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幣
- 349 元
- 文章
- 96 篇
- 聲望
- 49 枚
- 上次登入
- 17-9-20
- 精華
- 0
- 註冊時間
- 08-11-26
- UID
- 537784
|
日本如何走向戰爭 取自大英百科 日本歷史
軍國主義分子抬頭
以武力征服進行擴張可解決日本經濟問題的想法,在1929年大蕭條時期流行起來。用以支持這一想法的主要論點是日本人口已從明治維新時期的3,000萬增加到1930年的近6,500萬;這個問題一年比一年惡化,所需要的食品進口增加。另一論點是︰由於歧視東方民族,許多地區已經不准許日本移民。日本和中國曾努力把種族平等的條款寫入國聯盟約,但遭西方政治家的阻撓,他們害怕激怒自己的選民。一種看法開始蔓延開來︰除訴諸武力外,不可能有第二條出路。
在這些經濟和種族的論點之外,又加上軍方對政黨政府的不信任。華盛頓會議決定的日本海軍力量的比率小於日本海軍的希求。首相濱口雄幸的政府不顧軍方的反對在1930年接受了倫敦海軍會議對巡洋艦兵力的限制,並獲得批准。加藤政府曾裁減軍隊。許多高級官員在1926∼1927年中國國民黨北伐期間受制於日本的溫和主義,而他們本來是願意採取更強硬得多的立場的。首相田中義一領導的政友會內閣徹底改變了那一政策,1927和1928年出兵山東進行干涉。1929年田中被迫掛冠,由濱口取代,又返回溫和政策。許多人認為這樣左搖右擺給日本帶來的是仇視以及因中國抵制日貨而受的莫大損失,沒有得到一絲一毫的利益。
許多高級軍官對文官政府施加在他們身上的限制心懷不滿,而他們的威力是相當大的。與通常描述的自私的政黨政治家作對比,儉樸而無私的武士的形象特別有用。
日本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的擴張
這些經濟壓力和政治憂慮被民間的極端國家主義分子利用,他們反對議會政府,說它「不是日本的」。自從明治時代以來,就有許多極右團體成立,高揭國內「純淨」和對外擴張的主張。他們竭力維護他們認為獨一無二的日本精神,而堅決反對過分的西方影響。一些團體是在明治時期國家主義派感到必須為「徹底解決」與俄國的分歧而工作的時候創立的,黑龍會便是其中之一。而其他的組織,如生產黨,以勞工問題和社會問題為主要綱領。國粹會努力維護民族的純淨,血盟團是恐怖主義的組織。他們反對政黨、大企業、涵化和西方化。他們聯合其他右翼分了,或是暗殺或是恐嚇他們假定的敵人。許多企業領導者和著名政治家失去生命,暗殺者公開表明他們聲稱要具體化的美德,並且講得繪聲繪色,取得成功,這在混亂的1930年代的社會精神特質中有相當的重要性。
反對議會政府的主要力量是下級軍官提供的。這些軍官大多農村出身,不信任他們的長官,對政治經濟一無所知,鄙視政治家們的城市豪華生活,他們是右翼理論家們現成的欺騙對象。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受到國家社會主義性質的目標的鼓舞。北一輝過去是社會黨和黑龍會的成員,在他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綱中寫道︰必須取消明治憲法而支持一個由「愛國志士」建議的、首先由一軍政府領導的革命政權,這一政權要將大型財產收歸國有,限制財富,結束政黨政府和貴族爵位體制,並準備掌握一個革命亞洲的領導權。北一輝協助勸說一批青年軍官參加1930年代的暴亂,大力籌畫製造極大的混亂狀態,使得軍政府非上台不可。
關東軍包圍了遼東半島,並在南滿鐵路沿線巡邏,它培養了大批既敏銳地意識到日本的大陸利益又準備採取行動擴大這種利益的軍官。他們希望使文官政府站不住腳,並用強力迫使它採取行動。1928年暗殺中國東北的軍閥統治者張作霖大元帥,是在中國東北地區的直接行動模式的開端。這一行動雖然不是由田中政府批准的,但促成了該政府的垮台。然而,田中內閣不敢追究和懲處那些責任者,這使極端主義的軍官們確信他們的崇高動機會使刑罰無能為力。不過,濱口首相的下一屆政府顯示出遏制軍人活動家和軍人勢力的意圖;軍人再次密謀,主要是計畫完全取代文官政府;1930年暗殺濱口,他受重傷致死。
1931年9月18日發生九一八事變,開始了對東亞的侵略。由於關東軍指責中國士兵試圖轟炸南滿鐵路的一列火車(這次列車安全到達終點站),他們就不經政府批准迅速占領瀋陽,隨後占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東京的文官政府制止不了軍隊,甚至陸軍大本營都不能始終完全控制住戰地司令官。1931年12月,首相若槻禮次郎讓位於犬養毅。犬養計畫以天皇干預的方式制止軍隊,未成。1932年,海軍軍官充當極端主義的先鋒,5月在東京進行恐怖主義的襲擊,雖然奪去了犬養的生命,卻未能達到宣布軍管的目的。這時,陸軍宣告它不接受政黨內閣。最後的元老西園寺知道陸軍想要奪權,就搶先一步建議已經退休的海軍大將齋藤實出任首相。密謀繼續不斷,以將要開往中國東北的一個團的暴動達到頂點。1936年2月26日,幾位傑出的政治家(包括齋藤)被暗殺。首相岡田啟介因凶手誤射其姻弟而逃過一劫。叛亂的隊伍占據東京的大部分鬧區3天有餘。2月29日平息這次叛亂之後,立即逮捕首惡分子處決。這時,青年極端主義分子的皇道派氣焰下降,而比較謹慎的統制派的勢力抬頭,這一派沒有內政改革的全面計畫,但其外交政策的目標則有許多與青年狂熱分子的主張相同。
足以制止軍人威望的唯一可能的來源在於天皇。但是,高級政治家們十分慎重,唯恐他們危及天皇體制本身。青年天皇裕仁於1926年繼位,年號昭和。他的觀點比先人進步,曾遊歷西洋,喜歡研究海洋生物學(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反對一個以體現日本的神祕性為職責的人研究這種科學)。宮內的顧問們害怕天皇採取強硬立場只會使尋求犧牲者的範圍擴大,可能導致廢黜君主。隨著國際批評日本侵略行為聲浪的高漲,許多日本人團結起來支持他們的軍人。
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本政府不是努力遏制軍人,而是同意將中國東北地區改組為「獨立」國家「滿洲國」。中國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先宣布為攝政,後來在1934年加冕為皇帝。但是,實權操在關東軍手中;一切要職由日本人擔任,表面的官銜給與願意同日本人合作的漢族和滿族人。1932年10月,國際聯盟的一個委員會建議日本撤兵,承認中國在東北地區的主權,並給與東北地區以巨大的自治權。國際聯盟號召成員國家拒不承認新的傀儡國家。1933年3月日本正式退出這個世界機構。此後,日本將技術人員和資金投入中國東北地區,利用當地的豐富資源建立重工業綜合企業的基地,為東亞新秩序打下基礎。
1932年初,日本海軍在上海製造一次事件,目的是制止那裡抵制日貨;但是,日本還沒有準備好向其他列強挑釁以爭奪控制華中地區,國際聯盟的一個委員會於1932年5月確定了撤退的條件。大失所望的海軍軍官返回東京掀起暴亂,於5月15日刺殺犬養。日軍從中國東北地區南下,於1933年1月進入熱河,5月達成《塘沽協定》,在北平與長城間設一非軍事區。這使戰鬥暫告結束。1934年,日本明確表示︰它對中國的政策決不容許他人干涉,中國人試圖獲得其他國家的技術或經濟援助必遭日本反對。
然而,進一步的對外野心必須等待國內危機的解決。1936年2月東京的武裝叛亂標誌著極端主義派達到猖獗的頂點,統制派在陸軍內的勢力加強。大藏大臣高橋是清被殺死,他的政策曾使日本走出經濟蕭條,而他反對造成通貨膨脹的過多開支的呼聲則因被殺而停息。當宮內顧問們進一步努力把全權交給軍人而遭到失敗的時候,一個古老宮廷家族的後裔、很有聲望但工作無能的近衛文麿出任首相(1937年6月)。在同一時期,蔣介石於1936年12月在西安被中國邊防軍扣留,他表示同意國民黨與共產黨加強團結形成一個抗日陣線。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隊在北京附近進攻中國部隊。這一行動不久即被稱為蘆溝橋事變,重新燃起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火。儘管中國人猛烈抵抗,日軍占領了南京、漢口和廣州;往北,曾侵入內蒙古以及山西和陝西兩省,但沒有完全占領。日本人發現退居四川省重慶的國民政府拒絕妥協之後,於1940年在南京扶植一個比較合作的政權。
1936年11月日本與德國、後來與義大利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1940年9月,這一協定由《三國協定》取代,承認日本為亞洲新秩序的領導者;三個簽字國同意︰如果任何一方受到當時沒有交戰的一個強國攻擊,立即互相支援。這是針對美國而言,因為當時蘇聯人已與納粹結盟;1940年末,曾邀請蘇聯參加協定。
日本與蘇聯的關係,其友好程度比與德國的關係差得多。但是,在1935年,蘇聯人同意將他們的中東鐵路的權益賣給南滿鐵路公司,從而加強「滿洲國」的力量。1937年,蘇聯與中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1938和1939年,俄軍和日軍在「滿洲國」的邊境上展開兩次全面的戰役相互探測。但是,在1939年8月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之後,蘇聯與日本在1941年4月簽訂了一個中立協定。
德日之間的關係始終不是密切的或有效的結合。雙方的合作受到距離、不信任和堅持種族優越性的限制。納粹進攻蘇聯的計畫沒有通知日本人,日本襲擊珍珠港的計畫也沒有告訴德國人。雖然正式聲明關係融洽,日本的國家機構並未接近納粹的極權主義。天皇仍舊只不過是一個象徵,儘管此象徵已日益增加其軍事色彩,而且沒有一個「元首」能夠在不危害國體的情況下與之競爭。戰時的社會和經濟思想保留著平均地權論和家庭主義的重要痕跡,其實質是近代前的而不是極權主義的。
日本與民主國家的關係一直惡化。美國和英國竭盡一切力量支援中國國民黨的事業。緬甸公路容許向國民黨軍隊輸送最低限度的軍需品。日本人不斷試圖封鎖這條公路,1940年曾一度成功,因為英國人感到他們不能冒第二場戰爭的危險。但是,美國的反日情緒高漲了,尤其是在1937年美國炮艇「班乃號」(Panay)於揚子江上被擊沉以後。1939年,美國國務卿赫爾(Cordell Hull)通知廢止1911年的《日美商務條約》,從而可能在1940年實行禁運。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努力動員輿論反對侵略者,包括努力阻擋日本,但是,甚至1939年歐洲戰爭爆發之後,美國的的輿論仍然不贊成大張旗鼓地訴諸戰爭。
歐洲的戰爭給日本人提供了夢寐以求的好機會。1940年,日本企圖封鎖中國國民黨軍隊補給線的入口而占領了印度支那北部;1941年7月,日本宣布整個殖民地為日本與維琪法國的共同保護國。進一步在東南亞行動的道路已經鋪平。
美國對日本占領印度支那作出的反應是︰凍結日本人的資產和宣布對日本禁運石油。第二次近衛內閣曾與華盛頓進行談判。近衛願意從印度支那撤兵,他要求親自與羅斯福會面,希望從美國得到一些讓步或優惠,以便說服他的軍事頭目。然而,美國國務院提出,日本不先作出讓步,就不同意舉行會談。在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大將的壓力下,近衛於1941年10月辭職,由東條繼任首相。國務卿赫爾拒絕同意日本的「最後價碼」︰美國如果答應重新船運石油、停止援助中國和解凍日本人的資產,日本作為回報,可以在中國已經屈服之後從印度支那撤兵。日本已作出打仗的決定,但訓令談判人員繼續進行談判。襲擊珍珠港美國艦隊的準備工作已經在積極進行。日本軍人一意孤行,試圖通過「東亞新秩序」建立一個共榮圈,在此圈內,日本作為包括中國東北、朝鮮和中國北部在內的工業集團的中心,可以從東南亞物產豐富的殖民地調集它所需要的原料,並鼓勵那些殖民地打倒以前的主子而與日本親善和結盟。然而實際上,日本的口號「為亞洲人的東亞」卻改變了意思,轉成「為日本的東亞」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敗
對珍珠港的進攻(1941.12.7)完全出其不意並取得勝利。它也把美國的輿論和決心統一起來,一定要將戰爭進行到底,以奪取最後的勝利。日本人原來期望︰他們一旦鞏固了新得的權益,美國人的重新收復就要耗費極大的生命和財富,這會使「心腸軟的」民主黨人喪失勇氣。與此相反,美國的艦隊以驚人的速度重建起來,在日本能夠有效地利用其掠得的財富之前,早已突破了他們的防禦陣線。
戰爭最初幾年,日本大獲勝利。日軍於1942年1月占領馬尼拉,但科雷希多島(Corregidor)一直堅持抵抗到5月;新加坡在2月失陷,荷屬東印度群島和仰光在3月初被攻克。盟國難以保持通往澳大利亞的交通線,除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災難外,英國又損失戰艦「里帕爾斯號」(Repulse)和「威爾斯親王號」,彷彿允許日本海軍可以為所欲為。東條信心增大,聲望日隆,開始自命不凡,頗有一個法西斯領袖的架勢。但是,美國海軍並非永遠地被趕出南太平洋。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使日本海軍損失它最心疼不過的航空母艦力量,而在索羅門群島爭奪瓜達爾卡納爾島(Guadalcanal)的戰鬥,以1943年2月日軍撤退而告終。
中途島之後,日本的海軍頭目偷偷作出了結論︰日本勝利的希望十分渺茫。1944年7月塞班島陷落,東京已在美國轟炸機的有效航程以內,這時東條內閣由小磯國昭的內閣取而代之。小磯設立一個最高戰爭指導委員會,負責內閣與統帥部之間的聯繫。事情已經昭然若揭,日本正在輸掉戰爭,但是沒有一個集團掏出軍方首領能夠接受的方案。在向日本人民發表消息方面也存在嚴重問題,因為過去只告訴他們一個接一個的勝利。1945年的火焰轟炸大襲擊摧毀了除舊都京都以外的每一個大城市;但是將領們依然決心繼續作戰,他們相信取得一次巨大勝利或者拖長一場戰役是獲致體面條件的上上策。盟國提出無條件投降,使他們得到繼續作戰的一個良好藉口。
1945年2月,天皇會見一群高級政治家,討論可以採取的步驟。4月美軍登上沖繩島以後,小磯政府垮台。新首相海軍大將鈴木貫太郎面臨的問題不是是否結束戰爭,而是怎樣結束最有利。提出的第一個方案是請求當時日本仍與之和平相處的蘇聯出面向盟國進行調解。但是,蘇聯政府正在計畫參加太平洋戰爭,遲遲不作答覆,而蘇聯的領導人則於7月參加了波茨坦會議。7月26日發表的《波茨坦宣言》宣布「不奴役日本種族,不毀滅日本國家」,給日本帶來了一線光明。
8月6日和9日,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造成了重大的傷亡。8月8日蘇聯宣戰,9日進軍中國東北地區,那裡的關東軍只能作微弱的抵抗。日本政府企圖得到一個先決條件作為它投降的唯一前提,即維持天皇體制;盟國答應尊重日本人民的意志之後,天皇堅決主張投降。8月14日,太平洋戰爭結束。9月2日在東京灣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簽字正式投降。
軍隊的極端主義分子試圖阻止天皇宣告全國的無線電廣播,沒有成功。有一批軍官和民族主義分子感到蒙受恥辱而自殺,但是,天皇的威望和個人意志一旦表達出來,就足以帶來和平的過渡。為了增加直接統治的景象,鈴木內閣換成了東久邇稔彥親王的內閣。
占領軍見到的日本,城市已經毀壞,儲存物資已經耗盡,工廠已經洗劫一空。政府失去威信,無人尊重。食品奇缺和通貨不斷膨脹威脅著殘存的一點國家力量。改變的時機成熟了。
裕仁天皇敗戦の詔勅 (玉音放送)
[ 本文章最後由 tsai68 於 08-12-25 10:53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