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版主

愛我別走

Rank: 3Rank: 3Rank: 3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本文章最後由 小月兔 於 10-8-25 02:00 編輯

小說 (fiction, novel) 的基本元素是故事——在一定的時序裏發生的、關於人的活動的過程。但小說比故事 (story) 多了一些特質:小說具有主題 (theme)、人物 (character)、情節 (plot) 三個要素,通常還有一個或多個矛盾或衝突 (conflict)。小說就是由人物介入事件中,通過情節、矛盾來表現主題的文學作品。


人物是由其性格塑造而成的。什麼人說什麼話,什麼人有什麼念頭,什麼人有什麼行為、習慣、生活背景,等等。掌握人物的心理,就容易成功塑造人物,使小說具可信性。


試看這個日本短篇〈二僧人〉:


丹山與役道有一次出門,那時下著大雨,泥濘滿路。


走到路的一個彎角,兩人遇見一個美麗的少女,她穿一身絲織和服,圍著腰帶,她不能走過路口。


「來,姑娘。」丹山立刻說。他把少女抱起,走過那滿是泥濘的路口。


役道一直不說話,直到晚上,當他們來到一座寺院投宿,他再忍不住了。「我們出家人不能接近女性,」他對丹山說,「尤其是年輕、漂亮的,這實在太危險了,你何以做出這事?」


「我已把少女放下來了,」丹山說,「你還抱著她嗎?」


背景、故事、人物性格都具備了,主題耐人尋味,這是好小說的條件。


另一個使小說具說服力的元素,是情節。福斯特 (E. M. Forster) 在《小說面面觀》裏說:「國王死了,王后也死了,這是故事;國王死了,王后也因悲傷而死了,這是情節。」情節就是謀篇布局,就是利用人物的性格、事件最有意義的地方,營造出生動的情景,使小說產生感染力。情節就是故事片斷的選擇和組合、對話的安插等。情節受敘述的人稱和方式的影響。


我們看見小說最基本的元素——場景、情節、角色 (它們彼此緊密結合一體),但它的最主要趣味來自人物——人物的心理。〈二僧人〉故事中,役道的個性構成整個小說中的矛盾。


沒有或此或彼、或顯或隱的矛盾,就沒有小說。


矛盾是使小說顯得有趣的主要因素,因為矛盾是人生最常出現的境遇。矛盾在小說中不斷蘊釀,達致高潮,並要適當地作出調解。矛盾要合情合理,安排恰當,才能形成一個耐人尋味、深刻的主題。矛盾可以來自外在或內在。外在矛盾是人與自然或環境或與其他人的衝突,在《老人與海》中,老人要和惡劣的天氣、海浪、鯊魚對抗。但老人也與自己的體力和信心對抗,這是內部矛盾,或所謂內心衝突。


矛盾的雙方力量應該勢均力敵,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矛盾。


此外,小說家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充分的人生經驗 (life experience),對人性的了解,他所創造的人物和故事才可信,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回味無窮。因此小說作者要把握導致人物行動、思想的心理背景,所謂動機 (motivation)。


吸引讀者閱讀小說的一個條件,是故事布局的精妙。作者可以使用種種手段,如預示、倒敘、懸念、巧合、驚奇來製造效果。但無論手法如何,小說各部分都要連成一體 (unity),天衣無縫,取得首尾呼應、互為作用的效果。


「預示」 (foreshadowing) 是營造出一種氣氛,使讀者預感將有重大事情發生。


「倒敘」 (cutback) 是先講結局大要,引起期待,再追溯前因後果。

「懸念」 (suspense) 是在有待揭曉的結局中故意停頓,拖慢節奏,提高讀者閱讀興趣。

「巧合」 (coincidence) 是佈置偶然的機會、場合、事件,使故事或人物性格得以發展,但看起來是必然的。


「驚奇」(surprise) 是改變讀者一般的期待,豐富讀者的思考空間,更深地挖掘主題。


「調解」(resolution) 是矛盾得到緩和,使小說轉向另一片斷或結局。


我們借用福斯特的對情節的闡解,看看以下一個小說,主人翁是馬勒先生和馬勒太太:

· 馬勒先生遭遇火車意外死了,馬勒太太然後也死了——這是故事。


· 馬勒先生遭遇火車意外死了,馬勒太太也因悲傷過度而死了——這是情節。


然而,作者把這簡單的情節作了如下的處理:


· 馬勒先生遭遇火車意外死了。馬勒太太患有心臟病,不能受刺激,但親友最後把馬勒先生的死訊告訴她(這預示她會因悲傷過度而死於心臟病)。


· 聽到馬勒先生的死訊,馬勒太太即時顯得很悲傷,但迅即變得堅定自信,彷彿重得新生。她舉頭望到藍天,還不斷呢喃「自由了,自由了」。(藍天象徵她得到了自由。)


· 馬勒太太把自己關在屋內,開始過著第一個小時的「自由生活」。親人擔心她,她拒絕開門讓他們進去——這是懸念。(故事怎樣發展下去?)


· 馬勒先生回家。他沒有坐在發生意外的火車上,死亡名單弄錯了(巧合、逆轉、驚奇)。


· 馬勒先生進家門時,馬勒太太已被發現死於心臟病。醫生說,她因為高興帶來的刺激而病發身亡。


這是Kate Chopin (1851-1904) 的一篇千字小說的主要情節。作者把一個平凡的故事,寫得波瀾起伏,出人意表。到了故事結尾,死者竟然不是開始時說的馬勒先生,而是馬勒太太。讀者的興趣由故事的懸念,思考到人物內心世界的複雜性:馬勒太太聽到丈夫的死訊時顯得悲傷,是否真愛流露,還是喜極而泣?馬勒先生和太太的感情如何?馬勒太太的自由感覺產生於怎樣的心理?作者給馬勒太太一小時的自由生活,用意何在?小說導向什麼主題?——小說不單反映作者的人生經驗,也是對讀者人生經驗的考察。


寫作一篇小說,必須在可感、可解的生活基礎上出發。小說就是一種生活的幻象。創作時應該注意:

寫活人物——揣摩人物的心理,寫好人物的行動和語言。李漁說過:「言者,心之聲;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確立人物的性格,有助人物形象的塑造。


描寫環境——環境是人物活動的場地,有助表現人物的性格、行動。環境常有象徵意義,巴金的《寒夜》穿插了寒冷、黑暗的描寫,「寒夜」便成為小說中被生活拖垮的人的處境。


選擇觀點——小說是敘事,由什麼人以什麼觀點來說故事,會使故事顯出不同的意義。敘事觀點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約可分為:


一、介入故事的敘事者(第一人稱):

· 敘事者是主要角色——由「我」敘述關於「我」的故事。


· 敘事者是次要角色——由「我」敘述他人的故事。


二、不介入故事的敘事者(第三人稱):

· 全知觀點——這種敘事者能夠全面地、立體地介入人物的行動和心理之中,完全掌握故事的來龍去脈,常對人物、故事、問題加以評論。


· 局部全知觀點——敘事者選擇性地以個別人物為中心,除此以外,其他人物或時空呈現非透明狀態。這種觀點使諸者「設身處地」進入某個人物的世界,容許小說留下供讀者思考的空間。


· 客觀敘事——像戲劇一樣具體呈現生活片斷,缺少對人物的評論或提要式敘述。


三、綜合的觀點:


· 一篇小說可以純用一種觀點,也可以適當地綜合不同的觀點來敘事。在長篇小說裏,「全知」可與「局部全知」交替運用。在一些短篇小說裏,「第一人稱」可轉移為「第三人稱」(魯迅〈祝福〉),「套盒式」的人稱混用,如契訶夫的〈萬卡〉(第三人稱敘事加入了第一人稱的書信體)、魯迅〈在酒樓上〉(第一人稱敘述中嵌入另一個第一人稱敘述)。


深化主題——小說蘊含主題,並由主題帶動,但小說不是主題的圖解。主題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一般的人情世態,小說作者根據人生經驗,選擇了一個提供小說發展的主題。如〈二僧人〉是「靈慾衝突」,〈項鍊〉是「貪慕虛榮不得好收場」,〈在酒樓上〉是「理想的失落」、〈萬卡〉是「兒童的純真和愛的缺乏」等等。


但小說不是這些抽象主題的圖解,不是硬拉形象、生造情節。小說主題第二個層面,就是從抽象的主題帶動下,以活潑新穎的人物形象和情節展開富有生活感的敘述,使主題具更大的內涵。由第一個層面通向第二個層面,中間混合了社會情態的描寫、人物性格的交會、作者無意識的投射、閱讀效果的順應或顛覆……由抽象到具象,由單線到立體,作者已對主題作出了深化,甚或是模糊化。〈項鍊〉不只是寫「貪慕虛榮不得好收場」,而是擴展到「人性救贖」的問題上;〈在酒樓上〉也不單是「理想的失落」而是「人性的進取和退縮的交疊循環」的戲劇化了。


事實上,一個深刻的主題,觸及到大大小小互相糾結的題旨。深刻的主題是通過深入發掘題材而達致的。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寫一個年老貧苦的漁夫奮不顧身到大海捕魚,老漁夫最後捕獲的馬林魚給鯊魚吃光了,表面上它的主題是「與窮困掙扎的憂患」,但進一步看,它表現了宇宙萬物都在一種無可逃避的互相獵殺的關係中存在(海龜吃掉有毒的水母、馬林魚被漁夫捕獲、漁夫又敗於鯊魚……)。但作者的思想遠不止此。有人說這故事寫「勇敢地面對失敗」,但深入分析,這故事又來自一個「自我求證」的原型主題,這主題適合無數事例,但在這部小說中,作者要寫的不單是「自我求證」,而是「自我求證的不被理解」——漁夫曾用性命換取的光榮化為一堆廢物(被鯊魚吃剩的馬林魚骨架),潮水和東風也把骨架送回大海,漁夫自證的紀錄歸於無有,而旁人把馬林魚骨誤為鯊魚骸骨也顯示人與人的互不理解,這就進一步深化「虛幻無益的自我求證」的主題。


資料來源:
嶺南大學 (Hong Kong) http://www.ln.edu.hk/
 
愛是一種夢想,或許過於沉重。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30   檢視全部評分
比波  學到很多,謝~  發表於 11-6-2 14:38 聲望 + 1 枚
love_hyde0106  這高中國文老師有教耶XXXDDDD  發表於 10-8-25 21:12 聲望 + 1 枚
Azrael888  精華文章  發表於 09-9-14 10:13 聲望 + 2 枚
夙楓  好棒的指導XDD  發表於 08-8-24 23:34 聲望 + 1 枚
迷失路途  閣下,沒有什麼所謂小說,那只是一個基本的定義 ...  發表於 08-3-5 06:57 聲望 + 1 枚
Ahpera  獲益匪淺  發表於 07-8-2 21:57 聲望 + 1 枚
路邊一棵樹  受益良多  發表於 07-7-10 10:46 聲望 + 2 枚
消遙劍俠    發表於 07-7-7 19:00 聲望 + 8 枚
佐萊.尤菲  精華文章  發表於 07-7-6 10:20 聲望 + 3 枚
江魚兒  精華文章 月兔可以去頭黑子了!  發表於 07-7-6 07:32 聲望 + 1 枚
闇之魔法使    發表於 07-7-5 11:40 聲望 + 2 枚
BECKMING  精華文章 @ˇ@  發表於 07-7-4 18:03 聲望 + 3 枚
零喵  辛苦了  發表於 07-7-4 11:02 聲望 + 4 枚

版主

愛我別走

Rank: 3Rank: 3Rank: 3

【小說的定義和特色】

定義:

小說的定義可以歸納成:「用散文的體裁,藝術的手法來敘述一個事件」。
散文體裁把「小說」和「詩歌」及「戲劇」(戲曲)分開。
藝術手法把「小說」和「歷史」、「傳記」及「新聞報導」分開。
事件包含了「題材」(故事)和小說不可少的兩個要素:「佈局」(情節)和「人物」。
敘述包含了小說中其它的要素:「背景」、「切入點」(觀點)、和「語氣」(語調)。

這個定義唯一沒有涵蓋的是一部小說要表達的主題(意義或意境),我們有兩個方法來解決這個缺點。

第一:把主題看成小說的生命,因此小說的定義不必去強調它。
第二:站在「後現代主義」的立場,尤其是根據「解構批判」的理論,認為一部小說並沒有(甚至不可能有)一定的主題,因此小說的定義不該去強調它。
事件在這裡沒有一個明確的範圍,它可以是發生過的事(歷史小說)、或可能發生過的事(浪漫小說);正在發生的事(社會小說,愛情小說)、或可能正在發生的事(社會小說,浪漫小說);也可以是未來可能發生的事(科幻小說)。  

特色:

小說的特色,除了它使用的藝術手法外,由於它表達的媒介是文字(語言),上面提到的主題(意義或意境),在絕大多數人的想法裡,仍然是小說特色的一個重要成份。有些作家強調小說的虛構性,這是不必要的,因為一切藝術活動,一定是創作而不是複製,所以一定有一部份是虛構。就像人的特色,不在於它是動物,而在她/他能使用工具、語言、理性……等。

一本受歡迎的小說在藝術手法上必須有出眾的表現,也就是說它要在佈局(情節)的設計、人物的刻劃、和語言的運用上讓讀者入迷。作家在這三方面的能力以及讀者對它們的感應,都受到時代、地區、和社會、歷史的局限(制約)。因此,一部小說只有做到超越時、空、和文化,才能引起人們廣汎的和長時間的共鳴而成為一本有時間性和世界性的小說。要做到這一點,通常得從題材和主題著手。所以,你如果想在幾百年後和朵思陀也夫斯基、卡夫卡、或卡牧等齊名的話(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三位作家,你可以有你的選擇),你要問問自己:「哪些題材和主題是超越時、空、和文化的呢」

藝術是人對自己感觸、感覺、感情、或思想的記載或捕捉。即使沒有人欣賞,藝術家的作品對她/他自己來說仍是藝術。文學是一種藝術,一部小說是不是文學,在於作家是不是在記載或捕捉自己的感觸、感覺、感情、或思想,而不在於它有沒有為或是不是在替任何人(集團、階級...)、事(革命、環保...)、或理想(主義、信仰、意識型態...)服務。因此,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唯美主義)的作家們,有他們的道理。

舉個例子來說:「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和「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都是很美的詩。這兩首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兩位作家的哲學思想或政治立場沒有關聯。

另一方面,記載到的或捕捉到的感觸、感覺、感情、或思想不一定只是意境,它也可以是一種信仰。此外,文字(語言)也是我們思想和表達思想的工具,哲學家、心理學家、或政治家(公關家、煽動家)使用文學的形式來表達她/他們的思想,是很自然的。作家在創作的過程中一定也在思想,這個思想的結果也很自然的會在作品中流露出來。因此,主張「文以載道」的作家也有他們的道理。

最後,文藝工作也是賺錢和養家活口的方式之一。用馬克思主義的術語來說,作家是在市場機制下,用腦力換取工資的一個勞動者,書商和出版商剝削著她/他的剩餘價值(Eagleton,1995)。作為一個勞動者,為藝術或為意識型態的爭論,恐怕都只是在往自己臉上貼金吧。

走那一條路,是你的選擇。這就牽涉到寫作的動機和目的,弄清楚你要的是什麼,你比較能決定該寫那一類型的小說。

[ 本文最後由 小月兔 於 07-7-5 07:06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愛我別走

Rank: 3Rank: 3Rank: 3

【小說寫作的流程】

我下面借用工商界「作業流程」(或食譜式)的觀點來討論小說寫作的步驟,讓像我這樣還沒有入門的人,能夠有個摸索的指引。

小說創作的過程,大多數是從選擇題材主題開始。這兩者的來源,大概又可以分成由市場調查結果決定的作家從自己的生活/思想/靈感補捉到的兩類

從佈局開始,小說創作的程序是一樣的,但在細節的選擇上,會因為要達到的效果不同而有不同的考量。這裡只列出重要的幾個步驟。

選擇寫作方向:根據靈感、生活、思想、背景來決定題材或主題。
選擇切入點(觀點)
選擇寫作方法:設計佈局、人物、語氣。
選擇寫作方式:直敘、獨白、意識流、象徵、修辭。
搜集資料
開始寫作:修定方向、方式、和方法。
完成
修改
定稿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愛我別走

Rank: 3Rank: 3Rank: 3

【寫作方向】

題材和主題:

寫作方向指的是小說的題材和主題。
題材是故事的「經過」、「內容」、和「結構」等等。
主題是這個故事要表達的「意境」、「意義」、「感情」、「感觸」、和「感覺」等等,相當於休勒士和克洛格的「意義」。

休、克兩位替「意義」下的定義是「小說世界和現實世界中在認知上的聯繫」。主題不一定要是內聖外王之道或四維八德之類,也不一定要是疏離、孤獨、虛無、荒繆……等。「現代人(或後現代人)的感受」。你、我、他的神性、人性、或獸性,嬰兒的微笑、少女的嬌笑、或政客的假笑,「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也許已沒有也許」…… 等等都是主題。

除了由市場調查而來的以外,題材和主題大部份是從觀察和體驗(思想)得到的。

很多名作家都強調記日記、筆記、或札記的重要。它們是收集或捕捉題材和主題最好的方法。
收集的對象至少有:

1、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
2、新聞報導。 (朵思陀也夫斯基大部份的題材,是從新聞事件變化來的)
3、讀書心得。 (四書、五經、六藝、自然科學之外,也包括歷史、傳記、電影的片段……)
4、夢境。
夢境是生活經驗或思想被扭曲、變形後,以及欲望或慾望被壓抑後所產生的。如果把它記錄下來,一方面可以增加寫作的題材或主題。(因為經過大腦神經系統的扭曲和變形,75%以上的夢境是我們不會在生活中「真正」遇到的)。另一方面,也是練習文筆的大好機會。卡夫卡的題材,大概多半都是從他自己夢境中得到的。

題材和主題間的關係:

除非你是哲學家,通常題材先於主題。這裡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題材和主題之間的關係。
每年冬天,美國報上總會有一些老年人被凍死的消息。用「老年人被凍死」這個題材,一個作家可以至少表達下面三個主題中的任何一個。

1、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工具性。
2、批判現代社會中家庭倫理的消失。
3、証明人生的虛無。

同樣是「老年人被凍死」的題材,但是因為選的主題不同,作家得用不同的佈局(情節)、人物、背景、切入點、和寫作方法來突現他/她想要表達的意義。所以說題材和主題決定寫作的方向。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愛我別走

Rank: 3Rank: 3Rank: 3

【寫作方式】

寫作方式包括:佈局、人物、背景、和切入點。除了切入點外,另外三項可以叫做小說(故事)的結構。現在雖然是「後結構主義」的時代,「結構」這個概念實在是蠻好用的。

佈局指對於整個故事經過的安排,情節指對片段故事細節的安排。
通常在極短篇小說中,佈局就是情節。
在短篇、中篇、和長篇小說中,佈局是所有情節的總和。
這個定義和休勒士和克洛格的觀念相通。人物就是出現在一部小說中各色各樣的人,主角、配角(男、女、老、少……等)。
背景是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文化(包括歷史、習俗)和社會(包括政治、經濟等)環境等等的總和。
佈局、人物、背景三者互相界定、限制、影響、助長、和生成著。用中國大陸流行的術語來說,它們三者間的關係是「辯證的」。我比較喜歡用共生互動來描述它們之間的關係。作者在設計這三項要素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它們在整個故事結構下的統一性,主題則是達到「統一」的關鍵。背景在現代小說或短篇小說中不是很重要,作家只要記住它的統一性就夠了。


佈局:

小說的佈局大概不出以下的次序:

1、開場
開場可以從故事的中間或結尾的地方開始,用倒敘法或回憶法來追述以前發生的事。
2、發展:懸宕、衝突、轉折、危機、高潮
發展依篇幅而定,可能包括懸宕、衝突、轉折、危機、和高潮等的全部或部份。它們除了引起讀者繼續讀下去的興趣以外,也是作家用來傳達他/她訊息的手法。「意在言外」能到什麼樣的境界,就看作家設計佈局的功力了。
衝突有時候是主角本身感情和理智之間的,有時候是主角和主角之間的,有時候是主角和命運或環境之間的,有時候僅僅是魚與熊掌之間的。瓊瑤的小說往往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衝突。
3、結束

人物:

人物是作家根據自己的意識、感情、和思想創造出來的。他/她往往把自己的經驗、個性、和思想投射到筆下的人物身上。

人物的種類:

休勒士和克洛格把人物的種類分成表現式和呈現式。
「表現式」是寫實手法,它企圖複製現實的全貌。
「呈現式」是象徵手法,它企圖呈現現實的一部份或某一個特徵(典型的)而不是現實的全貌。

甘迺迪和喬耶引用E. M. Forster的畫分法則是「平面型」和「多面型」。前者是活生生的人物,後者是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特徵(標準型)的人物。譬如《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就是一個平面型的人物,他呈現著老實憨厚的特徵,忠、孝、節、義讓他一個人佔全了。相對的,楊康雖讓人恨得牙癢癢的,他卻是個多面型的人物。也有批評家用「靜態的」和「動態的」來說明這兩型。平面型的人物在整個故事中不太改變,多面型的人物在故事過程中比較有改變的機會。

劉世劍先生在他的《小說概論》中,根據讀者對典型人物的熟悉度(柏林斯基和金聖嘆的觀點)用「個別性」和「概括性」來談以上的類型。此外,他還談到小說人物可以從主要、次要,正面、反面,和動態、靜態來分類。

切入點(觀點):

切入點(觀點)的定義:

劉世劍先生對切入點的定義:「小說,作為一種講敘述性文學體裁,必須有敘述人。敘述人又有各自的觀察和敘述的立場,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小說視點,也有人稱之為立腳點。」。我把它叫做「切入點」或「觀點」。他椄著說:「小說視點的擇取對於小說選材角度、結構形式和語言格調起著某種制約的作用。」這段話把切入點在小說中的功能說得很清楚。

切入點(觀點)的分類:

休勒士和克洛格認為敘述藝術的重點在敘述者和讀者間的關係以及敘述者和故事間的關係。他們特別強調切入點在處理敘述藝術中「對照(對比)」的功能這一點。

因此,他們對小說的切入點的分法是:

1、 (故事中的)人物
2、 敘述者
3、 讀者
4、 作家

一般來說,切入點可以進一步的細分成以下幾種:

第一人稱
1、主角
2、 配角
3、 旁觀者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1 、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敘述者,敘述者能進入每一個人物的思想。
2 、見聞有限的敘述者,敘述者能進入某一個主角的思想。
3 、見聞有限的敘述者,敘述者能進入某一個配角的思想。
4、客觀的,敘述者不進入任何一個人物的思想。
5、 好幾個敘述者的,例如芥川龍之介的《竹籔中》和金庸的《雪山飛狐》。

作家或敘述者有時站在評論家的立場發言。兩者的意見不一定吻合,尤其在其中一位採取了諷刺或玩世的態度的時候。休勒士和克洛格(站在寫實主義的觀點)認為一個敘述者最好的立場是像神一樣的無所不在但從不現形。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愛我別走

Rank: 3Rank: 3Rank: 3

【寫作方法】

寫作方法(手法)很多,各有巧妙不同。這裏只談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寫實和象徵、人物的寫法、無聲獨白法和意識流法的差別、電影手法在小說中的應用。

寫實和象徵:

寫實和象徵,都是作家在企圖解決生活與藝術間的矛盾和真與美之間的矛盾時所用的手法,它們會導致作家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人物和情節等這些小說的要素。

寫實手法:

有心理寫實和社會寫實兩類。

敘述意識、感情、和思想的方法:

1、敘述法
2、平鋪直敘法
3、分析法
4、心理交戰法(神靈啟示法)

思想和語言:

1、無聲的語言
2、另一個層次的語言

象徵手法:

當我們用一個具體的東西來代表另一個具體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時,這個東西就是一個符號(或象徵)。用一個(東西的)形像來表示另一個事物或概念的手法叫做象徵手法。

例如,梅花和十字架分別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有特定意義的符號(象徵),當詩人在他的詩中提到梅花時,他是在指清高、堅貞這些概念,而不是指某種在冬天才開的花。文學中用到的象徵符號有的是傳統的,如上面所說的梅花或十字架。有的是個人的,如李商隱詩中的「錦瑟」之類。金剛經中的「佛說莊嚴,是名莊嚴,即非莊嚴」,可以拿來做為對象徵手法一個很好的詮釋。

明喻和暗喻:

我們常常聽到名作家們建議初學者在寫作時少用形容詞。為什麼呢?因為形容詞表達的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抽象概念所傳達的意念或訊息的「能見度」很低,不能引起讀者興趣、想像、或共鳴。如果你/妳能分別「王美麗的皮膚很白」和「王美麗的皮膚白得像牛奶」兩句在意念或訊息上「能見度」的不同,你/妳就了解到修辭學的基本原理。

根據一般修辭學教科書上的定義:

明喻是拿兩個不同的事物、行為、或感情來做一個明顯的比較。通常用「…像…」或「… 跟(像) … 一樣」的句法結構來表示。
譬如說:「他的眼睛瞪得像銅鈴一樣大。」
暗喻是拿在一般情形下表達一個事物、行為、或感情的字或詞來描寫另一個事物、行為、或感情。 通常用「… 是 …」的句法結構來表示。
譬如說:「人生是一場戲。」
我認為這種定義方式未免冬烘了一點。「她像個洋娃娃」和「她是個洋娃娃」聽起來即使不像半斤八兩,也有些半斤七兩半的味道,但一個是明喻而另一個卻是暗喻。

我想比較有用的定義是:

用具體事物(或人)來描寫另一個具體事物(或人)的手法叫明喻。
例如「王美麗的皮膚白得像牛奶」是標準的明喻。
用具體事物(或人)或它們所包含的抽象意念來描寫另一個抽象意念的手法叫暗喻。
例如「人生像一場戲」和「人生是一場戲」的句法結構雖然不同,但兩句話都應該是標準的暗喻。因為它們要表達的是「到頭終究一場空」或「多彩多姿」一類的意念。
另一個通俗的例子是:「我對她的思念像柳條兒(一樣長、一樣細、一樣連綿不斷...)」。

人物的寫法:

有些作家強調對話在人物刻劃上的重要性。我想讓讀者對小說人物(例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和任盈盈)心嚮往之的主要因素,是作家對他/她們行為、動作、心理所做的描述。心理在這裏指的是小說人物採取某一個行動的原因以及她或他的決策過程。對話在這方面,恐怕著力不多,但在性格的刻劃上,有它獨特的功能。

因為每個角色的份量不同以及作家借他/她們來表達的意義不同,描寫人物的方式也就有很多種,例如簡潔(輕描淡寫)的、複雜的,單面的、多面的,外表的、心理的等等。此外,和切入點有關的一種分法是表現式和介紹式。如果作家在描寫小說人物的時候,只用對話和行動而不發表意見,這種方法叫做表現式。作家如果在對話和行動外,加入自己對這個人物的看法、評論、或心理分析,這種方法就叫做介紹式。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一部成功的小說,往往是因為作家把人物給「寫活了」。

無聲獨白法和意識流法:

無聲獨白法好像是小說人物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大聲的說出來被我們聽到。她/他說的話應該是和平常一樣有系統的,有意思的。它往往是自我和超自我間的衝突,欲望和責任的交戰,或者是在決策過程中,自我在兩個不調和的目的(或立場)之間往復辯論。

「意識流」是從詹姆士的心理學借用過來的名詞。它是作家對小說人物的思潮所捕捉到的片斷記錄,這裏用「思潮」是為了要強調「意識流」通常是小說人物在無所事事時的自由聯想,而不是在做系統性的思考。
休勒士和克洛格對這兩種方法做了相當學院派的分析,但現代作家並不去做他們那樣的區別。我們可以用下面的比對來為無聲獨白和意識流做一個簡單的、原則性的分別。對得了人格分裂症的小說人物來說,這種分別也就沒有什麼意義。

結構意義產生的情況:
無聲獨白直線式的連貫的,有一定目的和原因的。
意識流跳躍式的不連貫的,即時、即景式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愛我別走

Rank: 3Rank: 3Rank: 3

【 小說的分類】

分類的目的在幫助我們了解和選擇。選擇是一個行為,任何一個行為是由(行為者)的目的(動機)來界定的,因此,隨著目的(動機)的不同,分類的依據也就有很多種。分類標準的因人而異,更是不在話下了。以下只是提供一個參考,每一個小類之間並非互不相容。

依長短(字數)分:

極短篇 - 1千字
短   篇 - 2千~3千字
中   篇 - 5千~3萬字
長   篇 - 6 萬以上

依風格分:

按時間的先後排列:

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超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

中國特有的:方言小說

文學中的「主義」:

英文字尾的「ism」,中文通常譯成「主義」。在文學上「---ism」 應該說是「一種方法,一種態度,一種(思考或創作的)方式」。以下只簡單的談談西方文學中幾個主要的流派。

1、浪漫主義 (romanticism)
浪漫主義(起於1789或1798)的「浪漫」,原來指的是用拉丁語系某些地區的白話文(Romance),如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所寫的小說。這些小說當時講的都是中古騎士們的冒險故事和愛情故事,因此,浪漫主義的「浪漫」也帶著「傳奇、想像、情緒化」等的涵義。
作為文學的流派,它在小說上的代表人物是奧斯丁(《傲慢與偏見》)、史考特(《劫後英雄傳》)、普希金和愛倫坡。它的重點是(作家有)自由的個人表現方式:真誠、率性、和創造性成為文學的新標準,取代了新古典主義(在創作方式上)所要求的中規中矩。它在文學上的訴求是個人經驗中赤裸裸的情緒以及無邊無盡的個人想像力和夢想力。

2、寫實主義 (realism)
寫實主義作為一種方法,指的是用細膩的手法來描寫生活的點點滴滴。可以拿巴爾扎克、福祿拜爾做代表。作為一種態度,它指的是用普通人的生活做題材(相對於浪漫主義),讓讀者有一種「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的周圍」的錯覺。
由寫實主義衍生出來的有:自然主義(極端的寫實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社會主義的寫實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國家)、新寫實主義等。

3、唯美主義 (aestheticism)
除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外,唯美主義常和「頹廢」、「世紀末」、「瞌藥」等聯在一起。

4、現代主義 (modernism)
指的是20世紀初期各種「前衛派」在藝術上的嘗試,例如: 象徵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卡夫卡、喬哀思、福克納、海明威等都是現代主義在文學領域的代表。他們在方法上運用「意識流」和「多重觀點」的手法。在題材上脫離了19世紀說教的風氣,著重人在「現代社會」中的感受。

5、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
後現代主義包含的學說很多,它在哲學、社會批評、和文學批評上的意義大於它在文學上的意義。 巴斯(J. Barths)、潘瓊(T. Pynchon)、和艾柯(U. Eco)等據說是「後現代」小說家的代表。

依題材分:

地區小說   
西部小說
武俠小說
社會小說
科幻小說
神話 鬼怪(恐怖)小說
偵探(推理)小說
情慾小說
寓言
童話
傳奇小說
愛情(浪漫)小說
歷史小說
西歐特有的:成長小說、流浪漢(無賴)小說
台灣特有的:散文小說

依目的(功能)分:

文學(藝術)小說
宣傳(洗腦)小說
商業(賺錢)小說

依體裁分:

敘述體
書信體
中國特有的:筆記小說、章回小說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愛我別走

Rank: 3Rank: 3Rank: 3

「淺談小說創作」- 作者:胡卜凱先生

本篇主題之資料皆出自:知識和社會廣場 → 生活區

http://www.fokas.com.tw/news2/newslist.php?id=18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愛我別走

Rank: 3Rank: 3Rank: 3

按篇幅分


●微型小說
●小小說


比短篇更短的小說完全符合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忙碌的人們的閱讀習慣。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人們為這類的小說賦予一個新名詞和新定義,例如極短篇、精短小說、超短篇小說、微信息小說、一分鐘小說、一袋煙小說、袖珍小說、焦點小說、瞳孔小說、拇指小說、迷你小說等,族繁不及備載,連專門的文學研究者也很難如數家珍分敘其定義,一般人更容易混淆,故總論之。


一般認為小小說的篇幅應在兩千字以下。因為題材常是生活經驗的片段,因此可以是有頭無尾、有尾無頭、甚至無頭無尾。高潮放在結尾,高潮一齣馬上完結,營造餘音繞樑的意境。由於比短篇更短,字句也需要更加精練,題材能見微知著者為佳。一個意外的結局雖然能吸引眼球,但文章短還是要有伏筆呼應,甚至比起給予讀者意外、應該更重視能否帶給讀者感動。


短篇小說


平均篇幅在萬言左右的小說會被劃歸短篇小說。在它的特色中有所謂三一律——一人一地一時,也就是減少角色、縮小舞臺、短化故事中流動的時間。另外,雖然它們時常惜墨如金,但一般認為短篇小說仍應符合小說的原始定義、也就是對細節有足夠的刻劃,絕非長篇故事的節略或綱要。


中篇小說


平均字數三至四萬字的小說,一般認為是較容易成功的小說。因為對初涉創作領域的人而言,寫作長篇易陷入多數的情節造成凌亂難收的困境,而寫作短篇不是轉折太少而單調、就是轉折太多卻顯得擁擠。這時考慮將原本的構想改成中篇是一個廣受推薦的建議。


長篇小說


字數在六萬字以上會被劃歸長篇小說。如果作者打算表現人生中常見的錯綜複雜關係,則必須使用這麼大的篇幅。通常就算是筆調輕鬆的長篇小說,也會有一個內裡的嚴肅主題,否則很容易陷入無組織或是零亂。初涉者在寫作長篇時最需注意全局對主題的呼應、結構的嚴密性、以及避免重複矛盾或缺漏。


按體裁分


●武俠小說
●推理小說
●歷史小說
●言情小說
●科幻小說
●動漫小說
●手機小說
●奇幻小說
●玄幻小說
●網路小說
●恐怖小說

按流派分


●現實主義小說
●浪漫主義小說
●表現主義小說
●存在主義小說


按年代分


●古代小說
●魏晉-筆記小說
●唐朝-傳奇
●宋朝、元朝-話本
●明朝、清朝-章回小說
●神魔小說-西遊記,聊齋誌異
●宗教小說-
●講史小說-
●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孽海花、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


現代小說


●「山藥蛋」派
●市井風景派
●「荷花澱」派
●散文小說派
●社會剖析派
●現代派
●先鋒派
●文化尋根派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6%E9%A1%B5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愛我別走

Rank: 3Rank: 3Rank: 3

標點符號使用方法(初次發表者必看!)

   
1、逗 號 (,)
逗號表示句子內部一般性停頓。
(一)   逗號用在複句的各分句之間。
(二)   主語部分較長或主語部分是動賓詞組、主謂詞組,它的後面往往用逗號。
(三)   在要強調的主語、謂語、賓語、狀語後面用逗號。
(四)   用在倒裝句成分之間。
(五)   逗號用在同位成分或獨立成分前後。
(六)   用在關聯詞語之後。
(七)   在“表示”、“認為”、“強調”、“證明”等提示語後面,不是特別強烈的用逗號,不用冒號。
(八)   語氣不重的感嘆和急促語調的詞語後邊用的逗號。
(九)   句首呼語和句中呼語不帶強烈感情色彩的,其後用逗號。
(十)   “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次語後面用逗號。
        
2、句 號 (。)
句號表示陳述句  (用來說明事實的句子)末尾的停頓。
(一)   句號用在單句的後面。
(二)   句號用在複句。
(三)   句號用在省略句的後面。
(四)   句號用在無主句的後面。
(五)   文章段首的小標題後面用句號。
(六)   句號用在事件發生的處所或時間的獨詞句後面。
(七)   作品、書信、文件等後註明的時間、地點、署名等文字的後面用句號(不用標點符號也可以,現在一般都不用)。
(八)    有些祈使句話氣比較委婉,句尾可用句號,不用嘆號。

3、問 號 (?)
問號用在疑問句(用來提出問題的句子)句尾,表示疑問句末尾的停頓。
(一)   特指問句用問號。
(二)   設問句用問號。
(三)   反問句用問號。
(四)   選擇問句用問號。
(五)   對句子裏某一詞語有疑問用問號表示。
(六)   對生年、卒年不詳或有疑問的用問號表示。

4、驚  嘆 號 (!)
驚嘆號表示一句感情強烈的話完了以後的停頓。
(一)   用在讚頌、歡喜、興奮、激動的句子的句尾。
(二)   用在表示命令、祈使、請求等有感情的句子的句尾。
(三)   用在表示憤恨、傷悼、嘆息、驚訝感情的句子的句尾。
(四)   用在表示強烈感情的陳述句句尾。
(五)   用在不需要回答而又語氣強烈的反問句的句尾。
(六)   用在單獨成句的敬語、呼語後面。
(七)   象聲語構成的獨詞句聲音強烈昤用嘆號。
(八)   對句子中某一點表示感嘆,就在某詞的後面用一個嘆號。
(九)   為了表示特別強烈的感情,可用兩個或三個嘆號(“!!”或“!!!”)。

5、頓 號 (、)
頓號表示句子內部並列詞和短語。
(一)   用在並列的詞、並列的短語之間。(短語是詞和詞按一定方式組合在一起表示較複雜意思的語言單位)。
(二)   “一”、“二”、“三”……或“甲”、“乙”、“丙”……充當序次語時,在它們後面用頓號。
(三)   由於書名號、引號不表示停頓,在幾個並列書名之間或已用引號的並列詞語之間一般都使用頓號。
(四)   頓號相當於“和”、“以及”之類連詞。
(五)   並列的聯合詞組比較長,停頓大的,就不用頓號,而用逗號。
(六)   聯合結構作補語(動詞或形容詞後邊的補足成分,對謂語起補充說明作用的叫補語)時,聯合成分之間用逗號,不用頓號。
(七)   並列短語作複指成分(即兩個以上的詞或詞組用作一個句子的同一成分時,同指一種事物。複指成分有三種:稱代複指、重疊複指、總分複指)時,聯合成分之間用逗號,不用頓號。
(八)   並列詞語內部又包含並列詞語時,為了分清層次,有的用頓號的地方就可遞升為逗號。
(九)   兩件事中選擇一件用“或”,不再用頓號。

6、分 號 (;)
分號表示複句內部並列分句之間停頓。
(一)   在兩個以上並列分句的複句中,各並列分句之間用分號。
(二)   分號主要用於分清層次。
(三)   分條說明一個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條裏,不管是詞、詞組、單句,還是複句,都作為一個分句,各條末尾用分號,最後一條完了用句號 。 
(四)   句子裏用了餘指代詞“等等”,代表未說出的分句內容,在“等等”前面已說出的內容部分的後面用了分號,”等等”代表未說出的並列部分,在“等等”的前邊也要用分號。
(五)   並列的幾個分句,不論其結構是否一致,幾個並列分句之間,都應該用分號。

7、冒 號 (:)
冒號表示提示性話語後面或總括性話語前面的停頓。
(一)   用於提示下文,提示部分的後面用冒號。
(二)   冒號用在引語“ΧΧ說”的後面。
(三)   冒號用在“注意”、“指出”、“宣稱”、“證明”等詞語和“如下”、“例如”等引起下文的詞語後面,使句子帶有祈使、引起下文,使人注意等作用。
(四)   用於寫信、講話稿的呼語等方面的後邊。
(五)   在註明引文的出處時,作者姓名和書名之間,有的用冒號隔開。

8、引 號 (“”)
引號標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話。
(一)   標明文章中引用的部分。
(二)   對需要重論述的對象,或對重要的,特定的詞語用引號。
(三)   把表示否定、反義、借用或諷刺的詞語用引號引起來。
(四)   文章中簡稱用引號。
(五)   引用成語、俗語、術語、歇後語要標引號,因為同樣是引用別人的話。
(六)   表示節目、紀念日的數字部分和重大歷史事件用數字標示的部分要用引號。
(七)   象聲詞、音譯詞要用引號標示。
(八)   文中的綽號要用標引號。
(九)   需要強調的專有名詞用引號。

9、括 號 (())
括號標明行文中的註釋性的話。
(  ) 圓括號,有的叫“小括號”。
[  ] 方括號,多用於文章註釋的標號或根據需要作某種標記。
﹝﹞六角括號,多用於文章註釋標號或根據需要作某種標記。
【】方頭括號,有的叫“黑括號”。
{}大括號。
   以上的括號還可以直行。

(一)   文中語句的註釋要用括號。
(二)   序次語用括號。
(三)   表示插說的詞語用括號括起來。
(四)   交代時間、地點或文章出處要用括號。
(五)   訂正和補充詞語用括號。
(六)   對生字進行註音用圓括號(())
(七)   在介紹劇本中的場景,可只用六角括號的前半邊。
(八)   不該用括號的地方就不要濫用。

10、破 折 號 (--)
破折號用來標明行文中解釋說明的語,句或表示語意的轉換、躍進,或表示語言的中斷,“折”把意思轉到另一個方面。
(一)   表示註釋。
(二)   表示意思的轉換。
(三)   表示語言、聲音的中斷、停頓或延長。
(四)   表示文中的插說,插說的前後各用一個破折號。
(五)   用在副標題前面,起解釋補充正題的作用。
(六)   用於表示引起下文。
(七)   破折號用在總結上文。
(八)   放在引文後面註明出處。
(九)   對話用破折號可以不用引號。
(十)   表示事項的列舉分承。

11、省 略 號 (……)
省略號標明行文中的省略了的話題。常見的省略有兩種:一種是引文的省略,一種是列舉的省略。
(一)   省略引文的部分。
(二)   省略重複的詞語。
(三)   省略列舉的人和事物。
(四)   表示沉默或虛缺。
(五)   表示聲音斷斷續續。
(六)   示含混其辭。
(七)   用省略號表示沒有說完的話。

12、重 號 ( . )
重號用於標明要求讀者特別注意的字、詞、句。在橫排的文字,重號放在被標示的文字的下面;在文字豎排時,重號放在被標示的文字的右邊。

13、連 接 號 (-)
連接號的作用是把意義密切相關的詞語連成一個整體。
(一)   兩個相關的名詞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中間用連接號。
(二)   相關的時間、地點或數目之間用連接號,表示起止。
(三)   相關的字母、阿拉伯數字等之間,用連接號,表示產品型號。
(四)   幾個相關的項目表示遞進式發展,中間用連接號。此種用法在1995年底以前歸屬於破折號,《標點符號用法》的國家標準發佈後歸屬於連接號。

14、間 隔 號 (‧)
間隔號過去也叫分讀號或音界號,在字身中間,印刷上叫中圓點,佔一個字的位置。間隔號用來標明某些少數民族人名或外國人的名字和姓氏之間的分界、書名和篇名之間的分界、詩詞格調名稱和詩詞具體題目之間的分界、月份間日期之間的分界和用作複式單位名詞的居中點,以及表示標題涉及兩個以上事物的承接、層進、並列的關係。

15、書 名 號 (《》)
(一)   書名號用來標明書名、報名、期刊名、篇章名、劇目名、歌曲名和法規文件等題名。
(二)   書名和篇名同時出現只用一個書名號。
(三)   詞牌名和題名同時出現要用書名號。
(四)   書名號又分雙書名號(《》)、單書名號(<>)。書名號裏面還要用書名號時,外面一個用雙書名號,裏面一個用單書名號。

16、專 名 號 (╴)
專名號用於標示人名、地名、朝代名等。
現在一般不用,只在不用會引起誤解時才用。過去用在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種族名、機關團體等名的下面,是一條細線。專名號的長短視專名所佔位置的長短而定。

17、引 號(「」或『』)
用在引用語、專有名詞或特別用意的符號。用在引用語、專有名詞及特別提示語的前後。書寫時上下引號各占一格。

18、音界號(‧)
用在翻譯成中文的外國人姓名中間,書寫時占一格。

資料來源:

http://www.hkskyhouse.com/index/main3/punctuate/punctuate.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51306438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1   檢視全部評分
呆呆的仔仔  受益良多,不過有點複雜@@ [汗  發表於 07-11-11 16:03 聲望 + 1 枚  回覆一般留言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6 09:14 , Processed in 0.02319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