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中國文字的構造,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法則,古人稱為六書。

其中象形和指事都是字形不能再加以分析的「獨體」,稱為「文」;
會意和形聲都是字形可以分析的「合體」,稱為「字」。
以上四種是文字構造的基本法則,轉注和假借則是文字構造的補充法則。
東漢時代的學者許慎在他所撰寫的《說文解字》序文中,對六書的定義都作了簡單扼要的解釋,
並且各舉兩個字作為例子。

以下僅就文字構造的基本法則分別加以介紹:

一、象形
《說文解字》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整句話的意思是:造字的人客觀地運用一些簡單的筆畫,
隨物體的形象彎彎曲曲地描摹出來;像日、月二字就是這一類的例子。

象形字嚴格地說,應當稱為「文」)所表示的物體形象大約有四類:

(一) 屬於人體方面的形象,如子、人、口、心等。
(二) 屬於天文、地理方面的形象,如日、月、山、水等。
(三) 屬於動植方面的形象,如牛、鳥、木、瓜等。
(四) 屬於器物方面的形象,如門、琴、冊、弓等。

二、指事
《說文解字》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看了字形的結構,就認識到它是一種記號;再仔細觀察,
便知道它的含義所在;像上、下這兩個字即是這一類的例子。
      由於指事字(嚴格地說,應當稱為「文」)所表示的是抽象的「事」,
不像象形字所表示的是具體的「物」,所以它只能用記號來表達概念,
如《說文解字》中所舉的例子,就是先用一長畫表示位置,再用一短畫表示物體;
物體在位置上方的便是上,物體在位置下方的便是下。

指事字的構造,主要可以分為兩種

(一)純粹用記號來表示抽象概念,如一、八等。
(二)在象形字上面附加符號以表示抽象概念,如本、末、牟、刃等。

三、會意
《說文解字》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意思是說:合併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嚴格地說,應當稱為「文」),
將它們的字義會聚起來,即可表現出新字的含義所在。
例如合併「止」、「戈」二字,會聚這兩個字的意思,便表現出(武)的字義是「制止干戈等武器而不用」;
又如合併「人」、「言」二字,會聚這兩個字的意思,就表現出「信」的字義是「人所說的話一定要誠實可靠」。
      
除了「武」、「信」兩個字以外,如「社」字是合併「示」、「土」二字,以表示「土地神」的意思;
「伐」字是合併「人」、「戈」二字,以表示「拿兵器攻擊人」的意思;
「解」字是合併「刀」、「牛」、「角」三字,以表示「解剖」的意思。
像這些字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合併而成,表現出新的含義,皆屬會意字。

四、形聲
《說文解字》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意思是說:依事物的類別,拿一個字作為「形符」,再取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作為「聲符」;
最後把「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結合,便形成了一個新的字。
例如「江」、「河」二字拿「水」作形符,表示它們都是屬於水類;再用「工」、「可」二字作聲符,
表示其字音;如此便成了「江」、「河」兩個字。
又如用「口」作形符,表示和口有關係;再以「包」、「孝」作聲符,表示其聲音;
就形成了「咆」、「哮」兩個字。

形聲字依照字形的排列,可以歸納為六類

(一) 左形右聲,如伴、鰻等。
(二) 右形左聲,如雞、郡等。
(三) 上形下聲,如菁、霖等。
(四) 下形上聲,如驚、烈等。
(五) 外形內聲,如圃、衷等。
(六) 內形外聲,如聞、辯等。
--

自己的心得↓

也許大家不知道中國文字有多久歷史?是誰發明的?也就是說多久之前就開始有中國字呢?

這些就要看你歷史課有沒有好好的上了。

中國的歷史讓我感觸良多,希望大家讀書能好好的充實自己。
--

中國文字的發明應歸功於一個叫倉頡的人。(是中國文字的"集大成者",而非創造者。)

大學人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

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皇帝之史侖頡,見鳥獸蹄之跡,

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上古民眾把倉頡造字看成是驚天動地的偉業,

《淮南子‧本經訓》說︰“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倉頡本人也成為真話般的仙者,

《春秋‧元命》說︰“倉頡四目,是謂並明。”
--

中國文字的演變

在進入第一個對象──殷代文字之前,先談談幾個觀念和有關殷商以前文字的一些問題。

中國文字學是從歷史的角度去研究中國文字,並探討其內部發展演變的現律的。

以下幾個方面去考察中國文字的演變及其規律,中國文字的體系和數量的變化,

中國文字字形的變化,中國文字字體的變化。

「體系的變化」是從中國文字的質和量兩方面去考察中國文字及其演變的;
「字形變化」是研究中國文字構造及其變化的;「字體變化」是研究中國文字的書寫形式及其變化的。

研究中國文字的歷史,首先要熟悉中國文字的歷史。

以下幾個講次的目的,就是要對中國文字的歷史面貌及其變化過程有一個大體的、輪廓的印象。

現行的方方正正的中國文字,這種用筆畫的排列交叉組織起來的中國文字,

不是中國文字最初的面貌,它是中國文字的不斷演進的結果。

現代所看到的歷史上的各種文獻,不論是《史紀》、《漢書》也好,《尚書》、《詩經》也好,

都是歷代用當時通行的文字改寫過的,甚至不是改寫過一次、兩次,它們同樣不反映成書時代的中國文字。

中國文字歷史上的真面目,除少數流傳下來的手跡之外,

主要是保存在傳世的各種歷史文物上的,年代越久遠的文字越是如此。

這是因為日常手寫的文字多是寫在容易得到也容易腐朽的材料上的緣故。
保留有各時代文字的歷史文物,最初都是由古物收藏者、古董鑑賞家搜集、保存、流傳的。

由於興趣不同,或者受所能搜羅的物品的限制,受見識的限制,受財力的限制……,

搜藏家的收藏品往往只局限於某類器物。由於許多收藏家多半是分門別類地進行搜集的。

所以他們所輯錄的文字多以收藏品命名。

比如,搜集龜甲獸骨的,其上的文字就叫作「甲骨文」,搜集古貨幣的,
把古貨幣上保留的文字稱作「古錢文」,依此類推就出現了
「璽印文字」、「古陶文字」、「瓦當文字」、「繒帛文字」、「簡牘文字」之類的稱呼。

介紹文字的歷史面目,理想的辦法是按時代、分地域展示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時間上顯示出文字的縱的流變脈絡,

從空間上顯示出文字的橫的地方變體,才能反映不同時代的文字的全貌。

上述的依文字所寄附的器物為文字的命名的辦法顯然是不科學的,它既不能反映出文字的時代斷限,

又不能反映出文字的地區分布;它只有一個長處,可以反映出文字賴以保存的材料。

但是依器物為文字分類的命名已經成為既成事實,而且成為中國文字學上的習用術語,
所以講中國文字學時迴避不開它們。

好在某一時代的文字常常依附於某種主要器物或某幾種主要器物,還可以將某些器物與文字的時代大體上統一起來。

下面就以時代為經、以器物為緯來介紹中國文字的歷史面目和中國文字學上的叫些常用術語。

這樣一來就要割裂器物將它們配屬於各個時代了。

---

受講次的限制,這一部分不能過多,只能大體上勾畫一個文字流變的輪廓。

以上貓貓可以推薦幾本書,讓大家參考看看↓

有趣的中國文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63672

其實,小貓只是把知識家的東西轉貼過來給大家分享的,

其中看到了好幾份錯誤,所以貓貓一並統一整理出來給大家參考用。

因為查很多,自己也把一些重點用不同的顏色點出,也附上了個人心得,希望讓大家能更懂中國的文化。

再者,我在介紹一個網址給大家看看。

中國文字的藝術之美。

http://dom1234.myweb.hinet.net/

--

以上。

[ 本文最後由 小貓~ 於 07-1-5 09:55 PM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倉頡是中國文字的"集大成者"
而非創造者!

中文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而是經由長期的累積而來!

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我發的那篇文章!

那篇文章對於中文字!

雖說不上詳盡!但也大約勾勒出個輪廓出來了!

可以參考一下!
 
我快溺死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原文由上帝使者 於 07-1-5 09:49 PM 發表


哎呀,謝謝點出錯誤點,我會修改的,

你的那篇文章呢,補充有點潦草,

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http://www.nssh.tpc.edu.tw/china/chinese/42/brush.htm

以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雖然已經偏向書法去了~

不過內容還真不錯呢^^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羅生門

原文由上帝使者 於 丑時參 09:49 PM 發表
倉頡是中國文字的"集大成者"
而非創造者!

中文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而是經由長期的累積而來!

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我發的那篇文章!

那篇文章對於中文字!

雖說不上詳盡!但也大約勾勒出個輪廓出來了 ...



許慎《說文解字》: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迹 , 知分理之相別異也 , 初造書契 。』

我想,能探討的只有最早出於何時,有各種說法。



中文並沒有誰集大成,秦朝的時候統一文字

更何況,倉頡時人哪可能集大成剛出現沒多久的東西呢?

中文日日新,沒有所謂集大成者,每天都在變化

[ 本文最後由 北歐主神-奧汀 於 07-1-5 10:13 PM 編輯 ]
 
黑潮流域:www.Coyoter.com
黑潮信箱:Coyoter@Coyoter.com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菜鳥騎士

稍微補充一下XDD

轉注- -許慎說文解字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歷來對轉注字的解釋,眾家紛紜,說者不一,各據己理。

簡言之,即是音通或義同而形異之字。例如諆之與欺,開之與闔,音義俱同,又如更之與改,枯之與槁,義同而韻異,再來如考之與老,芳之與香,義同而聲異,都是轉注字的好例。

轉注字有三個條件:一是「建類」;二是「一首」;三是「同意相受」。

(1) 「建類」就是建立事或物的類,以為轉注字之體。指事的如「辵」為行走,「殳」為打擊。指物的如人、鳥、木、石、各為一類。這是關於字形的條件。

(2) 「一首」的「首」,是轉注字的聲母和韻母。「一首」是說轉注字二字的音必須是同聲母,或是同韻母,例如「老」以及「考」,皆為「凹」韻(不能用注音文....殘念Orz),聲異而韻同,這是關於音方面的條件。

(3) 「同意相受」同意者,轉注的二字意義完全相同,不得有絲毫差別,這是關於義方面的條件。

轉注字的功用,乃是由於各地方音的不同,古今語音有變,於是同一事物而有不同的文字,有了轉注去會通,才可使義同形異的文字得到一個歸納溝通,所以轉注就是「多字同為一義」的演變。




假借-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由許氏的定義來看,很明白的知道,假借字是沒有它的「本字」。

當某個新事物出現之後,在口語裡已經有了這個詞,但在筆下卻沒有代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稱聲音相同的字來代表(托事),這就是「假借」。

明乎此,可知假借之法,是以不造文字而造字,此法一出,則字無窮時矣。

另有一種「同音假借」的字,乃是古人寫別字,並不屬於六書中的假借,兩者的區別是:

1.假借:是本無其字,依聲託事。

2.通借:是本有其字,依聲託事。
字例 說 明

令 本義是「命令」,因讀音與「縣令」之「令」相同,所以假借為「縣令」
長 本義是「年長」,因讀音與「縣長」之「長」相同,所以假借為「縣長」
汝 本義是「水名」,因讀音與第二人稱之「汝(你)」相同,所以假借為「汝(你)」
亦 本義是「腋下」,因讀音與表示也的「亦」相同,所以假借為「亦(也)」
自 本義是「鼻」,因讀音與「自己」之「自」相同,所以假借為「自己」
驕 本義是「高六尺的馬」,因讀音與「驕傲」之「驕」相同,所以假借為「驕傲」

此處有兩點要說明:

「令」「長」「汝」三字發展到後期,「本義」和「假借義」並存,變成一字多義。
「亦」「自」「驕」三字發展到後期,因「永借不還」,「本義」已失,只剩下「假借義」,於是出現了後起字:
「亦」的「本義」變成了「腋」字
「自」的「本義」變成了「鼻」字
假借字特點:

假借字在上古普遍使用,這與當時的字少,「本無其字」,只好假借來用,故使用較多。
對後世的閱讀和理解帶來很大困難。(因後人不知作者用「本義」還是「假借義」)
「本無其字」運用假借是自然的事,但在「本有其字」的情況下,也任意亂借(實為寫別字),只會損害文字的健康,造成使用上的混亂。

------------------------------


突然覺得很困難XDD

看了很久才差不多了解

重點在於紅色字體,而關於藍色字體有些許不懂,還待在國文方面有高深造詣的高手來指導orz

以上轉載自各類知識家,經過些許整理後的總整理



另外補充個人的小知識XDD

1.現在的中國字內,以形聲字最為眾多
2.中國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蝌蚪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 本文最後由 落日餘暉 於 07-1-5 10:25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原文由北歐主神-奧汀 於 07-1-5 10:11 PM 發表



許慎《說文解字》: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迹 , 知分理之相別異也 , 初造書契 。』

我想,能探討的只有最早出於何時,有各種說法。



中文並沒有誰集大成,秦朝的時候統一文字

更何況,倉頡時人哪可能集大成剛出現 ...

喔喔~看來我用字有點錯誤了~

這是我原文的內容!

漢字不可能由倉頡一人造出.他被尊為文字創造者.可能在於其對文字的整理.規範.統一.有相當的貢獻.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菜鳥騎士

原文由北歐主神-奧汀 於 07-1-5 10:11 PM 發表



許慎《說文解字》: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迹 , 知分理之相別異也 , 初造書契 。』

我想,能探討的只有最早出於何時,有各種說法。



中文並沒有誰集大成,秦朝的時候統一文字

更何況,倉頡時人哪可能集大成剛出現 ...

稱不上集大成,但,雖然沒有歷史考證,不過最可信的說法還是認為倉頡為中國史上第一位整理文字的人

否則關於倉頡的傳說為何會這麼多呢?

(其實我也是從老師那邊聽來的XDD)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12 05:02 , Processed in 0.03562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