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克里斯Chris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發射時,藥筒內的火藥氣體壓力逐漸升高,而當火藥氣體流經藥筒前方圓盤上的通孔時,氣體壓力將得到適當平滑,因而可使身管內的氣體壓力保持不變,這樣,身管所承受的壓力就將比一般火炮平穩得多,而且,這種平穩壓力的數值也比一般火炮要小,這就可以使身管做得較為輕些,彈壁也可採用薄壁鋼板製作,而用不著擔心由於彈丸在身管內作加速運動而造成彈體變形或損壞。在這種火炮上還安有一個大尺寸、高效率的炮口制退器,它可以大大減輕作用在炮架上的後座力,因而使得火炮戰鬥全重僅有1300 lb(590.2kg)。  

  高低壓系統雖然卓有成效,但並未因此而產生出一種高速火炮。H63反坦克炮用中號裝藥發射時,初速為1000 ft/s(304.8m/s),用強裝藥發射時,初速為1400ft/s(426.7m/s)。為了保護炮手,在火炮上安有一塊小型傾斜防盾,防盾一直向四周展開,從前面看,它的形狀非常奇特,很像是中世紀騎士在比武時所戴的那種畫有方格的頭盔。整個火炮的外形極低,炮身十分靠近地面。如果它能早些參戰,並且得到充裕的發展時間,它肯定會取得巨大成功,而且,如果在意大利和法國北部作戰的德軍能夠裝備上這種重量很輕,但射程和威力很大的火炮的話,那無疑將會給盟軍裝甲部隊造成巨大威脅。然而,實際上,這種火炮對整個戰爭的進程並未產生任何影響。因為那時人們並未發現它曾經參加過戰鬥,只有為數很少的幾門一直保存到現在。在戰爭已經進行到這種階段的時候,作出更換一種全新的,並且沒有經過考驗的火炮的決定,顯然是不明智的。H63反坦克炮究竟是否曾經消滅過任何一輛坦克,確實大可值得懷疑。  

  有一種武器確實曾經消滅過坦克,而且消滅過比一輛要多得多的坦克,這就是「噴氣式空心裝藥反坦克榴彈」(Faustpatrone)。這是第一種真正的單兵反坦克武器,它既輕便靈活,又富有實效,於1942年下半年首次發往部隊。它在戰場上的出現,曾經引起了一場小的革命,使得位於狹長塹壕內的單個步兵一下子達到了近乎與坦克勢均力敵的地位。不僅如此,它也是當代拋射武器的先軀,就其簡單性、有效性和低成本這幾方面來說,它和現在正在服役的很多武器相比,仍然毫不遜色,唯一的缺點是射程太近。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這種「噴氣式空心裝藥反坦克榴彈」或「輕型火箭筒(Panzerfaust)」,實際上就是1門小型無座力炮,它的發射筒是一根薄壁鋼管,筒長31.5 in(800.1mm),口徑接近2 in(50.8mm)。發射筒內裝有3 oz(85.1g)重的黑藥作為發射藥,發射藥借助一個簡單的火帽進行點燃,火帽安置於筒壁上的一個孔內,它可由一個由彈簧提供動力的擊發槓桿進行擊發,觸發槓桿用一顆雙頭螺栓連接在發射筒上。雙頭螺栓就是扳機,射手用姆指就可毫不費力地將扳機推開。行軍時,擊發裝置被一塊由薄鋼片製作的扳機護蓋蓋著,護蓋被輕輕彈起後就成了瞄準裝置的照門。照門上排列有一系列小孔,不同的小孔對應著不同的射距所相應的射角。對射手來說,除此之外,出就再沒有別的什麼部件。火箭上有一個結構精巧的戰鬥部和一根短小的尾稈。戰鬥部內裝有重量為3.5 lb(1.59kg)的炸藥,可以穿透7-8 in(177.8-203.2mm)厚的裝甲。火箭彈的尾桿是一根木質的管形桿,桿基周圍環繞著四片柔軟的尾翼。裝彈時,火箭彈的尾部首先被推入發射筒內,裝填到位後,彈尾抵在發射藥上。裝上一發彈後,武器系統的全重為11.5 lb(5.22kg),其中火箭彈部分約占近7 lb(3.18kg)。  

  發射時,首先需拔出保險銷,將扳機護蓋解脫,然後,向上推動扳機護蓋,並使其與發射筒垂直。這同一個保險銷還可用於使火箭彈在發射筒內定位,所以,在發射操作階段,射手不能猛烈晃動或傾倒火箭筒,如果不能保證作到這一點,則任何危險都有可能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應當退出火箭彈,將其放在地上,然後,再重新進行裝填。這樣,發射時就不會爆炸。然後,將發射筒挾在右臂腋下,並用左手迅速握住筒口後方,再低下頭去進行瞄準。在進行立姿射擊時,完成這套動作頗不輕便。而在進行蹲姿或臥姿射擊時,完成這套動作就更加困難。事實上,在進行臥姿射擊時,完成這套動作最為困難,因為此時為了使自己不致遭受後噴火藥氣體的傷害,射手必須將發射筒的後方指向自己軀體以外的空間。發射筒的準星就是火箭彈彈體最大外徑的外緣曲線,表尺就是處於垂直狀態的扳機護蓋上的某個通孔。這種武器的瞄準基線很短,所以在射擊難度較大時,不易使用,但在非常近的有效射擊距離之內射擊時,還是頗為有效的。

這種火箭的初速是145ft/s(44.2m/s),比最好的扳球投擲手的速度稍快一點。由於火箭戰鬥部在爆炸時所產生的破片對射手有破壞作用,因此,為了免遭意外,射手在射擊時,必須戴上頭盔。它的作戰距離為30m,或33yd,儘管這個射程很近,但它總比派一名士兵跑到坦克跟前,將一枚「圓盤」地雷扔到坦克後甲板上的辦法要好得多。早期型號的「輕型火箭筒」製作非常粗糙,在—些情況下,射擊也不大安全,但這種設計後來有明顯改進,戰鬥部的性能也有所提高。它的最後一種型號的射程已經增大到66yd(60.3m),但超過這一距離之後,命中概率急劇降低。它的要害問題在於彈尾在發射筒內的運動距離太短,因此,無論是提高初速還是提高精度的餘地都很小。但即是這樣,它也已能夠滿足作戰要求。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相對其尺寸而言,「輕型火箭筒」的戰鬥部威力相當高,這主要是因為在戰鬥部內使用了黑索今炸藥。黑索今炸藥,由於其安全性較差,所以,通常都只以少量作為起爆藥使用,現在將好幾磅重的黑索今裝入「輕型火箭筒」戰鬥部內,確實具有相當的風險。為了防止發射時由於黑索今炸藥分子互相摩擦,從而產生足夠的能量而使炸藥在炮口爆炸,因此,在黑索今內摻上了蜜臘。即是這樣,也不時會發生一些不測事件。曾經使用過這種武器的大多數德國射手,他們都毫不掩飾對這種武器的恐懼心理。它的戰鬥部的破甲威力非常驚人,其空心裝藥戰鬥部所形成的金屬射流長度達5-6 ft(1.52-1.83m)。1944年,在法國曾經發生過一起有據可查的情況:有一輛「捨曼」坦克在某個小城內沿街行駛時,它的側面被「輕型火箭筒」所發射的火箭彈命中,金屬射流在穿過乘員艙並將一名炮手殺死以後,又穿過另一側進入大氣中。坦克遭受了巨大破壞,而坦克乘員——除了那位不幸的炮手以外——都只負了點輕傷。在另外一些戰例中,「輕型火箭筒」的戰鬥部射流曾經很容易地就穿透了「捨曼」坦克的炮塔,但從炮塔一側穿透到另一側的情況,卻還不曾見諸報端。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四種肩射反坦克武器:

A.德國1943年式反坦克火箭筒(Raketenpanzerbuchse),它所安置的大塊方形防盾,是為了保護射手免遭後噴火焰的傷害。它的看起來很大的空心扳機,實際上是電擊發機構的扳機手柄。

B.美國「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的一種早期生產型號。彈頭呈圓形的火箭彈是一種晚期型號;彈頭呈尖形的是一種早期型號。擺在一起,就可以比較出二者之間的差別。

C.德國的60式「輕型火箭筒」(Panzerfaust),它是在曾經被大量投入使用的該武器系列中,尺寸最大的一種。這具火箭筒的瞄準具已被扳起,扳機也已處於待發狀態。

D.蘇聯的RPG-2火箭筒及其火箭彈。使用這種武器時,火箭彈須從炮口裝入筒內,而戰鬥部則停留在發射筒口部。

德軍的「輕型火箭筒」曾經給盟軍裝甲部隊造成很大傷亡,然而,它對盟軍裝甲部隊所造成的最大破壞,還是心理上的影響。在缺乏強大步兵掩護的情況下,坦克在接近遮蔽物時,就變得極其謹慎小心。即是這樣,一名隱蔽巧妙的火箭筒射手仍然可能從壕溝或大樹背後突然跳出來。有時,雖然只有寥寥幾名射手,但卻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結果。1945年3月29日,英軍皇家坦克團的一個坦克連,曾被一支用「輕型火箭筒」裝備起來位於堅固路障後面的德軍小分隊阻擋了4h。這並不是由於這個英軍坦克連的乘員缺乏勇氣,而是因為,在德軍這些火箭筒手被徹底消滅之前,採用試圖靠近敵人的辦法,並無多大價值。在盟軍穿越法國和歐洲低地國的攻勢中,有不計其數的「捨曼」坦克,就是由於坦克乘員們採取了魯莽的冒險行動,結果遭到了被消滅的命運。  
  

德國人也曾試驗過機載反坦克炮,具體方案同英國人在「颶風」式戰鬥機上所採用的方案大同小異。當時,雖然有數種火炮參加備選試驗,但最成功的一種,是35/36式37mm自動反坦克炮。這種火炮是萊茵金屬公司在1942年生產的,在生產這種火炮時,他們借鑒了製造41式20mm重型反坦克槍所取得的經驗。這種37mm火炮原來計劃作為高炮使用,儘管在執行防空作戰任務時也取得過某些成功,但由於它的射程太近,因而並無很大價值。它跟41式20mm重型反坦克槍一樣,採用的也是前衝原理,所以後座力相當小。它所使用的彈藥與35/36式反坦克炮相同,只是配用了一種為執行對空射擊任務而專門設計的特種高靈敏度引信。它的炮彈由一個容量為6發的彈匣,從左手方向供入炮尾。這種火炮的動作非常可靠——這一點正是它能夠擊敗毛瑟公司的競爭設計的主要原因——也正是由於上述原因,產生了將這種火炮裝機的計劃。在任何氣候條件下都將被懸掛在機翼之外的機載火炮所必須具備的兩項最重要的性能就是後座力要小,可靠性要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德國人最後選用「容克87 斯圖卡」(Jurkers 87 Stuka)式飛機作為這種火炮的載機。他們之所以選用這種飛機,一方面是因為這種飛機在遂行俯衝轟炸任務方面已經變的非常過時,另一方面,是因為這種飛機非常堅固,飛行穩定性好,而且可以以非常低的速度飛行,因而可以給駕駛員提供進行精確瞄準所需要的時間。每架一飛機上安裝2門37炮,在飛機左右起落架的外側各裝1門。炮尾外面環抱著一個流線型的護罩,供彈箱伸出於護罩之外。全炮的總長為10 ft(3048mm),而至少有6 ft(1828.8mm)是突出於機翼前沿之外,這就使得本來就很醜陋的老式「容克」飛機更顯得有些奇形怪狀。除去彈藥箱的容量較小以外,這種機載火炮的效能非常好。德國人喜歡採用的攻擊方法是:以非常低的高度——4000-5000ft(1219-1524m),在戰場上飛行,飛臨目標上空以後,進行則滾翻,並以大角度向選定好的坦克目標俯衝。先用機槍發射曳光彈修正瞄準,一旦機槍曳光彈命中目標,駕駛員即發射37mm炮。通常,左右2門火炮各發射1發炮彈,就應當摧毀1輛坦克。當然,如果需要,也可發射2發以上。即使象T—34這樣的坦克,在這種攻擊方式面前,也變得非常容易損環,為了消滅這種坦克,很少需要兩發以上的炮彈。「斯圖卡」攻擊方法的傑出代表人物是魯德爾(Rudel)少校,此人至今仍然健在。在1942年到1945年這段時間內,他曾在東方戰線上進行了2530架次的攻擊,根據官方記載,他一個人曾經擊中了519輛坦克和1000多輛小型裝甲車。魯德爾顯然具有超人的精力,他經常在得不到適當休息的情況下,連續飛行,每天都要飛行5、6個架次,而且居然在蘇聯戰鬥機和高射炮的沒完沒了的攻擊下倖存了下來。他能夠作為德國空軍中一名獲得榮譽最高的飛行員,自然是當之無愧的。  


  這些作為反坦克使用的「容克」87式飛機一開始曾被編成「空中反坦克試驗支隊」,但很快就又改編成第4航空集團軍的第9地面攻擊聯隊,在不同時期內,該聯隊轄屬的飛行中隊數量並不相同,但通常平均是6個中隊。其中,有2個中隊裝備的是配用2門30mm機關炮的「沃克-沃爾夫190」(Focke-Welfe 190s)式飛機,另外4個中隊則是「容克」87、「容克」88和「漢捨爾(Henschel)」129式飛機的混合編隊。「容克」88式飛機在遂行反坦克任務方面很不成功,因而很快即被淘汰。在它所裝載的1門火炮中,曾經使用過兩種型號,一種是38式50mm反坦克炮的改進型,另一種是75mm反坦克炮,但在這兩種火炮中,無論哪一種,在載機上的工作情況都不好,而且飛機本身也和打坦克所需要的攻擊方法不相適應。但「漢捨爾」129式飛機卻是另外一種情況,這種飛機在西方戰線上很少使用,它是一種下單翼、雙引擎的地面攻擊戰鬥機,儘管它的速度並不特別快,而且空中機動能力也不特別靈活,但卻可以在速度比較慢的蘇式戰鬥機的攻擊下得以生存。在這種飛機上安裝的是2門由毛瑟公司生產的MK 101型30mm機關炮。

這種MK 101式火炮原本打算作為一種空對空武器使用,但後來發現,它在遂行反坦克任務方面具有的潛力更大。它採用的碳化鎢彈芯的穿甲彈可以輕而易舉地穿透蘇式坦克的後裝甲和頂裝甲。像在「容克」87式飛機上一樣,它也安裝有一挺試射機槍,可以確保30mm機關炮首發命中。1943年7月8日,德國第4航空集團軍曾經徹底地擊退了一次由蘇軍一個坦克旅從第一黨衛軍背後所突然發動的反攻。在1h內,這個集團軍中的4個「漢捨爾」飛機中隊,以中隊為單位,對蘇軍坦克部隊進行了輪番攻擊,並且在德軍地面部隊根本沒有參與的情況下,迫使這支蘇軍裝甲部隊撤了回去。蘇軍這支裝甲部隊大部已被消滅,整個戰場上留下了一片火海。在另一次戰鬥中,即在1943年的奧裡爾河(Orel River)畔戰鬥中,第4航空集團軍共進行了37421架次的攻擊,他們自稱總共擊毀了1100輛坦克和1300輛輪式及履帶車輛。這個數字自然會使人感到吃驚,但在對飛行員的報告詳加核實以後,發現這個數字比較合乎實際。德國空軍所取得戰績表明,在充分享有空中自由、可以任意選擇攻擊時機和方法,並且擁有適當武器的地面攻擊機面前,坦克很容易遭受破壞。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能夠看到在德軍部隊中服役的最後一種反坦克武器,幾乎也是最後出現的一種反坦克武器,就是另外一種反坦克槍。這種情況似乎有些令人難以置信,然而確是事實。這種槍就是MSS 41式反坦克槍,它是由布爾諾市ZB工廠設計的。雖然戰後曾經留下幾件樣品,但有關它的歷史情況,人們幾乎足—無所知。數字「41」,大概是表明它的裝備時間是1941年,但實際上,一直到1944年,才發現它曾參加過戰鬥,很可能是,ZB工廠在反坦克槍的全盛時期曾經小批量生產過這種武器,但卻把它們存入了倉庫。但為什麼時至戰爭後期才被拖出使用,這至今仍然是一個不解之謎。  


  作為一種和坦克作戰的武器,MSS 41式反坦克槍自然已歸於無效,但作為反坦克武器設計方面的實例,它卻仍然具有很大魅力。這種槍的外形和「巴爾-帕布」(bull-pup)步槍 [ 譯者註:「巴爾-帕布」步槍的槍管固定在槍托後面,因此槍匣距槍托底部很近。 ] 類似,它的彈匣裝在手柄和扳機的後面,彈匣由下向上進行供彈,而且沒有一般槍支上所具有的槍機。肩托上抵著一個緩衝器,緩衝器前面有一個完整的帶閉鎖突筍的機頭。機頭後面安裝著擊錘和擊針。槍管的後端部上方壓著一個活動閉鎖套筒,這個活動套筒既可以和緩衝器前面的閉鎖突筍嚙合在一起,還可以和槍管上的突筍嚙合在一起。這個套筒的作用是作為一種放大了尺寸的閉鎖螺母,通過它可以將槍管和槍尾端面接合在一起。重新裝彈時,應先將手柄轉至右方,從而使閉鎖突筍處於開鎖狀態。然後,手柄被迅速推向前方,並使槍管一起向前方運動,此時,仍然被抓子鉤牢牢固定在機頭上的空彈殼開始暴露,在槍管運動至最前方位置的瞬間,或剛剛超過最前方位置的瞬網,空彈殼即被拔出,而另一發新彈則被從彈匣內推向上方。  
  此時,如果拉手柄向後,使槍管和槍尾覆蓋在下一發新彈上,並且向左轉動手柄,使它回到垂直位置,武器即處於待發狀態。雖然這種系統具有多種優點,但它幾乎也有同等的弊端,其中,並不算小的一個弊端,就是對灰塵和髒物的影響過於敏感。再有,就是槍管和支座之間的間隙太大,再加上磨損,將會直接影響射擊的精度。但人們對ZB工廠的首創精神不能不表示欽佩。這種槍是在那時生產的所有反坦克槍中尺寸最短並且重量最輕的一種。如果在1938年出現,它肯定會被視為珍品,然而到了1944年,它卻成了一種累贅。  

  以上就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曾經實際裝備使用過的反坦克武器的情況。如果用幾句話對上述情況進行一番歸納,那麼,下述說法或許是比較公正的,這就是: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反坦克武器發展的歷史,是一部充滿著巧妙的想像、機敏、獨創和膽略的歷史——無論是在設計方面還是戰場使用方面,都是如此——然而,由於生產困難——這不全是武器設計師們的過錯——以及方案和型號過於繁雜,而使整個計劃受到了阻滯。結果必然是只有少數幾種武器能得到發展。  
  除此之外,德國在反坦克武器發展中,還有一個幾乎全然不為人知的秘密計劃領域,這些項目,或者從來未公佈於眾,或者只在經過數次試驗之後,就中途夭折,關於其中的有些項目,我們將在另一章中加以論證。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四章 英語國家之間的聯盟——英國和美國
約翰·威克斯 [英國]
[出自《反坦克戰史》]
  坦克是對坦克進行防禦的最好手段。 —— 安農 於1940年6月開始參戰的意大利人深信,他們選擇在這個時候參戰,既可以撈取到豐碩的戰果,又不需要長期地從事激烈戰鬥。然而,他們打錯了算盤,戰爭的實際結束時間是在4年之後。對意大利人來說,這段漫長的過程自然是耗資巨大、財政拮据的歲月。沒過2個月,韋維爾(Wavell)將軍即通過攻擊位於埃及防線上的意大利前哨陣地揭開了北非沙漠之戰的序幕,不久之後,盟軍便開始了沿北非海岸線的首次突進。在以後的幾年裡,英國公眾對沿海岸狹長地帶內戰爭雙方命運的變遷和戰局的起伏局面即習以為常,首先是一方交上好運,接著是另一方佔據上風,戰局像拉鋸一樣地進行著。在開始階段的衝突中,雙方使用的都是輕型裝備,但不久之後,荒無人煙的沙漠就變成了大量新型裝備的試驗場。  

  在首次戰鬥中,英國人使用的是眾所周知的發射2 lb重炮彈(即彈重0.91 kg)的火炮和「伯義斯」反坦克槍。前者的大多數是安裝在坦克上,但步兵的確也分得了自己的份額。意大利人使用的是MK II式坦克和一些M 35式47mm反坦克炮,然而在多數情況下,他們還不得不依靠炮兵進行反坦克防禦,為此,有些火炮的配置位置十分靠近前沿,這與德國人在1917-1918年的作法並無任何不同。然而,即是這樣,反坦克火力也仍顯不足。1940年12月9日拂曉,英國皇家第7坦克團與第4印度師配合攻擊西迪·巴拉尼(Sidi Barrani),不到10min,就消滅23輛意軍坦克,其中不少在被第7坦克團的「麥梯爾達」(Matildas)坦克上的發射2 lb重炮彈的火炮命中後起了火。與此相比,意軍炮兵發射的炮彈卻從低速機動的「麥梯爾達」坦克上跳飛了,這使意大利人大失所望。即使是他們的47mm火炮也無濟於事。應該承認,這主要並不是由於火炮的實際性能不好,而是由於炮手操作水平低所致。2個月以後,即在1941年2月5日至7日發生的貝達·弗姆(Beda Fomm)戰鬥中,發現有101輛意大利坦克被丟棄在戰場上,其中有48輛是被發射2 lb重炮彈的火炮命中而失效的。然而,必須記住,這些坦克都是M 13式坦克,它們的裝甲很薄而且鋼材質量也不高。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當第一批德國坦克到達的時候,發射2 lb重炮彈的火炮在一定程度上還佔據優勢。德國MK III式坦克上安裝的是1門口徑為50mm的克威克(KWK)式短管炮,而英國的發射2 lb重炮彈的火炮具有較強的侵徹能力,並且炮口焰與炮口衝擊波也較小。然而麻煩在於對1000 yd(914m)距離以外的坦克,英國的這種火炮即不起作用,而克威克炮仍然可以發射一種非常有效的榴彈。因此,每當發現有發射2 lb重炮彈火炮的時候,MK III式坦克只需停在較遠距離上,發射榴彈就可將英國的這種火炮徹底消滅。總起來說,在1941年的西非沙漠戰役中,發射2 lb重炮彈的火炮畢竟可以擊毀所有德國中型坦克的炮塔、車體與側面裝甲,甚至在1000 yd(914m)距離上也可以做到這一點,而MK III型坦克上的50mm炮彈則往往從英國「麥梯爾達」和「十字軍戰士」(Crusaders)坦克上跳飛。雖然英國這種火炮的服役壽命正在迅速接近尾聲,但由於沒有可供接替的火炮,所以只好繼續使用,直到部隊實際領到更好的火炮為止。由於在沙漠中作戰的步兵一再要求,才促使一種自1938年以來就一直被束之高閣的發射6 lb重炮彈(即彈重為2.72kg)的火炮得以重見天日,並列入了低速生產計劃之中。儘管在1940年6月就一次訂購了400門這種火炮,但到1941年才被生產出來,1942年年中,才首次發到在沙漠中作戰的英軍手裡。  

  在這期間,由於將發射2 lb重炮彈的火炮搬上了卡車成為車載火炮,從而才使它的裝備壽命得以延長。這種炮架選用的是15 cwt(約762 kg)重的卡車,卡車兩側的車廂板與後車廂板解脫後,可使車廂形成一個平台,借助兩根長支架可將火炮拖到平台上固定。此時,火炮的兩個車輪被卸下,並用螺栓固定在車身側方。火炮既可在此平台上發射,也可從車上卸下置於地面掩體內發射。當從掩體內發射時,卡車應倒車進入掩體,甩下火炮及其支架後即迅速撤離陣地。但晝間這樣動作可能不大安全。使這種火炮上車的目的,是想賦予這種火炮以多年來所一直渴望得到的機動能力。這種車載炮的炮手又想出了一個點子,就是他們躲在矮坡背面,只順著土坡側面露出火炮炮身和防盾頂部,這就可以大大保障炮手們的安全。只有當對方坦克開進到土坡側方因而炮車開始遭到坦克炮攻擊時,炮車才必須進行轉移。1942年上半年的一天,一個英軍反坦克炮團幾乎損失了整整一個炮兵連。第一批下發的發射6 lb重炮彈的火炮也被改裝成車載炮,自然,在支架上拖拉這種火炮將會感到有點吃力。  


  發射6 lb重炮彈的火炮,是在二次大戰中頗受歡迎的一種火炮。從人員操作角度來看,它小巧輕便,而在戰爭末期大量坦克出現時,它仍然卓有成效。它是這樣一種火炮,炮手使用它時覺得他本人就是整個火炮機件的一個組成部分,有點像步兵在使用步槍時所具有的那種感覺。這種火炮的方向轉動不受限制,僅通過射手的肩膀進行控制,這就使得它在跟蹤運動目標時要比通過轉動方向手輪進行跟蹤的辦法容易得多,射手只要將身子歪到想使身管移動的方向上就行了。射擊時,火炮的後座力大小適度,操作又這樣容易,因此射手發射它時都感到是一種莫大的樂趣。從炮手班的角度來看,它的另一大優點,就是外廓低矮,只要挖一個淺坑就足以將它隱蔽起來。要知道,挖掘一個反坦克掩體絕不是英國士兵樂於從事的一種消遣活動。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起初,步兵對這種武器的性能持懷疑態度,但經過第一次戰鬥之後,這種疑慮即煙消雲散。當時,第4印度步兵師沿阿萊曼(Alamein)一線陣地挖壕據守,1942年7月16日夜,第5步兵旅受到一支裝甲部隊持續3h的進攻,第二天拂曉,這個旅的士兵向外一看,發現戰場上散列著24輛坦克、6輛裝甲車、1門自行突擊炮、5門20mm高射炮、5門37mm反坦克炮、8門75mm野炮和6門88mm高射炮(作反坦克炮使用)的殘骸。在如此輝煌的戰果中,第5步兵旅的發射6 lb重炮彈的火炮確實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用官方歷史上的話說就是:「在一天之內,這些一度被人懷疑的小炮竟突然變成了第8軍的驕傲」。  

   3個月之後的另一次戰鬥,更加鞏固了發射6 lb重炮彈的火炮在爾後戰爭中的聲譽。這就是10月27日在阿萊曼陣地東南開始的被稱謂「斯奈波」(Snipe)或吉尼高地(Kidney Ridge)的戰鬥,這是第8軍在即將進行突圍之前所進行的一次戰鬥。參加這次激戰的部隊是步槍旅的第2營、皇家炮兵第239炮兵連大部以及皇家工程兵的一部分。第2營中有一個用發射6 lb重炮彈的火炮裝備起來的建制反坦克排,而炮兵連使用的也是這種火炮。除此之外,這些分隊並無其它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還有另外一種武器,就是大量裝備的機槍,因為這是—個摩托化營,因此,儘管編製的兵員比普通步兵營要少,但裝備的車輛較多,火力也強得多。戰鬥的結果確實果然不出預先所料。  


  制定的戰鬥預案是在夜間發起突襲,衝進敵占區內後,於沸曉前奪取並佔領指定的陣地,屆時由一支旅一級規模的部隊前來換班,爾後由他們以這個「堅固的基地」為立足點,再發動一系列的攻擊行動。此陣地的代號定為「斯奈波」,但它的精確位置並不十分清楚,從可以得到的地圖上判斷,只知道它距離前沿大約1 mi(1.61 km)多,在這個地區內聚集著大量敵軍部隊,敵軍陣地四周布設了雷區。當夜漆黑無月,為了避開雷區封鎖的近路,該營繞道迥前進,最後在距真正的「斯奈波」陣地不遠的一塊平地上掘壕據守。他們所在的位置剛好是敵人幾個坦克停車場的中央。沒過多久,敵人的步兵即開始對他們進行騷擾,天亮時分,敵人開始了首次進攻,此時陣地上大約有300餘人,配備有19門發射6 lb重炮彈的火炮,還有大量機槍和機槍彈藥。遺憾的是發射6 lb重炮彈的火炮帶的彈藥太少,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直到次日白天被敵人圍困長達幾小時之久時才被人們感到,而在被四面德國坦克的轟鳴聲與叮噹聲響所困擾的那個緊張的夜晚竟然絲毫沒有被人察覺。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在第二天的整個白天,這支300餘人的部隊又連續遭到意大利與德軍裝甲部隊和步兵部隊的輪番攻擊,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竟然守住了陣地。原定的接班部隊由於無法通過開闊的沙漠地帶而不能前來支援,只有少量車輛巧妙地溜了進去又從另—方向將陣地上的傷員送回到己方地域,但該旅的任何前進行動都立即被來自半身隱藏在工事內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的集中而猛烈的火力所阻止。在「斯奈波」陣地上,備用的彈藥不斷減少,四周被燒焦的屍體逐漸增多,但能夠作戰的人員數量則越來越少。反坦克炮手們憑著他們的大無畏勇敢精神和熟練技術全天都在堅持和敵人坦克作戰,由於人員和裝備損耗甚大,能夠用於阻擊敵坦克的火炮一次比一次減少,所以在多數情況下,炮手們都嚴格控制開火時機,直到敵坦克開得不能再近時才開火,甚至常常是在敵坦克距火炮只有50 yd(46m)時才開火。在這個距離上開火,首發射彈就可將德國MK III式坦克徹底摧毀,其中多數頃刻之間就會起火燃燒。開火之前,敵坦克往往不能發現反坦克炮的陣地位置,而在打炮之後,即便敵坦克發現了反坦克炮的位置,想要進行還擊也已為時過晚。在面臨集群坦克衝擊的情況下,即使有任何一輛坦克能夠發現火炮位置,那麼在它轉動炮塔、進行瞄準和實際開火之前,炮手卻早已把3-4發炮彈打了出去。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6 12:52 , Processed in 0.02197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