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軍事趣談


文章參考:燃燒的島群,轉載請註明。

● 美國海軍珍珠港罹難之前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早晨,珍珠港所在的瓦胡島最北端的一個美陸軍雷達站裡,士兵洛克哈特和埃利奧特正在值勤。七點零二分,雷達螢光屏上顯現出一大批目標,正向瓦胡島襲來。大為吃驚的埃利奧特隨即用電話向情報中心報告。
  值班軍官泰勒中尉聽完了報告,想到曾有通報說一般航空母艦正在出動,而且西海岸還將有一批轟炸機轉場來夏威夷,就想當然地下了結論:「那是我們自己的飛機!」
  結果,到了七點五十分,日本海軍的一百八十三架飛機飛臨珍珠港上空,震驚世界的珍珠港之戰就此爆發。從埃利奧特發現情況到日軍開始攻擊,有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可是由於泰勒的掉以輕心,完全來得及做出反應的珍珠港卻在不意之中變成一片火海。

● 日本海軍密碼不密
  一九四二年六月三日至六日,在關係到日美太平洋戰爭轉折點的中途島海戰中,由於日軍在密碼使用上麻痺輕敵,以致受到巨大損失。當時日軍有兩起嚴重洩密事件:
  一是在戰役發起前夕,日海軍第二聯合特別陸戰隊的一個副官,用低等級密碼發電說:六月五日以後,本部隊的郵件請寄到中途島。
  二是日軍軍港的一個後勤部門,用簡易密碼與擔任進攻中途島任務的部隊聯繫淡水供應問題。
  結果,以上兩電均被設在珍珠港的美國海軍破譯,從而掌握了日軍進攻中途島的日期和兵力,致使日軍在戰役中遭到慘敗。


● 靠「估計」打仗
  一九四四年六月,美軍決心奪取比阿克島。登陸前,美軍根據有關情報資料,估計守島日軍約四千人,其中作戰部隊只佔一半,至於守敵的確實情況不甚瞭解。後來美軍的破秘人員雖曾截獲到日方加強該島防禦力量的命令,卻沒能弄清加強到什麼程度。指揮這次登陸作戰的富勒少將,為加快新幾里亞的攻勢,依據這些不確實的情況,制定了作戰計劃。
  事實上,日軍在此間多次增兵該島,其中一次就增兵一千五百人,飛機一百至一百五十餘架,使島上的日軍達到一萬一千四百人。戰鬥打響後,美軍遭到日軍的頑強抵抗,進攻速度十分緩慢。從六月三日至十三日,日軍利用蜂窩狀的洞穴,巧妙地組織防禦,使美軍的進攻步步受阻,幾乎陷於絕境。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麥克阿瑟解除了富勒的職務,臨時抽調其他部隊,重新組織新的進攻。經過幾個星期的血戰,美軍付出了傷亡二千七百人,病倒七千人的慘重代價,才攻佔了該島,這是美軍靠估計指揮作戰的一大苦果。

● 飛機撞爆魚雷
  1944年6月19日8時30分,在馬裡亞納大海戰中,日本海軍飛行員小松關雄兵曹長駕駛飛機從「大鳳」號航空母艦上剛剛升空,他看到海面上有一條魚雷(這是美國「大青花」號潛艇發射的)正衝向「大鳳」號航空母艦,便立刻按下機頭,向海面俯衝下去,在魚雷到達目標之前用飛機把魚雷拉爆了。不過,另一條美國魚雷仍擊中了「大鳳」號的右舷,使它受到了中等程度的破壞,其前部升降機和一些加油管路受損。但由於損管人員處理不當,「大鳳」號還是爆炸沉沒了。

● 土豆打沉潛艇
  1984年1月,美國報刊報露了一則奇聞:土豆擊沉了潛艇。
  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奧班農」號驅逐艦正在海上巡邏,突然前方一艘潛艇浮出水面,艇上赫然印有日本海軍的標記。與此同時,潛艇也發現了「奧班農」。突然的遭遇,使雙方措手不及。「奧班農」號搶先開火,但慌亂中無一命中。日本潛艇顧不上發射魚雷,一頭向「奧班農」左舷衝來,進入艦炮射擊的死角。情況突變,美國水兵慌不擇物,紛紛拿起儲存在甲板小艙中的土豆,向潛艇扔去,一時間「彈」如雨下。日本人以為投過去的是手雷,嚇得屁滾尿流,紛紛向艙內鑽。「奧班農」開足馬力,拉開距離,日本潛艇也倉皇逃遁,逃命途中,慌不擇路一頭撞上了暗礁,葬身海底。

● 「裝甲」攻勢
  1941年12月,山下奉文率領的日軍第25集團軍,集中200輛坦克,在馬來半島的叢林中,發動了一場猛烈的裝甲攻勢。僅一個月時間,就橫掃大半個馬來半島,突破了仕林河防線。由於進軍迅速,造成油料短缺,許多坦克得不到維修,日軍的裝甲攻勢不得不被迫停頓。
  山下苦無良策.焦急中漫步到自行車聯隊,只見一個士兵騎著剝去車輪外胎的自行車,金屬輪因壓在路上發出「咯啦、咯啦」的響聲。山下猛然間發覺,這聲響和坦克履帶碾在地面的聲音很相似,心中頓時豁然開朗。他命令把軍中所有自行車外胎統統剝掉,讓士兵騎著這些只有鐵轱轆的車子,乘夜發動一場新的「裝甲」攻勢。
  入夜,隨著炮火的轟鳴,英軍陣前響起一片駭人的「坦克聲」,驚慌失措的英軍士兵一邊大呼「坦克」,一邊蜂擁撤逃。山下輕易地拿下了馬來半島。


● 最著名的戰爭照片
  1945年2月19日,首批美國海軍陸戰隊3萬餘人在太平洋艦隊猛烈火力掩護下,對日軍重兵防守的硫黃島實施強行登陸。日軍負隅頑抗,戰況十分慘烈。
  2月20日開始,美軍強攻硫黃島制高點折缽山(系一死火山)。美軍對這裡的防禦工事進行爆破和火攻,並用手榴彈、火箭彈和炸藥封閉該陣地的各個洞口,切斷它與其它陣地的聯繫。23日上午,美海軍陸戰隊官兵對抗缽山頂發起最後突擊。他們不顧日軍的猛烈反擊,沿陡峭的山坡緩緩而上,他們口裡叼著刀子,爬進小山洞,逐個消滅頑抗的日軍。10時20分,施裡埃中尉與另外5名士兵終於將星條旗插上折缽山頂,這是一個激動入心的場面,隨軍行動的美國海軍部長福雷斯特爾激動地對海軍陸戰隊指揮官史密斯將軍說:「折缽山升起這面旗幟,意味著海軍陸戰隊名垂青史500年。」
  中午,美軍有關人員取來一面更大的國旗,6名美海軍陸戰隊士兵在山頂重新升起了這面旗幟,美隨軍攝影記者喬·羅森塔爾趕到現場,拍下了這一場面。羅森塔爾拍下的這張照片,在戰時和戰後翻印得最多,創下所有戰爭照片被採用的最高記錄,成為最著名的戰爭照片。當時美國所有報刊的頭版幾乎都刊登過這張照片。



美國海軍習俗趣談

  美國海軍的歷史雖不如英國皇家海軍悠久,但也有兩百多年了。長期以來,在美國海軍中存在著一些不成文的規矩,這在一些人眼中也許被看作是奇俗怪語,但說起來卻頗有趣味。
國旗也要"矮三分"
  美軍規定,停泊在港口的軍用艦隻或岸上的海軍站每天上午8點升國旗,日落時聽降旗號舉行降旗儀式,屆時所有在場官兵必須肅立,向國旗敬禮。凡看見或聽到正在舉行升、降旗儀式的過往艦艇都必須停機或減速航行,艦上的軍官或艦長必須面向國旗立正敬禮,以表示對國旗的敬意。軍艦出航時,軍旗掛在鈄桁的最頂端。在航行中,如與商船相遇時,商船應向軍艦敬禮。
  通常是,商船首先將國旗徐徐降至旗桿1/3處表示敬禮;軍艦則將軍旗降至旗桿1/3處表示答禮,並隨即將旗升到頂端,表示禮畢;商船再將國旗升到原來的位置。但當艦上掛出一面藍色十字的白色燕尾旗時,說明此艦上正在進行宗教活動,這面旗幟比國旗掛得更高。此時此刻,國旗的尊嚴在艦員的眼裡也就"矮"了三分。當軍艦穿過赤道時,按慣例要舉行通過赤道儀式,艦上升起一面黑色底上畫著白色骷髏的旗幟,這是傳統的"海盜旗",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不言而喻,此時此刻,國旗的尊嚴在艦員的心中也就不翼而飛了。


遠洋返航旗
  美國海軍規定,凡在海外執勤9個月以上的美國艦艇均可懸掛遠洋返航旗。這是一種巨幅長旗,由藍白兩部分組成,是給久駐海外、漂泊日久的軍艦的一種特殊榮譽。根據有關規定,艦隻在海外駐滿9個月,便可在旗幟的藍色部位加顆白星。然後,以6個月為一檔,每滿6個月可再加一顆星。旗幟的長度則以海外執勤9個月的總人數乘1英尺所得之積數而定,但總長不得超過艦艇的長度。艦艇抵達美國當天必須懸掛此旗,一直掛至日落。降旗後,將標有白星的藍色部分贈給艦長,其餘部分在全體官兵平分,以示紀念。

用人組字
  每當在海外執行完任務的航空母艦返航時,都要在港口舉行大型慶祝活動。這時,艦上的官兵都要著潔白的軍服,在寬闊的航母甲板上,用人排列組合成各種各樣的詞語,如本艦艦名、標語、口號或其他最能表達官兵當時的心願的話語,以此助興。用人排成各種字樣,原來只是美國許多大學的啦啦隊在體育場看臺上使用的一種助威方式。
  據說, 1933年,一所大學的啦啦隊隊長到海軍航空母艦上服役,便將這種以人排列組合成字樣的一種儀式帶到了海軍,從此成了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舉行各種慶典時經常使用的一種儀式。從空中或從遠處望去,在蔚藍色的大海中,浮動著的航空母艦的甲板上,用人排列的各種白色字樣,顯得格外壯觀,頗受人們的喜愛。
  例如,朝鮮戰爭結束後,當時參戰的美國海軍"巴丹島"號航母奉命回國,艦上官兵於航空母艦返航途中在甲板上排列出了一個箭頭和英文單詞"家",表達了他們歸心似箭的心情。再如,1961年,為了慶祝美國海軍航空兵成立50週年,美國"無畏"號、"薩拉托加"號和"獨立"號航空母艦上的水兵,在甲板上排出了"海軍航空兵1911一1961"的字樣,以示慶祝。


後甲板的尊嚴
  後甲板禮儀是美國海軍的傳統習慣之一,所以海軍條例要求每一位艦長要"明確制定出後甲板的界限",以便維護後甲板的神聖尊嚴。後甲板右舷是專為艦長保留的,非工作或公務需要,任何人不得進入。後甲板左舷是留給軍官的。露天甲板上的其他地方可供水手們使用。所有人員登上後甲板時都應敬禮。兩名軍官在甲板上同行時,外舷一側為尊,調轉方向後,雙方要交換內外側位置。在甲板上看電影或舉行其他聚會時,各個分隊對聚集地區的佔有權是平等的,但要給軍官和軍士長留空位和椅子,級別高的軍官坐上座,士兵則坐就餐用的長凳。當艦長到達時,全體官兵聽口令"起立",艦長通過副艦長或值日官發出"繼續進行"的命令。
  為樹立後甲板的尊嚴,艦上官兵通常要遵守以下禮儀規則:著裝不符合規定者不准出現在後甲板上;著便裝者無論何時一律不准在後甲板上逗留;所有人員每次登上後甲板時都應敬禮;不准在後甲板上吸煙;非業餘時間,未經艦長批准,不准在後甲板上舉行文體活動;不准在後甲板右舷或其它為指揮官保留的地方散步;不准手插衣袋站在後甲板上;禁止在後甲板上打鬧和進行與軍人身份不符的其它活動。


海軍人員的俗稱
  在海軍,水手在舊習俗中被稱作"tar",直譯作"柏油",這是因古時水手們常把柏油塗在衣服上,使其不透水而得名;乘艦到過北極圈以北的人被稱作"bluenose",直譯作"藍鼻子";普通士兵還有一種稱呼,叫作"白帽子兵";中校以上的軍官被俗稱作"brass hat",直譯"黃銅帽軍官";航空兵或潛艇軍官被稱為"黃皮鞋軍官";非航空兵或潛艇部隊軍官被稱作"黑皮鞋軍官"。另外,更古怪的是,士兵們常常在背地裡稱指揮官為" old man",直譯為"老頭子"。其實,指揮官獲得"老頭子"的稱號只是由於他的地位,而不是其實際年齡,下級使用此稱呼,只是表達對他的喜愛和敬重之意。但當著指揮官的面,誰都不會直呼"old man",否則,會被認為是對長官的不尊重。

"錨更"和"起錨歌"
  "錨更"(Anchor Watch)是指艦船夜泊值更人員,原來其主要任務是看管拋錨器具,以防錨鬆動等情況發生,現在也同時履行其他任務。船鐘每隔30分鐘由專門的報時兵敲一下。敲7下是通知下一班值更人員,敲8下,則新的值更人員應當完全在位,否則以違紀論處。一股勁兒地敲下去的情況也有,那是在發出霧信號或火警信號。但起錨時,傳說古時水手推著絞盤轉動時,一邊走一邊要唱一首簡單的抒情歌曲"起錨歌"(chantey),後來此習俗便成為起錨開航時的一種儀式。如果準備開航的船上正好有一名提琴手,他將被派往絞盤的頂端擔提言,而水手們則會起勁地轉動絞盤,以使提琴手暈眩。當然,客觀上所起的效果則是加快了起錨。

"狗更"和"狗牌"
  "狗更"(Dog~watch)指艦船上調換夜間值班時間,又稱半輪更。上半更是16點至18點,下半更是18點至20點。"狗更"還可能是在舷梯口值班的易名。但令人感到有趣的是,艦上的軍人身上都要佩帶一種金屬牌,俗稱"狗牌",上面刻有本人的姓名、軍銜、血型和所信仰的宗教,這分明是軍人的"身份證明牌"。看來這兩個俗稱都與"狗"有緣,但彼此卻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當然,不排除戴"狗牌"的船員要去值"狗更"的習能性。

"露大腿"和"海崽子"
  古時候,水手可以帶妻子上船,船上吹集合預備號時,還在睡覺的婦女會伸出一條穿筒襪的大腿,證明她不是水兵,以區別於男人而不必起床。這種婦女在船上當然閒不住,她們和丈夫住在古老的舷炮之間和船員艙裡,在船上生下"小水手",稱為"son of a gun",直譯為"舷炮的孩子",簡稱"海崽子",此稱呼或多或少地含有懷疑這孩子生身父親不明的意思,帶有一些侮辱性。但這些"海崽子"自幼與大海打交道,最後往往會成長為出色的水手,所以有句古諺:"戰艦上真正的水手是在船上的廚房裡懷上的、在舷炮旁生下的孩子。"這充分反映了那個時代水手艱苦而具有浪漫情調的生活。

軍葬儀式中的習俗
  美國軍人,無論是列兵還是將軍,去世後,死者所在部隊都要為其舉行葬禮儀式。海軍軍葬儀式分陸葬和海葬兩種。在舉行陸葬儀式過程中,所有著軍裝的人員(含靈柩護送人員)都要行舉手禮,著便裝的人員要致胸禮。在墓地宗教儀式中,當牧師念到"讓我們祈禱吧"時,所有人員都要低頭禱告,並隨司儀牧師行事。如果牧師脫帽,其他人員(除責樞護送人員)也應脫帽;如果牧師不脫帽,其他人員也不脫帽。如果司儀牧師頭戴四角帽,上述主體人員要脫帽,如戴圓頂小帽,則無需脫帽。牧師宣讀禱詞後,葬禮鳴槍隊朝天空放三次排槍,表示向去世的軍人致敬。接著,站在墓邊靈柩前的號手吹奏葬禮號,標誌著死者開始最後長眠。至此,軍葬儀式結束,抬送靈柩人員將覆蓋靈柩的國旗疊好,贈給死者最親近的眷屬。海葬儀式是海軍艦艇部隊安葬海上犧牲、死亡艇員的一種特殊儀式。艦員在海上犧牲或死亡時,如不能將遺體運回陸地安葬,可舉行海葬。舉行海葬時,全體艦員按升旗隊形列隊,艦艇升半旗(如指揮官在死亡的合指揮旗,其旗也可降半旗),奏哀樂。海葬儀式應在日出後和日落前舉行,在戰地也可在夜間進行。海葬地點(經緯度)和日期應載入航海日誌。舉行軍人葬禮這種習俗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那時羅馬人對死者的致敬方式是,在墓上撒三次土,同時呼喊三聲死者的名字,再說聲:"永別了!"17世紀的軍人也採用過這種習俗。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21 15:46 , Processed in 0.01953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