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幣
- 413 元
- 文章
- 82 篇
- 聲望
- 121 枚
- 上次登入
- 10-7-23
- 精華
- 4
- 註冊時間
- 06-3-30
- UID
- 243318
|
原帖由 b_1002000 於 08-9-1 12:16 發表
推重比當然不是戰機性能的唯一指標,但仍是可參考的數據之一!洛馬公司推銷F-22A不也強調該機的超高推重比?[q/uote]
廠商宣傳當然還是會將這一點放進來,但是這一個指標的變化性太大,一般在判斷飛機的性能優異與否時,只能作為概略性的參考,不像過去80年代的資料動不動就把推重比當作一個恆定不變的數字在對比。
[quote]但這類匿蹤戰機受到彈艙的外形影響,正面空氣阻力大於一般戰機甚多,油耗更遠高於一般戰機!
我實在不知道你究竟是怎麼去看的,或者是真的以空氣動力的角度去思考。飛機的阻力不是只有正面截面積會去影響到,如果你找過去的飛機資料,美國當年研發F-102的時候只改了一個地方就可以超音速,而這個地方還不會改變飛機的最大正面截面積,也不會改變機翼的面積和翼展等等。
就算是因為彈艙的關係導致飛機的表面積較高,使得摩擦阻力較大,但是,飛機的阻力不只一種,音速以上和以下,影響最大的阻力又不相同,你不能只看一種狀況來決定。而且,光是這樣看也無法判斷零升力阻力係數的可能大小。因此,後面的耗油是不是一定比較高,也就無法得知。
F-22A由於雙發動機超過70000磅的大推力加持,推重比仍屬全球戰機之冠!但F-35系列就差遠了,就算PW F-135或GE F-136推力超過40000磅,受限於機體空重等音速仍無法保證該機的性能可以媲美目前現役的西方第4代或俄羅斯4代半的機種(如Su-35BM)!而前面提到機體構形和機翼後掠角度皆有影響.......
我先問問你,機翼後掠角度的影響是什麼呢?或者說,機翼後掠角度差異比較顯著的設計觀點是什麼呢?
其次,F-35的設計上是以什麼樣的任務型態以及運動性能為主呢?這一點不能忘記。
好像是Mick Spike在他的一本書上(Design for the Kills的樣子)提到,F-16已經是戰鬥機運動性設計的一個相當高的代表作,後面出來的飛機在許多運動性能上面只能稍微超越,但是無法像F-16與前一代的設計之間帶來的大幅差異。
在JSF剛剛得標的時候曾經有一篇文章提到關於F-35的設計,包含這架飛機在不作大幅修改下,就可以達到20G的瞬時運動能力,可是受限於飛行員的承受力,實際上是不能有這種狀況出現的。如果說70年代就開始進入氣動設計階段的F-22可以不用開後燃器就加速超過音速(不是單單維持長時間超音速飛行),比他後展開的F-35有什麼理由在這些方面的表現一定比較差?而且,結構的重量和氣動的設計上,是不見得有高重量就是高阻力的等號。
舉一個老飛機的例子,很多人都會說氣冷發動機的螺旋槳飛機阻力較大,這也是基於簡單的去看正面截面積大小的判斷,可是仔細設計之下,氣冷發動機的阻力一樣可以減小到比設計較差的液冷發動機還低的程度。英國的海怒火是現在競速機的前幾名的常客,他的外型因為阻力已經蠻低的,因此後來的改進上都不去動他,以免有反效果出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