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波斯重裝騎兵 公元前4世紀

  大流士一世(Darius I)的墓志銘是這樣寫的︰"我是偉大的騎手,優秀的獵人,我無所不能。" 很難得,古代的君主對自己如此總結,但也說明了騎兵的地位已經極大的提高,帝王都開始騎馬作戰。打獵依然是貴族們的娛樂,但在伊朗平原上追逐獵物要求精湛的騎術。

  波斯騎兵的武器還是傳統游牧民族的樣子︰輕騎兵用弓箭,重騎兵用兩三支鐵頭的標槍,以及一柄短劍。在希波戰爭之後,大概五世紀左右,三米的長矛開始裝備部隊。

  大流士二世死後,他的兩個兒子爭權。小居魯士,當時是呂底亞的總督以及駐小亞細亞波斯軍隊的司令,決定用武力排除他兄弟Artaxerxes的繼承權。公元前401年,他率領13000名希臘雇佣兵(都是步兵)、2600名騎兵和數量不詳的波斯步兵,從佛里吉亞首府薩迪斯出發,直指巴比倫。Artaxerxes的軍隊有6000名騎兵和30000名步兵,雙方在首都西北的克納科薩(Cunaxa)相遇。

  一開戰,希臘雇佣軍就擊潰了對方的左翼,居魯士將部隊投入這個缺口,于是政府軍的右翼也隨之崩潰。小居魯士親自率領600名精選的騎兵突入對方的本陣,這樣的氣概極大的震懾了對方。以至于被他一路直插中央,殺死了對方的指揮官,殺傷了自己的兄弟。但不幸的,小居魯士被一支意外飛來的標槍結果了性命。失去雇主的希臘人不得不撤退,在波斯騎兵的追擊下,只有6000人最後渡過了黑海。

  這幅圖畫取材自雅典歷史學家Xenophone的記述,小居魯士的衛隊都是重裝騎兵,他們的裝備帶有濃厚的希臘風格。頭盔上插著馬鬃,鱗片狀的胸甲和脛甲,裝備著希臘式的短劍和鐵頭的標槍。戰馬的面門頂著一條護額,前胸掛著青銅的鱗甲。



亞述騎兵 公元前7世紀

  三千年前,還沒有馬鞍和馬鐙,只用韁繩控制馬是件很高深的技巧,那時的騎手坐在光屁股的馬背上。他們的腳高高蜷起,這是個極不舒服的位置,所以當時的韁繩很短很硬,不僅用來控制馬還當成把手,馬嚼子很長很寬,即使騎手用力拉韁繩,也不會將之拖出來。長時間的使用這種韁繩毫無疑問的會損傷坐騎的牙口。

  關于亞述騎兵的形象我們可以從那個時代的石雕上面找到,最多的是尼尼微出土的狩獵場景。從公元前9世紀到7世紀,亞述騎兵的發展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Assurnasiraphli 二世(883-59BC)的浮雕描述了不著盔甲的輕裝弓箭手,牽著兩匹馬。一般認為這些馬缺乏持久力,于是騎手不得不頻繁的更換坐騎。浮雕中的騎兵總是有個副手,在主人射箭時,他在後面牽著馬匹。那時亞述騎兵的武器以弓箭與標槍為主。

  Tiglathpileser三世(745-27BC)的時代,亞述騎弓手終于穿上了盔甲,極大增強了近戰能力,作用日加明顯。

  Assurbarnapal (668-26BC)的時代,亞述軍隊中有三種騎兵︰輕騎兵,由亞述帝國統治下的游牧民族組成,裝備弓箭和標槍;騎弓手,身穿硬皮甲;重騎兵,裝備長矛和劍,負責近戰接敵。

  于是騎兵逐漸取代戰車的地位,而後者變得越加笨重,四匹馬拉的戰車最後成了步兵的運載工具。

  圖中的亞述弓箭手出現于帝國晚期,馬的高度用當時的標準說是14手長,大概就是150公分左右。馬的顏色是典型的阿克汗-特克馬,今天在土庫曼一代還有這樣的品種,也是伊朗馬的近親。



斯基泰騎弓手 公元前4世紀

  斯基泰人出現于公元前八到二世紀的游牧民族,在頓河與多瑙河之間,黑海以北。此前一直居住在伏爾加河流域,不斷的遷徙中,他們與薩拉遜人、凱爾特人不斷接觸,吸取了多種文化包括希臘文化的特點,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公元前七世紀,他們翻越高加索山脈,進入亞述北部。作為其盟軍,他們參與了對埃及的戰爭。前612年,斯基泰人與巴比倫,倒戈毀滅了亞述帝國。

  前512年左右,大流士一世開始了對斯基泰的戰爭。他征服了色雷斯,用浮橋渡過了多瑙河,根據西羅多德(Herodotus)的描述,波斯軍沿著伏爾加河北上。斯基泰人沒有組織大規模的抵抗,他們一路緩慢撤退,毀壞農田,填塞水井,留給敵人的只有白地千里。在補給嚴重匱乏的情況下,大流士終于退回亞細亞,在撤退中產生了數倍的傷亡。

  考古學家在斯基泰人的墓穴中找到了大量波斯戰利品︰復合弓、長矛、標槍、斧、劍、匕首,以及許多鐵片青銅片,可用來制成鱗甲。全身披掛的戰馬殉葬在主人身旁,即使是女性墓中也堆放著武器。 他們的鱗甲用皮革為底,上面覆蓋的鱗片層層相疊,每塊蓋著下面一塊的一半長度,這種致密的防護措施主要用于胸甲、頭盔、臏甲和馬的圍裙。

  斯基泰人最拿手的武器是合成弓,長80厘米左右,用馬鬃或者動物的肌腱做成弓弦。發射的箭通過弦的張力和弓身的彈力雙重加速,以至斯基泰弓的射程遠達400步。一個訓練有素的射手每分鐘可以射十箭,如此密集發射的箭雨加上淬毒的箭頭極具殺傷力。



努米底亞輕騎兵 公元前3世紀

  今天的阿爾及利亞北部和突尼斯西部,古代被稱為努米底亞。這里曾經居住著一個游牧民族,被稱為柏柏爾人(Berber),他們以部落為單位分布在大漠各處。最強大的兩股是東部的Massyli族和西部的Masaesyli族。公元前三世紀的時候,努米底亞為迦太基統治,每年向這個奴隸制國家提供輕騎兵作為雇佣軍。

  前218-201年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努米底亞分成兩派作戰。最早屬于迦太集陣營,Masaesyli的酋長錫法克斯(Sypax)廢除了國王馬西尼沙(Masinissa),于是後者投向羅馬一方。 在202BC的撒瑪會戰中,漢尼拔的3000名努米底亞輕騎兵最早發動了沖擊,但西庇阿擁有4000名騎兵和馬西尼沙的6000名努米底亞雇佣軍,靠著騎兵和運氣,羅馬贏得了地中海的支配權。

  一個世紀過去了,羅馬人踏上北非,努米底亞開始面臨被征服的命運,最後一任國王Jugurtha的組織了最後的抵抗。前110年的卡瑪(Clama)會戰中,崎嶇的地形讓羅馬的軍團作戰失去了用武之地,倒是土生土長的輕騎兵和北非矮種馬如履平地。羅馬人最後靠著人數和厚重的甲盾,將對手擠到一處,限制其機動性,最終取得勝利。努米底亞民族的概念從此消失。

  努米底亞輕騎兵擅長于偵察、追擊、埋伏和快攻,他們的裝備很簡陋︰兩三支標槍,一支輕矛,防護也僅有一面皮盾。但每人有兩三匹換乘的坐騎,根據李維(Livius 羅馬歷史學家)的記載,努米底亞人可以在高速奔馳時,從一匹馬跳上另一匹馬。發出狂野的吼叫,能連續幾次發動沖鋒。當然,如果是正式會戰的場合,他們後面要有步兵支援,以便在撤退的時候提供掩護。

  根據李維的描述,努米底亞人是"黑皮膚人種,穿短褲和無袖的束腰外衣。騎壯實迅捷的北非矮馬,不用籠頭,只靠一根短韁繩,或者靠呼喝吼叫。" 沒有足夠的資料說明,他們作為雇佣軍在歐洲作戰時的裝束。到了相對較冷的氣候下,想必會像漢尼拔的士兵一樣披上斗蓬或獸皮吧。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史前騎兵



同伴騎兵(Heteroi) 公元前330年

  馬其頓最精銳的重騎兵被稱為同伴,通常人數在1800左右,所有的成員來自于馬其頓的王親國戚。

  整支部隊分成八個分隊(cr me de la cr me),每隊兩百人,國王的衛隊有四百人。分隊編有四個小隊(tetrarchia),各有49人。分隊的指揮官叫ilearch,小隊的指揮官叫tetrarch。 為什麼會有49這麼古怪的數字,很簡單︰站隊的時候小隊長在最前面,後排三個騎兵,再後排五個,以此類推,最後一排十三個,整個小隊就是49人。

  這樣的三角隊形是腓力二世發明的,使騎兵隊可以方便的向左右兩翼回旋,比波斯騎兵傳統的直線形站隊具有更高的機動性。每次轉向時,只要將馬頭撥過四十五度,三角形的邊就成為最前一線,第一排有七名騎兵,第二排有六名,以此類推。每兩人中間空開一段距離,不影響後面的同伴沖擊。四個小隊排成一線,他們的站位就像尖利的鋸齒;若干道這樣的鋸齒就是馬其頓騎兵的突擊隊形。當然,這需要嚴明的紀律和高水準的訓練。每個分隊的同伴都來自同一個省份,他們用同一顏色的披風和旗幟,在戰斗時可以高呼家鄉的名字。

  基本來說,馬其頓騎兵的裝備與希臘人的相差無幾,但是帶護沿的頭盔是典型的馬其頓風格。馬上披掛著的獅子皮或豹皮是當地的特產,可見于希臘化時代遺留下的石雕。幾個世紀後,羅馬的統治者還要馬其頓人和色雷斯人進貢獸皮。



佛里吉亞重騎兵 公元前5世紀

  亞洲與歐洲通過一座大陸橋相連,小亞細亞。土耳其人稱之為安納托利亞,這塊土地肥沃而動蕩。大概在公元前八世紀的時候,一群北方來的少數民族進入了這塊土地,建立了他們的王國,他們自稱為佛里吉亞(Phrygia)。

  這個四處劫掠的民族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赫梯帝國的解體,他們又被後來的史學家稱為呂底亞人。 這塊土地是豐饒的,這里的居民充分利用上天的厚賜開發了各種礦藏。其中最重要的是銀金礦,一種金和銀混合的礦物,當地人用這種"白色的金子"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錢幣。貨幣的發明導致貿易的繁榮,呂底亞王國富強一時,尤其是前612年亞述滅亡之後。英語中說"像克羅索斯一樣富有"(rich as Croesus),這位國王在位時,是王國的全盛時期。征服了希臘在小亞細亞的所有城市。

  公元前547年,克羅索斯率領的呂底亞軍隊與居魯士二世(Cyrus II)率領的波斯帝國軍在Pteria進行了一次會戰。戰後,克羅索斯派使者去德而斐請求神諭。圓滑的女巫說一個帝國將會陷落,于是他便斷定波斯帝國的末日到了,于是在邊境上不斷集結部隊。結果居魯士繞過防線,直指首都薩迪斯,呂底亞遂告覆滅。

  波斯在小亞細亞設立了好幾個行省,其中一個叫佛里吉亞。過去兩個世紀,考古學家一直在這個地區挖掘,得到的成果極大的說明了呂底亞的昌盛。其中有好些前五六世紀的花瓶和陶器上刻有戰士的雕刻。他們的頭盔和盾牌經過很好的裝飾,可能是貴族的用具。這種盔甲的式樣就被稱為佛里吉亞,克羅索斯的軍隊中有大量的希臘雇佣軍,所以這些裝備上可以見到很明顯的希臘風格。

  關于當時騎兵的數量、戰術都已不可考據,可以肯定的是,騎兵由貴族組成,步兵多為希臘人。



羅馬重騎兵 公元1世紀

  在內戰結束後,羅馬軍隊完成了重組,騎兵已經是正規軍隊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一世紀時,羅馬的公民參加重裝步兵,是25個軍團的主力。騎兵主要由高盧人和西班牙人組成,也就是因為出身的緣故,騎兵總在會戰中作為輔助軍種。

  每個軍團的騎兵部隊(alae)大約有300人左右,以組建地的名字命名,比如Ala Noricum,Ala Petriana,Ala Longiniana(天知道都是些什麼地方)。每支部隊都有獨立的標志,刻在節杖和盾牌上。這些標志多為動物的形象,旁邊加上各種裝飾。扛軍團節杖的士兵叫做Vexillarius,扛大隊節杖的士兵叫Signifers,閱兵的時候他們走在整個步兵方隊的前面。

  騎兵大隊是真正的作戰單位,但羅馬軍團中也編有一些"騎馬的步兵",叫cobortes equitatae,他們擔任巡邏、護衛、偵察和其他輔助性任務,類似于後世的龍騎兵。

  羅馬重騎兵的裝備多少已經制式化了,他們穿鱗甲(lorica squamata)或者鏈甲(lorica bamata),帶著大型的護肩。他們的頭盔分成好幾種款式,比方說Gallic,Sassanian。本人不知怎麼翻譯,可能是高盧式樣和薩克遜式樣。圖中的這款來自Dolanus墓碑上的雕刻(恕在下鄙陋,想破腦袋也想不出哪個努斯對得上這個名字*_*)

  騎兵武器是傳統的羅馬短劍(gladius),或者凱爾特式的長劍(spatha),掛在身體右側。他們還備有一支輕質長矛,可投擲,可捅搠。戰馬也比較低矮,150公分左右高,與同時代的坐騎一樣,背上鋪塊毯子,綁上皮質的馬鞍,但沒有馬鐙。

-----------------------------------------------

.:圖好像片太大 =.="

.:有其他騎兵圖片及資料 , 請發表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史前騎兵

我比較喜歡...拜占庭騎士團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史前騎兵

以上的騎兵 , 大家喜歡那種 ???

我比較喜歡 , 努米底亞輕騎兵 ,

玩過有關 羅馬戰爭 Game 的人應該知道 (不計算象兵)=.="

這種騎兵的利害 , 他們的 刺穿 = 突擊 很利害 .

.:有說錯的 , 請回應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史前騎兵

有蒙古騎兵的介紹ㄇ~~~~?
有的話能請大大po來看看ㄇ@@?
 
不斷前進,永不停止。 追吧! 追逐自己的夢。 逐夢踏實!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史前騎兵

回應klm的蒙古騎兵資料要求


蒙古騎兵:


蒙古在成吉思汗統一各部落后,立即幵始對中國北方的各王朝進行大規模的攻擊。蒙古軍隊在一幵始完全依賴騎兵的机動性和攻擊力,和過去的游牧民族軍隊一樣,沒有步兵攻堅力量的協同。在中原各高大堅固的城牆面前,強大的騎兵是無能為力的,盡管他們在野戰中所向無敵。很快,蒙古人從遼、金、西夏的軍隊上學到了步兵攻堅的本領,改變了繼往單純依賴騎兵的戰術,并且學會了運用漢族新的發明的火葯和拋石武器。


在戰術的運用上,蒙古人特別強調的就是部隊的机動性,以遠距离的包抄迂回、分進合擊為主要戰術特征。蒙古人的遠距离机動達到了歷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們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規模机動,使敵人很難預料和防範到他們的攻擊。他們在戰斗中亦很少依賴單 純的正面沖擊,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騎兵不停地騷扰敵軍,受攻擊后后撤,待追擊的敵軍隊形散亂疲憊時,早已四面包抄的騎兵則在一陣密集的弓箭射擊后蜂擁而來。這种戰術在過去的匈奴、漢族、契丹、女真人都用過。但象蒙古人一樣利用四處游騎做間諜,大規模的騎兵可以隨時遠距离攻擊的情形則沒有出現過。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編入漢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使用漢族先進的攻堅器材擔 任攻城的任務,使他們在東方無論是野地浪戰還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


事實上,蒙古軍隊的騎兵在任何時候都無法一對一地戰胜歐洲的重裝甲騎兵,歐洲重裝甲騎兵的長矛和重劍殺傷力遠大于蒙古騎兵手中的馬刀、長矛或狼牙棒。歐洲騎兵的馬也遠比蒙古馬高大。但蒙古騎兵的戰略戰術則是歐洲騎兵遠遠不及的。歐洲軍隊的戰斗無論多大規模的軍隊都是在很小戰場內進行的。而且,歐洲軍隊有慣常的騎士之風,崇信正面一對一的堂堂正正的戰斗,當他們遇見可以把百里方圓的地方做戰場,且習慣迂回的蒙古軍隊時,他們的确是碰上了無法想象的戰爭場面。


蒙古人西征時,在發生大部隊与敵正面遭遇的時候,蒙古騎兵也會迅速排成戰術隊伍發起正面的攻擊。其戰術隊形通常是排成五個左右的橫隊,每個橫隊均為單列。各橫隊相距很寬的距离。這樣形成了遠遠大与對手的寬大正面(從現代戰術來講,這种极易為對方沖擊的寬大正面是极為不利的)。前兩個橫隊是重騎兵(相對東方軍隊),其余為輕騎兵(相對与西方的輕騎兵可算無任何裝甲的騎兵)。在此之外則還有大批的游騎四處做表面上無意義的運動。


雙方軍隊在靠近后,蒙古軍隊的輕騎兵會突然從前排的重騎兵橫隊的巨大空隙間以极高的速度沖出,向西方的敵人投射長矛和從中原學來的毒箭。几次齊射后,重騎兵隊伍迅速后退,接著輕騎兵也迅速后撤,并回到原來的位置。而遭到攻擊的西方軍隊無論是步兵方陣還是騎兵方陣此時都很難迅速回擊,必須保持隊形的嚴密向前推進,否則無法利用自己的优勢殺傷蒙古兵。通常蒙古軍隊的騎兵衹要一兩次這种沖擊就會讓敵軍軍心動搖隊形混亂。而這种反复的攻擊蒙古兵可以不論白天黑夜地進行,因為隊伍相距較遠且不需要太嚴整,蒙古兵的隊形很容易在遠离敵軍后重新排列整齊。一但敵軍隊形混亂軍心動搖幵始后撤,則寬大的蒙古騎兵隊形就會迅速變成包抄隊形,對敵軍進行近距离的砍殺。


蒙古軍隊在騎兵快速大縱深地前進時,遇敵堅固的城堡,通常衹留少數部隊監視以待后續的攻堅工兵,大部隊仍繼續高速前進,使后方的敵人根本無法作出戰爭准備。


另外。蒙古軍隊常常利用冬季大河結冰時發起戰爭。


戰例。1241年,蒙古蘇布台和拔都分率大軍進攻東歐,強行越過喀爾巴阡山脈,准備于匈牙利平原會師,在兩支部隊遙遠的側翼還有兩個小規模的騎兵部隊,沿途橫掃波蘭、西里西亞和東普魯士,掩護主力部隊的戰略意圖。匈牙利國王貝拉在蒙古軍隊進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軍的意圖,立即組織了10萬人的軍隊尋求与蒙古軍隊決戰,蒙古近六萬人的主力則避幵匈軍的攻擊稍稍后撤。四月,雙方最終則在紹約河畔對峙。匈牙利判明對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搶占了一個巨大的橋頭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馬車連成堅固的兵營,等待蒙古軍隊的攻擊。蒙古軍在后續的工兵到達后,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拋石車和火箭向守衛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射擊,守備部隊在前所未見的攻擊下瞬間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向剛剛醒來的匈牙利軍隊主力發起攻擊。當匈牙利人滿怀信心地列隊殺向數量處絕對劣勢的蒙古軍時,很快發現這并不是主力!蒙古軍約三萬人的主力在近百里遠的南方早已乘夜渡過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從背后殺向匈牙利軍隊,隊形混亂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撤回堅固的兵營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營里發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記載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產生強烈的毒煙)、燃燒油。這些攻擊武器大多為西方軍隊首次見到,其內心恐慌可以想見。蒙古人采用了“圍城必闕”的戰術,匈牙利人迅速崩潰從缺口逃亡。但是,身著輕裝的蒙古軍隊速度和耐力遠遠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頓地換馬四處截殺。紹約河戰役,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余人。蒙古軍迅速攻克佩斯城,殺死十萬余人。


蒙古軍隊靠著部隊的高度机動性,在歐洲消滅了大量裝甲堅固但行動笨拙的歐洲軍隊。因為歐洲軍隊在速度上的劣勢,使得在戰場上逃回來的人极少,很久以來,歐洲人始終認為蒙古軍隊的數量极為龐大。另外,因為歐洲軍隊主要依賴近距离的格斗殺傷,使得


蒙古軍隊在運用机動作戰時,衹有少量的傷亡。現代的歐洲軍事史學專家認為,歐洲軍隊和蒙古軍隊在戰爭中的傷亡比例,也許是冷兵器時代最懸殊的。


蒙古人特殊的裝備


蒙古馬。

蒙古馬若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該是最劣等的馬了。蒙古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礙能力也遠遠不及歐洲的高頭大馬。但是蒙古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無論是在亞洲的高寒荒漠,還是在歐洲平原,蒙古馬都可以隨時找到食物。可以說,蒙古馬具有最強的适應能力。蒙古馬可以長距离不停地奔跑,而且無論嚴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時,蒙古馬可以隨時胜任騎乘和拉車載重的工作,這也是中國傳統的好馬最終全部被蒙古馬取代的原因。


而且,蒙古馬在蒙古軍隊除了作為騎乘工具外,也是食物來源的一种---蒙古騎兵使用大量的母馬,可以提供馬奶。這也減少了蒙古軍隊對后勤的要求。并且,蒙古騎兵通常備有不止一匹戰馬。蒙古馬的特殊优勢使得蒙古軍隊具有當時任何軍隊都難以比擬的速度和机動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蘇布台的主力騎兵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突然出現在多瑙河流域的格蘭城下時,僅僅用了三天的時間,而布滿積雪的兩地之間的距离有三百多公里,且多是無路的山地。


蒙古騎兵的各种裝備。


因為蒙古騎兵從未象歐洲一樣對兵种的武器進行嚴格的分工,加之不象歐洲軍隊使用的武器那樣笨重,所以蒙古騎兵隨身攜帶各种武器,使得其可以隨時完成不同的任務。蒙古騎兵隨身攜帶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馬刀、長矛、狼牙棒。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們的弓箭較長大,需大約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幵(電視《馬可.波羅》中有他始終無法拉幵蒙古人硬弓的場面),射程遠,几乎是蒙古騎兵的最重要的殺傷武器。此外,蒙古騎兵常常根据個人愛好裝備其它武器,譬如套馬的繩套和網馬的網套,這在正規的歐洲軍隊看來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胜防的。另外,蒙古騎兵的裝甲多為皮革制成,輕便堅韌,雖然遠不及歐洲重裝甲騎兵身上的鎖子甲,但負擔輕,容易保持長時間的戰斗力,此外,不會象鐵制鎧甲那樣在嚴寒酷暑時節成為難以忍受的酷刑。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史前騎兵

小弟補充一下...我在大學時期歷史選修蒙古史故對蒙古軍隊稍微了解
蒙古騎兵主要為輕騎兵,採取一人多馬制,目的一方面減輕戰馬的疲勞度
一方面能快速行軍,而且不怕戰馬不幸犧牲時無馬可騎.在行軍時背上士
兵會再一定時辰後換坐騎,讓前馬恢復體力,畢竟有載重的馬體力消耗快.
如此一來蒙古兵的移動能力跟距離變大幅度上升.這也是為甚麼蒙古兵能
在戰爭後快速移動到下一個目標的原因.

騎兵身上一定背弓,馬背上的馬鞍放一定箭袋,因為上身沒有重裝甲,故移
動速度快,且蒙古馬屬於矮種馬,與歐洲當時的騎兵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但是因為長期在蒙古平原上奔馳故體力與耐力都比當時的歐洲馬來的
優良,戰爭一 開始時蒙古兵會先遠距離放冷箭.但是並不是固定不動,而是移
動中射箭,這點讓歐洲當時的騎兵吃盡苦頭.
原因1.歐洲騎兵移動力沒蒙古兵動作快,因為身著重裝,對馬的移動速度造成
        影響,而且當時歐洲騎兵身上的武器長距離的只有長槍或長茅,根本沒
        有在馬背上射箭的習慣,在還沒交鋒之前便已經有損傷.
原因2.身著重裝的歐洲騎兵在近距離時,因為身上的裝備造成行動上的遲緩,
        跟身著輕裝的蒙古人相比,造成攻擊盲點,也因為蒙古馬矮小,行動上
        更是刁鑽,騎士常常還沒揮出手中的武器便已經被蒙古騎兵料倒.
原因3.技術上的差異,對於蒙古人來說馬相當於是他們的雙腳,在馬背上行動
        跟吃飯一樣簡單,但是歐洲的騎兵平常還是以步行為主,相對於蒙古人
        的長時間在馬背上訓練出來的技巧,歐洲騎兵根本無能為力.
蒙古兵並不會戀戰,發現情況不對時會迅速脫離戰場,重組後在迅速殺入,如此
一來傷亡人數便大量減少,有歷史學家統計過,戰死的蒙古馬比人還多,這也是
歷史少見的.
以上是小弟對蒙古騎兵的見解,希望大家看完能滿意.
 
[left][color=#dda0dd]上班....[/color][/left] [left][color=#dda0dd]上班.....[/color][/left] [left][color=#dda0dd]上班......[/color][/left] [left][color=#dda0dd].................................[/color][/left] [left][color=#dda0dd]繼續上班..................[/color][/left]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史前騎兵

大家都好了解~~我要多學習學習

我比較喜歡波斯的~希臘的史前風格很迷人~~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La conception est mon bonheur.

回覆: 史前騎兵

想問個問題唷!電影亞瑟王中,當時的亞瑟算是羅馬武士,最後那場大戰時和北方民族﹝那是啥民族?聖心歷史學不好。ˊˋ﹞對峙,他們的頭盔是倒數第二張圖,有紅色的裝飾的那種。

那亞瑟王中,他們算是哪種兵種呢?

電影是翻成「亞美里亞武士」﹝好像吧?聖心又忘了 .... ˊˋ﹞

請各位歷史版高手解惑一下囉!﹝鞠躬﹞
 
聖心的布洛狗:http://www.wretch.cc/blog/imc
樂食心生活:http://kazemings.pixnet.net/blo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史前騎兵

亞瑟王..如果你仔細一想答案就出來了,亞瑟是英國人...........
英國北方....就是愛爾蘭....
當時的環境跟種族對立造成雙方長年的爭戰.
大家比較清楚亞瑟,但是愛爾蘭的民族英雄大家知道是誰嗎?
還記得梅爾吉佛遜演的大地英豪嗎?
沒錯她就是愛爾蘭的民族英雄,現在去愛爾蘭觀光還可以看到它的銅像喔!
至於亞瑟的兵種,其實是類十字軍,
十字軍以重裝大盾長槍或茅在搭配近身兵器
重裝=全身甲...比鎖子甲還要厚重
鎖子甲請看魔戒2..亞拉岡要上戰場著裝的那件...標準的鎖子甲
全身甲駱汗國國王穿的那件就是
大盾其實應該說是塔盾比較標準
就是四四方方的鐵片.....(別打我...它真的是塊金屬..又方方正正的)
中間有十字架的刻痕.
近身武器看使用者的愛好.....太多了不知道該怎麼打
....希望說到這裡你能了解一點...
我能力有限就只能跟你講解到這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21 07:09 , Processed in 0.02499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