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克里斯Chris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瞄準具是這種武器系統的核心,它包括一具基線長度為9 in(229mm)的合象式測距機。9 in的基線長自然達不到很高的精度,但安裝上它以後,在300 yd(274m)的距離上,可以獲得很高的首發命中概率,而在450 yd(411.3m)的距離上,它的首發命中概率還可以達到80%。  

  英國陸軍已經非常接近於採用「海勒爾」火箭筒,但在最後一刻,卻選中了瑞典的「卡爾·古斯大夫」,這使加拿大人大失所望。這兩種武器的性能幾乎完全相同,英國陸軍選擇後者的原因,至今尚不清楚,但加拿大貨幣的行情,或許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在東方集團中,蘇聯的設計一直是其它各國遵循的樣板。50年代,在火箭筒方面的樣板,就是蘇聯的PHT-2式。這只不過是一種簡單的火箭發射筒,使用的是一種相對其口徑而言顯然是尺寸過大的火箭彈。幾乎所有的蘇聯衛星國都根據這種有效但不惹人喜愛的裝備生產了它們自己的變型,並且各種變型又都有一些各自的特點,有的配上了一個光學瞄準具,有的則換上了另外一種三腳架或是手柄握把。但所有這些變型,都沒有偏離原有的基本設計,而且還可能全都發射同一種彈藥。儘管這後一點尚不能完全肯定,因為據說有幾種變型與蘇聯原型的口徑並不相同。然而,這一點並不重要,人們並不希望在這些國家之間必須交換彈藥。如果事情果真已經達到了這種地步——即一個國家軍隊的火箭筒所配的彈藥已經全部用盡,那麼,接著下一步,遠為嚴重的事態就會到來,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能夠補充到彈藥,也已經無法挽回敗局。  

  在戰後幾年裡,英國人對火箭筒的發展並沒有表現出多大熱情。其實,在40年代後期,在英國就已有人提出了兩項頗有意義的設計,因為那時「博尼」3.5 in肩射無座力炮顯然已經無法再繼續使用下去。「紅星」(Red Planet)即是這兩項設計之一,這是一種4.5 in(114mm)的火箭筒,可以在一個三腳架上發射,也可以放在士兵肩上發射,根據保存下來的一張照片使人有理由相信,相對其火箭發動機的尺寸而言,發射筒的長度可能有點短,因而火箭彈發射時噴出的尾焰很可能會噴到射手臉上。然而,這種武器並沒有超過模型階段。另一項設計是「紅雞」(Red Biddie),與「紅星」是姐妹關係,或許應該說是後者的姐姐,它的口徑是5 in(127mm),對於一種肩射武器來說,這樣大的口逕自然會令人望而生畏。根據這一方案,不久即演變出了一種無座力炮。即使這樣,它顯然還是有些過大。像「紅星」一樣,它也沒有超出模型階段的範圍。人們設想,口徑這樣大的武器並不能打算作為一種遠距離的交戰武器使用,而是用單人每次只攜帶一發大口徑空心裝藥戰鬥部,在對坦克所進行的一次性打擊中,能夠達到很高的單發毀傷概率。根據外形判斷,290 yd(183m)可能已經是他們所期望達到的最大射程,而在這個射程上仍然可以得到一個比一般要高的命中概率。  

  這兩種方案被放棄以後,英國人就沒有再進一步提出本國的設計,而在朝鮮戰爭一結束,就採用了美國的3.5in火箭筒。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戰後步兵反坦克武器發展的第二種趨勢,是發展反坦克槍槍彈。這種武器跟火箭筒一直是「攜手共進」的,並且事實上至今仍然如此。儘管在二次大戰中,小型步槍發射的榴彈的信譽很低,以致英國陸軍在1945年就已全部淘汰了這種武器,但有些國家在戰後依然堅持發展這種武器,因為它可以用只有幾盎司重的炸藥,給面對坦克進攻的單個步兵提供一種最後決鬥性的防禦。這種觀點的主要倡導者,是比利時的「麥卡」(Mecar)公司,他們早在1950年就已開始推銷他們的「埃奈加」(Energa)槍榴彈。憑心而論,麥卡公司的「埃奈加」確實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優秀設計。它的空心裝藥戰鬥部內裝有110 oz(3118.5g)多一點的炸藥,對裝甲板的作用,起碼象3.5in火箭筒一樣有效。而比當時仍然是許多國家制式裝備的「巴祖卡」更是有效得多。發射這種槍榴彈時,步槍手需在槍口安裝一個特製的接合器,這種接合器僅有幾盎司重,可以很方便地裝在口袋內攜帶,它的作用是作為榴彈的發射套筒。把榴彈裝在套筒上,並把發射藥筒裝進槍尾以後,射手即做好了全部發射準備。  

  使用這種裝備的最大問題,在於瞄準困難,並且彈丸飛行速度太低。在套筒上有一個用手指即可扳動的照門,照門上用一系列小孔表示不同的距離,而「準星」就是榴彈彈體時弧形線外緣。這種辦法,起碼也應當說是不精確的。練習瞄準是射手訓練中的一個最大難題,更為要命的是,由於榴彈的飛行彈道非常彎曲,所以,要求射手估測目標的誤差,不能超過幾碼遠的距離。儘管麥卡公司聲稱:「埃奈加」對125 yd(114.3m)距離上的目標射擊時,精度仍然很好,但對絕大多數的射手來說,能夠掌握的距離是75 yd(68.6m),而對50 yd(45.7m)的距離則更為可取。然而它能穿透200mm厚的裝甲板,儘管作為一種反坦克武器,看來有些勉強,但用於對付輕型裝甲車輛、工事、塹壕和掩體的武器,則是十分有效的。北約一些國家的軍隊,其中包括英國,已經採用了這種槍榴彈,英國引進以後,立即給它定名為No94式。  

   「埃奈加」取得成功以後,其它廠商立即步其後塵,截至1967年為止,在北約各國服役的、利用步槍發射的反坦克榴彈已經不下7種。追溯它們各自的歷史自然使人十分乏味,但值得強調的一點是,這些型號所採用的發射方式,跟「埃奈加」完全一樣。而到1967年,很多步槍在設計時就在槍口安裝了一個整體式榴彈套筒,因此也就不再需要另加一個接合器。這些榴彈的有效射程,幾乎都一樣,並且都很短,在破甲性能方面也都大同小異。然而與此同時,又出現了另外一種趨向,這就是發展尺寸更小的反裝甲榴彈。這種小榴彈既便於攜帶,又具有較高的飛行精度。槍榴彈小型化是為跟步槍口徑小型化(如0.223in——即5.66mm)的發展趨勢相一致,同時,也是為了實現這樣的想法,即要想使它們不受損壞,步兵就不能攜帶尺寸較大的槍榴彈。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步槍口徑小型化的趨勢,給槍榴彈設計師們帶來一個相當麻煩的難題,因為將後座力保持在規定限度之內這一點,是帶有強制性的。如以「埃奈加」為例,那麼,當用比利時的FAL步槍發射時,它所產生的後座力幾乎要比它用同一步槍發射普通子彈時大7倍。後座力的急劇增長意昧著,射擊時必須用支架把步槍支撐住,或者用繩子捆住槍體然後吊起來。而如此猛烈的後座負荷可能很快就會使目前被很多歐洲國家陸軍所重視的、重量很輕的0.223in步槍解體。從射手訓練角度看,猛烈的後座力也不會使人嚮往,因為它的射手只有經過相當程度的訓練,才能克服扣動扳機時所具有的那種使人不難理解的神經緊張感覺。對於比較小的榴彈,比較容易作到堅固,且又不致增加額外的重量。「埃奈加」槍榴彈必須保存在一個金屬容器內,以免其受到損壞,但現在有些公司(如FN公司)所生產的小槍榴彈已經可以放在皮製子彈盒內,而結果並沒有造成大的損壞。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它們對目標到底能有多大的破壞作用。於是,有人挖苦說,要想使一個如此之小的槍榴彈,能夠消滅世界上的任何坦克,看來只有使它擊中車長的眼睛時才有可能。  

  槍榴彈的黃金時代,目前幾乎可以肯定已經結束,在如此優秀的拋射式火箭筒已經大量湧現的條件下,只有少數幾個國家的陸軍還在繼續使用它們。跟當時希望擁有的任何別的槍榴彈相比,美國的M-2式單發火箭筒,射程更遠,精度更高,而且戰鬥部的威力也更大。在當前的情況下,讓槍榴彈繼續在部隊服役的唯一可能理由,必定是因為它的造價較低。儘管這種說法可能會受到批駁。  

  儘管當前各國都想努力趕上美國,但仍然有許多國家,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其中多半是財政上的原因——仍然繼續使用著十分陳舊的裝備。例如,在類似於西班牙內戰規模的戰爭中,只要具備適當的條件,並且具有機智和勇敢精神,原始的莫洛托夫雞尾酒瓶炸彈(Molotov Cocktail),仍然可以用來阻止裝甲車輛前進,並且能發揮良好的作用。在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中,在一些場合,曾經使用一些可能是最原始的手段,結果使蘇聯的T-34坦克退出了戰鬥。最成功的方法,是進行火攻,使坦克乘員窒息。將數桶汽油潑在坦克頂部,當坦克開至狹窄街道以後,再從另一所房子內,或是拋出莫洛托夫雞尾酒瓶炸彈,或是拋出蘸有煤油的燃燒破布,將坦克頂部的汽油點燃。顯然,利用這種古老的攻擊方法,迫使坦克乘員跳車,將是極為奏效的,坦克乘員跳車以後,再由埋伏在別的建築物內的阻擊手將他們擊斃。由於匈牙利人在布達佩斯的一條陡峭的卵石坡道上,澆注了大量的潤滑油,因此,起碼有2輛蘇制T-34坦克被消滅。這2輛坦克在失去控制以後,沿著坡道下滑,並且不由自主地一直滑進坡道下面的房子內。在那裡,它們又馬上受到了莫洛托夫雞尾酒瓶炸彈的攻擊。  

  為了迷盲蘇軍坦克,在布達佩斯大街上還使用了煙幕彈。結果,這些坦克有的闖入障礙物中,有的衝到建築物內,在車體陷入困境、寸步難行、或是炮身插到某個方向、炮塔動彈不得的時候,預先埋伏好的匈牙利人,就立即開始用莫洛托夫雞尾酒瓶炸彈進行攻擊。  

  倍受稱讚的美國106mm無座力炮,已經為大多數西方國家所採用,究竟有多少國家至今還不清楚,但它先後曾在「北約」的每一個成員國、南美洲幾乎每一個國家、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部隊中服役。各採用國在這門火炮上所表現出來的創造性,主要是想把這種火炮安裝在各種各樣的車體上,但結果並非全都成功。法國的申納爾特(Chennavlt)公司,在50年代曾經生產了一種小型的雙人裝甲車,上面可以安裝一門106mm無座力炮。車體的外形極為低矮,高度不到3 ft(0.9m),所以2名乘員都是臥姿進行操作。它是一種履帶車,並且十分機動靈活,但馬力較小,並且沒有頂蓋,不能從上方給乘員提供防護。儘管存在著以上缺點,但它體現了一種頗有意義的設想。行軍時,炮身固定於2名乘員之間,炮口指向前方;射擊時,裝在支架上的炮身被向上抬高,並且可以繞軸做360度旋轉。原打算把它作為一種快速機動的火炮,使它能迅速到達步兵營防線受到威脅的地點,或是配屬偵察部隊,為其提供—種有效的反裝甲防護。可惜的是,法國陸軍並沒有買這種武器,從上述試驗中,倒是日本人從中受到了啟發,並且試製出了日本自己的變型車輛。  

  日本人的車型和法國的原型車非常相似,車體低矮,頂部敞開,2名乘員——發動機的功率可能也不足——安裝的也是2門火炮,但它的火炮口徑是75mm,而不是106mm。2門火炮安裝在一個特製的液壓支架上,液壓支架可以向上伸出幾英尺遠,並且能夠通過遙控裝置控制轉向,通過一具型號不明的潛望鏡進行瞄準。設計這種武器的目的是,發射時,車輛先隱蔽在遮蔽物後面,然後使火炮上升到頂端。這樣,既開闊了視野,又可以在安全條件下進行射擊。射擊後,火炮下降並收回,在敵人還未察覺炮彈來自何方的時候,車輛即已轉移。這個情況就像是,當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還在剛剛組建的見習生學校就讀的時候,他已經立即被搶走了。不用說,除了日本人外,別人不會這麼做。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七章 無座力炮的歷史
約翰·威克斯 [英國]
[出自《反坦克戰史》]
  對於每一種作用都存在著一種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反作用。 —— 艾撒克·牛頓讀者至此定已十分明白,製造一種有效的傳統反坦克火炮的巨大困難,就在於必須發明—些可以高速發射重型彈丸但又不致對火炮產生太大後座力的方法。不論是小彈丸以高速飛行,還是大彈丸以低速飛行,對設計者來說,火炮的後座力都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要提高穿甲威力,必然導致火炮重量的增加,於是,步兵很快就會發現自己是跟一個笨重的大傢伙撮合到了一起。隨著重量和尺寸的迅速增加,火炮很快就超出了炮手班的操作能力限度,就像德國40式反坦克炮於1942年在蘇聯所遇到的那樣,沒有機械的幫助,炮手班根本無法把火炮撤離陣地。  


  無座力炮的理論並不是新的東西,工程師們已經對它探索了好幾個世紀。然而,隨著無煙火藥的大量使用以及火藥威力的迅速提高,對無座力炮的需要也就變得更加迫切。除了由一位著名的美國白癡所提出的彈性炮尾襯層之類想入非非的臆想之外——與此同時還有一些類似的不切實際的想法——唯一的解決辦法,似乎就是把2門火炮背靠背地放在—起並同時進行發射。這樣1門火炮的後座力可以跟另1門火炮的後座力相互抵銷,從而可以使2門火炮在發射時保持靜止。乍看起來,這種方案似乎十分荒唐可笑,然而它至今卻仍然是現代無座力炮的工作方法,自然是經過了一番改進。這種經過改進的方案是1910年由一位名叫戴維斯(Davis)的美國海軍指揮官發明的。他當時建議採用同一根身管和同一包發射藥向相反的方向同時發射2發炮彈,因而也就完全不再需要使用2門火炮或2個炮尾,他的建議的實質是將兩根身管合而為一,並且將2門火炮所需要的發射藥,在身管中央背靠背地放置在一起。這是一種天才的妙想,以至於一開始就取得了圓滿成功。戴維斯很快又通過在後方裝填一種大型鉛彈的辦法克服了同時發射2發同樣炮彈所帶來的問題。由於對大型鉛彈的最佳重量經過了精心選擇,因此,仍然可以使火炮在發射時不產生後座,而且鉛彈也僅只向後飛行很短一段距離。由於把這種武器作為地面武器吸引力不大,於是戴維斯轉而計劃把它作為一種機載武器。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所使用的飛機非常脆弱,以致於根本承受不了比機槍更大的其它武器的後座力。於是,美國海軍當時設想把戴維斯炮作為一種機載武器,用以遂行反潛巡邏任務。他們把戴維斯炮直立著架設在機頭內一個轉動自如的炮架上,並由一名專職炮手進行操作。身管上安裝一挺劉易斯(Lewis)槍作為試射槍,計劃是垂直向下射擊,並容許鉛彈一直向上運動超越機翼的頂部。雖然試驗非常成功,但裝備的數量卻很少,存在的主要問題大概是身管太長,它幾乎有9 ft(2743.2mm),所以在高速氣流中必定是很難控制。在機載炮架上進行一番嘗試以後,安裝戴維斯炮的計劃取消了,於是機載武器又繼續恢復使用跟步槍口徑相當的武器。  

  我們現在需要把故事轉向30年代的德國。當時,德國的克擄伯公司正在試圖尋找一種製造新式步兵支援火炮的方法,這種火炮應當能夠發射較大的彈丸,但重量又不能太大。於是,戴維斯原理又得到了復活。克擄伯公司的工程師們在經過一番推理以後認為,至於火炮向後拋射的配重採用什麼介質,這一點絲毫無損於大局——大型鉛彈只不過是可供使用的介質之一,而一定質量的氣體也應當同樣可以達到此種目的。當然,要想提供相等的動量,氣體的流動速度必須加快,然而實現這一點並無很大困難,只要使用一個尺寸適當的噴管,這個問題就很容易得到解決。經過多次秘密試驗以後證實,這個原理是完全正確的。雖然彈丸的速度可能不高,然而這一點並不重要,因為彈丸的尺寸可以充分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實際上,彈丸尺寸的大小,與其說是取決於能否發射,不如說是取決於能否攜帶。  

  在無座力炮中利用氣體作為配重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主要是因為氣體通過點燃發射藥的辦法可以很容易地產生出來。在經過一系列的試驗以後發現,氣體的比較合適的重量是彈丸重量的1/3。為了保持動量平衡,氣體的後噴速度就必需達到3倍於彈丸的炮口初速,但是這種要求並不苛刻,也不會招致多少麻煩。而後來通過進一步的試驗又發觀,如果氣體的流速高於3倍,那麼,藥室的側壁就會發生磨損與燒蝕。為了提高氣體的流速,採用了一個噴管或叫文氏管,它實際上是安在炮尾內的一個節流裝置,從炮尾內流出的火藥氣體流向後面的維形漏斗內。一定重量的氣體是由同等重量的發射藥經過燃燒而產生的,因此,為了得到相同的初速,克擄伯無座力炮藥筒內所盛裝的發射藥應當是普通火炮的5倍,在這五部分中,一部分用於推動彈丸向前,一部分用於推動氣體向後,另外三部分燃燒以後作為配重介質,由此即可實現戴維斯的無後座效應。這是克擄伯的工程師所完成的一項重大突破,因為在戴維斯炮中必須獨立地裝填三樣東西——彈丸、發射藥和配重;而在克擄伯火炮上則僅只需要裝填兩樣東西,而且這兩者可以像任何別的炮彈那樣,裝在一個普通的藥筒內,只是藥筒的尺寸要較為大些而已。  

  這裡存在著兩個難點。第一點,是發射藥只有在一定的壓力下才能正常燃燒;第二點,是使彈丸啟動比較困難。但這兩個難點都被克服了,採取的辦法是在藥筒底部開了一個通孔,以便使作為配重的氣體能夠向後面噴出,而這個通孔又用一個膠木隔板封閉著。火炮發射時,膠木隔扳由於受壓變形而將通孔封死,於是膛內壓力不斷增大,從而可保證發射藥完全燃燒,同時賦予彈丸以足夠大的推力,使其能夠沿身管開始向前運動,爾後,膠木隔扳碎片與顆粒狀的火藥殘渣一起飛出炮膛,它們在幾碼(1 yd = 0.914 m)遠以外就已對人員構不成什麼危害。此後,火炮即以典型的戴維斯原理進行工作:氣體向一個方向運動,彈丸向另一個方向運動,這也就是現代各種純粹的無座力炮的工作方式。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克擄伯公司的工程師們很快就又發現,並不一定非要使用象戴維斯火炮那樣一種位於身管中央的炮尾結構形式,將噴管直接安裝到普通炮尾的後端也並不費力。這又是一個驚人的進展,因為它意味著在無座力炮上可以採用傳統的火炮製造技術,因而也就用不著再安裝很多專用的機械加工設備。像在普通藥筒上一樣,他們也把火帽安在藥筒底部爆炸隔板的中心位置上,這就同樣大大簡化了彈藥的製造工藝。由於沒有後座力,所以炮架可以做得很輕,只要能以支撐火炮和瞄準裝置的重量就可以了。從一開始就有明顯的跡象表明,無座力炮將會首先提供給空降部隊和山地部隊使用。  

  德國研製的第一種無座力炮叫LG40型無座力炮(Leichtes Geschütz輕型火炮)。它的口徑為75mm,重量為320 lb(145.28kg)——也就是說只有同口徑普通火炮重量的大約1/6。它利用兩個摩托車輪作為火炮車輪,並且火炮可以分解成四個部分,這就使得傘兵可將其裝於空投容器內。它所發射的彈丸重10 lb(4.54kg),使用的是空心裝藥戰鬥部。空心裝藥很快就被證明是給予無座力炮設計師們的一種特殊恩賜,因為它不需要象普通穿甲彈那樣,為了能在裝甲板上穿孔,必須具有非常高的初速。對這種炮彈來說,唯一的要求是把空心裝藥送到目標上,爾後炸藥自己就能完成剩下的工作。人們之所以對空心裝藥發生興趣的第二個原因,是相對於尺寸而言,彈丸的重量較輕。LG40型無座力炮曾經在克里特(Crete)空降戰役中經歷了實戰考驗,並且獲得了完全令入滿意的效果。作為傘兵和特種部隊使用的一種專用武器,曾經進行過少量生產,但在克萊特戰役之後,由於空降兵和特種兵一直沒有得到多少作戰機會,因此,LG40型無座力炮也就沒有遇到適宜的環境以顯示它們自身的優越性能。在這種無座力炮中,曾經有一部分投入過北非戰役,其中有少量在被英國第8軍繳獲後,被迅速運回英國和美國,並且在這兩個國家中立即引起了濃厚的興趣。  

  繼LG40型無座力炮獲得部分成功之後,德國人對無座力炮的發展又採取了一些新的有力措施。為了研製口徑為105mm的新型無座力炮,合同書被接二連三地迅速發往克擄伯公司和萊茵金屬公司。克擄伯公司採取的辦法是將LG40型75mm無座力炮直接按比例放大,所不同的是變換了擊發機構的位置,將它安置於滑動式炮閂的上方。而在75mm無座力炮上,擊針安置在一個小的流線型炮閂內,而炮閂則安裝在一個位於火藥氣流中的徑向旋臂上。由於75mm無座力炮的底火位於藥筒中央,因此必需採用這種結構,但射擊時產生的快速熾熱氣流很快就會在擊針室內引起嚴重燒蝕,從而使擊針無法正常工作。在105mm無座力炮上,底火被置於藥筒的一側,擊針則安於炮閂的側壁上,這樣可以保證使噴管處於不間斷狀態,然而同時也意味著,裝填時,藥筒在炮尾內的放置位置必須跟炮尾側壁上的擊針恰好對正。為了保證實現這一點,在藥筒底緣上挖了一個刻槽,在藥室側面上安了一個鍵,當鍵跟刻槽對正時,即表明藥筒的裝填位置已經適當。這種結構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火炮的裝填速度,但影響的程度幸而不大。萊茵金屬公司所設計的105mm無座力炮與克擄伯公司的設計非常相似,只有一點不同,就是它採用的是一種更輕、更窄的炮架,因此在射擊時,由於旋轉彈丸的扭矩的作用,炮架會向一側發生擺動,對於這一點,萊茵金屬公司並沒有採用加寬輪軸的方案,而是在噴管圓錐內部焊上了一組螺旋形葉片,螺旋形葉片可以產生足夠大的扭矩,從而可以使火炮在射擊時保持側向穩定。在這兩種105mm無座力炮中,無論哪一種都沒有投入大量生產,即使是少量生產的一些,也沒有主要作為反坦克武器使用。而真正主要作為反坦克武器使用的,是將要在下面介紹的另外一種無座力炮。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德軍曾經訂購過一批75mm無座力炮,但它的第一種型號並未獲得成功,於是轉為對LG40型75mm無座力炮進行改進,這就出現了LG43型無座力炮。LG43是一種非常輕便的火炮,只帶有一個簡單的三腳支架,全然沒有車輪。如果不包括彈重,它的全重僅有95 lb(43.13kg),整個火炮可分解為三部分:身管、噴管和三腳支架。裝彈時,通過轉動並解脫卡口式連接鎖,即可使噴管脫離身管,待炮彈裝入敞開的藥室以後,再將噴管與身管連接在一起,這種動作已經簡單到了無法再簡單的地步。它的擊針象105mm無座力炮一樣位於側方,炮彈和炮尾上相應的標誌對正以後,即表示已經裝填到位。其首批試驗型藥筒用硬紙板製作,而正式的生產型號則採用的是塑料藥筒,這也是克擄伯公司的又一項值得稱道的首創。這種無座力炮似乎並末生產多少,因為在戰鬥中連一門都未繳獲過,而且在保存下來的樣品照片上也看不到瞄準具。然而另外一種型號確實有一些曾經投入過實戰,它依然是一種75mm口徑的無座力炮,而且同樣非常輕便,但其裝填方式卻和獵槍類似,即裝填時使身管以耳軸為中心向前傾倒,炮彈裝入以後,將身管轉回原位並使其同噴管鎖接在一起。這種火炮的開閂與扣動扳機的方式跟獵槍完全相同,既簡單迅速,又十分可靠。  

  這種75mm無座力炮僅只生產了很少一部分,這是因為,在當時無座力炮的主要競爭者——反坦克火箭筒已經開始問世,而火箭筒所使用的發射藥比無座力炮要少。由於從1943年起,德國的火藥供應已經十分緊張,再加之經濟等其它方面的原因,所以不得不忍痛割愛放棄了不少頗有前途的設計項目。跟75mm無座力炮一樣,105mm無座力炮也被取消了,這就使德國步兵喪失了回頭來看可能是那時能夠提供給他們的最好的和最有發展前途的武器系列。如果1942年,在蘇聯境內的德軍能有幾百門105mm反坦克炮,那麼蘇德戰場的形勢就有可能大為改觀;如果1944年,德軍能在法國部署數百門無座力炮,那麼跨越法蘭西北部的盟軍所遭受的損失,肯定會比後來的實際要大得多。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但是,德國人卻把自己的信念部分地轉向了另一種無座力炮,這就是「輕型火箭筒(Panzerfaust)」 [ markgraf註:「輕型火箭筒(Panzerfaust)」和下文中「重型反坦克火箭筒」(Panzerschreck)常譯作「鐵拳」和「坦克殺手」。 ] 。有關這種武器的情況本節在前一部分中已經作過敘述,這裡僅僅是將其作為此種原理的一個實例再加以引用。「輕型火箭筒」可能是對無座力炮的一種最淺顯的應用,它所使用的發射藥就是黑色火藥,黑色火藥裝在一個附加於彈丸底部的硬紙管內。發射管就是一根簡單的直壁式圓管,發射管後部既沒有噴管也沒有隔板。並且在設計時就沒有考慮再進行二次裝填,打完第一發之後,要求射手立即扔下發射筒就地隱蔽起來。這種武器在射擊時將產生大量的火焰和煙霧,特別是尾端更為嚴重。它的彈丸也只能以非常低的速度和非常彎曲的彈道搖搖晃晃地飛抵目標。儘管具有以上缺點,但它卻可以完成反坦克作戰任務,因而仍然被大量的生產和裝備。德國人之所以對這種武器產生興趣,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僅需要很少一點稀有的金屬材料。  

  在英國,在幾乎整個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無座力炮的發展工作幾乎都掌握在一個人的手裡,這個人就是丹尼斯·博尼(Dennis Burney)爵士。這是一位富有才幹和長期從事發明的歷史人物,他所發明的東西,上到空中飛船,下到地面上的小汽車。大戰剛已開始,博尼就已看到,反坦克火炮的唯一出路,就在於必需找到一些減小後座力的方法。他遵循戴維斯原理,獨立地得出了跟德國克擄伯公司的工程師們所得出的同一結論。根據這一結論,他製造了自己的第一種無座力炮,這是一種四膛的鴨式火炮(4-bore duck gun),利用一根焊接於炮尾側面的簡單的導管,將火藥氣體導到炮尾後面。這種方案獲得了成功,並且從那以後又接連對這種系統進行過多次改進和擴大,但無論怎麼改進,他都始恪守著一條原則,就是炮尾閉鎖裝置始終保持不變,而火藥氣體必需經過藥室的側方,轉個彎子拐到炮尾後面。他堅持認為,這種辦法可以簡化火炮的生產,因為傳統的火炮結構完全可以不作任何變動,唯一需要的是在藥室側面再加上一組噴管。這倒是千真萬確的,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卻把無座力炮重量輕這個根本優點喪失了。再者,博尼所設計的無座力炮的所有部件都需要經過專門製造,從而使它的論證方案受到了挫折。  

  博尼所設計的第一種實用武器是20mm的單發火炮,它的初速異乎尋常的高,達到了2850 ft/s(868.7m/s)。根據設計者的意圖是想把它作為一種反坦克武器使用,但這時已經是1942年,20mm口徑的火炮對於反坦克作戰來說,早巳不再具有任何價值。後來,博尼又根據這種單發火炮重新研製出了一種變型,這種火炮或許對反坦克作戰具有一定的用場,但英國陸軍部並未將此項計劃堅持到底。於是,博尼又用了2年的時間轉而去研究野戰炮和榴彈炮,一直到1944年,他才又重新回到反坦克武器領域,並提出了兩種比較切實的反坦克武器設計,其中的一種跟陸軍部的想法相一致,因此被批准進行研製。這是一種肩射的3.45in(88mm)火炮,它與發射25 lb(11.35kg)重炮彈的火炮的口徑完全一致,即都是88mm。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一些口徑相同的武器總會不約而同地在世界上突然同時問世,回味起來,這可真是件咄咄怪事。如果不考慮彈丸,這種肩射火炮的全重為75 lb(34.kg);如果考慮彈丸,尚需再增加16 lb(7.26kg)的重量,因此使用它的射手必需具有健壯的體質。它的身管長度接近5 ft(1254mm),放在射手肩上很難保持平衡。如果它能得以投產的話,無疑會給它配備一個三腳支架。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這種火炮安有四個噴管,或者像博尼本人所說的那樣,是四個噴射器,噴管由藥室向外伸出。它的藥筒,如同所有使用復合噴管的設計一樣,在側壁上刻有通孔,以便使火藥氣體逸出。為了保證達到一定的初始壓力,在藥筒內壁襯了一層很薄的黃銅襯墊,當藥筒內的壓力達到一定數值時,這些黃銅薄片即可從側壁上的通孔中飛出。這種原理至今仍然還在應用。除了側壁上刻有通孔外,藥筒的結構跟普通藥筒完全一樣,即在藥筒底部的中央安著底火,並且所用黃銅材料的規格也跟普通火炮一致。這也是博尼爵士本人十分欣賞的一個重要特點,因為這樣一來,對於當時已有的彈藥生產設備就不需要再作大的變動。有人覺得,採用側向噴管比較安全,理由是它的黃銅片不會向後方飛出,而如果使用中央噴管,則塑料隔板的破片則肯定會從後方飛出。這種想法似乎頗有道理,但實際上則顯然是荒謬的。因為塑料片的飛行距離很近,而衝擊波的作用距離甚遠,一個人在還沒有接近到能被塑料碎片傷害的距離以前,它可能早就已經受到了衝擊波的嚴重傷害。事實上,對這種火炮來說,真正嚴重的問題是在其噴管側壁上所發生的磨損與燒蝕。由於迫使高速流動的熾熱氣流急劇改變方向異常困難,從而必然會對噴管內壁產生嚴重的磨損與燒蝕。雖然博尼火炮可以通過旋下並更換身管的辦法部分地克服這一缺點,但這畢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在博尼炮上,藥室內的峰值壓力最高只有1.5t,這自然是一個很低的數值,因此,它的初速僅為555 ft/s(169.2m/s),彈道自然也十分彎曲。從能否成功地跟坦克進行作戰這個角度講,博尼火炮的射程估計會受到非議,要求的射程是300 yd(274.2m),而它可能剛剛能達到這個要求,由於彈丸飛完這段距離起碼需要2.5s時間,所以要想命中一輛運動中的坦克,就要求射手必需對距離和方向提前量作出準確的判斷。  

  博尼肩射火炮之所以能夠得到採用,主要的原因在於它的彈藥,而這種彈藥在以後的絕大多數設計中,曾經得到過廣泛應用。由於博尼本人從不相信空心裝藥的作用,所以在他所設計的反坦克彈藥中,從來也沒有採用過這種結構(現在看來,丹尼斯·博尼爵士的看法,確實是與眾不同)。作為一種替代方案,他採用了一種薄壁彈丸,彈丸內可以最大限度地盛裝塑性炸藥。命中裝甲的瞬間,彈丸殼體破碎,塑性炸藥擴展成像是一塊大的生麵團,牢牢貼附於裝甲表面,幾分之一秒後由專用引信起爆,炸藥可以將裝甲震碎,但不能在裝甲上形成穿孔。設想的結果,是在裝甲內壁上震下一個凸塊,並使裝甲內壁呈現剝落,震下的裝甲凸塊和剝落的裝甲碎片可以極高的速度在乘員艙內反覆碰撞,從而使乘員和設備遭到嚴重破壞。這並不單純是一種設想,實際上也確實可以取得此種效果。同時,炸藥爆炸所形成的震撼作用,也足可以使大多數坦克乘員喪失戰鬥能力,因而也就不再需要把別的拋射物投入車內。這種原理至今仍在沿用,只是現已被命名為「碎甲彈」。在博尼炮上還配有一種高爆榴彈,射程是反坦克彈種的2倍,它的主要用途是破壞混凝土工事和機槍掩體。  

  丹尼斯·博尼緊接著進行的下一個設計項目,是營屬反坦克炮,這裡他依然是沿照歷史發展的慣例來選擇自己的火炮口徑,這一次他選用的口徑是3.7in(94 mm),跟一種高射炮的口徑完全一致。事實上,這種所謂的新型營屬反坦克炮,只不過是一種放大了的3.45in火炮,所不同的是身管按照一定比例作了加長,初速也相應地有了提高。按照原定計劃,是想用這種火炮同時取代發射6 lb重炮彈和發射17 lb重炮彈這兩種火炮。同時,由於377 lb(171.2kg)的全炮重量可以全部放在兩個車輪上,因此,看來這種火炮似乎是一種頗為新穎的設計。遺憾的是它的重量太輕,經過多次試驗以後發現,在炮架和大架上有許多部位由於發生變形而出現了裂紋;同時,火藥氣體對身管的燒蝕情況也比預料的要嚴重。於是,3.45 in和3.7 in兩種火炮的研製工作陷入了困境,整個試驗從1944年一直拖到1948年,最後,仍然不得不以失敗而告終。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以上兩種反坦克炮,僅僅是丹尼斯·博尼爵士所發明的火炮中的一小部分,但在所有這些設計中,除了一些具有明顯價值的部件曾被軍方採用之外,沒有任何—種完整火炮曾被軍方正式採用過。最後,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年以後,才有一種火炮被接受投入現役,而且還是一種經過大量修改的型號。這種火炮在開始是作為一種4.5 in(114.3mm)無後座力的近距離支援火炮而設計的,配用的也是當時炮兵所裝備的4.5 in制式彈藥,它所採用的依然是使用多個側向噴管的博尼原理,但噴管被置於炮閂的最後方,放在這個位置要比放在最前方磨損或許要小一些。它的炮架異常堅固,並且設置了一個用以保護炮手安全的鋼質防盾。這種火炮的發展工作一直堅持到最後,直到1950年,它才作為第一種營屬反坦克炮——或者說「巴特」 [ 原作者註:「巴特」(BAT)——是英文「營屬反坦克炮」的縮寫。 ] 系列的火炮而出現,並且,一直到1963年,它才正式被批准下發部隊。而且,在這幾年當中,這種火炮又已經歷了相當的變化。  

  營屬反坦克炮「巴特」使用的是單個噴管,噴管安裝在炮閂後面,它的安置方法跟德國的LG40型無座力炮相同。藥筒的底部有一塊塑料隔板,但在藥筒側壁上並沒有安裝偏置的側發火帽,它的點火動作由電傳火管完成,電流可以通過藥筒內的一個專用條帶進入電傳火管內。炮架和車輪既大又重,結果火炮的全重達到2200 lb(998.8kg),這雖然比同口徑的普通火炮要輕一些,但要想能在陣地附近進行機動,這個重量顯然還是太大。它的口徑已經達到120mm,僅彈丸就重達28 lb(12.7kg),一發全備彈重達60 lb(27.2kg)。這種炮彈纖長而脆弱,敲打或震動都足可使彈丸軸線偏離中心位置,從而妨礙裝填;或者使藥筒的側壁產生凹陷變形,同樣造成裝填困難。在這些缺點被克服之前的幾年內,炮彈必須放在一個堅固的鋼製包裝筒內進行保存,位於包裝筒內的一發炮彈的重量達到100 lb(45.4kg)。重量如此之大的巴特火炮及其彈藥自然不可能用吉普車進行牽引,於是不得不使用一噸重的卡車。就其車輛尺寸、炮手班人數,隱蔽難易程度和全重而論,這種營屬反坦克無座力炮並不比發射17 lb重炮彈的火炮具有多大優越性,但它有一個巨大的優點,就是可以發射一種致命的彈丸。120mm口徑的碎甲彈足可以對坦克造成驚人的破壞:履帶可以被打飛,就像紙做的一樣,所有的玻璃鏡塊可以全部被震碎,坦克外部的全部附件可以無一例外地發生移位。在坦克內部產生的效果雖然難以描述,但是,即使不考慮被震碎的裝甲碎塊在艙內的碰撞作用,也幾乎肯定會對乘員和設備造成致命的殺傷和破壞,更何況通常都必然要產生大量的裝甲碎片,而且碎片的尺寸也相當之大。  

  繼「巴特」營屬反坦克無座力炮之後,緊接著又出現了一種重量比較輕的、被稱之謂「機動型的營屬無座力炮」,簡稱為「莫巴特」(MOBAT)。在這種火炮上所進行的一項最大改進,是與身管並列安裝了一挺「布朗」(Bren)型輕機槍。利用「布朗」機槍進行試射,可以使火炮射手獲得這樣的信念:即他雖然正在進行射擊,但並不致於暴露他們擁有大口徑火炮這一事實。炮手根據試射槍所發射的曳光彈即可將火炮身管瞄向目標,而一旦曳光彈命中了目標,他就可以開始發射火炮,從而可以保證獲得很高的首發命中概率。「莫巴特」可用「流浪者」汽車牽引。雖然它依舊保留著一個全然沒有必要的炮尾和一根沉重的身管,但它仍不失是一種性能良好的火炮,並且至今仍在服役。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6 12:26 , Processed in 0.02162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