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蛇:身長僅8厘米
在長沙市八一路288號做生意的龔女士的店鋪內突然爬進一
個怪物:它長約8厘米,全身有細小的鱗片,很光滑,在兩頭都長了頭的東西
,其中一個頭是扁的,黑亮黑亮的,龔女士趕緊用一個盒子將它裝好。昨日,
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學教授鄭學建認出了這位不速之客──它是世
界上最小的蛇,但在鬧市裡發現確實很罕見。
龔女士主要經營服裝,服裝店有點潮濕,前晚10時左右,記者在龔女士店鋪內
看見了這條世界上最小的蛇:其身體醬黑色,一個頭橢圓形,另一個頭扁而長
,形狀就像一隻蚯蚓,但沒有蚯蚓的圓潤和體胖。龔將它放在光滑的地面上,
只見它左右甩尾,記者用東西稍微碰一下它,它的身體便像波浪似的一波一波
地動。
據龔女士介絕,它是晚上從土牆角裡爬出来的,開始像蛇一樣昂起橢圓形的頭
,後又很快在地上爬行,因為個體太小,不像蛇,但又看不出牙齒,而且扁平
的頭也跟着一動一動的,仔細一看,身上還有細小的鱗片,很是嚇人,由於怕
它咬,因而龔女士把它盛在了一只大紙盒裡。
昨日上午,記者帶着該小動物找到了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學教授鄭
學建,經過仔細觀察,鄭教授告訴記者,這種怪物其實是一種世界上最小的蛇
,叫盲蛇,成蛇一般是10厘米到15厘米長,一般生活在潮、腐殖質比較豐富的
地方,一般以螞蟻和白蟻為食,這種蛇沒有毒,在鬧市區看到這種蛇實属罕見
。鄭教授表示,將於今天前往龔女士的店鋪進行一番考察,探個究竟。
盲蛇(Typhlopidae) 學 名:Typholops braminus (Daudin) 英 名:Blind Snakes 科 名:盲 蛇 科 (Typhlopidae 分 布:全省中、低海拔山區之灌木叢內及農墾地, 草生地等皆有分布,多棲息於土壤中,數量極為普遍。
生態習性:棲息於腐木石頭下、落葉堆、垃圾堆和岩縫間等陰暗潮濕的地方,晚上及下雨過後會到地面上活動,由於其生存環境是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因此雙眼已經退化且幾乎不 具視覺功能,故稱盲蛇,以土中的小型生 物為食,如螞蟻。不會攻擊人,但會利用尖尾刺人以自衛。卵生,行孤雌生殖,沒有雄性個體。 形態特徵:是一種原始的蛇類,體色黝黑,具金屬光澤,體形似蚯蚓,但全身覆滿極細小之鱗片,體鱗20列。尾部短而呈鈍形。身體極為堅韌,全長不超過二十公分,無毒。 記得十多年前,在學校的圖書館一樓的地上發現過行動敏捷的蚯蚓,努力的抓起來,發現這奇怪的蚯蚓,身體黝黑有鱗片,不像一般軟趴趴的蚯蚓,經過查詢才知道是盲蛇。因為無毒又不會咬人,蛇善被人欺,吸引了一堆同學前來圍觀。不過,後來發揮了蛇類神奇的功夫,就在上個課回來後,就從罐子裡頭失蹤了!最神奇的是從書上知道盲蛇是孤雌生殖。所謂孤雌生殖簡單講就是母蛇不需要和公蛇交配就可以直接生蛋,而且孵出小蛇出來。 盲蛇,又稱鉤盲蛇,為台灣地區所產蛇類中體形最小,體長不超過20公分,呈圓筒狀,形似蚯蚓,故又稱「蚯蚓蛇」。頭小呈半圓形,與頸不易區分,眼睛極小且退化成感光眼點呈黑點狀。鼻鱗有一溝將鼻鱗分成前後兩半。體鱗20列。尾部短而呈鈍形。全身大致為黑褐色或褐色。 盲蛇生活在腐木石頭下、落葉堆、垃圾堆和岩縫間等陰暗潮濕的地方,晚上及下雨過後會到地面上活動,行動敏捷。以白蟻、螞蟻或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卵生,行孤雌生殖,沒有雄性個體。在全省低海拔地區都有分佈,數量尚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