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反坦克戰史




俄制RPG-7型4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


約翰·威克斯 [英國]  
[出自《反坦克戰史》]  






緒言  

第一章 初期  

第二章 覺醒中的英國——1940年  

第三章 德國國防軍  

第四章 英語國家之間的聯盟——英國和美國  

第五章 東方的強者  

第六章 戰後的發展  

第七章 無座力炮的歷史  

第八章 反坦克導彈  

第九章 發展上的失誤  

第十章 未來
  







投筆從戎 [掃瞄] 2001  
投筆從戎 [OCR] 2001  
投筆從戎 [校對製作] 2001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緒言
約翰·威克斯 [英國]
[出自《反坦克戰史》]
  所謂專家應該是這樣一種人,這就是對於很小很小的事情,他卻瞭解得很多很多。 —— 尼克勒斯·麥瑞·巴特勒為了對那些在本書寫作中給我以幫助的人表示感謝而列出的致謝名單中,還缺少一個人的名字,而正是這個人第一個激勵我產生了寫作這樣一本書的念頭。事情的經過大體是這樣的:好多年以前,有一天下午,我到皇家步兵學校電影場去看軍教影片,中間,一部介紹德軍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訓練情況的舊拷貝被映上了銀幕。影片介紹的是在對坦克進行攻擊時,步兵應當採用的方法。時間大約是在1943年或1944年。這些方法都非常簡單,並且都包含著為了達到成功所必需的高度勇敢精神。放映的時間很短,但整部片子卻極其感人。這部片子的德文片名叫 Manner gegen Panzer,即《人與坦克的較量》。從那以後,這個題目就牢牢地銘刻在我的心中。現在,這部影片已無從查找,而我永遠也不可能再知道對我鼓舞如此之大的這位製片人的名字,但我內心卻一直對他懷著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誠摯的謝意。對於參加影片拍攝的那些多才多藝的士兵們,我也懷有同樣的感情。從那一天起,我的志趣就同這個事關重大但又往往惹人非議的課題聯繫到了一起。  


  在全部戰爭史中,反坦克作戰的歷史或許是最短的,它甚至比空戰的歷史還要短。當它於1917年開始的時候,空戰已經進行了2年,而潛艇、無線電和類似的一些現代化裝備也已開始普遍使用。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坦克與反坦克武器之間的戰鬥還完全是以「單打一」的形式進行的,即使用坦克作戰的只有協約國一方,而掌握反坦克作戰技藝的只有德國方面。雖然作戰雙方在總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並沒有什麼事情足以令人矚目。然而它可足以使人感到,為了對未來的所有戰爭做好準備,這中間確實有一些問題需要加以研究和探討。  


  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講,從20年代到30年代初,都是反坦克作戰的一個停滯時期。那時的陸軍參謀人員們實際上是抹煞了這個問題,他們所採取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非常像是在野外被追逐的鴕鳥,白白浪費了大量寶貴時間,以致不得不在以後進行補償。英國在1929年組建的試驗裝甲部隊,是繼裝甲車輛使用以後在思想認識上向前邁出的一大步,但當人們閱讀有關報告時,又確實很難發現其中有任何與反坦克作戰手段有關的敘述。雖然其中也有幾處提到了工兵作業,諸如設置地雷和障礙等,但總的來看,有關反坦克手段的問題被忽視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這個時期,無論是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的軍隊,都沒有裝備任何專用反坦克火炮。英、法、美這些西方大國全都心甘情願地把全部研究項目丟給了私人企業,而這些私人企業正在財政緊縮、和平主義氾濫和軍工產品下馬的局面中苟延殘喘,根本不可能全面地瞭解軍事裝備的需求。他們當時雖然也生產過一些大同小異的火炮,但其口徑幾乎完全相同,性能則驚人的低。當時絕大多數歐洲國家的陸軍都曾對這些小型火炮進行過各種形式的試驗,但在採用時卻顯得格外慎重。英國曾經試驗過一種瑞士生產的厄利空(Oerlikon)20mm機關炮,將它放在一輛履帶式拖車上,用卡登·洛德(Carden—Loyd)履帶牽引車牽引,但結果卻不了了之。丹麥和荷蘭也都試驗過本國製造的樣炮,但人們的印象是,他們的設想並未成為現實。由於缺乏資金,這些項目都以落空而告終。  
  造成反坦克武器發展停滯不前的原因,除了財政短缺之外,還有其它一些原因。首先,從1918年到1936年的近30年內,坦克在裝甲防護方面並沒有什麼進展,在1918年的麥西尼斯(Messines)戰鬥中能夠有效穿透 MK IV 型坦克側裝甲的武器,對1934年出現的坦克幾乎同樣有效,因此,火炮設計師們並未面臨什麼嚴重挑戰。對於任何反坦克火炮而言,只要能夠穿透 1 in(25.4mm)厚的硬質裝甲就被認為是已經足夠了。其次,在未來戰爭中,塹壕戰,或者至少是某些形式的陣地戰,被認為將會和1918年時大體相同。再者,當時還認為,用野戰間瞄火炮仍然可以阻止住絕大多數坦克的進攻。因此,反坦克手段問題被擱置—旁,幾乎變得無人問津。遺憾的是,西班牙內戰並沒有在提高人們對發展反坦克武器重要性的認識方面起促進作用。雖然,當時在軸心國國家裡已經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情況,但直到閃擊戰在法國出現之後,人們才恍然大悟。幸好,當時雙方在反坦克方面的境況同樣不佳。在二次大戰中倖存的人們,對反坦克火炮與坦克的競爭投入了極大精力,因此,二次大戰是反坦克作戰的一個真正的發展時期。閱讀這段歷史,足以使讀者愛不釋卷,激動不已。  

  在這個階段,任何—個發展項目都不缺乏資金,但卻往往缺乏、甚至根本沒有將各種設計轉入生產所需要的廠房。同盟國感到,它需要死死盯住幾種簡單的武器型號,但每當這些武器投入服役,就往往已經變得過時。而與同盟國對立的德國則涉獵了各種不同的思路和幾乎所有的方法,獲得了各種各樣的成功,並且生產了一系列名目繁多的反坦克武器,其品種之多、範圍之廣,在其它武器領域內是罕見的。1945年以後繳獲的德國研究工作記錄,曾經得到鐵幕雙方的充分利用,並且構成了現代反坦克武器系列賴以發展的基礎。  

  本書僅限於敘述從1917年到今天這一段內容豐富和引人矚目的歷史,並且只能是部分地進行敘述。正如本書書名所表示的那樣,這是一部人同武器較量的歷史,也可以說是那些同武器作戰的人所使用的裝備的歷史。這一人為的限制意味著,這一部歷史是圍繞著那些由徒步的人們所攜帶和推拉的反坦克武器展開的。本書對裝甲車輛和自行火炮將不加考慮,因為它們屬於另外一門十分深奧的專門學科,並且已有其它作者進行過充分地論述。至於諸如障礙、地雷、壕溝以及類似的工程作業等,這類複雜的作戰手段,也被有意刪去,因為這也完全是另一門學科,而且既不容易撰寫又不容易閱讀。筆者有時也感到需要離開主題,轉而敘述一兩個其它領域,譬如飛機領域,因為這些領域與戰場武器的機動性有內在的邏輯聯繫。然而,從根本上講,本書還是一部步兵與坦克戰鬥的歷史。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每門學科都有它自己的專用術語,反坦克作戰自然也不例外。但對於那些不熟悉技術術語的讀者來說,對以往和現用的反坦克手段與方法作些簡要的解釋或許還是有益的。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反坦克戰鬥的總的意圖都是設法打破裝甲對車輛所提供的防護。廣義地講,實現這個意圖可以有以下三種途徑:第一,在車輛上放火;第二,在裝甲外表面引爆大量炸藥,從而將其內表面炸碎;第三,在裝甲板上鑽孔。  

  用火燒燬裝甲車輛的辦法,儘管在以往曾經取得過驚人的成功,但實際上卻並不容易奏效。作為一種普遍的反坦克手段,縱火這種辦法,自1942年以後已很少為人使用。雖然使用現代凝固汽油彈或許是一種有價值的方法,然而,現代坦克並不容易點燃起火,因此,人們也就沒有在這方面開展多少工作。

  用大量炸藥將坦克裝甲炸碎可能是一種卓有成效的反坦克方法,但是對於步兵來說,做好爆炸前的準備工作卻非輕而易舉。需要攜帶的炸藥很重,而接近坦克又十分困難,況且在坦克後面往往還伴隨有敵人的步兵。這種方法在以往曾被多次採用,當今的碎甲彈實際就是這種方法的一種延伸。  

  人們在反坦克武器發展中下功夫最大的,是探求各種能在裝甲板上開孔的方法。最古老然而至今仍然還是最成功的方法,就是向坦克發射一種由十分堅硬的金屬製成的實芯金屬塊,依靠金屬塊的動能或動量在裝甲板上打開通路。設計這種彈丸是一門十分嚴密和高深的學問,但它也遵循一些一般的原則。首先,彈丸的飛行速度必須很快,這意味著它必須由高速火炮進行發射,其結果必然是導致火炮炮口焰和後座力明顯增大;其次是,彈體質量要大,材料要硬;最後,彈丸在撞擊目標時的命中角度必須適當,否則就會發生跳飛現象。為了減少跳彈現象,通常在這種彈丸的頂部都安有一個用延展性能較強的金屬製作的金屬軟帽,其作用相當於一種金屬「緩衝器」,它可以使彈丸貼在裝甲板上達幾分之一秒的時間,以便使彈丸能夠開始鑽孔。這種緩衝裝置通常稱之謂「被帽」。為了真正起到緩衝作用,被帽必須做成鈍頭形狀。為了減小彈丸飛行中的空氣阻力,在被帽前面還需安裝一個精心製作的流線型風帽。結果,這種硬芯彈的結構就變得異常複雜,價格也變得異常昂貴。人們將這種炮彈稱之謂「被帽穿甲彈」(APCBC)。這個名稱在有關反坦克彈藥的資料中經常都會遇到。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使彈丸獲得較高初速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在藥室內增加發射裝藥。當然,這將導致後座力成比例地增大,因此,在二次大戰中,人們的著眼點都集中在探尋一種在不增加後座力情況下使初速得以提高的方法。德國選擇的途徑(這點在後面還將詳加敘述)是採用錐膛身管,這種身管能以比平行炮膛更高的初速將彈丸射出炮膛。英國也試驗過類似結構,但很快就放棄了。從作用上說跟錐膛炮相同的另一種方法,是製造一種復合彈丸,這種彈丸的主要組件是一個直徑小於膛徑的硬質彈芯,彈芯周圍環繞著幾個由輕質金屬製成的軟殼,這些軟殼的外徑尺寸剛好與身管內徑相適合。射擊時,金屬軟殼在炮口附近脫落,而硬質彈芯則以比全尺寸彈丸高得多的速度飛抵目標。這種炮彈被稱之謂「脫殼穿甲彈」(英文縮寫為APDS),它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由英國首先研製成功的。這種彈丸的出現大大改善了當時正在服役的那些易摧毀的反坦克火炮的性能,並且直到現在仍然是對坦克進行攻擊的一種最好手段。  

  然而,發射硬質實芯彈丸的辦法超了大多數步兵武器本身的能力範圍,特別是超出了所有單兵便攜式武器的能力範圍。對於輕型武器來說,最好的方法,實際上也是唯—的方法,就是採用空心裝藥。空心裝藥是通過一種奇特的現象工作的,它的工作原理至今仍未被人們完全理解。最初,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門羅效應」,有關這種現象的詳細情況,本書在有關章節中還將要提到。在現代的空心裝藥彈丸內都裝有一個圓柱形炸藥塊,炸藥塊的一端有一個錐形孔,這個錐形孔的作用和光學透鏡的作用非常相似,它可以將全部炸藥能量集中在一個方向上,產生一種具有極大侵徹力的流體束或射流,這種射流的能量和運動速度比一般的平面爆炸波要大得多。如果在炸藥的錐形孔內再襯上一層諸如紫銅這樣的軟金屬,那麼,獲得的能量還將會進一步提高。自然,熔化後的紫銅也將會被射流帶走。在純粹的炸藥能量作用下,這種射流既可將裝甲板熔化,又可將熔化後的裝甲熔液吹走,其效果十分驚人。一個不足0.5 lb(0.227kg)重的小型裝藥,如果設計合理,並且能在合適的距離上起爆,那麼,它就可以在一塊厚度為9-10in(228.6-254mm)的裝甲板上打開一個通孔。這也就是說,使用一種非常小的火箭彈就足以能夠摧毀一輛龐大的坦克。正是由於出現了空心裝藥,才使近代步兵反坦克武器的出現成了可能。  

  作為序言,就寫到此為止。在以後各章中,對於一些複雜技術問題的敘述,我們將採取盡可能簡單的形式,其目的是不給那些對技術細節和專門術語難於消化的讀者造成困難。無論如何,本書所遵循的原則,就是不去追求細節。從根本上講,本書的目的就是直接了當地敘述步兵與位於坦克裡的人這兩者之間所進行的戰鬥。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第一章 初期
約翰·威克斯 [英國]
[出自《反坦克戰史》]
  噴吐火焰的鋼鐵長龍在炮兵和步兵心目中所產生的可怕印象影響了一切……。 —— 1918年8月德軍某營戰鬥日記


關於第一批英國坦克的外部特徵,讀者已經十分熟悉,因此,這裡僅只做些起碼介紹,而沒有必要再作詳細敘述——它有兩個巨大的斜菱形側舷和一個正方形箱體。側舷上安置著可以繞其轉動的履帶,箱體內容納著乘員和發動機。火炮安裝在突出於車體一側的炮位上,其它武器安裝在前後裝甲板上。「男人」(「male」)坦克上裝有2門老式發射6 lb重炮彈的海軍炮,每個炮位上各裝有1門,同時還裝有4挺「霍奇基斯」(Hotchkiss)或「劉易斯」(Lewis)機槍;「婦人」(「female」)坦克上則僅裝有6挺機槍。這兩種坦克的最大時速為3.5mi(5.63 km),並且具有良好的越壕能力。在它們的懸掛裝置上並未設置彈簧,車體內部各部分之間也沒有隔音設備。按照今天的標準看,車內乘員艙的空間非常大,發動機直立於艙底的前半部,發動機後面安置著變速箱。乘員共有8名,其中4名射手,坐在炮位上;另外4名乘員中,1名車長,坐在左手位置的前方,1名駕駛員,與車長並排而坐,另外2名是變速箱操作手。變速箱操作手位於發動機與變速箱的兩側,他們的任務,是根據駕駛員發出的手勢變換速度。  
  
坦克在行進時,乘員艙內活似一座人間地獄。發動機很快即可使艙內溫度升高到華氏90度(攝氏32.2度)以上。裡卡多(Rickardo)發動機早就以冒發濃煙而聲名狼藉,它所排出的濃煙充滿了艙室,濃煙中含有一種有害氣體,它不僅對人眼有強烈刺激作用,而且能使人頭痛發惲,喉嚨紅腫。艙內的噪音大得無法形容,聽起來使人頭昏腦脹。不僅發動機光禿禿地直接暴露在外面,而且變速箱內使用的全都是直齒輪,直齒輪所發出的尖銳刺耳的嘎吱聲,履帶所發出的吭鏜卡嗒聲,和來自座艙底板、頂篷和側壁的震動聲響,匯成了一股持續不斷、震耳欲聾的噪音。採用通常的傳話聯絡方式已經根本沒有可能,而由於光線只能從艙口和觀察縫內射入,因此,艙內一片昏暗,乘員之間利用手勢進行聯繫通常也十分困難。在一些戰例中,坦克之所以不能乘勝前進,擴大戰果,或者說之所以不能對前進的命令做出反應,唯一的原因,就是因為乘員已經被機器弄得精疲力竭,因而力不從心。  
  
在全車8名乘員中,只有車長和駕駛員2個人知道坦克當時的位置和行駛的方向,而且駕駛員的觀察距離,通常也僅限於能夠看清從坦克到下一個障礙物之間幾碼(1 yd=0.914m)遠的距離。4名射手必須時刻盯著車外,才能選定目標並與其進行作戰。如果車長需要調動某一門火炮,向由他所選定的目標射擊,那他就必須離開自己的座位,下爬到炮位上,親自給射手指明目標的方位。由於行駛速度緩慢,所以,坦克可以在行進間進行射擊,即使在車體前後起伏、左右搖擺的情況下,砰地一下打出一發炮彈也並無多大問題。不用多說,發射時的音響,發射後火藥的氣味,在跟艙內原有的聲、煙混雜以後,會使艙內本來就已經十分惡劣的工作條件更為惡劣。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在這種坦克上,並未設置強力通風設備,外界的新鮮空氣只能憑其自然流入車內。由側壁上的小門和頂部上的艙口所提供的進出口都很小,而且設計得也很不合理,無論是爬進還是爬出都很不容易。為要把一名傷員拖出車外,救護人員需費九牛二虎之力,而傷員本人也要受到很大折磨。車內既沒有安裝緩衝襯墊,也沒有為乘員提供其它防護設備,當坦克在凸凹不平的地面上行駛時,乘員們由於被甩到遍佈艙內的稜角與突出物上而負輕傷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

  
  在初期型號的坦克上,曾經安裝過一具用於觀察的小型潛望鏡,但不久即被拆除,原因是,當對方使用輕武器射擊時,被打碎的玻璃鏡片往往會飛到觀察者的面部,因而具有很大的危險性。後來,曾經試圖用一組經過拋光處理的金屬表面炸反射鏡面,但沒有取得成功,這樣,開鑿在裝甲板上的粗糙的觀察窗縫,便成了當時的唯—觀察手段,而正是這種觀察手段,在後來的戰鬥中,曾經使坦克乘員的士氣遭受了嚴重挫傷。  


   1916年9月15日,在松姆(Somme)河進行的首次戰鬥中,在人類整個衝突史上,坦克破天荒第一次在戰場上佔據了主宰地位。59輛坦克,在極其秘密的清況下,被運抵法國,它們在戰場上的突然出現,一度在德軍中引起了極大驚恐。在這59輛坦克中,有10輛因為機件發生故障,被留在後方作為「預備隊」,有32輛到達進攻出發地域,其中有14輛按時離開了出發線,9輛離開的時間稍遲,有5輛在衝擊中陷入泥潭內不能自拔,只有9輛圓滿地完成了預定任務。15%的成功率雖然不可能給人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但這種局部的成功,已經足以使人激動不已,正是在這次戰鬥之後,坦克的發展計劃才獲得了英國將軍們的支持。在這首次坦克戰鬥中,坦克的主要敵人不是來自德軍,而是來自自身機件的不可靠性,早在運抵法國之前,在英國本土訓練坦克乘員時,這些坦克中的多數實際上就已經損壞。根據戰報記載,在這次戰鬥中,只有2輛坦克遭到了抵抗,而意味深長的是,這種抵抗是來自德軍的野戰炮。在古德科特(Gudecount)附近,1輛坦克曾經擊毀了1門德軍的77 mm野戰炮,但後來,這輛坦克自己也被消滅了。另外1輛坦克雖然曾被一發炮彈直接命中,但卻安然返回了部隊。在這第一次坦克戰鬥中,英軍雖然並未大獲全勝,但卻受到很大鼓舞,而在1916年的最後幾個月內發動的兩次較小規模的攻擊中,坦克同樣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坦克的出現在德軍中曾經造成了極度的驚恐,甚至在戰鬥結束了相當一段時間之後,德軍士兵仍然驚魂未定。這些初期的坦克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一方面應當歸功於它們對武器裝備的巨大破壞作用和機動作戰能力,另一方面應當歸功於它在德軍士兵中所產生的巨大心理作用。在對情報加以分析之後,人們就不難看出為什麼要把士氣因素看得這麼重要了。這裡,在人類歷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巨大的機動能力、同火力和防護成功地組合成了一體,並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進攻性武器,這樣的武器人們在有史以來的任何戰爭中還從來沒有見到過。當這種隆隆而來的坦克怪物步步逼近時,位於第一線的步兵看在眼裡,急在心頭,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緊迫的問題就是必須當機立斷,迅速作出決定。步兵面臨著三種可能的抉擇:要麼阻住坦克,要麼舉手投降,要麼臨陣脫逃。這裡既沒有以往的經驗可資借鑒,又無平時的訓練提供幫助,他手中擁有的武器在這種迎面開來的坦克面前,已經變得毫無用處,而其夥伴們的處境也跟他彼此彼此。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德國人選繹第二種和第三種辦法顯然是不足為怪的。難怪德國人最初傾向於把坦克視為一種不正當的武器。在松姆河進行的第一次坦克戰鬥結束之後,德軍第3軍團的參謀長對其上級作了這樣的報告:「在最近這次戰鬥中,敵人使用了一種新型作戰武器,這種武器極為有效但又十分殘酷」。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但是,德軍非常善於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後來的幾次坦克進攻,一直到1917年春天才得以發生,但在這些進攻中,英軍的坦克都只是部分地取得了成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坦克乘員缺乏適當訓練,另一方面是由於道路泥濘,還有就是步坦之間缺乏有效協同。在這次戰鬥中,德軍步兵首次對英軍坦克進行了反擊。自1915年以後,德軍曾經給其機槍射手和阻擊手發放過一種特殊型號的子彈,這種子彈就是著名的「K」型子彈。K型子彈比普通子彈重,並且含有一顆碳化鎢彈芯。這種子彈的加工非常精細,彈丸的重量與發射藥的重量嚴格相匹配,這就使得所有這種子彈都具有相同的初速和彈道。它們的主要用途是用於對遠距離目標和帶有防護的目標進行精確瞄準射擊。這種重型碳化鎢彈芯子彈的遠距離射擊精度比普通的鉛芯子彈要高,這就給阻擊手對800 yd(731.2m)甚至更遠距離的目標進行射擊提供了條件。在稍近於800yd的距離上,它可以穿透用以防護前沿塹壕內的哨兵與瞭望哨的薄綱板。但在阿拉斯(Arras)戰鬥中卻發現這種子彈還能穿透英軍MK I和 MK II型坦克的裝甲板。這兩種型號坦克的裝甲薄得要命,它們的厚度在0.2-0.4in(5.98-10.16mm)之間,而且使用的是一種在商業上被稱之謂「鍋爐板」的軟質鋼板。然而,對於這種「鍋爐板」的缺點,德軍最高統帥部並不知道,那是在阿拉斯戰鬥已經開始2天之後,即在1917年4月11日,在布裡闊特(Bullecourt)的一次猛烈反擊中,德軍繳獲了2輛英軍坦克以後,K型子彈的實際效能才被德軍發現。在此之後,為了跟坦克進行作戰,德軍最高統帥部立即給每個德軍步兵戰士發了5發K型子彈,而給每個機槍手則發給了—條滿裝 K型子彈的彈鏈。  

  然而,此時的英軍同樣也已發現了K型子彈的侵徹威力,於是,對行將發展的下一代新型坦克,立即提出了必須增強裝甲防護的要求。除此之外,德軍還意外地發現了另外一個情況,這就是普通的步槍和機槍射出的子彈所具有的「濺射」作用,同樣具有殺傷坦克乘員的能力。在早期生產的坦克上,到處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孔洞,例如,裝配不合理的車門、窺視孔、觀察縫、槍炮發射孔、手槍射擊孔等等——因此,在裝甲上布有大量縫隙,而處於烘熱狀態的熔化鉛可以乘隙鑽入車內。當帶有鉛芯的子彈命中坦克表面時,彈體首先被撞扁,接著鉛芯被從殼體內擠出,形成一個以圓周狀向外輻射的「濺射體」。在高速碰撞的作用下,鉛芯已近乎變成流體,並以近乎爆炸的速度向四周擴展。在1 ft(0.305m)範圍內,這種「濺射物」具有致命性的殺傷效果,並且這種高速運動的鉛質流體,可以通過各種裂縫進入坦克內部。在通過縫隙和接合部進入坦克戰鬥室的鉛質「濺射物」的作用下,無論是炮手還是車長都逃脫不了死傷的命運。這種作用對士氣的影響十分嚴重。為了試圖解決這個問題,曾經試制過一種十分原始的防護面具。這種面具由一付護目鏡和一個縫在皮革上的鎖子甲面盾組成,護目鏡和面盾接在一個重量非常輕的頭盔上。這種辦法聽起來似乎頗有道理,然而,沒有人能戴著它進行戰鬥,因為戴護目鏡向外觀察時,一切都變得模糊不清,而戴著皮革面具又熱得使人無法忍受。因此,坦克乘員們寧願冒傷亡的危險,也不願使用這種東西。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1917年6月,英軍在墨西尼斯(Messines)戰鬥中,首次使用了MK IV型坦克,這種坦克的裝甲防護能力有很大增強,足以抵禦K型子彈的攻擊。在得知這一情報以後,德國人又立即著手執行一項新的計劃,結果導致了世界上第一種反坦克武器的誕生。當時,德國軍方將這項任務交給了毛瑟(Mauser)公司,毛瑟公司採取的解決辦法,是將制式7.92mm步槍按比例放大到13mm。由於在此之前從未使用過這麼大尺寸的彈藥,因此,還必須為它專門生產一種子彈,為了製造這種大型槍枝,毛瑟公司還必需增添一些新的加工設備。然而,儘管如此,整個項目的進展仍然非常順利,在不到1年的時間內,毛瑟公司的「T」型步槍即開始在部隊中服役。「T」是代表「坦克」,德國人給這種槍起的名字叫「坦克-格屋爾(Tank-Gewehr)」,通常簡稱為「特-格(T-Gew)」。這種槍的全長為67 in(1701.8mm),全重26 lb(11.8kg),它與M98式步槍幾乎完全相似,唯有身管長度超出了放大比例,另外,就是多了一個手柄,而且手柄安裝在一個小槍托上。顯然,身管這樣長的步槍,不可能採用通常的方法握在手裡進行射擊,於是,在槍托前面又安上了一個輕型雙腳架。它的槍尾由一個轉動式槍機進行閉鎖,槍機的樣式與7.92 mm步槍相同,只是沒有彈倉。每發子彈都需用手裝入槍尾。在120 yd(109.7 m)的距離上,只要子彈著角適當,就可以穿透英國MK IV型坦克的裝甲板,但在著角等於或小於45度時,它的子彈則連MK IV型坦克上最薄的裝甲也穿不透,就是在60 yd(54.8 m)的距離上,也是如此。這種槍的後座力大得驚人,有一份報告提到,很多部隊都不願意使用這種武器,但由於它相當有效,所以不管人們喜歡與否,它仍然被大量地發給了部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當時,德國還有另外一種反坦克武器,這就是輕型塹壕迫擊炮。德國人在為此制式迫擊炮重新設計了一種新型炮架以後,使這種武器具備了進行低射界射擊的驚人性能。自然,這種迫擊炮必需放在塹壕外面射擊,但只要能巧妙地選擇場地,操作起來倒也非常容易。根據1918年8月21日一份德軍文件的說法,在通常被認為是由野戰炮所造成的坦克損失中,有一部分歸因於塹壕迫擊炮似乎更為合適:
  在兩個師中,用於執行反坦克防禦任務的輕型塹壕迫擊炮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其中有一個師,由於是使用火炮、塹壕迫擊炮和機槍同時進行射擊,所以,對射擊效果無法進行精確分析。而另外一個師,即192師,則作了如下報告:
[/td]
   (1)那些裝甲已經被打穿的坦克著了火,似乎無論是英國坦克的側裝甲還是炮塔裝甲都沒有得到加強;
[/td]
   (2)在500m的距離上,射擊精度非常好,在這個距離上,坦克肯定會被消滅。在稍遠的距離上,即在500-800m距離上,輕型塹壕迫擊炮的火力非常有效,結果,坦克不得不調頭逃跑……。
 同一份報告又繼續說到,坦克機槍的壓制火力,只是在300m距離以內才比較準確,這就意味著,一個塹壕迫擊炮的炮手班,可以在距「婦人」坦克火力200yd(182.8m)以外的地方,將坦克擊毀,而自己則並不存在任何危險。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對英國坦克所形成的最大威脅,是來自德軍的野戰炮,只要野戰炮命中一發炮彈,坦克就難以倖存下來,而且,又不存在坦克避開野戰炮的任何希望。英國MK I和MK IV式坦克的長度和高度已分別超過20 ft(6.1m)和8 ft(2.44m),而且外部裝甲都是垂直放置,要想在如此大的面積上,佈置具有適當厚度的裝甲,就會在本來已經有些超重的車體上額外增加幾噸重量,而在地面車輛上使用傾斜裝甲的辦法,是在若干年之後才出現的事情。德國的M 1896式77mm野炮是一種理想的反坦克火炮。

按照當時的標準衡量,它相當輕便,並且能夠發射15 lb(6.81kg)重的彈丸,這種彈丸,只要命中一發,就可將坦克徹底擊毀。德軍很快就學會了在靠近前沿的相互支援陣地上使用這種火炮的方法,他們在這種陣地上,不僅可以用77mm野炮對付迎面開來的坦克,而且在等待坦克接近的間隙內,還可把它作為近距離支援火炮使用。但是,德國人也已注意到,不能賦予它們太多的火力支援任務,否則,在與敵坦克正式開始作戰之前,這些火炮就很可能已被對方炮兵連的火力所消滅。德軍的每個步兵師還從其預備隊中抽調出一部分野戰炮,並且始終使火炮跟前車掛在一起,騾馬也做好了可以隨時出戰的準備,在出現緊急情況時,只要一聲令下,火炮立刻就可出動。在這些值班火炮的前車上備有鋼質尖頭穿甲彈,這就組成了一支可以隨時奔赴任何危險地區的「游擊小隊」。這種安排雖然十分周密,但卻給炮兵增加了額外負擔,而且.更為嚴重的是,能夠用於執行通常射擊任務的火炮數量被大量削減。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12-11 20:27 , Processed in 0.03985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