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120/17/1vcbo.html


馬政府正在加緊腳步,要與中國政府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究竟ECFA 的實質內容是什麼?簽訂ECFA 後,對台灣的影響為何?國人不可不知。

事實上,馬政府急著要與中國簽訂ECFA,乃是在為建構兩岸間商品、人員、資金、服務與資訊全面自由化的「兩岸一中共同市場」鋪路。誠如前經濟部長尹啟銘的「三個蛋黃」說,ECFA 其實就是指「貨品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而這「三個蛋黃」正是中國與香港所簽訂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的三大目標,完全符合馬政府所主張的「一中市場」之精神。換句話說,ECFA 將是CEPA 的翻版,簽了ECFA,台灣將實質「香港化」。而透過「一中市場」的經濟整合,則是達成馬英九政治「終極統一」的最佳捷徑。 馬政府非要簽署ECFA 不可,乃找來中華經濟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經院)為其背書。中經院以GTAP(全球貿易分析)模型,進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再經過經濟部的「專業調整」,將負面影響部分向下調整或歸零後,宣稱簽ECFA 可使經濟成長率提高約1.7%,就業人數可淨增加約26 萬人。然而,這樣的「神話」是由諸多違背經濟現實的「假設條件」所創造出來的。 首先,該評估模型為「充分就業」模型,隱含假設生產資源在不同產業間可以完全自由移動(如工程師可以下鄉種田,農民也可以到科技公司上班),排除了失業的可能性。當某些產業受到不利的衝擊而產生失業問題時,在此模型下,透過工資向下調整,或是透過勞工由受害產業移往受益產業,都可回復到充分就業的狀態(但模型不會告訴我們,所需的調整時間有多長與必須付出的調整代價有多大)。 依中經院的評估結果,受到負面衝擊較大的產業為電機及電子產品業與其他運輸工具業,受益較大的產業有化學塑膠橡膠業、機械業、…等,而農業也是受益的產業。這樣的評估結果表示,將有許許多多的電機及電子產品業的勞工會轉到農業或化學塑膠橡膠業就業,也就是有些科技業的工程師會下鄉種田。問題是,想種田就一定有田可種嗎?農民若想到科技公司上班,也能如願嗎? 更嚴重的是,GTAP 模型是以市場重疊程度來推估替代效果,並沒有考慮當地市場國產品被替代的效果。也就是僅評估簽訂ECFA 後,台灣產品在中國市場及中國產品在台灣市場可能取代日、韓、東協等的產品之效益,卻忽視中國山寨產品可能取代台灣國產品的負面影響。 而這部分卻是最令人擔憂的部分。 因為中國的工資與土地租金等生產成本遠低於台灣,中國廉價劣質山寨產品與農產品在零關稅的優惠下將大舉入侵台灣,必然打垮本土的勞力密集產業(尤其是毛巾、成衣、製鞋、寢具、陶瓷等中小企業)與農業,也同時搶走上百萬的就業機會,而造成更嚴重的失業問題。 未來我們的子子孫孫恐將淪為台勞,流落他鄉!同時,嚴重失業的結果也將壓低台灣的實質工資,而造成貧富差距的嚴重惡化。但這些問題卻全被該模型排除在外! 還有一種模擬情境,假設台灣維持農業部門管制且不降關稅,工業部門解除進口管制且自由化,而中國農、工產品關稅則全面調降至零。如此「一廂情願」的片面優惠假設,中國會同意嗎?而且模擬的結果,台灣的農產品關稅全面調降至零的情境,竟比農產品關稅不調降的情境,對台灣的農業更有利(農業產值與就業人數都較高)。這種完全違反事實的情況,怎麼可能發生?若真如此,為何馬政府要特別強調,會維持現有的農產品管制且不調降關稅? 此外,簽訂ECFA 後,台灣對中國出口增加,會排擠到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尤其是對美國、歐盟日本及東協,而導致對中國出口的依賴加深,台灣國家經濟安全的風險升高,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將被中國完全掌握! 報評估報告對此「貿易移轉效果」,則僅是輕描淡寫地帶過。長期而言,這才是簽訂ECFA 對台灣造成的最大傷害!…(※更多精彩內容請閱第24期《玉山周報》或上玉山電報→http://www.formosapost.com.tw)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2 04:32 , Processed in 0.01895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