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幣
- 8413 元
- 文章
- 2060 篇
- 聲望
- 543 枚
- 上次登入
- 14-12-24
- 精華
- 3
- 註冊時間
- 06-7-29
- UID
- 287404
|
由來真龍天子出世乾坤挪移江山搖動古書上必定有記載上天垂象,或爲民謠,或爲奇夢,真龍天子們的發迹也大多似曾相識,他們總是被前朝暴君無理迫害,又總能王者不死絕處逢生,——自有倒黴蛋做替死鬼的幹活^_^ 這方面不必苛求沒有創意,太過標新立異反而達不到效果,比如夢日月入懷才叫做聖靈感孕,隋末反王劉武周偏要別出心裁說老媽懷他是夢公雞入懷,那便活該只能做個草頭王修不成正果。是以橋段不怕老舊,要緊的是重複次數夠多,最初的震驚過後便是麻木的慣性接受。隨著時間流逝,記憶慢慢淡化,謊言與事實逐漸等價均值,曾經發生的事情和精心編造的卷宗都會同樣變成一頁頁發黃的文檔,模糊了界限,任由後人梳理裁判。時光不能倒流,曆史無法重現,於是往往散見於各處重複次數最多的字句,我們稱之爲可靠。謊言重述一千遍便成了真理,有時也許並非狂人的呓語。
透過真真假假的記載重重疊疊的積累,我們可以大體探知武媚娘歌原是隋唐流行的民間小調,詞曲如今已經不存。據《舊唐書*李綱傳》記載,隋開皇末,太子楊勇歲首宴請宮臣時,有東宮官員邊彈琵琶邊唱《武媚娘》之曲,引起性格方正古板的太子洗馬李綱不滿,認爲該官員“於宴座自比倡優,進淫聲,穢視聽”,要求太子治罪。由此看來,武媚娘歌應該是輕松俏皮的情歌小曲一類。及至太後臨朝,民間附會,官方鼓勵,遂演變成“女主武王”的傳說。因來源不一,頗有自相矛盾之處,有指武媚娘歌的流行即是武後受命的表征,有的更改歌詞稱女主當昌,氾水出土的瑞石刻銘則稱武媚娘爲來自西天佛國的淨光天女,“化佛從空來,摩頂爲授記。光宅四天下,八表一時至。民庶盡安樂,方知文武熾。”雲雲,暗示武後即爲將主宰中華令萬民安泰的女身佛,這些說法從不同角度印證了武後君權神授的合理性,無怪乎引起武後特別重視,大力加以支持推廣了。天授二年,有家屬伏阙上書,爲貞觀時因結交妖道被禦史彈劾謀逆處斬的左武衛將軍李君羨鳴冤,稱當時有太白經天,主有女主武王取代李唐,太宗預示疑心到小名“五娘”的李君羨身上,將他出爲華州刺史,後又輕信小人之言將他處斬,其實不過做了武後的替罪羔羊而已。這一說法因爲迎合了武後急於在社會上形成女主正位的心態,受到武後的認可,特地爲李君羨追複官爵,以禮改葬。至此,袁天罡相面,李淳風占星,李君羨替死,武媚娘登基的故事初具雛形,在千年流轉的歲月中不斷地完善修飾,武後非凡的心機和手段、強烈的自信與執著被逐漸淡化,人的影子在衆說紛纭的傳說中慢慢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傳統的“天命”神話中那些高高在上而又面目模糊的王者形象,玄天眷命,既壽永昌。
總是這樣的。傳統曆史演義中的王者不需要有任何才能和個性,只需要拿出天命和正統的牌子,自會聖天子百靈相護,英雄豪傑傾心歸附。所以《三國演義》裏把劉備演繹成一個只會哭的窩囊廢也沒有關係,皇叔的金字招牌卻萬不可丟。而這正是武後的軟肋。她可以憑才能掌控天下,可以憑威權懾服天下,卻無法讓天下人真心信服一個女人會是順天應命的正統所繼。這一點,甚至她自己都沒有信心。有道是缺什麽補什麽,就像金庸寫武俠小說讀者多多,本人卻總是希望人們因爲他學術上的成就而尊敬他一般,武後這一生對於名字和稱號這類東西有著走火入魔般的偏執,大約也正是她自感“名不正,言不順”所以越發執著了吧。基於此,也就不難理解武後何以會對民謠祥瑞這類能顯示她天命所歸的事物如此熱衷,即使明知作僞也不在乎,因爲這至少表示出別人對她統治的肯定和認同吧。於是,麥生三頭谷長三穗是祥瑞,母雞長出雞冠學公雞打鳴是祥瑞,某地突然鑽出一個土堆也是祥瑞……敬獻者和上表恭賀者總能得到她的大筆封賞,這些說法不免讓人覺得可笑,有人更因此說她是迷信狂,然而一個由社會底層一步步爬到權力頂峰的人物風光背後的悲哀,又豈是旁人能夠體會得到的呢?她要求的,也不過是個認同而已。
然而忠君的正統觀念,正是維係中古社會的道德支柱,武後縱然才冠天下,權傾天下,也無法取得人們內心深處的認同,不過或懾於威權,或趨於利益,未能行諸於外而已。垂拱二年新豐縣有山踴出,已被她調教得服服帖帖的群臣相與上表,恭賀這是天降祥瑞嘉勉太後的政績,卻有平民俞文俊上書,說無故踴出座土山,就像人身體不適才會長疣贅一樣,哪裏是什麽祥瑞,明明就是災變!如今太後女處陽位,主宰天下,故此上天特地示警,要太後修身養性,否則必遭天譴。一片歌功頌德聲中突然冒出這樣的不諧和音,太後不禁大怒,判他流放嶺南,後爲六道使所殺。俞文俊的生死在武後的執政生涯中不過是個小插曲,只是馮寶寶主演的香港版《武則天》中把他編排爲武後的初戀情人,在此順帶提一下。此外,作爲平民的俞文俊冒死上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民意,說明反對女主執政的呼聲仍很強烈,局勢仍然不容樂觀,起碼在武後看來很嚴重。她除了建立告密制度和啓用酷吏以威懾天下之外,只有靜待有利時機的出現。
俞文俊是個儒生,武後實在討厭儒生,因爲他們總是對女主天下心懷耿耿說三道四。原本武後對儒學沒那麽大意見,好歹也是社會主流思想,只要不對她的宏圖偉業構成障礙。她也曾一度求助於儒學尋找她稱帝的理由,武後親自主持貢士殿試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召開的。唐代科舉初立,一些規定跟其他朝代頗有不同,分爲常舉和制舉兩類。常舉即考生自己帶著身份證明到州縣報名(“懷牒自列於州縣”),州縣考試合格後稱爲貢士,到京參加考試。制舉則爲天子下诏求賢,百官推舉,被舉薦者即被稱爲貢士,直接赴京應試。唐代的殿試,便是天子親臨殿廷主持制舉考試了。載初元年(690年)2月14日,武後禦洛城南門,親策貢士於洛城殿,通鑒有雲“貢士殿試自此始”,認爲科舉制中的殿試自此創立,這一說法被廣泛接受,但細細推究,卻大有商議之處。
唐代帝王親自臨試始於唐高宗顯慶四年,高宗扳倒長孫無忌基團之後頗思勵精圖治,親策舉人九百人,最後欽點郭侍舉等五人爲甲等,令待诏弘文館[6],形式與後來的殿試相近,但沒有持續下去,直至載初元年武後臨試於洛城殿。在武後日後的執政生涯中,雖頻繁地舉行制舉,但都由考官主持,親試只有這一次紀錄。之後的中宗、睿宗未見有親自臨試的記載,玄宗登基後,於開元九年親試舉人於含元殿,其後開元十年、十四年、十五年,二十六年;天寶元年,十年,十三年舉行多次親試,帝王親臨殿試的做法才持續進行下去,並逐步成爲傳統。由玄宗開始,凡是比較重要的制舉,皇帝一般都是要親自臨試。穆宗有次不想親試,朝臣們商議後決定取消當年的制科考試,奏章中所提的理由便是“伏以制科所設,本在親臨”雲雲,可見那時天子親試制科早已制度化了。綜上所述,殿試成爲制度始於玄宗,首開殿試則始於高宗,人們之所以視載初元年武後親試爲殿前試人之始,當是那次盛會規模宏大,光芒太過耀眼,於是老實不客氣地把她可憐的老公給比沒了吧^_^
爲了這次殿試,武後提前一年就下诏要文武百官五品以上的薦舉賢才,特別注明人數不限多寡。及至載初元年2月14日,考試正式開始,由四方八面趕來應試的考生足有上萬名之衆,雲集神都洛城殿,分八科參考,每科按照慣例策問二至三道。武後希望能從中選出一些爲自己稱帝掌政服務的人才,因此非常重視,親自臨考,所問均是她關心思考的時政問題。因考生上萬,科目又多,考試持續了數日之久,可謂盛況空前。洛城殿位於洛陽宮城西南,東爲集賢殿.西爲麗景夾城,南望洛城南門.北眺飲羽殿,氣勢雄偉,莊嚴巍峨。遙想當日帝國精英齊集於斯,翰墨留芳,滿紙雲煙,太後禦殿臨風,親發策問,襯著麗日青天,宮阙萬千,那種錦天繡地,滿目俊才的盛唐氣象,勢必讓人永生難忘。
武後一面啓用酷吏打擊政敵,一面想方設法網羅人才,這正是她的政權能維持不倒的原因。她殺的人不少,提拔的賢才也同樣多,不管是厭惡還是尊敬,她都有足夠的理由獨占你的愛恨。載初元年正值武周革命前夕,爲女主天下尋求儒家義理上的支持便成了武後關心的首要問題。要在高祖、太宗、高宗以下的唐朝帝統中安放自己的位置,以母後身份稱帝,曆史上沒有先例。於是,類似“未知何帝之法制可遵,何代之沿革可衷?”之類的句子[7],頻頻出現在她求賢的诏令中。然而儒學和女政治家當真是天敵,太後的心思固然明明白白,但翻遍儒家典籍也找不出—條過硬的依據。武後一次次的策問,換來一次次的失望,最後倒是朝臣李恩文在《尚書·武成》篇中找到一句“垂拱天下治”的話,附會武後用過“垂拱”年號,以此作爲受命的依據。這是明顯的牽強附會了,“垂拱”的年號本來就是來自於《尚書》,不過武後仍然很高興,特地昭示天下。但很快有人提醒,對她執政極端不利的那句“牝雞司晨,惟家之索”同樣出自《尚書》,實在不好拿來做樣板大肆鼓吹。武後沮喪之余,終於對儒學徹底死心。雖然不至於霸道到因不能爲其所用便把儒學批倒批臭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冷落不重視是免不了了。“太後重學士而輕儒士”,千百年來著史的飽學宿儒們一直對此心懷耿耿,其實她要重視才奇怪了,不是給自己找麻煩麽?
因此,垂拱年間武後爲自己登基大造輿論,準備重建上古時的明堂,理所當然地就把儒生的意見排除在外,只跟她的心腹北門學士商議。但她萬萬沒有想到,磨快了斧子,擦亮了刀劍,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她的既非李唐宗室,也非皇唐舊臣,甚至不是那些老古板的名家大儒,反而是她最信任的北門學士之首,她誇贊過無數次且樹立爲群臣榜樣的現任宰相劉祎之。
[6] 《舊唐書*高宗本紀》
[7] 永昌元年策賢良方正科問制舉诏書
[ 本文最後由 boy69731 於 07-5-11 10:14 AM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