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幣
- 1648 元
- 文章
- 525 篇
- 聲望
- 1342 枚
- 上次登入
- 19-4-13
- 精華
- 1
- 註冊時間
- 04-5-17
- UID
- 25049
|
原文由利德蓓絲 於 06-11-10 12:01 AM 發表
奶油生菜培根捲
可惜是下去買都差不多冷的= ="
嗯嗯..
剛剛看到的....讓我好囧
《四部醫典》的第一部:《總則本》共6章,有彩色掛圖4幅,它概括介紹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及治療的一般知識。第二部:《論述本》共用章,有彩色掛圖35幅。它詳細介紹人體生理解剖,疾病發生的原因及規律,衛生保健知識,藥物性能,診斷方法和治療原則等。第三部:《秘訣本》共92章,有彩色掛圖16幅,專門論述各種類病的診斷和治療。第四部:《治療本》共28章,有彩色掛圖24幅,介紹脈診和尿診,各種方劑的配方,功效和用途,以及外治療法等。《四部醫典〉內容很廣,歸納起來可分為:一、基礎理論;二、生理和解剖;三、診斷疾病的方法;四、治病的原則;五、預防和治病;六、藥物。現分別概述如下: 一、基礎理論
藏醫認為人體內存在著三大因素:"龍""赤巴""培根";七大物質基礎:飲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種排泄物:大、小便及汗。三大因素又支配著七大物質基礎及三種排泄物的運動變化。在一定條件下,上述三者保持著相互協調,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能的活動。
"龍"譯成漢語是"氣",它的功用是生呼吸、肢體的活動、血液循環、五官的感覺、大小便的排泄、幫助分解食物並輸送飲食精微等。因龍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為下述的五種龍:1.維持生命的龍(索增龍);2.上行的龍(緊久龍);3.普遍存在的龍(恰不欺);4.主消化的龍(麥娘姆龍);5主排泄的龍(吐塞龍)。
"赤巴"譯成漢語是"火",它的功用主要是產生熱能並維持體溫,增強胃的功能,使人知饑渴、能消化、長氣色、壯"膽量"、生"智慧"。按赤巴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分為主消化的赤巴(赤巴覺久)、主變色的赤巴(赤巴同已)、潤澤皮膚的赤巴(赤巴多塞)等五種。
"培根"譯成漢語是"水"和"土",它的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易於消化吸收;司味覺,供人以營養和輸送體液、保持水份;長肌肉、潤皮膚、調節人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溫和等。由於培根所在的部位和功用的不同,又分為保持水分的培根(培根登及)、磨碎食物的培根(培根瘧及)、品味的培根(培根娘及)、使人知"滿足"的培根(培根寸及)和潤滑關節的培根(培根局爾及)五種。
龍、赤巴、培根雖各有其功能,但並非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協調統一地進行活動。例如,人的消化功能,先由培根瘧及磨碎食物,繼則由赤巴覺久將被磨碎的食物加以腐熟分解,麥娘姆龍負責"過濾",分別清濁,使糟粕移入大腸,精微則被人體吸收。
七大物質基礎中以飲食精微為最重要,因為其他六種物質均由它轉變而成。血能滋潤身體並維持生命。肉似圍牆,能保護身體。脂肪能柔潤身體,悅氣色。骨為支架,骨髓能生精,而精的功用是生殖。至於大、小便及汗三種排泄物均系排除體內廢物。汗則尚有溫潤皮膚的作用。
在正常人體內,三大因素、七大物質基礎及三種排泄物之間保持相對平衡。一旦內外環境變化,平衡破壞,將會引起疾病。特別是龍、赤巴、培根中某一種因素的功能亢進、低下或互不協調,不僅可引起龍病、赤巴病、培根病,而且還是造成其他疾病發生的原因。
龍、赤巴、培根既用來解釋人的正常生理活動、某些疾病發生的原因,還用來區分人的類型。藏醫將人分為龍、赤巴、培根三種類型。
龍型的人其特點是:消瘦,面色灰黃,怕冷,愛說話和唱歌,愛吵架,性格活潑等。赤巴型人的特點:易饑渴,多汗,面色發黃,個性強。培根型人其特點是:身體肥胖,臉色發白,怕冷,嗜睡,性情溫和。體型一方面可反映人的某些生理特點,另一方面又與疾病的發生有一定關係。
疾病發生的原因分內因和外因。內因方面關係較大的是人的類型和年齡。龍型的人和老年人易患龍病。赤巴型的人和青年人易患赤巴病。培根型的人和小孩易患培根病。外因則主要為季節氣候,地區環境及飲食起居等的變化。培根病多發生於春季,龍病多發生於夏季,赤巴病多發生於秋季。寒冷易發龍病,乾燥炎熱易發赤巴病,潮濕易發培根病。在飲食起後方面,過饑、過他、過度勞累、思慮過多等等,均可引起體內龍、赤巴、培根的紊亂和功能失調,在外因與內因共同作用下可導致疾病的發生。
疾病侵入人體的途徑:一般由表人裏,經皮膚→肉→血→骨→五臟六腑。龍、赤巴、培根三類疾病在人體中並不是始終固定不變的,如治療不當,受體內因素或外界環境影響,可以互相轉化。單一的病可引起另一種病的發生,這叫做轉化或變症。如龍病用苦寒藥物治療,龍病不愈,反而引起赤巴病或培根病的發生。同樣,赤巴病和培根病亦可轉變為其他疾病。龍、赤巴、培根三類病的變種共分十二種。此外,龍、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既可單獨致病,亦可二者或三者混合致病。
儘管疾病多種多樣,但是均可歸納為寒熱兩大類。龍病、培根病、漫懷病屬於寒性病;而赤巴病、血病、急性病均屬於熱性病。
二、生理和解剖
《四部醫典》中關於人體解剖和某些生理方面記載比較詳細。藏醫所指的髒腑包括:1.五臟一心、肝、脾、肺、腎;2.六腑一胃、隆(相當十二指腸)、腸、膽、膀此、"三姆休"(按其藏灸穴位和中醫背部俞穴的位置來看,可能相當於中醫的三焦,但其功能又與三焦不相同)。對於五臟六腑、肌肉和脈絡(神經和血管)的解剖位置或數目,以及如何繪製人體解剖圖,《四部醫典》中都有說明。在生理方面,主要對月經週期、胚胎髮育、分娩、神經和消化系統的功能等方面論述比較詳細。歸納解剖和生理兩方面的內容,其中有三項直到科學發達的今天仍有其科學價值。
1.月經週期和胚胎髮育
書中指出:婦女12歲來月經,50歲絕經,每月一次。來月經時,婦女常有腰部和下腹部脹痛,乳房發脹,情緒不穩定等表現。當懷孕後,38週期分娩,這些敘述都相當正確。另外,還提出在胚胎髮育過程中,胚胎要經歷魚期(相當於水生脊椎動物)、龜期(相當於爬行動物)及豬期(相當於哺乳類動物)等,體現動物進化過程的幾個階段。正如恩格斯所說的:"母腹內的人的胚胎髮展史,僅僅是我們的祖先從蟲豸開始的幾百萬年的肉體發展史的一個縮影"。關於胎兒之所以能發育成熟,則是全靠母親的營養物質通過臍帶供養胎兒的結果。用比喻來說,母親、臍帶與胎兒的關係就如水塘、水渠與莊稼的關係。母親好比水塘,臍帶好比水渠,胎兒好比莊稼,水塘中的水通過水渠,滋潤著莊稼,使之發育生長。此外,關於妊娠早期反應,懷孕後應當注意的事項及分娩的徵兆的論述,與現代醫學基本是一致的。
2.解剖方面
除初步描述五臟六腑的解剖位置和骨骼的數目外,還指出有牙32顆,肋骨24根,四肢大關節12個等等。還採用取類比喻,謂心臟相當"國王",肺相當"大臣和王子",這與中醫的"心為君主之官,肺為相傳之官"等的說法很相類似。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早在公元1704年,名畫家兼藏醫洛劄·丹增諾布所畫的一張解剖圖。藏醫對人體解剖雖然早有一定的認識,但是,由於宗教的統治和影響,長期以來,一直按照宗教的觀點,把心臟的位置畫在胸腔正中外,而且心尖朝上,這完全是唯心的。洛劄·丹增諾布本人親自看了一些屍體之後,他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一反正統的宗教觀念,畫出了新的解剖圖,正確地把心臟畫在胸腔正中偏左的位置,心尖朝左下。另外,對於器官與肺、腹腔內各臟器解剖位置和形狀,描繪得更加符合人體的實際情況。這不僅是藏醫、而且也是祖國醫學解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
3.關於神經和血管的功能方面人體內有各種脈絡,其中連接入體內外的叫做"聯結"脈,聯結脈又分為白脈和黑脈。腦為白脈之海,像樹根一樣,自腦向脊髓內伸出一支較粗的白命脈,由腦和脊髓發出若干分支,分佈於五臟六腑及四肢,隱藏於內,外面肉眼看不見,主感覺和運動。如白脈受傷,便喪失其功能,不能活動。在彩圖十五中還能看到從坐骨大孔發出一支大的白脈,相當於坐骨神經。黑脈不跳動,黑脈上的某些部位是醫生放血療法的穴位。另有跳動的脈叫"如瑪"脈,與心臟相連接。總之,脈絡是氣血的通道,是維持人體生命的根本。
上述的這些描述表明:黑脈即靜脈,"如瑪"脈即動脈,白脈即神經,而神經司感覺和運動。在公元18世紀初,藏醫對神經和血管的功能就有了這樣的認識,對醫學上的貢獻是相當大的。
三、診斷疾病的方法
藏醫院診斷疾病的方法主要靠問診、望診、觸診。診斷病人患有何病叫做認病,認病主要靠徵候,病和徵候的關係好比火和煙的關係一樣,火是煙的基礎,煙是火的表現。所以認病必須先認識徵候。不懂得這個道理的醫生,就認不清病人的徵候,好象錯誤地把 水蒸氣看成為煙霧,或見雲就以為准要下雨一樣,把不可靠的東西看成可靠的東西。要確診疾病,分析病的徵候非常重要。
1.問診--凡與病情有關的情況均要仔細詢問,包括起病的原因,發病的時間,症狀,用藥物的情況,發病與季節氣候和飲食起居的關係等。特別是病因,患病的部位和症狀,應當-一問清楚(三診中心問診為最重要)。2望診--凡能用眼睛看到的都要觀察,包括病人的神色、體型、皮膚顏色、大便、小便、痰等。特別要仔細觀察舌和尿的變化,舌診主要是看舌質和舌苔。例如,龍病的病人,舌質紅,舌苔幹而粗糙;赤已病的病人舌苔黃而厚;培根病的病人,舌苔白而滑等。尿診是藏醫觀察疾病極為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觀察十分仔細。尿診的方法是:醫生首先看尿的顏色或冒熱氣的情況(尿蒸氣的情況),嗅氣味等,然後用一根細棒攪拌尿液,看尿的泡沫(包括泡沫多少、大小、顏色、消失快慢)、沉澱物之有無及其形狀、漂浮物等的變化。例如,熱性病人的尿呈紅黃色,氣味大,有臭味,尿的熱氣維持時間久,泡沫稀少呈黃色,且消失快,沉澱物如亂雲狀。又如,尿中沉澱物形狀似砂粒者為腎有病。
3.觸診:主要是切脈。藏醫切脈的部位和方法基本上與中醫相同。亦分寸、關、尺三部,且其藏語的發音亦與漢語相近,即"寸、甘、恰"。切脈的手法分浮取、中取、沉取三種,寸、關、尺三部所代表的髒腑,男女略有區別,男子左手之寸、關、尺脈分別反映心、脾、腎(左腎)及"三姆休";右手之寸、關、尺脈分別代表肺、肝腎(右腎)。婦女寸脈反映為髒腑,左手為肺,右手為心,其餘相同。正常人一息(一呼一吸)脈跳五次,柔和有規律。而多於五次者有熱、少於五次者有寒。脈象因病而異,主要分十二種。熱性病之脈象為數、洪、大、弦、滑、硬;寒性病之脈象為沉、遲、弱、細、浮、虛。各種病症均各有其表現的脈象。脈診還應與望診相結合,以測病人之生死,當病人出現下述情況者可能死亡:心脈摸不到,舌中間發黑者;肺脈摸不到,鼻翼下陷者;肝脈摸不到,下唇外翻者;腎脈摸不到,耳向後聽不見聲音者。藏醫關於髒腑的脈象與五官(舌、眼、鼻、耳、唇)的變化相聯繫的觀點,彩圖中對此描繪得很生動,其本質乃是中醫髒腑學說中的心開竅於舌,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脾其榮在唇。藏醫脈診中還有生命脈診法,其切脈部位亦在前臂尺測與中醫切診的寸、關、尺相應的部位。
藏醫診病,除瞭望診、觸診、脈診三種方法外,還有藥物試驗診斷法。總之,根據望、觸、問三診斷得到的印象,加以分析的歸納,從發病原因判斷疾病的性質,從症狀到體征判斷方法基本相似。因而也確知藏醫在某些方面受中醫理論的巨大影響。
網址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BDbbrjXP-cJ:jzf.cixin.org/bbs.jiexieyin.org/dispbbs.asp%3FBoardID%3D30%26replyID%3D145103%26id%3D25564%26skin%3D1+%E5%9F%B9%E6%A0%B9%E5%A8%98&hl=zh-TW&gl=tw&ct=clnk&cd=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