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管子》一書,根據歷代無數人的考證,其雖不是管仲本人所著,
但其內容則基本上都是管仲的思想觀點、方略精神。
研究《管子》的人有無數先輩、著名大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不同程度進步。
很多人研究了《管子》的德治思想、法治思想、農業思想,
但是鮮有人論及《管子》一書的軍事思想,特別是備戰思想。
本人不揣淺薄,就此觀點作一下分析考證。

《管子》中集中體現作者備戰思想的是《兵法》篇第十七,在其他章節也有涉及。
《兵法》中說:「故夫,雖非備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輔王成霸。」
這裡指出「兵者」即是戰爭,雖然不是治天下之道,但是卻是輔助君主成就霸業的基礎和條件。
也就是說,沒有強有力的軍事力量,就不能戰必勝,攻必克,
打不贏任何規模的各類戰爭,那麼「尊王」就是一句空話。
齊桓公管仲制定的方針是「尊王攘夷」,
不能攻伐夷狄騷亂,不能制止亂國以強凌弱,王霸之業就無從談起。
有一句古名言叫:「止戈為武」。
就是說,能夠制止兵戈戰爭才算得上勇武。
否則是不能建立自己在國際間的霸主地位的。

《管子·兵法》指出:
「故舉兵之日而境內貧。戰必不勝。勝則多死,得地而國敗,此四者用兵之禍也。」
《管子》認為「舉之日而國內貧」是用兵之大忌,禍亂之根源。
那麼怎樣才能「戰而必勝,勝而不死,得地而國不敗」呢?
那首先就是要充分備戰。
怎樣備戰?
《管子》做了怎樣的論述,下面簡要闡述。

一、富國強兵的備戰觀。

《管子》提出「舉兵之日而國內貧,戰必不勝,勝則多死,得地而多敗」。
突出了「境內貧」是「舉兵」的最大禍患,從另一個角度講,也就是說,
戰爭的基礎首先應是國家的富強。
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是戰爭賴以進行和發展的前提條件,
《管子》提出「甲兵之本,必先於田宅」(《侈靡》)的著名論斷,
著眼於發展國家的綜合國力,將「富國」與「富民」兩個口號並提,
而反對將兩個口號割裂開來,對立起來,
因為《管子》的作者們認識到「民饑不可使戰」(《八觀》)。
認識到「眾有遺苞(莩)者,其戰必不勝;道有損(捐)瘠者,其守必不固」(同上)
戰爭首先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只有「富國」才能「防兵」。
在當時的齊國,戰爭不斷擴大規模,戰爭威脅,曠日持久,
國防戰爭經費的籌措成為擺在國君面前的頭等大事。
從長遠的觀點看,富國並不是為了強兵,但在很多背景下,富國首先是為了強兵。
因為要建立霸業,要尊王攘夷,就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
正像我們現在雖然希望和平,而且是永久的世界和平,但是沒有強大的國防軍事力量,
我們就無法保衛和平,無法制止戰爭的道理是一樣。
《管子》認為「富國」是強兵的基礎,「富民」是「富國」的前提,必須首先重農,
重農傾向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農業是國家的主要經濟命脈。
國富依賴於民富,民富最普遍,最突出的就是農民富起來,
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農業在各項經濟活動中,還是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儘管有「通工商之業,便漁鹽之利」的治國方略,這都是在「重農不禁末」的指導思想下制定的。
農業富,突出的表現是糧食多,糧倉充盈,不但可以使人思想道德升格,
「知禮節」、「易治」,而更重要的,從戰備的角度講,就是儲備了充足的軍糧。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幾千年的俗語,失去了糧草,軍隊的戰鬥力便會喪失殆盡,
因此《管子·權修》指出:「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
把戰爭國防的根本問題,歸結為糧秣儲備,是《管子》以重農為戰備根本思想的核心。

當然《管子》戰備思想並不單純從重農、重粟的角度出發,把它作為唯一的問題,而忽視其他。
比如,他們也把「市」的作用放在十分關注的地位。
《管子》認為「重本飭末」則富。(《幼官》)
在其他國家,其他政治家那裡往往都是反對工商的,
認為「害於稼」提出「重本抑末」的方針,他們是打擊工商行為的。
《管子》則認為,重工商也是富國強兵的一個途徑,
應該通過整飭商業、手工業,利用收取稅收,以擴大軍費來源。
《管子》主張對國家重要資源實行國家壟斷,比如鹽鐵官營措施,糧食專賣手段,
以保證國家經濟來源的穩定和豐富,為了使百姓能夠長久地,源源不斷地提供經濟收入,
興盛不衰,採取「惠民」政策,「富民」政策,加強政策指導和行政管理,
如採用「四民分業」政策來提高各業技術人員素質,發展各行各業的特長和優勢,增加經濟收入,
對農民,採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手段,調節農民稅收,以求合理,以利農業的發展,
來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以為大規模的戰爭作準備。
為了減少軍費開支而又不削弱軍隊的武器裝備,
《管子》主張採用「薄刑罰以厚甲兵」的方法
「死罪不殺,刑罪不罰,使以甲兵贖。」(《中》),
為了得到更多的製造兵器的原料,如皮、筋、干、角之類,
還提出了「致天下之牛馬」的策略,以減少對本國人民的徵收。
「富國強兵」做為管子所採取的措施,制定的政策,超出了當代和前代若干思想家和政治家,
富有更大的開闊性和啟示性,給後人以重大的啟示。

《管子》另一方面的戰略思想,是直接的軍事力量的聚合和籌劃,他們認為,
要想有豐富的兵源,要採取寓兵於農,兵民結合的方針。
將生產組織和軍備組織合為一體,在「官制」「邑制」「事制」都十分完備的情況下,規定器制:
方六里為一乘之地也,一乘者,四馬也。
一馬其甲七,其蔽五;一乘,其甲二十有八,其蔽二十,白徒三十人奉車輛。器制也。」(《乘馬》)
「器制」為戰事急用車馬做了平時常規性的規定,使農民平時的生產活動,
與戰時的軍隊編制有機地結合,平時是民,戰時是兵,招之可致,裝備有素。
無疑會為打贏戰爭做好了儲備兵源和兵乘甲仗。

二、教戰有素的戰略思想

軍隊有無強大的戰鬥力,
一是武器裝備的精良,
二是有一支能征慣戰,技術精良,勝不驕,敗不餒的指戰隊伍,
這兩點靠什麼來達成呢?
《管子》中都有非常精闢的論述。
《管子》中說:「動慎十號,明審九章,飾習十器,善習五教,謹修三官。」
「十號」指十種或者指揮號令。
「九章」指日章、月章、龍章、虎章等九種行軍傳令工具,
利用它來進行白天、黑夜、陸地、水上、山林等多種條件下的訓練。
「十器」指各種戰鬥武器,
「五教」是「教其目以形色之旗」,
「教其耳以號令之數」
「教其足以進退之度」
「教其手以長短之利」
「教其心以賞罰之誠」。
士兵受教五能就會有勇氣作戰,熟練掌握軍事概念,成為「久練之兵」,
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三官」是指金、旗、鼓三種指揮信號工具,
教練官兵熟練地掌握指揮信號,以使兵法在戰場上發揮其重要作用,
以使指揮員的意志及時準確的變為軍隊的行動,才能不失戰機,克敵制勝。
在戰術訓練階段,它提倡從實戰需要和可能出發,不拘常法,靈活施教
「因便而教,准利而行。教無常,行無常。兩者備施,動乃有功。」(見《兵法》)。

《管子》的教戰思想,從戰略到戰術,從物質準備到士氣精神準備,從軍隊士兵到全民教戰,
形成了一系列的非常完備的備戰思想和實施方案,這就為齊國軍事力量雄視諸侯,征伐夷狄提供了理論依據。
齊軍在春秋戰國時期之所以威服楚、燕、宋、晉,與管子的教戰、備戰思想是分不開的。

三、「以人為本」的備戰思想

在國際間的交往關係中,有兩種形式:
一是和平形式,這就是禮尚往來,互訪互惠互利,
另一種就是戰爭形式,它是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突出到非用戰爭的形式來解決不行的階段。
這兩種形式的目的是一致的,
《管子》認為,戰爭不是解決國際間矛盾衝突的最好辦法,
「至善不戰,其次一之」(《幼官》)其基本的原則是,能不用兵則免之,能用其他方式代替則代替之。
因此《管子》中體現了當時齊桓公管仲所長期奉行的政治外交。
齊桓公「九合諸侯」有「兵車之會」有「乘車之會」,乘車之會即衣裳之會,
即是通過政治談判手段解決問題,不以武力。
兵車之會是帥兵車,聚卒伍而行之盟會,以武力解決問題。
「九合諸侯」據今人考證,乃是約數,實際上有十三次。
《谷梁傳·莊公二十七年》說桓公合諸侯當有十五次,
「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
兵車之會四,未嘗有大戰也。
從以上兩種會的比例來看,不用武力的和平之會還是佔多數。
《樞言》篇曰:「先王不以勇猛為邊竟,則邊竟安;邊竟安,則鄰國親;鄰國親,則舉當矣。」
還說:「先王取天下,遠者以禮,近者以體。體,禮者,所以取天下;遠近者,所以殊天下之際。」
體,即表示親近;
禮,即以禮相待,表示敬意。
《管子》以尊王室為目的,攘夷也好,「五侯九伯吾實征之」也好,
都在致力於和平解決問題的方式,當不能奏效時才採取攻伐手段,
討伐山戎是為了救燕,攻狄是為了救邢。
由此可見,「以人為本」是《管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核心,有了這一原則,其備戰思想也就自然離不開「以人為本」這一個核心,
《霸形》篇說:「君著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
「其本」就是「齊國百姓」,
《霸言》又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
《管子》作者已充分認識到王霸之業的基礎,是以人為本。
《七法》篇說:「為兵之數,存乎聚財而財無敵;存乎論工而工無敵;存乎製器而器無敵;存乎選士而士無敵;存乎政教,而政教無敵;存乎服習而服習無敵;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無敵;存乎明於機數而明於機數無敵。」
這八個方面涉及國家經濟、財政、政治、軍事、教育、情報、謀略等各個領域,
《管子》把它們都納入「為兵之數」,無疑是想說明國防備戰力量,隱含著全民備戰的思想。
注重人的價值,突出人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強調「以正治國」,以為不正就不成其為政。
認為要想治好國,首先必須從統治者自身做起,
「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刺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而化民,其要在上,是故君子不求於民」(《君臣》上)。
它認為,只有統治者自身正,才能教化人民,遠服諸侯。
達到「正天下」的目的,它主張「愛民」,但「不為愛民虧其法」(同上),
役使人民「量民力」,否則,「失天下之度,雖滿必涸」(《形勢》)。

《管子》在戰爭觀上強調「義戰,備戰,慎戰和善戰」。
備戰的目的是為了勝而有理,勝而威服,
《侈靡》說:「舉之必義,勝敵有理,不義而得,未為福也」。(《參患》)
最能集中強調備戰的是「事無備則廢」(《霸方言》)
《管子》強調,「國之所以安危者,莫要於兵。」(《參患》)
說「兵事者,危物也,必須慎謀」才能「保國」(《問》)。
其原則是不戰則已,戰則必勝,要從戰爭中獲得利益而防止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

人是現實世界的主人,是社會的主宰,
在階級社會裡「人」的概念更多的是指千千萬萬廣大的民眾,以人為本,就是以民為本,
無論經國濟世的聖君賢臣,還是立國開疆,爭城掠地的名將,如果不是以維護和平,制止戰爭,
還萬民一個安定和平的生活環境為號召,他打不贏戰爭,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十分偉大的。
管子備戰思想也突出表現了這一點。
《問》篇是一份社會調查提綱,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的內容,
有綱有目,全篇提出了六十幾個問題,加以咨詢。
主要是關於人類社會的問題,其中涉及軍事備戰的就有20餘問,
可以看出軍事國防備戰在治國理天下之中的重要位置。
如:「問死事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問少壯而未勝甲兵者幾何人?問死士之寡,其餼廩何如?」
「問士之有田宅,身在陳列者幾何人?」
「餼子之勝甲兵有行武者幾何人?」
「城粟軍糧,其可以行幾何所也?」
所問內容,具體而有針對性,
從對戰爭中死難烈士的遺屬的照顧,是否給予田地宅園、糧食,到國家現有未到參軍年齡的人數,
已到參軍年齡的人數有多少,及至於城防軍糧可以支持幾年幾月,
甚至兵丁訓練的組織,無不詳盡。
而其中不唯是為戰爭的勝利,更是為了勝而不失民心,不損民力,不壞民規。
以人為本的軍事戰備思想,我們祖先確實已經有了十分深刻的見解。

管子的備戰思想是一個大題目,散見於管子各篇,同時也散見於諸子各家著作,
限於個人水平和精力,僅就《管子》部分篇章作以上闡述,不當之處請專家指正。

(原作不詳.聖代編輯)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管子》一書的戰備思想

發表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本來想找先富國再強兵.還是先強兵再富國哪個重要的資料..
如果以管子的說法
人民不富.何來的富國?何來的強兵?
因此必須先根本的解決人民富有的問題
然後才能有所作所為
那麼富國比較重要了嗎?
玩過"世紀"的人都知道
如果不發展武力的話
馬上就會被對方亡國
"世紀"為遊戲不能拿來相提並論
那麼用現在的世界局勢來作參考吧
蘇聯過去為僅次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但現在經濟能力連歐洲的英.法.德等國的4/5都沒有
而過去遺留下來的龐大軍事裝備現在則成了俄羅斯的經濟負擔
相對的.現在第二大的世界經濟體日本
雖然擁有僅次於美國的經濟能力
但是卻受到美國的駐軍.與憲法的牽制
就像一把刀永遠頂在背後.美國隨時可以給日本亡國
鐵傲的高人很多.希望可以聽聽大家的意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2 02:59 , Processed in 0.02245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