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加強各位在論壇討論時的功力與互動效果,我從一些過去的經驗來提供建議,同時希望各位如有其他寶貴經驗亦可以分享,以提升人文版的討論氣氛與素質。不僅如此,這些基礎可以讓自己的思考更清晰,面對各種議題能夠更有力地觀察、批判與提出主張,這種能力是寶貴的,不管是在自己的學業上,或是未來工作從事思考、管理,甚至是在社會中的任何公共參與,都可以較易入手。
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正題。首先是,我們必須先釐清一個人在做「討論」時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是重要的,因為這會影響整個討論過程、方向的進行,如果有人是基於「發洩心情」的目的來參與某個討論,那可能產生的狀況是議題陷於情緒之爭,或者淪為各自抒情的胡言亂語,這自然不會是我們所樂見的。那一個人該怎麼做出最適當的回應?這可以從兩個點著手,首先是:「人文版是幹嘛的?」,再來是:「這個討論串要討論什麼?(或者樓主想做的討論是什麼?)」
人文版,大家會齊聚於此,多少是希望可以做些意見交流,或是發表自己的思想、學習別人的觀點,我猜測應該是這三種為大宗。也因此我以這樣的範圍作為人文版討論目的的界線。至於主題發佈者之所以會發佈該文章,要嘛是他想要討論某種東西,要嘛是他純粹只是分享,前者是有「限定」性質的,以至於如果有些回應者偏離了樓主原本提出來的議題,那這傢伙就會受到「離題」的判定。這種「離題是違規」的想法似乎在許多論壇皆可見,不過我是認為這種「離題」沒什麼大不了的,它唯一的缺點大概只是讓原本樓主欲討論的東西化為空氣,變成沒有存在感,而不是離題本身有多大的罪惡(好比沒有人文價值)。
如果一篇文章是「分享」的,分享者不見得會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拋出議題,這多少是因為文章本身說得很棒,以至於分享者認為與其要別人看自己的意見,不如直接看分享文章本身。而也因為這樣的分享,讓議題討論不至於會侷限於某個特定的範圍;我們可以這麼想,如果要求分享者另外附上意見或拋出議題,那其他人看到這篇文章有不同感觸而發表意見,就會被判「離題」受懲處,當然這個前提是「離題是違規」這種鳥規定還存在才會有的問題。另外,以下這句話是我的斷言:「一篇好的文章如果因為轉貼者或分享者附上自己的意見而供討論,那這篇文章的"無限可能"也許就因此喪失了。(用""是為了區別詞性,以免誤解成『這篇文章的無限,可能也許就因此…』這樣的胡言亂語。順帶一提,轉貼者跟分享者不大相同,因為我遇過有些傢伙還會要求發文者,如果貼的是自己寫的文章,也要另外附上意見。)」
說完了關於「討論目的」的部分,我們就可以想,基於這樣的目的來參與討論時,應該要注意一些什麼事情,以至於討論才能達成我們原本要的樣子(符合目的)?(好比我們初衷是希望賺錢,結果卻加入了老鼠會,不但虧錢還欲罷不能,這種結果自然應該設法排除。)
不管目的是為了意見交流也好,或者傳遞思想、學習知識也好,在這樣的網路平台環境,最重要的就是文字使用與理解,「怎麼樣才能表達得讓大家都看得懂?」、「怎麼樣才能理解別人說的話?」,甚至是退一步的,「怎麼樣清楚知道自己的主張並且表達出來?」第三個問題比較困難,而且不見得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狀況,對此我只能做出一個簡單的建議,那就是多發表看法、多思考(換言之,多參與討論就是一個方法),漸漸就可以掌握心中想的事情、概念要如何用言語表達出來(我過去有過幾次經驗,心中的概念無法用文字描述清楚;這些概念通常不是用文字來思考或接觸的,以至於在轉換上會有差錯或根本無法被詮釋)。
在表達(意見交流、傳遞思想)的部分,基本要做到的就是用最簡單的話來發表論述,盡可能避開使用比喻或寓言,有時候我們會以為用了一個很棒的句子來形容某件事很有文學美感或看起來有深度,但這樣一來所承擔的即是可能有人看不懂,或甚至根本沒人看得懂的風險。若是有人不說一些文謅謅的話就會感到渾身不對勁,折衷的方法就是附上解釋,因為你是在表達思想給別人知道,而不是在「出題」給別人猜。誠然,專業術語能不用就不用,老實說我不覺得我們有需要用到這類字眼,這些字眼是基於研究便利而生。
其次,一個好的表達者,應該清楚說明自己之所以會提出某種主張的理由,這就是所謂的「避開斷言」(反面的說法即是「論證自己的主張」)。當然,有很多時後我們的理由可能來自活了20年的綜合經驗,或是來自一個龐大社會體系的長期觀察結果,例如:「人都有惰性。」這句「斷言」大概也很難提出理由,但這種觀察或經驗通常不會有多大的討論價值,甚至常淪為價值批判者的批判對象(所謂的價值批判者,是指對一些社會常見的價值觀提出批判的人,這是我自己取的名稱),所以基本上我不建議大家使用這類主張。但是,如果你的觀察或經驗是與眾不同的(當然前提是你很清楚一般人是怎麼想),那你應該試著花點時間探索這個主張的背後理由,盡力而為即可,就算說不出個所以然也不會有什麼罪惡。老實說我對某些人在批評「一個主張如果沒有理由就是一個爛主張(而且連帶罵得主張者好像多邪惡一樣)」很不以為然,這充其量是造成討論障礙,如果主張者盡力去詮釋自己的理由了,那我不知道批評者有什麼好囉嗦的(一般來說,會去罵這類主張者的理由常常是「對自己言論不負責任」或者「丟下一句話不加以說明,那種傲慢的態度令人不爽」)。
有種特例是,會有人說出類似這樣的話:「我認為你沒看懂XXX 的意思。」、「我猜你根本沒搞清楚OOO是什麼。」這跟斷言不太一樣,上面說的斷言是表達者對議題的某種主張,而這裡雖然也可以稱為斷言(在沒附說明時),但它有著更重要的性質,因為說出這種話卻又沒說對方搞錯的東西原本正確的應該是什麼,我只能說他大概是期待對方能自己發現,而且幾乎到有點自以為是的地步,一來認為自己的認知是正確的(因為期待對方能發現,就是意味著那件事被認為是理性可察覺、客觀上存在,而且符合自己的認知),二來這些字眼可能有看輕對方的意味,我們可以用「可能」這個詞來表示對方大概出了差錯:「我覺得你可能誤解了XXX的意思。」而用「根本」或是類似上面第一句的語氣,則是有十足把握對方絕對出錯,這除了是對自己有極端的自信以至於相對看輕對方以外,大概沒辦法多作說明。這不僅是上述的斷言問題,同時也牽涉到下面會提到的把握性與討論態度。
再者,對自己的主張沒有多大把握時(可能來自對自己觀察的不信任,或是自認為理由不夠充足),那就盡量別說得太滿,好比:「J一且巄洗阿共仔A陰謀啦~」跟「J嘎哪洗阿共仔A陰謀,拎安抓跨?」兩者即可看出表達者把握程度的不同;曾經有個令我難忘的討論經驗,那就是幾位大陸朋友在批評大紀元的某篇報導不實,理由是因為他們認為大紀元一向都是反共媒體,進而主張所有報導都是杜撰的,而且表達得十分肯定(直批是假新聞,要大家別相信)。那篇報導算是台灣的新聞,是關於台灣某個民間團體發佈的數據,內容是建議大家別去大陸投資。
「適時地檢視自己的句子」也是作為表達者重要的任務,你必須檢視自己的每一句話是否足夠嚴謹,以至於不會讓人誤解,當然每個人能力經驗有限,無法完美也不是什麼不可原諒的事,別人誤解了再做新的詮釋即可(不管是自己說得不好,或者問題在對方理解錯誤都一樣),千萬別把精力浪費在無謂的辯稱中,這樣的浪費自然也會影響到討論的進行。
而在接收訊息(意見交流、學習知識)的部分,如果對方(表達者)能夠約束自己達成上開原則,那接收者應該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才是。比較可能的是看不懂表達者的主張,進而想要求對方再進一步解釋。這裡我有個建議是,你可以先試著在腦子裡想一下表達者可能在說什麼(通常應該可以推出數種可能),接著再透過詢問對方的意思,來確認是否在自己預想的範圍內(數種假設其中一種)。這當然不是一個「良性文字討論」必要的方法或態度,而只是給自己一個理解力訓練的機會,因為我們隨時都可能會遇到一堆不精確的語言,這不僅可以以此來做為判斷這些胡言亂語的基礎,應該也同時能訓練自己如何說出「精確(嚴謹)」的句子。
最後,討論的禮儀與態度是重要的,這並不是說要各位非常拘謹,而是要互相顧及到每個討論者的情緒,不要得了理就不饒人,這不是辯論戰場,而是每個人各自的生活經驗與價值交流的地方,人的信仰被抨擊或剝奪有時候是挺難受的,當你在決定要給對方思考致命一擊的時候,最好能夠放輕重量點到為止。也希望各位無時無刻能提醒自己,討論交流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別戀棧於嘴砲快感之中。
這些建議雖然還不足以讓各位擁有獨立思考能力、批判力,或成為知識份子,但我相信各位掌握了這些原則,有心想走入這類領域將不會是難事,共勉之!
(本文禁止轉載)
————————
DUST.
2007/11/13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