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西洋的人魚

一般人們熟悉的人魚形象,源自德國傳說及詩歌中常提及的美麗人魚羅蕾萊。她經常會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時候,出現在萊茵河畔,用她冷豔淒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動人的歌聲,迷惑過往的船夫,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後沈入河底。
西洋的人魚上半身是人(多為女性)下半身是魚的身體,為基本的形態。當時的人們很可能看錯了,把現今生存於海洋的哺乳類動物儒艮海牛看成了怪物,因此廣為流傳,但這種說法並沒有事實根據。不過在藝術、文學或繪畫上,作為一種隱喻的象徵物,這點倒是比較具有可信度。人魚多半用來象徵不幸的事,如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大部分的文學作品當中,人魚的下場都很淒慘,最後都得不到幸福。附帶一提,雖然大家所熟悉的人魚雕塑,下半身只有一條尾鰭,但古老的西方繪畫裡,人魚通常都是兩條尾鰭,這點相當不可思議。

日本的人魚
推古天皇二九年(西元917年),在近滋賀縣的蒲川被漁夫捕獲,江戶時代也發生過,尤其是寬政十二年(西元1800年),在大阪西堀附近河川釣起的人魚,多數人看過後造成轟動。這個人魚,身高一公尺多,發出嬰兒似的哭聲。從這件事來考慮,人魚也是傳說中的幻獸,可算是相當神秘的魚族,當時稱為鯪魚或髮魚。就這點而言,日本人的人魚和西洋傳說中的人魚妖精,無論在形狀上和性質上都迥然不同。其姿態,不見得很美形,不如說是奇形怪狀較多。出現於若狹灣、九州四國近海,專挑暴風雨迫近時於海邊現形。
13世紀的《古今著聞集》裡頭,寫道「頭部像猿猴,有著像魚一樣細細的牙齒」怎麼看都覺得像是怪獸。前面提到過的《諸國裡人談》記載著「有著人類的頭,胸前有著如雞冠一樣紅色的肉褶,下半身是魚的形狀。《古今奇談莠句冊》另有「頭部有像人臉一般,眉毛眼睛俱全,皮膚很白,頭髮是紅色的,紅鰭之間有手,並且指間有蹼,下半身為魚形」這樣詳盡而驚人的記載。
此外,在江戶時代末期,西洋的人魚像輸入日本,研究荷蘭的學者大槻玄澤所寫的《六物新志》(1786年)附了人魚的圖片,上半人是人類的模樣,長得如美麗的婦人之姿,下半身是魚的形狀,覆有鱗片和魚尾,人魚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形象終於在此確立,這本書中也記載了人魚骨,可以入藥是貴重的珍品。還有傳出有人發現人魚木乃伊,足見當時的人們已經相信人魚是實存的動物。
到了明治時期,身兼植物學民俗學者南方熊楠,將「儒艮」以及「海牛」等海洋動物的生態陸續寫成了專著發表,因此普遍認為人魚就是從這些海洋動物為基模幻想出來的動物,但是沖繩地方的人們依然相信人魚真的存在,也有人不敢捕捉「儒艮」,以食用「儒艮」的肉為禁忌,因為他們崇拜人魚,若食用人魚的肉,恐會招來噩運。

中國的人魚
在中國最古的博物誌《山海經:海內南經》當中如此記載著:「伯慮國、離耳國、彫題國、北朐國,皆鬱水南。註:離耳,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彫題,黥涅其面,畫體為鱗採,即鮫人也。」,其中的鮫人外表是人頭魚身,長著四隻腳的魚,後來傳到了日本,成為人魚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經裡還有些描述看起來像是形容山椒魚大鯢(娃娃魚)、鰻魚鯰魚之類的水中生物,長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鱗片,感覺上比較接近人和動物的混合體。
在漢朝司馬遷所著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有關於「人魚」的記載,其中提到: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劉宋時裴駰所著之《集解》引述自古對於「人魚」的解釋為:
「徐廣曰:『人魚似□,四腳。』正義廣志雲:『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可以治牛,出伊水。』異物志雲:『人魚似人形,長尺餘。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鋸材木入。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燈冢中,則火不滅
醴是一種魚類的名稱,在現今台灣陽明山國家公園內,仍然有「七星鱧」、「月鱧」等品種,表面滑溜,喜歡棲息在河流、池塘或是沼澤中。


維基百科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9 01:48 , Processed in 0.01678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