苦共樂,當君主無法與民安穩相處時,是不是就開始動亂了,朝代也不久替換。沒錯,世襲制度確實不夠理想,因為這樣就要全盤否定過去中國的存在價值?這樣不對吧!!
你說<<太平御覽>>裡面的話所形容出來的就真的是指人民是畜生?
請問你,【犬子】指的是狗兒子?
如果中國許多的詩句,引用的東西都要直接作物化解釋,那你你可能要在修一修國文了。
=========================================================

自此春秋往後到現在的中國的人民〔蔽之私,而不知愛〕〔民免而無恥〕為第三害。
古時春秋墨子,朱楊學說不是早有道出帝王思想的缺點了嗎?
民主制度雖偶然出現小問題,但在普遍來說皆比民主制度為佳
古羅馬帝國雖行君主制,但它也採用民主選舉的國會制,以便制衡雙方權力和能夠下情上達
家族企業方面留待雪姬回應
以上言論只代表本人立場,多多指教。
==================================================
【回應】
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經回應了,這些話還是一樣過於主觀,我只想再問,民主真的完全都沒缺點?
如果真的都沒缺點,何以現在各國要花費那麼多的國防預算,(一年9000億美金以上)
按照這樣的推算,那是接應該和平了,因為"民主"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不知曾幾何時,略略看過了布丹的<共和六論>,提出審慎思考及研究人類歷史進化觀,應用
各個時期的體制與法律作比較。
======================
【回】
你也說了,要各個時期作比較,比較不等於否定。何謂比較?比較是以一種平常客觀的態度去比較,找出各個優缺點這才叫做比較,如果只是用某一觀點去批判過去,這就不叫做比較了。
=======================================================

那我以帝王思想下的中國政績來討論吧。
中國自秦以降,一共出過九個大王朝,它們是: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
評价一個王朝的好壞优劣,主要有哪些考量呢?
─,國勢的強盛﹔
二、民生的安福﹔
三,政治的清明﹔
四、文化的發達﹔
五,結局和影響。
這些題目,還是大了一點。具体來說,應該包括:疆域,國祚,軍事,皇帝,攝政,治世,變
亂,綱紀,宮廷,效能,人口,民生,民族,文化,影響,結局,等等。
===============================================================
【回】
這樣的論點太過於主觀了,由上而下的方式看歷史過於狹隘,怎不改一個觀點,改由下而上去看?
一個國家的興盛與否,不只是君主、政治,主要還是要看最低層的人民,如果無法使人民有平穩的生活,或者給人民安定的環境,當然人民會反動,更理所當然的會讓有心人士利用。
===============================================================

不過,現在就它們的政治好與壞作比較吧
治世即政治清明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的年代,這是衡量上朝优劣的最重要的參數。一般認為,
秦、晉、元三代無治世。其余六大王朝:漢代有黃老之治到文景之治,約五十年﹔漢宣之治,
二十五年﹔明章之治,二十一年。隋代有幵皇之治,二十四年。唐代有貞觀之治,二十三年﹔
水徽之治,約二十年﹔幵元之治,三十年﹔大中之治,十三年。宋代有太祖、太宗“致治”,
三十年﹔仁宗晚年,十年。明代有仁宣之治十一年﹔張大后當權,七年﹔弘治之政.十八年。
清代有康雍乾盛世,一百三十四年。
================================================================
【回】
你只說出了各朝代所謂好的年代,你沒有注意到他的背景,你可以再從背景去分析看看,簡單說,你過於注重所謂的"政治清明"。
==================================================================

亂世是治世的反面,是判斷一個王朝“有多壞”的直接依据。但亂世不象治世那樣,可以一概
而論。蓋“幸福的世道都是一樣的,不幸的世道卻各有各的不幸。”年代較長的王朝,禍亂也
較多﹔有些禍亂,甚至是治世發生的,如漢初黃老之治時的呂氏之禍,文景之治時的吳楚七國
之亂,清康熙年間的三藩之變等等。惟其對整個國家的政治、民生環境影響不大,所以不能完
全以亂世累加年代之長短來定,而應以其造成的影響,及朝廷平亂的能力、表現和善后作綜合
估量。
============================================================
【回】
這些東西要作為依據過於單薄,他們為亂的背景跟人物,你可以比較看看,是不是都是掌權者,或者位高權重者,何以為亂失敗?因為師出無名,加上中央政府的人力、財力、物力均優於地方,當然還有許多因素,不然七國之亂只為亂3個月,三蕃之亂卻為亂達9年,但是政府在這之後也沒有衰亡,甚至開始他的"治世",原因不能不追究。
=============================================================

隋僅一亂,即“天下大亂”.自大業七年各地民變,歷七年而亡。秦因趙高之禍,引起天下大
亂,僅兩年三個月而亡。
==============================================================
【回】
人民為亂不是為了奪位,你這裡面也多的很清楚,一亂即引發【民變】,這才是主因,秦為亂2年3個月,最後再次統一的是劉邦,項羽只是另行分封,造成的結果只是另一場紛爭的開始,而劉邦也是平民。
===============================================================

晉因賈后之禍,引起長達二十年的八王之亂,接著五胡亂華,幵創了
中國歷史上最漫長、最黑暗的一段的亂世。元代的主要亂因,是內部的權位之爭,包括昔里吉
叛變、乃顏之亂、海都內犯等,后有民變,歷二十年天下大亂而亡。
================================================================
【回】
晉朝只因賈后之禍才引起八王之亂?不是吧!原因很多,除了內政出問題,地方上也因為分封出問題,而分封的問題在以前就有了,何以又行分封?背景使然。原因太多了,要作細部探討的話,我們再開另一版吧。
至於元亂亡之因,是元初忽必烈奪位所留下的於毒,加上種族歧視、內政失調等因素才導致滅亡。
================================================================

漢:吳楚七國之亂、王莽纂漢、宦官之禍、外戚之禍、羌亂、十常侍之亂、黃巾起義、董卓之亂、諸侯割据。
唐:安史之亂、權宦用事﹔藩鎮之亂、回紇之患、吐蕃入寇、南詔之患、黃巢之亂。其中,尤以安史、黃巢為烈,藩鎮、宦官之禍亂為久。
宋:宋遼爭戰、西夏爭戰、王小波李順之亂、蔡京亂政、方腊之亂、宋江之亂、靖康之恥。
明:靖難之變、土木之變、安化王之變、宁王之變、土司之亂与徭變、大同兵變、倭寇、海盜、韃靼之犯、播州楊應龍之變、宁夏之亂、緬甸之役、朝鮮之役、魏忠賢亂政、遼東戰爭、天下大亂、甲申之變。
清:圈地占田、服飾之易、三藩之變、文字獄、兩次台灣之變、准噶爾之亂、苗民起義、緬甸之役、安南之役、廓爾喀之役、白蓮教起義、海盜、陝西兵變、天理教起義、箱民之亂、天地會、捻軍之亂、回溫張格爾之變、徭民起義、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役、太平天國、回民起義、新疆事變、中法安南之戰、甲午戰爭、列強租界、義和團、八國聯軍入侵、英軍入侵西藏、日俄戰爭、革命党起義。
===================================================================
【回】
你瘋了嗎?裡面一堆不應該出現的亂事怎都寫出來?
難道所有亂事都是因為中國的帝王思想引發的?
你可以再把你寫的東西過濾一下嗎?
太誇張了!不知道你是不是自己寫的,還是只是從其他地方抓過來?
我看不懂你這邊寫的到底要論證什麼,裡面有太多不相干的東西了,舉例來說,英法聯軍、中法安南戰爭、這個跟中國的帝王思想有何關係?你要說因為中國過於不講理,所以才導致的嗎?
還是另有所指?如果是這樣,是不是以【歐洲中心論】再看待這些事情?
我看不懂^^"
===================================================================

另外羅馬國政制,問題是在於當權者的私慾
亞里斯多得承認法律是一種規則,的確未必能因事制宜適應特殊需要,但不能讓統治者依自己
私心野心慾望驅使下行事。故要有法律至上的信念和制度的自身要求。
===================================================================
【回】
羅馬帝國的制度,為何從共和走向帝國?
在這之前的羅馬又是一個怎麼樣的制度?誰掌握了真正的權力?
似乎都是貴族,最後握權者是掌握"軍隊"的人,進而走向帝國,而這樣的發展導致凱薩死亡,屋大維的興起,這中間的發展又不是簡單的私慾人解釋的了,太多因素要討論了,不能只用這一方面去論述。
===================================================================

【鉅子】只是嚴守自己定下法律,不偏私,對自身有要求。雖然嚴苛,但值得作為公器私用的
權者作借鏡。
===================================================================
【回】
墨家的思想有可取的地方,儒家也有,諸子百家都有,所以才會有許多史書的問世,也因為這樣才會有編給君主看的書,這些東西都是要給君主當作戒鑑之用,不是只有墨家才能當作範本。
俗話常說,【論道容易,實行難】,如果真的容易實行,那麼天下不會像現在這樣,如果真的容易實行,現在的世界早就【大同】了。
==================================================================

因為時間所限aquable 的要晚點再回覆,不過<<太平御覽>>明明就是引用古時君王或賢
者之言行收編成書,不然那一句難道會是石頭爆出來?
==================================================================
【回】
顯然你會錯意了,如果說那句話指的是把人看成畜生,那我請問你,<<詩經>>中說到,【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該怎麼解釋?
<<太平御覽>>原名<<太平廣記>>,之後宋太宗愛之,賜名<<太平御覽>>,目的要給君主當作戒鑑之用。
你覺得李昉等人會將自己比喻成畜生?
我認為,文字的解讀不能過於表面化,不然無法了解真實涵義。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QUOTE=aquable]因為時間所限aquable 的要晚點再回覆,不過<<太平御覽>>明明就是引用古時君王或賢

者之言行收編成書,不然那一句難道會是石頭爆出來?


我去查了一下《太平御覽》,是在秦卷的始皇部分。
其中引了桓譚的《新語》中之言論,
桓譚《新語》:「秦始皇見周室失統,自以當保有九州。見萬民碌碌,猶群羊聚豬,
                                 皆可以竿而驅之,故遂而敗也。」
桓譚《新語》早已失傳,今日所傳之《新語》是「輯佚本」
那句話是桓譚評秦始皇,並不能代表這真的是秦始皇的想法。
除非有史料直接紀錄秦始皇說過這句話,
不過我不知道該去哪裡找能紀錄秦始皇言行的史料,
「秦王政實錄」?嗯~好像沒有這本耶.....
「嬴政起居注」?嗯~有這本嗎...?

另外,司馬遷《史記》。司馬光《資治通鑑》,我也翻過了。
裡面的確也沒有「見萬民碌碌,猶群羊聚豬,皆可以竿而驅之」的說法,
或是記載秦王政說過這種話的紀錄。
所以該句話是桓譚的個人論點。
用秦始皇的思想來偏蓋歷代君王,似乎太過偏頗。
更何況是用一個學者的想法來論斷中國君主的想法?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怎麼越看越像在嗆聲=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26 00:28 , Processed in 0.02112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