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濟後果

如果納粹勝利(四)


(總共有五大篇,30章,由於每篇有不同的主題,故另開主題發文)轉載:由德國軍事中心同意,經敝人轉載核准。(內容校字已完成)




納粹對非軸心各國的關係


納粹和他們的軸心夥伴為歐洲,非洲及遠東擬定的計劃,只是他們的戰後世界改組方案的一部分。我們如欲明白納粹「新世界秩序」的整個圖畫(全部輪廓),必須知道納粹對於蘇聯,大英帝國,及拉丁美洲的預定政策。


一 納粹與蘇聯
(文章數過多,才分段回覆制)

自從俾斯麥時代以來,德意志帝國主義因為對於俄羅斯抱有兩種互相矛盾的目的而舉棋不定。一方面,德意志帝國主義垂涎烏克蘭的大倉庫與高加索的豐富油田,極想從俄國攫取這些地方而直接或間接加以吞併。另一方面,德國帝國主義又想和平利用俄國的市場,特別感覺有對俄維持友好關係的必要,以免一旦德國參與一個歐洲戰爭,有東西兩面作戰的危險。俄國對於德國也會在兩種矛盾的態度與政策間徘徊。自卡德林女皇時代以來,俄羅斯發現了它可以與德國取得妥協,而在西境取得領土。另一方面在俄國的西境,德意志總在那裡限制俄國西向擴張,特別在波羅的海巴爾幹愛琴海,及近東諸方面,而俄國為著抵制德國侵略烏克蘭計,又必須設法與其他歐洲國家締結同盟。利益與猜疑的互相矛盾同樣毀壞了俄國對德國的經濟關係。俄國雖然需要德國的工業成品,和技術幫助,但又不完全歡迎德國這些東西,因為德國總是企圖將農業性俄國變為工業性德國的一種「經濟的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俄之間這種時親時疏,或冷或熱的關係,最後因法國需要軍事同盟與英德互爭霸權,而獲得均衡。由於這兩種發展的結果,1895年成立了法俄同盟。十年後產生了英法俄三國協商。但是三國協商成立後,俄國對英法的態度依然不十分穩定。特別是英國,在波斯灣,印度及中央亞細亞,是俄國的競爭對手,並且是俄國向那些地方擴張的主要障礙。英法兩國敵視俄國對韃靼尼爾海峽的野心。兩國在遠東又與俄國對抗。所以為俄國計,利在削弱英法,但又不希望英法太弱,以免一旦俄國對德國或日本發生戰爭時,英法不能援助俄國作戰。自1917年,布爾什維克黨改組俄國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後,蘇德關係及蘇歐關係,因共產主義與「世界革命」問題而更變複雜了。但此中基本因素,仍與俄國革命同樣重要。在過去二十五六年間德蘇關係中的矛盾趨勢演成四度反覆的極端改變。

從1918年3月到1922年4月,蘇德關係的安排由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一直轉變為拉帕洛條約。依照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同年德蘇又簽訂柏林補充條約),德國帝國主義者,陶醉於軍事勝利和威力發展中,奪取了俄國的波羅的海各國和波蘭,又將烏克蘭改成德國的一個附庸國。莫斯科的蘇維埃政府對於這種攫取俄國領土的德國,當然不能有好感。但它對於後來戰勝德國的協約各國亦同樣不能有友好關係,因為法國英國日本和美國均援助白俄進行推翻布爾什維克的戰爭,而法英日三國政府並各圖侵奪俄國的領土。巴黎和會不但未邀請蘇俄參加,並且依照維爾遜總統的「十四點」組織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及波蘭四個獨立國家。布爾什維克黨雖然相信國際主義,卻不甘心接受巴黎和會這種安排為最後的安排。他們認為波羅的海諸國是蘇俄與西方世界的橋樑,又是蘇俄自衛的軍略要點。當1921年至1922年間,蘇聯政府承認波羅的海諸國後不久,俄國共產黨員中間,流行著一種意見,認為一旦「適當的」時候到來時,蘇聯將收回波羅的海諸國。(註:此乃作者根據1921年至22年與蘇俄要人談話後所得的印象。讀者可參考費休 Lowis Fischer 著「斯大林初年的擴展主義」一文刊於1940年12月號「常識」雜誌)當1919年至20年間,布爾什維克希望歐洲發生社會革命,但1920年蘇波戰爭的結果及1921年克農士達(Kronstadt)暴動的失敗,粉碎了歐洲社會革命的希望。列寧於是開始向協商各國表示願意來往,它施行了新經濟政策。這一轉變引起了西方金融集團在俄國獲得經濟權益之希望,允許美國賑濟當局運糧食救濟俄國的災民,而俄方亦派人出國接洽外國的經濟協助。1922年春間莫斯科方面希望英相路易喬治召集的機諾亞會議,既以恢復歐洲與蘇聯的正常關係為目的,可以產生一個大規模的國際投資計劃,以協助戰亂後的俄國之經濟復興。不久,機諾亞會議將不能達成其主要目的,已成顯然的趨勢。莫斯科於是轉而與德國接近。德國自凡爾賽條約成立後,已有毅然與俄國合作之趨勢。德國工業家認為行新經濟政策的蘇聯又有重作他們的原料供給地與市場之可能了。甚至有人主張組織一個美德蘇辛迪克,以美國的資本供給德國的工業,去發展俄國的資源。當機諾亞會議繼續開始時,德蘇兩國代表在拉帕洛舉行談判,而法國報界卻痛抵此事為「不滿意分子的陰謀」。但蘇德終於簽訂商約,隨後兩國更締結一個秘密的軍事協定。就是根據這個密約,德國違反凡爾賽條約的禁止規定派定色克將軍(Von Seeckr)在俄國境內訓練軍隊,並試驗新式武器。(參考美國Foreign Affairs 1940年1月號國際時事刊所載J.W.Wheeer-Bennett惠勒班納撰「從卜勒士提,李托夫士克列拉帕洛」一文。)拉帕洛條約以後的十年間,尤其自1925年4月24德蘇兩國在柏林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德蘇關係在經濟方面頗為密切。在政治方面彼此「應付得當」(Correct)。蘇聯獲得德國的信用貸款,對德國的進出口貿易日趨發展。到1927年至28年間,達到這時期的最高點。由1931年至33年間,蘇聯對德的輸出漸漸減少。但因大量購置德國的機器和工廠設備材料的結束,蘇聯由德國來的輸入品日漸增加。蘇聯聘用大批的德國工程師和其他技術人員,以協助第一個五年計劃(1928年至1932年)之實施。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3   檢視全部評分
ViewSonic    發表於 06-8-8 16:39 聲望 + 3 枚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同上一章節,以下續:

在政治方面,蘇聯對待德國,亦如它對待其他的國際聯盟會員國一樣——德國於1926年加入國聯。第三國際在德國照常活動。蘇聯的共產黨幫助德國的共產黨,而後者對於那作為威瑪共和國基礎的社會民主黨及民主主義派諸力量發生了不小的破壞作用。納粹與共產黨間彼此的仇恨雖然極深,希特勒的上台(1933年)最初並未改變蘇德間正式關係(邦交),但因為納粹德國的帝國主義目的,及其潛在的軍事力量,愈趨愈明顯,德蘇關係忽然改向另一極端發展。蘇聯決定「重回歐洲」,於1934年加入國聯,與法國及捷克締結互助協定,並發動了建立一個「集體安全」體系以抵抗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之運動。在那一方面,希特勒以反赤元帥自任,發動了激烈的反布爾什維克運動。1936年,他和日意兩國成立反共協定。其後西班牙及別的國家相繼加入。蘇聯認為這是對它的領土和生存之一大威脅。當1938年及1939年春間,蘇聯當局斷定那構成「綏靖」政策之一主要因素是英法兩國的守舊政治領袖希望利用納粹主義做反對「蘇俄共產主義」的工具。蘇聯這種認識不僅是根據西班牙戰爭及慕尼黑事件,而且是根據慕尼黑協定後德法兩國的政治談判及德國資本家與英國工業聯合會的經濟合作運動。在另一方面,希特勒政府,決心以強硬手段解決波蘭問題,又明知此舉有引起對英法作戰的危險,而意欲避免德國兩面作戰,於是毅然一變而與希特勒不久前不共戴天的布爾什維克實行妥協。德蘇協定於1939年8月23日成立了。德國締結這協定的理由不須詳細解釋。希特勒,李賓特羅甫和他們的同志並未改變他們對蘇維埃主義或布爾什維克主義的觀感,但他們需要保障德國的東境,需要擴大戰時物資供應可能來源地域。也許納粹根本沒有預期俄國會供給他們多量的石油,小麥,錳,鉻,銻等物。可是,無論如何,在戰爭與封鎖情形下,俄方少許供給也是聊勝於無。況且納粹希望用德國的技術協助或許可以增加並加速蘇聯的接濟。蘇聯於1939年8月20日簽訂德蘇商約後又接著與德國成立協定,其動機顯然在謀「俄國的利益」。英法兩國不能允諾以什麼幫助支持蘇聯對抗德國的挑戰,那麼蘇聯不免要獨立對付德國的進攻。當時蘇聯在軍事上與經濟上,尚無這種充分準備。在此種情形下,戰端一開,德國不難佔領波蘭,波羅的海各國及芬蘭,而使蘇聯在很長時期內不易規復它的舊疆土。在另一方面,蘇聯對德暫時妥協,可望重新佔有那些地方以及波蘭的一部分。最後還有一點,蘇聯領袖們認為英法兩國可以隨時改變態度,對希特勒講和,而促成納粹進攻巴爾幹與烏克蘭。的確,當時共產黨的報刊一致宣稱德蘇協定足以表現蘇聯維持和平之目的,而且為蘇聯的一個勝利,因為它打破了張伯倫的包圍蘇聯政策,並防止了希特勒進攻烏克蘭之帝國主義目的。

。(參考1939年8月26日及1940年2月17日共產國際機關刊物:「世界新聞」及1940年1月至10月蘇聯科學院月刊「世界經濟與政治」所載討論蘇聯外交政策的論文。)蘇聯當局希望情勢會朝相反的方面發展。如果戰爭到來,希特勒會向西歐用兵,結果納粹德國與英法諸國自相削弱。這些考慮使蘇聯於1939年與納粹妥協。但是,權宜的結果顯然不能持久。蘇聯領袖們當然不歡迎納粹勝利。納粹的勝利會使蘇聯受制於德國。並非共產黨的觀察家儘管指出納粹體系與蘇維埃體系之間有許多類似點,而統稱之為「集權主義」,但蘇聯政府和其他各國的共產黨一致反對這種混同看法,而認為納粹體系與蘇維埃體系是兩個不同世界。在共產黨看來,納粹主義依然只是「資本主義沒落」的最後階段,依然只是為工業資本與金融資本搖搖欲墜的權利謀苟延殘喘之計而已。在另一方面,他們認為蘇聯已經走入社會主義的進化階段,最後將達到共產主義。在俄國共產黨看來,納粹體系是建立於異族迫害,私有財產,國家主義的侵略之上,而蘇維埃體系是以社會化的工業,文化與種族的寬容,及民族自立為基礎。兩者之間毫無相同處。他們又認為,德國如果勝利,結果會加強納粹,並令德國的「獨佔資本主義得以從事改組世界支配世界。那是對蘇聯的經濟體系和布爾什維克主義之威脅。在另一方面,納粹也沒有因德蘇協定,而對蘇聯的行為渙然冰釋。雖然無統計數字可考,盡人皆知蘇聯並未以多少物資接濟德國。各種估計又預示蘇聯不會對德國輸出大宗的糧食,油,及其他原料,使德國的缺乏得多大的補充。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同上一章節,以下續:

(參考1940年1月份「國際時事」季刊中浩斐 B.G.Hophew所撰「俄國能夠幫助德國多少?」一文)這種失望的局面及戰略考慮使納粹以他們素常的突然而爆裂方式,改變策略,於1941年6月進攻蘇聯,以期一舉而消滅俄國陸軍,取得蘇聯物資的絕對支配。納粹如果戰勝俄國,結果會造成蘇聯體系的瓦解。納粹擬定的對蘇方案,與德國在1918年企圖加諸俄國者,不會有很大的差別。在烏克蘭和高加索建立傀儡政府,直接吞併俄國沿波羅的海及西部的領土,在莫斯科製造奎士林(Quisling 及芬蘭的汪精衛)式政府。這都是納粹計劃中應有的項目。納粹甚至會更進一步企圖在西伯利亞建立傀儡政權,而加以支配。但這些計劃根本是靠不住的。經濟的需要使俄國各民族非統一不可,即令納粹對俄的如意算盤能夠實現,這種經濟大勢亦將反抗德國。在某種意義上,蘇維埃體系是舊俄企求工業化與領土擴張的延續。列寧在理論上為帝國主義做成一種分析,在實施上創立一種反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而這種設施如當作擴展的根據,其效力且有甚於舊俄者。列寧的政策是承認一切民族與種族集團的平等,允許這些集團享受完全的文化與行政自主,只要某些民族與種族集團是各自密集於一地域,而顧得政治上的承認,則允許它們加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作為獨立自主的共和國。蘇聯的結構對於願意加入聯邦或願意與它同盟的國家,數目如何無限制。如果一個國家不方便直接加入聯邦,蘇聯可以將它組成一個蘇維埃共和國,而與它締同盟。這樣,蘇聯的疆土可以超過舊俄的領土。蘇聯的擴張主義一半得力於共產主義「世界革命」論的普通性。「世界革命」是在各國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以求經濟上及政治上的世界統一。但蘇聯擴展主義的另一動力是蘇聯有一種傾向,要加強它的政治地位,並把握「世界革命」的領導權藉以發展它的經濟與文化勢力。在將來,蘇聯的利益在加強它在各鄰邦之勢力。在目前,蘇聯擴展的最大動機是政治性的,但這裡面還藏著一種強烈的經濟動機。在革命前,俄國對巴爾幹各國,波斯,中國及其他鄰邦的貿易,其數額頗可觀。蘇聯的經濟雖然有弱點,它卻繼續與上述各國通商。近年來更盡量求其發展。在它自己的預想中,蘇聯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一個大工業國,也許從愛琴海到北冰洋,從印度洋到太平洋這一廣大區域的交換中心便是俄國。所以,無論納粹進攻,俄國的結局如何,俄國的工業化和經濟政治擴展,必然會阻礙納粹的野心與方案。納粹儘管誇口德軍攻入蘇聯,不僅解除他們兩面作戰的威脅,並且解決兩種不同的社會政治組織體系之衝突。但是,一個戰後的納粹世界將發現俄羅斯經濟政治發展中有使它非統一不可的各種基本因素,而這些因素將永遠使納粹世界統治發生威險。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二 納粹的大英帝國觀

過去三十餘年中,在英德兩國人民中有一種相當普遍的感覺,認為英德兩國就情理與歷史關係說,是命定了會合作以維持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繁榮。英國外交家從包爾福勳爵以至尼維。韓德生莫不努力設法求英德的和好,而許多德國的代言人亦堅稱德國必須避免與英國作戰。(希特勒的「我的奮鬥」第十三張完全是說明德國應該以英國為盟邦之理論。)英德兩國的資本家曾一再研討關於經濟與金融事件,雙方如何在歐洲各處採取共同行動。直至1939年3月間,還有這種談判。自1919年至29年,英國始終努力維持一個相當強大而繁榮的德國。這一切努力構成英法摩擦的一個源泉,亦是國際聯盟失敗的一個主因。然而1933年以前的,及1933年至39年間的英德合作運動均告失敗,其原因本書已有述說。不過有一個事實必須特別重加指出,因為那是瞭解納粹將來政策的關鍵。英德兩國間過去有,現在依然有許多共同之點。——最重要者,兩國彼此尊重對方的能力。在1939年以前,英國的政治和經濟領袖覺得與德國的政治和經濟領袖往還,比與其他許多國家的政治經濟領袖相處,較容易投合;德國方面對英國人也有同感。雙方均知道如果英德攜手,共同行動,彼此可獲大利益。可是,在此次歐戰中,英德卻成主要敵人。最大原因為雙方不能尋出一種臨時過渡辦法,讓英德雙方能平分春色,不分軒輊。在這種背景下,影響納粹對英態度的因素不完全是不利於合作的。納粹的殖民地方案誠然足以奪去英國殖民地之最大部分,甚至會攫取印度。但納粹可能容許大英聯合邦(即英國,愛爾蘭自由邦,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其中唯南非聯邦的地位困難)與納粹的野心計劃和世界統治並行不悖繼續而為另一個「生存空間強權」。大英聯合邦這樣降而與德意志帝國平等存在時,可能成為戰後困難世界中納粹的一個友軍,一個助手。它可以在遠東牽制日本的野心,在近東妨礙蘇聯的發展,同時可以遏制美國的影響與威力。希特勒和他的顧問在1939年以前,曾經發表許多言論,足以證明上邊的分析。自1939年9月以來,納粹出版物才不斷痛罵英國,抨擊英國政府,並連篇累牘說明英國在歐洲及世界政治上所起的破壞作用。但是在全部反英的文字中,納粹從未發表完全破裂大英帝國之言論。納粹的經濟方案誠然表示納粹決心取得世界領導權。在商業方面,金融方面,及政治方面,柏林準備取倫敦的地位而代之。但是,納粹這些計劃中仍然為倫敦保留第二位或第三位的席次,並且仍然為一個削弱的英帝國體系留有生存的餘地。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三 對拉丁美洲的控制

德國對中南美洲各國的經濟關係久已對德國的生活有重要影響。1914年以前,德國與中南美洲各國有大規模的商業往來,德國在那裡的投資亦相當多,並且不斷努力在那裡發展政治和文化勢力。1913年,德國吸收中南美洲20個共和國的輸出總額百分之十二,德國供給這20國的商品,佔他們全部輸入的百分之十六又小數五,(1913年,這20國的輸入共值1326640000美金,其輸出共值1547989000美金)。德國在拉丁美洲的貿易中佔第3位,第1位為美國,第2位為英聯合王國所佔。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中,德國與拉丁美洲的關係完全被切斷,1919年始逐漸恢復。當1925年至29年的所謂繁榮時期,德國恢復了它對拉丁美洲貿易的很大部分,雖然仍在1913年水準下,並且比美國與英國相差甚遠。1929年,德國由拉丁美洲輸進的物資占後者輸出總額百分之八稍強(總額共值29、129000、00美金)它供給拉丁美洲的商品,占後者輸入總額百分之十(總額共值2425000000美金)。當經濟恐慌時期,及希特勒上台的初年,德國對拉丁美洲的貿易僅能維持現狀而已。但自納粹第二個四年計劃及1936年的重整軍備方案實行以來,德國開始有計劃的如緊發展其對拉丁美洲各國的貿易。當1936年至37年間,德國對拉丁美洲的輸入與輸出貿易逐步增進,至1938年達到驚人的數額。德國需要拉丁美洲供給的主要物產為小麥與玉蜀禾,棉花與羊毛,肉類,獸皮,銅錫及其他五金品,硝酸鹽與石油,咖啡與可可,水果,植物油,細緻木料等物。以這些產物接濟德國的主要為阿根廷,烏拉圭,巴西,智利,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中美及墨西哥。德國以工業品輸往這些國家,及玻利維亞與委內瑞拉,交換其物資。1935年後德國對外貿易政策的難題,為如何以有力條件輸入外貨,而同時避免用黃金或外匯付賬。在東歐,納粹採用清算制已達到此目的。對拉丁美洲,納粹用直接的以貨易貨制;例如,以德國工業品交換巴西的咖啡或棉花;但其對拉丁美洲的主要辦法是用私家抵償協定,以所謂ASKI馬克做清算。ASKI是指在德國國內清償的國外特種欠賬(Auslander-Sonderkonten fur inlands Tahlungen)。按照這種ASKI制度,德國用一種特別馬克償付一個巴西對德出口商的貨價,但這種馬克只能作在德國購買德國貨之用。如果一個巴西對德出口商不願購進德國商品,可以將他的ASKI馬克賣給一個巴西的進口商,後者可以用那些特種馬克購進德國貨。事實上,這種支付手續是由巴西銀行和德國銀行代辦。某一德國銀行將特種馬克交付一個巴西銀行。這個巴西銀行便將匹索(Pesos)付給那個有關的巴西出口商,為將它存放那個德國銀行的特種馬克售給一個需要在德國付賬的巴西進口商。這ASKI馬克的規定價值是低於正式的匯率。不過這特種馬克對各國不一致,適用於甲國者不能轉用於乙國。所以,特種馬克實是一種貶值馬克,德國藉此受到兩重的利益。德國購進拉丁美洲商品所付的價格表面上似乎比一般的較高,而德國可以將它的商品價格定得比其他輸出國的較低。由於外國市場日趨萎縮,國內的剩餘產品愈積愈多,拉丁美洲各國自然樂於在德國開一個市場,而與德國通商。結果,德國侵入拉丁美洲市場,這是有輸出輸入統計可考。德國商品侵入拉丁美洲市場後,受打擊特別重大的是英國;1939年,德國商品,在拉丁美洲每一個重要市場——除阿根廷外,銷售數額均超過英國商品。除阿根廷及少數其他國家外,德國對拉丁美洲的輸出貿易不僅超過它自己1932年或1929年的水準,而且超過1913年的水準。1933年,巴西輸入外貨總額中,德國商品只佔百分之十二,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同上一章節,以下續:


但1938年,德國商品佔百分之二十五。自1933年至1938年,德國商品在智利輸入外貨總額中的百分比由一一小數點而增至二五小數點八;在秘魯輸入外貨總額中的百分比由一零小數點三增至二零小數點三。1933年以後,巴西,哥倫比亞,及秘魯的輸出產業依賴德國市場之程度大為增加。不過,在若干重要市場,例如智利,墨西哥的市場,自1934年後德國雖十分努力推銷商品,德貨的地位比1914年前的水準,僅略有增進。拉丁美洲的最大輸出國,阿根廷當1937年時,其依賴德國之程度已不如1933年,或1929年,或1913年。(參考1940年9月份,美國政治社會科學學會會刊中所載「爭取拉丁美洲貿易」一文。)拉丁美洲人民雖願意售貨給德國,他們對於德國的貿易方法,卻不完全歡迎。德國限制它輸出商品的種類。結果,拉丁美洲商人在德國積有大批的特種馬克存款,這不啻讓德國間接取得拉丁美洲各銀行的信用放款。拉丁美洲各國既從經驗中發現對德通商的條件並不如他們原先希望之有利馬們於是開始抵制德國。為要減少它們在德國積存的特種馬克起見,若干拉丁美洲國家開始向德國購進式樣過時的武器,及其他器材,甚至不管什麼東西,只要德國肯賣的,它們及購入,藉以結清在德國銀行的特種馬克存款。另有若干拉丁美洲國家則拒絕接收或購買特種馬克,並規定輸往德國的商品不得超過限額,除非德國允許這些國家需要的商品輸出,它們不改變態度。當1939年秋初歐戰爆發時,許多拉丁美洲國家在德國的馬克存帳既無法取出,其價值也大為貶低了。(參考美國經濟與社會設計協會第2種小冊「大戰和美國對拉丁美洲的貿易政策」,1939年9月。)正如在1914年前的辦法一樣,德國近年曾經努力用投資及「文化」影響為手段,以求加強對拉丁美洲的貿易關係。德國的工業公司和金融集團在巴西各處,取得若干礦產於讓益。投資於咖啡及棉花種植場,糖業及其他企業,並成為南美洲商用航空事業中一個主角。依照柏林的德國對外宣傳部之著名方法,拉丁美洲各國的德國人口已被組織為俱樂部,青年團體,及其他各種社團,以傳佈納粹思想,並為納粹德國的利益服務。自此次大戰發生以來,德國對拉丁美洲的貿易,因英國海上封鎖及其他原因,又一度減低至極微末不足道了。1940年,拉丁美洲20個共和國輸往德國的商品,價值約為7百萬美金。換言之,即不到20國輸出總額百分之一。他們由德國輸入商品價值約為1千萬美金。換言之,只等於他們輸出總額百分之一又小數五。不過,納粹在拉丁美洲的宣傳卻比以前更猛烈,規模亦較大。如果,納粹戰勝,他們必定會用一切方法發展其在拉丁美洲的勢力。此次大戰結束時,整個歐洲將需要糧食與原料以補足戰事造成的缺乏。拉丁美洲各國的糧食與原料的剩餘,正愈積愈多,戰後的生產還會增加。為養活歐洲的人口,在和平基礎上重建歐洲工業,並維持這些工業以避免大規模的失業,納粹(如果戰勝)必須設法取得拉丁美洲的供給。此次大戰引起的需要,非一時可了,而會延續多年。這些需要,將因納粹為實現一個歐洲大陸新經濟而施行的長期計劃,而更形嚴重。數十年來,歐洲仰賴拉丁美洲的糧食與原料,以滿足它一大部分的需要。單只歐洲大陸本身過去吸收阿根廷與巴西輸出總額五分之二的商品,智利輸出總額約三分之一;哥倫比亞和墨西哥輸出總額五分之一。此外,聯合王國(英)銷納阿根廷輸出總額百分之三二,哥斯達黎加輸出總額百分之二四;智利輸出總額百分之二二;古巴輸出總額百分之一四;墨西哥輸出總額百分之十。1938年,全歐洲向二十個拉丁美洲共和國購進的物資,佔他們全部輸出總額百分之四五又小數七,換言之,價值為八萬萬四千萬美金,其全部輸出共值十八萬萬三千六百萬美金。法國比國意大利荷蘭瑞典每年亦購進大量的拉丁美洲物產,戰後很長一個時期中,歐洲仍將需要拉丁美洲的小麥,玉蜀禾,羊毛,棉花,牛肉,獸皮,咖啡,可可,銅,錳,錫,木料,油,石油,及其他拉丁美洲生產過剩而可以輸出的商品,在另一方面,納粹將來會利用拉丁美洲需要歐洲市場的弱點,而為他們自己打算。納粹會那樣規定對拉丁美洲的貿易條件,使自己能以最低代價購得拉丁美洲的物產,而以歐洲最不需要的商品售給拉丁美洲。在1939年前,德國對拉丁美洲的貿易方法,很適合納粹這種利己害人的目的。不過德國如果戰勝,也會將清算協定,應用於拉丁美洲。無論納粹用何種貿易制度,一個統一的納粹歐洲,不難大體按照其原意的條件,與拉丁美洲各國家通商。為培養並發展貿易關係計,納粹(如果戰勝)將來需增加對拉丁美洲的投資。1939年以前的經濟證明:德國取得拉丁美洲各國的信用貸款之方法不能長期成功。德國必須設法籌得資金以發展當地的資源。德國有幾種方式可用。它可引誘拉丁美洲各國政府採用德國籌款維持企業的辦法,藉以積集當地的資本。它可以向歐洲若干輸出資本國家取得資金用以發展拉丁美洲的資源。它可以沒收或接收歐洲被征服各國在拉丁美洲的投資。德國可以將這些沒收的資金作為戰後被征服各國對它的一部分賠款。如果,納粹戰勝,拉丁美洲抵抗德國貿易攻勢之能力將比1939年以前的還更小。1939年9月以後,歐洲市場的喪失引起許多拉丁美洲國家的嚴重經濟脫節,使它們更深刻認識它們對歐洲的經濟需要。在另一方面,拉丁美洲各國必定會發現納粹對它們的經濟政策論方法固然可怕,論長期後果,尤其對於他們不利。納粹的世界經濟計劃認為拉丁美洲不過是原料的大儲藏所,不過是廉價德國工業品之大市場而已。換言之,在納粹的世界經濟體系中,拉丁美洲仍然是準備根本而永遠地做一個殖民地區域。納粹的貿易方法必然會達到這種結果,使拉丁美洲淪為大德意志的經濟附庸。這種前途顯然與拉丁美洲的經濟和社會趨勢完全相反。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同上一章節,以下續: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尤其自1929年以來,拉丁美洲各國及開始努力在新一基礎上,改組他們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他們設法使農業多方面化,建立本國的工業,提倡法大規模開發資源的計劃,促進本國中等階級的發展,並實行前進的勞工立法與社會立法,以改進人民的生活情形。這些新趨勢並未因大戰而中斷,戰事結果後,似乎更會發展,照這些趨勢來看,拉丁美洲各國人民必然認識納粹的世界經濟方案只是那種製造墨西哥的李亞子(Eioz)委內瑞拉的甘梅子(Gornez)獨裁者的經濟帝國主義之翻版。這種經濟帝國主義,既使納粹加以最冠冕堂皇的裝飾,也絕非拉丁美洲各國人民所能接受的。所以,為達到其經濟目的計,納粹德國必須設法改變拉丁美洲的心理狀態與政治。納粹可以採用1939年9月以來的宣傳拿手方法這種宣傳的最後目的和後果是建立一些親德的同情納粹主義的政府!而建立這種政府的最妥當方法是照納粹典型組織拉丁美洲各國政府。結果,拉丁美洲便會納粹化了。納粹進行納粹化拉丁美洲的時候,很可能遭遇軸心夥伴日本,意大利及西班牙的某種競爭。日本努力培植對拉丁美洲的貿易關係,以非一日,日本需要的原料,特別是棉花,硫酸鹽品,油及其它若干礦產,有許多種是出產在墨西哥和南美。拉丁美洲各國,因為其人民購買力不大,成為日本的廉價紡織品及其他工業品的良好市場。當1935年至37年,日本大規模擴展貿易時,日本商品在拉丁美洲的銷路大為增加。日本對於拉丁美洲的輸出品在1933年價值4660萬日元。至1937年增至16440萬日元。日本由拉丁美洲輸入的商品在1933年價值3320萬日元,至1937年增至18140萬日元。不過,日本在拉丁美洲的前途與利益,受有許多因素的限制。日本對於拉丁美洲各國的貿易,近年雖有若干增加(按指太平洋戰爭前)數額仍極小。拉丁美洲的主要輸出產品,日本均能在離本國較近的地方取得。如果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成功,日本不獨更不需要拉丁美洲供給物資,而且會建立一個與拉丁美洲競爭的原料區域。在另一方面,與日本廉價輸出商品有競爭的拉丁美洲各種工業,一經發展,其趨勢必然是拉丁美洲市場不容日本商品插足。拉丁美洲曾經作日本若幹過剩人口的一重要尾閭。在巴西,秘魯,智利等國,均有日本的移民。日本將來主要為政治和戰略理由,會設法鼓勵移民往拉丁美洲各國。日本有意取得太平洋沿岸南美各國的友誼。因此,日本近年曾經用各種方法,例如公費派學生往南美各國及墨西哥的大學讀書,策動日阿(阿根廷)文化協會,墨(墨西哥)日協會及類似的組織,進行親日宣傳,藉此促進日本與南美及墨西哥的文化關係。在南美洲,特別在巴西,阿根廷和秘魯,意大利的地位勝過日本。意大利在巴西的移民已超過100萬。在阿根廷的意大利人佔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意大利對拉丁美洲的貿易,大過日本甚多,雖然不及法國,比國或荷蘭的。1938年,拉丁美洲20個共和國的輸出總額(值2900萬美金)中,意大利吸收了百分之一又小數六。這二十國輸出總額(值4395萬美金)中,意大利供給了百分之三。此外,意大利的銀行,輪船公司及航空公司在拉丁美洲均有相當勢力。不過,意大利在拉丁美洲的經濟作用不能變為十分重要。意大利國內經濟不能做那種大規模海外發展的基礎。意大利經濟擴展渴望成功的地帶在被非洲及近東若干地方。拉丁美洲對於意大利只能有次要的關係。意大利當然會繼續努力加強拉丁美洲的意大利人口與國內法西斯主義之聯繫。這可以促進意大利在拉丁美洲的企業和勢力;但不能使意大利變成拉丁美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若干年來,西班牙對於拉丁美洲的經濟,無足輕重。西班牙對於拉丁美洲20個共和國的輸出輸入貿易,綜合價值沒有超過1000萬美金,只佔拉丁美洲全部貿易總額百分之小數五而已(不到百分之一),然而西班牙自命它的大西班牙主義之理想,為拉丁美洲準備一種精神的復興,因而可以團結一切西班牙語文民族為一個偉大的世界集團。依西班牙的華朗琪派正式綱領及法郎哥與其他領袖之宣言來看,西班牙定將再度成為一個大帝國。這個新西班牙帝國決定將以海軍與空軍力量為基礎。他將包括全部拉丁美洲,因為「過去,現在,和將來之三種關係」使拉丁美洲自然附屬於西班牙,語言,傳統,宗教和文化使拉丁美洲不能自外於「西班牙」。參考(S.G 殷孟(Inman)博士著「拉丁美洲的民主主義與極權主義之戰閥爭」,美國政治與社會科學會小冊第7種,1938年。)這新西班牙帝國將造成心理的統一;定將摧毀「門羅主義」,定將把「西班牙的世界交給西班牙人」。西班牙的大西班牙主義信徒正利用一切方法告訴南美洲人民,說他們不是僅僅的玻利維亞人,秘魯人,智利人,巴西人,阿根廷人等等,他們同時是大西班牙那種神秘團體的分子。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同上一章節,以下續:


這種宣傳,獲得天主教的支持,而天主教會在南美洲亦如在西班牙,同樣佔優勢。早在1934年,高瑪。依。陶馬大主教曾在陪諾斯愛裡(阿根廷京城)演講,大大稱讚大西班牙主義。這位大主教號召南美洲各國傾心於西班牙而避開「門羅主義,國家主義,新教主義,社會主義,或單純的重商主義」之威脅。他對於南美洲各殖民地之脫離西班牙,深致惋惜,認為造成這種不幸的原因為「急欲試行民族整體的衝動」。他宣稱民主主義已經奄奄一息,不能「作為建立大西班牙的基礎」,將西班牙種人合成一個偉大整體,能夠進而征服,退以自保。若干大西班牙主義者的態度比這還更激烈。約瑟。白瑪丁書中聲稱西班牙人生存之一項天職為:「發展並傳播我們偉大的拉丁,基督,大西班牙文化,和我們的政治統治,特別要達到那些有西班牙靈魂並用西班牙語的南美各國。」他主張必須將美國拉入大西班牙圈內。他說:「如果我們拋開歐洲而看全世界,我們更明白在美洲有一種與西班牙在歐洲擔負的同樣高尚使命,即拉丁化工作,留待那表面上萎弱而落後的 西班牙美洲去負當:即使北美洲改信天主教。在淺薄的人看來,這似乎是一個癡夢。可是,請大家記著:美國的物資繁榮與已經低落的道德水準,自1929年11月美國銀行街大風潮發生後,是多麼容易便崩潰了。請大家別忘記:美國不是一個民族國家,而是許多民族與種族聚成的一大混成物,遲早將戰敗於日本之手而萎靡不振。」不管這一類言論如何誇大,大西班牙主義的前途實在太少希望了。一個貧弱可憐,瘡痍滿目的西班牙,居然夢想成為一個世界帝國,這真是歷史上一個最大滑稽現象。要美洲那樣一個大陸自動犧牲一切經濟和社會成就與希望,而供給西班牙建立帝國,這豈不是歷史上空前的帝國主義幻!充其量,大西班牙主義能做到的(如果軸心勝利)不過助長拉丁美洲的納粹運動而已。納粹充分瞭解這個,而準備盡量利用大西班牙主義,以達成自己的計劃。戈林將軍的機關報,即埃森的「民族日報」早登載過他一段話說:「西班牙問題關係兩洲的安危。東西兩半球是陷於混亂,或走上改造,這全繫於法郎哥的勝利與否。只有它的最後勝利能夠保存伊比利亞美洲各國的真正西班牙精神和傳統。如果這種精神與傳統喪失了,整個美洲會屈服於美國人與俄國人的勢力之下,而美國人與俄國人特別在美洲是攜手並進的。」(見1939年2月18日芝加哥日報呂勒W.R.Deuel 一文所引)不論日本存什麼希望,意大利抱什麼野心,西班牙做什麼夢想,如果軸心戰勝,納粹德國將來可以在拉丁美洲自由實行其計劃,但反抗納粹的有兩大因素。一為拉丁美洲各國要求經濟獨立的趨勢,一為反法西斯主義及反帝國主義的民主力量,支持這兩個趨勢的主力軍是工人的支薪僱員的集團及農民運動。這些民主力量雖然自己單獨無力抵抗納粹的攻勢,如果能得世界民主力量的支援,必仍能擊敗納粹的進攻。

(第四篇完,第五篇待續)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9 12:43 , Processed in 0.02691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