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克里斯Chris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AA-9
  

  
  概述:80年代初,為進一步提高遠程空-空導彈的機動能力,由「三角旗」導彈設計局研製出P-33(西方國家稱之為AA-9「阿摩斯」)遠程空-空導彈。是前蘇聯為米格-31截擊機專門研製的遠程空對空導彈,1982年開始服役。它是目前世界上已服役的質量最大、射程最遠的空對空導彈。
  
  彈制導方式為,前幾秒鐘由程序控制,然後用無線電指令修正彈道,靠近目標後改用接收目標的雷達回波進行跟蹤,在離目標20米之內可將任何作戰飛機擊落。
  
  裝備P-33導彈的米格-31戰鬥截擊機可借助相控陣雷達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將導彈導向其中4個目標,也可以通過相控陣雷達對目標進行斷斷續續照射來制導導彈。
  
  P-33導彈可用於簡單和複雜氣象條件下,在有自然和電子干擾和以地面為背景的情況下,全方位攻擊各種機動目標和非機動目標,如飛機、直升機,以及巡航式導彈。目前,在俄羅斯國土防空兵中只有米格-31戰鬥截擊機裝備有這種導彈。
  
  
  主要性能:
  全彈質量:490千克
  全彈長:4.15米
  彈徑:0.38米。
  1990年的改進型對轟炸機迎頭攻擊是最大射程達120千米以上。

AA-9.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AA-8
  

  
  概述:這是1967年,前蘇聯「三角旗」導彈設計局推出了具有全方位攻擊能力,裝有紅外自動尋的的AA-8蚜蟲空中格鬥導彈。這種導彈可以在各種複雜氣象條件下,晝夜24小時進行近距離空中格鬥。在前蘇聯國土防空軍中的米格-21、米格-23、米格-25、蘇-15、蘇-24、蘇-25各種戰鬥機和對地攻擊機,以及米-24武裝直升機都裝備有此型導彈。
  
  AA-8的氣動佈局特殊,尋標頭後方裝有4片長方形固定穩定翼,與梯形尾翼共同確保飛彈的飛行穩定性,彈體前段還裝有4片三角形彈翼,用來控制飛彈的飛行方向。控制翼後方的彈體裝有2組主動撫線電近稜引信天線,彈體中段還裝有一具功能不明的條板。AA-8裝有一個重量6公斤的高爆破片彈頭,據說內含約0.6公斤的鈾材,它的彈頭重量僅有K一13飛彈彈頭的53%、美制響尾蛇飛彈彈頭的67%以下,由於彈頭過輕影響了此種飛彈的效能,AA-8在實戰中甚至發現無法有效擊落敵機的情形。
  
  初期的AA-8僅具備尾追攻擊能力,蘇聯於1970年代末期推出AA-8M改良型,配備有光電引信和改良型尋標頭,具備准全向位攻擊能力,其前半球的最大射程增至5公里。該系列飛彈後來再改良出最新的AA-8MK,據說能與MiG一29或Su一27戰鬥機的頭盔瞄準具運動追蹤、鎖定目標,其有效射程在0.4至5公里之間,僅0.4公里的最短有效射程使它在近距離空戰中享有戰術優勢。AA-8在Su一27所配備的武器系統中算是較舊型的一種,Su一27最多僅掛載6枚AA-8執行任務。
  
  主要性能:
  全長:2.08公尺
  彈徑:0.13公尺
  翼展:0.13公尺
  發射重量:65公斤
  彈頭重量:6公斤
  有效射程:3至5公進裡(AA-8M)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AA-7
  

  
  1973年,「三角旗」導彈設計局推出了P-23(西方國家稱之為AA-7「尖頂」)中程空-空導彈。這種導彈後來發展了兩種改型:裝有紅外尋的制導系統的P-23T和裝有半自主式雷達尋的制導系統的P-23P。P-23P導彈的雷達尋的制導系統是在用脈衝方法對信息進行累計-等差處理基礎上,採用多普勒截獲原理。P-23P的研製成功標誌著俄羅斯在中程空-空導彈方面超過了西方。1978年以後,英國才遲遲推出裝有單脈衝雷達尋的制導系統的中程空-空導彈。
  
  隨後,「三角旗」導彈設計局在進一步提高P-23導彈功重比和抗干擾能力的基礎上又推出了P-24(西方國家仍稱之為AA-7「尖頂」)導彈。P-24後來發展了兩種改型:裝有紅外尋的制導系統的P-24T和裝有半自主式雷達尋的制導系統的P-24P。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AA-6
  

  
  概述:70年代初,「三角旗」導彈設計局和比斯諾瓦特總設計師共同研製出專門用於攔截高空目標的Р-40II中程空-空導彈(西方國家稱之為AA-6「毒辣」)。後來,Р-40II1發展了兩種改型:裝有半自主式雷達制導系統的Р-40PII1和裝有紅外尋的制導系統的Р-40TII1。1970年開始服役,主要用於裝備米格-25及米格-31飛機。
  其配用的導引頭有半主動雷達和紅外兩種,可在地面互換。

  
  主要性能:
  全彈質量:467千克
  可攻擊飛行高度:30000米
  飛行速度:3500千米/時的目標。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日本


AAM-3
  

  
  AAM-3是日本三菱公司根據「響尾蛇」AIM-9L型改進的一種小型近距格鬥導彈。
  
  該彈於1985年開始研製,它採用兩種可互換的導引頭:一種是紅外導引頭,另一種是主動雷達導引頭。裝紅外導引頭的AAM-3已於1990年開始生產。但裝主動雷達導引頭的方案尚在研究之中。AAM-3彈長2.6米,彈重70千克,射程約5千米。導彈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高爆戰鬥部,具有全向攻擊能力。這種導彈主要用於日本的F-4GJ、F-15J和研製中的FS-X戰鬥機上。AAM-3的氣動佈局與AIM-9「響尾蛇」相似,但其十字型前翼具有與眾不同的外形,前翼的根部前緣有一尖銳的狗牙形邊條,它的作用可能是為了減小激波對前翼的影響,從而改善前翼的操縱效率。另外,AAM-3尾翼的翼展比AIM-9要小一些。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反艦導彈


  艦艦導彈──它是從水面艦艇發射攻擊水面艦艇的導彈,是現代艦艇間海戰的主要武器之一。
  
  世界上最早的艦艇導彈是蘇聯於50年代中期裝備軍隊的SS─N─1型導彈,它是大型艦艦,可攜帶常規彈頭或核彈頭,核彈頭當量為1000噸級,主要用於攻擊航空母艦等大型水上目標。但大多數艦艦導彈是中小型的。1967年10月21日,埃及使用「蚊子」級導彈快艇發射蘇制SS─N─2「冥河」式艦艦導彈,擊沉了以色列「埃特拉」號驅逐艦。這是艦艦導彈擊沉敵艦的首次戰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美國


RGM-84「魚叉」
  

  
  美國研製的一種全天候、遠距離反艦導彈。又名「捕鯨叉」導彈,可從水面艦船和潛艇上發射,也可從飛機上發射。主要用於攻擊出水潛艇、驅逐艦、大型戰艦、巡邏艇、導彈快艇的商船等水上目標。
  
  1965年開始研製,1972年首次試驗,1979年裝備部隊。主要特點是具有多用性、通用性和可靠性,各種飛機、艦艇上的發射架及魚雷發射管都可發射。最大射程110千米,最小射程11千米,單發命中率可達95%。導彈長3.84米,彈徑344毫米,主要由制導部、戰鬥部、發動機的尾艙段組成。
  
  制導部裝有雷達導引頭、數字計算機、自動駕駛儀等,用於搜索、捕獲和跟蹤目標。戰鬥部為高能穿甲爆破型,可穿入艦內爆破壞目標。「魚叉」導彈在海灣戰爭等一些局部戰爭中使用,戰果很好。沙特阿拉伯海軍發射的「魚叉」導彈曾擊毀伊拉克在波斯灣北部海面佈雷的軍艦。
  
  「魚叉」導彈系列中還有一種機載型,即AGM-84A空對艦導彈。1979年美軍從航母上起飛的A-6E攻擊機,距利比亞巡邏艇30公里時發射2枚,當即擊沉了利比亞300多噸排水量的「戰士-1」號巡邏艇。該型彈長3.84米,直徑0.34米,全彈質量522千克,最大射程110公里,巡航速度0.85倍音速。

RGM-84「魚叉」.jpg

RGM-84「魚叉」 2.jpg

RGM-84「魚叉」 3.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俄羅斯

SS-N-22
  

  
  該導彈(3M-80)的北約代號為SS-N-22「日炙」(Sunburn),又稱「白蛉」3M-80E,是由俄羅斯彩虹設計局在7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的,採用了獨一無二的組合沖壓發動機技術,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整體式組合沖壓發電機的實用型超音速反艦導彈。
  
  「日炙」SS-N-22是前蘇聯彩虹設計局設計的一種近中程超音速反艦導彈。整個導彈武器系統,即導彈、C3I系統、發射指揮系統等稱為「白蛉」。
  
  該導彈是前蘇聯在70年代開始研製的,1980年開始在前蘇聯海軍中服役,至今約生產了700枚。據報道,印度已購買了該導彈,裝備了「德裡」級驅逐艦,每艘艦上裝有兩個雙聯裝發射架,艦上裝有「印德拉」火控雷達。另有報道說伊朗也購買了該導彈。
  
  「日炙」SS-N-22的設計思想是使敵方沒有足夠的反應時間來進行攔截,提高導彈的突防能力,用於打擊美國裝有「宙斯盾」防禦系統和「標準」SM-2艦對空導彈的水面戰艦。彩虹設計局針對「宙斯盾」系統的雷達探測距離、處理速度和「標準」SM-2導彈的發射加速度、最大過載係數、最小攻擊距離等特性,設計這種高速低空飛行「日炙」SS-N-22導彈系統。該導彈在到達射程90公里處,僅需兩分鐘,因此能在「宙斯盾」系統完成探測、跟蹤、鎖定、判斷、發射、導彈制導程序之前到達目標艦的防禦區,有較高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
  
  「日炙」SS-N-22導彈的射程基本型為90公里,改進型3M82為120公里,改進型X-41空對艦導彈射程為250公里;飛行速度2.3馬赫;飛行高度為20米(末段掠海高度為7米);單發命中概率為94%;貯存一年半不需維修;有防核爆炸影響的能力。該導彈採用圓柱形彈體,尖錐形頭部,尾段稍有收縮的佈局結構。液體整體式火箭沖壓發動機推動。在巡航段採用慣導系統導航,用無線電高度表控制巡航高度,末段用主/被動雷達導引頭制導,導引頭開機後先是被動狀態工作,這樣有很好的隱蔽性,如導引頭未收到目標信號再轉為主動狀態工作。在電子干擾下,導引頭將自動尋向干擾源。該導彈使用半穿甲爆破戰鬥部,質量為320千克,內裝高能炸藥,引信能延時引爆。設計者說,1-2枚導彈可使1艘驅逐艦失去戰鬥力,而1-5枚可擊沉1艘2萬噸級的商船。
  
  「日炙」SS-N-22導彈目前裝備4種水面艦艇。一種是956型「現代」級驅逐艦,用「音樂台」雷達作火控雷達。在艦的中前部上層建築兩側的主甲板上裝有四聯裝發射架,艦上只有裝在發射架上的8枚導彈,無別的彈庫。另一種是「勇敢2」號驅逐艦。它有4個單箱發射架,用西方稱為「掌葉」的雷達作火控雷達。第三種是「塔倫圖拉3」小護衛艇,這種艇現有16艘,每艘艇上裝兩個雙聯裝發射架,還有「撥針器」快艇,它裝有兩個四聯裝發射架。
  
  「現代」級驅逐艦裝有8個『馬斯基特」導彈發射裝置,佈置在艦兩舷。作戰時目標數據送至導彈指揮儀,指揮儀解等射擊諸元,通過射檢發控台分兩路控制導彈發射,導彈火技系統可對導彈進行目標分配。指揮員在確定攻擊目標後,通過發往台裝走導彈導引頭搜索角及風速、風向,此時可隨時發射導彈導彈發射後的延遲數秒起飛。齊射間隔為5秒。
  
  「馬斯基特」導彈武器系統由導彈、艦載火控系統、技術支援系統組成。該導彈的彈體全部由鈦合全構成。以適應高速飛行(大於2.3馬赫)時所產生的氣動加熱,並留有一定的熱強度貯備。
  
  該導彈動力裝置採用俄羅斯(原蘇聯)獨有的內含可脫落助推器的液體沖壓組合發動機。它將常現液體沖壓發動機與固體火箭發動機巧妙結合,技術簡單可靠。四個半圓形進氣道位於導彈中部,助推器置於發動機燃燒室中。發射後,助推器將導彈加速至沖壓發動機的工作速度,爾後,燃燒完的助推器脫落,此時整體式液體沖壓發動機中可折疊火焰穩定器展開,進氣道擋板破碎,開始進氣,點火器點火,發動機開始工作。
  
  制導方式為發射後不管,採用自控(自動駕駛儀)、無線電高度表及主被動復合雷達未制導。在自控段採用自動駕駛儀,既能滿足控制精度要求又可降低成本。無線電高度表的測量誤差很小,低空飛行高度波動僅為0.5-1米。未制導雷達採用主動(波長2厘米)、被動(波長3厘米)復合制導體制。被動雷達在飛行中不斷接收目標輻射信號,用以修正飛行彈道。當主動雷達捕捉到目標後,導彈轉入主動雷達制導,波導引頭可抗多種干擾及6級海雜波。雷達作用距離較遠,天線搜索範圍寬。
  
  該導彈的發射方式為固定箱式發射,發射扇面為±60度。發射箱固定安裝在艦艇上,內有空氣調節系統,允許多次發射,經維修後可繼續使用。導彈裝填的過程是利用一個前置式延伸支架與發射架對接,然後將導彈吊至支架,再滑入發射箱,完成裝填。該導彈有較好的可靠性及可使用性,上艦完好率高,使用維護簡單且保存期較長,處於作戰狀態的導彈可在艦上存放一年以上,而且到期後還可再延壽以保證使用。其鈦合金彈體能滿足『三防』要求(防水、防潮濕、防鹽零),可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使用。
  
  除導彈採用自動化測試設備以外,技術陣地還配置有檢測、運輸、裝填、加注等車輛,以完成導彈測試、裝填、加注、運輸等任務。整個測試由計算機控制,通過檢查站、機件站、目標模擬器對多個參數進行自動檢查。檢查時間15分鐘,檢查結果如各種參數、偏離允許值百分數和超差值等則通過打印機輸出。
  
  彈長:9.385米
  直徑:0.76米
  翼展:2.11米
  發射重量:3950千克
  推力:2.10千牛
  戰鬥部:300千克(半穿甲),有效裝藥量為150千克
  有效射程:120千米
  巡航速度:大於2.3馬赫
  巡航高度:20米

SS-N-22.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SS-N-19
  

  
  冷戰時期,由蘇聯製造的反艦巡航導彈--也是俄羅斯製造的P-700Granit型遠程反艦導彈(北約為其起的代號為SS-N-19「艦毀」Shipwreck),最近被掀開了長期籠罩在它身上的神秘面紗。此外,國外的信息也揭示出Cranit導彈曾經是雅柯夫設計局製造的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先驅者」。
  
  雖然Granit導彈於80年代就進入蘇聯海軍中服役,但是這種被軍方視為一種令人生畏的武器身上仍然存在著不解之謎。
  
  由於Granit導彈從來沒有在防務展覽會上展示過,以前也沒有與之相關的圖片或信息在公開的報刊雜誌上披露過,所以長期以來它被誤認為是P-500Bazalt(西方為其起的代號是SS-N-12「沙箱」Sand??box)型艦對艦/潛對艦導彈,而「沙箱」型導彈是從早先以渦輪噴氣發動機為動力裝置的SS-N-3「柚子」(Shaddock)型系列導彈演變而來的。
  
  雖然揭開SS-N-19型導彈的秘密是非常困難的,但是西方國家的新聞媒體已經找到了揭開Granit導彈性能的突破口。
  
  據俄羅斯的消息稱,Granit導彈是70年代末設計的,它是專門用來阻止美國的航母戰鬥群與前蘇聯的艦隊在實力上達到平衡。前蘇聯既為水面戰艦研製過Granit導彈,也為潛艇研製過Granit導彈。該型導彈可用於裝備基洛夫級巡洋艦、庫茨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奧斯卡級和奧斯卡-Ⅱ級巡航導彈潛艇。在Granit導彈上,既能攜帶常規彈頭,又能攜帶核彈頭。
  
  Granit導彈是一種使用沖壓式噴氣發動機的超音速導彈,它的彈體呈圓柱形狀,但是彈身的中段卻微小地向外鼓起。導彈的前進氣道呈圓形狀,彈體後部有2個小的尾翼和2個十字形尾翼,導彈可以攻擊500千米以外的目標。Granit導彈是偵察與攻擊系統的組成部分,這種系統還同情報以及通過獲取目標數據的不同武器和裝置(例如,艦載探測裝置、偵察機、直升機、陸基與天基探測裝置)結合在一起。獲得的信息可幫助Granit導彈鎖定美國的航母戰鬥群、規劃任務,並將有關目標的方向和距離等數據提供給導彈的慣性導航系統。
  
  冷戰時期,Granit導彈是採用齊射方式發射,助推器拋掉後,沖壓式噴氣發動機就接著工作,它能使導彈的飛行速度達到2.5馬赫。領先飛行的導彈要先向上攀升以便截獲目標的有關數據,通過通信鏈路傳輸數據,然後再對選定的目標進行齊射。攻擊時,計算機上的邏輯部分能準確地確定護衛艦、航母戰鬥群或兩棲登陸艦的編隊形式。
  
  外國專家認為,Granit導彈的尋的頭很可能是一種結合了主動和被動雷達尋的技術的信息系統。目前,為了選擇導彈末段飛行時的瞄準點,俄羅斯的工業部門正在開發厘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技術,而厘米波雷達已經在SS-N-19型導彈的尋的系統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外界還認為,Granit導彈在飛行途中還能接收衛星發射出來的信號以便校正導彈的航向。

SS-N-19.jpg

SS-N-19 2.jpg

SS-N-19 3.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法國


AM-39空對艦導彈
  

  
  「飛魚」導彈是法國航宇公司研製的一種全天侯兩級飛航式空對艦導彈,代號為AM-39.該彈是在MM38艦對艦導彈的基礎上從1970年開始研製的,1978年定型投產,隨後開始交付使用,估計已生產2000多枚.這種反艦導彈以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掠海飛行能力強並具有發射後不管和全天候作戰能力為優勢,裝備於法國軍隊的「超軍旗」、「超美洲豹」、「幻影」50、F.1、2000攻擊機,「大西洋」海上巡邏機,「超黃蜂」、「海王」武裝直升機等;主要用於攻擊水面艦船等目標.
  
  AM-39導彈除裝備法國軍隊外,還向阿根廷、伊拉克、卡塔爾、印度、南非等10多個國家出口,較多地參與了多次局部戰爭,戰績不錯.在1982年5月英阿馬島衝突中,阿根廷海軍的「超軍旗」飛機發射AM-39導彈擊毀了英國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曾大量使用「飛魚」導彈,擊沉或擊傷伊朗艦艇近百艘;在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和伊拉克均動用了AM-39「飛魚」導彈,攻擊對方的艦艇.
  
  「飛魚」導彈採用典型正常式氣動佈局,四個彈翼和艙面按「X」形配置在彈身的中部和尾部;整個導彈由導引頭、前設備艙、戰鬥部、主發動機、助報器、後設備艙、彈翼和舵面組成。
  
  AM-39導彈彈身呈錐頭圓形,彈翼為梯形懸臂式;全彈總長4.7米,彈徑0.35米,翼展1.1米;導彈發射總重為652千克.「飛魚』導彈的動力系統包含兩部分:主發動機為一台端面燃燒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總重170千克,工作時間150秒,平均推力2.4千牛,可使導彈的巡航速度保持在0.9個馬赫數;助推器是一台側面燃燒藥柱的固體火箭發動機,重達80千克,工作時間2.5秒,平均推力74千牛,可把導彈迅速加速到超音速,而後在主發動機作用下以巡航速度飛行.兩台發動機工作,可使導彈最大射程達70公里。
  
  該彈採用慣性加主動雷達導的制導系統:慣性制導部分包括垂直與航向陀螺、無線電高度表、加速度表、模擬計算機以及指令發生和距離計算裝置,可使導彈在彈道中段按預定程序飛行;主動雷達尋的部分是一個主動式單脈衝雷達自動導引頭,由變態卡塞格倫天線、接收與發射機、角跟蹤器、測距電路及電源等組成,用於導彈的末段制導,截獲目標概率在99%以上.
  
  AM-39導彈選擇帶衝擊效應的聚能穿甲爆破型戰鬥部,同時兼有破片殺傷能力.戰鬥部上裝有延時觸發引信利導引頭控制的近炸引信兩種,帶有機械、慣性和氣壓三級保險裝置,從而可保證戰鬥部適時解除保險準時爆炸.整個戰鬥部重160千克,裝高炸藥40千克,能穿透12毫米厚的鋼板.
  
  AM-39導彈通常掛在巡邏機的彈艙內、攻擊機的機翼下和直升機的腹下或短翼下,可隨時攻擊。當載機發現目標後,先由載機上的發射系統把不斷接收來的國標方位、距離和速度以及載機的方向和速度等數據隨時處理,得出導彈的飛行制導指令.在選定要發射的導彈後,就對目標進行瞄準並在發射前將剛得出的導彈飛行制導指令裝定到導彈上。這時,若符合導彈發射條件,即可沿目標方向實施導彈的無動力投放發射.
  
  在導彈發射後一秒鐘,自由下落約10米時,助推器點火,自動制導系統開始工作,導彈進入俯衝飛行;當導彈速度達到280米/秒時,主發動機點火工作,導彈可達到超音速;在導彈迅速降至15米商度時改為水平飛行,慣導系統開始工作,導彈以0.9馬赫數貼海面巡航飛行並解除戰鬥部引信保險.在導彈距目標IO公里時,導引頭開機搜索目標;在截獲目標後,導引頭轉入對目標自動跟蹤並用比例導引法使導彈迅速接近目標,這時導彈按預定程序下降高度至2-8米,掠海面飛行,直至擊中目標。
  

AM-39空對艦導彈.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23 14:03 , Processed in 0.05794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