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雪姬

[QUOTE=雪姬]19世紀法國人類學家鮑德米,認為一個民族的特性是由該城市的天氣因素影響。

說英格蘭多雨霧,天氣潮濕,因為濃霧掩蓋了大部份的建築物,妨礙了英國人的天馬行空式的

誇大思維,因此英國的藝術家很少,然而卻令英國人富思考及自省。

哲學家阿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也有提出民族特性是由覓食方式決定。

所以文判先生不用太介意作者的修辭方式,反而可以了解英國人寫中國歷史的另一風貌。

但如果我沒有記錯,在剛過去的一年,作者孟西士好像有去過台灣宣傳此者,而且還和台灣的

歷史學家舌戰一番,台灣的學家指這本『1421中國發現世界』像小說多一點。

最後有一個有趣的問題想請教一下各位版友^^",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時,其艦隊分別去過南美

洲及南極等地,但為何如此輝煌之事,在明朝史書中卻只是輕描淡寫,歡迎大家可以發表對此

事的看法。[/QUOTE]

明朝史書中對於鄭和下西洋的事跡紀錄不多,
明成祖死後,明朝的中央官員大肆抨擊鄭和下西洋的實質意義。
鄭和也就因此停止下西洋,直到宣德5年的6月才再度出使。
說的簡單點,就是當時的人不認為這是什麼大事,
因為鄭和下西洋對當時的中國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助益,更可說是勞民傷財的。
再加上當時停止下西洋後很多資料就被銷毀,而後又歷經戰亂等。

至於鄭和第六次下西洋,鄭和的艦隊到過南美洲及南極,我個人是蠻懷疑的。
因為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所到的地方是「忽魯謨斯」(位於伊朗南海岸)等地。
且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是永樂19年10月16日以後才出發,永樂20年8月回到中國。
短短的10個月左右鄭和要從中國到伊朗再到南美,甚至南極。
我認為10個月似乎不夠往返於這麼長的距離。
另外鄭和每次下西洋同行的人數約2萬7千人,
如此龐大的人數要橫越這麼遠的距離,飲用水跟糧食取得都是問題。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QUOTE='齊木貴也']有阿 = ="
敗績進步好多 = ="

我要禮物 (伸)

以後歷史有靠山了 = =y

以上~[/QUOTE]

想要什麼禮物,可以郵寄給你XD,我上一年在RO中認識了一位台灣的老公(謎之聲:遊戲

中的啦),也有互通禮物,信件及電話(當然最好是台灣致電過來給我啦= =,電話收費昂

貴〕。

因為香港近年經濟不是太好,所以雪妹全家上下的旅行的地方已改前往東南亞或戰亂地區

了,不過台灣真的是沒有去過>.<。我任職公司內的同事講述他往台灣旅行時,台灣人對外

來的旅客有一種輕視的態度,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呢@@"?

歷史方面,請教文判,aquable ,聖代,思維大大等等,應該會更為全面,我是一個看化妝

品雜誌比文化書籍更多的人,其實是在歷史版也只是純純發表心中意見,

沒有什麼真材實學XD,不過貴也弟弟有歷史上的難題,雪姊也是樂於解答^^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QUOTE=aquable]明朝史書中對於鄭和下西洋的事跡紀錄不多,
明成祖死後,明朝的中央官員大肆抨擊鄭和下西洋的實質意義。
鄭和也就因此停止下西洋,直到宣德5年的6月才再度出使。
說的簡單點,就是當時的人不認為這是什麼大事,
因為鄭和下西洋對當時的中國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助益,更可說是勞民傷財的。
再加上當時停止下西洋後很多資料就被銷毀,而後又歷經戰亂等。

至於鄭和第六次下西洋,鄭和的艦隊到過南美洲及南極,我個人是蠻懷疑的。
因為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所到的地方是「忽魯謨斯」(位於伊朗南海岸)等地。
且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是永樂19年10月16日以後才出發,永樂20年8月回到中國。
短短的10個月左右鄭和要從中國到伊朗再到南美,甚至南極。
我認為10個月似乎不夠往返於這麼長的距離。
另外鄭和每次下西洋同行的人數約2萬7千人,
如此龐大的人數要橫越這麼遠的距離,飲用水跟糧食取得都是問題。[/QUOTE]

嗯嗯,如果根據書中所寫,中國當時的船高達三層樓之高,可容納數千人之用。

當時船隊一分為三,分隊是前往南極等地。

不過對於資料被銷毀原因,如果根據我所知道,是當時鄭和下西洋期間,中國朝中文人與宦官

發生權力糾紛,最終是文人得勝,誅滅了不少朝中宦官。所以鄭和船隊回歸中土後沒有受到太

大的歡迎儀式,而文人因為不欲讚揚這班宦官所建立的輝煌事跡,所以便銷毀有關文獻。

而明朝皇帝為何不再積極派出船隊遠航,我想是和普天之下莫非黃土及打江山的觀念有關。

當然,當時中國只有5千萬人口,有足夠農地及商業機會自給自足等等原因也是構成不再出洋

冒險的原因之一。

不過,飲水跟糧食問題我也抱有過疑問,要有機會購買力此書作研判才可再作論述。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最熟悉的陌生人

[QUOTE=雪姬]^^[/QUOTE]

我隨口說說的啦 = ="

台灣人對外來的旅客有一種輕視的態度,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呢@@"?
假的是假的 - -
否認 +1

歷史上的難題,雪姊也是樂於解答
有這句話以後如果有歷史作業就沒問題了 -.-

化妝品雜誌 = =?
看這做啥 - -
又不買 = =|||||||

以上~
 
 
 
 
 
 
 

如果將字母AZ分別編上126的分數
知識KNOWLEDGE得到96
努力HARDWORK也只得到98
態度ATTITUDE才是左右生命的全部10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QUOTE=雪姬]嗯嗯,如果根據書中所寫,中國當時的船高達三層樓之高,可容納數千人之用。

當時船隊一分為三,分隊是前往南極等地。

不過對於資料被銷毀原因,如果根據我所知道,是當時鄭和下西洋期間,中國朝中文人與宦官

發生權力糾紛,最終是文人得勝,誅滅了不少朝中宦官。所以鄭和船隊回歸中土後沒有受到太

大的歡迎儀式,而文人因為不欲讚揚這班宦官所建立的輝煌事跡,所以便銷毀有關文獻。

而明朝皇帝為何不再積極派出船隊遠航,我想是和普天之下莫非黃土及打江山的觀念有關。

當然,當時中國只有5千萬人口,有足夠農地及商業機會自給自足等等原因也是構成不再出洋

冒險的原因之一。

不過,飲水跟糧食問題我也抱有過疑問,要有機會購買力此書作研判才可再作論述。[/QUOTE]

明代的宦官問題的確可以上溯至明成祖時,但是此時只是信任(非寵信)宦官。
銷毀的原因應該不能說是因為文人不想讚揚宦官所建立的輝煌事蹟,
因為明代的官員根本不認為這有何需讚揚的,
也許鄭和達到了「耀兵域外」的使命,但是所靡費的大量人力物力讓官員覺得不值。
而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1.耀兵域外
2.開發對外貿易(朝貢貿易=.=),當然也有引進一些外國香料等。
3.搜尋建文帝的下落(個人認為這點的理由有點薄弱)
4.結交中亞沿岸國家,圍堵帖木兒的勢力。(此說法尚在爭論中)
鄭和在明仁宗時期因大臣反對而停使西洋,但是在宣帝時又被派遣出使西洋,
原因是當初來中國朝貢的國家,已有一些中斷來中國朝貢,因此鄭還才再度受命出使。
至於中國當時對南洋各國的貿易屬於朝貢貿易,
簡單的說,就是南洋各國上貢土產臣服於明朝,明朝就賜與他們更多的物產。=.=
至於分三路之說,我倒是第一次聽到.....
不過我個人是沒有看到史料上有分三路的記載(明成祖、仁宗、宣宗實錄、明史)。
不過我對此一說法也是頗為懷疑,因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與西方國家大不相同,
鄭和不是為了「探險」而下西洋的,所以分路的可能性不大,
這學期我剛好修了明史(學期報告剛好又是鄭和....=.=)
我們曾討論到,現在有些地方有發現明代的中國文物,所以懷疑鄭和下西洋時曾經到過該處。
但是我認為某地有中國某代的文物,並不一定代表明代曾有中國人到過。
也有可能是後來的人(可能明末、清),帶往該處的。
舉個歷來說,假設我現在帶了明朝初年文物到阿里山,並留在該處。
1000年後有考古人員在阿里山見到明代文物,難道就算明代的人到過阿里山@@?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18 14:50 , Processed in 0.01976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