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雪姬

Re: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成人之美 – 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於1916年8月27日參加協約國,但就於同年12月6日亡國。不但羅馬尼亞的參戰不但努力白廢了,而且還使協約國灰心。在一次大戰中研究羅馬尼亞的人比較少,但也有其獨特之處。

關於羅馬尼亞會參加協約國的原因,是他們對戰爭中的數字有一種迷戀,在數量上的確是協約一方佔優 ; 而他們也太相信拿破崙的理論「上帝永遠都會站在具數量優勢的一方。」。然而戰爭永遠是站在重質不重量的一方 – 亞歷山大模式。

開始時羅馬尼亞經過人民的意向整合,他們都希望國家開戰解放凡尼亞地區的同族人,他們在兩年的準備戰中,數量上已是增加了一部,但減底了作戰效率,而且也不是已久經戰役的德奧聯軍對手。

由於羅馬尼亞的與外界隔絕,軍隊得不到現代化,軍事高層的無能也不能使軍隊從民兵形態改為現代化勁旅。羅馬尼亞軍隊中欠缺自動步槍、毒氣裝備、戰壕迫擊炮、機關槍。十個現役中,一營只有兩挺機關槍,而新編的十三個軍團中,更有八個帥沒有新式武裝。

什麼空軍、砲兵也是微不足道,在彈藥上只準備了6星期,這比全何一個參戰國都少。在布加勒斯特的兵工廠也在戰前發生爆炸,摧毀了9百萬發的小型武器彈藥。它的盟友也不能履行每天三百噸的物資補給。軍隊作風事不關己,帥級大而無當,簡直是部隊行動的阻力。

在戰略形勢中,羅馬尼亞領土呈L字型,首都距離保加利亞只有三十公里,國內欠缺鐵路,造成種種防衛上的困難。最諷刺的是,本來德國在1916年國內小麥失收,但征服了羅馬尼亞之後則得到更多的糧食儲備。


文章 . by snow [待續]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Re: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其他協約國一覽簡介:

導火線 – 塞爾維亞

事件是因它而起,而協約國要求他能夠進行武嚇,希望能使德奧有後顧之憂。但可惜的是塞爾維亞一次都沒有遵守承諾,1915年亡國,餘下的軍隊則往希臘作戰。

機不可失 – 日本

與英國站在一起的日本,派遣了一個師團及一支艦隊的兵力,圍攻中國海岸青島的德國要塞。聯合了英國艦隊,十月三十一日圍城,七天的砲擊,然後猛攻。經過一番抵抗後,守軍投降,日本佔領青島。

英聯邦部隊 – 印、澳、新西蘭

不用多介紹,它們都是英國的兵源所在。

舉棋不定 – 希臘

原先答應了全限量支持協約國,看到保加利亞的傾向後,則出爾反爾,後來容許及參加聯軍由希臘登陸作戰。

意料不到 - 比利時 :

比利時的軍隊戰力,可算是大大超出了德軍的預期,除了阻撓了德軍右翼的進軍路線。在比利時淪陷後,由於比利時的野戰部隊聯合了部份英軍遠征隊,使德軍後方常受到侵擾。但也是因為這種情況,使法國在戰場上大大低估了自己的對手。

幸福的一國 – 中國

1914年(民國三年),由於日本已向德國宣戰,德國以科技及經濟援助為餌,希望袁世凱加入同盟國。後來英、法、俄等國見狀制止,也開出條件,以借款、建設兵工廠作拉攏條件,但在中國未加入協約國前袁世凱已病亡。

到了世界大戰踏入第三年,1917年3月14日,段祺端政府繼承袁世凱的正確思想,宣佈與德國斷交,並派軍佔領停泊在中國的所有德國艦,發超反對無限制潛艇示威。

不過實際中國是沒有出兵,但在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也有華人的存在,即是那些已移民、偷渡、販賣人口往外國的前中國人。他們這些華人在戰場上是從事清潔等雜務,而中(段琪端政府)法兩國組成惠民公司,顧用一群勞工往歐洲戰場後勤服務 (總之是不用上戰場)。那些勞工在戰後多數沒有回中國,普遍在歐洲、美國定居 ( 編者按 : 當時的人很幸福,不用偷渡全焗死在貨櫃中)


戰後不用多介紹,就是一群聲稱愛國學生圍打中國外交官,阻撓正常外交活動。(原來只要說自己是愛國則可以使用暴力發洩情況,當時只有數百名18-19歲的學生,他們是否能夠代表全中國意願?他們是否真的保持理性呢?據說很多還幸存的五四事件人物,再接受訪問,也承認當年是無知,包括徐志摩的傳聞女友) (移民了往法國,前兩年去世的那位,丈夫好像是前國民政府駐法國大使)

還有葡萄牙、黑山等國不能盡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德國真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國家.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Re: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1914年重要戰役


『攻入比利時、列日要塞之役』 德國 vs 比利時


大戰爆發後,德國準備以有系統的掃蕩進軍方式 ; 而且要訂立任何意外都不能發生的時間表。而德國的優勢是在於,他們早已在軍事監督下完成鐵路系統的發展,德國對於鐵路的嚴謹,甚至不容許鋪設任何窄軌路線的地步。。

結果在德國的建設下,1870年-1914年,鋪設到西戰線的雙軌鐵道,已達到十三條之多,當八月六日的龐大兵力部署展開時,一天就有550列列車越過萊茵河橋樑 ; 到了十二日,有七個軍團的150萬正規軍已完成攻擊準備。戰爭開始後的兩星期,科隆附近的霍亨索倫橋 (Hohenzollen bridge)每十分鐘便有一班火車經過。這樣的龐大鐵路運輸計劃,在組織管理上堪稱是偉大傑作。

經過由德軍西線主帥毛奇的修改過進攻計劃,針對比利時有可能的阻撓,派出一支立即可用的部隊,並由德國埃米希將軍指揮這支分遺隊。該分遺隊目的在清除一條通道,以便德軍右翼穿越繆斯河進入位於北面比利時阿登平原之用。

但在這條清除道路的任務中,路上卻有比利時的列日要塞圈(ring fortress)阻擋,但德軍在8月5日受到要塞的負隅頑抗,迫便德軍行動受阻,德軍需要等待重榴彈砲的到達後,戰情才有所進展。這些重榴彈砲無疑是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樁收戰略性奇襲效果武器。

比利時的列日要塞是經過25年的修築,而且針對了日、夜襲的可能性防衛性發展,而比利時國王也拋開了過往的中立態度,他們的國防軍也比以前多了接近一部達16萬5千。而列日要塞是針對德國接達比利時的四條鐵路,比利時勒芒將軍留下二萬五千名要塞部隊,派了一個師去加強位於掩護布魯塞爾的熱特河畔的阿爾貝國王的軍隊。

德軍曾經作出了多番的進攻,但都為要塞的猛烈炮火所擊退,還未成名的德軍名將魯登道夫,成功越過了該要塞,但還沒完全佔領要塞的防衛炮。後來德軍搬來了六英寸半(四百二十公厘)的攻城榴彈炮。

8月16日,重榴彈炮已成功擊潰要塞上的比利時軍炮台,而要塞中的比利時軍最後決定投降。而德國因為比利時的阻擋,比預定的計劃遲延了4-5天,這對英、法聯軍的佈防存著了一定優勢。 (入侵比利時也是使英國參戰的原因之一)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Re: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法國戰場上的失利』 德國 vs 法、英


法軍在初期失利的原因,是在於法國底估了德軍動員的能力,而差不多是評估接近一半的差距。法國的偵測情報來源主要是來自10萬騎兵,然而「這樣大量的騎兵,卻對敵人的進攻方式一無所知,法國陸軍處處受到奇襲。」不論如何,法國仍是推動第三、第四軍團達二十個師前往阿登增援 (45萬左右)。並於在8月22日在大霧的情況下,發動攻勢,但由於誤認德軍中心所在,結果在維爾頓附近會戰大敗。

法軍盲目配上了刺刀衝鋒,結果遭到德軍的機關槍狠掃。比較幸運的是,德軍對於法軍的自殺式進攻,也感到漠然,所以沒有乘機擴大戰機。

在西北的法、英聯軍情況也不樂觀,在法國總司令霞飛命令下,達到14個師的軍團,幾乎是送上德軍的炮火之中。當時德軍達34個師已由東、北成包圍之勢,但有幸於法軍郎里查克擔心德軍的動向,由於他遲疑未渡越松布耳河 ; 德軍情報並不得知英軍在他的左側 ; 德國第二軍團因為按捺不住,提早進攻,致使法軍能夠逃出,未致全滅。

在初戰失利後,法軍左翼的急速後撤,至少使法軍司令霞飛發現了十七號計劃根本不可行。於是在殘局中,他除了要定立新作戰計畫,而且重整理殘存部隊,以凡爾登為中心軸心的防守線,英、法部隊也爭相退回馬恩河一帶。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Re: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馬恩河會戰』德國 vs 法、英

沒有一場戰爭比馬恩河會戰重要,因為馬恩河會戰打亂了德軍的計劃,導致德軍全盤計劃的失敗。這最少是不少史學家、軍事學家都認同馬恩河會戰的重要性。其實與其說聯軍是勝了一場肉體戰,不如說聯軍是勝了一場心理戰,因為德軍是在常擔心聯軍會攻擊法國至比利時的交通線,所以才會輕易撤退。

首先談談德軍的情況,由於德軍在西方戰線的不斷捷報,毛奇下令德軍右翼四個師往東邊普魯士領土抵擋俄軍。削弱了右翼的戰力,而最右邊的德軍克魯克軍團被任命掃蕩擾亂後方的英軍,本來英軍是受命全面和法軍撤出,卻因為英軍史密斯-多林將軍拒絕撤出,使克魯克的追擊被迫停止應戰。

克魯克左邊的比羅軍團也在追擊法國第五軍團。8月26日,英遠征軍左翼勒卡陶因被重創而向南撤退。而這邊的克魯克軍團也成功擊退英國,由於誤會英軍會由海峽港口撤退,故經過亞眼 – 佩羅內地區,但撞上法國恰好新成立的第六軍團,而法國第一批部隊剛下火車便與德軍相遇。此舉倒是亂了法國的部置,原本第六軍團是要回巴黎防守。

說回追擊中的德國比羅軍團,由於法軍為了協助撤退中的法、英部隊,命令郎里查克往回攻擊追擊中的德軍,比羅被這次的逆襲重創了,於是電告克魯克軍團告急。但就在比羅要潰散時,法軍卻停止了攻擊,而克魯克也準備來一個向內旋轉,以切斷法軍的退路。

德軍的致命點就是在這裡,由於德軍高層的誤判,准許克魯克切斷法軍的退路。這意味以改了他原定繞過巴黎以西的計劃不可,這也是毛奇為了減少德軍損失,而採用較保守安全的計劃,原本決定快速掃平法國全領的計劃改變了。

經過毛奇重新計劃好新作戰方針後,他先命令克魯克部隊趕走在巴黎的守軍。出於這次的多次勝利,克魯克只命令三個旅及才量騎兵保護軍團的側翼。而經過法軍高層準備已久的逆襲計劃也準備完畢,

由於克魯克德軍正以斜向通過巴黎的防衛區前面,嚴重地暴露了自己的側翼,法國巴黎守將加耶尼偵測到如此有利情報,立即通知霞飛立即准許發動攻勢。由於霞飛的遲疑及英軍的不願意,德軍已順利推進至『馬恩河』一帶。

霞飛雖然最後答應反攻要求,但要通知全軍進入作戰準備,則要5-6日時間之久,故加耶尼先帶領自己的部隊攻擊德軍側翼。當然這對德軍影響不大,但壓力總是有的。陸續的法軍抵達,使克魯克不得不召回維繫於他和比羅軍團中間的部隊,使兩個德軍團中間出現了三十哩寬的缺口。法英聯軍朝著德軍的缺口前進,這迫使德軍全線撤退。這或許是幸運女神照顧,因撤退反而獲取勝利。

而馬恩河以外的西線德軍又如何呢?根據杰克·雷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記載,統率在東面面對法國的德國第六集團軍的魯普雷希特皇子,無法援助在馬恩的入侵者。土爾和厄比納爾法國炮臺的威力強大的大炮,在奧古斯特·迪巴伊和諾埃爾·德卡斯特爾諾將軍的第一集團軍和第二集團軍支援下,打死了巴伐利亞人隊伍的大部分,迫使這位皇子于9月8日通知德國最高統帥部,他的軍隊不能再前進了。
  
面對凡爾登東北薩拉伊將軍的第三集團軍的德國皇儲,他的遭遇也並不好些。從凡爾登炮臺發射的勢不可擋的炮火,迫使威廉皇子的第五集團軍停止前進。其他兩個德國集團軍,即維滕貝格公爵統率的第四集團軍和馬克斯·馮·豪森將軍統率的第三集團軍,在聖貢沼澤地帶遭到德朗格爾·德卡裏將軍和費迪南·福煦將軍部隊的痛擊。
  
這種戰鬥很多是令人發愣的一系列殘酷的散兵戰,在小村莊裏打進打出,受驚的居民發現他們已被交叉火力截住。德軍不能得到他們十分需要的勝利,於9月8日拂曉,對福煦的軍隊發起大規模的白刃戰。至少有一個軍被迫退卻,但法國炮兵的堅固的密集隊伍,使德軍的屍體在戰場上堆積如山。對於福煦所表示的傳奇式蔑視來說,這一戰是值得紀念的;“我的側翼被迂回了,我的中央撤退了,但我進攻!”
  
以後沒有多久,德軍就從馬恩地區開始撤退了。到了9月11日下午,已成爲普遍的和持續的撤退,那時德軍到達埃納河北岸事先選好的陣地。馬恩之戰,大都由沿著二百英里前線無數兇猛的、短促的、混亂的衝突和戰鬥組成。協約國和德國的傷亡人數,每方大概估計爲二十五萬。在戰鬥期間和五十五英里的退卻中,德國因被俘獲而造成的損失,共達一萬五千人和四十門大炮。爲了避免在馬恩潰散,德軍退得井井有條,成功地擊退了協約國的追兵。
  
在德軍中士氣依然良好,但在最高統帥部卻深感絕望。這一場敗仗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同時,它使毛奇丟失了前程,他本來是首先對這次大戰負很大責任的。德皇威廉的自負也受到挫傷。由於毛奇保證魯普雷希特皇子的巴伐利亞人將攻佔南錫,威廉帶著一隊衣著燦爛、頭戴華美盔帽、身上穿有浮雕胸甲的白色和金黃色制服的胸甲騎兵,等待舉行他的入城儀式。但是法國炮兵用這樣致命的準確性掃射著每一次進攻的潮湧般的人群,甚至毛奇也被這種屠殺嚇呆了。9月11日,他下令魯普雷希特停止這種自殺性的衝鋒。南錫依然未被攻克。
  
毛奇對於使他的君王失望感到心情沈重,第二天他寫信給他的妻子:“形勢大壞。巴黎東面的戰鬥對我們不利……戰爭開始時給我們的巨大希望已經粉碎……我們最後將在兩線作戰中疲於奔命!這同我們這個戰役的輝煌的開端真是天差地別!現在這是個痛苦的幻滅,我們必須對這場浩劫付出代價。”
  
德國參謀軍官鮑爾上校,記下了一場難忘的情景:“絕望的驚慌嚴重地支配著全軍,或者更正確地說,支配著較大部分領導人。看來……最高統帥部驚慌得最厲害。毛奇完全垮了。他坐在那裏,蒼白的面孔凝視著地圖,對一切感覺都無反應,成了一個絕望的人。馮·施泰因將軍(毛奇的副手)確曾說過,‘我們一定不要慌亂,’但他又不挑起擔子來。他本人已經沒有信心,他講話中流露出他的感情,‘我們講不出事情會發展到什麽地步。’”
  
因爲在馬恩之戰中失利,毛奇丟臉地被免去德國最高指揮官之職。據前總理馮·比洛說:“後來,毛奇流著淚向我訴說,那時(1914年9月)他的健康已經受損傷,以致感到這些日子的苦惱是‘難以形容’的。皇帝……突然解除毛奇的指揮權,把此職給了他的陸軍大臣馮·法爾肯海因將軍。這件事情暫時得保密,以免震驚全國。這就是爲什麽現已成爲傀儡的毛奇,爲了粉飾表面,每天不得不參加討論戰略的原因,在那裏,沒有人徵詢他的意見或把他當作一回事。他不得不坐在他從前的對手,現在是他的繼任人的旁邊,一言不發。後來他告訴我:‘但丁的地獄容納不了我被迫在那時遭受的這些痛苦。’”
  
如果約翰·弗倫奇爵士聽從加利埃尼立即採取聯合行動的建議,馬恩之戰會以德國人的慘敗而告終。西裏爾·福爾斯在所著《大戰》中寫道:“大部分英國歷史學家,盡力把英國遠征軍前進的故事寫得盡可能好些。事實上這次前進是爬行。主要的責備毫無疑問必須落在約翰·弗倫奇爵上頭上,看來他從未感到他實際上是在進入一個空隙,而且也從未要他的部隊猛進。還有一件毫無疑問的事是,在法英部隊中,有著某種小心謹慎,有時蛻化爲懦怯。”
  
“指揮官們不相信潮流已經轉向,老是猜疑他們是否正在走進一個龐大的伏擊圈內。不管怎樣,從9月7日到9日,英國步兵一天前進的速度只有八英里左右,如果速度再加快一半,只要有十二英里,就足以切斷克盧克的三個軍同其餘德國隊伍的聯繫,並在莫努裏正在進攻他們正面的同時,使英軍得以從背後攻擊他們。”
  
六星期的戰爭造成法軍的令人痛苦的損失。開頭的時候,部隊實力超過一百二十五萬人。到9月中,死傷或被俘的有六十萬人,這對一個在人力上比較貧乏的國家來說,是一個令人癱瘓的打擊。到了年底,法國的傷亡人數增加到七十五萬。
  
德國用八十七個師參加戰爭(對法英的七十二個師)。史裏芬計劃曾規定,要有九十七個師才能征服法國,其中的七十九個師組成經過比利時的龐大突擊旋轉運動。毛奇卻派七十八個師到西面,五十三個師進行旋轉的攻擊。他還調了兩個軍(四個師)去東線,進一步削弱了這支部隊。對於他們領導人的錯誤判斷,德軍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Re: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傳奇的坦能堡會戰』 德國 vs 俄國



俄國同德國和奧匈帝國有一條共同邊界,延伸一千一百余英里。那時是俄國一個省的波蘭,形成一塊二百五十英里寬的突出部,這個突出部向西突出二百英里,在西部和西北部與德國毗連,在南部則與奧匈帝國鄰接。它的西部邊界離柏林只有一百八十英里。它的北面是東普魯士,這塊八十英里寬的德國領土夾在波蘭和波羅的海之間。俄國一次勝利的大規模進攻,就能把它同整個德國切斷。
  
哈普斯堡皇室還有一個易受襲擊的省份加利西亞,它的富饒土地被喀爾巴阡山脈同奧匈帝國的其餘地方隔了開來。東線交戰國家的戰略,都旨在適應這些地理條件。
  
在法國幫助下制訂的俄國軍事計劃,爲兩種可能性作準備。如果德國先進攻法國,俄國就同時打東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加利西亞。另一個計劃純粹是防禦性的,適用于德國最初向俄國強行推進。
  
奧軍也有兩個計劃。一個計劃是設想只同塞爾維亞打仗,把奧地利六個集團軍中的三個集團軍用來進攻塞爾維亞,其餘三個集團軍用于加利西亞以擋住俄軍。另一個計劃是同俄國和塞爾維亞兩國作戰,在這種情況下只派兩個集團軍進攻塞爾維亞,四個集團軍則駐守加利西亞戰線。
  
東普魯士由堡壘地帶拱衛,意在防止俄軍越過波蘭邊境前進。沿著維斯瓦河上游和省會柯尼斯堡周圍構築了堅強的據點。穿過東部邊境就是五十英里寬的馬祖裏湖,成爲嚴格限制俄國進犯道路的天然障礙。奧地利利用喀爾巴阡山脈,從克拉科夫經過倫貝格(現在的利沃夫)到羅馬尼亞邊境,設置了築壘防禦工事。在俄國和它的波蘭省之間,在平斯克這個中心的周圍,都是普裏皮亞特沼澤,有三萬八千平方英里的沼澤地、雜樹叢和幾條泥土道路。
  
德國的鐵路系統包括十七條通向東普魯士的路線,可以每天行駛五百列列車;這樣的系統可以在短時期運送一支龐大的軍隊。多條支線從幹線分叉到許多邊境地區,以迅速調動部隊應付突然事件。奧地利則造了七條鐵路線經由喀爾巴阡山脈通向加利西亞,每天的運輸量是二百五十列列車。俄國從主要內地城市到華沙只有六條鐵路線,支線也太少,沒有什麽軍事價值。
  
爲了攔阻來自西面的入侵,俄國鐵路的軌距比德國所用的軌距寬。邊境地帶故意讓它成爲被森林和灌木叢隔斷的半荒蕪荒地,未鋪砌的道路下大雨時就變成一片泥漿。由此而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當俄軍走近這些邊境地區時,它的運動慢得象運貨馬車的速度那樣。這種運輸系統使已經轉動不靈的軍事機器無限的緊張。當沒有準備的俄軍經法國堅決要求,輕率侵入東普魯士,以減少德國對西線的壓力時,事情就將更糟了。
  
一直到1913年都擔任俄國參謀總長並將統率參戰軍隊的伊凡·吉林斯基將軍,向法國保證,動員後兩星期,八十萬俄軍就會作好戰鬥準備。到了8月中旬,有六十五萬多人已經準備就緒,這一業績使德國人感到驚愕和擔心。初期德國在西線的勝利,引起法國人連續懇求俄國打擊敵人。
  
戰爭爆發後僅兩天,法國使者莫裏斯·帕萊奧洛格就敦促他的主人在東普魯士發動攻勢。沙皇的伯父、總司令尼古拉大公,是一位專心致志的親法者,他向大使保證說,“我甚至可以不等我的幾個軍全部集合。我一感到足夠強大,我就進攻。”可是,這位熱心的俄國人,忽視了爲他們的軍隊準備充分的食物、補給或運輸工具。
  
吉林斯基的兵力共計三十個步兵師和八個騎兵師,分成兩個集團軍,由亞歷山大·薩姆索諾夫將軍和帕維爾·連年坎普夫將軍統率。連年坎普夫統率第一(維爾納)集團軍,薩姆索諾夫統率第二(華沙)集團軍,都以他們的城市基地命名。
  
爲了侵入東普魯士,這兩個集團軍都必須走馬祖裏湖區域兩邊的固定路線,連年坎普夫沿著北部邊界前進,於8月17日越過邊境,薩姆索諾夫則預定兩天後尾隨前進,取道南部邊緣地區。
  
早些年代史裏芬在馬祖裏湖花了很多時間,在考慮對付這種類型調動的最有效措施。他命令,集中充分兵力對付最先出現的俄軍,然後進攻另一支軍隊。這一戰術十分出色地簡單,但在東普魯士統率德國第八集團軍的馬克斯·馮·普裏特維茨將軍,害怕作出決定。懦怯加上情報不確,使他錯誤地分散兵力,然後對連年坎普夫的第一集團軍進行正面攻擊而不是進行側翼攻擊。這一戰役於8月20日在貢賓南(現在的古謝夫)附近展開;奧古斯特·馮·馬肯森的第十七軍首當其衝。連年坎普夫擔心被包圍,在他將要退卻之際,得悉德軍已經撤退。薩姆索諾夫同一天到達邊境,他的部隊和馬匹饑疲交加,他的第二集團軍顯然不適合立即投入戰鬥。
  
當薩姆索諾夫的部隊和他們筋疲力盡的情況被報告給普裏特維茨時,他不可理解地疑慮重重。那天晚些時候,他告訴兩位部下:“先生們,我想,你們從南方前線得知這個新消息的嗎?軍隊正在脫離戰鬥,退到維斯瓦河後面去。”雖然有人力陳勝利是肯定的,也沒有用處。普裏特維茨厲聲說,這是最後的決定,他說完就走了。與此同時,馬克斯·馮·霍夫曼上校草擬了一個進攻計劃給普裏特維茨的參謀長瓦爾德澤伯爵,即打擊薩姆索諾夫的左側翼。三個師將從貢賓南撤出,以加強當地部隊。
  
在動員的第一天就被指派爲第八集團軍作戰軍官的霍夫曼,明顯地比他的同僚高明。他是參謀部的俄國問題專家,他講讀俄語都很流利。多年來他積累了關於他的敵人的豐富知識,特別是連年坎普夫和薩姆索諾夫之間的對立。日俄戰爭期間,霍夫曼曾以官方觀察員的身份在場,那時他無意中目睹一場難忘的吵架。在滿洲瀋陽火車站的月臺上,兩位怒目相視的俄國指揮官正在互相破口大駡。突然間,他們揮拳打了起來,直到一方把另一方打倒在地。(勝利者薩姆索諾夫曾引起這次爭鬥。當他的打得筋疲力盡的西伯利亞哥薩克人被迫放棄一座有價值的煤礦給日本軍隊時,連年坎普夫一再不顧要他以騎兵師去支援的命令。)霍夫曼猜測,連年坎普夫又將拒絕援助薩姆索諾夫,這次他將在貢賓南地區逗留不前。
  
關於俄國人正在傳送非密碼電訊的報告,受到德國高層軍官的深切懷疑。只有霍夫曼相信這不是一項策略——他在滿洲看夠了俄國人的散漫情況。在一位已死的吉林斯基參謀人員俄國軍官身上發現的文件中所透露的設計的路線和部署,和被截獲的這類電訊相一致。俄國野戰軍隊是沒有密碼或密碼人員的。俄國高級統帥部似乎沒有想到過需要訓練擔任這種任務的報務員。
  
數小時後,普裏特維茨回來了,聽取和批准了霍夫曼的計劃;退卻到維斯瓦河後面的命令已經遺忘了。第二天,薩姆索諾夫的軍隊停止前進。兩天後,普裏特維茨正忙於爲他的對付薩姆索諾夫的戰役增添最後細節時,來自科布倫次德國最高統帥部的晴天霹靂般的消息,打擊了第八集團軍。毛奇發來的一個電報通知普裏特維茨,他和瓦爾德澤被新總司令保羅·馮·興登堡將軍和新參謀長埃裏希·魯登道夫將軍取代。半小時後,第二個電報通知麻木了的普裏特維茨和瓦爾德澤退役,這好象是事後想起來的主意。
  
這個秘密很快就解決了。普裏特維茨於8月20日離開他的部下後,打電話給馬肯森說想退到維斯瓦河後面,然後又打電話給毛奇,報告他的決定。在他回到司令部後,他忘記告訴他的參謀人員他曾打過電話。這樣,沒有一個人把普裏特維茨決定向薩姆索諾夫進攻一事打電話告訴毛奇。毛奇長期以來就想把普裏特維茨攆走,這個宮廷寵臣的好吃的習慣要比他的軍事才能有名得多,曾因此得到“胖傢夥”的綽號。普裏特維茨的高位,是德皇給這個擅講故事和淫穢閒談的人的獎賞。
  
魯登道夫被選擇接替瓦爾德澤爲第八集團軍參謀長,是賞識他在列日轉敗爲勝的作爲。他在8月22日得悉他的升遷,那時他正在那幕爾附近比洛的第二集團軍中,自從列日失守後那慕爾是比利時的最堅強的堡壘城市。德國最高統帥部在一封感謝電中告訴他:“你或許能夠挽救東線的形勢。我不知道哪一個人曾得到我這樣的完全信賴。德皇也完全信任你。當然,你無須對東線已經發生的情況負責。”
  
魯登道夫立即坐了一輛參謀部汽車,向科布倫次疾馳而去。路上他在日記上寫道:“我路經瓦弗。昨天它還是一個和平城鎮。現在,它正在燃燒中。居民向我們的部隊開槍。”在科布倫次的那天晚上,德皇和毛奇接見了他,對他簡單介紹了情況。三小時後,他乘了一列專車開往東線。預定只在一個地方停車,就是在漢諾威,第八集團軍的新指揮官將在那裏和他會合。保羅·馮·興登堡將軍在六十八歲時退役後再複役,他的年齡和其他現役指揮官的年齡相仿佛。
  
興登堡沒有被請去科布倫次對他介紹情況或和他磋商。接受任命後,他只從電報上知道要他去乘魯登道夫的列車,列車將在黎明前到達漢諾威。這種程式反映了德意志帝國軍隊的嚴格的等級觀念。魯登道夫是受命負責東線的人,但他的中下等階級出身——可以從他的名字前面沒有“馮”這個字看出——使他不能被任命爲指揮官。
  
魯登道夫無意識地幾乎使霍夫曼的計劃流産,這個計劃是他將要採納和加以發展的。在離開科布倫次之前,他就通知第八集團軍各軍的指揮官,可以按照他們自己的主意作戰,從而消除了普裏特維茨的最後一點權威。在連年坎普夫戰線的奧古斯特·馮·馬肯森將軍的第十七後備軍和奧托·馮·貝洛將軍的第一後備軍,放慢了他們向西撤退的速度,停下來休息了一天。當第八集團軍的指揮部從阿倫斯泰因遷往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將在那裏下車的馬里恩堡時,又耽擱了一下。
  
8月24日,弗裏德裏希·馮·朔爾茨將軍的第二十軍在一次同薩姆索諾夫部隊的小規模戰鬥中被打敗,然後有一個師撤退到比較牢固的防禦陣地。薩姆索諾夫誤認爲這種運動是第八集團軍的全線退卻,下令窮追,他的非密碼電報被德國的信號兵截獲了。實際上,朔爾茨並不面臨直接威脅,因爲薩姆索諾夫的部隊非常疲勞,不能追擊。據截獲的無線電,有一個軍在十二天中,經過深沒腳踝的泥土“道路”,已經跋涉了一百五十多英里。
  
馬肯森和朔爾茨意識到這是決定性的一擊,就向南面退去,只留一個象徵性的騎兵師,面對連年坎普夫的二十四個步兵師。兩天內,大批德軍通過高效率的鐵路運往一百多英里外的西南方,有九個師以上在面向東南的一條七十英里弧線上重新集結。薩姆索諾夫向著故意加以削弱的中心進發,繼續追擊“退卻”中的敵軍。當薩姆索諾夫開進那個軟弱的,正在退讓的中心時,德軍的兩翼已經加強,要對他的兩個側翼發動令他驚愕的打擊了。
 
俄國騎兵偵察的報告說,德國的陣線暗示要進行側翼襲擊,這使薩姆索諾夫減低了追擊的速度。他發電給吉林斯基,建議暫停前進。吉林斯基深信德軍正在按照普裏特維茨的計劃退卻,把薩姆索諾夫的警告看成是懦怯。他安然坐在離前線近二百英里的沃爾克沃西克指揮部裏,命令薩姆索諾夫不要再“扮演懦夫角色,繼續進攻”。
  
在8月25日到26日夜間向德軍中心進發的薩姆索諾夫右翼,離開他的其餘部隊三十英里左右,同從貢賓南出發的德軍兩個軍接觸。雖然疲乏但吃得飽飽的德軍,面對一支困乏和半饑餓的俄軍。經過短暫和混亂的戰鬥後,俄軍蹣跚後退,德軍則如釋重負地瞪著眼睛看,疲勞得不能追擊了。
  
一個俄國師的幾個連,他們背向著伯紹湖,暈眩地走進了水裏,有些人淹死了。德國宣傳工作者把它渲染爲傳奇,說是興登堡把薩姆索諾夫的軍隊驅入沼澤,死者數萬人。在牽涉到他自己威信時總是注意使記載保持準確的魯登道夫,斥之爲“神話……附近根本沒有沼澤”。
  
8月27日黎明開始,對俄軍來說是世界末日,那時埃爾芒·馮·弗朗索瓦將軍的第一軍,在烏斯道防區炮轟薩姆索諾夫的左翼。德國信號兵截獲了薩姆索諾夫求援的電訊,但吉林斯基和連年坎普夫都不理睬他的請求。饑餓和士氣低落的俄軍,無可避免地隊伍潰散,驚慌逃走。儘管他的部隊處境危險,薩姆索諾夫還是命令他的中央部隊進攻,造成德國人的短暫的不安。但是饑餓和迷亂的俄軍,讓他們象羊群那樣被兜捕起來。延伸四十英里的德軍,只要把俘虜圈指點給這些勇敢的人們就行了,他們已經戰鬥到超過他們的耐力的地步。俄國第二集團軍全部損失;五個軍的指揮官中,二人被俘,三人因無能而被立即撤職。薩姆索諾夫沒有遭到他們那樣的命運。在8月28日傍晚,他獨自闖進了森林裏去,舉起手槍對準太陽穴,扣動了扳機。他的被德國人埋葬的屍體,於1916年通過紅十字會交給了他的妻子,以便埋葬在他的祖國。
  
這一戰役是德國的勝利,俄國的災難。有九萬二千多人被俘。被殺和失蹤的估計有三萬人。第二集團軍約有五百門炮被毀或被繳獲。吉林斯基關心薩姆索諾夫的命運,命令連年坎普夫去找現已不存在的第二集團軍的方位。但是連年坎普夫掉頭就逃,因爲獲勝的第八集團軍對他的部隊集中了火力。在二周後的馬祖裏湖戰役中,德軍肅清了東普魯士的所有俄軍。
  
與德軍傷亡一萬人相比,連年坎普夫部隊的傷亡共達十四萬五千人。對這種不相稱的損失感到歇斯底里的連年坎普夫,抛棄了他的軍隊,飛快逃回俄國。吉林斯基對他的懦怯行爲大發雷霆,打電報給大公,極力要求把他立即撤職。據彼得格勒衛戍司令諾斯科夫說:“連年坎普夫……中斷了他的進軍,藉以避免援助薩姆索諾夫。他甚至被指責爲通敵:‘他是個德國人,你還能指望他做什麽別的事情呢?’”總司令不但把連年坎普夫貶黜,還把吉林斯基撤職,“因爲他失去理智,不能掌握作戰”。
  
毛奇謹慎地選擇公佈勝利消息的時間,以抵消在馬恩的敗北。當消息發佈後,興登堡一夜之間就成爲一個狂歡國家裏受崇拜的人物。真正應當享受這次勝利榮譽的霍夫曼卻被忽視了,但曾推敲過霍夫曼的戰略的魯登道夫,卻分享了一些讚譽。可是,霍夫曼的才能也不是完全沒有受到注意。他晉升爲少將,繼魯登道夫任東線參謀長,但他繼續對興登堡不滿。在興登堡去德國最高統帥部之後,霍夫曼假裝敬畏的神情告訴到戰地來訪問的人說:“這裏是戰鬥前陸軍元帥睡覺的地方;這裏是戰鬥期間他睡覺的地方;這裏是戰鬥後他睡覺的地方。”
  
霍夫曼還領會到一個英雄名字的超凡魅力的價值。8月28日,魯登道夫曾率衆向一個叫弗勒格瑙的小村莊前進,他在薩姆索諾夫敗北之前數小時,用這個村莊的名字發佈命令。他和興登堡認爲這場戰鬥應當用這個村莊的名字命名。離此不到兩英里是小村莊坦能堡。霍夫曼提議,沒有比這個名字更合適的了,因爲這裏是1401年戰鬥的現場,那時條頓騎士團被波蘭人和立陶宛人打垮。坦能堡就是這樣爲人們所記憶的。
  
當毛奇通知魯登道夫,從西線派出的兩個軍和一個騎兵師正在來東線途中時,勝利已在眼前了。受到普裏特維茨憂慮的影響,毛奇削弱了他的右翼,提供不必要的支援去對付俄國,這一決定給了協約國在馬恩獲勝以充分的力量。

杰克·雷恩 著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蘭堡戰役』 奧匈帝國vs俄國


在以前上西史的課堂,當老師講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奧匈帝國時,第一個印象是....國家名稱有『帝國』這兩個名詞,一定會是非同凡響,那預料到是如此不堪。美國曾推出一本名為『近代史上最優秀的將軍』,主要是搜羅了一次及二次大戰中的名將資料。一如所料,大部份的名將主要由美、德、英、法所瓜分,當然也有其他國家的,例如土耳其的凱米爾、日本的山本五十六、蘇聯的朱可夫及奧匈帝國的康拉德‧馮‧霍曾道夫(Conrad von Hotzendorf)


戰爭是講求藝術,並不是科學。奧匈帝國的康拉德‧馮‧霍曾道夫便是具備了這種軍事天才的氣質,比其他國家軍官更熱衷於戰爭,他和德國的將軍不同之處在於,德國軍人比較多是盡責守成的平凡軍人,在思想變通上則比較遲緩。康拉德‧馮‧霍曾道夫則具有機動觀念及果敢行動的本質,如果以19世紀中最佳的戰爭理念,他的思想是當之無愧為最佳戰爭學派。


當然為如此天才橫溢的統帥,為何導致奧匈帝國一敗塗地及踏上不歸路呢 ? 因為他欠缺了戰術的現實感,不能分辨物資因素在現代戰爭的價值。最糟糕的是,奧匈帝國的軍隊配備,不足夠他發動那些富藝術性的戰術,簡單點就是硬件和軟件配套不上。當手頭上的工具在戰代戰爭中壓力下為之彎折之際,他卻一味在工具上再加壓,最終工具毀在他手上。


歐洲強國中,以奧匈的軍備最為落後,單是野戰砲的配置比例少於其他國家,射程也較短。 (有看過『稻中兵團』介紹日本神武大砲那一part,應該會清楚一點) 先不談軍備的差距,奧軍的運輸系統也強烈反映其落後,他們在戰爭後必須徵召一切五花八門的農用馬車,以補回車輛的不足。一時之間,馬車壅塞於途。奧軍在訓練上只著重於攻擊,欠缺了所謂戰略、戰術上的講解,這導致戰場上奧軍上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


先說回『蘭堡戰役』,在1909年一次會議中,德軍司令毛奇曾與奧軍協定,於六星期內解決法國,再回師會合奧軍對付俄國。在這段期間希望奧軍能夠按兵不動,採用守勢。當然如果奧軍是決定這個計劃,對於奧軍是有絕對的優勢,第一是俄國的軍隊集合遲緩,其次是奧軍有天險可守。但如果只採取守勢,則是對奧軍的攻擊訓練不符,而且俄國的波蘭領土無疑是奧軍的引誘。


終於奧軍在盲目相信德軍會在六星期增援的情況下,採取了向波蘭領地的進攻,而奧軍集結了大約三十一個師 (約64萬)兵力前往『蘭堡』一帶。但奧軍雖然有人數龐大,卻有三個缺點。第一:是奧軍的搜索情報效率差,雖然擁有十萬騎兵以上,但飛機只有42架,根本無法為軍隊提供具體的情報。第二:雖然奧軍人數龐大,但論人數俄國隨時可調動120萬人以上相比,肯定是吃虧一點。第三:軍隊的精神狀態應該不及俄軍那麼刻苦及抱作戰的決心。


1941年8月15日,奧軍向波蘭推前大約100哩,命令大量騎兵探索方圓250哩的情報。最後得出的結果是「大量馬匹背部被磨傷,有幾個師不能動彈」,這算是得不償失了吧。這數天奧國的騎兵曾與俄國的步兵短兵相接,但奧軍倒是傷亡慘重。


8月20日康德拉下令奧軍連夜朝北深入波蘭腹地,摸黑朝盧布林 (Lublin)推進。由於奧軍誤認俄國不可能突擊奧軍的側翼,而俄國的兩個完整的師正前往攻擊奧軍側翼,相方經過一陣交戰後,奧軍暫時後退。


8月26日,兩軍再次在柯馬洛夫(Komarov)相遇,由於俄軍不斷向西迴轉,遭到奧軍的雙重壓力夾擊,俄軍第五軍團側翼嚴重受損;26日黃昏,俄軍的第五軍團差點被壞滅,但由於奧軍的騎兵出錯,使俄軍死裡逃生。


前數次遭到失利的俄軍,終於決定全軍移往『蘭堡』,及直逼奧國奧芬伯格(Auffenberg)軍團的補給線及後路。而奧軍為了幫奧芬伯格解圍,則在波蘭南方的防線調動達六個師往增援,但由於南方的防衛能力早已淺薄弱,在稍後即被俄軍攻破。


直至9月9日為止,奧軍與俄軍互有攻守,某程度上是奧軍佔優。故康德拉發出了新指令,全部軍團也移往俄軍主力之地『蘭堡』發動總攻擊。翌日他親往前線督師,鼓舞軍隊士氣,而且命令「應不計損失,不停地進攻,猛攻」。且說奧軍強攻不果,然而自己陷入敵方的陷阱。


源源不絕的俄國新主力推進奧軍北面,而且還是俄國的裝甲師部隊,雖然康德拉曾收到北面奧軍的電報警告。康德拉還是妄圖希望奧軍的約瑟道王幾個軍團能夠遂回俄軍,這很明顯是大個妄想,由於前線久攻不下,俄國的新力軍卻由戰場上的北方如入無人之境中突入奧軍之中。這便奧軍終於下達總撤退的命令,當時奧軍的撤退情況是「夜以繼日地,在長蛇陣般的運輸車隊後面,跟隨著垂頭,但未氣餒的步兵。砲車陷在泥濘深及車軸的道路上......,騎兵團就像沒日般降臨,徬徨尋路而走。遠在他們出現之前,就可聞到成千上萬的馬匹刺鼻潰爛氣味。」


由於奧軍早已不堪再戰,加上撤退的困難,他們已不能再組織反攻。這次戰場上的失利和撤退,奧軍損失了35萬人,而殘部更必須撤後超過150哩,還因此除了失去早前占領的波蘭部分領土,自己的加利西亞省也丟棄了。自此一役後奧軍終於無力再重組發動戰爭的能力,也導致在一戰中陷入被動的狀態,這就是奧軍的終結之役『蘭堡之役』



文章 by snow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第一次伊普爾斯之戰』 西戰線 德國vs法、英、比利時


要寫完整篇第一次世界大戰,很漫長的道路,雖然如果可以都盡量轉載資料過來。今次由東戰場再次回到西戰場,應該算是法國在馬恩河得利後,再想在戰場上拿取一些甜頭。法軍的霞飛與福煦在戰場上計劃如何釘死德軍的西翼,而德軍也決定再開闢新戰場,一條更廣闊的戰場線,大約在法蘭斯德區域,其戰線之寬足有海岸線長的度所能容納。

法國將軍福煦承接霞飛的努力,企圖說服殘存的比利時軍參與這場兵力大轉向行動。但是比利時亞伯特國王不謹是謹慎,而且明瞭現實情況。他認為法國的推進軍隊由海岸線往內陸是輕率之舉,於是拒絕為此放棄海岸地區,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十月十四日,德軍的安特普衛失守之後四天,德軍法爾根漢將軍見聯軍將再發動包圍戰而佈下陷阱在等待聯軍踏進去。德軍分兵兩路,一批是內含士兵從洛林調集來的軍,他們的任務是箝制預計中的聯軍攻勢;另一個軍隊則負責掃蕩比利時的海岸線,以及擊破聯軍攻勢的側翼。

同時由法國為軸心的聯軍攻勢以在重整,他們以火車載運各軍至南邊放下,然後向東迴旋,形成一個兵力遂漸向東方延伸的「大鐮刀」態勢。英國的遠征軍由開戰至今只剩下三個軍,依次在拉巴塞 (La Bassee)與伊普爾斯之間展開部份置,以便與勞林森的兵力接合。比利時部隊則繼續沿伊塞爾河到海岸防線構築防線。雖然英軍位於右方,以及中央的「軍」早已停滯不前,法蘭契卻不認為英軍欠缺實力,甚至低估情報單位所提供有關德軍實力的訊息,命令他的左翼軍(海格指揮) 從伊普爾斯向布魯日 ( Bruges) 發動攻勢。

法軍這次行動後遇上十月二十日的德軍攻勢而無法完成,不過一至二天後,雖然聯軍幾已守不住陣腳,法軍的法蘭契將軍卻仍堅持攻擊。當然他有如此不認清事實的想法是受到福煦將軍的意見左右。

由於戰場上的高層指揮官無法掌握情勢,戰事只好由較底級的師長們挑起大樑了。由於缺乏了預備隊,他們只有由其他部隊爭奪可用的預備兵,激勵疲憊不堪的士兵們。除了這些方法外已別無他法了,所以基本上伊普爾斯之戰就好英克曼之戰。

自10月18日以來,比利時軍已受到德軍壓得透不過氣。到了月底,比利時軍決定上演一幕水淹德軍,開放了海港的水閘,使伊塞爾河一帶氾濫起來,使比利時軍能解決一時之急。在伊普爾斯方面的聯軍也不好受,聯軍不斷受到德軍的猛烈攻擊,幸好英軍終於上演了一幕good show,保住了防線的崩潰。

當時的英軍師長命令英軍士兵凡是一舉槍都要快速射出15發子彈,這除了使德軍一時間死傷慘重,其次是使德軍出現了以為英軍擁有大量機械槍的錯覺。英軍陣營中的快速發彈後,也形成了一陣陣的煙霧,有一種戰場上的壓迫感給予敵軍。

伊普爾之戰的最大意義,恐怕是對英國發生了重大影響,由於英軍的奮勇作戰,激發起了國內的陸軍軍事改革。但也是造成英國國民大量死於歐洲戰場的主因,但英軍的訓練制度也不得不讚賞一下。

伊普爾斯第一次會戰之後,以英軍最終能夠擋下德軍攻勢告終,這使起自瑞士邊境至歐陸海岸邊的聯軍戰壕防線得以鞏固。現代化的防禦力已戰勝來犯的攻擊力。於是僵局也上演了,往後四年的聯軍軍事行動中,其實都是圍繞著如何攻破敵我對待的屏障的戰爭史

文章by snow 資料來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羅生門

回覆: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雪姬姐....(姐吧?)
我歷史不及格2次了....
下次段考要拜託你了...
在教中國的悲哀近代史....
葉x超是多麼的俗落....李鴻章如此的愚蠢....聽課聽到拍案叫絕...情緒激憤...
想要破口大罵!
我爸還給我小道消息....
228事變陳儀還有另外一個誰我忘記了...最後都跳槽共產黨....
陳儀在事變當時仍是國民黨員...事後跳到共產黨...228導致國民黨被附上污名,其實是共產黨搞的鬼!?我家是支持民進黨國民黨都有的中立家庭~
 
黑潮流域:www.Coyoter.com
黑潮信箱:Coyoter@Coyoter.com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9 13:20 , Processed in 0.03530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