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永遠的魔法不同的少女—魔法少女題材動畫的零零總總
華小手發佈於2011/05/20 22:25:24 | 54條評論


今次帶來的是魔法少女專題,本文已發表於《動漫次元Live》5月刊上,算是臨時接到的稿子吧,所以自己是在惡補了一段時間的魔法少女動畫後,才寫下了這些文字,文中不免有偏妥之處,還望各種技術宅、考據宅多多見諒。寫文期間感謝責任編輯露子和另一位編輯火神渡鴉的大力相助(文中部分內容出自他們之手)。最後,本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那麼下面就是正文了。 J:話說也巧在May'n專訪的時候遇見了另一位的《動漫次元Live》的編輯,有時候你不得不說無巧不成書啊!




自從被北條司的《城市獵人》洗腦後,筆者就重新開檔走禦姐控路線了,在原始的記憶中魔法少女就是蘿莉們拿著魔棒閃亮亮的變身之後和邪惡勢力進行戰鬥,雖然接觸過不少經典的魔法少女作品,但始終因為作品中缺乏禦姐角色而提不起興趣來。不過最近《魔法少女小圓》刮起的強勁大風吹得筆者很是蕩漾,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微博上表示對魔法少女題材作品產生了興趣,在夜以繼日補動畫到吐血的狀況下,本篇文章誕生了。



“代表月亮消滅你!就算大叔也不放過!”——魔法少女起源談《美少女戰士》

魔法少女的起源說法很多,有說是源自70年代永井豪的《甜心戰士》,也有說法是橫山光輝的《魔女莎莉》,還有認為是1983年由Studio Pierrot所製作的魔法少女系列作品《我是小甜甜》。不過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美少女戰士》被認作為魔法少女題材的“正宗公式”。所謂“正宗公式”就是由某部作品所開創的系列作品的普遍元素,《美少女戰士》中的平凡少女、變身、契約者(一般是小貓、小狗之類的,也會有其它謎樣生物)、必殺技等這些元素成為了後來魔法少女題材作品大都含有的內容,如果某部魔法少女的作品含有了這些全部的元素,我們就稱之為傳統作品。

91年出品92年上映的《美少女戰士》是很多70後、80後永恆的經典——不僅僅是因為它打造了系列作品的“公式”,內容取向上也“男女通吃”。變身元素吸引了大量男性觀眾的眼球,性格各異、純潔可愛的女性角色也滿足了男性觀眾的喜好。回想筆者當初看的時候僅僅是因為它夠“大膽”,那時思想還比較保守,第一次在電視熒幕上看到少女們裸體變身,當時我就震驚了!儘管用了很藝術、很華麗的視覺效果來表現這段變身過程,不過那確實是筆者第一次知道了什麼是女性曲線。後來隨著劇情的發展,筆者萌上了土星美少女戰士土萌螢,剛好自己也是土象星座的,而且和土萌螢的星座配對指數很高(=。=),土萌螢的病嬌和悲慘的過去俘獲了很多觀眾,當時有人就以“萌え~”的愛稱來稱呼土萌螢,所以關於“萌”的起源有一說就是來自土萌螢,認為土萌螢人物性格上的特徵成為了後來萌文化的主要元素或內容,比如病嬌、無口、害羞、溫柔之類的要素。

對於女性觀眾而言,他們津津樂道的是月野兔和夜禮服假面的愛情。這一段戀情在《美少女戰士》系列第一部作品中表現得最為出色,據筆者調查,不少受采訪者說自己在看到月野兔和黑化的夜禮服假面戰鬥的劇情后“實在忍不住流淚了”,不過神經大條的筆者只是在看到美少女戰士們逐個領便當後深表痛心。在當時來說,作品的最後幾話讓主角團集體便當也算是令人比較吃驚的做法了,而且作品最後又回歸到了故事起點的安排讓很多人也還是留存了很多希望。 (現在應該叫“坑爹”吧)

作為一個“歐吉桑”,當筆者我看到月野兔從一個雙馬尾天然呆的愛哭鬼,逐漸變得堅強不再怯戰,最後到了獨當一面為愛與正義而戰的時候,不由得再一次拜倒在了“代表月亮消滅你!”的口號中。大家都說八九十年代的動畫作品好看,筆者覺得主要還是因為它們在感情內容上的描寫區別於現在的賣萌係作品,《美少女戰士》那個時代的作品中,很少有看到需要觀眾去琢磨的畫面語言或用畫面語言來暗示、揭示的劇情感情色彩,更多的是由人物直接通過內心獨白來揭示感情的變化和內心的矛盾,情感宣洩直接而且易於理解。此外,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尚未出現如今各種賣肉、賣萌摸觀眾G點求勝的油膩現象,視聽上給人很清新的感覺,這應當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以愛,勇氣,以及希望之名。來一發!”——《小紅帽恰恰》和黑白魔法論

隨著《美少女戰士》的熱映,更多的魔法少女題材作品出現在了熒幕上,《小紅帽恰恰》便是其中之一。這部《小紅帽恰恰》曾在國內播放過,對我們來說是一部充滿兒時記憶的作品,筆者自己就買過一支恰恰的美麗聖潔弓箭的玩具,然後每天都要用弓箭對著玩伴射幾發(專業表演,請勿模仿),兒時的羈絆就是這樣種下的。 《小紅帽恰恰》這部作品是於94年登上熒幕的,與同一時期的《美少女戰士》、《魔法騎士》等作品的風格有所不同,《小紅帽恰恰》的定位更趨於兒童向作品,所以動畫的畫面和人物充滿童話色彩——極盡誇張的人物表情、形像變化在劇情剛一開始就宣告了本作的輕鬆主題。此外,作品本身沒有對感情內容涉及太深,儘管人物間確實存在多角的複雜的“喜歡”的感情,不過卻沒有細膩的刻畫,重點還是放在了喜劇效果的營造上。 《小紅帽恰恰》中最大亮點就是劇情的無厘頭式發展,儘管從人物的服裝看來作品遵循了魔法最為盛行的中世紀的歷史背景,如法師的斗篷、長袍和尖頂帽,但是我們也意外的看到了作品中經常出現汽車、機器人之類的現代元素,此外劇情內容中還揉入了許多日本的文化,如壽司、女兒節、忍者等等,驚喜的是這鍋什錦火鍋不但沒有混雜了味道,反而還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觀眾,煮沸了人氣。儘管《小紅帽恰恰》TV版在95年就播映結束了,但其漫畫卻一直連載到了2000年,最近又得到消息,本作又將於2011年5月重新回到漫畫雜誌上與廣大讀者們見面了,只是不知道這次的重新回歸是否還會繼續從前的輝煌,特別是在這個已經“萬物皆可萌化無所不能逗你樂就連魔法少女也能夠斷頭黑化”的時代裡,作品能否再次依靠具有極高張力的笑料來愈治觀眾呢,這就要看作者彩花珉的功力了。

提到魔法少女自然少不了形形色色的魔法,就拿《恰恰》來說,雖然作品沒有嚴格地把“魔法”進行歸類,但依舊能看到一些鮮明的設定,比如天然元氣的主角恰恰使用的是召喚系魔法,她金發和紅白色彩的衣服正是人們對於白魔法師的印象;而耍點小陰謀的紫發黑帽的雅子就是黑魔法師的形象了。在劇情中恰恰變身後藉助神器施放的力量也是白魔法中較為高級的神聖力量,這種力量常用於淨化和封印。
新世紀,魔法少女量產時代到來”——萌與魔法交融的公式運用

進入新世紀後,魔法少女題材作品隨著受眾市場的細分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正宗公式”逐漸符號化而不再作為作品內容的主要表現對象,劇情結構方面儘管基本還是保持了傳統的小品式結構,不過也更加註重了主線內容的貫穿,這一時期作品的一般特徵為人物關係愈加複雜化和鏡頭畫面愈加碎片化,不難看出作品已經越來越貼近、迎合受眾的喜好,直接影響就是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魔法少女量產時代到來。

《老婆是魔法少女》可以算是這種變化的一個典型,作品通過“KISS禁止”的設定來引起觀眾對於魔法少女們感情生活中的干澀與無奈的同情,紅毛為了履行魔法少女的職責管理所製造出的世界導致了自己幸福的破裂,藍毛繼承紅毛的職責也就意味了自己要放棄自己的愛戀。 《老婆是魔法少女》是一部內容趨向成人化的作品,討論的是關於社會職責與個人幸福的平衡取捨,通過鏡頭畫面的碎片化,一些暗示性很強的殺必死畫面成為了刺激觀眾G點的有力武器。 “正宗公式”中的變身在本作成為了一種象徵,不再是每話都要出現的慣例內容,不過變身畫面中的尺度更大了,在“賣肉”之風尚未如今般肆虐的05年,這段內容還是吸引了不少觀眾的。在劇作套路、目標受眾等內容上與《老婆是魔法少女》相似的還有《愛的魔法》、《簡單易懂的現代魔法》、《零之使魔》等作,其中《零之使魔》算是比較成功的作品之一,06年播映後一直保持著不錯的人氣。

這一時期仍然存在一些相對傳統的魔法少女題材作品,如《光之美少女》、《守護甜心》、《小女神花鈴》等作​​,這些作品的萌化更加表面化,這種皮下注射式的做法令觀眾快速對作品產生了好感,當然也不乏一些對於魔法少女題材的新嘗試。以《光之美少女》為例,其中的硬派戰鬥成為了這部作品的看點之一,在《光之美少女》中更多的是拳腳相加的肉搏戰,加之作品對於力量感、打擊效果的誇張表現,動作場面變得十分好看,有些時候還真覺得這樣的作品真的適合給孩子看嗎?這些作品大多以愈治為主題,多是團結、友愛、夢想、守護、拼搏等內容,少不了的是劇中人物的純真與善良,以及那永恆不變的少女心。




“一會騎士一會少女”——CLAMP大媽們的魔法少女野望

公主有難,挺身而出的不是鑽下水道頂磚塊踩怪物的馬里奧大叔,也不是穿著草莓大短褲以僵直而優美的跳躍姿勢擊敗惡魔的亞瑟大叔,而是三位性格不盡相同的少女,她們被公主從現實世界召喚到了異世界,然後遇到導師被強制告知了異世界的歷史背景並授予了初級套裝裝備,接著是緊急事件發生被迫進入戰斗狀態以學習基本的戰鬥技巧,最後她們就義無反顧的踏上了拯救世界的征程。等等!這不是RPG遊戲慣用的劇情伎倆嘛,看來創作《魔法騎士》這部作品的CLAMP大媽們也沒少在工作之餘打遊戲吶!值得一提的是本作有禦姐角色,筆者很是欣喜(=w=)。

《魔法騎士》與同時期的魔法少女作品相比較,筆者覺得最大的特色就是少女們不再是站在遠處依靠施放魔法來擊敗敵人,而是加入了冷兵器的短兵相接的戰斗方式,雖然劈殺、斬切敵人時就和切豆腐似的,不過這無疑是戰鬥系魔法少女動畫的一個大邁步。除此之外作品還有一些創新點,如RPG遊戲中才看得到的成長系統,《魔法騎士》的三位少女在冒險過程中武器裝備也會根據使用者的能力而自行升級,而且形狀越變越是霸氣外露,到後期都可以駕駛超級系機器人作戰了(誤,那是魔神),隨著武器的升級和經驗的積累,作品的戰鬥內容也變得更加的華麗並極富張力。 《魔法騎士》中,少女們所到的世界是一個意志的世界,無比堅強的意志力是支撐這個世界的支柱,作品不斷強調個人意志的重要性——只要你相信就一定能做到。所以作品表現的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注重的是情感的訴求,這就要求作品在刻畫人物內心的成長變化時十分細膩,眾多人物的登場與各自不同的性格預示了作品複雜的人物關係,而在關係矛盾的衝突中少女們也獲得了情感的成長,從浪漫天真到成熟有責任感的過程無疑是最激勵人的,這也正是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的一個重要原因。

稍晚於《魔法騎士》出品的《魔卡少女櫻》引進後迅速在國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與《魔法騎士》不同的是《魔卡少女櫻》針對的觀眾相對低齡化,但又區別於一般的低齡化作品,即《魔卡少女櫻》中含有大量的複雜的人物感情關係,而且這些感情都很特殊,引用一個搞笑的段子來解釋這些感情關係吧:有個很慘的蘿莉,從小沒了娘,暗戀的男人最後成了自己的嫂子,最好的盆友還是暗戀自己的軟妹子,自己的男朋友還是自己想盡辦法掰直的……她叫木之本櫻。事實上,對於作品中這些感情的刻畫至今在觀眾中還存有爭議,不過筆者覺得CLAMP的大媽們是想告訴人們,帶著一顆如小櫻般純淨的心去看待一切,尊敬、崇敬、信任等這些東西的本質也是源自於愛的萌發,是內心的無縫的貼合,只是我們想太多了,所以就“彎”了。

相信不少觀眾從《魔卡少女櫻》開始就被魔法陣絢爛的畫面所吸引,而且後來魔法陣這一元素被更多地引入到了魔法相關題材的動漫作品中,如《魔法少女奈葉》 、《鋼之煉金術師》、《零之使魔》等。在《魔卡少女櫻》中,庫洛和小櫻的魔法陣正好是最常見的兩個陣型,即庫洛的六芒星陣和小櫻的五芒星陣:庫洛的黑暗力量魔法陣中的內圈是一個像徵太陽的六芒星圖案,六芒星圖案實際上是男根女陰的結合體(再解釋下去就成人向了啊餵!某文編:這是學術研究,不要緊的。 ),寓意為孕育了“生命的火種”;小櫻的星星力量魔法陣中的內圈是一個五芒星旋轉的圖案,西洋魔法中五芒星象徵人體的模型,即五個角分別為頭、雙手和雙足,寓意為天地的能量為自己所用,而在東洋魔法中,五芒星就是代表世間萬物的天地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庫洛和小櫻的魔法陣的外圈都是相同的,即由正方形旋轉所得的圖案,作用大致就是增加魔法陣迴路以降低魔法難度,使得一個人也能單獨完成高級的魔法。

實際上《魔卡少女櫻》這部作品在劇情內容上是很簡單的,就是收集庫洛牌和變庫洛牌為小櫻牌兩個部分,但作品最大的亮點就是不同於其他魔法少女題材作品的戰斗方式,即利用卡牌戰鬥。在收集庫洛牌的劇情中,幾乎每話收一張牌而且每張牌的精靈都不同,所帶來的戰鬥效果也各不相同,與往常刷怪的魔法少女作品相比,這使得每一話都具有一個新的未知點,激發了觀眾的好奇心。雖然《魔卡少女櫻》是非變身類作品,不過通過引入魔法陣的元素,作品的畫面照樣華麗麗的秒殺了不少觀眾,筆者猜測之所以不設定為變身類的原因,就是CLAMP大媽們覺得作品從頭到尾主角就一套戰鬥服太寒磣,所以乾脆不要變身而直接玩兒換裝遊戲了,據說本作總共設計了300多套服裝,其中有三分之二就是讓純純的軟軟的小櫻妹子穿著來萌殺觀眾的,於是初代萌王就這樣誕生了。

“魔法少女硬派戰鬥的前輩”——脫線二十年依然夠堅挺的《秀逗魔導士》

嚴格來說《秀逗魔導士》並不能算作是魔法少女題材類作品,而應當是傳統的奇幻冒險類作品,因為《秀逗魔導士》除了美少女、魔法兩個元素外就基本沒有能和魔法少女沾邊的內容了,作品背景為一個有惡魔和龍族的劍與魔法的時代,主角團一邊在世界各個角落冒險吃吃喝喝,一邊順便拯救了世界,自89年誕生以來就擁有不錯的人氣,TV版儘管沒有長篇連載,但是從95年播映以來一直到09年都有新作,算是奇幻類動漫作品中的常青樹了。

《秀逗魔導士》相比較魔法少女題材類作品,其中對於魔法、種族、職業的界定都很分明,而且更加註重動作的表現,使得戰鬥劇情的可看性大大提升。魔導士與魔法師要有所區別,魔法師釋放魔法基本都要依靠魔法道具而魔導士可以不需要,莉娜等人的魔法都是直接念咒文來施放的,而筆者的個人感覺是魔導士更像是劍士和魔法師的結合體,戰鬥的時候一邊肉搏一邊搓火球,是一個很強力的職業吶! 《秀逗魔導士》中除了黑白魔法外還提到了精靈魔法,精靈魔法又稱青魔法,雖然也是利用元素的一種魔法,不過精靈魔法卻以創造性而著稱,魔法中水土風火四個元素單獨使用各有作用,元素間相互組合又會衍生出複合魔法,比如土和火組合形成流星雨之類的炎魔法,水和風組合形成暴風雪之類的冰魔法。

《秀逗魔導士》這部作品在筆者個人看來某種意義上還是影響到了魔法少女題材作品的創作,因為它證明了將更加激烈的對抗要素引入作品也能大受歡迎,魔法少女們除了施放魔法打擊敵人外,也能拿起武器進行近接戰以增強視覺衝擊,動作元素在魔法少女題材作品中的分量逐漸加重了,激烈的對抗為更加出色的表現少女們的勇敢堅強找到了舞台,同時近接戰還為創造極富視覺震撼效果的戰鬥畫面提供了機遇,因此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熒幕上越來越多的出現了魔法少女們的死磕硬碰,如《魔法騎士》、 《光之美少女》、《魔法少女奈葉》、《魔法少女小圓》等,而這才是筆者把《秀逗魔導士》寫進這個專題的真正原因。


“科幻魔炮新詮釋”——新房昭之與《魔法少女奈葉》

新房昭之在最近年頗受爭議,他在以絕對個人風格的鏡頭畫面撬動著觀眾對於動畫畫面固有的邏輯理解,先不討論這種大膽得幾乎實驗性質的做法是否真的能夠引起動畫的變革,但從觀眾直觀的感受來說,這絕對是一次新的衝擊。鏡頭畫面最開始的作用只是介紹劇情,隨著影視技術的發展,鏡頭畫面通過對運動方式、色彩明暗等內容的調整具有了對於劇情的推動作用,如特寫鏡頭對於劇情起到強調的作用,隨之而來的就是劇情情緒、人物關係、人物內心等等抽象內容的揭示,新房昭之的鏡頭畫面往往將多種鏡頭特效融入到一個畫面中展示,有的時候甚至為了表現某種光影效果而忽視自然規律,所以一方面有觀眾表示“新房的作品很有意思”,另一方面也有觀眾認為“新房實在太任性了”。

《魔法少女奈葉》這部作品中我們並沒有看到太多新房昭之的風格,如果不注意戰鬥劇情的畫面表現,或許我們根本不會將本作與新房昭之聯繫起來。 《魔法少女奈葉》中一個很大膽的嘗試就是強化了畫面的視覺衝擊,所以魔法少女們裝備了GUNDAM的武器進行各種砲戰(誤),以此來更為誇張的表現戰斗場面,特寫、近景、遠景、大遠景的組鏡連接快速切換使得場面異常宏大與震撼,也因此作品被觀眾們戲稱為“魔炮”。 《魔法少女奈葉》中還有一個新的嘗試,即魔法少女題材的熱血化,得益於激烈異常的戰斗場面,通過友情、親情的包裝和戰友間的背靠背信任、“最後一分鐘營救”的點綴,作品在進入大決戰劇情的時候突然熱血了一把。不過《魔法少女奈葉》始終是魔法少女題材的作品,所以在作品的最後觀眾還是看到了純真善良的少女情節:小蘿莉們之間關於友情的約定、小蘿莉與小正太的溫馨同居生活。

顛覆與重構——愛的戰士與《魔法少女小圓》姻緣

《魔法少女小圓》這部動畫原本是四位巨頭一同演繹“坑爹”傳說的舞台,不過動畫開播不久,這部作品就成為了虛淵玄這位“硬派GALGAME腳本家”的獨角戲。虛淵玄可以說是整個硬派GALGAME會社“NITRO+”(下面簡稱N廠)的靈魂人物。 N廠本身就有很多不錯的遊戲作品,把這些作品動畫化也是商業運作的必經途。 Nitro+初接觸真正意義上的TV動畫化是2006年的《機神咆哮》。但是限於動畫本身能夠傳達的場景描寫與表現張力以及Nitro+方面的預測失誤等問題,《機神咆哮》的TV版實在難以稱得上是一份滿意的答卷。在吸取了《機神咆哮》的失敗經驗後,虛淵玄這次自己出馬,打算將作品重點著重於“爽快的打鬥”之上,於是改編自小林靖子原作的同名小說《BLASSREITER》由虛淵玄再修改後登上了電視舞台。 《BLASSREITER》開播前,在宣傳上可謂是卯足了力氣,但是BLASSREITER在收視率可謂是頗為慘淡——在同期的《叛逆的魯魯修R2》和《超時空要塞F》的雙重壓力之下,《BLASSREITER》也不得不向當時興起的兩大收視率怪物低下自己高傲的頭顱。 “必須通過嚴酷的現實來回報角色們的努力”——虛淵玄從頭至尾都渴望著對這一理念的最終貫徹。最後,虛淵玄的處女作《Phantom -PHANTOM OF INFERNO-》被推上了第三局反擊大戰的舞台。 《Phantom》可以說是硬派GAL“第一步”。這對於虛淵玄來說,這部講述了殺手哲學和故事的《Phantom》中承載了不少虛淵玄的思想。動畫本身可謂是盡可能地做到了精益求精,故事最大限度地還原的當年那個在不成熟的CG與各種壓力之下誕生的原作,可謂是讓無數人“頗為滿意”。

作為“動畫的力量”的第四部作品,《魔法少女小圓》在“一月最強番”的光環加持下於2011年開播了。正當人們覺得“也不過如此”的時候,《魔法少女小圓》第三話突然發力,隨著學姐的斷頭便當一股強勁的力量顛覆了人們對於魔法少女題材作品的傳統認識,原來魔法少女也能做得如此黑化、糾結與血淋淋。拋開虛淵玄,從新房昭之的指導風格來說,“小圓”與“奈葉”相比,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已經形成的新房的個人風格,或者將《魔法少女小圓》當作是新房昭之個人的集大成作品。新房的這些鏡頭畫面試圖從另一個角度來剖析我們所熟知的魔法少女,實際上這樣的剖析在以前的作品中也有體現,如《美少女戰士》、《魔法騎士》等作都涉及了魔法少女們日常與非日常的討論,只不過新房昭之放大了這種矛盾衝突下掙扎的人物心理,當然這一切的成功都離不開腳本大師虛淵玄的深厚功力,可以說二人在這部作品中占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誰都離不開誰。

傳說中白魔法早期是不具備殺傷力的,使用的都是自然力量和神聖力量,從天地間吸納萬物靈氣化作力量以施放輔助類魔法,如治療、恢復等法術,後來發生了戰爭,白魔法在發展的過程中也變得具有殺傷力了,其中神聖術就是白魔法的終極法術,此外還有禁止對方施放魔法的沉默術、提升戰力的強化術以及強大的複活術。與白魔法相對的就是黑魔法,黑魔法使用的是元素力量和黑暗力量,元素力量主要依靠冰火水雷風土六元素,法術有火球術、水縛術、雷擊術等等,黑暗力量則是表現在咒術的使用和與魔獸的契約上,詛咒術比較常見,比如詛咒筆者再拖稿的話,頭髮掉光光什麼的(某文編吐槽:手哥你真是太自覺了……) , “契約”則是與處於黑暗與混沌中的魔獸簽訂契約,以一定的代價獲得或者藉助它們的力量來消費敵人,黑魔法發展到了後期也完成了滅世之術(最後審判、毀滅之雲、末日風暴、雷鳴爆破、連環閃電、霹靂冰環六種魔法)和核融術。傳說魔法時代走向衰落就是因為這些終極魔法帶來的巨大能量相互衝撞造成的,能量瞬間毀滅了一切而不得不將這些魔法徹底封印,筆者猜測狀況應該和三次元中爆發核戰爭一樣吧,直接導致文明的倒退或毀滅。
關於那位叫做小圓的少女的一切”——《魔法少女小圓》的偽物理學解讀

《魔法少女小圓》其實從誕生出來的這一刻就包含著虛淵玄身為一個腳本家、乃至一個AVG遊戲界的業界傳說寄託於動畫之中多年的願望於其中。從最初的兩話來看,小圓做的是“做鋪墊,然後讓你大吃一驚”的工作——先在觀眾心中構建起“傳統魔法少女動畫套路”的世界觀。然後虛淵玄再將放著自己的世界觀呈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前面兩話遲遲不用ED的原因(因為ED的表現手法很陰暗,前兩話用了豈不是穿幫了?)

小圓世界觀關鍵詞一:多重宇宙論第三層次的量子平行世界

目前動畫已經完結。我們可以對故事進行一個整體的分析。首先從世界觀的構建來說,虛淵玄所構架的這個世界比較特殊,這裡利用到了平行宇宙(或稱多重宇宙論)第三層次內容,即量子平行世界,在量子測量中那些複雜多變難以確定的量(如時間、位置等)是真實存在於量子裂變的多個體系中的,簡單來說就是a裂變了成為了b和c,而且b和c都具有各自的時間、位置等物理量,但是觀測中我們往往只能獲得b和c所有量的一個綜合值。舉個例子說明,拋擲一枚硬幣,硬幣落地後可能存在正面和反面兩種結果的裂變(落地硬幣是直立的機率很小,在此忽略不計),多重宇宙論認為實際上兩種結果都發生了,在A世界是正面,在B世界則是反面,問題是我們只能看到其中一個世界的結果。我們所常見的科幻類作品中,大部分都是利用時光機器來控制時間以實現平行世界之間的跳躍,接著上面拋硬幣的例子,硬幣落地的結果或者正面或者背面,機率各是50%,如果我們在一個世界中已經獲得了正面的結果,但是我們卻希望獲得反面的結果,於是我們利用時間機器跳回到拋硬幣這個動作之前重新觀測這個結果,這就意味著我們又重新獲得了結果為反面的那50%的機率,這裡只是增加了獲得反面的機率,而不是說一定獲得了反面,如果不幸的我們沒有獲得反面結果,我們就再利​​用時間機器進行一次跳躍,直到我們獲得正面結果為止。

但是從多重宇宙論中我們發現,我們每一次的時間跳回都會引起一次世界的裂變,本來拋硬幣只會產生A和B兩個世界,但是我們跳躍一次就產生了C和D兩個新世界,再跳一次又產生了E和F兩個新世界,每發生一次拋硬幣的隨機事件就對應產生兩個新世界,由此類推,我們跳躍的次數越多,裂變而出的世界也就越多。 《魔法少女小圓》中黑長直也是通過控制時間不斷回到過去的,通過對於事件的干預來避免小圓成為魔法少女,如殺死QB以避免其與小圓接觸等,但是由於其中隨機事件太多而且發生機率是個未知數,所以小圓最終都逃不了悲劇的結果。此外,科幻作品一般還認為平行世界間是存在相互影響關係的,也就是說平行世界越多相互間的干擾也就越嚴重,所以受黑長直時間跳躍次數過多產生太多平行世界的影響,小圓最終在多重因果關係的干擾下擁有了逆天的力量。

說得可能有些複雜,不過這其實就是GALGAME中很常見的設定,不同的回答選擇引發不同的路線,儘管只有bad和good兩種結果,但是過程中的問題越多,我們對於結果也就越難以把握。受惠於遊戲中的劇情路線、事件發展都是已經設定好的緣故,不存在現實中的未知性、突發性等特點,“SAVE/LOAD大法”才能控制答案選擇帶來的結果的機率,把隨機事件變為了必然事件,所以我們才能順利的把遊戲刷完。

小圓世界觀關鍵詞二:熱學第二定律

在平行世界的主構成下,這個世界還引入了熱力學第二定律來充實故事內容,熱力學第二定律就是指在有限的空間、時間內,熱能的不可逆。天冷的時候我們會摩擦手掌取熱,這是一個動能向熱能轉化的過程,雖然我們驅除了寒冷,但是所產生的熱能不再會轉變為我們摩擦手掌所需的動能,劇中用燃燒柴木所得的熱能不再轉化為樹木成長的能量進行了解釋。 “熵”則是用來表述熱量轉化為功的程度的,高溫的物體和低溫的物體剛接觸時的熵是很小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高溫物體的熱量流向低溫物體,熵也逐漸變大,最終兩物體會達到一個均溫的狀態,這個狀態也稱為熱寂狀態,即宇宙中的能量全數轉變為能,再也沒有能夠維持運動或生命的能量存在。 《魔法少女小圓》中QB所在的世界就是面臨著熱寂狀態的危機,為此必須尋找新的能量來維持世界的存在,它們所發明的科技正好又是通過感情的波動來獲得能量,於是它們就盯上了感情活動異常複雜的人類。 (話說這麼多複雜的內容,QB你還解釋給少女們聽,難怪小圓總是委屈的帶著傷感的說:“我不明白你說什麼吶。”)

小圓世界觀關鍵詞三:感情能量轉換論

最後虛淵玄還天馬行空了一把,即第二成長期少女由希望轉變為絕望時所產生並釋放的感情能量遠遠超過了少女個體誕生及成長時所需的能量,所以QB專門誘騙少女,通過可以實現任何願望來給予少女們巨大的希望,而後在成為魔法少女不得不戰鬥的使命重擔下讓少女們產生質疑和悲傷,最終引起她們的絕望並導致她們變成魔女。少女一旦成為魔法少女,靈魂就被從肉體中剝離出來並儲存在靈核中,只要靈核不被破壞就能一直存活下去,雖然感覺很便利的樣子,不過存在感就消失了。藍毛就是因為跨不過這個坎兒才迷失了自我的,認為自己成為了一具行屍走肉不能再同自己喜歡的人呆在一起了,本來還打算默默守候,卻沒料到自己的好友跳了出來並搶走了自己喜歡的人,於是整個人就崩潰了,在無盡的戰鬥與屠戮中徹底絕望並最終成為了魔女。所以在筆者看來,《魔法少女小圓》更像是對於魔法少女題材的一個特寫,是對於魔法少女的一次深度解構,將魔法少女負擔的使命責任與她們出自單純善良或著不得已的選擇對立起來,表現的是一種悲觀情緒,在觀眾觀看作品的過程中引發新的思考,如前三話以學姐代表傳統的光鮮的魔法少女形象,通過對這一形象的斷頭來粉碎觀眾傳統的對於魔法少女的慣性​​思考,所以面對經歷著生死戰鬥的魔法少女是否觀眾們應該更多的給予同情而非是崇拜,因為她們大多也是普通的少女,只是不得已簽訂契約後背負著責任在戰鬥(想想一個十多歲的小蘿莉就要為世界和平與社會和諧而戰,而非是被大叔送幸福甜蜜的棒棒糖吃,多讓人痛心吶)。

關於結局:

《魔法少女小圓》最後還是憑藉小圓的最終逆轉迎來了一個相對體面的結局。小圓最終還是選擇成為了魔法少女,不過她的願望卻是在魔女產生之前就全部有自己消滅掉,即所有過去的、現在的以及未來的魔女,她要化身為神重構整個宇宙的法則,從此讓魔法少女們不再因絕望的詛咒而變為魔女。在她的願望下所誕生的宇宙的新規則,魔法少女們依舊要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而戰鬥,只是她們不再與魔女戰鬥,敵人變成了因世界中一些事物的扭曲所誕生的魔獸,消滅了魔獸後可以獲得淨化靈核的道具,這種黑色的小塊物質吸收了靈核中的污垢後成為QB所收集的能量,於是魔法少女與QB的關係也變得比較緩和了。雖然《魔法少女小圓》最後的結局也是揭示了小圓在整個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堅強,不過較之於《美少女戰士》、《魔法騎士》、《魔法少女奈葉》等作品是以一種相對積極且樂觀的態度來演繹魔法少女,《魔法少女小圓》以其獨有的悲情觀感也可以算得上是同類作品中的經典之作了。

後記:少女和魔法,動漫史上最美妙的合體

在魔法少女們車輪戰的強大攻勢下,筆者似乎又感受到了些許當年還是蘿莉控的血脈膨脹,天真浪漫的蘿莉們在大腦裡喧囂至上、在心門前竄進竄出,這是何等的歡樂!正如禦姐們的知性與風韻一樣,少女們的單純與天真是其獨有的魅力所在,魔法的神秘更是為少女們添加了一種獨特的吸引力,或許正是魔法的夢幻性讓人很難將它與充滿現實感的御姐們聯繫起來,所以我們在熒幕上極少能見到魔法禦姐題材的作品。實際上魔法的起源是人類對於自然的一種原始崇拜,當人類意識到火可以焚盡生命、水可以湮沒一切的時候,也就開始渴望著能使用這些力量來擊退敵人、造福自己,所以有了最早的巫術和對於神明的崇拜。儘管人類的認識是在不停發展與深化的,但人們更樂於以一種如今看來充滿幻想浪漫色彩的東西來詮釋那些客觀存在的無窮盡的未知,或去創造一個完全顛覆我們現實的烏托邦,所以魔法被搬入了文學和影視作品的創作,以其絢爛多彩的一面豐富了我們的視聽,滿足了我們的娛樂。


   

本文由[華小手@和邪社] 原創,轉載請註明轉自:和邪社[http://www.hexieshe.com/];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13 00:05 , Processed in 0.02023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