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文省思】 八仙

[複製連結] 檢視: 4370|回覆: 4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八仙的傳說》

(朱月明)

八仙,就是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八名得道真仙。
共七男一女,即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及何仙姑。
八仙的傳說甚早,唐代已有《八仙圖》與《八仙傳》,但其中的人姓名尚未固定。
至明代吳元泰小說《東遊記》,才確定為以上八人。

傳說八仙分別代表中國人的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等八個方面。
八仙所用的法器,合稱“暗八仙”,都有一定的含義。
張果老所持寶物魚鼓能占卜人生;
呂洞賓的寶劍可鎮邪驅魔;
韓湘子的笛子使萬物滋生;
何仙姑的荷花能修身養性;
李鐵拐的葫蘆可救濟眾生;
鍾離權的扇子能起死回生;
曹國舅的玉板可靜化環境;
藍采和的花籃能廣通神明。
八仙均為神仙中的散仙。
也是懲惡揚善,濟世扶貧的神仙。
民間傳說中有許多關於他們的故事,“八仙巧懲惡老財”是其中的一個。
但以“八仙慶壽”與“八仙過海”的故事流傳最廣。
據道書記載及民間傳說,八仙“事蹟”如下:

鐵拐李,亦稱李鐵拐。李鐵拐,相傳名叫李凝陽,或名洪水,小字拐兒,自號李孔目。
曾遇太上老君得道。
神游時因其肉身誤為徒弟火化,游魂無所依歸,乃附一餓死者的屍身而起。
蓬守垢面,坦腹跛足,並用水噴倚身的竹杖,變成鐵杖,故稱“鐵拐李”。
元岳伯川雜劇劇本《呂洞賓度鐵拐李岳》曾記其事,後又被采入《東遊記》,但情節有所不同。

漢鍾離,原複姓鍾離,名權,後改名為覺,燕台人,字寂道,號和穀子,又號正陽子。
相傳誕生時,異光數丈,狀若烈火。
因受鐵拐李的點化,上山學道。
下山後飛劍斬虎、點金濟眾,最後與其兄簡同日升天,度呂洞賓而去。
見《東遊記》。
有關其神仙傳說,起於五代、北宋。
《宣和書譜》卷十九:
“神仙鍾離先生名權,不知何時人。而間出接物,自謂生於漢。呂洞賓于先生執弟子禮。”
後遂稱“漢鍾離”而不名。
鍾離權逭雙髽髻以傳道,手搖扇子,袒露大肚,一派散仙之風 。

張果老,亦名張果。
原為唐代道士,相傳隱居於恒州條山,唐武則天時自稱已數百歲。
武後召之出山,他裝死不赴。
常倒騎白驢,日行萬里。
唐玄宗時,派使者請他入朝,授以銀青光祿大夫職銜,賜號通玄先生。
其故事最早見於《明皇雜錄》。
新、舊《唐書》均有《張果傳》,列方技類。

何仙姑,名瓊,永州零陵人。
十三歲時,入山採茶,遇呂洞賓。
後又夢見神人教餌雲母粉,遂誓不嫁,往來山谷,輕身飛行。
每日朝出,暮持山果歸來服侍母親。
後屍解仙去。

藍采和,唐代的隱逸。
所傳故事最早見於南唐沈汾《續仙傳》。
常衣破藍衫,一足靴,一足跣,夏則披絮,冬則臥雪,氣出如蒸。
藍采和常行歌於城市乞討,手持大拍板長三尺餘,似醉非醉,踏歌雲
“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
均為神仙脫世之意。
後得鍾離權之度化,乘雲而去。

呂洞賓,即呂岩,字洞賓,號純陽子。
相傳呂洞賓進士落第後遇鍾離權,鍾離於爐上煮黃粱飯,授枕予洞賓睡,
夢見自己中進士、當 官、升侍郎、成親、為宰相、被誣害、獲罪、家破人亡、窮困潦倒……
倏忽醒來,黃粱猶未熟,方知貴不足喜,賤不足憂,人世間不過一場夢而已。
遂棄家,拜鍾離權為師,入終南山修道。
傳說他曾在江淮斬蛟、岳陽弄鶴、客店醉酒等。
有關他的神話傳說,大概最早起于北宋嶽州一帶。
小說、戲曲中反映其故事很多。

韓湘子,名湘,字清夫,傳為韓愈之侄孫。
相傳韓湘自幼學道,追隨呂純陽,後登桃樹墮死而屍解登仙。
韓愈官拜刑部侍郎時,賓客盈門,朋僚宴賀。
韓湘子勸韓愈棄官學道,韓愈則勉韓湘子棄道從學。
韓湘子以徑寸葫蘆,酌酒遍飲賓客,數鬥不竭。
又以盆覆土,開花兩朵,上有金字之聯: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後來,韓愈以諫迎佛骨事,貶謫潮州,別家赴任,途經藍關,值大雪,馬憊於道。
韓湘子冒雪而來。
韓愈問其地,即藍關,嗟歎韓湘子預言之靈驗。
後韓湘子護愈抵任,複隨愈移袁州,最後度其叔韓愈入道。

曹國舅,姓曹,名景休,徐州人。
宋仁宗曹皇后之弟,故稱國舅。
因其弟景植不法殺人而伏罪,曹景休恥見於人而隱居山岩,葛巾野服,矢志修真。
經鍾離權與呂洞賓之度化,曹國舅得還真秘旨而修道成真,並由鍾離權和呂洞賓引入仙班。
在八仙中,他的事蹟最少,出處最晚。


《鐵拐李》

(朱月明)

八仙者,鐵拐、鍾離、洞賓、果老、藍采和、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而鐵拐先生居其首。
關於鐵拐先生身世的傳說頗多,一說為西王母點化成仙,封東華教主,授鐵杖一根。
一說本名洪水,常行乞于市,為人所賤,後以鐵杖擲空化為飛龍,乘龍而去為仙。
一說姓李名玄,遇太上老君而得道。
這裏講的是鐵拐先生遇太上老君得道的傳說。

鐵拐先生質非凡骨,學有根源。
相貌魁梧,具五行之秀氣;心神宣朗,識天地之玄機。
年輕時就不願打理俗務,卻仰慕大道金丹。
他認為天地皆虛,人生皆幻。
世情嗜欲,悉伐性之斧斤,富貴功名,皆迷心之鴆毒,
即使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也是身外之浮雲。
並且有是從無而來,有則必無,這是不變的常理。
人生自有樂境,何必耽於俗情,空度歲月。
於是他立志修真。
告別親友,尋找清幽之穀,依傍深穴之岩,壘石為門,撥茅為席,澄心淨慮,
服氣煉形,廢寢忘食,幾年來勤于修行。

一日,想到有太上老君至道之名流行於世,聽說太上老君居住在華山,何不拜他為師?
於是披星戴月,宿水餐風,來到華山,求道于太上老君。
老君授於他道之精要,鐵拐先生心花頓開,塵情冰釋。
離開華山後,鐵拐先生更是運道益堅,用功益力。

一日,太上老君跨鶴而來,邀他十天後同游西域諸國。
十天後,先生囑附徒弟楊子說:
「我的神(元神)將出身體,赴老君之約于華山,留魄(身體)在此。倘若遊魂(元神)七日還不返回。你可將我的魄火化。若七日未滿,定要看好此魄,切勿讓他被損壞,千萬別違背了我所言。」
囑附完畢,先生靜坐,元神離體,神遊而去。
徒弟楊子受命守屍,加意防護,日夜不敢懈怠。
到了第六日,忽見家人飛馳而至,催促他說:
「母親病得十分嚴重,死而複醒,專等見你一面,請速歸。」
楊子大哭道:「母病危急,師魂未返,如我離開,誰來守屍。」
家人說:「人死了那有複生之理,況且已死了六日,其肺肝必已腐壞,那裏還能複生,真是愚啊!我認為你的師父六日了還不歸來,有失信之罪。 如果親人一旦告終,送死不及,那是終生之恨,不如火化他的屍體,速歸事奉母親。」
楊子聽完,一心猶豫。
但事已至此,不可兼得,就聽了家人所言。

於是楊子架起柴薪,置屍於上,並陳列祭品共挽章,哭涕著拜祭師父。
挽章道:「母病不可起,師魂猶未歸;師言將待踐,母命安忍違。舍魚取熊掌,二者難兼之,涕位辭靈魂,華山好自依。」
祭祀完畢,燃起火,薪多火烈,屍骨很快化盡。
楊子望空大哭一場回家盡孝去了。
到家時,母親已死。

這邊先生神出華山,隨老君西游竺乾諸國,曆蓬萊、方丈,遍游三十六洞天。
邀遊數日之間,多得老君之道,七日即到,於是向老君辭歸。
老君笑而不答,為之作偈,並催他趕快回家。
偈曰:「辟谷不辟麥,車輕路亦熟;欲得舊形骸,正逢新面目。」

先生歸家之時,正當第七日,來到茅齋尋找魄,卻毛髮無存。
也不見徒弟楊子。
一轉身見堆柴薪之處,暖氣騰騰,幽煙寂寂,方知屍身已被火化,深怨弟子違背盟約。
先生的游魂無處可依,日夜憑空哭號。

一日見一餓莩之屍,倒在山側,猛想老君臨別之偈:「欲得舊形骸,正逢新面目。」
遂知這餓莩之屍,即是他的依附。
即然如此,何必怨天尤人?
魂正無依附之處,那還有時間選擇軀體?
於是先生將魂附在餓莩之屍,站了起來。
那餓莩是蓬首垢面,袒腹跛足,倚紫色拐杖而行的。
後世所見先生之跛惡之形,就是來源於這餓莩之體,而並非是他的本原舊質。
先生托屍而起之後,又能辟穀變化,於是將手中竹杖以水噴之,成鐵拐。
人間多不知其姓名,故以鐵拐李來稱呼他。

(資料來源:《東遊記》)


《倒騎驢的張果老》

張果老是傳說中的八仙之一。
且說張果老看到人類道德日下,塵世中人迷于功名利祿,還以為過的越來越好,
於是倒騎著毛驢遊戲人間,留下了很多故事千古流傳。

從來沒有人搞清楚過他到底來自哪里。
史書記載,張果老確有其人。
唐代的時候居住在恒州中條山,自稱已經有好幾百歲了。
那時的人都說他有長生不老之法。
神仙本不同于凡人,將相王臣不過都是凡夫俗子,想見神仙談何容易。
唐太宗、唐高宗多次召見他,他都謝絕不肯相見。
武則天也招他出山,張果老就在妒女廟前裝死。
當時正是酷夏,他的身體轉眼之間就開始腐爛生蟲。
武則天聽說了,以為他真的死了,只好作罷了。
可是後來又有人在恒州的山中見到了他。

據說張果老總是倒騎著一頭白驢,日行幾萬里。
休息的時候將驢子折疊收起,就像紙一樣薄,放入巾箱中;
需要乘坐的時候用水一噴,又變成了驢子。
開元二十三年,唐玄宗派遣通事舍人到恒州請張果老,張果老在他面前氣絕而死。
他嚇得趕緊焚香禱告,說明天子求道的心意,張果老才又活轉過來。
通事舍人不敢相逼,趕回京城告知唐玄宗。
唐玄宗又派遣中書舍人帶著璽書相請,張果老於是隨著他到了東都。
唐玄宗將他安置在集賢院,乘車入宮,倍加禮敬。

唐玄宗見張果老老態龍鍾,就問他說:「先生是得道之人,為什麼還發疏齒落,老態龍鍾?」
張果老說:「活到了衰朽的一大把年紀,又沒有什麼道術可以依侍,所以才變成了這個樣子,實在令人慚愧。如果把它們全都去掉,不是更好一些嗎?」
然後他當著唐玄宗的面拔掉頭髮,擊落牙齒,血流滿口。
唐玄宗嚇了一大跳,趕緊說:「先生稍稍休息一會兒吧,一會兒我們再談。」
一會兒的功夫,張果老再見唐玄宗時,容顏一新,潔白的牙齒,烏黑的頭髮,
變成了一個壯年人。

一天,兩位大臣來拜訪張果老。
張果老突然對他們說:「如果娶了公主做老婆,那是很可怕的事情啊。」
二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他是什麼意思。
不一會兒,唐玄宗派的人來了,對張果老說:
「玉真公主從小喜歡修道,皇上想將公主下嫁給先生。」
張果老大笑,硬是不肯。
這時二人才明白張果老剛才說的是什麼意思。

當時的公卿大臣都爭相拜謁張果老,詢問神仙的事情,張果老都不肯回答。
他自稱是堯時丙子年生人,沒有人能夠搞清楚他的具體年齡。

張果老說自己曾經是堯時的侍中,可以數日不食,吃的時候也只是喝些美酒,吃三個黃丸。
唐玄宗留他在內殿飲酒,張果老推辭說自己酒量很小,只能喝二升。
不過自己有一個弟子很能喝酒,可以喝一鬥。
唐玄宗很高興,請張果老招他的弟子來。

轉眼之間,一個小道士從殿簷飛下,看上去只有十六七歲的樣子,
模樣俊秀,氣質優雅,拜見玄宗時言辭清楚,禮數周全。
唐玄宗讓小道士坐,張果老說:「作弟子的應該站在一旁伺候,不該讓他坐。」
唐玄宗越看越喜歡,於是賜酒給他,他一口氣喝了一鬥。
張果老推辭說:「不能再喝了,喝多了肯定會出問題,讓皇上笑話。」
唐玄宗逼他喝,酒忽然從他的頭頂湧出,道冠落在了地上,化為一個金榼。
唐玄宗和妃嬪們都驚訝地笑了,再看,小道士已經不見了。
那金榼正好可以裝一鬥,原來是集賢院中的金榼。

這樣的仙術不可勝數。
當時有一個人能夠看見鬼。
唐玄宗招他來看看張果老。
這個人跑到皇上面前說:「張果老在哪里?讓我來看一看。」
其實張果老早就站在他面前了,他卻看不見。
還有一個人精於命算,每次看到人後當面布籌,
很快就能算出姓名、窮富、善惡、壽命,前後算過上千次了,從來都很準確。
唐玄宗知道他的本事,就招他來算張果老。
這個人算來算去,好幾個時辰,累得精疲力盡,還是算不出來。
神仙之事,本非人間小道可以窺視的。

唐玄宗越加好奇。
一次,唐玄宗決定用毒酒測試他。
張果老連喝了三大杯,看上去仿佛醉了似的,對身邊的人說:「這不是什麼好酒。」
然後倒頭就睡,睡了有一頓飯的功夫,忽然起身拿起鏡子看自己的牙齒,都已經成了焦黑色。
他叫侍童取來鐵如意將牙齒全部擊落,都收在自己的衣帶中。
緩緩地從衣袋中取出一帖光滑的微微發紅的藥,敷在齒穴中。
然後又躺下睡著了,過了很久忽然醒來,再拿鏡子一照,牙齒已經又長成了,
潔白堅固,比原來的還好。

唐玄宗曾經在咸陽狩獵,捕獲了一頭鹿,看上去稍微有點異樣。
廚子剛剛要殺鹿,張果老看見了說:「這是一頭仙鹿,已經活了一千歲了。過去漢武帝元狩五年,我曾經跟從皇帝在上林狩獵,生獲此鹿,後來放生了。」
唐玄宗說:「世界上的鹿那麼多,而且時間這麼久了,怎麼就知道這是那頭鹿呢?」
張果老說:「漢武帝放生時,在鹿的左角處用銅牌作了標記。」
一看鹿,果然有一塊大約二寸的銅牌,上面的文字已經模糊無法辨別了。
唐玄宗又問:「元狩是什麼時候?到現在已經有多少年了?」
張果老說:「到現在有八百五十二年了。」
唐玄宗讓史官察看史書,果然一點不差。

唐玄宗封張果老為銀青光祿大夫。
張果老後來還是堅持回到了恒州山中。
天寶初期的時候,唐玄宗又招張果老,張果老聽說之後忽然死掉了。
他的弟子埋葬了他,但是後來開棺一看,原來只是一口空棺材。
就這樣張果老不知所終。

(資料來源:《舊唐書》《明皇雜錄》)


《點金濟眾成仙的漢鍾離》

(朱月明)

漢鍾離姓鍾離名權,燕台人。
後改名覺,字寂道,號和合子,王陽子,又號雲房先生。
為八仙之一。
其父為列侯。相傳他是天界的仙人,因有過錯而被貶到凡間。
《宣和書譜》卷十九中說:
「神仙鍾離先生名權,不知何時人。而間出接物,自謂生於漢。呂洞賓于先生執弟子禮。」
後遂稱其為“漢鍾離”。
鍾離權逭雙髽髻以傳道,手搖扇子,袒露大肚,一派散仙之風。

鍾離誕生時,有異光數丈,看起來象烈火一般,他家的侍衛驚奇不已。
鍾離長得頂圓額廣, 耳厚眉長,目深鼻赤,口方頰大,唇臉如丹,
一出生就象三歲大的孩子,白天黑夜不出聲、不哭、也不吃東西。
成年後,他成了一名輔助漢室的大將軍。

邊陲告急,說是吐蕃率眾三十余萬,號稱五十萬,
侵犯邊疆,搶劫掠奪,無惡不作,其勢如山崩潮湧。
邊疆守臣抵敵不住,望風而逃。
邊疆告急的消息上報朝廷,引起震動。
於是天子召群臣商議此事,決定由大將鍾離權統兵五十余萬,號稱八十萬,即日起行出兵。
與吐蕃之戰,鍾離權先首戰告捷,後鐵拐李為使他徹悟設計讓他兵敗,落荒而逃。
逃至一山谷時,不幸迷路。
正當他仰天長歎進入絕地時,忽然山中轉出一個胡僧,
其人碧眼豐顏,有忻忻自得之深趣,懷落落不羈之氣象。
鍾離見其不凡,拱手問他,能否帶他走出迷途。
胡僧點點頭卻不言語,只為他帶路。
當走出數裏之外時,見一村莊,胡僧對鍾離說:
「這兒是東華先生成道的地方,將軍可以在這兒歇息。」
說罷,告別而去。

鍾離見此處清幽寂靜,與塵世凡間迥然有別。
異草奇花,桂馥蘭芬,嬌黃嫩綠,色奪綺羅,一派流泉,兩行松柏,宛如仙境。
就在鍾離猶豫之時,忽聞莊內有人聲,在吟詩。
吟詩完畢,那人說:「這必定是那碧眼的胡人多嘴的緣故。」
只見一老人披著白色的鹿裘,扶著青色的藜杖,問鍾離道:
「來者可是漢大將軍鍾離?為什麼不來宿於山僧之所?」
鍾離聞言大驚,知其人為異人。
老者將他請入莊中,為他斟上麻姑仙酒,為他端上胡麻飯。
對他說:「功名富貴,總是浮雲,戰鬥攻圍用的都是兇器。你見過萬古以來,江山永固,富貴百世的嗎?貧道看破世情,閒居自在,遠脫樊籠,雖不能入道超凡,但也不為塵世所羈啊。將軍何必苦戀功名,處心積慮?」
鍾離感其言意味深長,頓時失去虎豹之雄心,於是向老人拜師。
老人將長生秘訣、金丹火訣、青龍劍法,悉數授于鍾離。
第二天告辭時,老人為其指明歸途,鍾離回頭再看莊房時,莊房已不見蹤影。
鍾離感歎地說:「真是異人啊!」
於是他尋到歸路,往家而去。

鍾離回家後,一心想修道,剛好其兄鍾離簡一向仰慕修道。
於是二人一拍即合,他們辭別家人,去華山三峰尋道。
二人來到華山三峰,結草為廬,勤於修煉,幾年之內,卻沒什麼長進。
一天二人出遊,見一貧苦人在填路,問其緣故。
回答說:「今年收成不好,老弱的都來填溝補壑,年壯的都逃到外地去了。」
鍾離權歎息良久。
回到山中,鍾離權對鍾離簡說:「饑謹遍地,民不潦生,實在是可憐。」
鍾離簡答道:
「濟人利物,仁者之心。你會金丹之道,不用來救度這些災民,這些道術又有何用呢?」
鍾離權說:「我可以試一試。」
於是取來銅錫之類的金屬,放了一些靈藥,再用火來焚燒,銅錫皆成金子。於是鍾離權把這些金子廣布貧民百姓,有千百萬家因此而保全性命。
後來,鍾離權遇上仙人王玄甫。
又遇華陽真人,傳以太極刀法,火符內丹。
一天,鍾離權一人獨遊雲山,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歇息。
忽然石壁猛響一聲,門戶大開。
鍾離權直入其中,見一玉匣,打開一看,是神仙秘訣。
鍾離權將秘訣放入懷中。
當他一走出山洞 ,其石複合如初。
在紫金四皓峰住了數日後,他又回到三峰,他按照神仙秘訣所說,更勤于修行。
一天,忽見五色祥雲佈滿屋子,仙樂陣陣,有仙鶴呼叫他說:
「玉帝有命,我來迎你回天宮,恢復你的舊職。」
他對鍾離簡說:「兄你暫時留在這兒,不久我們會相會的。」
於是他把神仙秘訣授給鍾離簡,乘上祥雲仙去。
不久,鍾離權騎著仙鶴來到三峰,告訴鍾離簡:「兄長你塵緣已滿,不用再留在此山了。」
鍾離簡與鍾離權同日升天,一起去度呂洞賓去了。

(資料來源:《列仙全傳》,《東遊記》)


《神仙漢鍾離與弟子呂洞賓的一段對話》

(史鳳)

暮宿蒼梧,朝遊蓬島,朗吟飛過洞庭邊。
岳陽樓酒醉,借玉山作枕,容我高眠。
出入無蹤,往來不定,半是風狂半是顛。
隨身用,提籃背劍,貨賣雲煙。
人間飄蕩多年,曾占東華第一筵。
推倒玉樓,種吾奇樹;
黃河放淺,栽我金蓮,摔碎珊瑚,翻身北海,稽首虛皇高座前。
無難事,要功成八百,行滿三千。

這只詞兒,名曰《沁園春》,乃是一位陸地大羅神仙所作。
那位神仙是誰?
姓呂名岩,表字洞賓,道號純陽子。
自從黃粱夢得悟,跟隨師父鍾離先生,每日在終南山學道。

或一日,洞賓曰:「弟子蒙我師度脫,超離生死,長生妙訣,俺道門中輪回還有盡處麼?」
師父曰:「如何無盡!自從混沌初分以來,一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世上混一,聖賢皆盡。一大數,二十五萬九千二百年,儒教已盡。阿修劫,三十八萬八千八百年,俺道門已盡。襄劫,七十七萬七千七百年,釋教已盡。此是劫數。」
(中略)
洞賓又問:「我師成道之日,到今該多壽數?」
師父曰:「數看漢朝四百七年,晉朝一百五十七年,唐朝二百八十八年,宋朝三百一十七年,算來計該一千年一百歲有零。」
洞賓曰:「師父計年一千一百歲有零,度得幾人?」
師父曰:「只度得你一人。」
洞賓曰:「緣何只度得弟子一人?只是俺道門中不肯慈悲,度脫眾生。師父若教弟子三年嚴限,只在中原之地,度三千餘人,興俺道家。」
師父聽得說,呵呵大笑:「吾弟住口!世上眾生,不忠者多,不孝者廣。不仁不義眾生,如何做得神仙? 吾教汝去三年,但尋得一個來,也是汝之功。」
洞賓曰:「只就今日拜辭吾師,弟子雲遊去了。」
(中略)
三年後,呂洞賓空手而歸,可見人心不古,世人之難度化。
呂洞賓徑上終南山尋見師父,雙膝跪下,撲伏在地。
鍾離師父呵呵大笑,自己知道了,道:「弟子引將徒弟來了? 不知度得幾人?」
呂洞賓慚愧告知無度一人。

歷來道家都是師父找徒弟,找到的人一定要德高,根基好方可傳道,
故這個故事點出道教早已不是真正的修道,是常人社會那一層次的宗教形式,
且也指出儒、道、佛教法末是有定數的,故曰: 聖賢皆盡。

(資料來源: 《醒世恒言》第二十二卷 “呂洞賓飛劍斬黃龍”)


《十試呂洞賓, 一正壓百邪》

(史雯)

呂洞賓,唐朝蒲州永樂縣人,姓呂名品,字洞賓。
八仙之一。
父親呂讓,為海州刺史,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生,號為純陽子。

傳說呂洞賓降生之時,異香滿室,天樂浮空,有一隻白鶴從天而下,飛入帳中不見。
據說他生來金形木質,道骨仙豐,鶴頂龜背,虎體龍腮,鳳眼朝天,雙眉入鬢,
頸修顴露,額闊身圓,鼻樑聳直,面色白黃,左眉角有一黑痣,如鋤頭大小。
他自幼聰明強記,出口成章。
成人後,身長八尺二寸。
淡黃笑臉,微麻、三髭須,喜歡戴華陽巾。
形貌很象張子房。
唐會昌年間,奉父母之命,前往長安赴試。
一天,在長安酒肆閒遊,只見一羽士青衣白袍。
在一處牆壁上寫下了三首絕句:

其一雲:
「坐臥長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乾坤許大無名姓,疏散人間一丈夫。」

其二道:
「得道真仙不易逢,幾時歸去願相從。古言住處連滄海,別是蓬萊第一峰。」

其三為:
「莫厭追歡笑語頻,尋思離亂可傷神,閑來屈指從頭數,待到清平有凡人。」

洞賓驚歎這人狀貌奇古,詩意飄逸,便上前行禮。
羽士道:「你可先吟一絕,我想觀你之志。」
洞賓便接過筆來寫道:
「生在儒家遇太平,懸纓重滯布衣輕。誰能世上爭名利,欲事天皇上玉清。」
羽士見詩後,說:「我是雲房先生,住在終南鶴嶺,你能與我從遊嗎?」
洞賓沒有應允。

雲房和他一同在這家鋪子中住下。
雲房親自為他燒飯,洞賓卻忽然就枕昏睡。
夢見自己中了狀元,做了高官,並兩娶富家女兒,生子婚嫁之後,子孫滿室,簪紡滿門,
如此過了將近40年,接著又做了丞相,專權10年,權勢薰炙。
然而無意中犯下重罪,抄盡家資,妻離子散,流落於荒嶺野穀中,孑然一身,窮苦憔悴。
立馬於風雪之中,剛發長歎,恍然間醒來,鍋中之米尚未煮熟。
雲房一旁笑吟道:「黃梁猶未熟,一夢到華胥。」
洞賓驚問:「先生知我夢了什麼嗎?」
雲房說:「你剛才的夢,升沉萬態,榮辱千端。50年間不過一瞬罷了。得不足喜,喪又何足一悲。世人要經過所謂大徹大悟,才能明白人世不過一場大夢罷了。」
洞賓感悟,於是便拜雲房為師求教度世之術。
(俗語所謂“一枕黃梁”的典故便由此而出)。
雲房考驗他說:「你骨節尚未完善,要求仙度性,還必須歷經數世才行。」
說罷翩然而去,洞賓當即棄儒歸隱。

洞賓從師雲房後,雲房曾十試洞賓。

第一試:
一次洞賓出外遠遊回來,忽見家人全都病死。
洞賓心無悔恨,只是厚備棺裹火葬。
然而須臾之際,死者卻全都活過來,無病無恙。

第二試:
洞賓到市上賣貨,本來已議定了價錢,買的人卻突然翻臉,只給一半的錢。
洞賓不加任何爭執,丟下貨物離去了。

第三試:
洞賓元日出家門,碰見一個乞丐倚門求他施捨,洞賓當即拿錢物給他。
不想那乞丐不但索要起沒完,還惡言惡語,洞賓卻只有再三地笑謝。

第四試:
洞賓在山中放羊,見一餓虎奔來,追趕羊群,洞賓把羊阻攔在山坡下面,
自己以身相擋,餓虎卻走開了。

第五試:
洞賓在山中草舍中讀書,有一女子年齡在十七八的樣子,容華絕世,光豔照人。
自說歸省娘家,迷了路,天已將晚,腳下無力,想借此稍加休息,洞賓答應了。
可那女子竟百般調弄洞賓,夜晚竟逼洞賓與她同寢。
洞賓不為所動。
這樣一連三日,那女子方才離去。

第六試:
洞賓一日到郊外去,待回到家時,家裏財物全都被盜賊劫去,幾乎沒有朝夕之用。
洞賓毫無怒色,親自耕種自給。
一日,忽然見到鋤下有數十片金子,洞賓立即把他們掩埋起來,一無所取。

第七試:
洞賓碰到一個賣銅的人,買回來一看,全都是金子。
他就當即找到賣銅的人,把金子還給了他。

第八試:
有一瘋狂道士在市場上賣藥,說是人服下去立即就死,可以再轉世得道。
10天過去了,不曾售出。
洞賓前去買下,那道士說:「你可以速備後事了。」
然而洞賓服下後卻安然無恙。

第九試:
那是一個春天,河水氾濫,洞賓與眾人一道過河,
走到中間時,風濤洶湧,眾人全都十分恐懼,洞賓卻端坐不動。

第十試:
洞賓獨坐一室中,忽見眼前出現無數奇形怪狀的鬼魅,有的要打他,有的要殺他,洞賓毫不畏懼。
又見有數十個夜叉,押來一個死囚,死囚血肉淋漓,號泣說道:
「你前世殺我,今天應償還我命。」
洞賓道:「殺人償命是應該的。」
說著起身尋刀,就要自盡償還其性命,忽然聽到空中一聲吆喝,鬼神全都不見了。
有一人撫掌大笑而下,原來是雲房先生,
雲房道:「我考試你十次,你都不曾動心,如此可見,你肯定會成仙得道的。」

於是,洞賓隨他一同來到鶴嶺,雲房將所有上真秘訣全都傳授給洞賓。
不久清溪鄭思遠、太華施真人從東南淩雲而來,相互問候之後,一起落座。
施真人問:「站在一旁的是什麼人啊?」
雲房道:「是呂海州之子。」
說罷使命洞賓上前拜見二仙。
二仙去後,雲房對洞賓說:「我就要去朝見天帝,到時會表奏你的功德,使你也得到入仙籍,你也不要久住於此,10年之後,我與你在洞庭湖相見。」
說著又把靈寶畢法及靈丹數粒,授給洞賓。
這時,有二仙手捧金簡寶符對雲房說,「天帝下詔你為九天金闕選仙,要你馬上起行。」
雲房又對洞賓說:「我赴詔朝見天帝,你在人間好自為之,修功立德,他時也會和我一樣。」
洞賓再拜說:「我的志向不同于先生,我必要度盡天下眾生,才願上升。」
於是雲房乘雲冉冉而去。

洞賓南游到澧水之上,登廬山鐘樓時,與祝融君相遇。
祝融君便傳授給他天遁劍法,說:
「我是大龍真君,過去曾持此劍斬殺邪魔,現贈給您斬斷煩惱。」
後來,洞賓初游江淮,斬殺巨蛟獸一試靈劍。
10年後到洞庭湖,登上岳陽樓,雲房忽然從天而降,
說:「我來踐前約,天帝命你的眷屬全都居於荊山洞府,你的名字已注入玉清籍中。」

傳說洞賓此後隱顯變化400餘年,常游于湘潭岳鄂及兩浙江淮間。
宋徽宗政和年間,封為好道真人。

一個修煉者要能夠經受得起種種觸及心靈、關係個人利益得失的考驗,
看是否能夠堅定那顆修煉向善之心。
呂洞賓所過十關,關關涉及切身利益,甚至危及其生命,然而憑著正念,他都闖過去了。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八仙

《呂洞賓和黃鶴樓》

(朱月明)

八仙在民間可謂家喻戶曉,他們好打抱不平,懲惡揚善的事蹟常被人稱頌。
呂洞賓滅蛟精之事即是一例。

呂洞賓得漢鍾離上真秘訣,火龍真人又授與他劍法,於是他在江淮一帶遊歷。
當時常有蛟精出沒淮水,有時蛟精使妖法下雷雨,導致洪災淹沒民房;
有時蛟精乘風鼓浪,摧毀來來往往的客船;
有時蛟精變化為人,淫亂良家女子,被摧殘的女子即多病而死。
百姓苦不堪言。
官府想盡計策驅逐蛟精,都不能成功。
萬般無奈,官府只好出榜,希望有異人能降服蛟精。

呂洞賓剛好遊歷到此,自告奮勇地對府縣說:「我能除此蛟精,你們不用擔憂。」
府縣大喜,即刻請呂洞賓行法除妖。
只見呂洞賓拔劍揮舞,大喝一聲,往水中一擲,須臾之間,淮水血紅一片,一大蛟浮在了水面上。
其劍自行躍入鞘中,圍觀的大眾驚異不已,問他是誰。
呂洞賓答道:「我是一個道人而已。」
府縣欲以金帛酬謝於他,他謝絕而去。
從此以後江淮間一片太平。

呂洞賓斬蛟之後,遊歷到漢陽,他或者在街上行佈施,或者在鄉村遊玩。
心想如果遇到心正好善的人就去救度他,然而,整個縣城沒有一人具有這樣的條件。
當地有一家辛氏開的酒館,呂洞賓就去那兒開懷大飲,卻不付一文錢。
辛氏也從不向他索要。
日復一日,飲了將近半年,而辛氏始終不向他索錢。
一天呂洞賓又去飲酒,他對主人說:「我負了你那麼多酒債,一直未能償還。」
就叫主人取來桔皮,在牆壁上畫了一隻仙鶴。
並說:「只要有客人到此飲酒,你就呼叫這只仙鶴,它自己會翩翩起舞,我以此來報達你,數年之內,你就可以變得富有。」
主人留他繼續飲酒,他竟然離別而去。
後來只要有人來此酒館飲酒,就呼仙鶴,
仙鶴果然從牆壁上飛下來,跳舞萬狀,跳完好又回到壁上,人人稱奇,
於是遠近的人都來觀賞,酒館裏坐無虛席,不到數年,辛氏果然大富。

一天呂洞賓又回來了。
主人一見他,就連忙拜謝他,並請呂洞賓大飲。
呂洞賓問他:「來的人多嗎?」
主人說:「富足有餘。」
呂洞賓於是三弄其笛,那鶴自壁上飛至呂洞賓面前,呂洞賓跨上仙鶴乘空而去。
主人神異此事,在跨鶴之處,建築一樓,稱之黃鶴樓,以紀念呂洞賓乘鶴而去。
後來有人在此樓上題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資料來源:《東遊記》)


《度人不得的呂洞賓》

(朱月明)

呂洞賓曾向漢鍾離發誓要度盡天下眾生。
想想到現在還未度過一人,於是他又去岳陽一帶遊歷。

呂洞賓裝扮成一個賣油翁,以賣油為名,暗想如果有人買油時不要求多添點,就度化他。
如此賣油賣了幾年,所遇到的顧客都是有過份要求的利己者。
唯有一個老婦來買油時,買多少就是多少,沒有半點奢求。
呂洞賓很驚訝,想這世上還是有一個可度之人的。
就問老婦:「凡是買油的都想多要點,為什麼唯獨你不多要點呢?」
老婦說:「我只要一壺油就心滿意足了,你賣油也不容易,怎敢多要呢?」
她又用酒來酬謝呂洞賓。

呂洞賓有心要度化她,發現她的院子裏有口井,就投了幾粒米于井中,並對老婦說:
「你賣這井水就可致富。」
老婦留他多坐一會,他也不答話,就走了。
老婦轉身一看井中的水都變成了酒。
老婦依著呂洞賓的留言,賣了一年的井酒,果然成了大富。

一天,呂洞賓來到老婦的家裏,碰巧老婦不在家,只有兒子在家。
呂洞賓就問其子:「這幾年酒賣得如何?」
其子說:「好是好,就是沒有可以喂豬的酒糟。」
聽完他的話,呂洞賓哀歎道:「人心貪得無厭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了。」
於是將井裏的米取了回來,就離開了老婦家。
不一會兒,老婦回到家,她兒子將剛才發生的事告訴了老婦,
老婦走到井邊一看,井中的酒又都變成了水。
老婦急忙追了出來,那裏還能見到呂洞賓的影子。

呂洞賓從岳陽來到洞庭,同漢鍾離一道去度化韓湘子去了。
呂洞賓留詩一首,感歎「三至岳陽人不識,吟詩飛過洞庭湖。」

(資料來源:《東遊記》)


《藍采和》

(楚明)

八仙之一的藍采和,不知道是哪里的人。
總是見他身穿一身破爛的藍色衣衫,腰束一條三寸寬鑲嵌有六顆黑木扣板的腰帶,
一隻腳穿著靴子,另一隻腳卻打著赤腳。
夏天時他在衣衫里加上棉絮,冬天則又睡在雪地上,呼出的氣像蒸汽一樣。
他每天都手持三尺多長的大拍板,踏著節拍,在城中唱著歌謠沿街乞討。
采和走起路來腳上的靴子總是嘎嘎作響,帶著醉意歌不離口,
和著節拍,邊走邊唱,每次都是吸引著無數男女老少跟著看熱鬧。

藍采和思維敏捷、機智幽默,雖然表現出一副癲狂的樣子,但言語充滿了智慧,
人們向他提問,他往往隨口答來,話語幽默,讓人忍俊不止。
他唱的歌詞很多,其意思都是如何修真養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踏歌”:

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
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
朝騎鸞鳳到碧落;暮見桑田生白波
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峨

在乞討時人們給他錢幣,他就把錢幣用長繩串起來,拖在地上走,散落到地上也不管不問。
如果見到貧窮的人,他就會拿去救濟別人,但更多時候是買酒喝。

藍采和一生遊歷天下,走了很多地方。
有人自小就看到藍采和,等他們都年老後,卻見采和還是那麼年輕。
後來藍采和遊玩到濠梁,醉臥於酒樓中,這時聽見有雲鶴笙蕭之聲,
藍采和忽然輕輕地升起,飄向雲中,將身上的衣衫腰帶脫下,然後冉冉而去。

(資料來源:《續仙傳》)


《藍采和行醫成仙》

(史珂)

據傳,藍采和十八歲就接了爺爺的班,開始行醫了。
他經常進山采藥,餓了吃野果,渴了喝泉水,常吃靈芝和茯苓。
一天,他手拿藥籃進入山中,走到一個荷花池畔,見一個曲眉大眼、坦臉大肚皮的老者,
躺在塘邊睡覺,黑刺刺的肚臍邊一塊瘡已爛得流膿,還滴著許多黑血。
藍采和心中不忍,就走到他身邊,用手擠用口吸那瘡。
膿血吸盡了,藍采和就帖一張膏藥在那裏。
哪曉得那老者肚子上竟流出血來,藍采和頓時傻了眼,心想,
「怪哉,我的藥是百分之百有效的呀!」
過了一會兒,那老者睜開眼睛盯著藍采和突然大聲說:
「傻瓜,還不趕快用籃子去提一籃子水來,這裏還流血呢!」
都說竹籃提水一場空,藍采和心裏明白,卻又無奈,就飛快地去提水。
到了老者身邊,籃子是滴水全無。
藍采和見老者苦笑兩聲,又聽他數落道:
「真笨,用那塘裏的粘泥糊在籃子的空格上,不就行了!」
說完歎了一口氣。
藍采和臉一紅,照老者的話做了。
提了一籃水,可是成了渾沌湯!
那老者一看發了怒:「癡貨!還不快把它倒掉,換一籃子清水來!」

藍采和心中上了火,卻又不發作,畢竟那是個可憐的老人呀。
他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忽然看見一位俏麗的女人在一旁捂著嘴笑,他更加尷尬了。
那女人說:「大哥,咋不想想法子呀?」
藍采和望望荷塘,又看看竹籃,搜腸刮肚還是一點辦法沒有。
女人看了老者一眼,老者也看了她一眼,女人就說:「你看那荷葉比泥巴那個好?」
藍采和看看清綠滴翠、寬大的荷葉,心有所悟,
拍了一下腦門,就去摘了幾張荷葉,疊在籃子裏提了一籃子清澈澈的水來。
老者仰倒在地,藍采和自然會意,將一籃清水潑在那一灘黑肉上。
老者的肚子立時就光光的如同平常一般。
藍采和奇異至極,瞪著眼,張著嘴巴,百思不得其解。
「真傻!剛才下塘時身上冷不冷?這水奇得很,喝一口看看是什麼?」
那老者翻身站起來,指著荷塘。
藍采和於是就依老者用雙手掬了一捧水喝了下去,一股清香沁入肺腑,身子變得輕飄飄的。
那女人撿起籃子,嬌聲嬌氣地說:「大哥,你成仙了。」
說時遲,那時快,就見那老者拉了藍采和一把,頓時他和他手提的竹籃子就離開了地面,
老者說:「我們去蓬萊島玩玩去!」
藍采和騰空而起,看見膝下縈繞著蘑菇狀彩雲,追隨著老者和那手持荷花的女人而去。

那老者和女人正是全真二祖鍾離權和荷花仙子何仙姑。

(資料來源:道家傳說故事)


《韓湘子》

(朱月明)

韓湘子,字清夫,韓愈的侄孫子。
韓湘子生平無考,民間傳說其為“八大仙”之一。
他手中的寶物名為紫金蕭,據說是用南海紫竹林裏的一株神竹做的。

他生有仙骨,率性而行,對繁華豔麗之事感到厭惡,喜好恬淡清幽。
佳人美女,不能讓其為之心動;
美酒佳餚,不能讓其為之喪志。
他專心致意地勤于修煉,潛心鑽研道學。
韓愈屢屢勸他要好好作學問,韓湘卻答道:「我所學與您所學是不同的」。
韓愈因此發怒而斥責他。

一天,韓湘子出外訪道尋師,恰遇呂洞賓和鍾離權,
於是韓湘子離家出走,跟隨二人學道,並得其真傳。
後來,韓湘子遊歷到一地方,見一片桃林,仙桃紅熟,
他攀樹摘桃,不想樹枝突然折斷,韓湘子墮地而死,屍解成仙。

韓湘子想度化韓愈,但韓愈不通道學之事,於是他就先用法術來打動他。
正好那年天大旱,皇帝命韓愈去南壇祈禱上天降雨雪。
韓愈祈求多次,亦不見雨雪從天而降,因此面臨著被罷官的危險。
韓湘子裝扮成一道士,在街頭立了一招牌,上面寫著:「出賣雨雪。」
有人見此,馬上通報韓愈,韓愈即派人請他一起代為祈禱。
只見道士登臺作法,瞬間,天降鵝毛大雪。
韓愈卻不信這是道術使然,於是對道士說:「這雪是我求來的,還是你求來的?」
道士說:「是我求來的。」
韓愈說:「有何憑據?」
道士說:「這雪三尺三寸厚。」
韓愈派人一度量,果然如其所說,韓愈這才相信道術不同凡響。

有一天,是韓愈的生日,親朋好友登門致賀,韓愈設大宴招待他們。
湘子不期而至,向韓愈祝壽。
韓愈見到他是又喜又怒,湘子坐在席間,韓愈問他:
「你長久遊歷在外,不知你的學問是否有長進,請作一首詩,來表達你的志向」
湘子開口便吟:
「青山雲水隔,此地是吾家;手扳雲霞液,賓晨唱落霞。琴彈碧玉洞,爐煉白朱砂;寶鼎存金虎,芝田養白鴉,一瓢藏造化,三尺新妖邪;解造逡巡酒,能開頃刻花。有人能學我,同共看仙葩。」
韓愈聽完他所吟之詩,問他:「你難道有造化自然的本事嗎?」
於是韓愈命他造酒開花。
湘子即搬了一酒樽到大廳,並以金盆將其蓋住。
過了一會兒,開樽一看,美酒已成。
湘子又聚土成堆,很快,只見盛開碧花一朵,花與牡丹一般大小,但顏色比牡丹更華麗。
花上有金字二行:「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韓愈不明白這是何意。
湘子說:「天機不可洩漏,日後自會應驗。」
在坐的賓客無不稱異。酒席散時,湘子又向韓愈告辭而去。

唐憲宗時,韓愈因諫迎佛骨,惹憲宗大怒,貶韓愈為潮州刺史,限日動身。
韓愈別離妻兒,往潮州而去。
走了不到幾天,寒風急起,大雪紛紛。
韓愈走到一處,雪有數尺之深,馬難以前行,附近不見一戶人家,不知路在何方。
想循路而退,也無歸路。
風刮得緊,雪飄得急,韓愈是全身濕透,難捱的凍餓,萬般愁苦無處訴說。
就在韓愈絕望之時,只見一人冒著嚴寒,掃雪而來,一看竟然是湘子。
湘子問韓愈:「您還記得那花上所寫之聯嗎?」
韓愈問:「這是什麼地方?」
湘子答道:「這裏是藍關。」
韓愈嗟歎良久,才說:「事物既然有此定數,我為你補齊那花上之聯。」

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於是韓愈與湘子到藍關傅舍中借宿,韓愈這才相信湘子所說皆是真實的。
這一夜,韓愈與湘子談論著往來之事,修真的大道,韓愈是心悅誠服。
第二天,辭行之前,湘子取出一瓢仙藥,對韓愈說:「服一粒,可以禦寒暑。」
韓愈恍然大悟。
湘子說:「你不久就會回來,不止是沒病,還將再被朝廷重用。」
韓愈問道:「我們後會有期嗎?」
湘子答道:「不知道:」
於是飄然而逝。
後來湘子再度度化韓愈,韓愈終於也得道成仙。

(資料來源:《東遊記》)


《因夢成仙的何仙姑》

(朱月明)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一位女仙。
其身世有多種說法。
浙江、福建、安徽等地皆有本地之何仙姑。
然而多傳說她為何氏女,能預知禍福,善輕身飛行。
何仙姑經常手持荷花。

何仙姑是廣州增城縣的一位叫何泰的女兒。
她出生時頭頂上有六根頭髮。
唐代武後時,她住在雲母溪。
十四 、五歲時,她在夢中遇一神仙,神仙告訴她:「食用雲母粉,你可以輕身並長生不老。」
黎明醒來,回憶夢中之事,她暗自思忖:「神人不會欺騙我吧。」
於是她開始吃雲母粉,發現吃了它,果然輕身。

因她已到出嫁的年齡,她母親想為她擇婿。
她堅決拒絕,立誓不嫁,母親也就此作罷。
後來,她在溪邊遇見鐵拐李和藍采和,他們授她成仙的秘訣。
她常常往來於山谷之間,行走如飛,每天朝去暮回,並攜帶山果而歸,送給母親。
母親問其故,她只說去名山仙境,與女仙們談論修道的事。

她後來長大成人,常談論一些特異非常的事情。
此事傳到武后那裏,下詔讓其入宮。
當她和使臣行至途中時,何仙姑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使臣四處尋覓,也未找見其人。

唐中宗景龍年間,在鐵拐李的帶引之下,她白日升仙而去。
唐玄宗天寶九年,有人在麻姑壇看見她站在五色雲中。
唐代宗大歷年間,人見其于廣州小石樓,刺史高皇目擊此事,並上報朝廷。

宋代的曾敏行在《獨醒雜誌》中記載:
狄青早年在爭南儂時路過永州,聽說何仙姑能預知吉凶,便特地去詢問戰爭的結果。
何仙姑說:「公不必見賊,賊敗且走。」
開始狄青不信,後來宋軍先鋒與南儂智高的兵交戰,幾個回合下來,智高戰敗並逃入大理國。

(資料來源:《東遊記》)


《能預知人間禍福的何仙姑》

(史珂)

何仙姑,名瓊。又名秀姑。
何仙姑“生時紫云云繞室,頂有六毫”。

傳說何仙姑十三歲時入山采藥,巧遇呂洞賓,呂洞賓賜之一桃,曰:「食此盡,他日當飛升。」
從此,何仙姑不饑不渴,洞察人事仙咎,能預知人間禍福。
鄉里人以為是神仙再世,許多士大夫出於好奇,紛紛前來請何仙姑為自己占卜算卦。

有一日,一位官吏忽然收到一紙天書,上面的字不可識,於是來請教何仙姑,
何仙姑說:「天書上面寫道:‘主簿受金十兩,折祿五年’。」
這位官吏正是在朝任主薄之職,曾經接受別人的賄賂。
聽何仙姑這麼一說,回家趕快原封不動地將金子退了回去。

唐中宗李顯景龍年間(西元707~710年),有人親眼目睹她白日升天。
西元750年時,有人看見何仙姑站立在仙女麻姑身邊,立于五彩雲中。

何仙姑成仙後,她的故鄉增城的人們為了紀念她,紛紛建廟奉祀她。
小樓區的一座何仙姑家廟,至今尚存,大門兩側寫著一副楹聯:

千里履跡遺丹井
百代衣冠拜古祠

這副對聯裏還暗藏有一個傳說。
傳說何泰夫婦看女兒一天天長大,於是給她找了個婆家,並擇定良辰吉日,
可是何仙姑不肯嫁人,便悄悄地從家門口的水井裏“問仙”去了。
去時只穿一隻鞋,另一隻繡花鞋遺留在井臺上,所以說“履跡遺丹井”。

(資料來源:道家傳說故事)


《曹國舅》

(朱月明)

曹國舅為八仙之一,名佾,亦作景休。
《宋史》稱他為慈聖光獻太后之弟,故稱國舅。
曹國舅所持法器為玉板。

其弟曹二,自恃為帝室的親戚,逞強行惡,搶奪百姓的田地據為己有,霸佔別人的子女供其享用。
而且不法的小人多出自其門。
國舅自始至終竭力規勸他,都不能使其改過自新,最後竟被其視為仇人。
國舅說:「天下之理,積善者昌,積惡者亡,這是不可更改的。我家行善事,累積陰功,才有今日之富貴。如今我弟積惡至極,雖然明裏他能逃脫刑典的制裁,但暗裏卻難逃天法。如果一旦禍起,家破身亡,到那時想牽只黃狗出東門,都是不可能的,我即感到恥辱又害怕真的會發生此事。」
於是他散盡家財,周濟貧苦之人。
最後,他辭別家人和朋友,身著道服,隱跡於山岩,修心煉性。
數年之後,他已達到心與道合、形隨神化的境界。
突然有一天,漢鍾離和呂洞賓游至他修道之處,問他:「你閒居時修養什麼。」
國舅答:「其他的無所作為,只修道而已。」
二仙問:「道在哪里?」
國舅指著天。
二仙問:「天又在哪里?」
國舅指著心。
鍾離笑道:「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經洞悟道之真義了。」
於是授他《還真秘旨》,令他精心修道。
不多久,他由漢鍾離、呂洞賓引入仙班。

(資料來源:《東遊記》)


《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

(朱月明)

八仙是在中國民間的眾多神仙中,家喻戶曉,影響最大的神仙,
他們是漢鍾離、張果老、鐵拐李、韓湘子、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還有何仙姑。
這八位神仙各有道術,法力無邊。
有關他們的傳說也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尤其是吳元泰的《東遊記》所述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

八仙在給西王母拜?完畢,辭行之時,忽然望見東海白浪滔天,風濤拍岸,浩浩蕩蕩,無涯無際。
洞賓說:「久聞東海廣闊,其中海市蜃樓時有時出,不如今日我們乘興東遊,暢觀其景怎麼樣?」
鐵拐說:「好啊。」
果老說:「今日我醉了,還是另擇日子吧。」
鍾離說:「人不易齊,興不易起,況且龍華會就在附近,從此處遊過去,即赴了龍華會,又回家了,豈不一舉兩得?」
眾人皆稱好。
於是八仙辭別王母及眾仙,飄飄東遊而去。

鐵拐李第一個過海。
只見他把手中的拐杖拋入東海,拐杖象一葉小舟,浮在水面上,
鐵拐李自立其上,乘風逐浪到達了對岸。
緊接著鍾離將拂塵投入水中,站在拂塵上,穩穩當當地渡過了東海。
輪到果老時,只見他不緊不慢地將他的紙疊驢投入海中,
張果老倒騎在驢背上,向眾仙揮揮手,一會兒就到了對岸。
何仙姑將荷花往水中一拋,頓時紅光萬道,佇立荷花之上,隨波漂遊到了對岸。
隨後,洞賓以蕭管,湘子以花籃,采和以大拍板,國舅以玉板投入海中,
各自借助寶物大顯神通,遊過東海。

八位仙人告別了東海,逍遙自在地去赴神仙會了。

(資料來源:《東遊記》)


《八仙赴西王母蟠桃壽宴》

(朱月明)

民間傳說中有許多關於八仙的故事,而“八仙慶壽”與“八仙過海”的故事更廣為人知。
“八仙慶壽”的故事常常出現在繪畫、瓷器、雕塑等民間工藝和民間戲曲裏,
為大眾所喜愛,是民間祝壽必不可少的主題。

西王母壽誕在即,八仙商量如何給王母祝壽,張果老提議向太上老君去求字。
八仙遂駕祥雲來到了太上老君家中。
聽完八仙的請求,太上老君欣然動筆,以《千秋歲》為調作詞一首:

昆侖日暖,閬苑風光好。
玉樓醉,玄女傅朱顏,頓覺烏雲曉,增纖巧;
人在也,榮華南極祥光繞。
位比東王老,曆萬劫而不朽,瑤池台上司陰教。
鈞天諸品,就贊乾坤自悠久;
今朝海鶴添籌,莫惜金樽倒。

八仙讀完,稱讚不止,告別老君,駕雲回府。
八仙以天孫之綿為軸,編星星為字,剪雲霞為彩,量好王母宅宇的尺寸,製作了一幅賀壽雲軸。
王母壽誕日,八仙持著賀壽雲軸,駕著祥雲,盛裝去給王母慶壽。

天上諸佛、玉皇、諸神、諸仙,都來賀壽,賓客滿庭,大開筵宴。
忽然仙童來報「八洞神仙來賀壽。」
王母命仙童將八仙引入座席。
寒喧完畢,八仙送上賀壽雲軸。
王母命將雲軸張掛起來,只見雲霞燦爛,光輝滿堂,賀詞韻味雋永。
而且雲軸的尺寸恰合王母庭宇。
王母大喜,邀請眾仙同游閬苑。
只見園中奇花盛開,異卉叢生,珍禽繞客飛鳴,靈獸盤舞歡迎,蟠桃紅熟,青鳥相鳴。
處處有異香隨擁,步步有仙樂相從。
千奇萬異,難以盡述。
又見台殿迴旋屈曲,直抵九層。
上窺無極之天,下看四方之地。
令人目不暇接。
正如古詩所謂:天上神仙府,人間宰相家;有田俱種玉,無地不栽花。

王母又在瑤池之上設宴,與眾仙對酌。
筵中擺列有交梨火棗,玉液瓊漿,胡麻紫芝。
珍奇美味,應有盡有。
席間,董雙成吹雲和之笛,王子彈八琅之璈,許飛瓊鼓太虛之簧,安法其歌妙初之曲。
四人更是唱和疊和,果然是鈞天廣樂,餘韻悠揚。
八仙聽得心曠神怡,受其鼓舞。
藍采和持觴至王母前拜壽。
王母說:「久聞賢弟,善能踏歌,今日正當行樂之會,何不為我一試。」
采和說:「只怕我的歌難和這些陽春白雪。」
王母說:「各有各的意思,不必過謙。」
於是采和來到庭前,扣衣盤舞,俯仰紆徐,手執雲陽板,顛狂跳躍。
舞罷,采和大踏步歌道:「演出到此結束。」
眾仙大笑。
王母說:「在我的戲臣中還沒有你這樣的表演的。」
眾仙又推舉湘子唱道情一曲,湘子離席吹蕭助興,蕭音奇絕。
王母贊道:「此曲逼真仙景。」
於是命安法其記下樂曲。
有仙童捧三千年一結果的蟠桃來到席間,王母命眾仙各食二枚。
壽宴完畢,張果老率眾仙辭謝過王母,飄飄然赴龍華仙會而去。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八仙

所謂的八仙是屬於道教的神
整理這篇主題的時候(如蒐集資料.檢查錯字.編排等等)
忍不住就想到西遊記..
跟八仙不同的是
西遊記出現的是佛教的神
但兩者的神卻可以互通
在中國
佛教與道教幾乎可以融合在一起
出現一種很奇妙的現象
全世界上
大概也只有中國有這情形了吧

另外提到宗教
宗教的本質大部分是好的
也就是勸人為善
(也有強迫信徒為善.跟排擠其他神明等等的宗教)
相信宗教的人
總希望用虔誠的信仰來改善自己的命運
如果出現不如意的事
就是自己不夠虔誠
如果出現如意的事
就要更加虔誠
其實只是一種心理的安慰而已
也許在別人眼裡看起來很愚蠢
但是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迷信宗教也有不好的事
例如台灣以前很有名的宋七力事件
其宗教本質就完全沒有勸人為善的內容了
有趣的是
宋七力賣給信徒的分身照片
有一次不知情的信徒寄給台灣鬼話連篇的節目
節目上靈異專家斬釘截鐵的說照片是合成的
不知道宋七力當時的表情會是什麼..≧_≦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八仙

這麼一說,似乎才發現,好像真的只有中國有兩種宗教相通的情況~

不過依照地位來說,佛教似乎更高於道教~

但是依照神話歷史來說,道教起源應該更早於佛教吧~

而且依照歷史的話,道教的故事似乎也是更豐富,這似乎是蠻讓人納悶的事情阿= =+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番小品望君知

有許多的傷痕,總需要裝瘋賣傻來帶過!
只是卸下面具之後,又有誰敢直視那滿是傷痕的臉龐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八仙

想不到八仙的的故事如此生動有趣
好文..
 
請至控制面板重新儲存簽名檔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3 16:01 , Processed in 0.02868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