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前言

已故全漢昇先生於其著作《中國經濟史研究》意謂,經歷過漫長的經濟重心南移,
大抵於兩宋時期(960~1275)踏入完成階段,加上宋室南渡後,
長江中下游流域遂一度成為中國的經濟、政治中心。
可見該領域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但因資料繁多,初涉者或難以掌握,
故筆者撰有此文,而本文旨在以前人記錄及研究基礎上作綜合式概述。

本文目的有二:其一,宏觀上為長江經濟活動作概括探微,
當中以農業為主、再加上釀酒、造茶、漕運、製鹽、紡織業等經濟作業;
其次,是以宋代區域稅收來引證其發展。
敬請注意,本文並非經濟學論著,又因能力所限,
於政治、風俗、制度因素等方面未能深入討論,只就該時期經濟情況作重點式描述。
由於筆者經驗不足、涉獵有限,故差誤難免,還請先進們指教。

特此聲明,本文所論之長江經濟區只指中下游地區,即兩浙、兩淮、兩江、兩湖等行政區。
至於上游方面,因種種因素,較難與中下游經濟地區共同討論,故不詳述。

長江經濟區地理、人口分佈

北宋初定,天下各路時有變更,及至神宗(趙頊1066~1085在位)元豐時(1078~1085)
乃將全國分為二十三路行政區。據《宋史‧地理志》記載[1]

“曰京東東、西,曰京西南、北,曰河北東、西,曰永興,
曰秦鳳,曰河東、曰淮南東、西,曰兩浙,曰江南東、西,
日荊湖南、北,曰成都、梓、利、夔,曰福建,曰廣南東、西。”
[2]

高宗(趙構1127~1163在位)紹興三十二年(1162)兩浙路有2 243 548戶, 4 327 322口。
淮南東路有110897戶,278 954口,西路有126 383戶, 246 382口。
江南東路有966 428戶, 1 724 137口,西路,戶有1 891 392戶,口有3 221 538口。
荊湖北路[3]有254 110戶, 445 844口,南路有戶968 930, 2 136 767口[4]

筆者粗略地從《宋史‧地理志》資料中計算,當時上述七路行政區可能有6,561,652戶、12,380,944口[5]
現假設以唐代最高時人口比例(1:5.8)為基數來推算, 有380,575,816口(假設數值),
又以元代初年的江南地區人口比例(1:4.3) 為基數,亦有282,151,103口(假設數值),
由此推斷,七路的實際人數很可能以經超過或接近30 000 000口。
當然,以上數值只能作為參考。

至於長江城市人口方面,祟寧(1102~1106)時臨安(今浙江省杭縣)、紹興(今浙江省紹興市)、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市)諸府人口大有可能已接近或超過1 000 000人,
其發展程度實可與當時的汴京 (今河南省開封市)匹敵或有過之而無不及[6]
而宋室南渡後,北方人口大量南下。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八謂其“百倍于常時”[7]
此話可能有點誇張,但亦可反映當時概括的情況。
人口的多少雖不能完全反映其經濟情況,但或可以此推論當時這些城市的繁榮情度。
續經濟重心南移後,政治重心亦因時勢被迫隨之而去,進一步鞏固長江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8]
(見附表1)

農業經濟的發展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業是國家的命脈所在,故此歷代政府皆特別重視,趙宋皇朝亦不例外,
據《宋朝事實》載:仁宗(趙禎1123~1163在位)明道元年(1032)
“朕欲躬耕耤田,庶驅天下游食之民”[9]
由此可見宋代政府對農業的態度重視態度。

由於長江地區有天然優勢,加上唐代中葉以後經濟重心明顯自北方南移,
故此五代之時長江經濟日益發達,當時農田以坑稻為主,故人稱“土多杭稻”。
太宗(趙光義976~997在位)太平興國時(976~984),政府下令鼓勵農民廣種諸穀,
以淮北地區提供麻、栗、麥、黍、豆等種子,同時亦設置沙田、蘆場等種植場,
自此以後長江流域農品種更多元化。

當時源自東南亞的占城稻已傳入中國的閩廣地區,
《續資治通鑒》北宋紀三十卷: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帝以江、淮、兩浙路稍旱即水田不登,乃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令擇民田之高仰者蒔之,蓋旱稻也。”[10]
《宋史‧食貨志》又載:“帝以江淮兩淅稍旱……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擇民田高仰者時之蓋旱稻也。”[11]
直至真宗(趙恒998~1022在位)大中祥符四、五年間(1012~1013)政府始把它推廣到更有利種植的長江流域,自此糧食壓力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舒緩。

自生長期較短的占城稻傳入長江流域後,使當地農產量大幅度提升,
由原來一些地區的兩年一作或一年一作,提升至平均一年一作或兩年三作,
南宋時部份地區更改善至一年兩作不等。隨著品種的改良,
農業技術的進步長江農業經濟遂發展到歷史高位,
自此以後長江糧產區便有“蘇常熟,天下足”的美譽,成為當時中國最主要的產糧區之一。

依筆者統計所得,太幹平興國(976~984)時長江七路上報約有1,093,118萬戶,
但到了徽宗(趙佶1102~1125在位)祟寧(1102~1106)時,或已經達到6,487,470萬戶,
其增長竟達到493%,這實在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見附表1)。
當時人口以倍數上升,而筆者查閱正史史料,
未見上述七路於該時期發生多次因糧食供應比例不足的大型飢荒,
即是背後意味著必須有一定比例的糧食來應付大幅度上升的人口。
其原因可以說是因新糧食品種的引入和耕作技術的進步,
與人口急升互為發展和影響,由此可推想當時農業發展之速度。(見附表1)

除民間開發外,官方屯田亦有一定的地位。宋代屯田、
營田似早在太祖 (趙匡胤960~976在位) 時已在北方出現[12]
但長江流域可能在南宋初年才普遍發展。
《續資治通監》卷一百一十二記載韓世忠言論:
“近…措置建康府江南,北岸荒田,以為屯田之計……”[13]
高宗紹興六年(1137)都督張浚、韓世忠在於江、淮之地屯田為營,
後來劉世光、張浚、吳玠、嶽飛等亦相繼效法,在長江南岸佔荒田而耕以補軍用。(見附表2)
屯田不但為宋軍提供經濟上的支援,亦開發了不少荒地,政府亦從出售官地而獲得一定銀款,
對舒緩財政壓力有所幫助。但後來因政策過於擾民,終而遭廢止[14]

總結宋代屯田制度,負面成份是比較多,其原因是軍人質素參差。
故此生產量不高,又常擾民,除南宋早期較有經濟效益外,整體來說是不太成功的。

[1]﹝元﹞脫脫(1314~1355)等撰:《宋史‧地理志》上一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頁2094
[2] 宣和四年(1113)增燕山、雲中,共二十六路,南渡後只剩十五路
[3] 此為崇寧(1102─1106)年間數,其餘則為紹興(1131~1162)數
[4] 同註1,頁2173─2205
[5] 可能是宋代徵收丁賦的關係,口數的記載遠比實際為少,平均十戶只有二十口,反觀唐代最高則每十戶有五十八口,漢代亦高至四十八口 (參見全漢昇先生:《中國經濟史研究》( 稻鄉出版社,1991年版 ) ,頁254)
[6] 祟寧時,開封有二十六萬一千一百一十七戶,而紹興已有二十七萬九千三百六戶,臨安則有二十萬三千五百七十四戶
[7] 轉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史部‧編年類),﹝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8] 以《宋史‧地理志》所示,治平(1064~1067)時全國約一千四百一十三萬二千五百七十六戶,祟寧(1102~1106)時約二千二十六萬四千三百七戶。南渡後只存十五路,1219年約有一千二百六十六萬九千六百八十四戶
[9]﹝清﹞陸鍚熊等編《宋朝事實》,錄於《中華古籍叢書刊‧11》(大西洋圖書公司印行),民國58年(1969)版 ,頁229
[10]﹝清﹞畢沅等編《續資治通鑒》,﹝北京:改革出版社﹞,頁670
[11] 同註1 ( 卷一‧二 ) ( 食貨志‧上一 ),頁4162
[12] 特別在河北一帶,以防遼國
[13]﹝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年出版,卷一一二,頁2502
[14]又因官民時有衝突,而官營收穫不高,與民爭利等。時人稱此為當時的一大惡政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兩宋時期長江經濟發展概述

中古時期人口不斷上升,但可耕地的增加卻有限,故此有開發新耕地的需要。
加上,兩宋時期技術的提升亦促使到不少新耕種方法的出現,
使中國的農業發展更為豐富,當中代表者如水種和山種等種植法。
《宋史‧食貨志》:北宋“慶曆(1041~1048)、嘉祐(1056~1063)間,始有盜湖為田……自是兩州之民,被水旱之患…”[1]
南宋未年有詩雲 “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也收租”。[2]
當時民間大量開發江、湖,因此出現了蘇浙的「圍田」、荊湖的「湖田」、
兩江的「圩田」等水湖田,水湖田的發展可見於江東路的圩田,
畝產量由北宋時3石[3]升至南宋時最高的600至700斤[4]
當時水湖田在一些地區十分普遍,如建康府(今江蘇省南京市)五縣之中便有四縣有圩田,
其佔全府農地約五分一,當中的溧水縣(今江蘇省溧水縣)有圩田者,
近30萬畝地佔全縣可耕地九成以上,此即為一例。

江南排水田的大量使用,增加了土地的可用性,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舒緩土地壓力問題,
但原具有調節水量功能的湖泊被佔用,破壞生態環境,使長江時有水災,政府屢禁不果。
故兩宋時期,政府大興水利,當中如興修古老的荊湖長、木二渠等大型水利工程。(見附表3)
雖然政府後來廣修水利,但因湖田被大量佔用、樹木過度砍伐,
以至水土流失嚴重,間接做成水災,影響後世至今未止。

同時荊湖一帶的山區已普遍使用刀耕火種的方法,此類田又稱之為「畬田」,
出現在水稻種的丘陵地區,當中如「梯田」和「畦田」皆是以種植米糧為主的。
而「梯耕法」的發明使到偏遠地區亦得以發展,丘陵較多的兩湖地區可以說是最受益地方之一。

農業工具方面,當時南方農民普遍使用較先進的 “龍骨翻車”來灌溉,
同時比 “龍骨翻車” 運轉力更大的筒車,也用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
范仲淹的《水車賦》有 “器以象制,水以輪濟”之句,
就反映了這種有輪軸、利用水力或牛力推動的筒車。
北宋政府兩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區推廣 “踏犁”。
“踏犁” 是一種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四五個勞動力的功效相當牛耕的一半。
這對畜力不足地區解決耕田的困難起過一定的作用。

另外,兩宋時江南除稻米以外還盛產高增值的果木,諸如兩浙的杭州(今浙江省杭縣)、衢州(今浙江省衢縣)、江西的吉州(今江西省吉安縣)等皆的金桔、柑橘,而兩湖亦有產桔,
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洪州(今江西省南昌縣)盛產橘、甘蔗等。
《遊宦紀聞》卷五謂:有“永嘉(今浙江省永嘉縣)之桔﹐為天下冠”之說。[5]
時又有雲“桔出溫郡(今浙江省永嘉縣)最多種”,“歲當重陽,(桔)色未黃,有採之者,名曰「摘青」,舟載江浙間”。當時因為有農業剩餘生產(米糧),
故此農民便能投放資源到一些非主要糧食而經濟回報較重的產品上,當中如上所述的果木產品。

農業副產品:茶、酒、漕運等

上文已說明宋代農業的發達促使其副產業的發展,茶業便是其一種,
而茶樹在各種經濟作物中可說得上是最具地域特色,
因為茶樹適宜在溫暖的地方生長,故幾乎全在南方地區發展。
本文所討論長江諸路正是宋代的主要產茶區之一[6]
下為高宗紹興年間時年產量: [7]

淮南19,257斤    江西5,380,018斤  江東3,759,17斤
兩浙1,897,063斤  湖北4905,945斤  湖南1,085,846斤

福建、廣東地區素以品質聞名,以長江地區則以產量取勝,
產茶之多乃全國之冠,從上表中大概顯示長江諸路私產茶情況。
而宋代長江流域,特別是東南地區茶業較為發達,
兩淮是由官方經營,兩淅、兩江、兩湖則為民營官榷,大大促進當時農業商品化的發展。
兩湖除產茶外,還盛產茶具。
從《宋稗類鈔》謂:“長沙造茶品極精緻”[8],可見一斑。

總而言之,長江流域的茶業發展是由於人們充分利用了不適宜種植糧食的環境,
創造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大力促進長江流域商品經濟的交流和發展。
反觀北方地區由於自然環境的限制,故南方茶業可說得上處於絕對的優勢。

與茶業相比,釀酒業所受的地理環境條件較少。
只要有糧食,各地都可以釀酒,但仍有一定影響。
《宋史‧食貨志》謂其:“鬻醞用杭、燸、栗、黍、麥等矞曲法、酒式,皆從水土所宜”[9]
也就是說其影響主要見於質量和種類之中。
從各地稅收可反映出當時長江流域酒業的情況,下表為熙寧十年(1077)長江流域各地酒課數目,
下以貫(1貫=1緡=1000錢)為單位:

淮南1,261,955貫  江西211,778貫  江東450,691貫
兩浙1,897,063貫  湖北481,914貫  湖南481,914貫

當年諸路年課總計為4,785,315貫,從長江流域釀酒業的發展可反映當時原料(米糧)供應充足,
與農業的發展互為因果。有一點必須說明,酒並不是民生的必須品,其普遍程度又不如茶,
所以酒課數目並不能完全反映當時實際的情況,只能供為一種參考、佐證而已。
又據食貨志中顯示,本來北方佔全國三分二,南渡以後總酒課額不但沒有減低,反而輕微上升,
一方面是因政府大幅提高酒課數目,以補助軍餉,另一方面是因長江為首的南方經濟有雄厚的基礎,必須有一定的農業剩餘才可大量釀酒,以供課用。

時人莊綽於《雞肋編》中記南宋時俚語:
“欲得官,殺人放火可招安。欲得富,趕著行在賣酒醋”[10]
從上文多少能理解到釀酒業的情況和當時私營是有利可圖的,
因為宋代大部份地區酒業是官方榷課(專賣品)之一。

當時江南已成為的主要糧食產區,加上商品市場發展,
南糧北運或南貨北銷成為當時的中國的經濟一大特色。
其主要情況是先集中長江中下游的糧食、貨物,然後轉運北方分銷。
宋代經漕運至汴京者主要有四條路,太平興國六年(982),
第一條:來自江東、浙東西、淮南、荊湖南北經由汴河入京,有粟(米糧)三百萬石,菽(豆類)一百萬石;
第二條:來自陝西經黃河入京,有粟五十萬石,菽三十萬石;
第三條:經惠民等河,有粟四十萬石,菽二十萬石,來自陳、蔡等地;
第四條:是入經廣濟河,有粟十二萬石,主要是來自京東。
[11]據筆者統計,各地經漕運入京的菽可能有1,500,000石而長江地區有1,000,000石,佔當中的67%。
而各地經漕運至京師的粟(主要食糧之一)共有4,020,000石,長江地區佔整體漕運入京額達75% 。
以上資料一方面反映出長江各路農業的發展,以及其對當時漕運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後來北方淪陷,南北交通一度終斷,其餘各地物資皆由江南河入杭州,
長江地位更為上升,經濟支援南宋政權。
當時於江、淮沿岸養活了數以萬計工人。
至此農業、運輸業等相關行業已成為了中國最主要的經濟命脈之一。

至於城市方面,兩宋時期有了新的發展。
古代中國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區的,即是把民居與商業區嚴格界分,
但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人口增加,大概於北宋時期徹底更變了「坊」、「市」的界線,
時一般商店可以自由開設,不再採取以往的集中模式。
北宋時舊坊制被取締,城市的行業分區亦逐之消失,其時普遍出現城市以外的商業中心,
稱為之「草市」,而農村中還有些定期開放的市場,北方稱為「集」,南方稱作「墟」。
在集市中,農產品和布帛竹木器等日用品佔大宗,也有一些生產工具的交易。

無疑,宏觀兩宋經濟確實得以發展,但北宋未年以至南宋,
國力積弱,外交不振,中國乃處於動盪時期。
政府經營困難,難免會轉架到人民身上,《雞肋編》記南宋諺語謂:“麥過人而不入口”[12]
多少可推想到在政治混亂下一般人的生活情況。
不過因能力所及,篇幅所限,於政治、制度等影響未能深入討論,敬請大家注意。


[1] 同註10,頁4183
[2] 轉引自宋韶光著《宋代經濟論文集》,﹝香港:志文出版社﹞1985年版,頁38
[3] 1石=100斤 =133.333磅 =60.453千克
[4] 1斤=16兩 =1.33磅 =604.53克 1兩=1.33安士 =37.783克
[5] (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版,頁45
[6] 因淮東產荼較少,故不在討論之列
[7]﹝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食貨》﹝北京:中華書局﹞北平圖書館影印本 29之17~22
[8]﹝清﹞潘永因編《宋稗類鈔‧下》,﹝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版,頁689
[9] 同註10,( 食貨志‧下七 ),頁4514
[10]﹝宋﹞莊綽《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版,頁18
[11] 錢穆《國史大綱》, (香港:商務印書館) 1998年版,頁708
[12] 同註24,頁18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兩宋時期長江經濟發展概述

製鹽業、紡織業等:非農經濟

《宋會要輯稿‧食貨》卷二二之三三載[1]“今日財賦之源,煮海之利實居其半。”
此話雖有點言過於實,但亦可反映鹽業對當時社會的重要性。
鹽業收入是為宋代政府非農業主要課入之一,也是人類不可或缺的食糧。
眾所周知鹽業發展,很大程度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沿海地區利用自然條件可以煮海鹽,
而內地則非有特殊條件不可,諸如井鹽的開發,礦鹽的採掘。
值得注意,當時皆以海鹽為主,其餘則佔極小數。

淮南地區正好有上述條件,故兩淮路是宋代最大的產鹽基地之一,
當中如楚通、秦州、連水軍[2]沿海地區都有大型的鹽場,乃是得力於自然環境。
《宋史‧食貨志》謂“蓋斥鹵彌望,可以供給煎烹,蘆葦阜繁,可以備繁燎”[3]
即是反映當地原料和燃料豐富,故能夠“國家鹽海之利,以三分為率,淮東居其二”[4]
其可能佔全國海鹽總產量中的三分二。
而兩浙地區的鹽業皆由官營,與淮南東路的情況有相似之處,
特別是資原豐富這一點,兩浙幾乎總括其餘的鹽產量,
這是因為生產技術和地理優勢的關係,長江下游地區幾乎囊括了當時中國的所有產鹽。

兩湖雖鹽產不多,但卻有阬冶(礦產)和香料等特產,食貨志中說湖北盛產黃金,
每年約有千兩之多,諸路亦有銀、銅、鉛、鐵、錫等開發。
《宋史‧食貨志》“時江、淮、荊、淅……歲額三百餘萬緡。”
[5]而湖南是少數有香料專賣的地區“湖南路見有乳香並輸行在榷貨務……”
[6],其利潤僅在茶、鹽、鐵、礬之外最高的專賣品之一。

另外,宋代手工業有了空前的發展,除因為農業經濟發達外,技術進步亦是重要原因之一,
現以紡織業為例,簡介如下:兩浙是長江手工業的重鎮,是主要絲織品產區,
當中如婺州金華(今浙江省金華縣)官府每年在兩浙徵調絲織品百萬匹左右。
當時湧現出不少名牌產品,《雞肋編》言:當中有蘇州織“
黃草心織布,色白而細,幾若羅穀”, 越州尼“越州尼差織…名著天下”
[7],而潤州絹的質量最佳,因而其稅絹歸內藏庫(皇宮)所收。
官方還設織羅務(官職)在婺等地收購羅,又在杭、越、湖、婺收購小綾等絲織品,
這是因為當地優質產品。與此同時,江南漂染業亦隨之而蓬勃起來。
兩浙紡織品業亦有不足之處,即部份產品名過其實,尤以輸納入官府者最甚。
部份上交的紡織品不太受歡迎,是因為有不少劣質產品織出,其原料份量不足,
為湊夠份量而摻用粉藥,結果粉藥的腐食作用卻毀壞產品。
部份絲織品質量低劣,蠶質量不高,過於細弱,
又為應付賦稅、和買而偷工減料,嚴重損害了兩浙絲織品的聲譽。

[8]官府亦曾為部份地方上供的布帛質素而感振怒,
《宋史‧食貨志》記:哲宗(趙煦1086~1101在位)元符元年(1098)
“雄州榷場輸布不如樣,監司通判貶秩……”[9]可反映到部份地方上供的布帛不能保證其質素。

宋代西北陸路交通受阻,加上政府經營困難,所以對外貿易都較之歷代進取,
其可說得上是當時世界外貿最發達的國家。《宋史‧食貨志》所謂“東南之利,舶商居其一”[10]
由此看來,當時對外的商業買賣活動在南方較為蓬勃。
《宋會要輯稿‧食貨》卷四六之一[11]又記載兩浙路造船最多,
南宋時令溫、明二州每年造船六百艘。
紹興二年(1132)又置市舶司於溫州,當中以廣、泉、明三州為主要海貿港口。
另外負責處理對外貿易的市舶司管轄杭州(今浙江省杭縣)、明州(今浙江省鄞縣東)、溫州(今浙江省永華縣)、秀州華亭縣(今浙江省嘉興縣)、青龍鎮(今浙江省青龍縣)五處市舶務,
與日本、高麗、大食等50多個地區貿易。

市舶司雖有可觀收入,其亦存有負面影響《宋史‧食貨志》言“海舶飛運,所失良多”[12]
時外貿確佔南宋收入之大宗,《續資治通鑒‧南宋紀》謂“國家每歲市舶之入數百萬”[13]
但本文並非探討國家收入問題,而是經濟活動的概述,「課稅」只為佐證而已。
至於市舶在國內經濟的地位,還留待學界更深入討論。

當時鑄造技術的改良及其他因素促使,令到宋代貨幣的使用廣泛流通,
而宋代有會子、引子以及交子等的流行和發明[14],與商品經濟互相結合發展,
進一步促使米糧經濟轉向貨幣經濟過渡的有利條件之一。
另一方面,由於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大抵尚未形成,所以大部份工商業可能仍是處於萌芽階段,
時農業及相關經濟依然是社會的經濟基礎,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此點值得大家留意。

除上述以外,尚有木材、印刷、飲食、造紙、漆器、制瓷業等流行於長江流域,
因編幅所限,不能一一盡錄。

長江諸路稅入概況

上文已交代過長江七路的經濟概況,但若要更深入瞭解,
則可從政府的稅收以証明當時長江地區的經濟地位。
北宋時期,汴京已有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軍兵官吏,
當時已有政府依靠東南錢糧養活的說法,可見其經濟發展已甚巨規模,而到了南宋,
其能倚著江南半壁江山偏安百多年,長江經濟蓬勃是重要原因之一。
現以七路錢糧稅收來分析當時的經濟概況:

值得大家注意,宋代「稅」、「課」是有所區別的,宋代有制,
「稅」在原則上是不可隨意增加,而對「課」則沒有此限制。
「稅」主要是指正稅即兩稅的收入(錢=貫,糧=石,帛=匹),
還有一些商入都可稱為「稅」,而專賣收入則稱為之為「課」。
嚴格地說,酒、鹽、茶、礬、香等專賣品是屬於應「課」類,
而不該稱為稅,但不少人卻對此混淆不清。

根據《宋會要輯稿‧食貨》,北宋宣和元年(1119)諸路在兩稅上供財賦中,
全國各路共收總數有15,042,406貫,而長江七路的上供額,便有11,594,450貫,佔77%[15]
到南宋紹興末年,諸路上供錢銀數總計有1,867,949貫,長江七路計有1,437,506貫。
當中長江諸路亦佔77%。[16]資料顯示,在兩宋期間七路地區上供之數佔全國七成以上收入,其對兩宋財政可謂舉足輕重。從這些資料可推斷,當時長江七路的整體經濟發展、財政狀況或已遠超過大部份地區,因而可負擔政府絕大部分的稅收。

至於農業經濟方面,可從諸路發運司米上供京師的情況中佐證,據時人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載:

“淮南一百三十萬石,江南東路九十九萬一千一百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萬八千九百石,
荊湖南路六十五萬,荊湖北路三十五萬石,兩浙路一百五十萬石”[17]


北宋時,以上諸路年供合計為6,080,100石,而其餘各地則有6,200,000石,
即全國共有12,280,100石,以上諸路佔全國總上供額達50%。
綜合以上統計,政府依靠東南錢糧養活之說,實不為過。[18]

除上供額數分析外,亦見於其他稅目之徵收數目來分析長江中下游區域經濟發展的情況。
如宋代在法令上規定,商人販賣布帛、什器,民間典賣田宅、馬牛等,
都要向政府繳納商稅,有類似關稅者的稅種,《宋史‧食貨志》謂
“行者齎貨,謂之「過稅」,每千錢算二十居者市鬻,謂之「住稅」,每千錢算三十” [19]
又有似銷售稅的稅種 “有官須者十取其一,謂之「抽稅」”[20]

[1] 同註21,27之33
[2] 即今江蘇省淮安,連雲港、南通、泰、連水縣
[3] 同註10,( 食貨志‧下四 ),頁4448
[4] 同上,頁4455
[5] 同上,( 食貨志‧下七 ),頁4527
[6] 同上,頁4538
[7] 同註24,頁33
[8] 參見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頁165─166
[9] 同註10 ( 食貨志‧上四),頁4234
[10] 同註10,( 食貨‧下八 ),頁4560
[11] 同註21,46之1
[12] 同註10,( 食貨下八 ),頁4566
[13]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年出版,卷一一五,頁3602
[14] 會子、引子可以說成今日的代幣,由政府發出以用作專賣品的交易媒介,而交子是宋代流行貨幣之一,亦是首類發行的紙幣
[15] 汪聖鐸《兩未財政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版,頁876
[16] 同上,頁877
[17]﹝宋﹞江少虞撰《宋朝事實類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頁254
[18] 近人程民生先生有部份主張與本文持相反意見,其主要是以《文獻通考》及文集類書等為依據,認為宋代北方經濟仍領先南方,兩稅實際收入亦較南方高。筆者參考其他學者的主流意見和《宋史‧食貨志》、《宋朝事實類苑》、《宋會要輯稿‧食貨》等資料為主,而撰寫本文。限於能力,僅能如此,其餘則留待學界深入討論
[19] 同註10,( 食貨下八 ),頁4542
[20] 同上,頁4542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兩宋時期長江經濟發展概述

熙寧十年(1077)以前,全國各州商稅年額:四十萬貫以上有三處,
長江流域佔一處;二十萬貫五處全在南方;五萬貫共三十處,南方佔十八處。
而當年的總收入有額7,803,727貫,長江諸路計有4,415,170貫,以上諸路佔當中的57%。
[1]要注意的是,宋代商稅並不止於商品,
而徵收對象亦不限於商人,往往會涉及到一般平民身上,
《宋會要輯稿》十七之四二:記紹興二十五年(1155)一段政令的執行情況
“關市之征,係為商旅…以致士子舉子路費搜囊倒筴,不問多寡,一切拘欄收稅……”,
故此商稅的數目或多少反映出當時實際的經濟情況。

雖然政府經營困難,宋代稅入仍遠比前代為高,其主因是其稅率比前代高。
而作為經濟重心的長江經濟體系可說是負擔最重的地方,
《續資治通鑒》卷一四一謂“今重征之幣,莫甚於沿江”[3]
又如錢穆先生所記“宋二稅之數視七倍於唐”,而長江稅收又佔其中七成以上,
但另一方面確實是反映兩宋長江經濟的發達程度。

至於北宋全國各路上供布帛數中,長江流域各路也是佔多數。
「羅」在全國總收106,481匹,其中南方佔106,468匹,超過99%;「緒」在全國總收44,906匹,
其中諸路佔22,905匹,共計為51%;「絹」在全國總收2,876,105匹,
其中南方佔2,096,421匹,共計為73%;「綢」在全國總收468,744匹,
其中諸路佔383726匹,共計為82%;「布」在全國總收555,829匹,
其中長江諸路佔477,303匹,共計為86%。
從布帛上供數中可見,和上述的錢、糧一樣,
當時各類布帛生產大部份均集中於南方,又一顯示長江經濟的重要地位。

商稅的徵收直接反映了當時商業發展的狀況,且不可忘記,民間私賣、私運情況想必嚴重,
故民間商業活動、貿易額實應遠超過所徵收商稅所能反映的。
總而言之,當時長江經濟已大有領先於全國之勢。

總結

撇除政治等因素,宏觀兩宋時期長江流域為首的經濟日益發展,
於農業經濟方面冠於全國,故詩人範大成於《渭南文集》與其“蘇常熟,天下足”之譽,
而商業又始見頻繁,手工業亦日益蓬勃,對外貿易比之歷代都較為進取。
南渡以後,長江經濟地位更加成熟,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雲: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胡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
從詩中多少可反映出長江地區繁華、富庶的景象,也難怪南宋政府有偏安杭州之意。
本文又以其稅收情況佐證,足見兩宋長江經濟地位的重要性。

還請注意,本文並未試圖去深入探討一些理論、影響或現象,
只就當時長江經濟活動作概述而已,希望能為大家研究該領域時作為參考。

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 (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頁33
[2] 同註21,17之42
[3] 同註12,卷一四一‧頁3228
[4] 同註25,頁548

附表1

宋代長江地區戶數統計表[1]
(闕漏)

附表2
  1.   1079年江淮地區耕地統計表[COLOR=DeepSkyBlue][2][/COLOR]

  2. 路名        面積            耕地面積(民田)           耕地面積(官田)          官耕地比例       
  3. 兩浙        126,635.00   20516.2           54.6                   16.24%       
  4. 兩淮        193,219.00   54827.5           276.6                   28.52%       
  5. 江南東        89,036.00    23862.8           444.0                    27.30%       
  6. 江南西        128,335.00   25496.4           99.9                   19.94%       
  7. 荊湖北        126,669.00   18353.6           439.9                   14.84%       
  8. 荊湖南        135,960.00   14658.3           51.2                   10.82%
複製代碼

附表3
  1.   兩宋長江地區重要水利工程概要[COLOR=DeepSkyBlue][3][/COLOR]

  2. 名稱                      有關資料       
  3. 南湖(上湖、下湖)東郭堰  宣和5年知縣修       
  4. 北湖 千秋堰             景德中今章得修       
  5. 運河(上塘)             淳化元年廢京口等7堰       
  6. 金壇湖                      理宗端平開       
  7. 西湖                      靖康元年為放生池,景定2年       
  8. 九里堰塘                      宋吳潛重開       
  9. 仁湖                      紹興中置為湖       
  10. 新河                      開禧2年里人杜思齊開       
  11. 大溪                      元祐中羅適       
  12. 城內河                      淳熙4年知州韓某浚       
  13. 城內水則                      元祐3年成立       
  14. 周公提                      乾道3年周必達築       
  15. 官塘                      咸平2年       
  16. 石室堰                      南宋張應麒修       
  17. 胡公提                      元祐元年       
  18. 洪塘                      開禧中邑人興       
  19. 長橋                      慶歷8年築       
  20. 江東古道                      宣和七年
複製代碼
       

參考文獻

基本資料:

﹝宋﹞江少虞撰《宋朝事實類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宋﹞莊綽撰  《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
﹝宋﹞張世南撰《游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版*
﹝宋﹞李心傳撰《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清﹞紀昀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
﹝元﹞脫脫等撰《宋史‧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元﹞脫脫等撰《宋史‧食貨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清﹞潘永因編《宋稗類鈔》,﹝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版*
﹝清﹞畢沅等編《續資治通鑒》,﹝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年版*
﹝清﹞徐松輯編《宋會要輯稿‧食貨》,﹝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版 *
﹝清﹞陸鍚熊編《宋朝事實》,錄於《中華古籍叢書刊‧卷11》,﹝臺北:大西洋圖書公司印行﹞,民國58年(1968)版 *
近人著作:
全漢昇著 《中國經濟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版*
汪聖鐸著 《兩未財政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版*
李劍農著 《宋元明經濟史稿》,﹝臺灣:華世出版﹞1990年版*
宋韶光著        《宋代經濟論文集》,﹝香港:志文出版社﹞1985年版*
郭正忠著 《宋代鹽業經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程民生著 《宋代地域經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張家駒著        《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漆俠著                 《宋代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錢穆著        《國史大綱》,﹝香港: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鄭學檬著 《唐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南:岳麓書社﹞ 1996年版*
外人譯著:
﹝日﹞加滕繁著,吳傑譯 《中國經濟史考》,﹝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
﹝日﹞斯波信義著,方健、何忠禮譯 《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法﹞謝和耐著,劉東譯 《元蒙入侵前的中國日常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1] 筆者參考宋韶光著《宋代經濟論文集》編輯而成,其主要以《宋會要‧食貨》為資料
[2] 筆者參考 (日)斯波義信著 方健‧何忠禮譯《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編輯而成
[3] 同上

----------------------------------------------

網址:http://gavinchiu.tripod.com/paper.html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兩宋時期長江經濟發展概述

關於內文的參考資料
在現代都很難分辨出來正確數字
過去卻能連個位數都做出判斷來
聖代比較興趣資料的真實性

趙善軒先生以數字代表國家的經濟並不是很恰當
當初北方湖人佔據長江北部時
大量漢人南移造成長江以南人口激增也是南宋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沒提到這一點)
隨著人口的增加因此也帶動技術的革新
但也相對產生許多的問題出來

(附表亂了很可惜)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兩宋時期長江經濟發展概述

還不錯..資料滿多的而且都有來源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兩宋時期長江經濟發展概述

多謝

聖代大大

幫忙

附表的問題

因為我貼不上圖表><"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2 18:05 , Processed in 0.02675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