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國民黨少將將領(及以上)陣亡名單
(按殉國時間排列):
姓名        職銜            殉國時間      殉國地點
  
佟麟閣上將(追授) 29軍副軍長        1937、7、28  北京南苑
趙登禹上將(追授) 132師師長        1937、7、28  北京南苑
郝夢齡上將     9軍軍長          1937、10、16 山西忻口
劉家麒中將     54師師長         1937、10、16 山西忻口
吳克仁中將     67軍軍長         1937、11、9  上海松江
高志航空軍少將   驅逐司令          1937、11、21 河南周家口
夏國章中將     172師副師長       1937、11、21 浙江湖州
吳國璋中將     75師副師長        1937、11、26 浙江湖州
饒國華上將     145師師長        1937、11、30 安徽廣德(自殺)
肖山令中將     憲兵副司令         1937、12、12 江蘇南京
姚中英少將     156師參謀長       1937、12、12 江蘇南京
司徒非少將     160師參謀長       1937、12、12 江蘇南京
劉震東中將     第五戰區第二路遊擊司令   1938、2、22  山東莒縣
王銘章上將(追授) 122師師長        1938、3、17  山東藤縣
鄒紹孟少將     124師參謀長       1938、3、17  山東藤縣
趙渭濱少將     122師參謀長       1938、3、17  山東藤縣
範庭蘭少將     豫北別動隊第五總隊總隊長  1938、3、28  河南修武
劉桂五少將     騎兵第六師師長       1938、4、22  內蒙黃油幹子
周 元中將     173師副師長       1938、5、9   山東蒙城
李必蕃中將     23師師長         1938、5、14  山東菏澤(自殺)
黃啓東少將     23師參謀長        1938、5、14  山東菏澤(自殺)
方叔洪中將     114師師長        1938、6     山東馮家場
付忠貴少將     魯北遊擊司令        1938、9、23  山東
馮安邦中將     42軍軍長         1938、11、3  湖北襄陽
林英燦少將     152師副師長       1938、1、13  廣東清遠
李國良中將     軍訓部辎重總監       1939、3、7   陝西西安
張□行中將     第一戰區副參謀長      1939、3、7   陝西西安
王禹九少將     79軍參謀處長       1939、3、26  江西高安
陳安保中將     29軍軍長         1939、5、6   江西龍裏
張唐聚五少將    東北遊擊司令        1939、5、18  河北平台山
韓炳宸少將     山東第十三區保安副司令   1939、1、9   山東萊陽
馬玉仁中將     江蘇第一路遊擊司令     1940、1、3   江蘇望鄉台
丁炳權中將     197師師長        1940、1、25  江西武甯
鄭作民中將     2軍副軍長         1940、2、3   廣西昆侖
關鍾毅中將     173師師長        1940、5、9   湖北蒼台(自殺)
張自忠上將(追授) 33集團軍總司令      1940、5、16  湖北南瓜店
張 敬少將     33集團軍高參       1940、5、16  湖北南瓜店
戴民權中將     豫南遊擊第五縱隊司令    1940、5     河南遂平
王 竣中將     新27師師長        1941、5、9   山西台寨
梁希賢少將     新27師副師長       1941、5、9   山西台寨(自殺)
陳文杞少將     新27師參謀長       1941、5、9   山西台寨
唐淮源上將     3軍軍長          1941、5、12  山西縣山
寸性奇中將     12師師長         1941、5、13  山西毛家灣
金崇印少將     17軍參謀長        1941、9、16  山西橫水鎮
石作衡中將     70師師長         1941、9、6   山西绛縣
賴傳湘中將     190師副師長       1941、9、24  湖南梁家段
朱實夫少將     新3師副師長        1941、9、25  甘肅
李翰卿中將     57師步兵指揮官      1941、9、27  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將     98軍軍長         1941、9、29  山西東峪
朱士勤中將     暫30師師長        1942、5、4   山東潘莊
郭子斌少將     暫30師副師長       1942、5、4   山東潘莊
戴安瀾中將     200師師長        1942、5、26  緬甸茅邦村
王鳳山少將     暫45師師長        1942、6、23  山西張翁村
胡義賓少將     96師副師長        1942、7     緬甸埋通
張慶澍少將     魯蘇戰區高參        1942、8     山東唐王山
周 複中將     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     1943、2、21  山東城頂山
張少舫少將     113師參謀長       1943、2、21  山東城頂山
高道先少將     山東鐵道破壞總隊長     1943、5     山東
江春炎少將     114師參謀長       1943、7、4   山東鄒縣
彭士量中將     暫5師師長         1943、11、15 湖北石門
許國璋中將     150師師長        1943、11、21 湖北诹市(自殺)
孫明瑾中將     預10師師長        1943、12、1  湖南常德
盧廣偉少將     騎8師副師長        1944、5、5   安徽穎上
李家钰上將     36集團軍總司令      1944、5、21  河南秦家坡
陳紹堂少將     104師步兵指揮官     1944、5、21  河南秦家坡
周鼎銘少將     36集團軍副官處長     1944、5、21  河南秦家坡
王劍嶽少將     8師副師長         1944、6、10  河南靈寶
王甲本中將     79軍軍長         1944、9、7   湖南東安
阚維雍中將     131師師長        1944、11、10 廣西桂林(自殺)
陳濟恒中將     桂林防守司令部參謀長    1944、11、10 廣西桂林(自殺)
呂旃蒙少將     31軍參謀長        1944、11、10 廣西桂林
齊學啓中將     38師副師長        1945、5、13  緬甸仰光
胡旭盱少將     第三戰區第一突擊隊司令   1945、6 浙江孝豐


中國國軍(國民黨軍隊)中的十大抗日名將

第一名將:張自忠(字荩忱,山東臨清市唐元村人).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莊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複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爲活關公。同時還因爲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钰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爲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曆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爲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血染抗日沙場,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第二名將:李宗仁(字德鄰,廣西臨桂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類似中共抗日名將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裏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迹。台兒莊戰役共殲敵兩萬余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爲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台兒莊戰役後,李雖然又參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但沒出什麽彩。後來,幹脆被蔣介石高吊了起來,和馮玉祥、李濟深等一樣,位高權輕。不過,只憑台兒莊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第三名將:杜聿明(字光亭,陝西省米脂縣人)。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爲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爲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嶽萬家嶺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42年杜聿明作爲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曆史,衆說紛纭,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爲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很難判斷對錯。

第四名將:孫立人(字仲倫,安徽廬江人。192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係,同年赴美留學,就讀於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土木工程係,1924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後又考入弗吉尼亞西點軍校,攻讀軍事)。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勳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勳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認爲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我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

第五名將:薛岳(字伯陵,廣東樂昌人,原名薛仰岳,後因崇敬岳飛改名薛岳)。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勳累累,被稱爲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余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贊此戰與平型關、台兒莊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嶽爲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嶽是受之無愧的。不過,薛嶽雖軍事上成就顯著,但治理湖南卻頗遭物議,爲了謀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廣東,結果使湖南百姓在豐收之年餓死無數,百姓編民謠罵他。

第六名將:衛立煌(字輝珊,又字俊如。安徽合肥人)。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沈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但其他四將都是空有其名,只有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員虎將最不爲蔣信任。

第七名將:傅作義(字宜生,山西榮河人)。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北方最著名的國軍抗日將領。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36年又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僞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僞軍數千人,收複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複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鬥後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晉綏軍的戰鬥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

第八名將:戴安瀾,(字衍功,號海鷗,安徽省無爲縣風和村人,生於一九O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學生)。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台兒莊大戰等。在昆侖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爲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余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複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戴安瀾與杜聿明的關係頗似張靈甫與王耀武的關係,兩位長官的結局相同,兩位同爲抗日名將的下屬結局卻大相徑庭,令人感慨不已。

第九名將:張靈甫(名鍾麟,又名宗靈,字靈甫,陝西長安人。1925年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爲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爲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爲民國第一烈士)。這都不是什麽光彩的事。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

第十名將:王耀武(字佐民,山東省泰安市上王莊人,1904年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爲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幹、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爲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共産黨犧牲的抗日將領一覽表
    左權 1905年出生,湖南人,黃埔軍校一期畢業,193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時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兼任第二縱隊司令員,1942年五月二十五日在山西遼縣麻田犧牲。
    鄧振詢 1904年出生,江西興國人,1927年出生,時任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新四軍蘇南軍政委員會書記兼任行政公署副主任。1943年八月三日在江甯縣犧牲。
    彭雪楓   1907年出生,河南鎮平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紅軍師長,時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任淮北軍區司令員,1944年九月十一日,在河南夏邑八裏莊與日軍作戰時犧牲。
    楊靖宇   1905年出生,河南確山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任政治委員,時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任政委,1940年二月二十三日,與日軍作戰時犧牲。
    趙一曼   1905年出生,四川宜賓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27年被派往蘇聯學習,1930年回國從事地下工作,曾任哈爾濱工會代理書記,時任抗日聯軍第三軍第三團政委,1935年冬與日軍作戰時被俘,1936年八月二日在珠河縣犧牲。
    趙尚志   1908年出生,遼甯朝陽人,黃埔軍校畢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時任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1942年二月十二日在鶴立縣作戰犧牲。
    項 英   1898年出生,湖北武昌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爲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央書記處書記。時任中央東南局書記兼任新四軍副軍長。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三月十三日被叛徒殺害。
    龍樹林   1911年出生,江西上饒人,1930年參加工農紅軍並加入中國共産黨,1933年到蘇聯伏龍芝軍事大學學習。回國後曾任紅軍教導總隊訓練處主任,時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挺進隊政治部主任,1939年五月,隨三支隊在度江北上在江都縣犧牲。
    田守亮   1916年出生。安徽六安人,1929年參加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紅十五軍團師長,時任新西軍第三師第八旅旅長,1941年三月十六日在赴延安中,在連雲港北海面犧牲。
    朱文立 1900年出生,廣西百色人,1930年參加紅軍,曾任紅軍團參謀長,時任新四軍第十五師十五旅副旅長,1942年一月在漢陽犧牲。
    劉別生   1915年出生,江西安福人,1927年參加紅軍,時任新四軍第四十八團長,蘇浙軍區第一支隊司令員,1945年六月四日,在浙江新登戰役中犧牲。
    劉宗英   1912年出生,江西興國人,1929年參加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紅軍師政治部科長,時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六八五團長,1940年犧牲。
    嚴昌英   1913年出生,湖北人,1930年參加紅軍,曾任紅軍團長,時任新四軍第一師三旅七團團長,1943年九月在江蘇興化縣唐子鎮犧牲。
    楊文翰 1896年出生,江西橫峰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縣委書記,時任遊擊大隊長兼任政委,1940年被捕,九月犧牲。
    李東光   1902年出生,吉林渾春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中共南滿臨時特別委員會書記兼任宣傳部長,時任中共南滿省委組織部長,1937年七月六日在清源縣犧牲。
    李延平   1903年出生,吉林延吉人,1932年參加救國軍,曾任抗日救國軍支隊長,後組織派往蘇聯學習,回國後,任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代理軍長兼任第一任師長,1938年十月在與日軍作戰時犧牲。
    巫恒通   1902年出生,江蘇句容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蘇南第五行政專員公署專員兼任新四軍新三團團長,1941年八月,在被日軍俘後壯烈犧牲。
    吳 琨 1910年出生,四川萬縣人。1930年參加紅軍,曾任紅軍團長,時任新四軍第三支隊六團副團長,1939年九月在江陰犧牲。
    吳載文   1911年出生,福建甯化人,1929年參加中國共産黨,1931年參加紅軍,曾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三團政委,時任新四軍第一師七團政委,1941年四月十六日,在江蘇鹽城犧牲。
    張學文   1915年出生,安徽霍丘人,1931年參加紅軍,曾任紅軍團長,時任新四軍第七師遊擊支隊副隊長,1943年七月二十四日在安徽盛家橋犧牲。


  

2 ----------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共産黨中高級將領-----------  
     陳芳明   1909年出生,湖南人,1929年參加紅軍,曾任紅軍營長,時任新四軍第四十一旅三十一團副團長,1943年五月二十七日在安徽蒙城縣犧牲。
    陳翰章   1913年出生,吉林敦化人,1932年九月參加抗日救國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時任東北抗日聯軍師長,時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指揮,1942年十二月在吉林鏡泊湖南湖頭戰鬥中犧牲。
    範子俠   1908年出生,江蘇豐縣人,曾在國民黨隊任團長,九一八事變後投奔馮玉祥,1939年10月接受中共領導,改編爲八路軍,時任太行軍區獨立第十旅旅長兼任六分區司令員,1943年三月十二日在沙河縣與日軍戰鬥中犧牲。
    範欽洪   1906年出生,福建永定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34年參加紅軍,曾任永定縣委書記,紅軍營教導員,時任新四軍第六師十六旅政委,1943年在反掃蕩中犧牲。
    林英堅 1908年出生,安徽金寨人,1929年參加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紅軍二六三團長,時任新四軍第二師五旅十三團長
    易元鳌   1904年出生,湖北紅安人,參加紅軍後堅持在豫皖地區三年遊擊戰爭,曾任手槍隊長,時任新四軍挺進縱隊獨立團長,1941年三月在安徽宿松縣許家嶺戰鬥中犧牲。
    周樂生   1911年出生,江西樂安人,1929年參加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紅軍團政委,時任新四軍六十十七團政治處主任,1942年在蘇南反掃蕩中犧牲。
    周啓邦   1917年出生,江蘇銅山人,1937年參加革命,曾任新四軍團政委,時任新四軍第四師宿東遊擊支隊政委,1942年四月二十三日在安徽靈壁縣犧牲。
    鄭行剡   1912年出生,湖北紅安人,1929年參加紅軍,1932年參加中國共産黨,曾任紅軍營教導員,時任新四軍淮南軍區獨立團政委,1941年十月在江蘇六合縣螞蟻山戰鬥中犧牲。
    趙伊坪   1910年出生,河南堰城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中共豫東特委書記。時任中共西北區黨委秘書長。1939年三月五日犧牲。
    鍾效培   1914年出生,江西興國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副部長,時任中共山東分局青工委書記,1942年十一月十一日在反掃蕩中犧牲。
    聶慶泰   1904年出生,湖北黃安人,1929年參加中國共産黨,1930年參加紅軍,曾任紅軍營政治教導委員,時任新四軍五師十四旅四十二團政治委員。1942年五月在漕河鎮犧牲。
    顧士多 1915年出生,河南羅縣人,1931年參加紅軍,曾任紅軍團長,時任新四軍第四支隊九團團長,1940年安徽無爲縣犧牲。
    桂逢州   1914年出生,四川省人,1932年參加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紅軍參謀長,時任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參謀長,1940年在安徽無爲縣照明山犧牲。
    柴世榮   1894年出生,山東膠縣人,九一八事變後投奔東北救國軍,曾任東北救國軍第四路軍司令員,抗日聯軍第五軍軍長,時任蘇聯北野營八十旅四步兵營長,1943年犧牲。
    徐世奎   1911年出生,湖北禮山縣人,1930年參加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三十九師師長,時任新四軍第四師七團政治委員,1940年九月在龍王山中犧牲。
    郭 敏   1912年出生,江西吉水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紅軍團政委,時任新四軍一師四團政委,1943年一月十七日在戰鬥中犧牲。
    高捷成   1912年出生,福建廈門人,1931年參加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冀南稅務局總局長,時任冀南銀行總行長兼任政委,1943年五月犧牲。
    曹德輝   1913年出生,江西省人,1930年加入紅軍,曾任紅軍團政治處主任,時任新四軍第六師警衛團政治委員,1941年九月二十六在江蘇江陰縣和興街戰鬥中犧牲。
    蕭輝錫   1917年出生,湖北陽新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紅軍團政委,時任新四軍第七師十五團政委,1942年五月在安徽無爲縣犧牲。
    黃 杉 1913年,安徽桐城縣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政治教導員,時任新四軍第七師副團長。




3 ----------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共産黨中高級將領-----------  
     黃金德   1912年出生,湖北通城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中央鄂南中心縣縣委書記,時任新四軍鄂南獨立五團政治委員,1941年在鄂城犧牲。
    梁雲天   1903年出生,江西吉安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紅軍營長,時任新四軍第五師三十八團副團長,1941年八月在湖北禮山犧牲。
    曾仁文 1907年出生,江西吉水人,1931年參加紅軍,曾任紅軍師政委,時任八路軍後勤部參謀主任,1943年五月在山西前線犧牲。
    蔡 武 1917年出生,四川阆中人,1933年參加紅軍,曾任紅軍支隊政委,時任新四軍五師獨立團團長,1941年九月在河南信陽犧牲。
    廖海濤   1909年出生,福建上杭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閩南紅軍第七支隊政委,時任新四軍第十六旅政委,蘇南軍政委員會主席,1941年一十月二十八日在江蘇犧牲。
    熊夢輝 1911年出生,江西興國人,1929年參加紅軍,曾任紅軍支隊長,時任四新四軍二支隊三團團長,1941年二月在安徽無爲縣犧牲。
    馮達飛 1899年出生,廣東連縣人,黃埔軍校畢業,曾任紅八軍代理軍長,時任新四軍教導總隊長,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犧牲。
    朱 鏡   1901年出生,浙江觐縣人,日本帝國大學畢業,1928年五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中共上海局宣傳部長,時任新四軍宣傳教育部長,在皖南事變中犧牲。
    許權中 1895年出生,陝西臨潼人,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曾任西安警備二旅副旅長,時任第四集團軍中將參議,1943年在陝西被特務殺害。
    劉 英   1903年出生,江西瑞金人,曾任紅軍抗日先遣隊政治部主任,時任中央浙江省省委書記,1942年二月八日被捕,五月八日被殺害於永康縣。
    劉一鴻 1906年出生,安徽馬鞍山人,時任新四軍第六師四十六團副團長,1943年五月在蘇南犧牲。
    劉治國   1915年出生,湖北棗陽人,1931年參加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時任新四軍第十九團參謀長,1942年十二月八日在江蘇漣水戰役中犧牲。
    劉群先   1907年出生,江蘇無錫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後於博古結爲夫妻,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女工部長,時任中央長江局工會主任,1941年在莫斯科被德機轟炸時犧牲。
    劉震英   1917年出生,廣西田東人,1930年參加紅軍,曾任紅軍團長,時任新四軍第一支隊第六團政治處主任,1939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江蘇丹陽犧牲。
    杜印憲 1916年出生,湖北鍾祥人,時任新四軍第五師十三旅政治部主任,1943年九月在湖北淨山縣南山被殺害。
    李 複 1908年出生,江蘇宜興人,時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獨立第二團副團長,1940年在江蘇武進犧牲。
    李子芬   1910年出生,福建晉江人,1932年參加紅軍,曾任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長,時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1942年五月在上饒集中營被殺害。
    李和輝 1915年出生,江西吉水人,1930年參加紅軍,時任晉察哈軍區第十九團團長,1940年八月三十一日因爲參加戰鬥病情加劇犧牲。
    李宗南 1913年出生,直隸人,時任新四軍豫皖挺進縱隊獨立團參謀長,1940年五月二十五日犧牲。
    鄒耀堂   1915年出生,湖北陽新人,1930年參加紅軍,曾任紅軍營長,時任新四軍第六師四十七團參謀長,194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江蘇犧牲。
    汪德安 1912年出生,河南商城人,1929年參加紅軍,時任新四軍淮南軍區定遠總隊副隊長,1942年一月二十九日在安徽定遠犧牲。
    張正坤 湖南浏陽人,1929年參加紅軍曾任紅軍團長,時任新四軍第四支隊司令員,1941年在上饒集中營被殺害。
    張有來   江西余幹人,1929年參加紅軍,曾任紅軍團政治處主任,時任新四軍蘇北軍區濱海總隊政治處主任,1943年三月十八日,在赴延安途中犧牲。
    陳宗勝 1911年出生,湖北禮山縣人,1930年參加紅軍時任新四軍某師五旅十三團副團長,1943年八月十七人在江蘇六合縣犧牲。
    周子昆 1901年出生,廣西桂林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紅三軍軍長,時任新四軍參謀長,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被叛徒殺害。


  

4 ----------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共産黨中高級將領-----------  
     趙伯華   1902年出生,湖南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廣東海陸豐地區紅二團團長,時任新四軍第六師十一團參謀長,1941年七月十五日在江蘇江陰犧牲。
    胡 榮 1906年出生,湖南平江人,1927年參加紅軍,時任新四軍第三縱隊政治委員,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犧牲。
    胡發堅   1908年出生,江西吉安人,1929年參加紅軍,曾任紅一軍團一師參謀長,時任新四軍一支隊參謀長,1939年三月十五日在江蘇武進縣犧牲。
    姚澤洪 1915年出生,湖北黃安人,曾任紅軍軍工部部長,時任新四軍第五師四十四團參謀長,1943年五月在湖北黃崗犧牲。
    袁國平 1905年出生,湖南邵陽人,黃埔軍校畢業。曾任紅八軍政委,時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1941年一月在皖南事變中犧牲。
    黃 誠   1914年出生,直隸安次縣人,曾任清華大學救國委員會主席,一二九運動中任清華東西遊行隊伍總領隊,隨後任北平學聯主席,時任新四軍政治部秘書長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犧牲。
    黃 骅   1911年出生,湖北陽新人,1929年參加紅軍,曾任紅軍團長,時任冀魯邊區副司令員兼任第一一五師教導第六旅副旅長,1943年六月在河北新海縣犧牲。
    黃 道   1900年出生,江西橫縫人,192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中共閩贛省委書記,時任新是一軍駐贛辦事處主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1939年五月二十三日在江西鉛山河被殺害。
    符竹庭   1913年出生,江西廣昌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紅一軍團第二師政治部主任,時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政委,濱海區政委,1943年在江蘇犧牲。
    彭 雄   1915年出生,江西永興人,1929年參加紅軍,曾任紅一軍第四師參謀長,時任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1943年三月十七日在連雲港犧牲。
    魯雨亭   1900年出生,河南永城人,曾任國民黨軍法處長,193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時任新四軍第六支隊第一大隊長,1940年四月一日在河南永城犧牲。
    熊桐柏   1920年出生,湖北黃安人,1932年參加紅軍,曾任紅軍營長,時任新四軍第五師四十二團團長,1941年十月在河南信陽青山店犧牲。
    陳翰章 1913年6月14日出生敦化縣,時任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指揮,1940年十二月八日於灣溝村犧牲。
    柴世榮 1894年出生,山東膠縣人, 時任抗聯二路軍第五軍軍長,1943年夏秋之際,柴世榮在執行任務中不幸犧牲。
    王光宇 1911年出生,吉林德惠人,時任抗聯第四軍副軍長,1938年12月,在五常縣九十五頂山與敵遭遇,激戰中壯烈犧牲。
    陳錦秀,河南省固始縣人,1912年出生,時任115師344旅688團團長,1938年1月22日犧牲於河北省平山縣溫塘鎮。
    葉成煥,河南省光山縣人,1913年出生,時任129師386旅772團團長,1938年4月16日犧牲於山西省武鄉縣長樂村。

向死難者默哀,向英雄們默哀。擦幹血淚,複興中華

[ 本文最後由 wutaihua 於 07-9-18 02:40 AM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回覆 #1 wutaihua 的文章

薛嶽應是薛岳,這大概是簡繁轉換之誤吧。
 
Nemo me impune lacessit
當十元被別人拿進口袋時,人們常常記恨一輩子。
當百元被笨蛋丟進碎紙機時,人們很容易就原諒。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跟這些英勇抗日犧牲的將士比起來

那些漢奸偽政權真該感到羞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原文由校園阿宅 於 07-9-18 01:10 PM 發表
跟這些英勇抗日犧牲的將士比起來

那些漢奸偽政權真該感到羞愧

我覺得倒未必,那些通敵政權在實際上也發揮了保護淪陷區居民的功能

前年參加了場中研院辦的研討會(蔣介石與中日關係研討會),與會有位老教授提到他在抗戰時的經驗。他提到,在日軍打入他們家鄉高郵之前,他們家鄉常遭到空襲。被日軍佔領後,日本兵完全是以佔領者的心態,在統治地方。然而,到了汪兆銘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他們的日子明顯的改善了,戰爭的威脅遠離了,經濟也十分的穩定,治安也維持得不錯。
然而,當抗戰勝利後,重慶國民政府前來接收,卻以幣值不穩,已經通貨膨脹的法幣強制以1:100的兌率,兌換幣值穩定的汪偽儲通券。這導致淪陷區的居民想念南京汪兆銘政府的統治,所以當陳公博以漢奸受審時,淪陷區人民大多對他表示同情,當陳公博被處刑後,惋惜者也多過了喜悅者,甚至到了1948-1949年,陳公博受審的自白書竟然成了當時的暢銷書。
當然,不是每個通敵者都持著「曲線救國」的態度,也有不少是純粹想從阿附敵人的過程中,撈好處的。只是,如果一昧批判那些通敵者,顯然不是那麼公平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3   檢視全部評分
PZ1945    發表於 07-9-21 01:45 聲望 + 2 枚  回覆一般留言
zgmfx30a  我很贊同  發表於 07-9-19 14:52 聲望 + 1 枚  回覆一般留言

:驚訝
少了汪精衛等辛苦人士,錢幣的價值就不會那麼大。

多半影響最大的還是台灣戰亂後續的通貨膨漲。

那時大陸就已經懂得稅制、錢幣制度改革,這是繼國民黨時代,重大改革象徵。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10 23:59 , Processed in 0.02095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