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濟後果

如果納粹勝利(二)

 
(總共有五大篇,30章,由於每篇有不同的主題,故另開主題發文)
轉載:由德國軍事中心同意,經敝人轉載核准。
(內容校字已完成)


納粹的世界經濟

納粹無意限制他們的經濟活動於歐洲。他們充分瞭解他們計劃的歐洲全洲經濟決不能自足。「歐洲新秩序」只是他們的世界大計劃之基礎。所以納粹是從經濟及政治兩方面,考慮戰後「世界秩序」的形態。他們關於「世界秩序」的觀念,不如他們對於「歐洲秩序」的那麼確切,也沒有那樣充分的發展。不過,這些觀念亦頗明白,足為一種與以前完全不同的世界經濟,劃出輪廓。



一、歐洲的自足經濟與世界經濟

納粹的歐洲經濟與世界其它部分間的將來關係應如何將取決於實際的經濟考慮。問題是歐洲的潛在自給能量究竟如何?歐洲的經濟自給能到什麼程度?它能在多大程度上為德國人口保證生產與就業的不斷維持?

即令納粹能將「歐洲區域」擴展到最大的程度,歐洲的自足經濟仍有嚴重的限制。歐洲的食油、紡織纖維、石油、橡膠、穀類及若干種金屬資源均感不足,假如納粹控制了非洲、並在歐洲大加努力,也許可以彌補食油方面的缺乏,增加棉花收成及羊毛產量,擴大穀類種植區域。但無論歐洲或非洲均非滿意的橡膠來源地,而歐洲或非洲均不能供給各種需要的金屬與石油。如果德國能控制近東的油田、增加羅馬尼亞和俄國的石油生產,那麼納粹也許能夠獲得足夠的石油以供給歐洲的需要。不過這需要多年的時間方可達成。

一個完全封閉的歐洲自給體系會產生不幸的經濟後果,剝奪千百萬人日常生活上若干必用品,如咖啡、可可、茶、橡膠套鞋等。它會攪亂歐洲那個高度配合並依賴非歐洲原料的工業體系,這會引起致命的政治後果,因為歐洲生活水準如被降低,不久便會使納粹歐洲容易發生革命和社會動亂。德國絕不能在一個單純的歐洲基礎上建立它的帝國。納粹常辯稱發動民族自足經濟者不是他們:在1914年以前,世界的生產與貿易是建立於一種擴大的國際分工上。這個體繫帶給英國的惠益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到一戰快結束時,該體系已經幾乎破壞無餘。納粹認為,英國的封鎖已經摧毀了國際分工,於是各國不得不各自製造「溫室工業」,一戰結束後沒有一國願意犧牲這些「溫室工業」,其結果是1920年以後、特別是1929年以後,各國莫不願意盡量擴大出口貿易,盡量減少進口貿易,並出現了關稅壁壘,德國在歐洲的所作所為不過是將別國所做工作做得更好而已。德國的自足經濟是客觀需要的產物,而非主觀選擇的結果。正如歐洲的資源不能充分供給自己的需要一樣,歐洲的市場亦不能充分吸收德國工業的產品。在將來若干時期內,歐洲似乎不能吸收德國生產的機器、紡織器、照相機、無線電機、化學用品、眼科器具、汽車等等。「所以」,納粹解說道,「如果有人說納粹反對世界貿易,那未免愚不可及」。相反的,納粹德國願意參加世界貿易的熱情不減於1933年以前的德國,不過納粹決不願為國際貿易而危害它自己的「政治生存」,也不願讓世界貿易以來別國的喜怒好惡而轉移。納粹對於國際分工的本身並不反對,但就其足以危害德國「政治安全」而言,他們反對它。納粹的這番話意思是說:德國必須以自給的方式組織歐洲、組織世界,使德國自己能控制世界貿易的進程與方法。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二、世界貿易的「新體系」

納粹經濟學討論戰後世界貿易體系時,對「國外貿易」與「世界貿易」加以嚴格區別。 「國外貿易」指「歐洲大陸經濟」範圍內各民族間與各區域間的貿易。德國將從各鄰邦吸收大部分的必須原料,德國將允許鄰邦有一種「合理的工業化」,但如果這些國家居然為爭取參加世界市場而發展其工業,那使是「冥頑不靈」。為世界市場而生產,那是德國工業的任務——德國工業將為歐洲各國取得供給的中心。決定歐洲的「國外貿易」者是大德意志和其附庸各國的「供給需要」與「安全需要」;這種「國外貿易」將由貿易協定與清算協定加以嚴格規定。(

「世界貿易」,照納粹的定義是指各洲間的貿易,或更確切說是指歐洲經濟與世界其餘部分間的貿易。不可免地,這種貿易的性質和形式不僅要看大德意志的需要是什麼,而且要看其他各國——美國,拉丁美洲和遠東——如何組織他們的經濟和貿易關係。大多數納粹經濟學者承認,世界貿易將來亦須在某種程度內遵守國際分工與區域專業化的原則,但他們堅決主張這個一般原則必須有一些重要限度和條件限制。他們說舊式的自由主義的國際貿易原則均符合英帝國的利益而不適合德國的利益,因為自由主義的國際貿易原則使德國與物資的來源隔絕。從納粹觀點看,對大德意志最重要的是它與外間世界的一切關係(經濟,政治,及文化的)總和。這些經濟的政治的及文化的關係構成所謂「外部經濟」。「世界市場」只是這「外部經濟」的一部分,而且並非經常是它最重要的部分。

照納粹經濟學者的意見,為德國的利益計,若干 「關係國家根本」的物品,如汽油、橡膠等等,即令在國內生產時其費用比在國外生產較大,亦必須在國內生產。因此,德國必須增加德國製造的「典型商品」如機械、光學儀器的出口,獲得更多的利潤,以補貼那些「關係國家根本」物品的生產費用。德國四年計劃的目的是造成一種自足的「合適」狀態,而並非欲德國退出世界經濟之外。德國的「外部經濟」誠然因為有幾次的四年計劃而有所修正,但它仍然繼續存在,而且將來也會維持下去。納粹希望將來與那些實行政府管制對外貿易的國家(如日本)建立大規模的「以貨易貨」協定;納粹希望與拉丁美洲各國訂立清算協定和外匯協定;他們希望與那些對外貿易大體上為私人企業的國家(如美國)締結特殊協定,在這些場合下,德國會設法引誘那些國家將其對德貿易集中於政府支配監督下的大貿易公司之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三 黃金的地位

納粹不用黃金作為德國貨幣制度的基礎,並打算將來「歐洲新秩序」的「國外貿易」也不用黃金為本位。問題是他們將來的「世界貿易」是否也能不用黃金。通常人們認為黃金在國際經濟中有四種功用:首先,黃金可以保證各國通貨的匯率的穩定,因為各不同國家的通貨各自代表一定份量的黃金,按照各自的黃金含量互相兌換。例如1934年前1美元代表23.22格令(合1.5093克)的純金,而1英鎊等於113.0016格令的純金,那麼1英鎊的價值等於4.6665美元。其次,金本位可以調整各不同國家的價格水準與收入水準,這個過程大體是這樣的:當物價在某國下降時,向該國購貨比較便宜, 該國的出口貿易便會增加,其國內的各種出口性工業的工人就業與工資便會上升,而這又可以刺激該國的其他就業與工資情形,使其上升。當它的出口貿易額增高時,外國黃金便會流入這國,以償付它的若幹出口商品,該國的銀行準備金便會增多,信用擴大,市面上流通的貨幣(包括存款在內)增加,工業活動和利潤也會增加。但是這種發展有它的限度,超過某點以後,這種增加的工業活動和增大貨幣供給會造成物價的上漲。於是向這國購貨便比較價昂,其出口貿易會減低,進口的商品會增多,發展過程於是倒過來:黃金會流出國外,銀行的準備金逐步減少,各銀行回收縮其信用貸款,市上流通的貨幣會減少,就業也會縮減,工資和利潤下降。可是當這種趨勢發展時,出口商品的價格會降低,於是這個發展過程又倒回去重複一遍。世界各地的出口品價格便以這種「自動」方式保持均衡(註:這個過程的運行有一個不可少的條件,即該國的銀行與信用制度必須以黃金為基礎)。

黃金對於國際經濟關係還有兩種重要功用:國際間一切支付差額通常以黃金來結清。如果有某一國的出口超過進口,則清算者支付順差的辦法是將黃金進口這國。如果它的對外支付差額是虧欠的(即貿易逆差),則這國必須將黃金送往外國以付清債務。還有一點,黃金可以便利信用貸款及國與國間借款的進行。

納粹也接受這種看法。他們人為,在歐洲採用多面的清算協定制,不一定非使各國全都放棄金本位不可。在世界各部分之間,清算協定制與金本位很可能同時並用。在貿易管制與通貨管制的新體系下,歐洲和世界其它各地間的商品信用與黃金之移動仍能繼續。例如,假定挪威在戰後持有若干的德國馬克存賬,而欲用它在美國購進黃金,那麼,只要讓德國將商品輸往美國,那麼挪威不難將它的馬克存賬變成美金。但是必須美國願意進口足夠數量的德國商品,然後這種交易方為可能。納粹聲明:他們對於黃金的態度,主要將看世界黃金的保有者——美國之行動如何而定。一位納粹要人寫道:「如果那個今天幾乎變成世界黃金的唯一保有國(按指美國)將黃金提供給歐洲使用」,那麼,德國將「毫不躊躇地」 允許用黃金平衡國際支付差額。換言之,只要大德意志能夠獲得黃金,它會同意以較自由的方式使用黃金。如果德國能征服並控制世界上若干主要產金國(如南非和蘇聯),它無疑地會提倡更自由地使用黃金,解決國際支付差額,藉此擴大德國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份額。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四、德國的經濟霸權

依納粹的見解,戰後的世界經濟亦將如「歐洲新秩序」一樣,必須以「領袖」原則為基礎。照納粹的假定,將來「世界秩序」中的幾個區域集團如能接受其中最大最有效率的集團之領導,則其運用必更成功。至於將來各洲經濟集團中誰是最大者,納粹自然「當仁不讓」,成竹在胸:各國須接受德國在國經濟關係中的霸權,那是戰後世界命運的一部分。關於如何建立德國經濟霸權的方法,納粹只有空泛的暗示,而無具體的表示。但是納粹如果勝利,他們將採用的方法並非懸不可測,因為他們只需將已經應用於歐洲的方法推行於世界關係上。納粹型的世界貿易將代表一種新的獨佔性「集體交涉」制度。這類交涉的主要對方是各國政府。在這種制度下,商品的價格和貿易條款大致將靠各有關國的交涉力量與其所能用的壓力(公平的或不公平的)如何而定。在納粹勝利的假定條件下,德國將來必能握有極大的交涉力量。德國將集中「歐洲區」的出口進口貿易於其支配之下,因而支配許多種商品的世界市場。德國將能任意指揮拉丁美洲,並操縱其它區域。當歐洲工業在德國指揮下逐漸擴展時,當歐洲市場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愈趨重要時,其他集團如果不願意其對外貿易減少和生活水平下降,則只有接受德國的辦法與條件。

從過去的經驗來判斷,從他們自己的聲明來判斷,可以說納粹必定會按照自己的需要,毫不留情地使用其優勢的經濟力量。在納粹手中,貿易只是一種侵入別國、並支配其政治與文化生活的武器(編者註:二戰後的日本正是採取了這樣的策略)。第三帝國的經濟結構似乎足以達成它征服世界貿易之目的。即在1939年前,德國工商自治區各貿易組及卡特爾曾經屢次與外國的僱主集團和商人集團訂立協定,所以它的經驗相當豐富。自1941年五月以來,若干貿易組屢次代表納粹政府吞併各佔領區的鋼鐵、紡織及其他工業。只要時機到來,這些貿易組似乎能夠擴大其業務於世界。


(第二篇完,第三篇待續)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9 12:44 , Processed in 0.02477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