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克里斯Chris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萊茵金屬公司還有另外一種人們從未公開見到過的空中無座力炮,這就是G104式無座力炮。它的口徑達到365 mm,或者說14.3 in。這當然是一種不識時務的空想,因為當時已經擁有充裕的火箭,這些火箭可以攜帶同樣尺寸的戰鬥部而沒有必要再採用必須將戰鬥部置於其內、因而身管十分笨重的無座力炮,然而,萊茵金屬公司的工程師們卻偏偏這樣做了。他們造出了一門樣炮,並將它安在鐵軌平板車上,用以試驗衝擊波效應,並驗證他們頭腦中所想像出來的這種無座力炮。這種無座力炮的身管長度為10 m(32 ft),兩端各有一個炮口制退器,它所發射的彈丸是一個重量達1400 lb(635.6 kg)的穿甲彈,彈丸初速為1000 ft/s(304.8 m/s)。為了平衡向前的動量,從另一端向後拋出一個作為配重的沉重的藥筒。人們曾經對這種彈丸的巨大重量感到十分驚奇,但從保存下來的幾份德國文件證實,預定的彈丸重量確是1400 lb。身管預計懸掛於「容克88」式飛機機身的下方——人們可以想像得到,這種飛機攜帶如此大的負荷,即使搖搖晃晃能以離開地面,也肯定會在空中陷入困境,更何況它還必須以60-80度的俯衝角實施射擊。確曾有一架「容克」飛機安裝了這種身管,但它從來沒有起飛過。這個荒謬的方案最後被放棄了,但令人吃驚的是,在這項計劃從開始到放棄的整個過程中,整個設計小組內居然沒有一個飛行員!  

  萊茵金屬公司的另外一項設計(這是一家富有創造能力的公司),是SG113式77mm反裝甲無座力炮。這種機載武器的新奇之處在於,它通過載機的機身垂直向下進行發射,向下射出一發直徑為45mm的實芯脫殼穿甲彈,初速為2100 ft/s(640.1 m/s),射擊時,與彈丸同時射出的配重飛向上方。電發火電路由安置在飛機上的磁性探測器或雷達接通,而探測器或雷達則由位於機身下方的坦克外表金屬所激活。還有一個類似的方案,是在飛機上安裝一簇身管,炮口均指向天空,曾經試圖利用這種辦法對高空轟炸機進行攻擊。攻擊時,帶有簇裝炮管的戰鬥機應當在轟炸機機群的下方進行飛行,因為在這個位置上相對來說比較安全,可以避開轟炸機上的機槍火力。然而,與轟炸機相比,坦克的尺寸要小得多,這樣,SG113式火炮就需要一部十分精密的電子計算機,以便決定何時才應當把炮彈發射出去。正因為如此,所以,這一方案一直沒有達到試驗階段,如果不是由於它還只是一種純粹的方法,一種超樂觀主義的方法,它肯定會受到普遍的譴責。  

  還有一項更為平庸的設計,雖然它是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科達工廠進行的實際製造和試驗,但其思想還是起源於德國人。這就是一種供地面作戰使用的50mm自動反坦克炮。至少有1門已經製造出來並且進行過試驗,這門炮一直保存到現在。一個裝有6發炮彈的彈夾裝在炮尾上方的漏斗內,利用後座力作為動力即可將這些炮彈發射出去。由於在設計時把減輕全炮重量放在首要位置,因此,火炮的強度和可靠性都非常低,結果在進行大量工作,耗贊大量精力之後,這一方案又不得不告放棄。即使這個方案能夠獲得成功,那麼,生產成本也肯定會很高。儘管它在反坦克作戰中可能會非常有效。  

  同樣的想法也支配了英國人,他們從1941到1943年間,曾經對發射2 lb重和6 lb重炮彈的自動炮進行了研究,但唯一的結果是,搞出了一種發射6 lb重炮彈的海軍炮,裝在摩托炮艇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設法把反坦克炮架設到飛機上,各國曾經耗費了大量時間和人力。其中,最簡單的一種辦法,就是將1門地面火炮直接安裝在一架雙引擎飛機的機頭內,就像日本人將M97式反坦克槍裝上飛機那樣。可是,日本人的這種辦法並沒有獲得顯示其效能的機會,因為美國人非常機智,他們佈置了十分嚴密的對空火網來掩護他們的灘頭陣地。這樣,試圖成一線縱隊對運動坦克進行低空攻擊的轟炸機群就成了射手們易於捕獲的獵物。但日本的機載反坦克炮在打擊美國小型艦隊方面也曾取得過一些成功,然而,如果不是在首次射擊時命中要害部位,那麼,即使一艘小型艦艇也可以蔑視20mm火炮的攻擊。蘇聯也曾試圖克服其安裝在「伊爾2」式飛機上的雙管37mm火炮的缺點。對於這一點,人們可能還記憶猶新,當這種飛機上的火炮進行發射時,飛機的航向將會產生一定的偏轉,而當1門火炮不發火時,飛機則肯定要發生危險。蘇聯人採用的一種替代辦法,是把2門37mm火炮改換成4門23mm機關炮,從理論上說,這種安排可以使後座力散佈得更加均勻,而1門火炮發生故障所造成的影響,也僅是37mm炮的一半。這個想法非常正確,可是整個裝置卻十分笨重,同樣,也不能實際投入工作。如果「伊爾2」式飛機能像「斯圖卡」式那樣,將炮彈輸送到機身頂部,那麼,4聯裝的23mm炮方案或許能夠成功,然而,這樣一來,它也就不再是一種俯衝轟炸機了。於是,這種23mm機關炮繼續執行其原定的對空作戰任務,而且至今依然如此。  

  另一條徒勞無益的思路,是繼續發展口徑更大的火炮。1940年,當發射2 lb重炮彈的火炮和37式反坦克炮初試鋒芒的時候,它們的使用者又提出要研製一種更大、更有效的火炮,以便能把更重的彈丸發射到更遠的距離上。得到這種火炮以後,又馬上提出下一個尺寸;等得到了下一個,又到了再提出下一個的時候……。此種過程在當時各國軍隊中一直都在週而復始地重複著,得到的自然也是完全可以預料的結果。在英國,這個過程所表現出來的結果之一,就是出現了發射32 lb重炮彈的火炮,它是在英國的發射17 lb重炮彈的火炮遇到德國「虎」式坦克後沒法穿透「虎」式坦克前裝甲的情況下提出發展的。虎式坦克的出現,曾在英軍中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亂,步兵立即提出了發展更大、更好的火炮的要求,並且對德國88 mm炮的效能給予了高度的讚揚。英軍對此的回答是明確而堅定的。它們將制式的3.7 in(94 mm)高炮身管裝到野炮炮架上,其結果是,這種火炮足能擊毀當時造出的任何一種裝甲車輛。但伴隨而來的是這種炮太重,太大,而且機動非常困難。這真是自作自受,結果,步兵自己也不得不在這個怪物面前縮了回去。雖然這種火炮被造了出來,但也僅僅只是造了2門樣炮而已。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在其它國家的軍隊中,也出現過大體類似的情況。德國人利用M44式反坦克炮造出了一種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反坦克炮。這種火炮是為滿足德軍在1944年提出的戰術技術要求研製的,該要求提出,這種炮必須能在1000 m距離上、在著角為30度時,穿透令人難以置信的200 mm(7.8 in)厚的均質裝甲。依照慣例,兩種候選型號分別交由克擄伯公司和萊茵金屬公司進行獨立設計,克擄伯的設計又一次採用了像高炮那樣的十字形炮架,安有一個坡度很大的防盾,用以保護炮手,並且採用了電發火機構,對於反坦克炮來說,這在當時是一項相當先進的技木。火炮全重也已達到10 t,這就大大限制了它的使用價值。彈丸重達62.4 lb(28.3 kg),炮口速度剛好超過3000ft/s(914.4 m/s),並且能在1000 m距離上、著角為30度時,穿透8 in(203.2 mm)厚的均質裝甲——如果考慮到火炮的整體尺寸,那麼,具有上述性能倒也不足為奇。萊茵金屬公司的設計,在炮的尺寸與重量上,跟克擄伯公司的相同,但有幾個地方設計的更加巧妙,諸如火炮在炮床上的平衡性能特別妤,而且在戰鬥時外廓更為低矮,還有另外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位於火炮與炮床之間的軸承系統非常好,因此,火炮在轉動方向時非常輕便、靈活,只是從行軍狀態轉為戰鬥狀態的時間,比克擄伯公司的火炮要長。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軍械管理部門尚未來得及決定採用哪種火炮,但在閱讀盟軍情報人員的報告時,人們會得到這樣的印象,即起碼是德軍比較喜歡克擄伯公司的設計。  

  美國陸軍所達到的反坦克炮的最大口徑是105 mm,或許還是120 mm,至少是有1門105 mm炮一直保存到了現在,可以使人們對其置信不移。對於120 mm炮的說法則比較含混,據說,在1944年後期,美國曾製造過2門,其中的1門曾被用船運到法國進行野外鑒定,但結果並不成功,因此就沒有再運返美國,另外1門是幾年前被發現的,現在被遺棄在一家兵工廠後院的某個角落裡,但究竟在什麼地方,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即使這種情況完全不可相信,但也能說明,當其要求合乎邏輯地向前發展的時候,使用者所表現出來的好惡傾向。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在反坦克導彈時代的初期,曾經出現過一個異平尋常——如果不是徹頭徹尾的話——的幻想階段,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50年代末期,那就是,一種盲目的樂觀情緒一直在滋長漫延。由於第一種法國反坦克導彈在50年代後期已經開始在市場上公開出售,因此,各國有條件從市場上買到適當的導彈部件,以實物試驗,以便把這股反坦克導彈的發明熱潮納入更加穩妥的軌道。然而,在此之後,並沒有人進行真正的試驗,某些設計師們被一些離奇古怪的想法支配著頭腦。1952年,美國陸軍軍械部長曾把大量資金投到了一種被稱之謂「火炮球」(Cannon ball),也稱D-40的裝置上,希望能得到25枚導彈和一些用於對該方案進行評價的地面設備。但這位部長並沒有支持到點子上。因為在所有的反坦克導彈中,D-40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歷。本來,作為一種由潛艇發射的反艦武器系統,它已經開始在海軍中服役,陸軍想從海軍已經裝備的產品中得到一些借鑒,應該說也是正常的。D-40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球體,直徑約24英吋(609.6 mm)。它有兩種型號:重為300 lb(136.2 kg)的試驗型號用無線電進行控制,而重為150 lb(68.1 kg)的實戰型號由導線控制。在1955年官方提出的一份文件中,對這個方案的整體設想作了高度概括:
   「D-40是一種亞音速、近距離的制導火箭,採用手工操作的無線電或導線以瞄準線為基準進行制導,導彈既可以從地面發射,也可以從艦艇上發射,彈體依靠帶有徑向噴管的固體燃料火箭推向目標。導彈的外形為一球體,從而可以排除對控制系統的氣動力效應。彈體在滾動、俯仰和偏航三個方向的穩定性,是通過配置適當的切向噴管實現的,而這些噴管則根據與繼電器和螺線管聯動的三相陀螺所發出的信號而動作。制導則是通過利用修正指令信號改變在陀螺儀上的觸點位置、從而改變主噴管平衡位置和導彈的飛行姿態來完成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這些都裝在一個精緻的外殼內。  

  如果在官方這種一清二楚的描述的基礎上再引伸一步,那麼,我想指出,這種球體上安有一個主發動機和三對穩定發動機。飛行中,球體並不發生滾動,它之所以能夠保持在空中,主要是靠一個以45度角指向下方的主發動機的作用,這樣一來,主發動機推力的一半用於支持彈體的重量,另一半用於推動彈體向前運動。穩定發動機可使球體保持精確的平衡狀態。在地面上,它可以280 mi/h(125.2 m/s)的速度飛行3000 yd(2742 m),在水面上,則僅能飛行1000 yd(914 m)。還應當指出,導彈在地面上飛完全程(3000 yd)需費時18.5 s,但在水面上飛完全程(1000 yd)所需時間則要短得多。導彈由射手利用控制手柄進行制導,並使用一部大倍率的光學瞄準鏡瞄準目標。「火炮球」的一個最突出的優點,是體現在戰鬥部上,它的戰鬥部有兩種,一種是重為50 lb(22.7 kg)的空心裝藥戰鬥部,另一種是重為65 lb(29.5 kg)的碎甲戰鬥部。但不論是哪一種戰鬥部,只要能獲得命中,就肯定能夠徹底摧毀任何類型的坦克。戰鬥部和制導電子組件裝在一個圓柱形艙內,圓柱形艙一直穿過球體的中央,很像是蘋果的一顆內核,戰鬥部上安有一枚著發引信,引信伸出於球體之外。火箭發動機置於蘋果形的殼體的外部,圍繞在核心的四周,而所有的噴管則環繞在球體赤道平面的周圍。發射平台是一個簡單的雙臂式支架,在導彈發射出去之前,用其在水平方向上支持導彈球體。為了能夠在水下進行發射,海軍十分希望能有一些自動裝填裝置。  

  從1953年到1956年,起碼有50枚這種不尋常的導彈被發射出去,而且這些發射都是在極其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它們都達到了預定的要求,而且整個計劃看來頗有發展前途,但是,造價卻比最初的估計高出了3到4倍,並且美國陸軍對在戰場上能否操作這種怪物也產生了懷疑,於是,這個項目被無可奈何地放棄了。  

   「標槍」(Dart)是美國在50年代初期發展的另一種導彈,由於這是一種十分普通並且在尺寸和性能方面跟法國的SS11十分相近的導彈,因此,在SS11問世前的1到2年內,被放棄了。美國還有一種看起來更有可能獲得成功的項目,這就是「弩箭」(Arbalist)式反坦克導彈,它是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的產品。發展「弩箭」的目的,是想克服所有「巴祖卡」型火箭筒固有的缺點,這就是,由於初速比較低,因此迫使射手在對運動目標射擊時,必須移動瞄準點,而且必須時刻知道從陣地到目標的精確距離。道格拉斯公司建議研製的是一種超速火箭,帶有碳化鎢彈芯戰鬥部,利用動能對裝甲進行貫穿。彈體上不安尾翼,僅在尾部安有一個空心的長管。先後共發射過30發試驗彈。如果一些技術上的難點能被克服,那麼,這種概念會被證明是完全可行的。由於具有5000 ft/s(1524 m/s)的初速,因此,它的侵徹威力十分出色,而飛行400 yd(365.6 m)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一瞬間,這也就意味著幾乎可以把運動目標作為靜止目標看待。但是,這種驚人的初速同樣也能把導彈飛離發射管時的微小的誤差進行驚人地放大,結果很少能夠按照預定彈道精確飛行,有相當一部分射彈偏離彈道的程度非常厲害,結果全都跑出了射程區域之外。第二個問題是噪聲。道格拉斯公司建議,發射管的方向,利用射手的肩部進行控制,為了保證發射時的穩定性,採用了一個輕型三腳架。然而,發射時火箭產生的噪聲和衝擊波非常可怕,以致在離火箭幾英尺之內,沒有人能倖存下來。正是由於這一點,最後將「弩箭」置入了死地。可惜,一種頗有前途的武器,就這樣遭到了夭折的命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50年代後期,在英國曾經出現過一種更加離奇、但卻得到英國國防部推崇的建議,這就是以令人費解的「桔黃色的威廉」(Orange William)命名的那種武器。——這是一個在反坦克導彈發展方面百花齊放的年代,但其中的幾乎全部,都注定要成為財政拮据的犧牲品,大家或許還記得,「蘭光」(B1ue Streak)是一種核導彈,「蘭水」(B1ue Watter)是一種戰術導彈,而「桔黃色的威廉」也並不完全是一種步兵用武器,它更適用於裝甲部隊。從實質上說,它是一種雙人控制的導彈。有關它的配置情況大體如下:導彈外形大而普通,彈體上有十字尾翼,它從位於前沿後方2000 yb(182.8 m)以外的發射車上發射,而在另一輛緊靠前沿配置的車子內,坐著2名導彈控制手,一名觀察後方,一名觀察前方,後者能夠看到目標。當前視控制手要求射擊時,他就呼喚發射車,發射車即發射一發導彈。通過一個複雜的控制程序,導彈可以自行飛達控制車的上方——這個動作要求要有可供兩部車子判讀的精確地圖——當導彈接近控制車時,後視控制手利用瞄準鏡捕捉住導彈,並利用無線電將導彈導入軌道,此時,導彈即開始向目標方向飛行。

在導彈飛過控制手的頭頂時,後視控制手須將對導彈的控制轉交給前視控制手,並且一直要等到導彈在前視控制手的視野中出現為止。後者發現導彈後(如果他能做到這一點的話),即利用紅外裝置跟蹤導彈,並將導彈導向目標——當然,這要以目標仍在原地為條件。如果不是這樣,那麼,這位前視控制手,或者是趕快尋找其它目標,當然動作必須非常快,或者是讓這枚巨大而昴貴的導彈,在遠飛一段距離後,白白損毀掉。整個方案令人難以置信的複雜,而整個動作對兩個配置在相距1 mi(1.61 km)之遙,並且只能用無線電進行聯絡的車組的協同動作的依賴性,也已達到令人無法接受的程度。幸運的是,由於英國債台高築,結果,「桔黃色的威廉」,還未來得及著手準備,就被取消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第十章 未來
約翰·威克斯 [英國]
[出自《反坦克戰史》]
  坦克是各種口徑火炮的易於捕獲的獵物。 —— 魯登道夫 1918年
預卜未來,似乎只是吉普賽人和星占學家們的一種專長,那些企圖在這方面進行嘗試的軍事著作家們,通常都是以在1、2年後被弄得面紅耳亦而結束。但根據反坦克作戰這一主題的要求,人們又不得不透過未來這層帷幕,來展望一下當前的發展趨勢可能會把我們引向何處。我們在這裡所採用的方法,是考慮我們的對立面——坦克。正像其它任何矛盾著的事物一樣,未來坦克及其性能的發展,同樣也將考慮反坦克武器。首先,使我們產生的第一個印象,是坦克隨年代的變化不大,除了如同在其它武器領域內也曾出現過的個別情況外,坦克的發展,總的來說是循序漸進的。幾十年來,坦克的外形、動力系統及其所使用的進攻性武器,都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1輛1939年生產的坦克,跟1輛70年代生產的坦克,以外表來看非常相近,而其各個組件所採用的原理也幾乎相同。  

  究其原因,也並不困難。首先,坦克是一種昂貴的武器,以致人們在發展時,就指望它能在部隊服役1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儘管在發展每一種換代型號時總力求使其具有盡可能高的先進性,但實際上,這種先進性決不會超出可以達到和合理的範圍。換句話說,坦克設計師通常總是設法對一種好的沒計加以改進,而對過份新穎的方案則取慎重態度。其結果是,跟軍事裝備的其它領域比較,坦克在設計上可能表現有更大的保守性。人們只要注意一下蘇聯T-34坦克系列,就會明顯地發現這種情況;而英國「奇伏坦」坦克系列的演變,則是又一個明顯的例子。根據這個理由,人們可以有相當把握地認為,起碼在今後的20年以內,坦克將不會跟目前的型號有重大的區別。它們的運動速度將會比目前的坦克快,甚至非常之快,但速度的提高也有其一定的限度。在這種速度下,一輛重達數十噸的坦克必須在越野行駛時能夠保持完整無損,同時,還必須保證使車組乘員保持清醒的頭腦。為了鑒定摩托車所能承受的衝擊能力,唯一的辦法,就是騎著摩托車進行越野駕駛,如果駕駛者是坐在鋼殼子裡而不是站在腳踏板上,那麼,駕駛者本身也將會受到同樣的衝擊。坦克的裝甲將會得到改善,為了在猛烈的火力下求得生存,這是理所當然的。但現有裝甲的改進似乎已經接近極限,如果設計師們希望獲得較大幅度的進展,那麼,他就必須設法另辟溪徑。一種可能的方案,是減小坦克外廓尺寸,較小的外廓和較高的速度結合之後,就會使坦克更難於被發現和被命中。這是這種方案的優勢所在,但一輛小型坦克不能攜帶1門大口徑火炮。而在若干年之內,坦克將會繼續沿用火炮。因此,坦克小型化,看來未必是一種十分有利的方案。坦克裝甲有可能用新型金屬材料製造,鈦便是其中之一,這些材料都非常好,其效能也比鋼高,但這些材料的生產成本極高,而且又難於焊接和機加。更何況1輛現代化坦克通常需要很多噸的裝甲材料。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下一代坦克看來將跟今天的坦克非常相似,可能會快一些,可能會小一些,並仍將具有當今服役坦克的一切特徵,並將攜帶同樣類型的武器。唯一的驚人變化,可能是由於使用了當今已經存在的電子設備,因而具備了在夜間進行作戰的能力。然而,坦克能夠具備夜戰能力,反坦克武器當然同樣也能夠具備夜戰能力。這樣,今後的戰鬥非常可能會變成一場最大持續作戰能力的競賽,因為夜暗已經不再意味著睡覺和休息。  

  如果說坦克在未來的發展中,多少還比較穩定的話——至少在今後幾年內是這樣,那麼,在反坦克武器發展上所表現出來的穩定性就要小得多。目前,人們在改進反坦克武器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起碼同改進坦克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一樣多。而由於反坦克武器發展的界限不易確定,因此,其變動範圍就遠為廣泛得多。即使是這樣,也還並不是不能進行一些審慎的預測。  

  十分明顯,當今的時代,是導彈的時代。雖然火炮仍然大量存在,並將繼續存在,但真正的坦克殺傷者,是導彈,是由隱蔽在遮蔽物或吉普車後面的單兵或雙人戰鬥小組所發射的導彈。在命中坦克之前,導彈將進行1 mi(1.61 km)以上的空中旅行,然後,以其強有力的爆炸戰鬥部,使坦克終止戰鬥並變成一堆廢鐵。這是坦克當今面臨和需待克服的一種實際危險。簡單地採用增加裝甲厚度的辦法,已經不再是一種有效的答案,儘管這種辦法在以往曾經十分有效。導彈已經擁有巨大的威力,足以穿透任何一輛重量合理的坦克所能攜帶的任何裝甲。任何採用增加鋼板厚度以防止導彈侵徹的企圖,都必然會導致車體重量的極度增加,以致使其既難以進行機動,又無法通過公路橋樑。所以,至少從當前來看,反坦克導彈學科是處於領先位置。而這些導彈的一個突出優點,就是其中有很多種可以由下車的步兵徒步攜帶,並從地面陣地上發射。1945年時,對付坦克的辦法,要麼是另外的1輛坦克,要麼是1門口徑跟坦克相同的自行反坦克炮;而到70年代,對付坦克的辦法,似乎是單個步兵,以幾乎是百分之百的首發命中概率,個人單獨將一團致命的炸藥指揮到1輛他所選擇的坦克目標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然而,在把坦克徹底拋向破爛堆之前,因而隨之也將反坦克火炮拋向破爛堆之前,有幾點可能會限制導彈發展前程的問題需要我們加以考慮。首先,是它的價格。導彈的倡導者們指出,即使是一枚最昂貴的反坦克導彈,也只是它所消滅的坦克價格的一個零頭。這當然是千真萬確的。現代反坦克導彈在進行大量生產時,每枚只需4000-8000美元(2000-3000英鎊)就可以買到,與超過這種價格50倍之多的坦克相比,這自然顯得十分便宜。但是,正像人們知道的那樣,事情從來都不是象想像的那樣容易。如果對每1輛所要消滅的坦克僅只購買一枚導彈就能滿足需要,那麼,上述論點或許還能成立,然而,遺憾的是,生活從來就沒有那麼單純。因為士兵需要訓練,而為了使他們得到的技術保持熟練,還必須不斷地進行訓練。雖然,目前各國都已擁有先進的電子模擬設備,可供受訓人員和已經受過訓的人員進行多種課目訓練,但是,模擬訓練終歸代替不了實彈射擊。或早或晚,射手們總還必須發射1發,興許還是2發實彈。如果他是一名專職導彈射手,那麼,每隔1年左右時間,他還必須再次發射一至兩枚導彈。其次,實際情況是,在一個士兵的整個戎馬生涯中,他不一定永遠都當導彈射手,他或早或晚總要恢復平民生活。即使繼續服役,他可能被提升,也可能根據本人要求,改做其它工作。而接替他的人則必須重新進行訓練。而在任何情況下,一支精明的部隊,總要準備兩套訓練有素的人員,以便在關鍵時刻、當射手生病或傷亡時有人替換。考慮到這些,那麼,與其說是一枚導彈對付1輛坦克,不如說是幾枚、甚至很多枚導彈對付1輛坦克。這樣,進行若干年和平時期的戰備訓練,就能對一個小國的防務預算起到驚人的蠶食作用。看起來,導彈的價格似乎不會變得更加便宜,而跟導彈同樣複雜的電子設備,在價格上也很難會降低。舉一個類似的例子:人們可以考察一下,在過去15年內,軍用無線電設備的售價已經上漲了4到5倍,無線電價格上漲這麼多,導彈價格的上漲幅度今後也不會比這更低。一些半自動導彈的制導裝置貴得令人難以置信,今天,一套步兵反坦克導彈的發射裝置和制導裝置的價格,很容易就能達到跟它所打擊的坦克價格一樣高,但這些都並沒有加在導彈的價格上。
  
  可以發現,即使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軍隊,在使用他們手中的導彈時,也都帶著幾份憂慮。現在已經不是這樣的年代:在戰場上星羅棋布配置的步兵戰士,正舔著嘴唇等候隆隆而來的坦克進入他們的視界。這些昂貴的反坦克導彈只有比較稀疏地分散配置在戰場上,並能迅速機動到遭受坦克威脅最大的方向上。而能夠滿足這一點的最捷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空中機動。美國陸軍的「陶」式反坦克導彈已經安裝到了直升飛機上,並能在直升飛機高速飛行時進行發射。這一點,已經在越南戰爭的結束階段中得到了清楚的證明。當時,美軍在2架貝爾公司生產的老式UH型直升飛機上安裝了專門的反坦克導彈發射架,曾經給開進中的北越坦克和裝甲車輛造成了空前的破壞。當然,美軍的直升飛機之所以能夠佔有優勢,是因為當時存在著一些有利於美軍的條件——北越軍隊既沒有任何預警雷達,也沒有有效的高射武器。如果當時北越擁有一、兩種小型防空導彈,那麼,戰場上的局面就有可能完全改觀——這個道理當然是顯而易見的。步兵用的反坦克導彈改由直升飛機攜帶和發射,這就意味著導彈可以以直升飛機的速度,從戰場的一端迅速地機動到另一端。這很可能是未來許多導彈所可能採用的機動方式。但也未必盡然,在前沿地面陣地上,也總還會配置一定比例的反坦克導彈。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儘管反坦克導彈具有巨大的毀傷能力,但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反坦克火炮看來還不會銷聲匿跡。火炮可能不具備象導彈那樣徹底毀傷坦克的能力——有些人可能不同意這種觀點——然而,在未來的戰場上,坦克並不是唯一存在的裝甲車輛,戰場上還存在著數量日益增多的裝甲運輸車、輕型偵察車、裝甲供應車、裝甲指揮車,以及許多在戰場上馳騁的其它類似車輛。其中的少數,用昂貴的導彈進行打擊是正確的,但是,火炮還將得到應用。因為炮彈是一種相當便宜的軍火,它可以大量生產,並能長期貯存而不變質。炮彈的種類繁多,而每一種炮彈都能遂行一種特定的任務。反坦克炮能夠、而且確實做到了,不僅發射穿甲彈,用以消滅坦克,而且也能發射榴彈,用以殺傷步兵,破壞崖壁、或毀傷卡車、吉普車。人們在用導彈對這些目標進行射擊之前,肯定會再三斟酌,通常,人們不會把一枚導彈發射到被懷疑是阻擊陣地的地方。然而,由1門反坦克炮所發射的榴彈,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圓滿地完成此種任務。因此,反坦克導彈可以遂行同坦克作戰這一重點任務,而火炮則可以遂行阻擊輕型裝甲車輛的支援任務,並為步兵遂行其傳統任務提供一定的直瞄火力支援——這樣分工,看來是合乎情理的。

   1973年的阿以戰爭已經表明,反坦克導彈可以給對方的坦克部隊造成驚人的破壞。但它同時也表明,一旦進入近距離交戰,以及在一場決定勝負的殊死決戰中,火炮又是何等的有效。阿以戰爭同樣也揭示了事情的另外一面,這就是小型的單兵反坦克武器,依然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第一種火箭筒(「鋼甲拳」)那樣有效。以色列人承認,他們的許多坦克,是被隱蔽在掩蔽物後面的單個阿拉伯士兵,在坦克開到足夠近的距離時,用蘇制RPG-7式火箭筒準確命中後擊毀的。這樣,除了反坦克導彈和反坦克火炮之外,一種諧調的未來反坦克防禦體系,還必須包括一些類型的單兵武器,而其中比較有價值的型號,看來明顯的是諸如像美國M72火箭筒那樣的拋射式武器。為了把重量限制在單兵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內,為了能把火箭彈快速而精確地發射出去,同時還必須具備能夠毀傷坦克的巨大威力,因此,這些小型火箭筒和火箭彈,在技術設計上受到很大限制。這是人們所面臨的一場挑戰,而設計師們也正在探尋各種新的路子。例如,西德的輕武器公司最近就展出了一種新穎的拋射式反坦克火箭筒,它沒有後座力、無光、沒煙,並且幾乎沒有聲音,而射程卻達到了300 m。雖然,到目前為止,它還只是一種試驗樣品,但卻已經顯示出了發明家們所可能達到的程度。對這種情況無動於衷顯然是愚蠢的。儘管對無聲、無光、無煙並且射程可以達到1/4mi的方案,現時尚難作定論,但在過去的10年內,眾多的奇跡已經屢屢出現。



投筆從戎 [掃瞄] 2001  
投筆從戎 [OCR] 2001  
投筆從戎 [校對製作] 2001  

© 2001 - 2006 戰爭研究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16 01:06 , Processed in 0.02943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