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9-26 00:19 編輯

雖說這是經文,但是屬於對話型的紀綠
總之,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順便一提
黃帝內經的原本,經過時間洪流中,早以失傳
現傳文本皆是經歷代之整修的再編本                        (註:編者叫作王冰。)
現傳之黃帝內經共有「素問」、「靈樞」二本
靈樞有點難,我根本看不懂,所以暫先不上傳
素問篇共有序言及八十一篇,於以下之回覆中貼上


除了黃帝內經的本文
本人(kevin.chang,暱稱:漢堡,道號:玄和)也會慢慢的在各章節後面寫下一些資料與心得
希望大家閱讀順利與愉快


由於此經屬古代經典,需要反覆閱讀與尋找資料才能讓知識得以顯現
真心求於此道者,在閱讀時,我建議每章節至少花上半小時反覆去精讀細讀以明白其意
黃帝內經在網路上也存有各式各類的講座影片,可以以影片上課的方式,即可大幅縮短閱讀古經的困擾




全書目錄:(論譠的超連結目錄)
  
【序】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血氣形志
  
25
  
寶命全形論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4-3 15:46 編輯

素問序言


啟玄子王冰 撰

  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贏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成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詁訓,未嘗有行不由送,出不由戶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間出焉。則周有秦公,魏有張公、華公,皆得斯妙道者也。鹹日新其用,大濟蒸人,華葉遞榮,聲實相副,蓋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齡慕道,夙好養生,幸遇真經,式為龜鏡。而世本紕繆,篇目重疊,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襲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或兩論併吞,而都為一目;或問答未已,別樹篇題;或脫簡不書,而雲世閥。重「合經」而冠「針服」,並「方宜」而為「咳篇」,隔「虛實』而為「逆從」,合「經絡」而為「論要」,節「皮部」為「經絡」,退「至教」以「先針」,諸如此流,不可勝數。且將升岱岳,非運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乃精勤博訪,而並有其人,歷十二年,方臻理要,詢謀得失,深遂夙心。時于先生郭子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文字昭晰,義理環周,一以參詳,群疑冰釋。恐散於末學,絕彼師資,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尋注會經,開發童蒙,宣揚至理而已。其中簡脫文斷,義不相接者,搜求經論所有,遷移以補其處。篇目墜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義。篇論吞併,義不相涉,闕漏名目者,區分事類,別目以冠篇首。君臣請問,禮儀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錯簡碎文,前後重疊者,詳其指趣,削去繁雜,以存其要。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別撰《玄珠》,以陳其道。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雜糅。庶厥昭彰聖旨,敷暢玄言,有如列宿高懸,奎張不亂,深泉淨瀅,鱗介鹹分,君臣無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齡之望,俾工徒勿誤,學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屬,千載之後,方知大聖之慈惠無窮。

時大唐寶應元年歲次壬寅序


========================================

漢堡註

最前頭,是用古文經典來破題

簡單的說,就是一名叫作「王冰」的人,覺得這本書不錯,簡單又富含道理,可以反覆重覆的去鑽研。

而其它的養生文獻考證不易,而且亂寫亂改,不然就是抄襲改名,讓他頭很大,所幸看到這本經書,救了他。



最後就是他整編黃帝內經的一個過程整理,他將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合編成一部

原本黃帝內經(18卷)、素問(9卷)、靈樞
(9卷),三者是分開來的,他統編成了二部:素問、靈樞



途中他訂正錯字、縮簡文義、刪減贅文、去其繁雜,取其精華。 (聊天記綠,總會有很多的廢話)

文末就是希望大家推廣,還有時間的記錄 (唐朝唷~~)


就這樣



===================
註二


金庸小說裡寫的九陰真經中,其中有一段口訣: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
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成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詁訓,未嘗有行不由送,出不由戶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間出焉。

就是出處於這裡




===================
註三

許多黃帝內經的內容與五行有關係,參見下方之《五行表》(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所謂的五行並非五種物質,而是五種狀態與運行方式


五行
五材
五色
五方西
五季長夏
五時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
五節新年上巳端午七夕重陽
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
五聲
五音
五臟
五腑小腸大腸膀胱
五體
五志
五指食指中指大拇指無名指小指
五官
五覺
五液
五味
五臭
五氣
五榮
五獸青龍朱雀黃麟/螣蛇/勾陳白虎玄武
五畜
五蟲鱗蟲羽蟲裸蟲毛蟲介蟲
五穀
五果
五菜
五常
五政
五惡
五化
五祀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寅·卯巳·午辰·未·戌·丑申·酉亥·子

========================================
一些簡單易懂的五行學

資料來源: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kaiyun.china.com/zh_cn/np/11062069/20100526/15953333.html
http://www.herb-dew.com/info/view.asp?id=31

911010633191908.jpg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四方:東方屬木,南方屬火,中央屬土,西方屬金,北方屬水。

五行生剋
隔一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跳二相剋: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五行僅有五種關係:克我、生我、我、我生、我剋

【五行生剋制化宜忌】

  木:木旺得金,方成棟樑。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強木得火,方化其頑。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為傾陷。
  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縮。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濟。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強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見銷熔。
  火賴木生,木多火熾;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土:土旺得水,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變;強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為淤塞。
  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強金得水,方挫其鋒。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為砍折。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變。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縮;強水得木,方洩其勢。
  水能克火,火多水幹;火弱遇水,必不熄滅。
  水賴金生,金多水濁;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
再註

(請詳細駐解內容的一個關鍵字:
北京中醫藥大學 曲黎敏教授)
漢堡因為是在網路上看了她的影片,再將她說的一些言論註記到黃帝內經裡的
對註解有興趣的人,可以到網路上看看她的影片,她說得真的很驚釆


黃帝內經為一種「養生」之書
依資料(曲黎敏之講座)的中醫定義來說,中醫有二個定義:
1.「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漢書.藝文志)
2.「醫者意也」(後漢書.郭玉傳)。


生生之具即:使生命廷長之工具。
古人云:長生久視。
就是說,不管人不管活到多老,人的眼不花、耳不聾
這是一個「生命質量」的問題,例如老人痴呆,固然是活久了,但它的質量就出了問題

傳統醫學強調要讓生命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就是重質大於重量
它希望透過一個養生的方式,來達到這個目標

養生怎麼養?
《養》在古字為「一人趕著四隻羊,在放牧。」,養的內涵就有愛護與放牧的意思。
首先你要愛護自己的生命,再來你要牧養他,牧養即為自由自在地去生長

怎麼自由自在地去牧養他呢?
在傳統養生裡,它提出四種方面
1.養性情:首先要有愉快
2.養睡眠:
3.養居處:
4.養房事:

一般造成現代病的三大原因
1.情志不遂:也就是性情出現很大的問題 (壓力壓迫身體)
2.暴飲暴食:也就是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性
3.缺乏運動:現代人許多人是死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關養性情
傳統醫學並不是叫人不生氣,光是不生氣是沒有用的
它非常強調,在解決任何問題時,一定要有一定的方法,方法要很到位
養性情之方式在黃帝內經第一篇有提到:「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
人都想恬淡虛無,但事實上,人在人生之中,很難做到恬淡虛無
所以傳統文化講求處理事情的方法,就是說:
在解決人生困境時,無論如何都要尋找到一種方法去對應它才可以
故古有云:止怒莫若詩
假如你的性情比較暴躁,容易暴怒的話,那麼傳統文化他讓你去學「詩」
古代人喝酒是為了能寫詩,要陶醉到一種微醺的境界,然後能寫出詩來
透過教育,透過讀詩來放鬆自己的心情
古有云:去憂莫若樂
古代的吟詩都是吟頌的,能夠放鬆我們的心智
以五行來說,五臟對應著五音與五聲


有關
養睡眠
睡眠是一個大問題,以生命角度來講,睡眠與長壽的關係是最為密切的
故黃帝內經裡有談到幾個要點
1.睡子午覺(23-1、11-13)
子時覺為了陽氣的生發,午時覺是因為陰陽交替的時候必須保持一個休息的狀態
2.睡丑時覺(1-3)
養肝,重要要素
3.睡寅時覺(3-5)
氣血全身輸布的時候


有關
養居處
古有風水學,但風水學是另一學問,故不在此深論
古有云:「室大多陰、臺高多陽」
故以傳統思維來看,客廳可以大,但是臥室是不可以大的
這是跟人的氣是密切相關的,如果房子太大就會耗人的氣
那又該多大才算合適呢?
陽光從窗戶照進來以後,正好它那個光線打到床沿的前綠,即可。
也就是一個陰陽對半,在家裡形成一個太極之象。
若室大多陰會怎麼樣呢?
古有云:多陰則厥
厥就是四肢厥逆症,就是陰氣太重,就是手腳冰涼
手腳冰涼就是,心主血脈
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以中醫來說,就是一個心氣大虛之象
手腳冰涼的女孩子,比較容易讓人憐惜,覺得她非常地乖巧
用中醫的理論來解釋,像這種女孩子,很乖巧的這個像是什麼呢?
實際上是由於她身體的原因造成的,因為她心氣不足、心血不足
心血不足即血打不到未梢,所以她手腳是冰涼的
像是這種女孩子,基本上就比較地溫順,談戀愛時,她很溫順什麼都聽你的
但是若結了婚以後,把她養得很好,慢慢的,她就會主意很正,因為她心氣足了,心血也旺了
這就是大家可以從現實生活當中,去看到很多東西
古有云:多陽則痿

痿症即四肢無力症,四肢就比較痠軟
古有云: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臺。
這裡有個含意:不要培養自己那種奢侈、享受的習慣,還是要多運動
不處大室,即不要老在屋子裡待著,再大的房子也要出去走動才是可以的。 (不要太宅!)


有關養房事
很簡單,一種陰陽合諧
當我們把自己調理好了,但是人在人生當中,並不是只有一個人活著的
人們是一種社會的群體,所以要跟別人保持一個和諧
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要達成一種合諧


醫者意也《後漢書.郭玉傳》
郭玉是個大醫家,他說:腠理至微。
中醫來講,腠理指的就是我們的肌膚腠理,就是皮膚,代指生命。生命是一個至微至秒的東西。
郭玉說:隨氣用巧
治療就相當於巧,望聞問切,就是切而知之謂之巧。
你要根據你的氣,去把握這一切。
郭玉說:毫芒即乖
一點點針石之間,就是那怕給別人扎針(針石之間
有一點點問題,都會出現很大的錯誤。
毫芒即乖
就是在治療當中,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很細緻,而且是很細膩的過程

醫者意也的意思,後世的醫家也都在談論這個問題。
實際上,不同年代或不同人對這個定義的理論,可以說是關係到每個人的醫術的高低的問題。
理解的層面不同,他的醫術的高低就很不一樣
實際上,
醫者意也它涉及到一種悟性、感覺和神明的問題

西方強調「形」的層面,它把人當作機器,所以就可以像對待機器一樣在人身上,看看怎麼樣去修理它
但中醫不是這樣,中醫強調氣和神的這個層面
所以它說:粗守觀,上守機
《機》字在古文裡,左邊一個木,上方兩個絞絲,下方一個戍字
戍是一個武器,上方的
絞絲代表一種原始意象,也就是臍帶
它真正的內含就是當小孩子出生以後,切斷臍帶的那一瞬間叫做《機》
臍帶是一個先天與後天連接的一個東西,肚臍在中醫裡就叫做神闕穴

機在醫者意也,它的意思,尤其是在把脈當中,全是那一瞬間,全方位對人生命的一個感悟
這是不可言說的,只意會而不能言傳的一種理解
為什麼講到這個呢?
在東西方的學問當中有著很大的不同
西方就是要定義一件事情,這個東西是什麼。而中國文化卻不這麼做,它會告訴你,這個東西像什麼。

中醫的脈學上:春脈浮,有魚之遊在波      (詩中畫)
春天就是我們的陽氣,陽氣慢慢地生發起來了
這個魚從水底躍在波上,那種情景就像浮脈一樣
所以現在中醫老師教學生都會強詞一種自然的感覺

再談到扎針,扎針要取穴位,雖然取穴有它的標準取穴法
但是真正的上醫在扎針的時候,他會強調「氣血」,因為每個人的氣血都是很不一樣的
若厥症了,氣血上不來,穴點可能就要比別人錯一個位置
這就是醫者意也的東西,必須感受到那個氣的到來
所以傳統當中,扎氣有一種說法叫作「候氣」,就是一定要等待氣的到來
氣血不旺和氣血旺的人,他的取穴是肯定不一樣的。氣血旺的人就可能往前衝了一段,不旺的人

總結一下:
人是最複雜的系統,所以中醫是不可能簡單的
我們一定要改正一些關念
例如:缺鈣補鈣。這到底是不是一種簡單性的思維?
以中醫的觀點來看,缺鈣補鈣的話
真正的補能否補進去的問題,就是所有的補都要看你有沒有一定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你如果沒有
消化和吸收能力,補什麼東西都是補不進去的
一定要注意一個重點:養生不是吃補藥是養生
現代人條件好了以後,常以為去買大量的保健品,好像是去養生
實際上《黃帝內經》都在強調一個要點:一定要建立起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才是養生的要點。






補充資料:

《後漢書.郭玉傳》
  郭玉者,廣漢雒人也。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漁釣於涪水,因號涪翁。乞食人間,見有疾者,時下針石,輒應時而效,乃著《針經》、《診脈法》傳於世。
  弟子程高,尋求積年,翁乃授之。高亦隱跡不仕。玉少師事高,學方診六微之技,陰陽隱側之術。和帝時,為太醫丞,多有效應。帝奇之,仍試令嬖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使玉各診一手,問所疾苦。玉曰:「左陽右陰,脈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帝嘆息稱善。
     玉仁愛不矜,雖貧賤廝養,必盡其心力,而醫療貴人,時或不癒。帝乃令貴人羸服變處,一針即差。召玉詰問其狀。對曰:「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於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貴者處尊高以臨臣,臣懷怖懾以承之。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針有分寸,時有破漏,重以恐懼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猶不盡,何有於病哉!此其所為不癒也。」帝善其對。年老卒官。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4-3 17:36 編輯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黃帝)乃問於天師曰:
  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
  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發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
  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
  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子不過盡八八,女子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
  夫道者年皆百歲,能有子乎?
  岐伯曰:
  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
  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

漢堡白話註解:

這個岐伯是黃帝的老師

有一天,黃帝問他說,聽說古人百歲後仍能自在的活動,為什麼現代人半百就
衰老?

岐伯就說,這是古人生活起居上的問題,並提了生活起居的正確方式,然後開始罵現代人的腐敗生活,接著就是現代人改正生活的方法。

接著他們談了一些「生小孩」的「年齡」問題 (女為七之數,男為八之數)

「百歲之人,能不能生小孩?」
岐伯回答說,只要老了卻能保全身體,雖然年齡大,但是仍然可以生小孩。


黃帝最後就談了:真人(上古)、至人(中古)、聖人、賢人。四種養生之道極強的人



=================

再註:

此篇主要講得就是「身體本性」、「日常要怎麼生活」。

黃帝主要問了二個問題:是時代變了?還是人變了?

當然!時代,這個大自然一直是不變的,天的順序、春夏秋冬、晝夜交替,從沒停也沒改變過
人類千百年的進化,也是二隻耳朵一雙眼睛,人的本性並無改變,天地也沒有改變
變化的自然不是天地或人性,而是人心變了。

岐伯就說:

1.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道:透過洞察心底深處,而領悟出的
一種大道、至理。
陰陽:天地的變化。
術數:四季、時辰....等等。
食飲有節:食飲要有節。所謂:五味源於地氣。這個地氣有著節氣的問題,也就是說,在什麼時間要得什麼氣,什麼時間要吃什麼東西。


養生總綱:《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2.
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
把酒當水喝,而
酒能亂性,讓人喪失理性妄則是亂來,沒有制序不知規矩。這二句可引申為 無法掌控自己,容易受到誘惑,偏離了常態生活。

3.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因為慾念耗散了精,因為喜好而耗散了真陽元氣。這是前面幾句的總結。


4.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不知持滿:就是不知足,想要追求外在的事物。
不時御神:不按時去駕御自己的精神;不懂得駕御自己的精神。
務快其心:只知道痛快

這句在講習性造病!

5.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古聖人都教育大家,不好的地方不要去,不好的東西不要沾。

6.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恬惔虛無:這是指一種淡定的境界,不受外界干擾。
真氣:元氣
精神內守淡定的方法。

精是腎,神是心。精神內守即是心腎相交的功能,這個
功能想要強,就要內守,守住精神,這個就是方法。


大道總綱:《
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7.
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志閒而少欲:閒,界限的意思。
志向要有界限,不要慾望太多,有了界限就是少欲。(注意!是受限,而不是沒有志向。)

心安而不懼:
少欲自然就是心安而不懼,沒想太多自然不會多管閒事,就不會擔心受怕,也不會有太多煩惱。

形勞而不倦:中醫在身體鍛練上,不主張出大汗。原則就是不倦,出一層細汗,叫作「沾濡汗出」。出大汗傷心傷血。


8.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這句是老子的精神

任其服:古時服裝受到規律的,也就是任什麼官,穿什麼服。
高下不相慕:上下官不要互相獻慕,做好自己的本份。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4-3 02:23 編輯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己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

漢堡駐

五行
五季


長夏


五臟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4-3 02:28 編輯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黃帝曰: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馳長。緛短為拘,馳長為痿。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見濕,乃生痤疿。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勞汗當風,寒薄為齇,郁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陷脈為瘺,留連肉腠。
  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併,良醫弗為。
  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岐伯曰:
  陰者藏精而起極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因而大飲,則氣逆。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洩。
  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

漢堡駐


五行
五臟




五惡





五味




五色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4-3 02:30 編輯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黃帝問曰:
  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

  岐伯對曰:
  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髒;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洩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肋;長夏不病洞洩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飧洩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平人脈法也。

  故曰: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髒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帝曰:
  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
  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征,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4-3 02:39 編輯

陰陽應像大論篇第五


  黃帝曰: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故曰: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洩,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帝曰:
  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其信然乎。



  岐伯對曰: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髒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征,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髒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髒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髒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故曰: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
  法陰陽奈何?

  岐伯曰:
  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抑,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長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
  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
  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而耳目聰明,身體強健,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帝曰:
  何以然?

  岐伯曰:
  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理,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
  天地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右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故曰: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補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定其血氣,各守其鄉。
  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
漢堡註:

(月真)讀作 chēn 。
《說文解字》:「起也。從肉眞聲。昌眞切」

(月真)脹  病證名。指胸膈或上腹部脹滿不適。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5-15 17:15 編輯

陰陽離合篇第六


  黃帝問曰:
  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
  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帝曰:
  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
  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
  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
  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
  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
  願聞三陰?

  岐伯曰:
  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陰陽(雩重)(雩重),積傳為一週,氣裡形表,而為相成也。


=========================
字註:

(雩重)(雩重)  氣之往來不息。





漢堡註:

這裡有談到經脈以及穴道,三陰三陽的概念

古代有本醫書與黃帝內經並列,叫作「傷寒論」
它講的是一種得病的順序,從外到內,從陽到陰

       外→內
       陽→陰
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這六個名詞指得就是一種陰陽程度,順序就如上面所示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4-3 02:47 編輯

陰陽別論篇第七


  黃帝問曰:
  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

  岐伯對曰:
  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所謂陰者,真髒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主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疒肙);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洩;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萎易,四肢不舉。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嗚。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結陽者,腫四支。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二陽結,謂之消。
  三陽結,謂之隔。
  三陰結,謂之水。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陰陽虛,腸澼死。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陰虛陽搏,謂之崩。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4-3 02:49 編輯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黃帝問曰:
  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
  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羶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食廩之官,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
  恍惚之數,生於毫釐,毫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黃帝曰:
  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齊戒擇吉日不敢受也。

  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19 18:32 , Processed in 0.03981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