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何謂「十字軍運動」?
十字軍運動,便是指一般習稱的「十字軍東征」,或者是大陸學者常用的「十字軍東侵」。之所以用「十字軍運動」稱之,一則是因為不論使用十字軍東征,還是十字軍東侵,均帶有主觀的價值判斷,就歷史陳述上,實該避免。二則十字軍運動所含括的範圍,並非單單只有「東方」(東方在此特別是指地中海東岸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也就是「利凡特」地區)而已,整個十字軍運動除了在利凡特地區有軍事活動外,在北非、波羅的海地區、伊比利半島也都有十字軍的軍事活動,因此,將之稱為十字軍東征或十字軍東侵,顯然不符合歷史事實。
十字軍的起因──長期因素
作為一個大規模的軍事與宗教活動,十字軍自然非教皇烏爾班二世的一篇演說所能煽動而起的,因此以下就是要討論其背景因素。
一、耶路撒冷朝聖
在中古歐洲,前往各宗教聖地朝聖,往往被視為追尋救贖的一種方式,其中到耶路撒冷朝聖,又是諸多朝聖路線中,最為神聖的。9世紀時,綽號惡魔的諾曼第公爵羅伯特一世(Robert I,他便是征服者威廉的父親)與安茹伯爵福爾克三世‧內拉(Foulque III Nerra,"內拉"源自法文的黑"noir",藉以形容他的惡行,另一說則稱因其母為一女巫,故有此一綽號)便是其中最為知名的幾位朝聖者。早期前往耶路撒冷的朝聖者,往往是隻身前往的,但到了11世紀,這樣的旅行開始有了轉變,朝聖由個人行為轉變為群體性的活動(朝聖者開始組成了"進香團",集體前往耶路撒冷),而且朝聖的行為也從單純地尋求內心平靜,轉變為一種炫耀式的活動。當然,這樣一批批地朝聖者不斷地湧向聖地,也引發的地方上盜匪覬覦這些人所攜帶財產,這也迫使原本單純的朝聖者必須攜帶武器上路,以求自保。
二、西歐的安定
從10世紀起,原本威脅西歐的維京-諾曼人、馬扎爾人與薩拉森人(薩拉森是西歐對穆斯林的蔑稱),已經不再對西歐產生直接的危險。諾曼人與馬扎爾人已經改信基督教,並且成為基督教世界最為強悍的軍事前鋒。而不斷騷擾地中海地區的薩拉森海盜活動也暫告一斷落。來自伊斯蘭教的威脅,在此時也因其內部的分裂與諾曼人在南義大利的擴張,而成為了過去式。整個西歐雖然處於封建割據之下,但已經沒有明顯的外敵,這使得西歐顯得相對和平(當然,這要排除了大大小小的封建戰爭)。
與此同時,土地的繼承制度也從原本的諸子分割繼承,轉變為長子繼承。這樣一來沒有繼承權的其他貴族子弟,便必須自謀生路。於是,有些貴族便前往拜占庭或南義大利擔任傭兵,有的則前往伊比利半島,參與對穆斯林的戰爭。這些軍事冒險家中,就屬來自諾曼第的歐特維爾家族(Hauteville)收獲最豐。他們先是充作南義大利各王公的傭兵(他們時而為各王公服役,時而效忠於在南義大利尚有屬地的拜占庭帝國),為各王公們攻打盤據在南義大利的穆斯林王公,在驅逐了穆斯林之後,他們便轉而統一了整個南義大利與西西里,建立起了西西里王國。他們的例子,也啟發了後來十字軍在利凡特的征服活動。
三、基督教的聖戰精神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存在著「為神而戰」的概念,當這種概念從個人「內心的奮鬥」,轉變為用武力使人改變信仰時,就導致了宗教戰爭。而在西歐逐漸走向穩定後,這樣的傾向便逐漸浮現。而這樣的宗教性戰爭在過去並不缺乏例子,最知名的如鐵鎚查理的都爾之役(這場戰爭被認為是確保西歐,乃至於整個基督教世界,不被伊斯蘭所征服的戰役),或者是《羅蘭之歌》中,查理大帝討伐穆斯林王公的形象一樣。這些例子都啟發了後世因長子繼承制確立後,喪失繼續權的貴族們,投入這樣的一場戰爭,特別是這樣的戰爭是為教會所允許的(基督教教會反對封建貴族彼此的戰爭,因此才有「上帝的休戰/和平」的出現,但他們卻允許基督徒向非基督徒的戰爭)。
十字軍的起因──近期因素
直接促使十字軍東征的原因,就屬來自拜占廷皇帝的求援信最為重要。事件起因於拜占庭皇帝亞利克修一世(Alexius I Comnenus)由於不敵塞爾柱土耳其人的步步進逼,於是轉而向西歐發出求援。但,亞利克修一世原本的盤算只是想招募一批僱傭軍,來保衛帝國殘餘的部分,而不是希望引起十字軍運動,而且當第一批十字軍抵達東方時,拜占庭帝國已經渡過危機,完全不需要這些毫無秩序的十字軍前來破壞和平。
然而,亞利克修一世的求援信在西歐,顯然是被誤解了。教皇烏爾班二世據此號召信徒,組成軍隊,前往東方,解救基督教弟兄,也拯救淪陷於敵手的聖地,耶路撒冷。教皇承諾,所有為上帝而戰的人,如戰死將可獲得赦免;犯罪者可能在參與十字軍中獲得赦免,其財產將會獲得保障;附傭與農奴可暫時解除封建義務的羈絆;負債者可以暫時不必還款,東征期間也不得對他收取利息。教皇的呼籲,很快地就得到回響,大批的低層貴族、貧民與大貴族,為了各自的原因,踏上了征途。
促成教皇積極退動十字軍運動的原因,主要與教皇企圖利用此機重新整合走上分裂的基督教會,他希望透過十字軍運動,將分裂出去的希臘正教,重新納入教皇的牧杖之下(雖然過去基督教會就不是統一在羅馬宗主教之下)。同時,這也是教皇對西歐展現其政教力量的機會,教皇利用這次的宗教狂熱,借以壓迫不肯順服的貴族,特別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Nemo me impune lacessit
當十元被別人拿進口袋時,人們常常記恨一輩子。
當百元被笨蛋丟進碎紙機時,人們很容易就原諒。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8   檢視全部評分
直落不蘭雅  好深奧呀...  發表於 07-11-17 16:51 聲望 + 1 枚
denise    發表於 07-10-6 21:47 聲望 + 1 枚
上帝使者  臨別贈禮小弟收下啦!  發表於 07-7-20 18:35 聲望 + 3 枚
零喵    發表於 07-7-11 23:33 聲望 + 3 枚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十字軍運動:第一次十字軍(1096-1101)

在1095年9月的克列蒙宗教會議上,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揭示了以征討「波斯的土耳其部族」(即指塞爾柱突厥人)為目標的軍事行動後,他便抓住了當時與會者所呼喊的「Deus lo Volt!(上帝的旨意)」為口號,發起了這場以解放聖地與拯救希臘基督教弟兄的十字軍運動。在這此的會議中,教皇要求所有參與十字軍的人,一律在身上佩掛上十字架,作為徽號。同時,也決定了這次的十字軍將於隔年8月進發。
第一波:農民十字軍(1096年春、夏)
整個十字軍運動的宣傳十分順利,超乎了烏爾班二世的預期,他雖然曾經徒勞的阻止十字軍運動過於躁進,但這些幾乎全由農民(絕大部分是農奴或佃農)確仍舊迫不及待地向東方進軍了。這幾隻毫無秩序、又無訓練,更有許多非戰鬥人員參與的十字軍,在下級騎士"窮光蛋"華爾特(Walter the Penniless)與曾是騎士的狂信者"隱士"彼德(Peter the Heremit)的率領下,不顧教皇的勸阻,率先於1096年春循陸路,向小亞細亞前進。他們一路上擾民不斷,特別是由德意志人組成的那一支部隊,沿途對猶太人大加迫害,他們對猶太人的迫害,一方面是基於宗教因素(耶穌是給猶太人所構陷,才被羅馬總督釘上十字架的),另一方面則是基於現實的經濟因素。他們沿途的破壞,使得所經各地的統治者對他們大為反感,特別是同為天主教信仰的匈牙利王國。匈牙利的馬扎爾人雖然改宗不久(與這些日耳曼人相比),但他們也是虔誠的基督徒,同時匈牙利王國是教皇保護國,這批十字軍居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於是,他們便遭到匈牙利人毫不留情地對待,許多農民十字軍的成員連君士坦丁堡都沒見到,就遭到驅離或殺害。
雖然遭到這樣的待遇,但這批十字軍的領袖仍繼續前往君士坦丁堡。抵達君士坦丁堡後的農民十字軍,讓原本向西方求援的東羅馬帝國皇帝亞利克修一世大感頭疼。他們的無紀律與補給問題,在在都困擾著皇帝本人,更別提眼下東羅馬帝國已經用不著這批"援軍"了。農民十字軍到了君士坦丁堡依舊故我,也不管定居在希臘的也是他們基督兄弟,一有需要,他們就開始進行劫掠。而另一方面,他們的領導也不斷向皇帝要求船隻,以便將他們運往小亞細亞與突厥人交戰,這點正合亞利克修一世的意。於是,皇帝盡可能地將他們運往小亞細亞,打發他們早日上路。農民十字軍也如過去一樣,在小亞細亞一路姦淫擄掠(他們燒殺的對象,全部毫無例外的,都是基督徒)。在小亞細亞的突厥首領,羅姆蘇丹國的蘇丹凱利區‧阿斯蘭一世(Kilij Arslan I)開始重視到這件事非同小可,因為雖然過去法蘭克人(在穆斯林眼中,所有的西歐人都被不準確的統稱為「法蘭克人」)常常作為傭兵到東方來,但是這樣一大批一大批向東方湧來的,卻還是頭一遭。雖然他仍舊不清楚這批法蘭克人到底想幹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來到東方,準沒好事。於是,凱利區‧阿斯蘭一世派出了一隻輕裝的突厥騎兵部隊先去試探,出乎意料地,這隻騎兵部隊居然全軍覆沒。農民十字軍繼續向尼西亞進發,這次凱利區‧阿斯蘭設下了空城計,引誘這批十字軍的前鋒進入了一個沒有水源的要塞,不久,這批躁進的前鋒果然中計,因水源斷絕而遭到重創。在勝利之餘,凱利區‧阿斯蘭並沒有放鬆,他設計引誘農民十字軍的主力,前往他準備好的包圍網中。農民十字軍再次中計,大批的戰鬥人員與非戰鬥人員遭到突厥騎兵的屠殺,這當中包括了他們的統帥──"窮光蛋"華爾特,另一位統帥"隱士"彼德則是因為在君士坦丁堡時,便因部隊的不聽命令,而負氣留在君士坦丁堡,也因此他意外地在這場殺戮中,逃過一劫。
第二波:第一次十字軍主力(1096年秋、冬)
這批十字軍與之前的農民十字軍有顯著的不同,他們是由大貴族們所領軍,且所統率的都是有紀律的騎士。這批十字軍分別由下洛林公爵哥德夫雷四世(Godfrey IV of Bouillon)、塔蘭多公爵伯希蒙(Bohemond)、土魯斯伯爵雷蒙四世(Raymond IV)、諾曼第公爵羅伯特三世(Robert III)、法蘭德斯伯爵羅伯特二世(Robert II)、布洛瓦伯爵史蒂芬二世(Stephen II)與法蘭西國王腓利普一世之弟佛蒙達的休(Hugh of Vermandois)所分別統領。其中,在這批十字軍的組成中,又以諾曼人為多,來自諾曼第的羅伯特三世與來自南義大利的伯希蒙便都是諾曼人。
這批十字軍順利地抵達了君士坦丁堡,而皇帝亞利克修一世也為了盡可能地駕馭這些法蘭克人,因此他按照了西方封建社會的習慣,要求這些騎士向他行臣服禮,並允諾未來征服的土地,將回歸到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面對這樣的條件,十字軍的統帥們顯然反應並不一致,但最後也都在滿足他們欲望的條件下,暫時接受了這一條件。
在打退了農民十字軍的突厥人那一邊,由於凱利區‧阿斯蘭輕忽了法蘭克人仍持續向君士坦丁堡集結的情報,而轉身投入對付其他小亞細亞突厥王公的戰爭之中,於是導致他的都城尼西亞被圍之時,他仍無法自戰爭中抽身回援。雖然,他後來同他的突厥對手和談,但也無法挽救尼西亞注定被東羅馬帝國與十字軍攻陷的事實。當他返回尼西亞週邊後,他只能想辦法讓尼西亞向東羅馬帝國投降,而不是防止尼西亞陷入敵手。這次的失敗,使得羅姆蘇丹國從此遷都孔亞(Konya),再也無法回到尼西亞了。在打下尼西亞之後的十字軍,並不滿意於現狀,他意在收復聖地,於是他們繼續朝小亞細亞內陸進軍,且順利地再次擊敗凱利區‧阿斯蘭的突厥軍隊,從此十字軍打通了通往敘利亞的道路,並將軍隊開往正因繼承問題,而打得不可開交的敘利亞。
十字軍在敘利亞利用了突厥王公們彼此的猜忌,將他們一一擊破,雖然他們一度為摩蘇爾的阿塔貝克卡布卡(atabeg Karbouka,「阿塔貝克」是職稱,直譯為「父相」,他們通常由奴隸,也就是馬穆魯克來擔任,卡布卡就是這樣的出身)所敗,但最後在「神奇」地發現刺傷耶穌的聖矛「隆吉努斯」之後,十字軍重新振作起來,打敗了阿塔貝克的大軍,也終結了卡布卡對敘利亞的野心。此後,安提阿、埃德薩、特里波黎等城一一陷落,十字軍便在此建立起了安提阿公國、埃德薩伯國、特里波黎伯國,這幾個十字軍國家。
在敘利亞獲得勝利後,十字軍繼續南下,越過了阿拔斯王朝與法蒂瑪王朝的界河──狗河,進入了巴勒斯坦。原本對敘利亞坐觀成敗的法蒂瑪王朝,終於意識到十字軍已經將矛頭指向了自己。面臨十字軍的進逼,法蒂瑪王朝在耶路撒冷的軍隊只堅守了40天,便宣告棄守。攻陷耶路撒冷後的十字軍,又在「神的旨意」之下,對耶路撒冷城內的穆斯林與猶太人進行大屠殺,城內原有7萬名穆斯林,在這次屠殺之後,幾乎死絕,而猶太人也沒好到哪去。就在這一片血腥之中,耶路撒冷王國被建立起來,下洛林公爵哥德夫雷四世成為了「聖墓守護者」(他謙讓了國王的地位,但一年後,他的弟弟鮑德溫就沒那麼客氣了,他很快地便成為了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一世,但追溯這個國家的建立,顯然無法忽視哥德夫雷的重要性)。隨著十字軍國家的建立,這波的十字軍運動也暫告一斷落。
第三波:後衛十字軍(1100-1101)
雖然,聖地已告"收復",但西方仍舊有不少的人繼續投入十字軍運動,然而這波十字軍就如同它的別稱一樣──「無力的十字軍(Crusade of the Faint-Hearted)」,鮮有成效。
這波十字軍大抵以倫巴底人為主力,再加上些納瓦爾人、法蘭西人與巴伐利亞人。他們主要是由米蘭大主教安善四世(Anselm IV)所領導,而納瓦爾人與巴伐利亞人則分別由納瓦爾伯爵威廉二世(William II)與巴伐利亞公爵韋爾夫一世(Welf I)所統領,至於法蘭西人方面,除了阿奎丹公爵威廉九世(William IX)外,另一位統帥就是上一波十字軍中的"逃兵"佛蒙達的休。這次的十字軍又走上了農民十字軍的老路,他們以攻擊在小亞細亞重新復出的凱利區‧阿斯蘭為主要目標,但是就如同農民十字軍一樣,也在渡過馬摩爾海不久,便為突厥人所擊潰。
然而,這波十字軍中,也不是完全毫無成就的。一支由北歐挪威人所組成的十字軍,就在地中海東岸大放異彩。這支軍隊由挪威國王西格爾一世(Sigurd I)率領,總計有60艘戰艦(維京長船?),向利凡特襲去,並聯合了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一世,攻下了濱海的古腓尼基名城──西頓。西格爾一世回國後,便因這次輝煌的戰功,而獲得了「十字軍戰士」的綽號。

[ 本文最後由 HOLMESLEE 於 07-7-11 05:40 PM 編輯 ]

First_Crusade.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十字軍運動:第二次十字軍(1147-1149)

在第一次十字軍後,新建立的十字軍國家仍持續地在利凡特進行擴張,但是,在進行武力擴張的同時,東西雙方的文化與血統,也在逐漸地交融在一起。這時的戰爭,其陣營的畫分已經不全然是由宗教來決定了。基督教領主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與穆斯林王公聯手對付同為基督信仰的領主;相反的,穆斯林王公也會為了保住自己的權位,而向基督教領主求援,以對付其他穆斯林王公。這樣的情況在穆斯林敘利亞仍舊分裂時,暫時能保持下來。然而,隨著摩蘇爾的阿塔貝克贊吉統一了整個穆斯林的敘利亞,而有所改觀。
穆斯林的反擊(1128-1146)
過去,第一次十字軍的成功是憑藉著"法蘭克人"的蠻勇,與穆斯林世界的分裂,才得獲得成功的。然而,1127年,一位突厥頭人,贊吉(Zengi),登上了摩蘇爾阿塔貝克的位置後,一切就改觀了。贊吉利用了敘利亞在"法蘭克人"、"羅馬人"(即拜占庭帝國)與穆斯林三者間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逐步統一了穆斯林敘利亞的三個主要國家──阿勒坡、大馬士革與摩蘇爾,並以聖戰為號召,成為了伊斯蘭世界頭一個反十字軍運動的領袖。贊吉在這樣的局勢下,統率著伊斯蘭大軍,向十字軍國家發起反攻,頭一個遭殃的十字軍國家,就是埃德薩伯國。埃德薩在贊吉的包圍下,於1144年陷落了,埃德薩伯國成了第一個滅亡的十字軍國家。在整個法蘭克世界震驚於埃德薩的陷落時,另一個驚人的消息也傳了過來,贊吉遇刺身亡了!這真的是一個大好良機,於是西方再度組織起十字軍,準備向穆斯林要回"失土"。但令人遺憾的是,贊吉之死並沒有讓他的國家像幾乎所有的突厥國家一樣瓦解,他所一手締造的國家(贊吉王朝)幾乎完整無缺地由他的次子馬哈穆德(Mahmud)所繼承下來。而這位馬哈穆德,就是後來人稱「努哈丁(Nur ad-Din,意為宗教之光)」的伊斯蘭反十字軍領袖,同時他也正是第二次十字軍的主要對手。
在努哈丁繼位之初,他只獲得了阿勒坡周圍的領土,與他共同分割父親廣大疆域的還有他的兄長,薩發丁‧葛茲一世(Saif ad-Din Ghazi I)。按照過去突厥王公們的習慣,他們往往會先彼此拼個你死我活之後,才有餘力對付外敵,但是努哈丁卻能避免骨肉相殘的局面再次上演。他運用了輿論的壓力,迫使各地的頭人必須服從他,參與他這場伊斯蘭教的聖戰。根據伊斯蘭史家伊本‧艾西爾的記載,一為傑濟拉的頭人便說:「如果我不幫助他,他可以讓我王位不保,因為他到處寫信給這些宗教狂熱份子和苦修士,要他們為他祈禱,動員一切穆斯林參加聖戰。你想想看,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人再加上環繞的弟子和信徒,閱讀努哈丁的信時是一面哭,一面罵我,我如果不想背負罵名,只有接受他的徵召。」就是在這種高明的宣傳手法,努哈丁很快地團結了在贊吉死後,四散的穆斯林武力,並且很快地收回了一度為流亡的埃德薩伯爵喬斯林二世(Joscelin II)攻克的埃德薩。在埃德薩之後,他將矛頭轉向了安提阿。面臨這樣的危局,西歐的十字軍終於趕到了利凡特。
東線:第二次十字軍(1147-1149)
在面臨到努哈丁來勢洶洶的攻勢,第二次十字軍也分別在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Louis VII)、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Conrad III,因為曾為教皇加冕為帝,故稱德意志國王)、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Roger II)、匈牙利國王蓋札二世(Geza II)統率,向利凡特進發。然而,這次的十字軍從一開始就充分不安的因素。
德意志十字軍在國王康拉德三世的統率下,由陸路前往小亞細亞,一路上欠缺軍紀,導致東羅馬帝國對這批十字軍的敵視,迫使德意志十字軍在沒有東羅馬方面的幫助下,困難地通過小亞細亞,最後在小亞細亞的多里萊(Dorylaeum)為塞爾柱突厥人擊敗。這一戰鬥失利迫使康拉德與東羅馬進行和解(康拉德與東羅馬帝國和解結盟後,康拉德一度想利用與東羅馬帝國的同盟,一同對付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但後以西西里王國與法蘭西王國、韋爾夫家族聯手,而作罷),將殘部開回君士坦丁堡,並在東羅馬帝國的幫助下,乘船前亞克,與法蘭西十字軍會合。
法蘭西十字軍沿著海路抵達利凡特後,十字軍與當地的法蘭克貴族很快地就決定了進攻的對象。攻打的目標,既不是埃德薩(他們發兵拯救的地方),也不是阿勒坡(努哈丁的根據地),而是大馬士革,這個雖然由穆斯林王公統治,卻與耶路撒冷王國簽有和約的城邦。進攻大馬士革的原因,竟然只是這些遠道而來的王族們認為,他們應該打下一個歷史名城,以顯揚自己的威名,而非攻打其他無名的小城。由於這些王公們過於自信,所以在戰鬥之前,他們便將未攻克的大馬士革,先行瓜分了。但是,十字軍與"東方法蘭克人"間無法相處融洽(十字軍戰士們拒絕了安提阿公爵的求援,而寧可花時間在攻打大馬士革上),這點,很快地為守衛大馬士革的頭人烏納(Unur)發現,他離間了十字軍內部,使康拉德與路易發生爭吵,又收買了部分"東方法蘭克人",使他們彼此喪失互信。烏納見布置妥當,立即發動夜襲,瓦解了十字軍大軍對大馬士革的包圍,這時,互不信任的十字軍戰士們,但求自保,再無聯手反擊的打算。這次的失敗,使得"法蘭克人"們紛紛返回西歐。與此同時,努哈丁也在沒有阻礙的情況下,解決了安提阿公爵雷蒙(Raymond of Poitiers)。
大馬士革戰役的最大獲利者,無疑地是努哈丁。由於十字軍全力對大馬士革發動攻擊,使得努哈丁得以輕易地將安提阿公爵雷蒙給消滅,從而奪得了奧龍特斯河以外的公國土地。另一方面,大馬士革的英雄烏納在戰後,突然死去,也給予努哈丁輕易拿下大馬士革的機會,從此,整個穆斯林敘利亞便統一在一人之手了。在統一敘利亞之後,努哈丁又在埃及求援的呼喚中,不計較宗派問題(努哈丁尊奉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遜尼派哈里發,而埃及則為法蒂瑪王朝的什葉派哈里發所統治),派出了他的愛將夏庫(Shirkuh)前往支援。只是當時並沒有人能預知,夏庫他那原本不願與他一同前往埃及的姪子──尤素夫(Yusuf),居然會是日後建立阿育布王朝的大英雄,薩拉丁(Salah al-Din)。
西線:收復失土運動(1147)
在第二次十字軍,有一批來自法蘭德斯與英格蘭的十字軍支隊,他們依循海路,從伊比利半島繞過直布羅陀,前往利凡特。在經過伊比利半島時,他們接受了伊比利基督教諸王的呼喚,參與了他們的「收復失土運動」。這些英勇的西歐騎士,幫助著他們在伊比利半島的基督教弟兄,對盤據伊比利半島南半的穆拉維德王朝發動進擊。在他們的協助之下,臣服在里昂-卡斯提爾王國的葡萄牙伯國奪得了里斯本,從而奠定了葡萄牙國家疆域的基礎,也為十字軍在西方的海上建立起一永久的補給基地。而整個伊比利的基督教國家,也都蒙受十字軍的幫助,而在「收復失土運動」中,獲得進展。
北線:汶德人十字軍(1147-1169)
相較於十字軍在東方的成就,以波羅的海地區異教徒(波羅的海族與斯拉夫族)為目標的「汶德人十字軍」(或蘇聯史家口中所稱的「反斯拉夫十字軍」),顯然成果輝煌。這批十字軍主要以德意志貴族和丹麥人為主要成員,他們將十字軍的征討目標,瞄向了當時仍為異教所盤據的波羅的海西側。這場對汶德人的十字軍,分別由薩克森與巴伐利亞公爵"獅子"亨利(Henry the Lion)、阿斯坎尼亞家族的"大熊"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 I the Bear)、丹麥的羅士基主教亞伯沙龍(Absalon)所領導。德意志人將目光放在現在稱為勃蘭登堡與波美拉尼亞的區域,而丹麥人則瞄準了波美拉尼亞沿海及波羅的海島嶼的地區。這次的征服是十分成功地,整個勃蘭登堡邊區馬克從此成為德意志"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在後來還成為了德意志統一的核心。
而,丹麥人則在易北河口與西波美拉尼亞地區進行奮戰,最後在1169年,丹麥的羅斯基大主教亞伯沙龍親自率領十字軍,毀滅了汶德人在呂根島的要塞,從此消除了汶德人在波羅的海的海上力量,奠定了丹麥長達6-8個世紀的波羅的海海上霸權。

[ 本文最後由 HOLMESLEE 於 07-7-11 05:41 PM 編輯 ]

Second.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十字軍運動:第三次十字軍(1188-1192)

在努哈丁的領導下,伊斯蘭世界(最少是在敘利亞,與稍後薩拉丁統治的埃及)開始團結起來抵抗法蘭克人的入侵。第二次十字軍的失敗,除了突顯了"東方的法蘭克人"與"西方的法蘭克人"在概念上的差異外,也暴露了在東方的法蘭克人內部,也存在著種種的不和諧。一般來說,東方的法蘭克人注重的是他們的土地、財產,他們樂於利用與穆斯林合作,以換取利益,甚至於不惜引伊斯蘭軍隊,對付自己的基督徒弟兄;然而,這點對於遠道而來的法蘭克人而言,這簡直難以想像。在十字軍國家內,派系的鬥爭也是一個不安的因素,耶路撒冷的王座傳承往往因為派系而決定,這些派系的成員,除了對伊斯蘭教的立場有所不同外,更重要的,他們也會因所屬的教團不同,而決定自己應處的立場,最知名的例子,大概就屬聖殿騎士團與救護騎士團間的不合了。這些不合與對立,注定了耶路撒冷王國無法抵禦已經團結起來的穆斯林大軍,隨著薩拉丁的登場,十字軍國家也逐漸走上衰亡之路。
薩拉丁的崛起(1163-1188)
1162年,埃及發生了一場政變,擔任維齊爾(相當於「宰相」)的夏瓦(Chawer)遭到推翻,但夏瓦並不甘心失敗,他前往敘利亞,找上了努哈丁,請求協助。努哈丁面對夏瓦的請求,他並不因虔誠的遜尼派信仰,阻斷了援助埃及的決斷(當時的埃及在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統治下)。他派出了他的心腹大將,綽號"獅子"的庫德族將軍夏庫(Chirkouh)進軍埃及,幫助夏瓦復位。當然,努哈丁不會平白無故這麼作,他了解法蘭克人有染指埃及的意圖(而當時的耶路撒冷國王阿馬里克一世正領兵進攻埃及),也了解到喪失埃及對伊斯蘭反攻大業的影響,因此他才允諾了夏瓦的求援。隔年,夏庫便帶著自己的姪兒尤素夫前往埃及,從而開始了薩拉丁一生的志業。僅6個月,夏瓦就在夏庫的幫助下復位了,但他擔心夏庫或其背後的努哈丁會趁勢將他推翻,於是夏瓦轉而勾結耶路撒冷國王,引入了十字軍來驅逐夏庫。於是,戰爭就在夏瓦、夏庫與阿馬里克一世三人之間,勾心鬥角地持續了6年。最後,勇猛的夏庫不但打敗了夏瓦,成了埃及的維齊爾,還順利地逐退了十字軍對埃及的攻勢。可是,夏庫在位不到3個月,便因貪圖口腹之慾,而暴斃身亡。在他死後,埃及的頭人們,不懷好意地推舉了年輕、資淺又無政治根基的尤素夫繼任維齊爾。但他們都失算了,這個不起眼的年輕人雖然行事低調,不太出風頭,但心思卻很縝密。他知道這些頭人的心思,於是他一點一滴地安插心腹到各個位置上,取代掉著些陰懷異志的頭人們。
隨著尤素夫在埃及地位的鞏固,他與故主努哈丁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遠。努哈丁對尤素夫總是拒不見面,與不肯將什葉派的法蒂瑪哈里發廢黜,感到十分不耐。1171年,尤素夫在無法抗拒努哈丁的命令下,趁著法蒂瑪哈里發阿迪德(Al Adid)臥病在床之際,在穆斯林例行禮拜中,不再頌讀法蒂瑪哈里發之名,而代以阿拔斯哈里發之名(這相當於中國的奉正朔),從此終結了法蒂瑪王朝的統治。此舉雖然將尤素夫降回努哈丁的臣屬,但卻在實質上使他成為埃及唯一的主人。1173年,努哈丁對尤素夫的獨立傾向益加不耐,努哈丁甚至動了要武力解決尤素夫的念頭,但最後來是打消了這個想法(這或多或少是因為尤素夫之父,阿育布居中協調的關係)。然而,隔年,阿育布病逝,努哈丁知道,在埃及他已經沒有可信賴的人了,於是他再度起了興師問罪的念頭,但衰老與嚴重的咽喉炎卻奪走了他的性命,尤素夫再度安然渡過危機。此後,尤素夫開始以努哈丁的繼承者自居,他也獲得了「薩拉丁」的尊號,意為"真理之正義"。
在接下來的幾年,薩拉丁努力地將敘利亞團結到他的帳下,這期間他也遭遇過兩次亞薩辛教派(Hashshashin)的暗殺,但他都幸運地逃過了一劫。到了1183年,薩拉丁已經統一了敘利亞、埃及與葉門,他開始將矛頭轉向十字軍國家。戰爭總是需要藉口的,而耶路撒冷王國內傾軋的派系之爭,便提供了這樣的藉口。在薩拉丁與耶路撒冷的痲瘋病人國王鮑德溫四世(Baldwin IV)簽署四年和平條約的隔年,以克拉克堡(Kerak)為據點的雷諾‧德‧夏蒂永(Renaud de Châtillon)與聖殿騎士團,便一而再地無視於和平條約的存在,對穆斯林大加侵擾。雷諾的舉措,終於為十字軍國家釀成大禍。1184年,鮑德溫四世辭世,傳位給他年幼的外甥,鮑德溫五世(Baldwin V),他的妹妹西貝拉(Sibylla of Jerusalem)與前夫蒙特費拉的威廉(William of Montferrat)之子。1186年年幼的鮑德溫五世死了,王位傳給了剛到耶路撒冷的蓋伊‧德‧路西尼昂(Guy de Lusignan),西貝拉的第二任丈夫。蓋伊是個勇氣十足的十字軍戰士,但他過於偏信有戰爭狂熱的雷諾與聖殿騎士們,在他們的煽動下,他不顧前攝政特里波里伯爵雷蒙三世(Raymond III)的反對,執意與薩拉丁全面開戰。
蓋伊號召了十字軍國家所有的武裝力量,準備投入聖戰。在行軍時,雷蒙三世所提的謹慎建議,遭到蓋伊的漠視,這一方面是雷蒙三世曾經反對立蓋伊為王的舊怨,也是雷蒙三世長期與雷諾敵對的結果,而蓋伊顯然比較偏信雷諾。蓋伊聽信了雷諾與聖殿騎士們大膽的建議,穿越加利利沙漠,主動向薩拉丁挑戰。薩拉丁率領大軍與蓋伊在哈汀(Hattin)交鋒,結果是極其悲慘的。欠缺水源的十字軍戰士在開戰之前,便已損失戰力。在戰爭中,又為了保衛傳說中釘死耶穌的"真十字架",遭到薩拉丁以"圍點打援"的手法,瓦解了十字軍的戰陣。戰後,自蓋伊以下,幾乎所有重要將領均被俘虜。蓋伊在再三保證不在與薩拉丁為敵後獲釋(但一獲釋後,他又參與了十字軍與薩拉丁間的戰爭),雷諾與宗教騎士團成員無一獲得寬宥,全遭到殺害。薩拉丁率軍進逼耶路撒冷,並瓦解了貝里昂‧德‧伊貝林(Balian d'Ibelin)領導的耶路撒冷防衛戰。從此,耶路撒冷重新回到穆斯林之手,這次戰後基督徒的生命獲得保障,為了避免激進的穆斯林趁機鬧事,薩拉丁還以重兵保護全城所有的教堂。耶路撒冷陷落後,薩拉丁開始掃蕩巴勒斯坦各地的城塞,每攻克一地,他便寬厚地將基督徒釋放,這樣的舉動終於為他引來禍患。被釋放的人開始向推羅城集結,使得薩拉丁無法將其攻克,這也為第三次十字軍留下了一個橋頭堡。
第三次十字軍(1188-1192)
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一傳到歐洲,新的一批十字軍很快地就被組織了起來,這次的十字軍可以說是一隻"明星隊",領軍的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雷德里希一世‧巴巴羅薩(Friedrich I Barbarossa)、法蘭西國王菲利普二世‧奧古斯都(Philippe II Auguste)、英格蘭國王"獅心"理察一世(Richard I the Lionheart)。但是,這次的十字軍卻沒有想像中的順利。德意志十字軍在皇帝親自率領下,循陸路直抵小亞細亞,卻因為一場溺水意外,瓦解了德意志十字軍的進軍。在弗雷德里希一世即將順利穿越整個小亞細亞時,他在渡河時意外溺斃,導致了德意志十字軍軍心潰散,只有少數人在他的兒子,施瓦本公爵弗雷德里希六世(Frederick VI)的率領下,繼續前往巴勒斯坦,其他人則紛紛折返歐洲。
從1188年起,英格蘭人與法蘭西人便已經參與了十字軍,但由於理察一世擔心菲利普二世會趁機打他領土的主意,因此要求菲利普二世必須與之同行,雙方僵持到1190年,才順利成行。他們一路上發生爭吵,先是在西西里,理察一世毀棄了與未婚妻埃麗絲(Alys,法蘭西國王菲利普二世之妹)的婚約,轉而向那瓦拉國王之女貝倫加里婭(Berengaria)另定婚約,因此法蘭西國王菲利普二世煽動西西里國王坦克雷德攻擊理查一世。同時,理察一世又以為其妹喬安(Joan)索討遺產為名,對西西里國王坦克雷德一世(Tancred I)宣戰,並迅速地將他擊敗,迫使坦克雷德以重金贖回國土。在這之後,理察又繼續前往塞普路斯,在塞普路斯他又與統治該島的希臘領主發生爭執。理察一世不滿塞浦路斯領主艾薩克‧科穆寧(Isaac Komnenos)怠慢了他的未婚妻與妹妹,於是便以此為藉口,興兵推翻了艾薩克‧科穆寧在塞浦路斯的統治。不久之後,理察一世便將塞浦路斯的統治權售予蓋伊‧德‧路西尼昂,以籌措十字軍所需的經費。
而就在理察還在塞普路斯停留的時候,菲利普二世已經抵達巴勒斯坦,並投入對亞克的攻城戰中。然而,不久後,理察一世也趕到了亞克,在他抵達後不久,被圍城達2年的亞克,終於陷落了。搶先進城的是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Leopold V),他率先將自己的軍旗插在亞克的城樓上,此舉使理察大感不滿,他前去將利奧波德的軍旗拔去,並加以踐踏侮辱,因為他認為,如果沒有他的指揮,亞克城仍舊將繼續堅守下去。理察一世攻克亞克之後,還不猶豫地便將全城的戰俘,全部處決,並迅速地再組織所有的十字軍,準備尋求與薩拉丁的決戰。在此同時,心懷不滿的菲利普二世則稱病,返回法蘭西去了,從此,理察成了全十字軍唯一的軍事領袖。
理察在接下來的日子中,率領的十字軍鞏固起法蘭克人在巴勒斯坦沿海的統治,他使薩拉丁明瞭,從法蘭克人手中奪取巴勒斯坦沿海地區,已經是不可能的。於是,薩拉丁開始將軍事重點放在耶路撒冷的防衛上,因為他知道,伊斯蘭世界(特別是他的阿育布王朝)無法再次承受喪失耶路撒冷的影響了。雖然,這段期間理察與薩拉丁的戰爭不斷,但他們之間的外交談判也始終沒有停過。從理察一到亞克起,他便企圖與薩拉丁見上一面,但薩拉丁只是指派了自己的弟弟阿迪爾(Saphadin Al-Adil I)擔任談判代表。在理察與薩拉丁在巴勒斯坦沿海地區僵持時,理察甚至提議讓自己的妹妹喬安與阿迪爾聯姻,喬安將成為巴勒斯坦沿海地區的女王,而薩拉丁也可任命阿迪爾成為巴勒斯坦的國王,雙方共同統治耶路撒冷。理察的提議,使擔任使者的阿迪爾大為心動,他托人向薩拉丁代為說項,但薩拉丁了解到這可能是理察的計謀,企圖分化薩拉丁兄弟間的團結,於是他將計就計,爽快的答應了這個提議。這下子,頭痛的人換成了理察一世,於是理察一世只好找理由塘塞,這個和談也就不了了之。
戰爭又繼續了下去,雖然在阿爾蘇夫(1191)、雅法(1192)的兩場戰役中,理察都獲得了勝利,但是對於整體的形勢而言,並沒有任何的改善。而對於理察來說,他的處境也越來越糟,他因與耶路撒冷國王康拉德一世(Conrad I of Montferrat)爭吵,導致康拉德背地裡與薩拉丁勾結,企圖聯合對付理察,但薩拉丁卻將這項密謀當作外交壓迫的手段,透露給理察知道。得知消息的理察於是便暗殺了康拉德,此舉使得理察的處境更加糟糕。戰爭一酬莫展,雖然幾次勝利,卻仍然無法收復耶路撒冷;談判也沒有進展,理察與薩拉丁都堅持己見;在十字軍內部,反對理察的氣氛也在漫延,他們譴責理察沒能收回耶路撒冷,也譴責他謀殺了康拉德。理察終於放棄了繼續進行十字軍戰爭的想法(與此同時,他也接到了關於他弟弟約翰與菲利普二世勾結的消息,這使他更急於回國),他再度與薩拉丁和談,最後,理察同意了薩拉丁的建議,放棄在阿什凱隆的要塞,薩拉丁也保障了基督徒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權利。雖然,理察一直很想與薩拉丁見上一面,但卻一直沒有如願,雖然和談成立後,薩拉丁邀請他前來耶路撒冷一敘,但理察只願意以一個征服者的身份,進入耶路撒冷,於是他回絕了薩拉丁的邀請,他們終究沒能相見。和談成立後,理察一世便返國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十字軍運動:第四次十字軍(1202-1204)

到了13世紀,十字軍運動已經成為歐洲宗教生活的一部分,參與十字軍討伐「教敵」,成為騎士們應有的事功之一。隨著十字軍概念的深化,十字軍運動的意義,也就顯得更加分歧,前往收復聖地耶路撒冷不再是唯一的選項。從戰略考量成了13世紀十字軍運動的特色,但也正是這份特色,逐漸導致十字軍運動逐漸偏離原本的目標。同時,13世紀廣泛被運用的十字軍(他們被用在伊比利半島、波羅的海地區或是法蘭西南部,以對付穆斯林、異教徒或是異端,有的甚至成為教皇用來攻擊反對勢力的打手),也改變了十字軍運動最初的意義。於是,在這兩個因素交疊下,導致十字軍運動在之後的偏離與分化。
皇帝十字軍(1194-1197)
這次的十字軍,與其說是個軍事行動,不如說是個政治行動(或者是外交行動)。當119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希六世(Heinrich VI)透過婚姻關係,取得了西西里王國的王冠後,他便同時繼承到神聖帝國的普世理想與諾曼人在地中海的擴張野心,這樣的雙重概念。作為皇帝,特別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他有意務肩負起領導西方基督教世界,對抗東方異教徒的使命(當然,在這樣的概念下,也透露出了皇帝與教皇之間,對於西方世界的領導權之爭)。而作為諾曼人西西里王國的繼承者,他自然責無旁貸地必須繼續推行諾曼人在地中海的擴張行動。於是,在這樣的雙重使命之下,亨利希六世開始了他的十字軍行動。
為了達成這樣的雙重目標,他首先讓塞普路斯王國與在小亞細亞的亞美尼亞王國成為他的附傭,並在之後,以外交的手段迫使東羅馬帝國參與十字軍,並且繳納貢金。為此,東羅馬帝國皇帝亞利克修三世(Alexius III)還被迫開徵德意志特別稅,來繳納貢金(但這點稅收仍不足支付,因此亞利克修來命人開挖前代皇帝的陵墓,以這些陪葬品,補足差額)。
在外交行動之外,亨利希六世也積極地號召十字軍,準備以實際行動展現出他才是西方世界的領導者(因為此前他為了西西里王國的繼承問題,便已經與教皇兵戎相見了)。但,很遺憾的,在1197年隨著亨利希六世的英年早逝,這次的十字軍運動便化為烏有(雖然這波十字軍的前鋒已經抵達利凡特,並且奪取了西頓、貝魯特等地)。
第四次十字軍(1202-1204)
亨利希六世的皇帝十字軍,使教皇警覺到必須在十字軍運動上,重新掌握主導權。因此,在教廷好不容易擺脫巴巴羅薩父子(弗雷德里希一世與亨利希六世)的威脅後,新就任的教皇英諾森三世(Innocent III)決定再度推動一次十字軍運動,好讓人們了解,他們才是基督教的老大。英諾森三世積極地號召起一隻龐大的十字軍。這批十字軍的成員大多來自法蘭西的香檳或法蘭德斯,而帶頭是是一位名叫蒙特費拉的包尼法斯(Boniface of Montferrat)的貴族。在一開始,這批大軍便前往威尼斯集結,準備渡海前往埃及,打擊阿育布王朝的根基,為收復耶路撒冷奠下基礎。然而,這次的十字軍從一開始就脫離了教皇的掌握。
由於十字軍戰士們無法支付出足夠的船資,威尼斯總督亨利科‧旦德羅(Enrico Dandolo)提出的兩個選項:一是立即付款;二是攻擊匈牙利王國的札拉港。對於這些缺乏資金,卻充滿戰鬥慾的十字軍們,擺在面前的選擇當然是後者。只是,匈牙利王國不但是基督教國家,更是教皇的保護國,攻打匈牙利王國的城市,顯然是與基督徒為敵,這是有違十字軍精神的!但是,旦德羅並顧不了這麼多,他所追求的不是宗教的熱忱,而是威尼斯共和國的商業利益。於是,十字軍選擇屈從了,他們搭乘威尼斯的船隻,攻下了扎拉。這一軍事行動大出教皇的意料之外,並引起教皇的強烈不滿,於是他下令將所有參與這次十字軍運動的戰士開革出教。但不久之後,他們仍舊被恢復教籍,並重新踏上征途。
然而,一個意外訪客的到來,再次導致這次十字軍運動的偏轉。東羅馬帝國在第四次十字軍之前,發生了一場政變,皇帝伊薩克二世遭到其弟亞利克修三世推翻,不但被囚禁起來,而且還慘遭刺瞎。老皇帝的兒子亞利克修四世前往西方尋求援助,先與教皇英諾森三世進行了一次沒有成果的交涉後,便轉往了德意志國王菲利普(他是前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希六世的弟弟)的宮廷,雖然菲利普因為德意志內部的事務(他必須對抗另一位德意志國王鄂圖四世),無暇分身,但透過他的介紹,亞利克修四世與十字軍搭上了線。在旦德羅與主導下,十字軍戰士同意幫助伊薩克二世復位,而亞利克修四世便同意以大量的金錢報酬,作為這次行動的酬庸。十字軍再次將目標瞄準在基督徒身上,教皇英諾森三世雖然仍舊不滿,但是看在這次行動可能有機會將東方教會重新收回的份上,教皇便不公開表明自己的態度了。
1203年,當第四次十字軍逐步向君士坦丁堡進逼時,知道自己成了十字軍攻擊目標的東羅馬帝國皇帝,卻不曾增加君士坦丁堡的防衛。十字軍在威尼斯艦隊的引導下,在君士坦丁堡北邊的加拉太登陸,並迅速地擊敗了東羅馬帝國的軍隊(事實上主要是熱那亞人、英格蘭人與比薩人組成的傭兵),從此,十字軍掌握了整個君士坦丁堡最為顯要的金角灣。但是,十字軍雖然掌握了金角灣,卻仍舊對於君士坦丁堡的城垣無可奈何。法蘭西騎士在平地固然無堅不摧,然而對於這樣的城塞,卻也無法發揮作用,於是戰爭就這樣被拖延了下去。與陸戰相反的,威尼斯人的海軍在攻擊君士坦丁堡上,便發揮了很大的功用。威尼斯人用他們發明的海上攻城器具,很快地就登上了金角灣沿海的城牆。並且在之後,威尼斯人配合著十字軍對君士坦丁堡的攻勢,一舉推翻了亞利克修三世的統治,並讓伊薩克二世重登皇位(與此同時,伊薩克二世之子,前去求援的亞利克修四世也成了共治皇帝)。
君士坦丁堡攻下了,皇帝伊薩克二世也復位了,但是對於十字軍而言,亞利克修四世在札拉的所有承諾,卻沒有一項兌現的。當初承諾的鉅款,由於東羅馬帝國的國庫已空,自然無法支付;當初同意將東、西教會合併,但事實上卻是難上加難。在十字軍停留在君士坦丁堡的期間,雙方因為文化上的磨擦也越來越嚴重。隨著敵意與不滿的增長,終於在1204年,十字軍將矛頭轉向他們一手推上皇位的亞利克修四世。十字軍對君士坦丁堡展開第二次攻城戰,這次十字軍與威尼斯人密切配合,再度由金角灣發動攻勢,但這次拜占庭人有了準備,不但加強的金角灣的城防,也增強了那裡的兵力。這次,威尼斯人沒能如前次一樣順利得手,但是有了這次的經驗,他們便重新調整船隻,再度對金角灣發動攻勢,並成功地登上了城樓,瓦解了東羅馬帝國的防衛力量。君士坦丁堡陷落了!這個偉大的都市遭到了洗劫,對於這些法蘭西人而言,這裡的財富是十分誘人的,他們也確實地搜括了城市中的所有金銀財寶。
第四次十字軍的結果就是這些講拉丁語的法蘭西人,推翻了原本統治東羅馬帝國的希臘人,因此,由這些法蘭西人所建立起的新王朝,就被後人稱為「拉丁帝國」。但是,在拉丁帝國建立的同時,東羅馬帝國的遺裔則分別在不同的地方建立起反抗政權,其中,又以尼西亞為都的「尼西亞帝國」特別重要。拉丁帝國建立後,按照約定,威尼斯共和國得到了對整個帝國的貿易特權,並且獲得了帝國3/8的國土(這些領地主要是一連串的島嶼),也因此,此後的威尼斯總督除了總督的稱呼外,又為自己添加了「3/8的東羅馬帝國主權者」的稱號。對於後世而言,這次的十字軍除了奠定了威尼斯的地中海霸權外,便是為東、西兩個教會種下了恆久的仇恨。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十字軍運動:阿爾比十字軍(1209-1229)

13世紀初,天主教會正由強烈主張教會權力的英諾森三世擔任教皇。他不但到處鼓吹對付伊斯蘭教、北方(波羅的海)異教的十字軍運動外,他也鼓吹討伐一切教會之敵,這包括了與教會對立的任何政治世俗勢力,也包括了諸多基督教異端。其中,最為知名的便是被稱為「阿爾比教派」的異端。阿爾比教派的正確名稱應該為「純潔派(Cathar)」,阿爾比之名源自於該派的重鎮──南法的阿爾比城。純潔派在宗教理論上,主張二神論,這點與聶斯脫留教派(景教)一樣,認為這個宇宙存在著善惡兩個神,一個是屬於靈性的神,祂是善的,祂會拯救人類的靈魂,不受邪惡所惑;而世俗的一切都是屬於墮落的惡神(也就是撒旦),祂將敗壞人類的身軀與靈魂,因此信徒應該要盡可能的捨棄世俗的一切。他們吃素(不吃肉類、蛋,也不喝奶類)、禁慾,並且敵視教會組織(純潔派主張教會組織是撒旦的工具,所以不難想見,教會對純潔派的敵意有多深了)。這樣的教義普遍吸引了社會的下層階級,但這不代表在上層貴族中,該派就沒有市場,像南法的圖盧茲伯爵雷蒙六世便是該派的信徒與庇護者。因此,純潔派特別盛行於南法蘭西(圖盧茲、朗格多克)與北義大利(倫巴底)等地,這也可以說是位於教皇身邊的心腹大患,所以教皇英諾森三世極力鼓吹對純潔派的十字軍征討,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第一波阿爾比十字軍(1209-1212)
教皇英諾森三世對於這些異端,也並非一開始便主張以武力進行征討,然而於1208年教皇特使遭到純潔派殺害後(但很遺憾的,我們並不知道為何教皇的特使會遭到殺害),於是教皇英諾森三世便宣布純潔派是比撒拉森人(中世紀對穆斯林的稱呼)還要來的危險,並以此號召各地的騎士加入征討純潔派的宗教聖戰。此時,雖然法蘭西國王菲利普二世對圖盧茲伯國的獨立深感不滿,但他卻因為對金雀花家族的戰事,所以不便公開表態,增加新的敵人,但他仍舊默許(暗助)這支十字軍的領袖──西蒙‧德‧蒙福爾(Simon de Montfort)。
這次十字軍在西蒙‧德‧蒙福爾等北法騎士的領導下,一開始便以雷蒙六世的附庸卡爾卡松兼貝濟耶子爵坦卡維的羅傑(Roger of Trencavel)為目標(因為他被認為是肇事者,而且卡爾卡松與貝濟耶也是個經濟頗為發達的城市)。此前,由於教皇許諾騎士可以獲得異端教派貴族的領地下,所有的騎士均奮勇向前,很快地就將貝濟耶與卡爾卡松給拿下。然而,十字軍騎士對於異端是決不輕饒的,但由於純潔派信徒往往在表面上保持正統的羅馬公教信仰,而在私底維持他純潔派的信仰(這點幾乎所有被迫害的宗教都是如此),於是面臨到為數龐大,且難以辨識的貝濟耶居民,十字軍索性將他們全趕到教堂關押,然後一把火將他們集體殺害。教皇的特使還宣稱,與其慢慢區別誰是正信者,不如將這任務交給上帝。
到了1211年,由於圖盧茲伯爵雷蒙六世拒絕了西蒙等人將純潔派交出的要求,終於導致西蒙等人將十字軍的矛頭轉向圖盧茲伯國。戰爭就這樣打打停停地(中古時代往往到了冬季就自然進入休戰,也因此圖盧茲伯爵得以長期固守)持續到1213年,鑑於西蒙等人的十字軍不斷擴張,在圖魯茲伯國西側的亞拉崗國王彼德二世(Peter II)為此深感不安,雖然彼德二世也是信仰羅馬公教,但此時他卻決定與信仰純潔派異端的圖盧茲伯爵聯手,共同對抗來勢洶洶的十字軍大軍。不過,十分遺憾地,圖盧茲與亞拉崗聯軍不但沒有成功地阻止十字軍的攻擊,彼德二世還因此在米雷(Muret)的戰場上丟了性命,而雷蒙六世則棄國而逃,亡命去了。從此,西蒙成為了圖盧茲伯國的主人,並且接受教皇的委託,成為未成年的圖盧茲伯爵雷蒙七世(實際上他也同其父雷蒙六世一樣,在外流亡),在普羅旺斯侯國的監護人。這次的十字軍也暫時到此告終,然而面臨到北法騎士的侵奪,南法的純潔派仍舊活躍於南法其他地方,其中又以朗格多克最為重要。而此時,教皇則已經將目光重新轉移到號召新一波對利凡特的十字軍運動上。
之後幾波阿爾比十字軍(1213-1229)
西蒙‧德‧蒙福爾的勝利,鼓舞了卡佩家族在南法擴張的企圖,儘管菲利普二世仍舊在表面上不表示出對南法的興趣,但他從來沒有制止他的兒子路易八世,在他有生之日兩度參與阿爾比十字軍的行動(1215、1219)。這或許這是出於菲利普二世的授意,但不論如何,路易本人也對南法的擴張表現出十足的興趣,也因此,路易八世在他短短地三年統治生涯的最後一年(1226),又發動了一次對純潔派的十字軍運動,這是對純潔派最後,也最為致命的一擊,路易八世一舉將亞維農與普羅旺斯納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亞維農後來被路易八世獻給了教皇)。最後的幾波十字軍征討,不但摧毀了純潔派的反對武力,也讓卡佩王朝將觸手伸向了通往地中海的道路,法蘭西王權也因此更加鞏固。同時,為了徹底消滅純淨派思想,天主教會發明的在往後幾個世紀中,惡名昭彰的異端裁決所,而路易八世也成了頭一位運用異端裁決所進行宗教壓迫的世俗君王。

[ 本文最後由 HOLMESLEE 於 07-8-7 11:29 A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十字軍運動:第五次十字軍(1212-1221)

兒童十字軍(1212)
第三次與第四次十字軍的失敗,讓西方人開始懷疑起十字軍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參與者是否純潔。於是,就有人主張由純潔的兒童組成十字軍,向聖地進軍,以達成收復聖地的使命。在這樣的思潮下,在法蘭西北部首先組成了一批兒童十字軍,他們先是到馬賽登船,並很快地被賣到突尼斯為奴。差不多與此同時,在德意志北部也出現了一批主要由科隆、魯汶與波昂兒童組成的兒童十字軍。他們先是延著萊茵河南下,穿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並分別前往馬賽與羅馬(或許有部分到了威尼斯)。當中大多數的兒童卻在行進中受到饑餓、寒冷或野獸襲擊而死亡,順利搭上前往東方船隻的兒童,若不是遇上了海難,便是被變賣為奴。不過其中也有少數幸運的兒童,能安然返鄉。教會並非對此不聞不問,早在兒童十字軍組成之際,教會便已明命禁止;當兒童十字軍抵達熱那亞時,教皇又派出特使遣返了部分兒童。然而,種種的作為仍舊不敵受宗教狂熱驅使的人民。
據說,在童話中,誘拐兒童的吹笛手,其原型就是這些以宗教狂熱誘騙民眾的神棍。
第五次十字軍(1217-1221)
在不光彩的第四次十字軍之後,教皇決心重新派遣一批新的十字軍,前往利凡特,以收復失陷多年的聖地耶路撒冷。於是,教皇英諾森三世先後在1213年與1215年召開大公會議,決定將號召十字軍投入新一輪的聖戰之中,並且決定將這次的征討目標放在埃及,企圖將統治埃及與敘利亞的阿育布王朝一舉蕩平,以排除收復聖地的主要障礙。不過,由於大多數的貴族並沒有參與的意願,因此教皇派出傳教士,為這次十字軍運動進行宣傳,以招募足夠的十字軍戰士。
另一方面,在埃及的阿育布王朝,於第三次十字軍之後沒多久,就喪失了他們最偉大的英雄──薩拉丁。雖然,薩拉丁為其身後作了安排,但是仍舊無法避免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王位,而引發的內戰。但所幸他的兒子大多年幼(只有3人成年,也就是他們引發的這次的內戰,其他17人由於年幼,所以並沒有被捲入戰火),來不及參與內戰,使得內戰的規模小了許多。雖說如此,這場內戰仍舊持續了9年。雖然,在利凡特的法蘭克人曾一度企圖趁機反攻,但事有湊巧,被獅心王理察擁上耶路撒冷國王寶座的亨利突然死去,耶路撒冷王國內反而為了爭奪王位,而鬧得不可開交(有意思的是,亨利在死前才與阿薩辛教派簽訂協議,準備共謀對付阿育布王朝,自己卻在一次意外中墜樓身亡),於是便沒能向外發動戰爭。同時,失控的第四次十字軍也讓阿育布王朝安然渡過危機。至1200年,薩拉丁的弟弟阿迪爾(al-Adel),終於結束了內戰。內戰結束後的阿育布王朝,在善於談判,不長於軍事的阿迪爾統治下,開始重謀與退守到阿克的耶路撒冷王國維持和平。新的和約雖然為耶路撒冷國王布里昂的約翰(John of Brienne)表面上爽快地答應了,但背地裡,約翰卻不斷向教廷求援,要求派遣出新的十字軍。於是,到了1208年,表面上的和平終於遭到打破,十字軍再次乘船東進,並將目標瞄準埃及。
十字軍這次延著尼羅河向開羅進軍,他們首先面對的是尼羅河口的要塞──達米埃塔(Damietta)。達米埃塔是尼羅河口一個易守難攻的要塞,它控扼了尼羅河的出海口,也阻撓了十字軍的侵攻。於是,這裡成了十字軍的必攻之地。一開始,達米埃塔的守軍成功地阻止了十字軍的進攻,直到十字軍採取了類似攻擊君士坦丁堡時的海戰戰術,從而瓦解了達米埃塔的守備。達米埃塔防衛戰的失敗,使已經年老體衰的阿迪爾了解,達米埃塔失守只是時間問題,阿迪爾因此受不了打擊,心臟病發,一命嗚呼。雖然,在阿迪爾生前已經對生後進行了安排,但他依舊無法阻止諸子間的內鬨。繼位的長子阿凱邁爾(al-Kamil)正統兵與十字軍相持於達米埃塔一帶,當他得知父親的死訊,與在開羅的王公有意擁立其弟時,他被迫放棄前線,回師平亂,而十字軍便是趁此良機,達米埃塔攻陷。阿凱邁爾為了平亂,主動向十字軍提出極為優渥的和平條件(他命令其弟阿穆贊 al-Moazzam 放棄耶路撒冷),但十字軍卻在一位教皇特使的主導下,強硬地拒絕了這個提案。
在攻克達米埃塔後,十字軍為了等待由德意志國王弗雷德里希二世統領的援軍,於是暫時駐軍不前。奇怪的是,十字軍將士們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弗雷德里希二世的軍隊。就在這個空檔,阿凱邁爾已經擺平了開羅的陰謀,他的其他兄弟阿穆贊、阿斯哈瑞夫(al-Achraf)也已經統兵來援。更重要的是,阿凱邁爾派出的埃及海軍,順利地將十字軍的艦隊擊潰,這就使得十字軍有被圍困的危險。在此時,阿凱邁爾再次提出新的和約,和約中提供了30年的和平,但教皇特使仍舊斷然予以拒絕。特使一方面懷疑阿凱邁爾此舉是有陰謀,另一方面也相信,剛加冕為帝的弗雷德里希二世將會很快地來援(但他的期待落空了,弗雷德里希二世一直要到8年後才前來東方)。
交戰的雙方從1220年重新在達米埃塔對峙到1221年,十字軍終於決定不在等待弗雷德里希二世,立即對開羅發動攻擊。6月,十字軍展開攻勢,消息傳來,開羅人心惶惶,阿凱邁爾被迫動用軍隊維持治安。局勢雖然顯峻,但阿凱邁爾仍保持樂觀,他知道他的弟弟們的軍隊已經抵達,而且尼羅河逐漸高漲的水位,將會助他一臂之力。8月,尼羅河谷地已成泥濘一片,十字軍面臨這樣的狀態,決定暫且退回達米埃塔。阿凱邁爾決定把握良機,決開堤防,並派兵斷了十字軍的後路。這下,換十字軍必須遣使求和,阿凱邁爾表示,除非十字軍同意放棄達米埃塔,並締結8年和約,否則別想要和平!十字軍面臨這樣的困局,只好同意。而對於穆斯林而言,這次勝利真的可以說是阿拉的贈禮,幾個月前,誰也料想不到,戰爭居然能逆轉。對於十字軍而言,要不是教皇特使壞事,他們現在早就順利地收復聖地,而不是只能灰溜溜地回國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十字軍運動:第六次十字軍(1221-1229)

在教皇英諾森三世(Innocent III)召開決定進行第五次十字軍的特蘭托大公會議(1215)時,神聖羅馬帝國內部正在進行激烈的內戰,霍亨斯陶芬家族、韋爾夫家族的內戰正進行到最後的階段。帝國史上唯一一位韋爾夫皇帝奧圖四世(Otto IV),正為了保著他的帝位,進行最後的反撲。而教皇英諾森三世則為了對背叛他的奧圖四世進行報復,寧願冒著教皇國可能因西西里王國與德意志王國合併的風險(這將包圍整個教皇國),將出身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弗雷德里希推上德意志國王的寶座。
一再拖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雷德里希二世
這位弗雷德里希是前任皇帝弗雷德里希一世‧巴巴羅薩的孫子,本來在其祖、父、叔二代人的努力下,應該能順利繼承德意志的帝位,然而,卻因為教皇英諾森三世的干預,才使得與他們長期敵對的韋爾夫家族成員得以加冕為帝。而年幼的弗雷德里希在其母的主導下,放棄了對皇帝寶座的爭取,而去繼承了來自母系的西西里王國,當時他才3歲(1197)。隔年,他的母親辭世,並將他託付給教皇英諾森三世進行監護。對於年幼的弗雷德里希而言,他幸運地成長於西西里的宮庭中,由於這個國家是新近(約12世紀)為其母的諾曼先祖們,從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與當地王公手上奪來的封土,因此整個王國呈現出比較多的東方風情,與其他歐洲國家迥然不同。也就是這樣的環境,使得弗雷德里希得以流利的使用多種語言(他會七種語言:德語、義大利語、法語、拉丁語、希臘語、希伯來語、阿拉伯語),也使他擁有超脫當代人的宗教觀(他不但熟悉基督教的教義,對於伊斯蘭教的教義也十分熟悉)。
到了1212年,教皇英諾森三世對鄂圖四世的背叛感到忿怒(鄂圖四世乃教皇力挺的,但當成為皇帝後,卻又延續著弗雷德里希一世‧巴巴羅薩那嚴重威脅教皇國的義大利擴張政策),因此他決定將德意志的王位給予韋爾夫家的大敵,同時也是他的被監護人的西西里國王弗雷德里希。教皇的這個決定,使沉寂一段時間的的霍亨斯陶芬派又活躍了起來,帝國再度陷入內戰。到1214年,奧圖四世援助其盟友英格蘭國王約翰的企圖,在布汶為法蘭西國王菲利普二世‧奧古斯都挫敗後,他的力量就被嚴重的衰弱。雖然鄂圖四世在特蘭托大公會議中,企圖伸張自己的權力,但教皇再次將弗雷德里希加冕為德意志國王,便已表明教皇已徹底捨棄了他。另一方面,作為成為德意志國王的代價,弗雷德里希二世答應教皇,永遠不將西西里王國與德意志王國合併,並且同意教皇的要求,領導十字軍收復聖地。然而,這次由於教皇英諾森三世的辭世,給予本來就沒有太大意願進行十字軍的弗雷德里希二世,一個不發動十字軍運動的藉口。
弗雷德里希二世就這樣將十字軍的事,拖延到1220年,繼任的教皇霍諾流斯三世(Honorius III)便以為之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換取他領導一次十字軍,前往埃及支援在達米埃塔與阿育布王朝對峙的第五次十字軍。但很顯然的,他仍舊對十字軍運動沒有太大的興趣,他繼續將他的注意力放在對義大利的征服上。就這樣,弗雷德里希二世對教皇的承諾又拖延了5年。直到在他身邊擔任客卿的條頓騎士團總團長赫爾曼‧馮‧薩爾察提出,讓剛喪偶的弗雷德里希二世娶耶路撒冷王國的女繼承人伊薩貝拉(Isabella)為妻,這樁婚姻表示了弗雷德里希二世將能繼承到耶路撒冷國王的寶座(耶路撒冷王國此時早已衰弱,甚至連首都都遷往亞克,但在精神上,成為耶路撒冷國王,卻有重大的意義)。薩爾察的提議,很快地為教皇與皇帝雙方所接受,但此時教皇霍諾流斯三世正罹患疾病,弗雷德里希二世再度以此為由,拖延十字軍出發的時程。這一拖,又是兩年,這次霍諾流斯三世忍無可忍,揚言要將弗雷德里希二世處以絕罰(開除教籍)。不過,幸運的是(對於弗雷德里希二世而言),霍諾流斯三世來不及對他處以絕罰,便已仙逝,弗雷德里希二世再度逃過一劫。
終於上路:第六次十字軍(1228-1229)
雖然,弗雷德里希二世一連拖過了兩位教皇,但新任的教皇格列高里九世(Gregory IX)就沒那麼好說話了。當1227年弗雷德里希二世的十字軍終於出發,卻因軍中大鬧瘟疫(連弗雷德里希二世也得病),中途返回後,格列高里九世終於痛下決心,直接宣布將弗雷德里希二世開革出教,禁止教徒參與弗雷德里希二世的十字軍,並且昭告德意志、義大利與西西里的諸侯們:解除他們對弗雷德里希二世的效忠。更有甚者,格列高里九世還號召一批十字軍,要討伐弗雷德里希二世。然而,格列高里九世的舉動既無法憾動弗雷德里希二世的統治,也未能阻止他繼續領導十字軍,前往收復耶路撒冷。
1228年6月,一波N折的第六次十字軍終於上路了,到了9月弗雷德里希二世便抵達的亞克。弗雷德里希二世對這次的十字軍深具信心,他深信這次前來一定不會空手而回的。而他如此有自信的原因,則是早在1225年,他便與埃及的蘇丹阿卡邁爾成為了朋友(經由使者往還與通信),並在這幾年的交往中,得到阿卡邁爾的邀請,希望他能來東方一聚。同時,阿卡邁爾也願意將耶路撒冷與從濱海地區到耶路撒冷的土地,轉贈給他。阿卡邁爾當然不會只因為欣賞弗雷德里希二世這個人,而平白無故地那麼慷慨。事實上,耶路撒冷這片土地並不是他自己的直轄封邑,而是由他那統領大馬士革的弟弟阿穆贊所兼領。此時他們兄弟兩正不和,彼此劍拔弩張,因此阿卡邁爾十分希望弗雷德里希二世能早日前來,接管這片土地,充當阿育布王朝埃及與敘利亞兩個部分的緩衝。然而,由於弗雷德里希二世的一再延宕,阿育布王朝內部的問題在1227年,因阿穆贊之死,而產生變化,阿卡邁爾已經不需要在埃及和敘利亞中間,多出一個緩衝國。所以,當1228年弗雷德里希二世出現在利凡特時,雙方的處境可是一片尷尬。對於弗雷德里希二世而言,他這次的行對是不能空手而回的,而且他能獲得耶路撒冷,還是阿卡邁爾向他再三保證的;而對於阿卡邁爾而言,他現在既不需要一個緩衝國,也不能平白無故,且不顧伊斯蘭世界的輿論壓力就割讓土地(特別是這還包括了耶路撒冷),但他也不願意毀棄自己的諾言。
就這樣,雙方一直進行尷尬的談判,直到弗雷德里希二世與阿卡邁爾兩人共同的朋友法克阿丁‧伊本‧阿契克(Fakhrreddin Ibn ach-Cheikh,法克阿丁由於長期代表阿卡邁爾,出使弗雷德里希二世在西西里的宮廷,因此奠下了與弗雷德里希二世深厚的友誼)提出的一個暗示給弗雷德里希二世,雙方才找到一個台階下。法克阿丁暗示弗雷德里希二世:穆斯林是不能平白無故放棄耶路撒冷的,更何況這還是薩拉丁以戰爭為代價換來的,但是如果能有一個適時的和約,來避免戰爭的話,那或許就可行。弗雷德里希二世聽過後,馬上心領神會,立即下令軍隊進軍,挺進阿卡邁爾統治下的加法港。而另一方面,阿卡邁爾則四處宣傳十字軍入侵的消息,並強調這會是場艱苦而漫長的抗戰。然而,幾個星期過去了,雙方的軍隊卻始終沒有交鋒,但和談的進展卻十分迅速。一如前議,弗雷德里希二世如願地獲得耶路撒冷與從海岸到耶路撒冷的通道,穆斯林將全面撤出耶路撒冷,但仍能保有耶路撒冷城內的穆斯林區與清真寺。和約在1229年2月18日簽定下來,一個月後,弗雷德里希二世也就在耶路撒冷,自行加冕為耶路撒冷國王(因耶路撒冷大主教拒絕為之加冕)。而就在和談進行時,居然有個德意志諸侯向阿卡邁爾要求他,趁機將弗雷德里希二世給俘虜,並將他交給教皇。阿卡邁爾不但沒有這麼作,反而將這件事告訴弗雷德里希二世,沒想到弗雷德里希二世在知道後,卻哈哈大笑得說:「看啊!這就是基督徒的忠誠!」
完成這次十字軍的任務後,弗雷德里希二世在耶路撒冷待了幾天,在這段期間,他在穆斯林教法官的陪同下,參觀了清真寺。在岩頂清真寺時,他們遇上了一個捧著聖經的基督教教士企圖闖進來,這時,弗雷德里希二世的表現令穆斯林們大感意外,他居然大聲嚇斥這個基督教教士,要教士們沒有他的許可,一步也不准踏進清真寺。參觀的途中,他還問的幾個問題,例如:清真寺入口的木製花框的作用,當他得知這是防止鳥類飛入的之後,他居然語驚四座地說出:「想想看,上帝居然允許豬進教堂!」弗雷德里希二世的這些表現,在在都比表示出了他的無神論(或懷疑論)傾向。
結束了這次十字軍之後的弗雷德里希二世,一回到西西里,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格列高里九世統帥的十字軍。不過,格列高里九世的鑰匙兵(因其盔甲上繪有聖彼德的天國之鑰)根本不是弗雷德里希二世軍隊的對手,他們很快地就被擊敗,弗雷德里希二世不但收回失土,還繼續向教皇國步步進逼。不久,教皇格列高里九世只好與弗雷德里希二世議和,格列高里九世只好同意撤銷對弗雷德里希二世的絕罰,弗雷德里希二世也就因此暫時擺脫教皇對他的糾纏,而能專心地對付義大利那些桀驁難馴的城邦。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十字軍運動:第七次十字軍(1244-1254)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雷德里希二世的十字軍勝利凱旋後,迎接他的不是教廷的友誼之臂,而是一波以他為征討對象的十字軍。此後,一時休兵的政教之爭,又再度浮上台面。第六次十字軍的結束,標誌著十字軍理念的改變,過去一向以收復聖地為號召的口號,已不再吸引人了(特別是教皇與各地的封建貴族)。教皇越來越重視他在義大利的權利增長,而這點,皇帝也是如此。教皇越來越傾向於將十字軍用於對付政敵與異端身上,而對過去的十字軍理念,顯得沒有太大的興趣。然而,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還有一位國王仍然堅持著十字軍運動的初衷,一心以收復聖地為職志,他就是法蘭西國王路易九世(Louis IX)──聖路易。
十字軍的宏願:聖路易
1244年的一次重病,使得這位年輕的法蘭西國王差點丟了性命。這次的痢疾使得路易九世陷入了昏迷,在醫治無效後,路易的母親卡斯提爾的布蘭什(Blanche of Castile),只好乞靈於宗教的力量,他從蓬圖瓦茲的王家小教堂中迎出聖物,讓已經昏迷的路易九世觸碰,然而這似乎沒有給路易帶來任何幫助(以後觸碰聖物成了法蘭西國王臨終前,必要的一種儀式)。不久,當眾人以為路易九世已經斷氣,而決定將被單蓋到他臉上時,路易九世居然奇蹟似地恢復了意識,並開口要求左右拿十字架來給他,這個舉動象徵著他發願參加十字軍。雖然,路易九世從此發願參加十字軍,然而時代已經變了,他參與十字軍的舉動,不但其信仰極度虔誠的母親反對,就連教士們也反對。以巴黎主教奧弗涅的紀堯姆,就明白地向國王表示,在神智不清下的許願,是不能算數的,因此請他放棄參加十字軍的這個念頭。聽到主教的勸解,路易不禁火冒三丈,他將身上所繡的十字架扯下來,還給主教,並表示他不希望別人說他拿了十字架,卻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特別是他現在已經十分清醒了。這下,所有人都知道,路易九世並非一時興起,而是真的有組織十字軍的打算,雖然眾人心裡仍舊反對,但也不便說什麼。
就在路易九世下定決心要發動十字軍的稍早,耶路撒冷再度陷落的消息從東方傳來。埃及阿育布王朝蘇丹阿凱邁爾的姪子,統治大馬世革的阿穆贊之子,阿納瑟爾(al-Nasser),他為了奪回應繼承的大馬士革,而發兵與其伯宣戰。同時,他在從波斯一路逃出的花剌子模殘兵幫助下,打下了沒有設防的耶路撒冷(1239)。阿納瑟爾的舉動,振奮了伊斯蘭世界,也使得阿凱邁爾的"背教"行為更被譴責。不過,到了1243年,局勢又發生了變化,阿納瑟爾卻為了對付阿凱邁爾,不惜提議向基督徒稱臣、放棄耶路撒冷,並撤離耶路撒冷內的所有穆斯林(這點可是阿凱邁爾都不敢做到的),在利凡特的法蘭克人因此短暫地取回了耶路撒冷。然而,耶路撒冷最終還是為阿育布王朝給收回了(1244),阿納瑟爾則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第七次十字軍(1248-1254)
從1244年,路易九世下定決心起,十字軍的前置作業便一直在進行(船隻的籌備、糧餉的籌集,還有向附傭們宣傳十字軍,以使他們加入這場聖戰)。出征的準備一直到1248年才算完成,8月底,路易九世與3000名騎士組成的大軍開始從南法出航,第一站是塞浦路斯的利馬索爾港。為了躲避地中海的惡劣海象,他將登陸埃及的時間推持到隔年的春季。可是,1249年5月艦隊逼近埃及時,路易九世仍遭遇到了海上風暴,這次的遭遇,使他親率2800名騎士,剩下700名,其他的則一時迷航,這使得路易九世的十字軍行動,推遲到6月才有實際行動。
這次,路易九世依循了第五次十字軍的作戰路線,首先攻打尼羅河河口的要塞──達米埃塔。與前次不同的是,達米埃塔幾乎不設防,於是很快地便為路易九世所拿下了。但接下來的情況,簡直是第五次十字軍的翻版。路易九世對上的是阿育布(As-Salih Ayyub,阿凱邁爾之子),此時阿育布正患重病,且論軍事才能也無法與他的前輩們相比,面臨達米埃塔的陷落,他也只能重師其父的故技,以和談的方式,換取和平。於是,阿育布向路易九世提出以耶路撒冷換取達米埃塔的和平條件,這次在十字軍中扮演那個教皇特使角色的正是路易九世本人,他斷然地拒絕了這個提案。戰爭因此繼續下去,阿育布只好抱病親征,但尼羅河的洪水暫時挽救了埃及阿育布王朝的統治,這個洪水不但使法蘭西人受困於達米埃塔一帶,暫緩了他們的攻勢,也帶來了瘟疫,使法蘭西人飽受其苦,路易九世也再度感染上痢疾。
雖然,洪水與瘟疫暫緩了法蘭西人的入侵,但當洪水稍退的11月,法蘭西人便進兵到蘇丹阿育布所在的曼蘇拉。沒想到,阿育布在此危急時刻忽然病逝,使得剛開打的曼蘇拉戰役,對穆斯林大軍而言,更行不利。但幸好阿育布的寵妃舍哲爾‧阿杜爾(Chajarat-ad-Dorr),密不發喪,使得穆斯林軍隊上下沒有察覺到蘇丹的死亡,從而穩住了軍心。在曼蘇拉的戰爭持續了整個冬季,最後法蘭西人在2月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這場勝利卻也使得法蘭西人付出了不少代價,不少騎士在無視作戰計劃下,前去追擊阿育布王朝的敗軍時,遭到反撲而陣亡,其中就包括了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的羅伯特。
曼蘇拉的戰勝,雖然使路易九世的各人聲望推到了高點,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連串的瘟疫,疫病的流行嚴重地削弱了十字軍的戰力。與此同時,泥濘的尼羅河谷地阻卻了十字軍的補給,而穆斯林此起彼落的騷擾,更加重了十字軍補給困難的問題。面臨此種危局,路易九世決定接受前蘇丹阿育布的和平提案,但此時,新繼位的蘇丹土蘭沙(Turanshah)則完全不作如是想,他認為他父親(阿育布)的慷慨,是他父親的事,現在是他當家作主,所以他不願意達成和解,更何況,四面八方來援的軍隊已到,而且十字軍的海上退路也將被埃及海軍給劫斷,那他又何必接受這個寬大的和平提案呢?3月底,十字軍的艦隊為埃及艦隊擊潰。4月,十字軍自海面衝出埃及的計劃,也遭埃及海軍阻擋。更不幸的是,埃及的馬穆魯克大軍也對十字軍發動攻勢,十字軍徹底崩潰,領導十字軍的路易九世遭到生擒,成了俘虜,這天是1250年4月7日。在路易九世被俘後,他的王后瑪格麗特成了殘餘十字軍的領袖,他很快地與阿育布王朝商討贖回國王的事宜。阿育布王朝雖然索價40萬拜占廷金幣的天價,但瑪格麗特王后仍舊在一個月內籌集出來,並於5月6日換得了路易九世的自由(或許出於幸運吧!5月2日時,阿育布王朝發生了政變,統有軍權的馬穆魯克們推翻了阿育布王朝在埃及的統治,這次政變或許也是路易九世得以獲釋的原因吧!)。
十字軍失敗後,路易九世並沒有立即回國,而是退往阿克,暫時待在利凡特,他這一留就是4年。期間,他得知了蒙古帝國的崛起,也聽說了蒙古大汗是個基督徒(這應該是誤傳,但蒙古貴族中,不少人是景教徒,其中最知名當屬蒙哥與忽必烈之母唆魯禾貼尼),於是他曾遣使企圖與蒙古聯手,共同對付伊斯蘭世界,但沒有獲得成功。此外,他還一度想到耶路撒冷附近遙望一下聖城,但有人提醒他,過去英格蘭國王理察一世就不願在只達成和議的狀態下,遙望或進入耶路撒冷,路易九世接受了這個諫言,於是他放棄了這個行動,同時也許願要為解放聖城而努力。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十字軍運動:第八次十字軍(1251-1270)

牧羊人十字軍(1251)
在路易九世被俘的消息傳回法蘭西後(路易在1249年被俘,1250年即已獲釋,但顯然在1251年時,獲釋的消息並未傳回),法蘭德斯突然有一個自稱來自匈牙利、年逾60歲的老教士(他在史料中被稱為「匈牙利大師」)宣稱:上帝派遣天使告訴他,號召起一批新的十字軍,前往利凡特去解救路易九世。匈牙利大師的說法,很快地就得到法蘭德斯地區牧羊人的響應,大批大批的牧羊人像是著了魔一樣,放下手邊的工作,投入這場奇特的十字軍中。
在匈牙利大師的領導下,牧羊人十字軍從法蘭德斯通過皮卡第(他們的人數也不斷地增加),抵達了巴黎。在巴黎,年老的攝政卡斯提爾的布蘭什(路易九世之母)在一時沒了主意下,接見了這伙人,這一次接見使牧羊人十字軍的聲勢更加壯大。在牧羊人十字軍繼續南進時,失序的行動也越來越多,他們不但殺害出面阻止他們惡行的教士,還沿途攻擊城鎮與猶太人。他們肆無忌憚地行進,就在奧爾良,他們殺害了大學中的教士。之後,到了布爾日,他們更洗劫了當地的猶太教堂。他們一連串的失序行為,終於引起布爾日居民的不滿,在牧羊人十字軍離開後,當地居民馬上武裝起來追殺他們。牧羊人十字軍遭受致命的打擊,那位匈牙利大師也死於這次的衝突,而殘餘的牧羊人十字軍紛紛作鳥獸散,但是當地的居民餘恨未消,對這些人趕盡殺絕,大批操著外地口音的人,紛紛遭到殺害。
事後,人們提起這位年老的匈牙利大師,眾說紛紜。有傳說稱他是受命於巴格達的哈里發,前來歐洲製造紛爭與混亂,以將喪失國王的法蘭西王國,斷送給穆斯林。還有一個傳說,是說他不但是這次牧羊人十字軍的主導者,還是1212年煽動兒童十字軍的禍首。
第八次十字軍(1266-1270)
在路易九世失敗回國後,路易九世對於宗教更加虔誠,不但生活更加簡樸(或者應該說是清苦),同時也更加地堅定其再次發動十字軍的信念。1266年,路易九世透過密使傳達給教皇,關於他有意再度領導十字軍出征。隔年,路易九世又在一次同高級教士與高級貴族的聚會中重申此意。又隔一年,路易九世便將此意公諸天下,宣布將於1270年時領軍出發,並開始積極進行準備工作。
說起來,路易九世這次的十字軍,除了他的宗教熱忱之外,其弟安茹的查理(Charles of Anjou)成為西西里國王,也是促使他再次動兵的因素。西西里的易主,確保了路易九世進行十字軍運動時的補給線(自第四次十字軍後,十字軍與希臘人交惡,於是所有的軍事遠征只能依賴海運;不幸的,1261年時退守尼西亞的東羅馬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收復,十字軍的陸路徹底斷絕),同時也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基地(相較於塞浦路斯而言)。與此同時,蒙古人在西亞的擴張,也使得攻擊利凡特的穆斯林,似乎十分可行(不過,西方人也擔心蒙古人的真實意圖,畢竟在西亞的伊兒汗旭烈兀雖然同意同盟,但也要求這些十字軍國家向他稱臣納貢)。
然而不論如何,路易九世還是積極地準備十字軍運動,他盡力說服那些不情願參加十字軍的大、小貴族們,投入這場聖戰。錢與船也是準備的重點,為了籌錢,稅收自然重要,但是仍舊不足數,因此他便向聖殿騎士團告貸了大筆的資金。船隻的準備方面,由於與威尼斯人談不攏,因此路易九世轉而與威尼斯人的競爭對手─熱那亞人─接洽。在準備的同時,他也積極地推行宗教淨化的政策,大力取締輕蔑上帝的言論、並命令所有猶太人在胸前別上猩紅色的徽號(後來的希特勒不過是模仿路易九世的)。一切終於在預定出發之前,準備就緒。
1270年3月14日,路易九世從聖德尼教堂中取出了法蘭西王室的旗幟,象徵著法蘭西王家軍隊即將出發。兩日後,為了祈求戰爭順利,路易九世還赤腳徒步前往巴黎的聖母院,這一切都是為了十字軍。之後,經過了漫長的行軍,直到7月路易才從南法的港口出航,這次十字軍的目標,不是聖地,不是埃及,而是北非的突尼斯。之所以選定這一目標,主要原因在於突尼斯距離西西里很近,補給方便,加上當時的地理知識不足,當時人認為,突尼斯距離埃及很近,又可以陸路相通,比起海路進軍,安全許多。就在這樣的概念下,路易九世率領第八次十字軍登陸北非。然而,瘟神似乎特別喜歡路易九世,登陸北非後的十字軍再度為痢疾、傷寒、斑疹所侵擾,一生多次得病的路易九世又再度為痢疾所苦,此次不同以往,路易九世沒有幸運地痊癒,反而病情一再加重,終於在8月25日撒手人寰,死前還喃喃地說道:「我要到耶路撒冷去!」這次的十字軍也隨著路易九世的辭世,而草草收場,繼續統領十字軍的新任法蘭西國王腓利普三世下令收兵,第八次十字軍就此告終。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20 03:46 , Processed in 0.02656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