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宅人的文化責任>
http://user.gamez.com.tw/space.php?uid=73965&do=blog&id=48596]<感想>文人{宅人}的條件{張公者對話余秋雨}{上}
現在我每天作的一件事情,便是去把余老師的博客之簡體文章轉繁過來,重新排版貼上,讀一次。
雖然沒有直接受教,但他卻是一個能令我這遠在海峽對岸、年分兩春秋的小鬼,毫不猶豫脫口而出"老師"。相信大家也有文化前輩存在。對於近代輕小說家--夢枕貘、京極夏彥等等...至於畫師--みつみ美里、tony想當然耳當之無愧;但,總是會有一兩個文化前輩,可從他們的創作體現中,引領出自己的文化人格,體現在吾人的創作風格上。
對自身的文化人格影響最深的,便是我認為的首位老師。我想,對於作者們而言,不知感受是否強烈?而宅文化的所廣泛表徵的ACG,更是脫離不了文字、圖畫、聲音等傳媒;思想、價值觀等文化內涵,因此本文論述範圍,將脫離不了ACG、宅。
--引領的文化人格
余老師除了影響我寫作風格之外,更引領出我從小埋葬在心中的文人思維。他的作文行書就像是鮮明了文人風範般明確,文人常常歸類討論在儒家思想所期盼的理想形象--士。儘管對於我而言,他只能算是老莊思維的文化地位,靜靜的潛移默化,站在森林幽靜處,對眼前的旅人揮起蘆葦,指點一二;或者是,旅人拔山涉水歇息之時,偶爾想起的智慧諺語兩三句,那般清靜無為的存在。
反思起來,自己的活動也這麼符合求靜無為的老莊一派。
注意到即形成一個矛盾,那夢枕式的老莊輕飄之浮雲在自己心中重量是最重的,但因為何處亂飄,而無法讓我體會棉花如鐵般的重量。說真格,老莊思維、言論帶來的情感並不強烈,而人平時的感受卻是理智與感性並進。
我既然體會了上者這樣的觀察盲點,怎能知道,哪個是自己心中最基礎的根源?
此刻,注意到自己的觀察盲點。更進一步想了,質x量之後=實際存在。
固然老莊思維並給人感受力不強烈{量},但精神內化作用非常強{質}記下幾句微言大義,就會無意間貫徹到自己生活,而不自知,真所謂[無為而治]。這種矛盾的心態也充斥在我對ACG的方針,比起在外宣揚用自己還不夠格的腦袋宣揚宅,我更想什麼都不管,安靜做自己的事情、執行進度。
且後世士人期許亦「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我不為達者,反為窮,算是合理的為自己找了很多休生養息的理由;但也將二十一歲的現在,這樣韜光養晦下去,真的好嗎?
這時觀念一轉,不禁想起另外一位文學家--夢枕貘。
比起時時刻刻歌頌的儒家文人思維、條款,老莊思想無影無形,卻老早成了驅動自己價值觀的主兇也說不定。
--崇高式的杞人憂天
或許,老莊所期望體現的人的型態,也許就是天喵這種悠然自得。儒家人喜歡把一堆理想和抱負往自己腦袋塞,或弄個無形的釣竿,向胡蘿蔔般垂釣在自己前面、驅策前進。 比較起來,老莊思維的人清閒、實際多了。他們,走到哪步算哪步,無處而不適。不憂愁道路彼端的迷霧,也不會為了往前而甩出過度的動機,拋開了慾望的釣竿。
我從中體察到的疑問,大概源自於本身性格的矛盾。
我想清閒,但又想有所作為,釣竿就在那邊擺盪。
曾有朋友說過:我入俗,但又脫俗。這儼然成為一種人格浪漫式的進退維谷。究竟,釣竿該往哪擺?
沒釣竿就是老莊人,有釣竿是儒家人,思維上的兩者兼具,但這與釣竿之有無便是矛盾。有時候會有疑問,疑問近似抓狂。但無論如何,自己不想局限在道家或儒家的範疇,體驗這兩者文化內涵的特色,也只是大方向的整理自己。最後得出:自己脫俗又入俗的結論。
回想這段自我對話的時間,發現:文人自我掙扎的時間真的太多了。
倘若不去做那種精神上的自我針對,便又隨波逐流而不自知,等到被泥水濺染俗色,才深刻體會,那比自我掙扎的過程更痛苦。
儘管如此,如清水般自許的旁觀者,保持一種啼笑皆非的態度,褒貶參雜的將此文人之情,評成一種「崇高式的杞人憂天」。旁觀者更會訝異,當這種人願意挺身出來,居然是為了ACG,簡直會看傻眼。「
不過就是些會動的圖片、3D影像罷了!何必這麼認真呢?充其量就是給小孩子或是心智不成熟的人看的東西。」
我愛我所愛,為其犧牲性命也再所不惜,接著......心智成熟或小孩子的定義是什麼呢?
--文人{宅人}的相似
文人並不是自稱就是,或自己否認就不是。宅人也是如此,當自己態度和基礎夠了,自然就踏上「宅」第一步。當自己做的事情跟文人無兩樣,當自己有把自身想法放置在讀書、寫文著書,便是文人了。換言之,接受過筆墨洗禮的諸君都是文人。
有意無意間,樹立起自己文化人格那一瞬間,自己跟文人這兩字就脫不了干係。
那跟宅人有同工異曲之妙。一旦踏入ACG的文化領域圈,便和這個圈子聯繫起了血濃於水的關係,身在其中成為一份子,言行舉止皆成為圈子文化創、毀、興、衰的休戚相關的存在。所看、所觀、所萌皆是自己宅化人格的一部分,所創、所寫、所歌、所畫,也是體現自身宅格的最好證明。
這些都跟余秋雨老師這次訪談內容,可說是前後呼應般的精緻存在。僅管宅人大多忘了自己同時也是個,繼承文人之對自身領域充斥著責任和影響;加上最近宅的言詞內涵在台灣有大幅度改變,所以我還是喜歡回歸根源,用文人來稱呼。
談起文人,既然自己讀了書、寫了文,就是個文人,有了自己的文化人格了,豈有不時常清淨自己人格的道理呢?既然喜歡上了ACG,踏上熱愛者的第一步,為何不更加修身養性、專研作品、推廣加強、延伸創作?這樣更是有辦法提升自己宅格,也是最直接為ACG界盡一份力的方法。
--迷失的文人
如同台上那些政治人物,忘了自己的文化和人格使命,隨波逐流、賺了錢,卻扁了人格和氣質。人的行動根源來自於信念還有價值觀--也就是人格,國家整體興盛來自於個體行動之總和,當在上位者無法根本性的領導群眾的文化人格同時,國家豈有不衰敗之理?
回歸市場淺見,錢在市場是流通有限的,但人格和氣質純淨則是無限。上位者只顧著賺錢,領導出"金錢至上"氣氛,民眾豈有不爭而效法之理?久而久之,金錢會被少數人兼併。這些除了賺錢以外沒有其他想法的人,除了繼續賺錢,不然就是沒從這片焦土中分到任何一匙羹,自然繼續墮落。只有文化人格,一種可不斷擴充、膨脹的能量,且能推動整體大力量之存在。
今天飽受所謂文化薰陶之文人,都會因為持心不正,而走向墮落......走向歧路,身為剛起步的我們這輩宅人,豈能更不注意?
如果只看的作品數、購買周邊量來判斷一個人對於ACG之貢獻、之宅力,豈不是膚淺到家,反而忽略作品中傳達的更重要的事物、思想和價值觀。要是能吸收和承繼這些的、且不因他人眼光而恥,努力行己所愛。這種意志力和從中鍛鍊的影響力,才是真正的宅力。畢竟我們這代,是很容易迷失的世代。資訊量多,卻無法得知「何以辨對錯」。
--沃土
追根究底,現今社會要從經濟和文化中焦土蛻變,必須重新的從文化開始奠基、施肥。說到文化傳承,就得談到教育。不說現今,就連人文氣息鼎盛的古代,我們的教育,從來就不是"沒有瑕疵"的。這樣的施肥的不力,儼然形成這中華文化的沃土實際上的貧瘠,深究便是建立在在書香上的私利主義,大家除了賺錢就沒有其他可想的事情。
把這沃土的菁華給抽乾了。看了秋雨老師和張公者的訪談紀錄,會去高興,高興仍有辛辛勞勞的筆耕者,仍然在對這塊貧瘠的大土地施肥、播種、養育......等著我們去收割。
至於宅界,日本則有岡田斗司夫著文出書、教學開班。國內則有傻呼嚕同盟這群經自我鍛鍊、成長茁壯、把學術方法應用在ACG分析、研究的前輩們。如果能拋開成見,以明亮的雙眼、迅速拾起擲地有聲,相信我們的人生、網路中會少掉很多嘴砲。同樣身為文化內涵一部份的宅人、文人優良態度和價值觀,將會隨著好作品興盛成長、薪火相傳。老一輩的人會繼續宅下去,但我們年輕這代才剛開始。
宇佐美 信兔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