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名望的勇者

ガゼット-The Gazette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修羅與菩薩之分別【以佛劍分說為例】
第一章 撰寫動機
第二章 從佛經經文中繪出修羅與菩薩之意象
第三章 就佛劍分說的表現與佛經相較
第四章 結論

第一章
看戲這檔事情是真的不能太認真,一但認真,就想去汲汲於劇集與現實之間的分別。這也沒什麼不好的,當自我的學識不足的時候,往往需要一些動力來做些衝動的事情。
而這種衝動來自於看了霹靂的霹靂劫之末世錄第二十一集與二十二集的思想衝突,於是乎我寫了,也於是乎我想了,直至現今,我還覺得自己的癡傻。

第二章
菩薩在經典中,是指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 bodhi-sattva,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為十法界之一。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而特別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則稱為摩訶薩埵(摩訶,意即大)、摩訶薩、菩薩摩訶薩、菩提薩埵摩訶薩埵。

菩薩在經典裡頭有眾多的稱號開士(菩提薩埵)、大士(摩訶薩埵)、尊人(第一薩埵)、聖士(勝薩埵)、超士(最勝薩埵)、上人(上薩埵)、無上(無上薩埵)、力士(力薩埵)、無雙(無等菩薩)、無思議(不思議薩埵)、佛子、佛持、大師、大聖、大功德、大自在、正士、始士、高士、大道心成眾生、法臣、法王子、勝生子、廣大薩埵、極妙薩埵、勝出一切三界薩埵、身業無失語業無失意業無失、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身業無動語業無動意業無動、成就覺慧(有慧者)、最上照明(上成就)、最勝真子(最勝之子、降伏子)、最勝任持(最勝所依、降伏持)、普能降伏(最勝所使、能降伏)、最勝萌芽(最勝芽)、勇健(猛健、勇猛)、最聖(上軌範師、上聖)、商主(導師)、大稱(具大名稱、大名稱)、憐愍(成就慈悲、有悲)、大福(大福德)、自在(富自在、自在行)、法師(大法師、正說者)等。又以菩薩乃發大菩提心,滿足世出世之勝希願,故稱菩薩眾為「勝願菩提大心眾」。

菩薩有多種分類,除依悟解之淺深而有不同之菩薩階位外,【菩薩地持經】卷八菩薩功德品亦舉出菩薩有十種,即:種性、入、未淨、淨、未熟、熟、未定、定、一生、最後身。其中,未得淨心,稱為種性;發心修學,稱為入;已入而未達淨心地,稱為未淨;入淨心地,稱為淨;淨者未入畢竟地,稱為未熟;入畢竟地,稱為熟;熟者未入定地,稱為未定;已入定地,則稱為定;
又熟有二種:
(一)一生,乃次第得無上菩提。
(二)最後身,乃此生得無上菩提。
此外復分在家與出家、鞞跋致(退轉)與阿鞞跋致(不退)、生身(未斷煩惱者)與法身(斷煩惱、得六神通者)、生死肉身與法性生身、大力與新發心、頓悟與漸悟、智增與悲增等。
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亦即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之一切佛法,作為禁戒以持守之。說菩薩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綜合為梵網與瑜伽二類律典。梵網戒本受戒之作法出於梵網經律藏品,其戒相為十重禁戒、四十八輕戒。不論出家、在家,皆可受持。瑜伽戒本出於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卷四十一,以三聚淨戒、四種他勝處法為基準。雖亦道俗通攝,然必先受小乘七眾戒而久已成就無犯者,方能受持。古代以瑜伽戒為主,今則盛行梵網戒。天台宗之圓頓戒,即為梵網戒
據梵網經卷下所載,受持菩薩戒有五種利益:
(一)十方諸佛愍念守護。
(二)臨命終時,正見心歡喜。
(三)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
(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五)今世後世性戒福慧圓滿。
  菩薩戒乃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等七眾戒外之波羅提木叉(別解脫戒),菩薩之身分可在七眾之中,亦可在七眾之外,其尊貴處,乃由於涵蓋而又超勝一切戒之故。
  又我國菩薩戒之弘傳始於鳩摩羅什(344~413),於敦煌寫本中有羅什撰之受菩薩戒儀軌一卷。至於受戒之作法則以曇無讖(385~433)於姑臧(甘肅武威)授與道進等十餘人菩薩戒為嚆矢。南朝梁、陳二代,受菩薩戒風氣盛行。梁武帝、陳文帝均為菩薩戒弟子。梁武帝曾造立戒壇,詔請慧超授菩薩戒。復於天監十八年(519)自發弘誓,於等覺殿從慧約受菩薩戒,太子公卿道俗男女從受者四萬八千人。一說武帝從智藏受菩薩戒。至隋代,文帝從曇延受菩薩戒,煬帝從智顗受菩薩戒,均稱菩薩戒弟子。由此可窺知受菩薩戒風氣盛行於我國之一斑。
依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其戒相為十重戒,四十八輕戒,這是出家菩薩戒;若依優婆塞戒經受戒品,則列六重戒,二十八輕戒,這是在家菩薩戒。茲將上述二種戒本所說的重戒和輕戒戒目列表如下:

          菩 薩 重 戒 戒 目 表
  梵網經戒本
 菩薩優婆塞經戒本
條數  戒目
 1  殺戒
 2  盜戒
 3  淫戒
 4  妄語戒
 5  酤酒戒
 6  說四眾過戒
 7  自讚毀他戒
 8  故慳戒
 9  故瞋戒
 10 謗三寶戒
條數  戒目
 1  殺戒  
 2  盜戒
 3  大妄語戒
 4  邪淫戒
 5  酤酒戒
 6  說四眾過戒
 
       菩  薩  輕  戒  戒  目  表
    梵網經戒本
   菩薩優婆塞經戒本
條數  戒目
 1  輕慢師長戒
 2  飲酒戒
 3  食肉戒
 4  食五辛戒
 5  不舉教懺戒
 6  不敬請法戒
 7  不聽經律戒
 8  背正向邪戒
 9  不瞻病苦戒
 10 畜諸殺具戒
 11 通國入軍戒
 12 傷慈販賣戒
 13 無根謗人戒
 14 放火損燒戒
 15 法化違宗戒
 16 惜法規利戒  
 17 依官強乞戒
 18 無知為師戒
 19 鬥謗欺賢戒
 20 不能救生戒
 21 無慈酬怨戒
 22 慢人輕法戒
 23 輕新求學戒
 24 背大向小戒
 25 為主失儀戒 
 26 待賓乖式戒
 27 受別請戒
 28 故別請僧戒
 29 惡伎損生戒
 30 違禁行非戒
 31 見厄不救戒
 32 畜作非法戒
 33 觀聽作惡戒
 34 堅持守心戒
 35 不發大願戒
 36 不自作誓戒
 37 故入難處戒
 38 眾坐乖儀戒
 39 應講不講戒
 40 受戒非儀戒
 41 無德詐師戒
 42 非處說戒戒
 43 故毀禁戒戒
 44 不敬經律戒
 45 不化眾生戒
 46 說法乖儀戒
 47 非法立制戒
 48 自壞內法戒
條數  戒目
 1  不供養父母師長戒  
 2  耽樂飲酒戒
 3  不瞻病苦戒
 4  見乞不與戒
 5  不承迎禮拜尊長戒
 6  見他毀戒心生憍慢戒
 7  不持六齋戒
 8  不往聽法戒
 9  受僧用物戒
 10 飲有虫水戒
 11 險難獨行戒
 12 獨宿尼寺戒
 13 為財打人戒
 14 以殘食施四眾戒
 15 畜貓狸戒
 16 畜獸不淨施戒  
 17 不畜三衣邟戒
 18 作田不求淨水陸種處戒
 19 販賣斗秤不平戒
 20 非處非時行欲戒
 21 商賈不輸官稅戒
 22 犯國制戒
 23 得新食不先供三寶戒
 24 僧不聽輒自說法戒
 25 在五眾前行戒 
 26 僧食不公分戒
 27 養蠶戒
 28 行路見病捨去戒
  據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七瑜伽處分品舉出,修菩薩行者,應修習下列四法,即:
(一) 善修事業,謂行者廣行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種種行業。
(二) 方便善巧,謂行者對於眾生未入佛法者,應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其解脫,且施設種種方便,令眾生皆得利益。
(三) 饒益於他,謂行者應行布施、愛語、利他之行,或同作善事,令眾生皆得安樂。
(四)無倒迴向,謂行者於所修之一切善業及善行,皆以淨信心迴向眾生,以求同證無上正等菩提,而不求世間之果報。
 
 阿修羅,梵名 Asura。略稱修羅。為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十界之一。又作阿須羅、阿索羅、阿蘇羅、阿素羅、阿素洛、阿須倫、阿須輪。意譯為非天、非同類、不端正。舊譯不酒、不飲酒,或係誤譯。阿修羅為印度最古諸神之一,係屬於戰鬥一類之鬼神,經常被視為惡神,而與帝釋天(因陀羅神)爭鬥不休,以致出現了修羅場、修羅戰等名詞。
  據增一阿含經卷三阿須倫品載,其身形廣長八萬四千由旬,口縱廣千由旬。 另於長阿含經卷二十阿須倫品、大樓炭經卷二阿須倫品、起世因本經卷五,均詳載其住處與事蹟。有關阿修羅之業因,諸經多舉出瞋、慢、疑等三種生因,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則列舉十種阿修羅之生因:
(一)身行微惡,
(二)口行微惡,
(三)意行微惡,
(四)起憍慢,
(五)起我慢,
(六)起增上慢,
(七)起大慢,
(八)起邪慢,
(九)起慢慢,
(十)迴諸善根。
此外,阿修羅所持有之琴,特稱為阿修羅琴。阿修羅欲聽聞何種曲調,則曲音自然彈出。此亦阿修羅所具有之褔德。
阿修羅之形像有多種說法,或謂九頭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六足,身形為須彌山之四倍;或謂千頭二千手、萬頭二萬手、三頭六手;或謂三面青黑色,忿怒祼形相,六臂。

簡說六道--有福無德的阿修羅道
  以好戰出名的阿修羅道,因有福報而沒有德性有的說法只是將他納入鬼神中,或說是墮落的天人,北傳佛教將他列入善道,南傳佛教則歸類入惡道中。
福如天人,德非天人
  阿修羅原是印度遠古諸神之一,被視為惡神,屬於兇猛好鬥的鬼神,經常與帝釋天爭鬥不休。如同阿修羅的梵文翻譯意指「非天」,他的果報殊勝,能生活得有如天人般享福,但卻沒有天人的德性,性好爭鬥。
阿修羅另被稱為不飲酒神,則有段典故。據說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羅原本是很愛喝酒的,但是因為他們喝的是由海水釀成的酒,總是味道鹹苦,所以一氣之下就發誓再也不喝酒。
  轉生到阿修羅道者,過去生雖無大惡行,但是輕慢心很重,非常的驕傲,不是瞧不起別人,就是忌妒別人比自己優秀。《業因差別經》詳細條列出十項業因,包括身行微惡、口行微惡、意行微惡、起驕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與回諸善根。
  因業力的牽引,阿修羅可分為胎、卵、濕、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其威力,展現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卻由於降德而遭貶墜;濕生者身在畜生道,住於水穴口,朝遊虛空,暮歸水宿;化生者身在天道,誕生談起。
  據《觀佛三昧經》說,世界剛剛形成山海大地時,光音天上貪玩的仙人便到人間遊戲。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時,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這肉卵經八千年後,終於生出一個女怪,身長有如須彌山,具一千支眼睛、二十四隻腳,頭、口與手數皆為九百九十九,樣貌好不駭人,即為阿修羅始祖。
  女怪後又產下一男怪名毗摩質多,因有無比威力可自由來去天上人間,所以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無數美女環繞後,也想娶妻。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乾闥婆女求婚,結果乾闥婆欣然同意婚事,於是阿修羅一族日漸繁盛。毗摩質多風情萬種的女兒,使得已有妻妾億萬的天界帝釋為之傾心,娶為嬪妃。不料帝釋婚後喜新厭舊,阿修羅女將委曲告之父親,引發前所未有的一場大戰。就在阿修羅將帝釋所居的須彌山團團圍住,千鈞一髮時,帝釋想到佛曾說若遇大難,只要念般若波羅蜜咒,便能破解鬼兵。果然一持咒,空中忽然飛出四隻大刀輪,幾乎削盡阿修羅王的手足,幸好遁入藕孔方避過此難,但是元氣大傷難以復仇。
  然而天人與阿修羅的戰爭,並未自此劃下休止符。在經過多年後,帝釋又愛上一位羅喉羅阿修羅的女兒,便命天界樂神帶聘禮,透過歌曲威脅利誘羅喉羅應諾婚事。不料羅喉羅因氣憤帝釋欺人太甚,不但將樂神驅逐出宮,並立刻發兵攻打天人。就在驍勇善戰的阿修羅攻下天宮時,帝釋又憶起上次的神咒,於是阿修羅軍被殺得節節敗退,只好退入蓮藕藏躲。
  就在帝釋擄走了全部的阿修羅女後,羅喉羅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談判,指出帝釋身為佛弟子,不應犯戒偷盜。雙方幾經談判最後達成數項協定,帝釋承認犯下偷盜戒,願歸還阿修羅女,並贈送天上甘露;阿修羅則除將愛女獻與帝釋,並自願受持三皈五戒,成為佛弟子,此戰終得圓滿落幕。
  在天界的戰爭中,有一位阿修羅王與帝釋作戰時,因手能執日月,障蔽其光,而被稱為羅慟羅阿修羅,羅慟羅意即為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蝕的威力;是因他過去生為婆羅門時,見到大火燒塔,滅火而使塔不壞,而以此救塔之福德為因,願得大身。然雖有此願,仍不信正法,常愛鬥戰,故死後墮入阿修羅道。
第三章
普登場佛劍分說就以己身之武學取走神淵佛者之命,這也開啟了他詩號的使命『殺生為護生,斬業非斬人』。就佛學的觀點來看,殺生與護生這是互相牴觸的,不過牴觸了菩薩戒卻成就了菩薩基本修行,本應是謹守誡律,處於人世就該曉得【不變】這種想法是很迂腐的。佛劍分說透徹佛理故願意以牴觸菩薩戒來成就更多眾生的福,佛劍未曾迷惑。只是眾人給佛劍的枷鎖何其之大!在辨機求佛劍以殺制止覆天殤危害武林的時候,我認為辨機對佛劍是殘忍的,雖得天佛所贈與的佛牒免去因殺的動作造成滿手鮮血的罪惡,但相信佛劍分說極不願如此,以殺並不能制殺,輪迴會將死去的罪人再次帶入輪迴的軌道之中,但渡化是件很緩慢的事情,加上有些時候渡化並不能得到渡化的效果,因此佛劍分說因時制動來能傳遞佛法,採取以殺護生。ㄧ路走來,佛劍分說菩薩的形象深植人心。
直到霹靂劫之末世錄第二十一集,佛劍分說的身分除了菩薩以外,另加上修羅。為求毀滅邪之子,佛劍分說散盡舍利子毀去全身佛氣,只求墮入修羅道,期望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之身。立意尚佳,但霹靂裡頭的修羅的含義僅止於以命相搏的狠勁,與修羅的本意相差甚遠。若佛劍分說已墮入修羅道不應在成功誅殺邪之子後,恢復原菩薩的形象,要知修羅與菩薩的心性全然相反,只要是人是沒辦法突然轉變由護生之道換成全然的殺戮。不僅如此,在墮入修羅道以後,佛劍分說尚能流利的朝向目標前進,他要邪之子看清楚他所創造的死寂世界,問何如以修羅之身行菩薩之事?此為霹靂借用修羅之意的明證,並非佛劍已墮入修羅道。

第四章
結論,佛劍分說在霹靂劫之末世錄二十ㄧ與二十二集中行為並無修羅之真意。

轉自 惜浪巖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修羅與菩薩之分別【以佛劍分說為例】

我不覺得如此。殺生為護生,斬業非斬人並非只是為受害蒼生的幸福,而乃慈悲到罪人的身上。

<<四行觀>>

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苦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人一生的業障環環相生,也就是說有成佛的佛陀亦有未成佛的悉達多,佛劍渡生斬罪乃是把人從這環中救出來。當初佛劍與小活佛辯佛時便有說明,佛劍願承受罪人的罪,使人從因緣中脫出,來世不受前世因緣所苦,有一全新的開始。

殺生為護生,斬業非斬人意即生靈當受之苦乃因緣既定,人並無罪惡,縱然人之犯罪亦是受因緣所苦,而業障使人看不透這輪迴之環,終生受罪。所謂解脫之道在求本心,心若不明,自當受罪,渡生斬罪,斬心魔也!

而初登場的佛劍取神淵佛者之命,非殺也,該佛劍出現自當出現,乃是完結今生之因緣非外力強求而來。而佛劍渡生斬罪乃是以己身承受業力渡化眾生,兩者有程度上的差別,故天佛尊感懷佛劍的大慈悲贈與佛碟,免殺生罪。若以程度上來講,佛劍之於小活佛便是為渡生而殺生,非斬罪也,亦非因緣,實乃逆天而強求也,故佛劍是最不願也最慈悲的那一人。

相對於邪之子之戰,與佛劍本願同屬逆天而行之舉,佛劍憐憫著受苦的蒼生卻無法施於慈悲給罪惡者-邪之子。因為這非慈悲而純屬於個人的發洩,故是自身的私慾,為自身私慾而戰,乃阿修羅也!然而小活佛對於己身逆天受業,犧牲天宮眾人之生命犧牲己命,用著最大無畏的心感化佛劍,感化已化修羅的佛劍,讓他明白到逆天之路並不是孤獨的,這也是為何最後斬邪之子的仍是佛劍-逆天之路不由分說。
 
[center][img]http://home.pchome.com.tw/togo/pilijacky2000/pw00457.jpg[/img][/center] [center]疏樓龍宿:「華陽初上鴻門紅,疏樓更迭,龍[/center] [center]麟不減風采,紫金簫,白玉琴,宮燈夜明曇華正盛,共飲逍遙一世悠然。」[/center]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勇者

ガゼット-The Gazette

回覆: 修羅與菩薩之分別【以佛劍分說為例】

老實說..

我對佛經分別沒什麼研究..

我只是貼出來給大家提供做參考而已..

以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20 00:04 , Processed in 0.02176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