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無名的勇者

將我的願望傳到天空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作者生平


諸葛亮181年234年[1]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大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發明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諡為忠武侯,所以常被稱為武侯諸葛武侯,此外因其早年外號,也稱「臥龍」或「伏龍」。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早逝,諸葛亮與其弟諸葛均便由叔父諸葛玄撫養。後來朝廷選朱皓代替諸葛玄之職,而諸葛玄又與荊州劉表有舊交,便帶同諸葛亮前往依附。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和弟弟在南陽郡襄陽隆中(一說南陽臥龍崗)務農。亮平日好唸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




 

總是在溫柔的表情中看見那麼渺小的自己
在將結束的今天想尋找自己能做的事  :)

*

-冰瀞-

國文版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7   檢視全部評分
旗~木~瑩~  我超喜歡諸葛孔明耶~~  發表於 09-6-4 22:29 聲望 + 3 枚
~嵐月~  補上聲望,上次發完了。  發表於 09-5-27 09:28 聲望 + 2 枚
丰匠  版大怎麼會知道我喜歡孔明呢XD ...  發表於 09-5-8 23:58 聲望 + 2 枚

無名的勇者

將我的願望傳到天空


作者評價




諸葛亮少時已有超出眾人的才能,英傑霸者的器度,身高八(漢制,約今1.85公尺),容貌甚為俊偉,當時的人都十分奇異。
諸葛亮忠於主君,備受後世推崇。在受劉備託孤後,他一直對劉禪盡心盡力,做事都親力親為,憂公如家,《出師表》中表明心跡,直至最後令自己食少事煩,病死軍中。諸葛亮在割據一方的政權中大權獨攬十余年,但是既不斂財,也不謀任何私利或名位,一直只以興復漢室為任。另一位託孤重臣李嚴曾寫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諸葛亮拒絕,表示不能為漢室收復中原就不算有功。諸葛亮曾上表說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田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給的,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下葬時挖一個洞,只要棺木能放進去便夠,自己則只須穿平常的服裝,不須其他配葬物。諸葛亮死後三十年,他的長子諸葛瞻、長孫諸葛尚一起在保衛國家的戰爭中戰死沙場。

諸葛亮在治政上更有突出的成績,除在《隆中對》提出了劉備政權長期戰略外交規劃外,早期常為劉備足食足兵。等到他開始獨掌蜀漢軍政大權以後,則以「法」為根本,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極為罕見。他鼓勵其他朝臣以集思廣益的態度進諫,又敢於認錯,在第一次北伐時,因誤用與他最為親密的馬謖而失敗,後上表自責,自貶降官,將馬謖處死。《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的父親是被諸葛亮依法處死的,但是他對諸葛亮的評價卻是「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構想,曾發明損益連諸葛弩元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推演兵法,作的八陣圖,直至唐代名將李靖仍十分推崇。
由於《三國演義》誇大了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方面的才能,近現代經常有徹底質疑諸葛亮軍事能力的觀點。但是作為蜀漢十多年間的最高軍事指揮和前線決策者,除平定南方叛亂以外,諸葛亮以不足曹魏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兵力,不但長期進攻曹魏使其基本不敢入侵本國,反而佔得了魏國陰平、武都兩個郡。



[ 本文章最後由 -冰瀞- 於 09-5-7 23:36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勇者

將我的願望傳到天空

後人評論



  •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 楊洪:「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 張溫:「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 司馬懿:「天下奇才也!」
  •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
  • 習隆向充:「況亮德範遐邇,勳蓋季世。」
  •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西人以自輔,豈有近日之開乎!。」
  •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 郭沖:「金城郭沖以為亮權智英略,有踰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 劉禪下詔:「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燿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興復二郡,威鎮凶暴,功勳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幹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惟君體資文武,明叡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之巨勳。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諡,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 諸葛亮逝世後民間有諺:「死諸葛走生仲達。」(晉書·卷一)
後人對諸葛亮的忠誠和智慧也是大加讚揚,例如:
  • 西晉梅陶陶侃:「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如孔明。」
  • 東晉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 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 清朝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 唐文粹》中記錄了尚馳在《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云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于生。」另一篇呂溫的《諸葛武侯廟記》說:「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 清朝王鳴盛認為諸葛亮的才能非但不止十倍于曹丕,甚至他自比的管仲樂毅也不及他,只有杜甫的「伯仲之間見伊呂」將其與伊尹呂尚相媲才稱得上「品題」。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對諸葛亮的事蹟甚為欣賞,曾作過數首詩關於諸葛亮,包括《蜀相》(當中有兩首同名蜀相)、《詠懷古跡其四》、《諸葛孔明》、《八陣圖》、《古柏行》、《武侯廟》、《諸葛廟》、《閣夜》。《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亦成為日後講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
其他詩人亦有作過不少詩詞讚賞諸葛亮,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諸葛武侯》、明朝文學家楊慎的《武侯祠》、近代歷史學家郭沫若的《蜀道奇》,還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陸定一等。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在肯定諸葛亮才智的同時,曾試圖分析諸葛亮統一中國失敗原因。針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荊州益州兩路出擊北伐曹魏的總戰略,毛澤東評論說:「其始誤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前一句的意思是諸葛亮的戰略不妥,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蜀漢失去兵力上的優勢。後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歷史事實最終導致蜀漢元氣大傷,失去的統一中國的基礎。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澤東的分析,隆中對本是希望以「利盡南海」的全個荊州支持荊州軍北伐,再加上益州進行鉗形戰略,但後來劉備未能達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關羽失去在襄樊之戰中的優勢,而非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對於失街亭、斬馬謖的歷史事件,毛澤東曾評點道:「初戰亮宜自臨陣。」認為當時諸葛亮應親率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勇者

將我的願望傳到天空




文章賞析



前出師表
  臣 亮 言 : 先 帝 創 業 未 半 而 中 道 崩 殂 , 今 天 下 三 分 , 益
州 疲 弊 , 此 誠 危 急 存 亡 之 秋 也 . 然 侍 衛 之 臣 不 懈 於 內 ,
忠 志 之 士 忘 身 於 外 者 , 蓋 追 先 帝 之 殊 遇 , 欲 報 之 於 陛 下
也 . 誠 宜 開 張 聖 聽 , 以 光 先 帝 遺 德 , 恢 弘 志 士 之 氣 , 不
宜 妄 自 菲 薄 , 引 喻 失 義 , 以 塞 忠 諫 之 路 也 .
宮 中 府 中 俱 為 一 體 , 陟 罰 臧 否 , 不 宜 異 同 . 若 有 作 姦
犯 科 及 為 忠 善 者 , 宜 付 有 司 論 其 刑 賞 , 以 昭 陛 下 平 明 之
理 , 不 宜 偏 私 , 使 內 外 異 法 也 .
侍 中 ﹑ 侍 郎 郭 攸 之 ﹑ 費 禕 ﹑ 董 允 等 , 此 皆 良 實 , 志 慮
忠 純 , 是 以 先 帝 簡 拔 以 遺 陛 下 . 愚 以 為 宮 中 之 事 , 事 無
大 小 , 悉 以 咨 之 , 然 後 施 行 , 必 能 裨 補 闕 漏 , 有 所 廣 益
. 將 軍 向 寵 , 性 行 淑 均 , 曉 暢 軍 事 , 試 用 於 昔 日 , 先 帝
稱 之 曰 能 , 是 以 眾 議 舉 寵 為 督 . 愚 以 為 營 中 之 事 , 悉 以
咨 之 , 必 能 使 行 陳 和 睦 , 優 劣 得 所 . 親 賢 臣 , 遠 小 人 ,
此 先 漢 所 以 興 隆 也 ; 親 小 人 , 遠 賢 臣 , 此 後 漢 所 以 傾 頹
也 . 先 帝 在 時 , 每 與 臣 論 此 事 , 未 嘗 不 歎 息 痛 恨 於 桓 ﹑
靈 也 . 侍 中 ﹑ 尚 書 ﹑ 長 史 ﹑ 參 軍 , 此 悉 貞 良 死 節 之 臣 ,
願 陛 下 親 之 信 之 , 則 漢 室 之 隆 , 可 計 日 而 待 也 .
臣 本 布 衣 , 躬 耕 於 南 陽 , 苟 全 性 命 於 亂 世 , 不 求 聞 達
於 諸 侯 . 先 帝 不 以 臣 卑 鄙 , 猥 自 枉 屈 , 三 顧 臣 於 草 廬 之
中 , 諮 臣 以 當 世 之 事 , 由 是 感 激 , 遂 許 先 帝 以 驅 馳 . 後
值 傾 覆 , 受 任 於 敗 軍 之 際 , 奉 命 於 危 難 之 閒 , 爾 來 二 十
有 一 年 矣 . 先 帝 知 臣 謹 慎 , 故 臨 崩 寄 臣 以 大 事 也 . 受 命
以 來 , 夙 夜 憂 歎 , 恐 託 付 不 效 , 以 傷 先 帝 之 明 , 故 五 月
渡 瀘 , 深 入 不 毛 . 今 南 方 已 定 , 兵 甲 已 足 , 當 獎 率 三 軍
, 北 定 中 原 , 庶 竭 駑 鈍 , 攘 除 姦 凶 , 興 復 漢 室 , 還 于 舊
都 . 此 臣 所 以 報 先 帝 , 而 忠 陛 下 之 職 分 也 .
至 於 斟 酌 損 益 , 進 盡 忠 言 , 則 攸 之 ﹑ 禕 ﹑ 允 之 任 也 .
願 陛 下 託 臣 以 討 賊 興 復 之 效 ; 不 效 , 則 治 臣 之 罪 , 以 告
先 帝 之 靈 . 若 無 興 德 之 言 , 則 責 攸 之 ﹑ 禕 ﹑ 允 等 之 咎 ,
以 彰 其 慢 . 陛 下 亦 宜 自 課 , 以 諮 諏 善 道 , 察 納 雅 言 , 深
追 先 帝 遺 詔 . 臣 不 勝 受 恩 感 激 , 今 當 遠 離 , 臨 表 涕 泣 ,
不 知 所 云 .
  
後出師表
  
亮 曰 : 「 大 軍 在 祁 山 ﹑ 箕 谷 , 皆 多 於 賊 , 而 不 能 破 賊
為 賊 所 破 者 , 則 此 病 不 在 兵 少 也 , 在 一 人 耳 . 今 欲 減 兵
省 將 , 明 罰 思 過 , 校 變 通 之 道

於 將 來 ; 若 不 能 然 者 , 雖 兵 多 何 益 ! 自 今 已 後 , 諸 有
忠 慮 於 國 , 但 勤 攻 吾 之 闕 , 則 事 可 定 , 賊 可 死 , 功 可 蹻
足 而 待 矣 . 」 於 是 考 微 勞 , 甄 烈 壯 , 引 咎 責 躬 , 布 所 失
於 天 下 , 厲 兵 講 武 , 以 為 後 圖 , 戎 士 簡 練 , 民 忘 其 敗 矣
. 亮 聞 孫 權 破 曹 休 , 魏 兵 東 下 , 關 中 虛 弱 .
十 一 月 , 上 言 曰 : 「 先 帝 慮 漢 ﹑ 賊 不 兩 立 , 王 業 不 偏
安 , 故 託 臣 以 討 賊 也 . 以 先 帝 之 明 , 量 臣 之 才 , 故 知 臣
伐 賊 才 弱 敵 強 也 ; 然 不 伐 賊 , 王 業 亦 亡 , 惟 坐 待 亡 , 孰
與 伐 之 ? 是 故 託 臣 而 弗 疑 也 .
臣 受 命 之 日 , 寢 不 安 席 , 食 不 甘 味 , 思 惟 北 征 , 宜 先
入 南 , 故 五 月 渡 瀘 , 深 入 不 毛 , 并 日 而 食 . 臣 非 不 自 惜
也 , 顧 王 業 不 得 偏 全 於 蜀 都 , 故 冒 危 難 以 奉 先 帝 之 遺 意
也 , 而 議 者 謂 為 非 計 . 今 賊 適 疲 於 西 , 又 務 於 東 , 兵 法
乘 勞 , 此 進 趨 之 時 也 . 謹 陳 其 事 如 左 :
高 帝 明 並 日 月 , 謀 臣 淵 深 , 然 涉 險 被 創 , 危 然 後 安 .
今 陛 下 未 及 高 帝 , 謀 臣 不 如 良 ﹑ 平 , 而 欲 以 長 計 取 勝 ,
坐 定 天 下 , 此 臣 之 未 解 一 也 . 劉 繇 ﹑ 王 朗 各 據 州 郡 , 論
安 言 計 , 動 引 聖 人 , 群 疑 滿 腹 , 眾 難 塞 胸 , 今 歲 不 戰 ,
明 年 不 征 , 使 孫 策 坐 大 , 遂 并 江 東 , 此 臣 之 未 解 二 也 .
曹 操 智 計 殊 絕 於 人 , 其 用 兵 也 , 髣 彿 孫 ﹑ 吳 , 然 困 於 南
陽 , 險 於 烏 巢 , 危 於 祁 連 , 偪 於 黎 陽 , 幾 敗 北 山 , 殆 死
潼 關 , 然 後 偽 定 一 時 耳 , 況 臣 才 弱 , 而 欲 以 不 危 而 定 之
, 此 臣 之 未 解 三 也 . 曹 操 五 攻 昌 霸 不 下 , 四 越 巢 湖 不 成
, 任 用 李 服 而 李 服 圖 之 , 委 夏 侯 而 夏 侯 敗 亡 , 先 帝 每 稱
操 為 能 , 猶 有 此 失 , 況 臣 駑 下 , 何 能 必 勝 ? 此 臣 之 未 解
四 也 . 自 臣 到 漢 中 , 中 間 期 年 耳 , 然 喪 趙 雲 、 陽 群 、 馬
玉 、 閻 芝 、 丁 立 、 白 壽 、 劉 郃 、 鄧 銅 等 及 曲 長 屯 將 七 十
餘 人 , 突 將 無 前 . 賨 ﹑ 叟 ﹑ 青 羌 散 騎 ﹑ 武 騎 一 千 餘 人 ,
此 皆 數 十 年 之 內 所 糾 合 四 方 之 精 銳 , 非 一 州 之 所 有 , 若
復 數 年 , 則 損 三 分 之 二 也 , 當 何 以 圖 敵 ? 此 臣 之 未 解 五
也 . 今 民 窮 兵 疲 , 而 事 不 可 息 , 事 不 可 息 , 則 住 與 行 勞
費 正 等 , 而 不 及 今 圖 之 , 欲 以 一 州 之 地 與 賊 持 久 , 此 臣
之 未 解 六 也 .
夫 難 平 者 , 事 也 . 昔 先 帝 敗 軍 於 楚 , 當 此 時 , 曹 操 拊
手 , 謂 天 下 以 定 . 然 後 先 帝 東 連 吳 ﹑ 越 , 西 取 巴 ﹑ 蜀 ,
舉 兵 北 征 , 夏 侯 授 首 , 此 操 之 失 計 而 漢 事 將 成 也 . 然 後
吳 更 違 盟 , 關 羽 毀 敗 , 秭 歸 蹉 跌 , 曹 丕 稱 帝

. 凡 事 如 是 , 難 可 逆 見 . 臣 鞠 躬 盡 力 , 死 而 後 已 , 至
於 成 敗 利 鈍 , 非 臣 之 明 所 能 逆 睹 也 . 」 於 是 有 散 關 之 役
. 此 表 , 亮 集 所 無 , 出 張 儼 默 記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轉宰自大陸高考,word漢化

入不出兮我心傷--諸葛亮的自白
  作為一個出生在漢末亂世的普通百姓,我是不幸的;但是,我擁有諸葛玄這樣一位叔父,又是我的大幸。由於我這位叔父與荊州牧劉表的故舊關係,我們 得以從故鄉琅邪遷來較為安定的荊州,在襄陽城西的隆中有了一塊土地定居下來。我叔父去世後,我和我弟弟諸葛均便以耕讀為業,還交上了崔州平、徐元直等幾個 可稱為一時人傑的朋友,日子倒也過得逍遙。雖然我在當地也還有一點微名,甚至被人謬稱為“臥龍”,但我沒有想到去入仕做一番事業,以求聞達于諸侯。只想安 安靜靜地隱居於壟畝之中,與一家人平平安安地苟全性命於亂世。
  可是,事情就壞在我的朋友徐元直的身上。他自己去投奔了流落到荊州的左將軍、皇叔劉備,又不能善始善終,臨離開劉備之前又鄭重其事地向劉備推薦 了我。我知道這個劉備一直是想打著“興複漢室”的旗號來爭奪天下的,只不過是當時力量太弱小,鋒芒還沒有暴露出來而已。而曹操已消滅袁紹、呂布等割據勢 力,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加上他本人的出眾韜略,統一天下只是略需時日了。我當然不願出來趟這河渾水,逆天命而行,再讓天下生民遭受戰亂之苦。因此劉備前兩 次造訪我的茅廬的時候,我事先都故意回避了。可惜,他第三次去的時候,我沒有得到資訊,正好在家裏被他撞個正著。劉備的謙恭有禮,誠心誠意也確實感動了 我。況且,想到先賢們所說的“君子之仕,行其義也”,建功立業的欲望使我昏昏然了。於是,歷史上又多了一個風雲際會的美好傳說。我當時就在我的茅廬裏發表 了那個有名的“隆中對”,給劉備今後的奮鬥指明了方向。隨後,在劉備的苦苦哀求下,我答應了隨他入仕,輔助他實現“興複漢室”的願望。
  我平素最仰慕的人,其實並不是管仲和樂毅,而是“漢三傑”之一的張良。張良輔助高皇帝奪得了天下,不貪功,不戀位,既能入更能出,全身而退,得 以盡享其天年。不像另一傑的韓信,入而不能出,最終身死未央宮一婦人之手,哀哉!我並不是貪戀祿位的人,因此,我當時還有一個如意算盤:以張良為榜樣,待 功成名就之後即全身而退。
  可是,我的算盤打錯了。直我入仕之後,屢屢處於危難之中。先是赤壁一戰,幸虧我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江東孫權,結成孫吳聯軍,又得上天助我,吹得 好東風,這才一把火把曹操燒回北方,得以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後來,龐統助劉備入川,貪功而操之過急,被張任射死在落鳳坡,劉備在川中進退兩難,我不得不 把荊州交給我並不放心的關羽而親自入川相助。剛剛奪得川中地區不久,志大才疏的關羽又失去了荊州並身死人手,使吳蜀聯盟被破壞,更使我在“隆中對”中所制 定的戰略方針再也無法實行。隨後,劉備不聽勸告,執意要伐吳為關羽報仇,以致在夷陵被東吳陸遜打得大敗,損失幾十萬大軍,嚴重動搖了國家的根本,蜀國從此 一蹶不振。在這些時候,我欲退不甘,也根本不可能抽身而退。劉備死後,我受託孤之重任,為全名節,我更不可能全身而退了。只能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 瘁,死而後已。
  現在,我快要走到我的生命的盡頭了,回顧我的一輩子,我後悔我不該入仕,更不該入而不出,一切無非“是非成敗轉頭空”。我雖然能入乎其內,一輩 子風雲激蕩,虎虎有生氣,可我畢竟不能出乎其外,終究缺乏張良那樣真正的高人高致。更讓我痛心的是歷史沒有逃出“中原代有英雄出,各苦生民數十年”的惡性 迴圈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我給天下百姓特別是川中百姓多帶來了幾十年的戰亂!希望我能入而不能出的教訓能給後代的“英雄們”以啟示,不要逆天命而行, 徒使天下生靈塗炭!知我罪我,任由後人吧!乃作歌曰:
  油盡燈枯兮吾將亡,驀然回首兮心彷徨。
  汲汲營營兮興劉夢,勞苦百姓兮上戰場。
  入不出兮三十載,使天下紛亂兮斷人腸!


我以為諸葛亮常常以張良自比,怎會學得個女人樣呢...。(誤

這位一代軍師應該是不少人的偶像吧,至少我就是。

高中國文似乎只教前出師表,某補習班翻譯解釋成把阿斗罵個披頭文章,耶?

後出師則有傳言是他人所作。

孔明與司馬仲達的對峙智力實在很有趣阿。
 
JaNmOoN   簽名檔這種東西,以後再搞好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有人曾經說過:讀出師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
(忘了是讀還是甚麼字...)
不過現在好像看了出師表的人都不會流淚就是了...
 
喜歡火影的朋友~就差你了!!快來參加活動吧!!!

~按我參加火影版活動~

也許,我該快樂點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12-16 03:54 , Processed in 0.02513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