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前言:好久沒有回來鐵傲了  大家都過的還好嗎?=W=   這次主要是要來提供一篇教學文   修辭的應用很廣泛  作文  造句等等 都會用到,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這是參考地




隱喻:

隱喻是比喻的其中一種,而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


用比喻法描寫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鮮明生動,加深讀者的印象;用來說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於理解。

比喻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

1. 本體 (被比喻的事物)
2. 喻詞 (表示比喻關係的詞語)
3. 喻體 (打比方的事物)。


隱 喻 ﹝暗 喻﹞


本體、喻體同時出現,但用「是」、「成」、「成為」、「變為」等繫詞代替「像」一類的喻詞。


明喻:

明喻是比喻的一種,而本體、喻詞和喻體同時出現。


明喻:明顯的比喻
結構:甲像乙

例子:月兒 像 檸檬。
本體+喻詞+喻體
常見之喻詞:像、似、如、有如、猶如、恰似、好比、彷彿、宛若。

對比:
對比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這種手法可以突出好與壞、善與惡、美與醜的對立,給人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


例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例如:當面說得好聽,背後又在搗鬼,這就是兩面派的行為表現。
例子: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篇》

例子: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出師表》諸葛亮

例子: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例子: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 ..............

.........完美的蒼蠅終究不過是蒼蠅。

(1)兩體對比,把兩種相反,杷對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

例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2)一體兩面對比把一件事物的兩個相反相對的兩面,放在一起比照。

例如:當面說得好聽,背後又在搗鬼,這就是兩面派的行為表現。


(1)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明辨黑白是非。


(2)從比較中鑒別,加深對事物之認識。



運用的原則


(1)要就事物私杠質對比,不能就表象對比。


(2)就同一範圍,同一性質的事物相比。

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來表示確定的意思,叫反問。通常是否定句表達肯定意,肯定句表達否定意。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把意思表達得更強烈。

例子(1):孔子能夠成為百代景仰的聖人,難道真是天生成的?

《發問的精神》啟凡

例子(2):你不就是以前坐在我旁邊的陳大明嗎?

借代: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稱說出來,而借用與他有關切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借代又叫"換名"。

類別

(1)借事物的特徵代本體。

形象特徵:三角眼對他怒目而視。
( 以標誌代本體:星條旗下的生活不易過。)

(2)借事物的部份代替整體。

例如:江南絲竹、五口之家。

(3)借事物的產地來代替本體。

例如:我喝龍井,你喝普洱。

(4)以具體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

例如:你的肚裡沒有多少墨水。

(5)以專名代替泛稱。

例如:三個臭皮匠,一個諸葛亮。

(6)以事物的結果代替事物本身。

例如:在這樣危險的高度抹窗,真替他捏一把汗(擔心)。


作用


(1)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想象。
(2)增強語言的形像感。
(3)使語言簡潔。
(4)按現作者私愛憎。



運用的原則


(1)借體與本體間必須有密切關係。
(2)借體須具代表性,典型性。
(3)借體要明確。(在上下文交代)
(4)小心區分場合,對象。

【借代和借喻的區別】

借代

借體和本體之間有相關性,其關係是固定的、真實的。 借喻

借代是甲代乙,著重在"代"。(換名重在指稱) 借喻是以甲喻乙,著重在"喻"。

例如:"你抽甚麼煙?""我抽長城。"(一種較多人抽的中價煙) " 用我們的血肉造成新的長城。"(義勇軍進行曲)

反話:
反語也叫倒反,就是說反話,使用同本語相反的詞語以表達本意。
反語的作用是產生幽默感與諷刺性,有時比正說更有力量。

類別


(1)反話正說(諷刺性反語)
例如:好一班有為青年,他們四處塗鴉,破壞公物。


(2)正話反說(愉快的反語)
例如:討厭!你這冤家,為甚麼又送花給我?

作用


(1)表達深刻的思想,增強諷刺力。
(2)增添幽默感,使文字更富情趣。
運用的原則
(1)要用得準確鮮明,醒目易明。
(2)分清對象,嚴格掌握。

拈連:
甲乙兩個事物連在一起敘述時,把本來只適用於甲事物的詞語拈來用到乙事物上,這種修辭手法就叫拈連。運用拈連,可以使上下文聯繫緊密自然,表達生動深刻。

例子: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

例子: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相見歡》李煜

例子:你別看我耳朵聾,我的心並不聾啊!......

示現:
把見不到、聞不到的事物寫得可見、可聽,並描繪得歷歷在目,就是示現



例子(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將進酒》李白

例子(2): 風動荷花水殿香,姑蘇台上見吳王, 西施醉舞嬌無力,笑倚東窗白玉床。  



《口號吳王美人半醉》李白

呼告:
寫文章時,對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喚,並且跟他(它)說起話來,這種修辭手法叫做呼告。運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強感染力。

我們來看看以下例子:



例子(1):碩鼠!碩鼠! 無食我黍。 

《詩經.碩鼠》

例子(2):天啊!為甚麼你要這樣對我?

例子(3): 秋,聽說你已來到。

互文:
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裡,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例子(1): 朝暉夕陰。

《岳陽樓記》范仲淹

( 意思是「朝暉夕陰」和「朝陰夕暉」。「朝」和「夕」、「暉」和「陰」是互文。)

 

例子(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陽樓記》范仲淹

( 意思是 不因「物」﹝所處的環境﹞或「己」﹝個人的遭遇﹞而喜,也不因「物」或「己」而悲。)

設問:
為了引起別人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自問自答,叫做設問。

設問除了能引起注意外,還能啟發讀者思考。

類別 :

(1)一問一答

例子:甚麼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為。

例子:這人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是大明。

例子):數學真的很難嗎?我看不是。



(2)數問一答

例子: 美得像甚麼呢﹖詩嗎﹖夢嗎﹖都不是。它是比詩,比夢更為迷人的。

(3)連問連答


例子:甚麼彎彎升上天﹖月亮彎彎升上天。
例子:甚麼彎彎能割稻﹖鐮刀彎彎能割稻。

(4)問而不答

例子:姓陶不見桃結果,姓李不見李花開,姓羅不見鑼鼓響,三個蠢才哪裡來﹖

作用

(1)突出論點,引起注意。
(2)啟發思考,加深印象。
(3)語言變化,活潑生動。
(4)結構緊嚴,層次分明。



運用的原則
(1)切合內容的需要,不能濫用。
(2)在需要強調突出的地方用設問。

誇飾:
誇張是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徵,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也叫誇飾或鋪張。

誇張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和強烈共鳴。

類別


(1)擴大誇張

例子:香港的發展一日千里。

例子:力拔山兮氣蓋世。

《垓下歌》項羽

例子: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杜甫

(2)縮小誇張

例子:香港這彈丸之地。



(3)借助性誇張,借助其他修辭方式達到誇張的作用。

例子:他的目光如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 比喻 )

(魯迅《藥》)



作用

(1)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使人認得更清楚。


(2)抒發強烈的感情,引起讀者共鳴。





運用原則


(1)要有根據。不可分脫離現實,以事實為根據再擴大或縮小。


(2)拿捏得恰到好處,使人可以接受。


(3)要配合語體。(文藝語體、政論語體多用,報導性語體少用)。

引用:
寫文章時,有意引用現成語 (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說明自己對新問題、新道理的見解,這種修辭法叫引用。
引用的作用是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類別

(1)明 引

例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2)暗 引

例子: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千萬不要氣餒。

例子: 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風吹動浪千層,有時一粒浮湯面,野渡無人舟自橫。 ( 沈石田《薄粥詩》)
(「野渡無人舟自橫」引自 韋應物 《滁州西澗 》)

層遞:
按先後、大小、深淺的關係,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按層排列。
由於作者層層遞接,讀者層層跟隨,因而引人入勝。如是敘事,條理清楚;如是說理,說服力強;如是抒情,易生感染效果。

 
【類別】


(1)遞升

例子: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例子:男人之間的愛,父愛,深厚的父愛表達得竟是如此奇特!

《父子情》舒乙

(2)遞降

例子:他父親留下來的一份家產,就這麼變小,由小變做沒有,而且現在負了債。

例子: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戰國策‧齊策》


作用

(1) 利用階梯性,層層深化,加深讀者印象。
(2) 說理則層層遞進,增強說服力。
(3) 抒情則步步濃烈,增強感染力。


運用的原則


(4) 句子之間要有內在之聯繫,有階級之層次關係。
(5) 要按邏輯上之等次關係排列。

襯托:
俗語說:「牡丹雖好,也要綠葉扶持。」襯托就是用甲事物 (賓) 配襯乙事物 (主) 。
甲事物由於乙事物的陪襯,就顯得更清楚,更鮮明,更突出。

類別

 

1.
正 襯

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高的」襯托「更高的」,用「好的」襯托「更好的」。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倫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襯托出跟汪倫的友情更深。)

《贈汪倫》李白

 

2. 反 襯

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矮的」襯托「高的」,用「壞的」襯托「好的」。

例子:他的年紀小,器量可大。

      (以年紀小襯托志向大。)

例子:海鷗在大海上飛竄,轟隆隆的雷聲把海鴨嚇壞了,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軀躲藏在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沒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以海鴨及企鵝的懦弱襯托出海燕的勇敢。)

《海燕》高爾基

比擬(擬人、擬物)

借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就是比擬。
寫作時善用比擬,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
擬 人

把事物當成人來寫,賦予人的思想、感情、活動。

例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例子: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春》 朱自清



2.擬 物

把人當成事物來寫。人類的情感或行動變成動物化、死物化。

例子:敵人雖然“張牙舞爪”,但卻不堪一擊。(把人寫成兇猛的動物舞動爪牙,像要把對方捕捉吞噬一樣。)

例子: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子: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例子:月光如流水一般, 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作用



一:增加語言的生動性

例如:引狼入室、虎視眈眈、 對牛彈琴、鶴立赉群、雷聲大雨點小、好馬不吃回頭草。

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例子: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竹枝詞》劉禹錫

(「晴」表面上是說晴雨的「晴」,暗中卻又是在說情感的「情」,一語相關。)

 

例子: 四面又明明是寒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風箏》魯迅

(「寒威」和「冷氣」指的是天氣,也指保守的社會。)

以上是一部分

另外的我會再補上去 排版還請版主幫忙

[ 本文最後由 火の日 於 07-12-15 02:15 PM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感謝大大的意見

我就把他整理再同一邊裡面

----------------------------------------

今天要教大家的是  六書的相關資料(姆

轉入正題(推出黑板

---------------------------------------------------------

首先  參考地(維基百科是個不錯的地方

----------------
六書,指漢字的六種構造條例,是東漢許慎等人根據漢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先民的原始造字法則。然而,在六書出現後(時間最遲是東漢),人們造字時:

其中象形、指事是「造字法」,會意、形聲是「組字法」,轉注、假借是「用字法」。


六書的歷史


六書一詞出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未加以解釋。因此,此六書可能與今日之概念截然不同。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慎為核心。


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象形


說文敘:「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具四肢和龜甲,「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鳥」則是一隻側有豐羽、下有肢爪的飛鳥,「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戶」字則僅有一扇門。「車」字是中有車座、側有輪子、再加上輪軸貫穿其中的對稱字,「樂」字則是大鼓小鼓等樂器置於架上的象形字。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的「正例」:純粹隨著原型畫下來的,形體上沒有太大改變,例如:日、月、禾、門、鳥等字。

象形字的「變例」共有三種:

    * 第一種為「增體象形」:以前稱為「合體象形」或「複數象形」。例如「果」加「木」。

    * 第二種為「省體象形」:例如「鳥」字省略中間眼睛,成為「烏」字。

    * 第三種為「加聲象形」:例如「齒」字本沒有上方「止」字,為表示聲符而加上。(注意:這種字已向「形聲」類別發展,許多文字學者亦把這類字歸進形聲字中。)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侷限性較大,因為有些事物難以描繪。

指事


說文敘:「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一」、「二」、「三」、「亖」(四的古文)則由一、兩、三、四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象的部份。

「指」表指示,「指」的方法有四種:

    * 第一種用純體來指示:純體就是不增、不減、不變的單純形體,例如「齊」字,本指麥吐穗上平。

    * 第二種用增體來指示:在原已成文的形體外,加上不成文的符號,例如「曰」字,本只有「口」,後來加上上部一畫,成為「曰」。

    * 第三種用變體來指示:包括兩種情況,一是位置的變更,例如「人」字變做「尸」字。二是筆劃的變更,如「大」字變做「交」字。

    * 第四種用省體來指示:在原已成文的形體內,減省部份筆畫。

而「事」的內涵,則包括觀念、狀態動作、抽象事物的名稱。

純體指事為正例,增體、變體、省體則為變例。

形聲


說文敘:「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屬於「合體組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葉」字,形旁是「艸」,表示它是植物,聲旁是「枼」,表示它的發音與「枼」字相近;「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上下兩排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雞」則是右方形旁從「隹」(短尾鳥),左方聲旁從「奚」來發音之鳥禽類;「麪」左方形旁是「麥」,指其原料為小麥,右方聲旁從「丏」,表示發音與「丏」相近;「發」左下的形旁為「弓」字,表示與弓有關,字意是指以弓將矢發出,右上的聲旁為「癹」來表示它的讀音。



會意


說文敘:「會意者,比類合宜,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屬於「合體組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併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電」因「雨」而「申」,用以表示雷電之意。

有部分漢字,會同時兼有會意和形聲的特點。例如「功」字,既可視為以「力」和「工」會意,而「工」亦有聲旁的特點;「返」字,既可視為以「反」和「辵」(解作行走,偏旁作「辶」)會意,而「反」亦有聲旁的特點。這類字稱為會意兼形聲字。


轉注


說文敘:「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屬於「用字法」。各說文家解釋不同。大致有「形轉」「音轉」「義轉」三說。江聲認爲所謂「建類一首」是指部首,「考」和「老」同屬老部。戴震認爲轉注就是互訓,《說文解字》「考」字下說「老也」,「老」字下說「考也」,「轉相為注,互相為訓」的例子。

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係。


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貓」、「軚」、「鉲」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曱」、「甴」是象形字,「畑」、「辻」、「奀」是會意字,「鑀」、「錀」是形聲兼會意字(「愛」既標音,亦指愛因斯坦。該化學元素的外文乃以愛因斯坦來命名。「錀」字的「侖」旁同理,該元素乃以倫琴命名)。這些新字,當中包含了日本國字,亦依從六書來造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也由於形聲字在創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時代約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聲,但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字。

[ 本文最後由 火の日 於 07-12-15 02:19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12-12 10:10 , Processed in 0.02011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